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合集下载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学校能做什么,具备哪些已有与可能资源
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近期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
1
发现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指向
2
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
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 遵从“实践——
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模式。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三、课程开发体制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集权:国家层面的统一
地方分析:地方教育行政负责
学校自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校教师负责承担。
03
完善、提高、修正已有工作
04
运用并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或学问
05
有利于同伴合作、分享
06
与学生的主观意愿相吻合
07
课程评价 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诊断 在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中,教师是一个诊断者、批评者,而不是判分者:促使参与者做得更好,而不是决定谁是最好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01
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反思
02
能使学生起积极作用
03
从事观念的探究、理智使用或问题解决
04
涉及实在的事物
05
能使处不于同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成功完成
06
在新情境里探究、思考新问题或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的开发形式

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的开发形式

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的开发形式校木课程开发的分类有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发主体、开发范围与开发程序这三个维度。

如果按开发主体来划分,则有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现阶段我们主要倡导教师小组、与校外合作这两种。

如果按开发范围来划分,则有单门课程、一类课程和所有课程的开发,现在我们主要倡导一类课程的开发。

如果按开发程序来划分,则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

在这几种方式中,课程开发主体的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开发的范围从小到大,开发的程度也由易到难。

课程选择是参与程度最低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只是行使了课程选择权,是从几种备择的课程中选择一种。

课程改编、整合是在备择的课程中通过增减和重组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加工。

课程补充、拓展是对原有课程进行补充性、拓展性的加工。

课程新编是参与程度最高的校木课程开发类型,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技术创生一门崭新的课程。

综上所述,开发程序是决定校木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维度,因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校木课程开发的各种具体形式。

课程选择。

主要是指在备择的几种课程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作为校木课程。

在校木课程开发刚起步时或课程开发能力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这种适宜的方式。

如当学校确定要开一门书法课,在既没有经验又没有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看看别的学校有没有可借鉴的或类似的课程,如有,就可以移植或选用,以后再逐步建设。

当然,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课程。

课程改编。

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对己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它也包折某些学校引进国外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

课程改编一般涉及五个方而的某一方而或几个方面的修订,即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

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三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三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背景介绍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由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

相对于传统教材和标准化课程,校本课程更贴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开发目标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3.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探索欲4.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培养学科交叉能力三、开发步骤1.需求调研: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专家介入等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和期望。

2.方案设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确定校本课程的开设范围、学分要求、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

3.内容编写:组织教师团队进行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素质。

4.试点实施:在一小部分学生中进行试点,并收集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5.全面推广:根据试点数据和经验,逐步推广校本课程,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6.持续改进:根据学校教学评估和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实施措施1.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提高学科整合能力。

2.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校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4.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和绩效评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建立校本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

五、预期成效1.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2.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展涉及学科交叉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3.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课件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课件

结合学生调查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对新模 式的反馈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论与展望
成果总结
实践证明,采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可充 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综合素 质提升。
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进 一步探索课程开发的新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提供更多创新和机遇。
参考文献
实践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1
前期准备
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建立教学实践团队,制定教学实践方案。
2
课程构建
采用“产出导向、本土化、协同开发”的原则,构建校本课程。
3
教学实践
运用本土特色、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教学实践。
实践效果分析
教学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反馈分析
对教学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新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并进行科学统计。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采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构建 课程开发实践模式。
数据采集
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表现评估等方法,在研究过 程中收集和分析数据。
理论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以学校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家课程标准,构建本校特色课程。
实践模式介绍
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课程开发实践的模式,以培养式 的探索》PPT课件
本课程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在本课程中,您将了解到 这种模式的基本原理,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言
本次课程将介绍一种创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通过本次课程,您将了 解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意义和目的。
1. 2. 3.
王海涛. 校本课程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15.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1)组织建立;(2)现状分析;(3)目标拟订;(4)方案编制;(5)解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

