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多主体模型与社会科学复杂性研究
双重模型的名词解释
双重模型的名词解释双重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解释复杂现象的理论框架。
它的核心概念是将复杂现象分解为两个层面或维度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机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双重模型的定义、应用领域以及其研究方法。
一、双重模型的定义双重模型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提出,他认为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解释。
基于这一理念,他构建了双重模型,将社会系统分为两个层面:个体层和结构层。
个体层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结构层则关注社会制度、规范和组织结构。
随着研究的深入,双重模型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不仅包括社会学,还涉及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
在每个领域中,双重模型都被用来解释和预测复杂现象,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二、双重模型的应用领域1. 社会学社会学是双重模型最早被引入的领域之一。
在社会学中,双重模型常被用来研究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
同时,双重模型也可以用来探讨社会变革对个体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2. 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双重模型常被用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和情绪过程。
通过将个体的思维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选择。
例如,双重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社会支持对个体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或者个体价值观对道德决策的影响。
3. 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双重模型常被用来解释市场行为和经济发展。
个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市场价格、需求与供应的决定因素。
双重模型还可以用来研究经济不平等、消费行为以及组织内部的决策过程。
4. 教育学双重模型在教育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教育是一个既涉及个体学习过程又涉及社会教育体系的复杂领域。
双重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教育政策、家庭背景以及学校环境之间的关系。
此外,双重模型还可以用来研究教育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完整版)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社会科学面对的是以精神为存在特点的无数拥有不同历的个人,使其研究内容不得不多样化。
正如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他人只能从有限的方面了解一个人,甚至这个人也只能了解有限的自己。
因为这个人自己也在变。
他不断从外界吸纳新的信息,从而多多少少地改变着自己。
在一定意义上,他人对一个人的判断, 最具有确定性的是依据该人的实际行动;然而,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作为转化为客观的主观选择,不过是其精神存在的一部分内容,还有更多的内容停留在潜在的方式,他有∀却不在∀。
精神内容的这种隐蔽性是构成其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在∀为什么知道有∀呢?这是经验事实提供的。
人们凭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事实知道:在∀往往是选择的产物,是多样性中的唯一性)。
因为, 只要有∀,随时可能转变成在∀;而在∀却因为没能完全表达有∀, 随时可能消失成不在∀.二是研究目标的复杂性。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决定了研究目标的复杂,使后者不得不阶段化。
如果说,社会科学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形成社会合作局面的话,那么, 如何对众多不同的个体做到这一点, 则是很困难的一项工程。
其中, 最基本的原则是:发现人们相同的需要,用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来达到统一人们行为的目的。
由于人们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需要的认识无法深入到细节中去,只能从宏观角度即从总体趋势方面把握.三是研究结构的复杂性。
由于研究对象和目标的复杂,研究过程不得不层次化。
社会科学所拥有的哲学、美学及其派生的文学艺术, 要么用抽象要么用形象作用于社会的价值理性领域, 试图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学所拥有的政治学、经济学及其所派生的制度法律,要么用一般要么用具体作用社会的工具理性领域,试图支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
比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 存在着如下的区别:双方虽然都是以物质存在作为对象, 但社会科学面对的物质(人)主要体现为精神存在, 而自然科学面对的是物质存在本身.因此,就考察对象的存在方式而言,前者具有隐蔽性, 后者具有直接性。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1、目的性2、经验性3、理论性4、社会性(三)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1、社会研究的主体2、社会研究的对象3、社会研究的内容4、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研究的主体有: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5、社会研究者个人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
集合概念社会研究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1、现状调查2、态度调查3、因果分析4、预测分析5、对策研究第二节(一)社会研究的目的:1、探索未知的事物2、验证不确定的知识3、扩展已有的知识(二)社会研究的意义:1、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2、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三)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第三节(一)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2、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1、经验性2、理论性3、规范性4、多样性(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3、社会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第四节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收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第一节1、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4、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1、的过程。
2、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研究;<1><2><3>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知识。
4、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6、(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8、9、(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12、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北大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2)孔德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3)马克思方法论(复旦98<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系统复杂性与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系统复杂性与社会科学方法当我们探讨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时,通常会涉及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复杂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包括人类行为、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等方面。
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我们需要借助社会科学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现象的途径和手段,它强调对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理解,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方法论涉及到对社会系统的观察、分类、比较、推理、归纳和演绎等多种研究技巧。
