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推荐: (1)伴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可用低剂量阿 司匹林75-150 mg/d 或氯吡格雷75 mg/d。
(2)不合并ACS 的患者,不建议抗血小板和抗凝联 合治疗。 (3)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如无其他适应证,不建议 抗血小板治疗。
内容
前言 抗血小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抗血小板治疗
心房颤动
周围动脉疾病( PAD)
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的其他主要问题
前言
目的: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
范围: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 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
内容
前言 抗血小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抗血小板治疗 心房颤动 周围动脉疾病( PAD) 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CURE研究显示 NSTEMI/UA 药物治疗患者显著的临床净获益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MI)
临床推荐: (1)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长期维持剂量75100 mg/d。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 代。没有证据表明应用肠溶片获益。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
①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尽快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150 mg(年龄≤75 岁 )或75 mg(年龄>75岁),维持量75 mg/d;接受直接PCI 患者,口服 氯吡格雷负荷量300-600 mg,维持量75 mg/d,至少12 个月; ②发病12 h 后接受PCI的患者,参照直接PCI 用药; ③接受溶栓的PCI 患者,溶栓后24 h内口服300 mg负荷量,24 h后口服 300- 600mg 负荷量,维持量75 mg/d,至少12 个月;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
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
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
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
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一、前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
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
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
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
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
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
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受体:P2Y1、P2Y12和P2X1受体。
其中P2Y12受体在血小板活化中最重要。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符合1条主要标准 或至少2条次要标 准者定义为高出血 风险 PCI 患者
可供选择DAPT决策 参考
缺血与出血风险评分
• PRECISE-DAPT及 DAPT评分
专门用于指导DAPT疗程 的风险评分 应当优先于其他风险评 分,如GRACE 评 分 、 CRUSADE 评 分 、ARIS 评 分 、OPT-CAD评分、 ARC-HBR标准等,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 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
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一种血小板 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预防缺血风险升 高的冠心病患者心脏及全身缺血事件的基石。
DAPT实施中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
复杂冠状动脉PCI包括:左主干、分叉、慢性完全闭塞、弥漫性长病变、仅存冠状动脉
DAPT疗程及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 高出血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高缺血风险的冠 心病患者可考虑延长DAPT疗程。
• 对于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出血风险高(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或者有阿司匹林禁忌的患者,可考虑长期应用P2Y12受体抑制剂单 药治疗。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基因检测
• 血小板功能、基因指导下个体化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方案对减少 缺血事件并无助益。不建议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和基因分型检测以 指导抗血小板策略选择。
DAPT中的出血管理
CABG治疗
• 对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正在接受 DAPT、计划接受CABG 的 患者,建议心脏内外科联合评估个体出血和缺血风险,并指导 CABG的时间安排以及抗栓治疗。
• 紧急CABG无需考虑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若行非紧急 CABG,建议 在整个围手术期间继续以较低的日剂量方案进行阿司匹林治疗, 至少在术前 3 d停用替格瑞洛、5 d 停用氯吡格雷。
中国首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收藏)
中国首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收藏)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一种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预防冠心病患者心脏及全身缺血事件的基石。
鉴于DAPT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制定了中国首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推荐4种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COX-1,从而阻止血栓素A2的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
2.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3.氯吡格雷:前体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活化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地结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4.替格瑞洛:是一种能够与P2Y12受体可逆性结合的活性药,与氯吡格雷相比作用更强、起效更快。
常用药物用法用量阿司匹林负荷剂量:150~300mg;维持剂量:75~100mg/d吲哚布芬维持剂量:100~200mg,2次/d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600mg;维持剂量:75mg/d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维持剂量:90mg/d,2次/d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ACS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稳定型心绞痛、ACS后稳定1年以上都属CCS。
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抗血小板用药建议推荐证据级别水平建议所有CCS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 Ⅰ A 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每日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Ⅰ B 对于高缺血风险且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阿司匹林联合第二种抗栓药进行长期二级预防Ⅱa A对于至少具有一项中度缺血风险且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阿司匹林联合第二种抗栓药进行长期二级预防Ⅱb A2.接受PCI的CCS患者的抗血小板用药建议抗血小板用药建议推荐级别证据水平择期支架置入术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Ⅰ A 推荐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CCS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600mg,维持剂量75mgqd);对于规律服用氯吡格雷5d以上的CCS患者,择期PCI术前可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Ⅰ A替格瑞洛可考虑用于择期PCI的特定高风险患者(如支架内血栓史、左主干支架置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或分叉病变)Ⅱb C3.