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我国金融结构呈现出了城乡二元的特征,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在发展上存在
明显的差异和不平衡。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在这种情
况下,城乡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全
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

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有助
于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提供参考。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表现在资源配置上。

在城市金融方面,金融机构数量多、金融产品多样、金融服务全面,能够满足市场各种需求,而且资金来源广泛、流动性强。

而在农村金融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相对单薄,资金来
源受制于土地等资源,流动性有限。

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了金融
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分配,使得农村金融难以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和生活需求,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配。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还表现在金融风险上。

在城市金融方面,金融市场相对完善,金融风险可控,有专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强。

而在
农村金融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相对较弱,农民金融风险意识低,金融机构监管不力,
农村金融风险较大,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要减
少农村金融风险,需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农民金融风险意识,完善农村金
融风险保障机制,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出来 的 。刘易 斯指 出 ,在发 展 中国家 一般 存在 着性 质 完全 不 同 的两种 经 济部 门 ,一种 称 为 资本 主 义部 门或 现代 部 门 ,一 种称 为 自给 的农业 部 门或传 统 部 门 。传 统 部 门落 后 ,但 比重 庞 大 ,现代 部 门先 进 ,
但 比重较小 ,现代部门像一座孤岛被传统部 门的汪洋大海所包围 ,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④ 。其
具 体含 义 是指 :在 经济 发展 中有 一个 按 传统 路 线经 营 的农业 ,它使 用 了大部 分劳 动 ,其显 著 特 征是 自 我 维持 ,另 一个 是 现代 的倾 向市 场 的部 门 ,主 要是 工业 生 产 。经济 发 展 的推 动力来 自后 一部 门 ,它 的 发 展通 过农 业无 限供给 的劳 动 力 支 持 ,并 且 工人 接 受 适 应 不 发 达农 业 地 区 的 生活 水平 和风 俗 的低 工 资 。现 代工 业部 门 的利 润使 储 蓄增加 ,提供 发展 所需 要 的 金融 资本 。
元经济结构对 我国城 乡收入差距 的影 响。
关键词 :城 乡收入 差距
二元经济结构
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
改 革开 放 以来 ,社会 主 义市 场经 济 体制 已初 步 建立 并逐 渐 完善 ,国 民经济 取得 了长 足发 展 。在 经
济高速增长 的同时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逐渐成为经济发展 中较为突 出的问题之一。20 年 由中国社会科学 院经济研究所 经过数 年跟踪所做 出的一份全 国性调查报告显 04 示 ,近 年来 ,中 国城 乡收入 差距 在 不断 拉大 ,如 果 把 医疗 、教 育 、失 业 保 障 等 非货 币 因素 考 虑 进 去 , 中 国的城 乡收入 差 距世 界最 高 。 ④因此 ,对 城 乡 收入 差距 扩 大 的成 因进行 分 析就 显 得尤 为重 要 。 城乡收入差距 的扩大是发展 中国家经济起飞过程 中的普遍现象。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 都会给城 乡收入差距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则是诸多因素中较突 出的一个 。

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意义: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 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 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 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 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 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Qa et L N 1
(二)乔根森模型
刘易斯模型的第三种形态假定: (1)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 世界有贸易往来。 这样,资本主义部门可以通过从外部世界 进口来免受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停滞之累。但 因此产生过多的进口会使增长放慢速度,或 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刘易斯于1979年发表了“再论二元经济”, 讨论了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等问题。 刘易斯指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通过四种 方式或途径使传统部门受益,而每一种方式 也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资本市场二元性的表现是: 利率在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上和在无组织的资 本市场上有很大差别。利率差别一部分是由 借贷的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所决定的。此外, 对不同程度风险的保险溢价(insurance premium)也是一个因素。无组织资本市场利 率较高。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现代部门工资较高, 传统部门的收入比较低。劳动力市场的这 种二元性来源于劳动力的不同性质。 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的二元性。政府总部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层次机构才能与村 落里的小规模经济单位建立联系。
第四种途径是两个部门之间的贸易。如果 现代部门必需品部分依赖于传统部门,那 么,现代部门的扩张就依赖于传统部门的 类似扩张,否则,贸易条件就会不利于现 代部门。然而,传统部门生产力的上升对 现代部门的影响也可能是反方向的。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首先,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 份额的变化而突然中止。由于最低工资法、 政府干预或工会活动,也可能由于生存部 门生产率提高,实际工资可能忽然上升而 不是保持不变。