评价与修订。

步骤步骤 主要议题主要议题 参与人员参与人员 角色定位角色定位 组 织 建 立 成立课程委员会或成立课程委员会或 工作小组、确立参组、确立参与成员及工作程与成员及工作程 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准备本课程开发准备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学生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1.决策、讨论.决策、讨论 2.讨论、决策.讨论、决策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现 状 分 析 进行需求评估、问进行需求评估、问 题反思、资源调查资源调查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1.决策、讨论.决策、讨论 2.讨论.讨论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目 标 拟 定澄清办学思路、确澄清办学思路、确 立一般目标与具体标与具体 目标目标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5.政府部门.政府部门 6.工作小组.工作小组 1.决策.决策 2.讨论.讨论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5.咨询、督导.咨询、督导 6.支持、讨论、咨询.支持、讨论、咨询 方 案 编 制 确立工具与方法、确立工具与方法、 选择课程材料与组程材料与组 织形式、编制课程 开发方案。

开发方案。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工作小组.工作小组 1.决策.决策 2.讨论.讨论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支持、咨询、讨论.支持、咨询、讨论 解释解释 与实施实施 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强化教育哲学思想 和特色意识、营造意识、营造 条件与氛围、统筹 教育资源、落实课落实课 程开发方案方案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学生 3.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1.决策.决策 2.讨论.讨论 3.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评价评价 与修与修 设计监控与交流系统、准备评价方案、追踪实施效果、追踪实施效果、收集收集反馈意见、修订反馈意见、修订 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1.决策.决策 2.讨论、审议.讨论、审议 3.审议、建议.审议、建议订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5.政府部门.政府部门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5.支持、审议、督导.支持、审议、督导。

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基础性课程: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 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学科知识课程:课程内容更新、学科结 构的革新、学科知识横向整合。 学习策略课程:通用学习策略、学科学 习策略 2、丰富性课程:健身、博知、冶情、励 志、广行。 3、发展性课程: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 生创造力的课程。
(1)课程意识的提升 课程是开放的: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 悟课程、操作课程、体验课程 课程是民主的 课程是科学的:反对经验主义、遵循一定 的操作规程。 (2)课程开发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计划—实施—观察—反思—计划— (3)合作精神的培养: 从单干者到群体合作者
4、校本课程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 (1)给学生留下空间 (2)以学生需要为导向 (3)差别性教育 5、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的凸显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和意义 1、SBCD:课程权力的下放(给教师赋 权) 教师:执行者 开发者 2、 SBCD :过程而非结果 (1)成果显现的过程性:校本课程开发 1 的成效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个 性张扬、学校特色的突显来显示。 (2)开发的过程性:校本课程开发是随 着开发实施而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3)评价的过程性:注重过程性评价
任选课开设的类型举例
所属类别
人文素养类
开设科目
英语阅读指导 英语视听 演讲与评论 文学作品欣赏与研究 数学学习方法 物理学习方法 网页制作 常用应用软件简介 男篮、女பைடு நூலகம் 健美操 武术、溜冰 朋友间的对话 社交与礼仪 成功与心理学 垂钓技巧与实践 电视制作与采访
科学素养类
身心健康类
生活职业技能类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以满 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 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和开放手段, 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 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 关系: 要用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和思想开设 选修课、活动课。

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仅了解什么是校本课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去开发或研制校本课程。

下面我们将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模式和过程,以使一线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特征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 SBCD)是一个在课程研究领域探讨颇多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众说纷经,莫衷一是。

最先试图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的学者是课程专家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

早在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下属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爱尔兰召开了一次“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两人做出了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早努力。

从此随着对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提出了各自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这些定义目前已不下十几种。

在国外,综观具有代表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可以看出,对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要么强调课程开发的主体,要么强调场所,要么强调课程开发的活动,要么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要么强调开发的过程与结果:●最早的菲吕马克(1973)的定义是强调开发主体的,他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所计划、主导的各种学校活动”。

[6]●麦克米伦(1973)的定义却强调课程开发的场所,他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发展工作。

该课程发展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7]●斯基尔贝克(M.Skilbek,1976)的定义则强调开发的活动方式,他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8]●我国台湾学者黄政杰(1985)则对课程开发的场所、权力分配、开发主体、开发活动等都作了强调。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先生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这一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评价系统构成的。

如何确定可行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安排教育途径、设计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等,都是与课程有关的问题。