接受PCI的CCS患者DAPT疗程建议抗血小板用药建议推荐级别证据水平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接受6个月DAPT Ⅰ B 经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CCS患者,考虑1~3个月DAPT,其后改为小剂量阿司匹林长期服用Ⅱa B在接受BRS治疗的CCS患者中,应考虑DAPT至少12个月Ⅱa C 对于出血风险较高(如PRECISE-DAPT≥25分或符合ARC-HBR定义)的CCS患者,应考虑3个月的DAPTⅡa B 对于进行3个月DAPT可能会引起安全性问题的CCS患者,可考虑1个月的DAPTⅡb C对于行PCI置入新一代DES后的缺血高危CCS患者,可考虑1~3个月DAPT后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单药治疗Ⅱa A CCS能耐受DAPT且无出血并发症,如出血风险低而血栓风险高,可考虑DAPT(氯吡格雷+阿司匹林)>6个月而≤30个月Ⅱb A 对于无高出血风险、无心肌梗死或卒中病史,接受过PCI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mgbid长期治疗Ⅱa B三、ACS患者的DAPTACS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NSTE-ACS。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收藏来源:中华医学网2016-03-07 09:30A~ A+稳定性冠心病(SCAD )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
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一、S 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
SCAD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二、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P)H b/m a受体抑制剂。
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
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
2016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4.临床推荐: (1)无禁忌证者,阿司匹林75~100 mg/d长期治 疗; (2)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60/90 mg 2次/d; (3)血栓高危患者如出血风险不高,如心肌梗死病 史且伴有1项危险因素:年龄65岁以上、糖尿病、2 次心肌梗死、多支病变、肾功能异常(肌清除率<60 ml/min),且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阿司 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 mg 2次/d)长期治疗,治疗 期间严密监测出血。
"无血栓,无事件"
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
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
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
血栓
出血
主要内容
一、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二、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三、S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证据及临床推荐 四、SCAD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 五、出血并发症及处理 六、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多样性及评价
五、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
所有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均应该评估消化道不良反应的风险。 如患者具备 1项以上下列因素:消化道出血和或溃疡病史、双联抗 血小板治疗或联合口服抗凝药物;或具备2项以上下列危险因素:65岁 以上、有消化不良或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合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 素等。应积极采取预防性治疗,如筛查并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给予抑酸 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稳定后,可重新启动抗血小板 治疗,并严密监测出血复发,如便潜血和血常规等。
ACS患者:PLATO研究结果显示,替格瑞洛治疗12个月在不增加主
要出血的情况下,较氯吡格雷进一步显著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
肌梗死/卒中复合终点事件风险达16%,同时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达21%。 基于替格瑞洛治疗给ACS患者带来的获益,国内外的相关指南均推荐,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天
0
氯吡格雷标准剂量
15% RRR
氯吡格雷加倍剂量
HR 0.85 95% CI 0.74-0.99
P=0.036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天
Mehta S R, Tanguay J F, Eikelboom J W, et al. Double-dose versus standard-dose clopidogrel and high-dose versus low-dose aspirin in individual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URRENT-OASIS 7): a randomised factorial trial[J]. The Lancet, 2010, 376(9748): 1233-1243.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 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 近年来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相关临 床实验结果,综合国内外多家权 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和我国心 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 关专家撰写了《抗血小板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并发表在2013年3 月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
氯吡格雷 标准剂量 加倍剂量 N= 8684 N=8548
0.5 1.1 0.8 0.15 0.035 0.91 0.1
0.5 1.6 1.1 0.07 0.046 1.35 0.1
危险比
1.06 1.44 1.39 0.47 1.35 1.49 1.69
95% CI
P
0.70-1.61 1.11-1.86 1.02-1.90 0.18-1.23 0.30-6.04 1.11-1.98 0.61-4.7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1]。
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2],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
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
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1,3,4]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
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1]。
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2],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
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
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1,3,4]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
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
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
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此外,还有一些抗血小板药物正在研发中,如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一、阿司匹林1.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
但阿司匹林对其他激动剂(如胶原、二磷酸腺苷)所致血小板聚集无影响。
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并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
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剂量:如需负荷剂量为300 mg,长期治疗的推荐剂量为75~100 mg/d。
3.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出血危险与剂量相关。
少数还可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荨麻疹。
