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合集下载

(财务知识)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最全版

(财务知识)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最全版

(财务知识)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俩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壹、知识和能力目标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俩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犁壁、耧车等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俩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纺织、冶铸、制漆、煮盐和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让学生认识到俩汉是我国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许多新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3.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俩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国家统壹、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政策及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杰出人物的发明创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过程和方法1.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对某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加深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同他人合作交流,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壹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犁壁、接车等农具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让学生欣赏素纱禅衣、铜奔马、金缕玉衣等手工业品,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历史。

3.让学生通过俩汉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认识到社会稳定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经济发展是决定壹切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手工业的成就。

难点:农具的改进和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方案壹用Authorware5.1制作多媒体课件。

主界面设俩个分支,壹个分支是图片文献资料(包括耧车、二牛抬杠式牛耕图、犁壁、水排模型图、素纱掉衣、长信宫灯、博山炉、《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盐铁论》《平准书》等节选)。

高三历史新课 第二章 第三,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高三历史新课 第二章 第三,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章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二.重点、难点1.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编户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2.难点: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辨证掌握。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汉初,根本上是承袭秦制。

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根底上不断完善,不断开展。

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开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到达鼎盛的场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一〕刺史制度l.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展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东汉时,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后来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权利,后患无穷。

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利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二〕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1.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

西汉承袭这种制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

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

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

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

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

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场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

2.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权利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

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

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

历史-两汉经济、政治、科技、医学、宗教、民族考点-五分钟学常识

历史-两汉经济、政治、科技、医学、宗教、民族考点-五分钟学常识

历史-两汉经济、政治、科技、医学、宗教、民族考点-五分钟学常识两汉一、西汉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政策。

这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3汉武帝大统(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2)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西汉后期,政局混乱,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二、东汉1光武中兴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经过努力,社会终于安定下来,经济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2东汉后期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统治日益腐朽。

公元184年,巨鹿人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后形成较大的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两汉的文化1史学(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了中国古代第部纪传体通史《史记》(2)东汉史学家班固写出了中国古代第部断代史《汉书》。

2科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报地震的仪器。

3医学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1)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人称其为“医圣“(2)华佗擅长手术外科,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4宗教西汉末期,佛教经中亚传人中国。

道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四、民族关系1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为了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

2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真题演练1(单选)"文景之治"出现在哪个朝代?()BA周 B汉 C唐 D宋2(单选)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21431王莽改制 2文景之治 3赤壁之战 4光武中兴3(单选)下列属于。

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是()。

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

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

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一、西汉初期的经济恢复(汉初 - 文景时期)(一)背景1. 秦末汉初的战乱破坏-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大量人口死亡、逃亡,农田荒芜,城市残破。

例如,许多大城市如咸阳等在战火中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2.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认识到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巩固统治。

当时国家贫困,财政匮乏,统治者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战争,所以休养生息成为恢复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及成效1. 措施- 轻徭薄赋- 汉初实行了较低的田赋税率,汉高祖时规定田赋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时,曾多次下诏减免田赋,甚至有连续十二年全免田赋的情况。

汉景帝时,把田赋进一步减为三十税一,这一低税率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 奖励耕织- 政府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对努力耕织的农民给予奖励。

例如,对能提供较多粮食和布帛的农户,给予爵位或减免赋税等优惠。

- 释放奴婢- 汉初下令释放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的人,让他们成为自由民,参加农业生产,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

- 提倡节俭- 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期间生活节俭。

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等没有什么增加,还多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2. 成效- 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增加,百姓生活相对安定,“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人口也有所增长,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西汉盛世的经济繁荣(汉武帝时期)(一)农业的发展1.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汉武帝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加广泛。

