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2、强化诗词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意境。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沁园春·雪》(九年级上),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1.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引导学生谈一谈作者情况,并指导学生将两首词比较,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他本身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唐“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情有独钟,他的诗作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他强调以丰富的形象表达丰富的感情,寄寓所表达的事理,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两首词同属“双调” ,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2.词,这种文学样式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又名“长短句”、“诗余”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由于格式是固定的,因此写词叫“填词”。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据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字数≦58,中调59~90字,长调≧91字。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二、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二)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你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一组典型画面刻画了词人高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性。

2、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怅、问、忆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它们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写的?

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各种并置景物)

并置式诗人(我)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各种活动并置)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恰”领起4句。)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夸张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色彩缤纷对仗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鸟瞰)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4、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5、全诗的"诗眼"是什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阅读鉴赏

(一)简析上阕

第一层(第一个整句)

●寒秋:深秋。

●湘江北去:湘江,源出于广西灵山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

汇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串解】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

明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赏析】提问:从上阕看,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几条?

明确:其一,点明时令;其二,交代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

短短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还要注意:“独立”、“寒秋”二词的巧妙:

“独”字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应,说明作者形独而心不独。

“寒秋”,秋深有寒意,因为深秋,所以枫叶才会“红遍”;因为深秋,江水才有“碧透”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赏雄鹰搏击。可见,好些匠心独运的字词,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

“独立寒秋”,表面是切合时令特点和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是“反弹琵琶”,“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

明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2、第二层(第二、三个整句)中间七句的“铺叙”中意象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