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课件

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课件

03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 善
随着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 重视和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 步完善,包括新农合、新农保等制度 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 要途径。
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 的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 入来源。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 程度,增强农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 力。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农村地区开展 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推广先进的农业 技术和经营理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这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 差异。
政策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使得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
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如农业税减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也进一步加剧了二元 经济结构的形成。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 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在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处于劣势。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缺乏科技支撑, 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许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 业支撑,导致农村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在发展水 平、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整个经 济系统的分割和独立。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

探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出路,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从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危害、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途径等方面,对有关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而是政策因素,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根本原因。

李昌麒、孟庆渝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居民没有完全获得市场主体应有的法律地位。

第二,农村居民在国土资源权利上的不平等待遇。

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

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

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提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是其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流动问题与其经济发展并肩而行。

本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特征,以及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二元经济”理论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这两个部门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从使用要素角度看,传统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部门使用再生性的资本。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这种二元结构实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二,从市场完善程度看,现代部门市场化程度高,传统部门市场化程度低,还处在前工业化时期,部分经济还没有商业化。

第三,从工资决定因素看,现代部门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传统部门由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决定,而不是由他们的边际产出决定。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前者以工业为代表,后者以农业为代表,这种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共性,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所谓经济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部门的扩张,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达到消除经济中工农业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失衡的目的。

因此,这两个部门间的劳动力转移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费景翰和拉尼斯等人认为,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农村存在显性剩余劳动力,且其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阶段,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介于零和不变制度工资之间,存在隐性失业人口;第三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工农业发展实现平衡,劳动力转移进入商业化时期。

上述模型表明,二元经济结构的直接根源是传统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其转化的关键在于不断促进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且这种转移暗含着几个前提:一是转移是顺畅的,不存在人为障碍尤其是体制上的障碍;二是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应不断提高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三是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提高,最终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体相当。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会存在。

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别明显。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简而言之,不过是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的区分,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发展到今天,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经机械化之后也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上基本上已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而在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然极其鲜明的存在着。

但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二元经济结构抽象一点讲,是一个社会分为现代和传统两大部分。

现代部分无论是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同于传统部分。

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社会和经济的二元结构仍然十分明显,属于现代部分的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少数,属于传统部分的人口仍占绝大多数,70%的人口仍然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

50年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大约是总人口的10%,今天这一比例只提高了10几个百分点。

从生产方式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城乡从业人员达7亿多,其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劳动力大约有3.5亿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有3.5亿之多。

在劳动力的比例中,仍然有将近5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中传统生产方式占多大比例。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农业产值已缩小到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以占全国一半的3.5亿劳动力从事占国民生产总值15%的工作,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劳动者的劳动收益是多么得少,农民的收入是多么得低。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三)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三)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三)三、近代三元结构的出现与近代三元经济论的提出三元结构的出现无论在使用现代部门的产品作为原料的传统家庭手工织布业中,还是在为近代工业生产原料的农民家庭农副业中,以及垦殖公司的基层单位个体农户,都可看到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由于和现代部门的种种联系,传统产业部门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它仍然顽强保持着传统产业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和现代部门发生种种联系,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重要变革,它既突破传统又未隔绝传统,从产业形式看,它或是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或是农副业生产,生产组织形式仍然是家庭,生产地域仍然是农村,生产者仍然是家庭成员,生产对象中农副产品仍然是基本物。

它是地道的传统部门。

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古代传统部门,是一种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部门。

从农家织布业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与现代工业相联系的生产方式,它们已经大大突破了自种棉花,自纺自织的古代基本特征,在产品的物质构成上,由全系家庭内部生产物构成,变为利用大工业品为原料。

在生产要素的取给上,由基本家庭内部解决,变为必须部分经过市场交换,或者通过商人、工场发给。

在最终产品的完成方面,或仍由家庭独立完成,或变为与手工工场或工厂共同完成。

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发生由纯粹的家庭经营向家庭与工厂或手工工场某种联合的变化。

尽管上述变化只是初步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家庭纺织已融入了社会化的生产和交换之中,突破了单纯经营的局限性,初步形成一种兼取传统与现代之长的新型经济结构。

从蚕桑业看,其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法和生产目标也都发生了虽然初步却重要的变化。

千百年以来,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都是以单独的农户为单位进行,呈一盘散沙之状。