所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学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因此,建设全面、系统、完善、并且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R·W·Tyler)的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理论架构。

在这本著作里,泰勒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意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后来课程论领域将这四个步骤称之为"泰勒原理"。

后来,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出现了一系列课程与教学论流派,除了泰勒的目标模式以外,还有动态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等,对课程编制、开发、实施、评价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了一场"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会上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他们把它界定为学校中教师对课程计划、设计和实施,首次完整地界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974年,在日本东京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这一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之后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1979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8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8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8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8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第一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课程开发背景XXX创办于1988年,位于常州市火车站东,历经几代人艰苦的努力,学校规模由小变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也逐步提高。

近年,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

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更为学校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认识到要发展务必进行创新,务必努力探索贴合校情的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育人途径。

我们学校确立的培养目标是以艺术为抓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给学生有足够的时空去选取和创新,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在学校领导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之后,学校一致决定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开发剪纸课程,把它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料,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好动、爱玩,个性喜欢动手。

学生喜欢用自我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我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我的作品表达自我的情感。

剪纸正好利用了这一特点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2.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构成。

从1988年起,学校利用美术教师的资源,开设了学生剪、刻纸兴趣小组。

学生兴趣浓厚,剪、刻纸水平日渐提高。

学生剪、刻纸作品先后在市少年宫、省美术馆、XXX、英国、捷克等地方展出,并且结集出版,具有必须的基础,内部条件十分成熟。

社区内有许多民间剪纸爱好者,喜爱用剪纸作品美化家庭和社区环境。

开发剪纸课程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3.剪纸历史悠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融民族性、时期性、趣味性、发明性于一体的剪纸,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剪纸创作中获得胜利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剪纸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资料的自由性和评判标准的多样性,能带给学生发明举动最适宜的情况,有利于造就学生的立异精神和实践潜力。

校本课程的模式

校本课程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其形式不一定是物化、固定的东西,它可以有多种形态,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校可因循自身的条件与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增加与拓展教学内容,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根据学校的办学途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模式,主要有特色文化建设、乡土资源开发、学科拓展等开发模式。

1.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模式这一模式更多的是走特色与优势课程结合的路径,为达到“人无我有”的学校特色,根据学校条件与学生兴趣来增设新科目,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可以在分析学校优势与学生需要的基础。

上增设单项科目,它对于新辟内容的选择要求很高,要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适合作为课程来开发,教师是否能够胜任等因素,更需要做一番加工处理,工作。

如浙江萧山区笑笑幼儿园以京剧作为园本课程,幼儿园认识到仅仅让孩子学会唱京剧只是学生兴趣选择,无法成为课程。

为此学校必须完成对京剧本身的解构,根据幼儿园的特色、幼儿的发展特点建构适合幼儿园的课程。

围棋、陶艺等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如此。

2.乡土资源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对所处的外部地域环境进行充分的资源分析,寻求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资源,并围绕乡土文化这一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乡士文化资源与课程的独特性。

乡土文化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入了学校文化底蕴。

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必然是独特而有个性的,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独辟蹊径”。

3.学科拓展型模式学科拓展型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就原有的国家课程进行拓展,引入一些原本不属于国家课程内容范畴的课程资源,并从校本课程角度将之重组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形式。

这是学校对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阐释,是结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属于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系列。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1. 背景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校本课程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行开发的、符合本校特色和需求的课程。

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满足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 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本校决定开发校本课程。

本文旨在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策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流程,促进校本课程的有序实施和持续发展。

3. 目标本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为:•紧贴本校教育理念,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和需求。

•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4. 策略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4.1 突出本校特色本校是一所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学校,因此我们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突出本校特色和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学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彰显本校的教育特色和优势。

4.2 体现个性化需求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我们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特长,在课程设置和设计中尽量体现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4.3 加强课程研发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科研工作的支持,我们将加强课程研发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创新实践。

4.4 健全评价体系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完善课程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将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多种评价方式,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支持。

5. 流程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如下:•第一步: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步:选派有课程设计经验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第1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2. 目标(1)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组织与管理1. 组织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具体成员如下:组 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成 员: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2. 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确保课程质量。

