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标准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横向研究2.实证研究法3.具体形象思维4.记忆策略5.自传体记忆6.记忆恢复7.同伴关系8.亲社会行为9.依恋10.移情11.观察学习12.关键期13.知觉14.亲子关系15.象征性游戏二、填空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和()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
6.调查法包括()、()、()和()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
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之间的联合。
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再(),然后是()。
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在先,()随后,()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
15.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
16.学前儿童晚期其思维出现了()的萌芽。
17.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18.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19.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的评价。
2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21.对于婴儿来说()和()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学前心理学笔记考试答案
学前心理学笔记考试答案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对某些学习内容特别敏感,学习效果最佳的时期。
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刺激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显著增强,错过这一时期,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2. 描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答: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象征性思维,但思维仍以直观为主;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仅限于具体情境。
3.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包括情绪表达的直接性、情绪反应的强烈性、情绪稳定性的不足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逐渐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4.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攻击性行为的减少。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学会与同伴合作和分享,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同时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
5. 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答: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语言准备阶段、单词阶段、双词阶段和简单句阶段。
在语言准备阶段,儿童通过模仿和倾听来准备语言的使用;单词阶段,儿童开始使用单个词汇来表达意思;双词阶段,儿童能够使用两个词汇组合来表达更复杂的概念;简单句阶段,儿童能够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思想。
结束语:以上是对学前心理学笔记考试答案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答: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①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a.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b.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①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②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也绝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必然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2.解释下面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和危机期。
答:(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①定义关键期,又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时机或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
幼儿学前心理学加答案.doc
学前心理学A卷(100分)概念题(每题3分,共15分)1.“感觉偏好”(小书P107)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爱,注意他们的时间比较长。
出生几天的儿童就能表现出视觉偏好,对某些视觉刺激的注视时间更长一些。
2.游戏言语(小书P202)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游戏言语一般比较完整、详细,且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3.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动作靠感知觉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逻辑推导,也既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早期的信号功能2 .自我中心性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T1岁)可依据具体的事物进行逻辑推导;其思维具有一下几个特点:1.具体性2 .可逆性3 .守恒性4 .群集运算5系统性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在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4.幼儿自我意识(P278)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
5.“掩蔽现象”(大书P180)“掩蔽现象”是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的,它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题1分,共15分)1.下列不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是(D )A.方向性B.顺序性C.阶段性D.社会性2.婴儿有意识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D )A. 1岁左右B. 2岁左右C. 2.5左右D. 3岁左右3.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C )A.顶叶B.颛叶C.枕叶D.额叶4.新生儿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ABCD )A.嘴B.手掌C.脚掌D.前额和眼脸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能够正确辨别前后的年龄是(B )A. 3岁B. 4岁C. 5岁D. 6岁6.注意品质有(ABCD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广度D.注意的分配7.儿童发音的准备经历阶段(ABC P184 )oA.连续音节阶段B.模仿发音阶段C.简单发音阶段D.电报句阶段8.两岁儿童能集中注意的时间是(C )A. 5—8分钟B. 10—20分钟C. 10—12分钟D.半小时9.下列哪种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B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10.幼儿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ABC P213 )oA.幼儿对教师的微笑B.幼儿对小朋友的微笑C.幼儿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D.幼儿对父母的微笑11.下列哪种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关键期,2.依恋3.最近发展区4.道德感5.观察法6.思维:7.意志8.性格、心理特征9.能力10.社会行为11.攻击性12.情绪13.深度知觉14.想象15.同化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学前心理学知识试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18岁答案:B2.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阶段是: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学前期D. 学龄期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A. 好奇心强B. 模仿能力强C. 思维抽象化D. 想象力丰富答案:C二、填空题1. 学前儿童的_________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语言能力2. 学前儿童的_________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显著发展。
答案:社交三、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不稳定到稳定。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社会性等各方面都会经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2. 学前儿童如何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答案: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二是游戏活动中的互动促进了儿童的社交技能;三是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想象活动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四是游戏活动中的规则和挑战有助于儿童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论述题1. 论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其次,家庭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这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
此外,家庭教育还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的互动和游戏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参考答案
主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探寻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胎儿、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B2.D3.D4.D5.C6.B三、填空题1.脑2.客观现实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4.0〜65.冯特四、判断题1.(X)2.(X)3.(,)4.(,)5.(X)五、简答题1.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③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自己心理现象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长时间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心理的实质;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学术界把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显示的放映不同于镜子和照相机,但是,不论心理活动过程多么复杂,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
脱离客观现实,个体就不会产生任何心理现象。
②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个体的心理按其内容、源泉和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客观现象的映象总是在不同个体的大脑中形成,因此又是主观的。
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被动的复制,而是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六、论述题: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但同时又会为实践服务。
1.学前儿童心理学源于社会实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材培养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促进儿童在学前期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儿童的智力、语言、感知、运动、社会与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提供了指导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依据。