用新的合作方式进行蚕桑生产,要求"共同催青"、"共育稚蚕"、"共同烘茧"、"共同运销",离不开一个"共"字,这就提出了一个通过合作经营改革分散经营的任务,可以说是在社会结构上从"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启动点。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详解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详解
如曲D资就2图本线业D2, 家即随(K当雇劳 着2),资佣动 工它本的需 业与从劳求部劳K动曲门1动增量线扩供为加也张给O到相而L曲K2应增。2线时地加OW,L从了2S劳相>D,O1动交D增L1的于(1加K,边G1的)表,际外数明决移生量劳定到产为动了率
L1L2。
这O明L资时2G本,W家总,的产归利品于润资为或本O剩L的余2G份增D额加2,为了其W。中GD归2。于劳WG动D的2>份W额FD为1,表
的体制基础在于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村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经济实力不仅已经
大大超过了农业,而且也已经在很多部门超过了城 市工业的份额。它的体制特征主要表现为所有制形 式多样,非集体化倾向明显,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 向。 城市部门主要是指城市工业部门,它的体制特点主要 表现为国家对这一部门具有比较直接的所有权。
从长期看,工业部门的总产出和人均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第九页,共56页。
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产业部门的传统与现代并 存,还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各个 方面。
但是,产业部门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二元 结构的核心内容。
第十页,共56页。
二、工资水平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 产,他们得到的收入可以看作工资。
第八页,共56页。
工业部门
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资本 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
工业部门的规模和总产出可以不断扩张,不像农业那 样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工业部门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而且技术进步的速 度较快。
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现代化的企业;工人受企业主 的雇佣,得到工资;企业主得到利润,并把利润 用于再投资,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舒尔茨借助一个“自然实验”反驳了刘易斯的观点。但是,森在1967年指出,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 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 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 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 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我国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 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 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 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01 定义
03 经济应用
目录
02 经济特点 04 对中国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 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由英国经济学家 刘易斯提出。
经济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名词1.资本主义部门: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reproducible)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2.非资本主义部门:非资本主义部门,即维持生计部门或称生存部门(subsistence sector),是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

这个部门的人均产量比资本主义部门低,因为它的产品不是用资本生产出来的。

这个部门的很大一部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的小家庭耕作等等。

3.产品市场的二元性:在所有不发达国家,产品市场的组织也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性可用三类价格差别来衡量。

首先,村落里的农民对这些商品支付的价格与这些产品在城市中的批发价有很大差别;其次,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间有很大不同;第三,农产品是国民总产品中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存在着季节性变动。

简答1、“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

现代部门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而传统部门则是贫困落后的载体。

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

当现代部门自身力量尚不够强大时,它通常需要从传统部门输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

但传统部门要完成现代化的蓄水池这一功能,其自身也必须有所发展,传统部门的萎缩就长期而言并不是可取的选择。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改造。

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四,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

如李特尔(Ian M .D .Little)(1982)所言:如果在一个经济中,一个重要部分在家长制或准封建制下运行,另一个部分在工资就业制下运行(工资就业制可以是资本主义式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式的),这个经济就是二元性的。

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三、结语
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是处于一个系统之中,在这个系统中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而得以存在,由于作用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有其独特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有其形成的特殊原因,我们只有找准了其形成的原因,才能够更好地寻找其对策,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2.农业制度供给跌入陷阱。农业的核心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经济的问题(如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一体化等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体制框架内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农村的进一步繁荣,农业的进一步增收和元经济不仅是历史造成的,而且是在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制度下形成的。城乡制度的具体差异概括为14个方面: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就城乡的制度失衡来说,其核心制度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中心环节。农民只有获得能够提供稳定收入的就业岗位才能在城市稳定下来。从目前我国城市的就业结构和农民自身的素质来看,他们进入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会很少;而国有现在自身正面临着解决大量的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绝没有能力为数量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促进中小型民营的发展,吸收剩余的劳动力。中小型民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上有其优势:(1)大多数中小型民营尤其是服务业中的中小型民营属于劳动密集型,能够吸收较多的劳动力;(2)技术含量少,就业门槛较低,有利于吸收低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力;(3)技术起点较低,投资需要较少,易于创办;(4)能够创造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反过来又为中小,特别是中小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测度及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测度及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二元性特征,并导致城乡居民出现收入差距。

本文介绍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模型、测度方法,选取1978年至2019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历年来比较劳动生产率、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的具体数值推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得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启示。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测度;经济结构转型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结构逐渐完善,工业产值增加为我国国内总产值的提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仍然存在,从事农业种植获得的收入相较于从事现代工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存在差距。

近年来,农民愈来愈倾向外出务工,大量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

二、文献综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机理十分复杂。

当下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济结构的分析及相关模型的介绍。

楚永生、王云云、高頔 (2019)将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详细介绍两个模型的异同点和局限性。

高小明、郭剑雄(2020)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三个指标说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差异明显。

二是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理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陈斌开、林毅夫(2013)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城市化水平降低,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蔡昉(2003)解释了传统城乡状况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利用描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三、二元经济结构概述及测度二元经济结构指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描述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型有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等。