尽量避免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尤其是布洛芬可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联合其他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时,出血危险增加。
4.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严重过敏反应或不能耐受(表现为哮喘及鼻息肉)等。
二、氯吡格雷1.作用机制:氯吡格雷属噻吩吡啶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需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
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肝脏内迅速代谢,血浆中原形药物浓度极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1 h,血浆清除半衰期为7~8 h,代谢产物分别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
2.剂量:如需负荷剂量为300~600 mg,维持剂量为75 mg/d。
3.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
氯吡格雷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噻氯匹定,无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
4.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严重肝脏损害等。
三、替格瑞洛1.作用机制:替格瑞洛为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直接、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无需代谢活化。
替格瑞洛血浆半衰期为8~12 h,需每日给药2次。
服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后30 min内即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达到最大药效需2 h[5]。
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快[6]。
替格瑞洛除了作用于P2Y12受体外,还可抑制红细胞对腺苷的再摄取,血清腺苷具有抗血小板和扩张血管作用,但同时呼吸困难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增加。
2.剂量:如需负荷剂量为180 mg,维持剂量为90 mg 2次/d或60 mg 2次/d。
3.不良反应:出血可表现为轻微或严重出血。
此外,还有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恶心等。
呼吸困难通常为轻、中度,与剂量相关。
部分患者无需停药可缓解,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替格瑞洛治疗中发生呼吸困难的绝对风险可能加大,应慎用。
临床研究显示替格瑞洛可致缓慢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患者慎用。
此外,替格瑞洛与已知可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联合时应谨慎。
应避免与CYP3A4强效抑制剂联合使用;与替格瑞洛合用时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剂量不得>40 mg。
4.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有颅内出血病史者;中-重度肝脏损害患者;正在服用强效CYP3A4拮抗剂(如酮康唑、克拉霉素、奈法唑酮、利托那韦和阿扎那韦等)。
四、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种类较多,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在SCAD患者的研究证据较少,一些小规模研究证实择期PCI术后的患者应用西洛他唑与P2Y1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普拉格雷也属噻吩吡啶类,缺乏SCAD患者研究证据,也未在我国上市。
此外,凝血酶受体拮抗剂已经完成Ⅲ期临床研究,但尚未在国内上市。
S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证据及临床推荐一、非血运重建患者1.阿司匹林:抗栓试验协作组(ATT)荟萃分析[7]显示,在高危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可使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降低34%,非致命性卒中降低25%及死亡事件发生率降低18%。
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d)降低21%的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8]。
不同剂量的亚组分析提示75~150 mg/d的疗效和安全性更佳,低于75 mg/d 疗效较差[9]。
因此,建议SCAD患者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剂量为75~100 mg/d。
2.氯吡格雷:CAPRIE研究[10]提示,在有心肌梗死、卒中或外周血管疾病史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事件优于阿司匹林(325 mg/d),其获益主要来自周围血管疾病亚组。
因此,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3.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CHARISMA研究[11]显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对于稳定性血管疾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危患者没有明确获益,且出血风险较高。
亚组分析提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有明确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病史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可减少心血管事件[12]。
PEGASUS-TIMI 54研究[13]评估心肌梗死病史超过1年的患者且伴有下列1项以上危险因素:年龄65岁以上,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多支病变或2次心肌梗死。
在阿司匹林基础上替格瑞洛90 mg 2次/d组和60 mg 2次/d组的主要疗效终点事件(分别为7.85%和7.77%)低于安慰剂组(9.04%),且心血管死亡风险有降低趋势。
大出血发生率显著升高,但颅内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证实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高危SCAD患者替格瑞洛延长治疗到30个月可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未增加致命性出血发生率,60 mg 2次/d剂量组安全性更好。
4.临床推荐:(1)无禁忌证者,阿司匹林75~100 mg/d长期治疗;(2)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60~90 mg 2次/d;(3)血栓高危患者如出血风险不高,如心肌梗死病史且伴有1项危险因素:年龄65岁以上、糖尿病、2次心肌梗死、多支病变、肾功能异常(肌酐清除率<60 ml/min),且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 mg 2次/d)长期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出血。
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一)择期PCI患者: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在围术期,如无禁忌证,均应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PCI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起效需数小时,最好在术前给药,规律抗血小板治疗至少5 d。
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术前至少2 h给予负荷剂量300 mg,否则无需负荷。
如冠状动脉解剖情况明确,术前未规律服用氯吡格雷者至少术前2 h给予氯吡格雷600 mg。
如果规律服用氯吡格雷75 mg/d,也可考虑再次负荷氯吡格雷300 mg。
但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不必常规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SCAD患者择期PCI围术期使用替格瑞洛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但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洛具有起效快、个体差异小等优势。
如患者为血栓高风险,如糖尿病、多支病变可考虑使用。
临床推荐:(1)术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联合1种P2Y12受体拮抗剂至少5 d。
(2)术前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者,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50~300mg。
(3)术前未规律服用氯吡格雷者,至少术前2 h负荷600 mg或术前替格瑞洛180 mg(明确需行PCI),如支架内血栓高危(如左主干支架、氯吡格雷治疗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多支架)可选择替格瑞洛180 mg;出血高危或高龄患者个体化处理。
(4)术前规律服用氯吡格雷(明确需行PCI),可考虑再次负荷300 mg,出血高危或高龄患者个体化处理。
2.PCI术后:择期PCI术后根据置入支架的种类决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国内外指南建议裸金属支架术后1个月,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12个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