铁犁铧的改进,使犁耕更加深入和高效。

例如,出现了新型的犁壁,它能将翻起的土块翻向一侧,便于耕种和除草,提高了耕作效率。

2.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2.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术的提高,还出现了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一
年两熟的种植方法。
一、农业的发展
• 耕作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
代田法
一、农业的发展
• 农业研究深入,出现农业专著。
二、手工业的成就 丝织水平很高,品种丰富齐全。 冶铸技术进步,铜铁均有发展。 漆器工艺高超,轻巧美观精致。 盐业地位重要,国家垄断经营。 造船行业发达,航海技术成熟。
淬火技术
水排
二、手工业的成就
• 漆器工艺高超,轻巧美观精致。
二、手工业的成就
• 盐业地位重要,国家垄断经营。 池盐
井盐
二、手工业的成就
• 造船行业发达,航海技术成熟。
布帆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城市商业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贸易 汉代的货币政策 繁华发达的城市
• • • •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
• 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法
一牛挽犁法
一、农业的发展
• 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地区特色明显
1.黄河流域:地势高,雨量少,湖泊、陂池不多 ——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 渠道有什么用处:灌溉农田,运粮 2.江淮江汉之间:湖泊、沼泽、天然陂池较多 ——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
• • • • •
• 丝织水平很高,品种丰富齐全。
1972年,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 衣。收拢后能攥在一只手 里,重量只有49克。
《天工开物 · 提花机》 西汉时期提花机 进一步完善、定型。
二、手工业的成就
• 冶铸技术进步,铜铁均有发展。
挖煤图
汉代铜灯
二、手工业的成就
• 冶铸技术进步,铜铁均有发展。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5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5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授业图: 授业图:汉 代崇尚儒学, 代崇尚儒学,经 术成为入仕之途, 术成为入仕之途, 不少家族世代治 经,形成家学传 统,老师和门生 之间形成终身的 师承从属关系。 师承从属关系。
授业图(汉代画像) 授业图(汉代画像)
(三)两汉的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2. 科学技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数学成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 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如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农业 1.农业 ①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②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3. 文学 汉赋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 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西汉早期麻纸 甘肃放马滩出土) (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像 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 古代数学专著, 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上承先秦数 学发展之源流, 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 补和修订, 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 公元1世纪)成书, 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 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方法。 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 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 学体系的形成。 学体系的形成。

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点总结

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点总结

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学习历史的过程,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

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两汉经济的发展必考知识点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措施: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伐无道,诛暴秦"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

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削藩)。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重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政治和思想早上的大一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两汉经济的发展的教案1.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牛抬杠牛耕
一、铁农具 基本取代了 木、石、骨 为材料的原 ①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始农具,成 为农业生产 (犁壁、二牛抬杠式牛耕、一牛挽犁法) 的主要工具。 ②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对比春秋战国时期与汉代的农具, 说明两汉时期的有哪些进步? 有些什么特点?有什么进步作用?
二、牛耕技 ③稻麦种植的推广 ●表现 术逐渐普及。 (北方冬小麦、南方水稻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三、农具种 ④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代田法) 类更加齐全, 性能不断完 ⑤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汜si胜之书》《四民月令》) 善。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据史书记
载西汉时的
赵过首先创
西




制的。这个耧车模型是一 个三脚耧,工作原理是 种子装在耧斗中,通过空 中的耧脚将种子撒播到田 地中;使用它可以同时播 种三行;可同时完成三道 工序(开沟、下种、覆 耧车 土);可播种大麦、小麦、 大豆、高粱等;它大大地 加快了播种的速度,提高 了播种质量。



这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东汉墓 中出土的铜奔马。铜奔马高34.5厘米 ,身长45厘米,马昂首嘶鸣,体态丰 腴,三足腾空,右后是正好踏在一只 正在疾飞的飞燕背上。马的造型骄健 俊美,用飞燕作为陪衬,更显出快马 奔腾,神速超过飞燕的情景。奔马与 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 尽致,而奔马全身的着力点虽只集于 一足之上,却完全符合重心平衡的 原理。它充分地显示了匠师们丰富想 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是完美的 艺术杰作。
分析重农 抑商政策 两的 汉作 统用 治、 者 影响 为何要
重农抑商?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铁 器
青铜与铁制农具(图1)
(图2:铁口锄)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PPT课件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PPT课件

汉代水排模型
汉代铜奔马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特点: 空前繁荣
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城市有专供贸易的市 ----按行业排列
表现:
与少数民族贸易频繁 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长安与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练一练
1、两汉时期,棉纺织业已出现在我国今天
的 A 广东地区 B 长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新疆地区 2、两汉有名的冶铁中心是 ①宛 ②广汉 ③巩 ④蜀郡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③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大一统局面的促进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2、表现:
西周:铁器出现 春秋:铁农具出现 战国:范围扩大 两汉: 样式增多 范围扩大: 犁壁比欧洲早千年多 西汉发明耧车一天播种一顷地 二牛抬扛牛耕法到东汉时传到珠江流域
(1)农具改进
牛耕推广
一牛挽犁牛耕法开始出现
汉代铁犁壁(比欧洲早近1000年)
3、最能代表东汉冶铁技术进步的是
A 煤作为冶铁的燃料 B 水力鼓风冶铁 C 低温炼钢技术 D 发明淬火技术 4 、汉代货币的主币是 A 黄金和白银 B黄金和铜钱 C 白银和铜钱 D铜钱和铁钱 5、两汉时期出现一批相当繁华名都大邑,其 中既是丝织中心又是大都之一的是 A 临淄 B 洛阳 C邯郸 D 成都
2、冶铸业
冶铁
西汉: 以煤为燃料 发明淬火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宛 巩是冶铁中心 低温炼钢技术发明推广
冶铜 冶铜场 铸铜作坊遍及全国 ----广汉 蜀郡
3、制漆业 水平高 一屏风要万人 长沙马王堆的漆器是精品 4、煮盐业 山西池盐 5、造船业
山东海盐 四川井盐 用途不同类型多样 发明橹、舵 布帆 使用锚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一课时) 大纲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一课时) 大纲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2.全面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如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

