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疗法案例

【篇一:认知疗法案例】

摘要:本文是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最终帮助来访者顺利解决问题。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其中相关技术的使用,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

(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结构,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代有a.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a.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分析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

认知行为疗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七十年代趋向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在医疗中的应用促使了认知疗法的兴起,认知行为疗法正是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中产生的。

20世纪50年代,a.埃里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et),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后融合发展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从1955年起a.埃里斯开始发表有关合理情绪治疗的文章,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至此合理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期,a.t.贝克(aaron t.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治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后成功地将这种疗法适用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病性障碍和人群。

a.t.贝克等在1979年提出认知行为治疗(cbt),主张矫正行为应与矫正认知相结合。j.贝克(judith beck)是a.t.贝克的女儿,她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倡用的认知治疗。

其他主要的认知行为理论家也在这一时期各自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 a.拉扎鲁斯(arnold lazarus) 在1976提出多模式治疗。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在1977年提出了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行为的改变需要经过一些列中介过程,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雷米(v.c.raimy)从1978年开始,从事认知治疗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中心——边缘”模型。

自从1977年有关认知行为治疗的预后研究首次发表以来,认知治疗已经得到大量的证实。现在,认知行为治疗不断吸取多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而日趋完善和系统化。坡森斯伯恩斯和坡罗夫已经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对具有不同教育水平、收入、经历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来访者均有效。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1、理论基础:

贝克的认知疗法认为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即共同感受,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的过程,也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和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时,常常忽略许多认知过程,这样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模糊、跳跃,象是自动化反应,即所谓“自动化思维”。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被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不能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加以反省和批判。个体在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和现实环境相协调,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那么改变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来访者的认知系统并不是整个的遭到破坏,而只是某些特定认知方式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协助来访者调动和发挥自身潜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并利用其他的正常的认知功能解决存在问题是咨询师的首要任务。贝克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歪曲,导致了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发生。认知歪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①主观推断,指没有充足及相关的证据便任意下结论。

②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整个事件中的部分细节形成结论,不顾整个背

景的重要意义。

③过度概括,指的是由于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观念并将之不

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和情境中。

④夸大或缩小,指过度强调或轻视某种事件或情况的重要性。

⑤极端思维,指思考或解释时采用全或无(all-or-nothing)的方式、非黑即白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的方式极端地分类。

⑥个体化是指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

起来的倾向。

⑦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指根据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

义一个人的本质。

雷米认为:错误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评价,

也就是错误的自我概念。这些观念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以群集的方

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对于

这些错误观念,雷米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他认为每一组群集中的

各个错误观念,有主要的、基本的,它支配着较次要的观念。来访者可

能会轻易的放弃某种错误观念,但基本错误观念不消除,不适应的行为

和情绪仍无法改变。而主要的基本的错误观念往往比较隐蔽不易发现,只有解决了表层边缘的错误观念,才能逐步揭示出那些处在中心位

置的基本的错误观念。因此,治疗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

步靠近中心,将主要的基本的深层的错误观念挖掘出来予以纠正,这样

才能改变不适行为和情绪。此疗法强调核心错误观念的意义、注重

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关心这些错误

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

生作用的。

总之,该认知行为疗法基本原理是, 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是导致情绪

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

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扮演着诊断者和教育

者的双重角色,来访者则是学习者的角色;咨询师使用的是主动和

指导性的咨询措施,来访者使用的是主动的再学习的措施。因此咨询

的关键点是咨询师重视求助者的潜能,引导来访者充分调动和发挥潜能,教给求助者确认不合理信念的方法,教会求助者识别、观察和监

督自己的想法和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使求助者学会

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反省,将他们的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区分开来,对发现的问题主动改变,使认知和行为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