以一个城市社区为例,我们可以运用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其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我们需要对社区内的个体、群体、组织、社区环境等各个要素进行观察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我们需要运用比较方法来分析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社区系统的复杂多样性。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和演绎方法来从个别现象中推导出一般性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解释其他类似现象。
选择合适的社会科学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还需要注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只有经过严格的验证和不断修订,才能够保证社会科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研究社会系统复杂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整体性,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制定公共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社会科学方法论,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有所区别。
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尽管这两种科学领域的目标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它们的研究中都同样重视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的演变过程和内在规律,从而为创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
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等紧密相关。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
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
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
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
(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
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
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社会科学研究模型
社会科学研究模型
社会科学研究模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
解社会现象、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理论假设,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型:
1.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它通过量化社会行为主体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来描述社会结构。
2.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文本、数据或其他信息来描述
其内容的客观过程。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特定主题或现象的频率、
重要性和变化趋势。
3. 因果模型:因果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它
可以通过实验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来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可以同时评估多个自变量和因
变量的统计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现象之间的相
互作用关系。
5. 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种关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
和网络结构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可以通过量化方法来描述和解释社会
现象。
6. 话语分析:话语分析是一种关注语言、文本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它
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意识形态。
7. 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是一种将个体和社会现象置于更大的
环境背景中进行分析的方法,它关注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
这些模型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选择哪种模型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可用的数据和方法。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根据实际情
况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并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
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等紧密相关。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途径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途径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首先,公共政策学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其次,任何一个社会科学家都不可能精通与政策研究有关的所有学科,每个政策分析者也不见得都会成为他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的所有分支领域的专家,但有一点已经成为共识:“谁要想提高政策研究工作的能力,谁就必须一般性地了解各门社会科学能起到的潜在作用和它们的弊端”。
最后,公共政策问题的复杂性要求。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有: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3、运用历史或比较的方法,撰写一个公共政策学案例。
略4、试述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意义。
阶级分析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社会现象的方法。
对阶级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向来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要想正确认识社会,指导社会实践,就必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还要分析各个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芭比术语版
第 3 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
一、社会研究的伦理议题 伦理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两个根本性的伦理方针是自愿参与和对研究对象无害。 1、自愿参与 参与者必须处于自愿。 2、对参与者无害 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已经越来越正式化,形成了“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 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 3、保护研究者权益(匿名与保密) 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 保密——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
三、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联系和相关本身并不能够确定因果关系。现实中,虚假的因果关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变量引起。 四、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研究什么和研究谁,是 社会研究者试图观察、描述和解释的人或事物。 (一)个体 (二)群体 (三)组织 (四)社会人为事实 人或其行为的产物。
《社会研究方法》4
(五)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和简化论 区位谬误——在只对群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个体层次上的结论。 简化论——局限于只将某些类型的概念应用于被研究的对象。
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都关注个体的观点。但定性研究者认为他们通过详细的访问和观察,可以更加接近行 动者的视野。他们认为定量研究者很少能够捕获他们的对象的视野,因为他们不得不依靠更为远距离到、推论性到 经验方法和材料。由解释性方法所产生到经验材料被许多定量研究者看作是不可靠到易受影响的和不客观的。 (4)考察日常生活的限制