3.掌握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

4.掌握商业的繁荣的表现。

德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5.以两汉时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的史实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能力目标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兴盛。

3.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2.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比较琐碎,既有不少需要学生识记的重要知识点,又有较多的理性分析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条理性,不要让人有繁乱的感觉。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
1。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的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畜牧业的发展。

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

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繁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过程一、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①西汉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汉初经济的凋敝,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迫使两汉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它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但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2.农业发展的表现:⑴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①背景:A.汉初,由于战争的破坏,牲畜比较缺乏,一般农民只能用人力耕作。

B.西汉政府制定法令保护耕畜,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

C.到武帝时,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农工商并重。

重农,即尚农,以农立国。

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

但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分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

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止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发展。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2.4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2.4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2.全面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如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

3.掌握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

4.掌握商业的繁荣的表现。

德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5.以两汉时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的史实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能力目标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兴盛。

3.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2.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比较琐碎,既有不少需要学生识记的重要知识点,又有较多的理性分析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条理性,不要让人有繁乱的感觉。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2.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阅读课)在两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的发展1. 农业发展的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局;(2)各民族密切交往;这两方面既是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重农抑商政策,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收入,两汉统治者都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但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 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具改进,牛耕推广。

汉武帝时推行的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使铁制农具种类增多,推广更为迅速,中原的铁农具已经传到西域和珠江流域。

农具的改进突出地表现为犁壁和耧车的发明。

安装了犁壁,犁不仅能翻土碎土,还能成陇;而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还需锄、铲的帮助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犁壁的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

耧车是一种使用畜力的播种工具,汉武帝时农学家赵过发明。

使用这种工具,省工省力,便于锄耘、收割。

汉初保护耕畜的法令,使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和一牛挽犁牛耕法的出现。

二牛抬杠牛耕法在东汉时期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2)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扩大。

首先,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黄河流域以灌溉渠系为主;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坎儿井。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西汉自初建到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为此后两千余年间的封建地主经济奠定了基础。

1. 农业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西汉自文帝时起,土地兼并发展迅速,自耕农纷纷破产,佃农日益增多。

土地所有者向国家缴纳的土地税,起初为“十五税一”,后减为“三十税一”。

可是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为“见税什五”,即为产量的二分之一。

西汉前的佃农主要承受经济剥削。

后来的地主多与官僚、商人“三位一体”,交结官府,奴役贫苦农民。

佃农承受经济剥削之外,又要承受“超经济剥削”。

佃农在开始向农奴化的道路上演变。

铁器与牛耕:西汉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已相当普及。

尤其是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情况更是如此。

在人们的观念中,农业生产是和铁农具联在一起的。

《盐铁论·水旱》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就说明了这问题。

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有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在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此外,还有辽宁、福建等边远地区。

主要铁农具因地区而有差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犁铧、?、铲、锸、镈、锹、镐、锄、镰、耙、刀等。

黄河流域以旱地为主,出土犁铧也集中在这一区域,?、铲、锸类掘土工具亦发现很多。

长江流域以水田为主,出土?、铲、锸类工具亦较多,但不见犁铧出土,可见铁犁牛耕技术尚未在长江流域推广。

在黄河流域已发现的犁,有大、中、小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土质和耕作要求。

在不少地方还发现了铁犁壁(鐴土),这是在耕地时的一种帮助翻土、碎土的装置。

西汉铁犁壁的发现,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年左右。

西汉时期以牛耕为主,主要是用二牛抬杠的形式。

也有马耕。

自汉文帝实行“马复令”以后,养马的人很多,马的数量迅速增加。

到汉武帝即位时,“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以马耕田是一个普遍现象。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

[键入文字]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西汉时期得到巩固。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更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汉兴衰史的发展过程。

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教材有关基本理论的阐释和对史料的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关于楚汉战争,应注意讲清以下问题:(1)楚汉之争的背景及概念。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

秦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谁来执掌国家政权,成为亡秦主力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

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自然要求践约称王。

项羽虽不是先入关者,但是在歼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战争中,实际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认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没有战功,无权主约。

不久,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楚汉之争的性质。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战争性质是否相同?然后指出:二者性质不同。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为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逐渐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楚汉之争不再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

(3)刘邦取胜的原因和楚汉之争的影响。

教材中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通过对刘邦和项羽的比较,由学生概括得出刘邦取胜的三点原因:①收揽民心;②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辅佐;③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

影响:①消极方面,给人民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灾难;②积极方面,打败以项羽为首的六国旧贵族势力,消灭了封建割据因素,为汉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
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
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
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
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