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治学之道

合集下载

欧阳修:勤勉用功,读书治学

欧阳修:勤勉用功,读书治学

欧阳修:勤勉用功,读书治学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开创了一代文风,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与学术建树,被时人推崇备至,名冠天下。

这一切,与他读书治学的思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苦志探赜,至忘寝食”的读书态度欧阳修读书丰富,学养深厚。

《宋史·欧阳修传》中记载他“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说他年纪尚小时就非常聪颖,能够过目不忘,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除了有一定的天分作基础,欧阳修还十分勤奋。

家境清寒、父亲早逝的艰难处境,并未让欧阳修一蹶不振。

即使由于贫穷,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练习写字,欧阳修也依然坚持学习。

欧阳修曾在一个废书筐中得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

他于是苦心钻研,欲探求其中的精微奥妙,以至于废寝忘食。

欧阳修有《读书》一诗,其中可见他对读书的重视,诗中云:“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

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念昔始从师,力学希仕宦。

岂敢取声名,惟期脱贫贱。

忘食日已晡,燃薪夜侵旦。

……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

”这首诗可看作欧阳修对其读书历程和心境的自述,描绘了读书背后不为人知的辛苦。

欧阳修说,他年轻时读书是为了生计,后来则成为个人的志趣。

如今虽然精力不济,眼力也不复当年,心中对于读书的执着却未尝消减。

从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的读书历程中,欧阳修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出了“至哉天下乐”在于读书的结论。

同时,欧阳修也积极肯定了勤于读书的重要性。

欧阳修曾记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无论行走坐卧,从不离书。

受到钱惟演的感染和启发,欧阳修亦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这种尽可能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写作,以求不虚度、不荒废光阴的努力,充分体现出了欧阳修惜时好学的治学精神。

正是这种勤勉刻苦、认真踏实、毫不松懈的读书态度,使欧阳修学问日进,受益颇深,为后来领导北宋古文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阳修少年用荻练字名人故事

欧阳修少年用荻练字名人故事

欧阳修少年用荻练字名人故事欧阳修少年用荻练字名人故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公元1007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他才华出众,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更以散文著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成就异常突出。

他的少年时期有许多刻苦好学以及充分显露其才华的故事,本文选其有代表性的三则。

欧阳修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世家。

他的父亲叫欧阳观,好读经书,能诗善文,为泰州(今吉林省洮安东)州府。

他的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大族,很有文才,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

欧阳修刚刚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于任上,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家产。

孤儿寡母实在无法生活下去,郑氏只好带着欧阳修及其妹妹,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靠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

待安顿下来后,郑氏自谋出路,靠给人缝衣服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母亲很想让欧阳修读书,可是家中买不起纸和笔。

母亲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深知读书对儿子前程的重要,所以,便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儿子读书。

欧阳修家的住处,有一个大池塘,母亲郑氏常去池塘洗衣服。

这一天,郑氏又去池塘刷洗衣物,忽然发现一种叫荻的草,顶端像苇穗,可做笔毛用,可在地上画字,于是便折下一些,拿回家中,代替毛笔,教欧阳修写字。

这就是典故“画荻教字”的由来。

欧阳修天资超人,刻苦强记,不到两年的时间,由母亲用“画荻教字”的办法,学完了《诗经》、《论语》、《汉书》和《左传》等十余部经典著作,初步学会了写诗和作文章。

有一天,郑氏教欧阳修《汉书》,当读到其中的《范滂传》时,欧阳修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说:“我若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准许还是不准许?”郑氏则笑着回答:“你若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范滂,东汉著名学者,年轻时以节俭有名,为官后以清廉著称。

这说明欧阳修在六七岁时,读书就有独到见解,而且崇拜历史上的廉洁官员。

欧阳修的品格和精神对后世的启示

欧阳修的品格和精神对后世的启示

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品格和精神影响了整个时代,并且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的品格和精神体现在他的品德修养、政治理念、文学创作等方方面面,这些对后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品德修养欧阳修具有极高的品德修养,他在处事和待人接物上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风度和态度。

具体表现在:1. 儒雅风度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更是一位儒雅风度的文士。

他的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高贵与雅致,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楷模。

2. 礼贤下士欧阳修重视礼贤下士,尊敬老师、待人宽厚,这种修养与风范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二、政治理念欧阳修的政治理念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主张:1. 以文治国欧阳修主张以文治国,认为文学、教育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他主张培养人才,以士大夫为国家的治理主力。

2. 崇尚廉政欧阳修崇尚廉政,主张官员廉洁自律,为政清正,用自己的品格和榜样来影响他人。

三、文学创作欧阳修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品格和精神,他的作品体现了高尚的品味和人生态度。