《社会研究方法》3
4、欺骗 任务报告——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当存在伤害参与人的可能性时,这种报告是尤为重要的。 二、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 伦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区别:首先,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争议大多与研究方法有关,政治观点的争议则发生在研究 的性质和运用中。其次,伦理争议存在着正式的行为规范,而现实社会没有一种能让社会学家一致接受的政治规范。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完美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完美版)LT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学期论文)一、社会科学(一)、社会科学的内涵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人类本身的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是以理论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概言之,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
从学科性质来界定社会科学,根据这样一个立场,我们将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社会科学”概念: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二)、社会科学的复杂性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远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复杂:(1)、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性(2)、自然科学基本上以类事件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则常常以个性事件为对象(3)、社会现象难以模拟和控制(4)、社会现象充满着偶然性、不可测性(5)、社会现象难以量化,具有更大的模糊性2、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复杂性。
(1)、自然科学家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研究自然现象的,社会科学家却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来研究社会现象。
(2)、对同一社会现象,具有不同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社会科学家就会作出不同的判定和解释。
(3)、对事实作出评价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其地位、利益甚至其情感、好恶都要产生很大的影响。
3、社会科学理论的复杂性。
(1)、社会科学理论难以公理化(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2)、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与地域性。
(3)、社会科学真理检验的复杂性。
(三)、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功能和价值的确定无疑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1、社会历史领域规律性、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的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2、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统计学意义,它是或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一.什么是范式?(一)范式的含义“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
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
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
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
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
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
(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
(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
(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
建模与仿真(MAS部分)
二、 多主体建模与仿真
(一) 多主体建模思想 ABM:MAS是对人类或生物群体的自然隐喻,采用多主
体观点可以更自然的对这些系统建模,由此形成了基 于主体的建模方法(Agent-Based Modeling, ABM )。 ABM的基本出发点是: 许多系统可以看作是由多个自治的主体构成的,主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宏观模式出现的根源,通过建 立主体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解释这些系统。
4
(3)主体的弱概念
主体的弱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规定主体的特性:
自治性(autonomy):
主体的运行不受人或其它物的直接控制,它对自己的行动和内部状 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
社会能力(social ability):
主体通过某种主体通信语言与其它主体或人进行信息交互。
反应能力(reactivity):
即对环境的感知和影响。无论主体生存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 主体都应该可以感知所处环境,并能及时地对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做 出反应,通过行为影响环境。
预动性(pro-activeness):
主体不是简单的对环境被动反应,而是能采取主动,表现出目标导 向(goal-directed)的行为。
5
(4)主体的强概念
11
(1)标准主体
感知输入
主体
动作决策部件
环境
动作输出
12
形式化
假设环境变化可以抽象为一个环境状态序列,环境在任何离散的 瞬时状态的有穷集合为:
E{e0,e1,e2, } 主体有一个可执行动作集合 A{a0,a1,a2, }
主体在环境中的一次执行r是环境状态与主体动作的一个交替序 列:
r : e 0 a 0 e 1 a 1 e 2 a 2 a u 1 e u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习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习题一.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答: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这种特殊性影响到了我们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者既要努力的跳出社会,力求客体性的对待社会,又要进入社会,力求更为主体性地体悟社会。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
社会科学研究主体以及研究对象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
研究主体的研究动机/目的/方法无不打上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烙印,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
理解是人文科学最本质的方法论基础,社会研究者常常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某种社会对象的模型,总是在对已有社会现状的把握的基础上建构研究者所希望的社会事物或者社会状态。
二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答: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当代它,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等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其代表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二者都关注了社会科学的特性,但是各自仅仅关注了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即有形而上学的错误。
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运用两者的合理之处。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与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与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框架与范式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论框架指的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认识方式,它通过概念、假设和理论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研究框架,从而帮助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范式则是指在某个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研究基础和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通常包括三个层面: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体论指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存在状态的认识,它是理论框架的基础。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清晰地界定研究的对象以及其特点和属性。