刘易斯模型于1954年提出,旨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面临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拉尼斯、费景汉等人完善此模型,最终形成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并提出农业应与工业均衡发展的观点。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金融结构也日益受到关注。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发展水平。

在城市和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逐渐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一、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特征1. 发展水平不平衡在我国,城市金融体系发达,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

而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机构少、落后、服务不足,大部分农民缺乏金融服务支持。

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导致了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存在。

2. 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金融机构拥有大量金融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能够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而农村金融机构资源匮乏,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

3. 金融产品差异化由于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差异较大,城市和农村金融机构为了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金融机构主要提供贷款、投资、融资等服务,而农村金融机构则主要提供小额信贷、农业保险、金融咨询等服务。

4. 风险偏好不同城市居民对投资和理财的需求和风险偏好与农村居民有所不同。

城市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风险承受能力更高,更愿意进行投资理财,而农村居民则更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二、影响因素分析1. 城乡经济差异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经济规模大、产业结构复杂多样化,农村经济规模小、主要以农业为主。

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城市和农村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2. 政策倾向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政策主要以支持城市发展为主,导致了城市金融机构资源集中、服务优势明显。

虽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但由于城乡金融利益和发展需求的差异,导致了政策倾向的不均衡,进而影响了城乡金融结构的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分析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分析什么是二元经济二元经济(Dual Economies)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元经济是在物物交换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引入货币经济,其发展取决于货币经济的扩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二元结构,但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有其特性,所以经济一元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

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

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

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

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1、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2、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

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

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

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

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 .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2.战略调整、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到70年代末,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已相当突出,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长期停滞,使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无法继续进行。

从1979年开始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结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导向。

这种由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推动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农业生产不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加快了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

以1987-1992年为例,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农业生产资料来源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农业投入中来自农业内部的比重已从46.7%,下降为39.l%,而由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从41.7%,上升为44%。

这说明农业与现代工业部门的产业关联趋于强化。

同时,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邮电业、商饮业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对农业的服务贡献率明显提高,从1987年53.3%上升到1992年的60.9%。

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以前,1952?1978年的26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从12.6上升到17.92,年均上升0.2个百分点,在这期间的1962??1978年城市化水平从17.33上升到17.92,16年间仅上升了0.59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处于停滞状态,而改革开放后,1978??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3.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约0.81个百分点,是改革前城市化水平年均上升幅度的4.l倍。

第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78年一1998年,共有13585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平均每年转移为715万人。

与此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l%。

20年间共下降了20 .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1999年的23.0%,21年间共上升了5.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快速上升,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1999年的26.9%,21年间共上升14.7百分点。

2、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总体度量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转移。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随着一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也就与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趋于相等,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趋于均衡。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远远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

最直接的表现是: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较大劳动力份额创造出较小的产出份额,而在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中,较小的劳动力份额却创造出较大的产出份额。

根据这种特征,我们选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与二元对比系数两个指标来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并运用这些指标来计算1952年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进行总体度量。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或收入)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就越强。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表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非农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

从时间序列考察,在二元经济结构加剧阶段,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非农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升高;在两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达到最高点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转而逐步升高,从低于1的方向向1接近,非农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趋于下降,从高于1的方向向1趋近。

二元对比系数是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反方向变动,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两部门的差别越小,反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

二元对比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为1,通常总是低于1。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特征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其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除具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之处外,由于其结构转换的国内外环境不同,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方面还具有自己的突出特点。

l、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我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在第一产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见表2)。

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7.7%,而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为50.1%,二者相差-3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3%,劳动力的比重为23.0%,二者相差2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0%,劳动力的比重为26.9%,二者相差6.1个百分点。

显然这种差异,第一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

由于各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完全一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绝对对称是不可能的。

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加之在其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远远大于第一产业,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慢于产值结构的转换。

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就业结构滞后性更为突出。

世界银行在《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发展中国家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人均接近700美元时(1979年价格)达到相等,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两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也达到相等。

我国的工业与农业产值相等,是在196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134美元时达到的,当时,工业为38%,农业为39%。

到198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1.3倍,达到310美元,而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7.2%,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68.4%。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转换的严重失衡,造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结构性扭曲。

从工农业产值构成看,到80年代末,我国的工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已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然而从就业结构来分析,到90年代末期,我国的第一产业仍占劳动力份额的1/2,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见表2)。

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偏离,说明劳动力在社会各个产业之间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阻碍;同时也表明不同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直接原因。

2.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除日本以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都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渐进的结构演变模式。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则表现为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

”与此相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特点。

我国产值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印度等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而我国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过高,又和第三产业就业份额过低直接相关。

表3的数字表明,我国1999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仅高于1988年的泰国和1991年的巴基斯坦,却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其他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