(2)明确各部门职责,协同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3)定期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与反馈,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三、课程开发1. 课程理念(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注重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强化实践性、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课程内容(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课程适应性。

(2)学校特色课程:结合学校文化、师资、设施等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3)学生个性化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

3. 课程体系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模式(1)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评价(1)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 教师培训(1)组织教师参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2)鼓励教师开展校际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校本课程发展是基于对个人及对社会的责任
(二)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1.强调主体性与互为主体性 2.重视抉择 3.课程本质为意义的赋予 (三)就如何运作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而言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应藉由“吾-汝”关系的建构所形
B.内部的
二、目标拟定 目标陈述包含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包括学习结果积累的陈述。 三、方案建构 1.设计教学活动 2.手段与教材 3.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 4.人员的调度及角色的定位 5.时间表及必要的工作 四、解释和实施 实施课程改革的难题在于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新旧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抵抗 与混淆等。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专业发展的意义 (1)历程性 (2)方式多元性 (3)自主性
(4)内容多样性
(5)持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1.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 专业成长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而校本课程开发 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 2.
反中心性的色彩,避免独断主义 注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
3.
4. 5. 6.
重视不确定性,消弭主客观的对立
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是语言论述的结果 重反省、诠释与创新 教育的过程是开放性的,且重转化性的质变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反泰勒目标模式的后设论述 强调动态、循环与开放的课程观 反对学科本位,主张跨学科的课程统整 重视文化多元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案例分析1)

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包括:
1. 研讨会和研讨小组讨论: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会,以探讨新课程的开发理念、目标和课程内容,并鼓励教师在研讨小组中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2. 小组合作开发:教师可以组成小组,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开发新的校本课程。

小组成员可以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互相支持和反馈。

3. 教师研修和培训: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教育机构进行专题研修和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4. 教学观摩和教师间互访: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互访,以了解其他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并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5. 学生参与和反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例如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以及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试验和评估。

6. 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学校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和交流校本课程资源和教学经验。

7. 课程评估和改进:学校可以进行定期的课程评估,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课程的改进和优化。

什么是校本课程?

什么是校本课程?

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

扩展资料: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

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1、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2、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3、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研发的教育课程。

其开发过程通常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多个环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需求分析:学校需要根据教育目标、学生特点、教师素质等因素,确定所需开发的课程。

2.课程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确保课程设计符合教学要求。

3.教学材料开发:根据课程设计,编写教材、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材料,为教学提供支持。

4.教学方法选择:选择适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

6.教学评估: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步骤,学校可以自主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 1 -。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1. 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随着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校本的课程开发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育改革方法。

校本的课程开发,顾名思义,是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目标开发的一种课程模式。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2. 深度评估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中心,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深度评估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评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2.1 学校特点评估评估学校的背景,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队伍、教育资源等。

要了解学校面临的教育挑战和机遇,以便更好地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

2.2 学生需求评估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3 教师能力评估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确定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教师团队。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便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3. 广度评估校本课程的开发3.1 专业学科广度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科的涉及,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覆盖各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全面性。

3.2 教学方法广度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等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提高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学科整合广度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鼓励学科整合,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可以将语文与科学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科普文章的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校本的课程开发需要深度评估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确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课程开发。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一、背景介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色,自主设计和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3.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4.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2.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3. 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4. 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1. 分析学生的特点和需求;2. 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3.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流程;4.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5. 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6. 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反思与调整。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2.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3. 结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4.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5. 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挑战:1. 教师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的不足;2. 学校资源和条件的限制;3.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问题;4. 教师和学生的抵触情绪和习惯问题。

七、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1. 提供师资培训和指导;2. 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4. 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