认识论则涉及到研究者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决定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方式。
方法论则是指针对特定研究问题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
范式是在某个特定学科领域内,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同的范式可能会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比如,在经济学领域,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被广泛应用,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体行为的理性性质;而在社会学领域,冲突理论范式则更加重视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不平等问题。
范式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基准和方法,使得他们能够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进行有效的研究。
理论框架与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使得研究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其次,理论框架和范式可以引导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理论框架和范式还可以促使研究者开展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范式来解决。
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此外,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以应对研究的挑战和需求。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学最初提出者是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之父。
孔德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韦伯认为是社会行为;索罗金认为是社会关系;齐美尔认为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着眼于社会结构来分析社会的视角为:宏观视角。
着眼于个人行为来分析社会的视角为:微观视角。
把社会看作是惟一真实存在的理论为:社会唯实论。
把个人看作是惟一真实存在的理论为:社会唯名论。
2、社会学的特征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是:整体性。
社会学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第二节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注重描述性功能。
社会学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描述性研究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③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
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④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2、教育功能①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费孝通“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体现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3、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4、社会批评功能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界定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社会学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一、导论1、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以及研究所受到的各种限制是社会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难。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6.社会研究有四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8.实证主义(定量)与人文主义(定性)、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
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
9.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这就是:(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11.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12.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二、理论与研究:1、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通常可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
2、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是构成理论的基本要素。
变量(variable) 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4.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5.理论目的是描述不同变量及其不同属性之间所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
6.直接由概念构成的是命题,而理论则是由一组命题所构成的。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
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及其意义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意义:社会研究方法是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学习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各门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科学家在探索社会世界时所作的一切。
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解释;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社会研究者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等。
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具体方法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它们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但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都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
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不同的方法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同的技术。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式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而定性研究方式由于其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哲学传统和所具有的不同假定,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一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来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范式,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他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而定量研究则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去;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说,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大纲
第一节.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第二节. MAS仿真和社会科学 第三节.社会科学仿真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四节.基于主体建模的参考准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3 多主体建模研究的目标:续 多主体建模研究的目标:
在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哲学中,解释和预测间 的过渡看来太随意而缺乏严谨性——因为对一 个社会现象的正确解释并不意味着必然能够对 这个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特别当内在机制中 有非线性关系时,这种从解释到预测之间的思 维延伸几乎百分之百是不可能的。 复杂理论告诉我们,即便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界 定和完全掌握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所有因素,对 组织或机构行为的预测仍然是非常不充分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1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2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社会科学 多主体系统中的程序片段主体可以非常好 地表征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人或组织 ),而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目标恰恰是由 大量个体或组织构成的集合行为,这些 大量主体行为构成了复杂自适应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1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5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元胞自动机的关系
多主体系统是由多个主体组成的集合,主体们一般都有 一个或多个特征值,并能够修改自身的特征值;主体 之间能够进行交互,通过与其他主体的交互,使得系 统整体的演进、演化、涌现出宏观的规律。这种从底 层构件的设计架构出的系统,其中的活动主体具备主 动交互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被称为多主体系统。 如果主体都是静止,那么多主体系统就退化为元胞自动 机(Cellar Automaton,CA)。 通常在一个多主体系统中,既有能够活动的主体,代表 现实中的经济行为主体或社会行为主体;也有不能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动的主体,代表环境或资源。 /DrZhangshuren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2.1涌现 3
人类组织或机构在原则上与别的个体行为导致 的集体涌现现象(比如蚁群等动物社会,或者 沙堆等)的区别 : 在别的集体行为涌现现象中,个体一般都被假 设为没有理性,仅仅在本能驱动下从事个体的 行为 ,对集体中的涌现出的现象没有分析能力 ,新涌现出的现象与个体行为之间没有双向交 叉的反馈影响(或者说涌现的现象没有反身影 响效应,如果把个体行为看作原因变量输入, 涌现作为结果现象输出,涌现的现象不会再通 过个体的认知连接回去成为自身的一种输入)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第二章 多主体模型与社会科学复 杂性研究
建议6课时,第1,2节3课时, 3,4 课时, 建议6课时, 节3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1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4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主体与多主体模型的定义 应用多主体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把研究对 象看作一个由多主体交互协作组成的复 合系统,从而把研究对象的建模分解为 对其中组成要素的建模,在设计模拟这 些要素之间的交互协作关系时是以要素 为行为主体的,因此建立的要素模型被 称作为主体,这样建立起的研究对象的 模型,称作多主体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2.1涌现 5
对涌现的研究行为,这也是我们试图跳 出个体的层面站在社会层面上把握我们 产生的“涌现”,再指导政策规划引导 个人的行为。这种个体能够把握整体(涌 现出的)模式和抽象的涌现、或者所有反 身效应的涌现,被称作二阶涌现 二阶涌现( 二阶涌现 second order emergence)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2.1涌现 4
人类组织或机构在原则上与别的个体行为导致的集体 涌现现象(比如蚁群等动物社会,或者沙堆等)的区 别: 在人类社会中,个体是有理性的人,他们像社会科学 家一样可以认知社会现象中的模式,而且能够对此反 思、推理、甚至预测,在社会组织(比如政府、社区 、商业机构、民间组织)这一层次上,个体并不仅仅 是无辜的、自发的涌现,也有从涌现出的效果中反馈 到个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又影响了个体(比如政治家 、经济学家、革命者等)的行为 “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http://ecolab源自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1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3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复杂自适应系统 复杂自适应系统中要素之间存在的非线性 关系很难用数学方程描述,以前对复杂 自适应系统的演化过程的研究不得不加 了许多人为的限制条件;而运用多主体 技术仿真研究,则可以通过主体之间的 交互来表征这些非线性因素,从而突破 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1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多主体
多主体系统产生背景: 多主体系统产生背景:分布式人工智能 产生背景 多主体系统的发展源自人工智能领域的一 个分支学科:分布式人工智能(DAI DAI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t)。DAI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问题分解为多个程 序片段或主体,每个程序片段或主体拥 有各自独立的知识或专业经验,通过联 合或群集的方式,一群主体能够找到比 单个主体更优的解决策略。
“自下而上”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型反映了局 部性、内部元素相互作用的分散性等复杂系统的典型 特点。主体间的交互是分散的,即任何一个主体的行 动都与其他一些主体的行动相关。对于整个系统来说 ,宏观上的表现是由这些主体共同产生的,并且在系 统中没有集中的控制者。
2. 3.
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 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不是截然分开的 的有机结合 关注的焦点不一致: 关注的焦点不一致:关注的是均衡以外的动 态的变化的规律, 态的变化的规律,不关注最优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3多主体建模研究的目标:理解 多主体建模研究的目标: 多主体建模研究的目标 而非预测
对非线性系统来说,惟一普适有效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仿真模型然后观察模型的运行。即便当 人们能够对非线性系统工作的机制有一定的理 解,它们未来的行为也仍然是不可预测的 讨论:为什么非线性系统不可(长期)预测?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2 MAS发展的历史渊源 发展的历史渊源
理论渊源:冯·诺伊曼机,四十年代末期, 数学家冯·诺伊曼提出了构建一种可以自 我复制的机器的构想 康威的“生命游戏” 基于主体仿真的Boids模型 /cwr/boids/applet/
本章要求
学完本章后要求掌握以下知识点
掌握多主体系统的和多主体模型的异同 理解多主体模型和传统计算机模型的关键区别 理解什么是涌现,学会识别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涌现现象 。 了解仿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与趋势。 掌握社会科学仿真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框架 理解基于主体建模的KISS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3多主体建模与传统建模比较 多主体建模与传统建模比较
1.
自下而上:不是自上而下基于主体的建模过程是 自下而上: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大纲
第一节 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 1.1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 1.2 MAS发展的历史渊源 – 1.3多主体建模与传统建模方法的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大纲
第二节. 第二节 MAS仿真和社会科学 仿真和社会科学
– 2.1涌现 – 2.2仿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2.3社会科学仿真的历史 – 2.4仿真的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2.1涌现
涌现:低层次单元间交互导致高一层次新 的现象 涌现:一种不能还原解释为它的组成元素 : 之间作用的现象 温度是分子运动的涌现,单个分子没有 温度特性,但是许多分子就涌现 涌现出温度 涌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 张树人 /DrZhangshure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大纲
第一节.多主体系统与多主体模型 第二节. MAS仿真和社会科学 第三节.社会科学仿真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四节.基于主体建模的参考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