2. 为什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要?学前期是儿童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健康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视觉和听觉能力日益完善,可以感知和分辨物体形状、颜色和声音。
-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能够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 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形成基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量。
- 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假设性思维。
4.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明显表露情感,喜怒哀乐等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等方式展现出来。
- 对他人的情感有基本的体验和理解,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快乐和悲伤。
- 开始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表现出亲近、依恋和合作的行为。
- 情绪容易波动,需要父母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情绪管理。
5.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兴趣和关注,开始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互动。
- 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并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 开始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具有一定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发展一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意识,逐渐建立起自我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述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1.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答案第一章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 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二、填空题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 调查方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产品分析法四种三、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2.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四、判断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2.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3.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4.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五、简答题: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2.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六、论述题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参考答案第一章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消退抑制:由于条件刺激物不再受到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而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称为消退抑制。
2.怯生: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3.绝对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4.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7.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8.儿语:母亲自发地根据婴儿对母亲话语的反应采取有效的声调,这就是儿语。
9.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10.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以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表现出的伤心、痛苦,并且强烈的拒绝分离。
11.镜像自我:从外界(客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
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12.自我描述性言语:指的是婴儿用来描述自己行为的那些单词句,和包括由“我”、“我的”及自己的名字加上谓语成分所构成的句子。
:、简答题1.婴儿动作发展有何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2.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指标是什么?(1)对特征的识别。
(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6参考答案
主题6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探寻1 解析想象一、名词解释1.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 有一定的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自觉主动进行的想象,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
3. 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是大脑对已有表象的粘合、重组,对过去已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再加工改造后得出的形象。
二、单项选择题1.D2.A3.B4.A5.C三、填空题1. 想象表象2.客观现实3. 补充、替代4. 形象性、概括性5. 想象表象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根据想象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想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发展的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空想指消极的幻想,是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不允许实现的幻想。
空想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毫无实现可能幻想,是一种无益幻想。
3.预见功能:人在劳动前,可以通过想象来计划和预期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行动的过程,这是人类劳动的主要特点。
4.补充功能: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事物人们无法直接感知。
人们可以借助想象,弥补自身认识活动的不足。
六、论述题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首先,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人脑对现实事物的反映。
其次,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再次,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探寻2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名词解释1.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空间几何形体)进行观察、分析、认知的能力。
2. 记忆表象是通过感知觉获得,并保存在大脑中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
3.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主题5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主题5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简答与论述1. 请简述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将遗忘规律应用到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去。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的内容:首先,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如果不加复习,所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将彻底被遗忘。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儿童及时复习和巩固刚刚学过的内容,在复习的节奏上要先密后疏,前面安排复习要多几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隔段时间复习巩固一次。
2. 请结合实际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①记忆保持的时间逐渐延长,如3岁幼儿可以再认几个月前感知过的事物,4岁可以再认一年一签感知过的事物;②记忆提取的方式逐步发展,如幼儿记忆12张图片,4岁幼儿可以再认的方式回忆12张,再现的方式回忆2-3张;6岁幼儿能再现8张左右的图片;③记忆的容量逐渐增加,无论是从儿童记忆的广度,还是记忆的范围、工作记忆的方式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发展;④记忆内容逐渐扩大,如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⑤记忆的目的和意图逐渐明确,如3岁前儿童没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意图,基本上都是无意记忆。
3岁左右,有意记忆开始出现;⑥记忆策略逐渐形成,如儿童原来没有记忆的方法,儿童逐渐开始掌握复述等策略。
3. 举例说明3~6 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如,幼儿总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模仿各种行为;②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
如,幼儿在记忆儿歌的时候容易采用机械识记的方式,但是老师将儿歌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后,幼儿明显意义识记的效果要好;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如整个幼儿期儿童都是以形象化的记忆方式进行,对于相对抽象的语词逻辑记忆儿童较少使用;④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名词解释问题言语: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遗传因素: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理智感: 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第二信号系统: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道德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认知发展: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性格: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再造想象: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直观行动思维:指对客观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仅供个人参考《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横向研究2.实证研究法3.具体形象思维4.记忆策略5.自传体记忆6.记忆恢复7.同伴关系8.亲社会行为9.依恋10.移情11.观察学习12.关键期13.知觉14.亲子关系15.象征性游戏二、填空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和()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6.调查法包括()、()、()和()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 岁时儿童的脑重约()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 90%。
12 岁达1400 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之间的联合。
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再(),然后是()。
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在先,()随后,()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
15.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
16.学前儿童晚期其思维出现了()的萌芽。
17.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18.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19.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的评价。