八、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案例:以某小学的英语课程开发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育特点,设置了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英语角”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英语。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评价:通过对该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英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十、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1. 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2. 加强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和培训;3. 增加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与交流。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隶属于国家课程 框架范围。
超出国家课 程框架范围
从涉及开发主体看,可 分为
教师个人 教师小组 教师全体 校外机构和个人合作
从涉及开发范围看,可 分为
全部课程 部分课程 单门课程 一门课程
四层次 四规模
从涉及开发特性看,可 分为
选用 改进 整合 补充 拓展 创新
六特性
这样,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具有一种三维度 与多层次交叉的立体网络结构,可以根据不 同的特点分为不同的形式。
课程整合模式
是以超越不同学科 识体系而关注共同 要素的方式来安排 学习的课程开发活 动。
主要以学科作为整合的 基本切入点,依据学科 知识的相关程度,可分 为“学科内整合”与“学科 间整合”
学科本位课程整合
主要以儿童现实的直接 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 机,儿童的兴趣以及心 理发展为核心,其目的 在于促进儿童的经验生 长和人格发展。
儿童本位论例子
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低、中、高年级依据儿童与自然、 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己三个维度,分别以珍重生命、热爱家乡、关爱自己为主题,确定 各年级的学习主题。一年级的学习主题是“生命探秘”,二年级的学习主题是“自然探险”,三 年级的学习主题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智慧的摇篮”,四年级的学习主题是“长春的 小博士”,五年级的学习主题是“我的志向”,六年级的学习主题是“12岁的我”。
社会本位论例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学 习对象,从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三 个角度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体系,课程整体设 计为自然资源的学习和文化资源的学习两大领 域,各年级根据各领域中的具体内容确定学习 单元的主题。比如,四年级重点研究自然中的 动物和植物。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制订了详 细的计划,并邀请学校的科学教师和东北师范 大学生物系的教师参与指导研究过程。语文教 师对如何观察动物和植物进行指导,教学生如 何记录观察笔记,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学生 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秋天和冬天南湖公园的 植物的差别。学校召开研究成果交流会,鼓励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过程模式的优点
如果说目标模式是一种按部就班的课程开发模式,那么过程模式就是 自由灵活的课程开发模式。
不足之处:
它不拘泥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程序,易陷于内容决定目标, 方法决定内容的误区;
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方向性。
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二)实践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试模式、选择模 式。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 定性。
(一)以学生、社会、专业机构为补充的开发模式
以上三种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其中以学生、 社会、专业机构等组织和人员所进行的开发模式,可以作为补充形式。
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关于课程开发,从理论上进行划分四种主要模式,即目标模 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
(一)过程模式(“动态模式”、“互相作用模式”)
过程模式把开发过程视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主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 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4个步骤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和相互修正。 因此,课程开发过程不必拘泥于目标模式坚持的直线式做法,而既可从确 定目标开始,也可从其它步骤开始着手课程开发。一旦课程开发启动,开 发者就会不断改变、调整、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确定目标 选择经验 (内容) 组织经验 (方法) 评价
需求主导模式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主要依 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这种 开发策略能从学生的切身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独特个性。即“学生喜欢什么?”
例:大连市光荣小学。
小小俱乐部 学生好去处 39门选择性活动课(俱乐部),其中7门有年级限制,其余向各年级 开放,每周三下午2:30—4:20 每天开设30分钟统一性活动课 科普知识、阅读、口语训练、数学实践、剑桥英语、计算机、音乐欣 赏、劳动技术训练(每班4门)
实施路径:
一、以成绩为外在诱因
二、以兴趣为内在动力
三、以个性发展为目标导向
开发流程
分析学生 分析资源与限制 制定目标 编制方案 课程评价与修订
因校制宜 因时制宜 因学生而异
三、条件主导模式
条件主导模式是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为主要依据的校本课 程开发策略。这种模式在充分考虑学校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秉承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具有适 用面广、易于操作等特点。即“学校能做什么?”是现在学 校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模式。
(4)课程选择模式
内涵:从多样化的课程教材中选择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课程。 条件和意义: 从调试走向选择的过程; 省时、省力、优质高效 经费投入相对比较大
实践模式
校 本 化 程 度 由 低 到 高
创新模式 整合模式 调试模式
选择模式
操作程序由简单到复杂
谢谢观赏!
条件主导课程校本开发的具体过程
(以藕塘中心小学为例)藕塘中心小学.docx
第一阶段:分析优势,确定主题 第二阶段:定位目标,设计课程 第三阶段:阶段推动,实施课程 第四阶段:评价修正,反思课程