2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5 参考答案
主题5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探寻1 记忆概述一、名词解释1.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再现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将其重现出来。
3.再认是指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面前时,能够回想并辨识出来它是从前感知过的。
4.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二、单项选择题1.C2.A3.A4.A5.D6.C7.D三、填空题1.识记、保持2.形象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遗忘5.艾宾浩斯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再认和再现的联系:二者都属于回忆,是回忆的两种不同形式。
再认和再现的区别:①再认回忆的难度比再现回忆的难度低,能再认的不一定再现,但是能再现的一定能再认;②再认事物时是事物重现在面前,进行辨认;再现事物时是事物没有在面前,需要重新回忆进行辨认。
2.机械识记是指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只是根据识记材料的前后顺序等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3.按照记忆内容划分,记忆种类有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
4.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六、材料分析题该图反映的是心理现象中的遗忘现象,通过该图可以得出遗忘的规律,即首先,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如果不加复习,所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将彻底被遗忘。
探寻2 学前儿童的记忆一、名词解释1.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3.“客体永久性”是指孩子能够知道尽管不能直接看到某个物体,但相信它仍然存在。
二、单项选择题1.C2.C3.C4.A5.C6.D三、填空题1.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2.幼年期健忘3.无意记忆4.运动记忆5.无意6.记忆的潜伏期7.动机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①记忆保持的时间逐渐延长;②记忆提取的方式逐步发展;③记忆的容量逐渐增加;④记忆内容的逐渐扩大;⑤记忆的目的和意图逐渐明确;⑥记忆策略逐步形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及参考答案[1]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岁.—岁—岁—.岁.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平行研究实证研究.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平行研究实证研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一、填空: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答案————————————————————————————————作者:————————————————————————————————日期: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答案第一章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 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二、填空题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 调查方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产品分析法四种三、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2.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四、判断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2.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3.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4.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五、简答题: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2.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六、论述题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一、填空:1.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2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3.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4.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5.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
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
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6.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7.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8.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9.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10.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11.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2.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二、判断1.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对)2.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错)3.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对)4.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对)5.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对)6.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错)7.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对)三、问答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四、论述1.试述母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做好优生。
胎儿的发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
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
(要求列出各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去做)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一、填空题:1.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2.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3.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4.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5.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6.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7.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8.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9.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10.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1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12.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13.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4.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15.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16.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17.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19.一般来说,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的。
20.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5岁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
二、名词解释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4.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5.记忆策略是指是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6.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8.具体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
9.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10.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三、简答1.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以无意记忆为主,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再认好于回记忆;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
2.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阶段;3.简述儿童产生惧怕的原因。
熟悉环境的改变;被他人惧怕情绪感染;后天经验所致。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一、填空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3.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
4.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5.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6.皮亚杰研究了2—7岁儿童的语言,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
7.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和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8.社会化语言有下列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9.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儿童之间的交谈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只有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
10.语言获得理论有先天获得论、语言习得论、相互作用论。
1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12.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
13.有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14.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15.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6.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17.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8.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1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20、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 3 水平, 6 阶段。
二、名词解释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三、简答1.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是:(1)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
(2)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
2.简述依恋及其表现。
依恋的表现有:(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