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 1.含义: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业余爱好,面向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需要,而 组织进行开发校本课程。 2.开发的基本流程是: 第一步,学校拿出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 发委员会,并公之于众; 第二步,校方公布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类型; 第三步,教师个人或团队认领课程开发模块,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切准备工 作; 第四步,教师自己或由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聘请专业指导顾问,教师自己或 者团队进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 第五步,在校本课程模块开发结束后,组织教师集体展示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组成评委会,对教师开发的校本 课程进行点评,对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步,由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师,根据评委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自己或 团体合作修改,然后定稿; 第七步,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给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经评委会认定通过 的教师颁发证书,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表彰奖励。
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模式 第六步,由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师根据评委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开发小组进行 深入细致的修改,然后定稿; 第七步,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给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经评委会认定通过 的教师个人或开发小组颁发证书,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表彰奖励。
从开发的对模式是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主要依据,以凸显 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这种模式 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化建设,突出学校的办学优势,对我 国专业化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即“学校想要什么?”
如山东嵩山小学以科研兴校为理念,于2008年开展了《体验教育》的校 本课程,通过“活动式体验”、“情景模拟体验”、“情感交流体验”、 “参观调查”、“角色互换”、“观赏式体验”、“阅读感悟式体验”、 “参观访问式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行“学习 体验”、“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体验 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嵩山小 学开展课题研究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教学特色已见成效,体验教育直接 带动了其他工作向前发展。
(2)课程整合模式
内涵: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 发活动。 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学科之间存在整合的要素和内容 教育教学之间存在整合的要素和内容 具有精简高效的功能 具有整体育人的功能
(3)课程调整模式
内涵: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和教学 方式的适切性调整。 条件和意义: 课程教材相对比较成熟 促进教育教学优质高效
教什么(选择什么内容)?
如何教(如何组织教材、采用什么方法)? 教的怎样(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目标模式的主要不足:
• 直线式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模式过于讲究顺序,忽视课 程开发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 • 目的和手段易割裂开来; • 过于强调目的的作用,易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需求主导模式
创新模式 整合模式 调试模式 选择模式
操作程序由简单到复杂
校 本 化 程 度 由 低 到 高
(1)课程创新模式
内涵:课程创新模式是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课程单元。 条件:是必须是国家课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要依据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和条 件资源(时间、空间、经费条件);要根据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包括人力资 源优势和团队规模;要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可接受程度。
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模式 1.含义:根据全体部分或某几个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组织教师、 教师团队以及学生家长、专业团体、学者专家等个人或团体进行开发。 2.开发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 的调查问卷,让学生详细的填填写调查问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第二步,学校组织教师统计学生调查问卷,然后学校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 组织教师、教师团队以及学生家长、专业团体、学者、专家等个人或团体,组 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认领校本课程开发模块; 第三步,有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准备工 作; 第四步,开发小组自己或由学校为其聘请专业指导顾问,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合 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 第五步,在校本课程模块开发结束后,组织教师集体展开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组成评委会,对开发小组开发 的校本课程进行点评,对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目标模式提出了四个问题,要求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 程中必须回答: 学校希望达到什么教育目的? 提供什么经验(内容)才可达到这些目的? 如何有效的组织(编排)这些经验? 如何确定是否正在达到这些目的(评价)?
确 定 目 标
选 择 经 验
组 织 经 验
评 价
即: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为什么教(期望实现什么目标)?
王琦
核心概念界定: 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是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校本课程 开发的规律而形成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比较系统或稳定的操 作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模 式上基本借鉴国外的开发模式。
分析情境—准备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 施—追踪与重建 分析学生—分析资源与限制—制定一 般目标—制定特殊目标—确定方法与工具—评估学生的学 习—分析人员、设备与时间资源—制定实施、评价与修订的 计划。 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确定目标—寻找解决途 径—找到解决对策—采用或改编现成的课程或新编—开始使 用—评价—继续使用 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或相关工作小组—确定参与人 员及程序—拟定课程发展方向、目标与计划—开发课程:活 动、课程纲要或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