具体表现在:1. 文笔纯熟欧阳修的文学作品以雄浑明快,独具风采,有着超凡的艺术价值。

他的词作,如《踏莎行》、《采桑子》等,无不展现出他的高超才华和深厚人文情怀。

2. 洞悉人生欧阳修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高超的造诣,更是洞悉人生、抒发情感,表现出他超脱世俗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

欧阳修的品格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启示作用。

他高尚的品德修养、政治理念以及文学创作,都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是因为有了欧阳修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化先驱,我国才能有着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对后人的启迪也是深远而重大的。

欧阳修的品格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倡和践行的价值观念、处世原则以及文学创作理念,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历史上有益的典范。

在品德修养方面,欧阳修一生崇尚礼仪、尚雅风、追求高致,这些优良品质不仅在其一生中为人所称颂,更是对后世子孙的一种精神熏陶;对于政治理念的阐发,欧阳修提出以文治国、崇尚廉政等理念,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治国方略,也为后人执政者提供了明确的道德规范;在文学创作方面,欧阳修雄奇的笔法、深刻的人生洞察力和高尚的情感表达,都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影响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

欧阳修的_易_学与政治

欧阳修的_易_学与政治
《 $% & ( 与荆南乐秀才书 》 , ’((" )
王、欧这段对话生动地反映出欧阳修早年锋芒毕 露、 轻狂忤上的作风。而王曙仍然雅量包容, 且因爱其才 荐之入馆阁,给欧阳修提供了学问深造的重要机遇,但 此举却不能稍摧抑其少年英锐之气,正为后来欧阳修作 《 与高司谏书 》 因言得祸埋下伏笔。 概言之,此时欧氏之学,主要是文学,且已获文名, 政治上的训练还仅止于 “ 议论当世事 ” 。同时欧阳修直言 无隐的性格和性急自负、争于言辞的弱点都已形成,前 者为其一生政治生活中始终如一的本色,后者在景祐三 年政治挫折之后则随着他治学态度和政治思想的改变 而转变。 景祐元年,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秩满,因王曙之荐 得召试学士院, 通过考试后授馆阁校勘, 参与编修 《 崇文 总目》 , 他的从政与治学进入一个新阶段。宋代的馆阁是 国家育才之地, 进入馆阁, 就成为国家高级后备文官, 两 府缺人, 则必取于两制, 两制缺人, 则必取于馆阁。供职 馆阁者, 不任吏责, 专以读书为务, 以便开阔眼界, 多识 前言往行, 同时借与朝臣优游议论, 积累治国经验。 “ 国 家悉聚天下之书, 上自文籍之初, 六经传记百家之说, 翰 林子墨之文章, 下至医卜禁祝, 神仙、 黄老、 浮屠、 异域之 言, 靡所不有, 号为书林。又择聪明俊盭之臣以游其间, 因其校雠, 得以考阅, 使知天地事物、 古今治乱、 九州四
! "#
!"#$%"
欧阳修的 《 易》 学与政治
!
, 或可成为理解其一生学与政的一把钥匙。 一、 早期政治生涯—— — 欧氏易学形成的种种因缘 景祐四年的 《 易或问三首 》 等著作, 标志着欧阳修易
始钱惟演留守西京,修及尹洙为官属,皆有时 名, 惟演待之甚厚, 修等游饮无节。惟演去, 曙继至, “ 数加戒敕。尝厉色谓修等, 曰: 诸君知寇莱公晚年 ” 之祸乎? 正以纵酒过度耳。 众客皆唯唯, 修独起对, “ 曰: 以修闻之, 寇公之祸, 正以老而不知止耳。 ” 曙 默然, 终不怒。更荐修及洙置之馆阁。议者贤之。$ * &

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

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

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
欧阳修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文学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种官之道,它的特点是“官以德为先,以法为保,以政为本”。

这就是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

首先,欧阳修为官之道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官以德为先”,他指出,官员应先以德行事,不仅仅要做到公正、公平,而且要懂得仁义,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

他强调,官员要以德为先,要做到爱民爱法,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

其次,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还包括“以法为保”,他指出,官员要把法律作为官员的保证,要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知识,坚持守法从政,以便更好地依法办事,以法治国。

最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还包括“以政为本”,他指出,官员要以政治把握国家大局,要把握政治脉搏,把握政治走势,以政治保证国家稳定,以政治推动国家发展。

总之,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是“官以德为先,以法为保,以政为本”,他提出的官之道,是以官员的德行高于一切,要把法律作为官员的保证,要以政治来保证国家大局和推动国家发展的。

它既是官员的道德规范,也是官员办事的准则,是官员从政的指导思想。

它提出的精神,在今天官员从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诚实守信的小故事

古代诚实守信的小故事

古代诚实守信的小故事导读:古代诚实守信的小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代诚实守信的小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

不到十天,这个书生忽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李勉对他竭力照顾,他在临死前从布袋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这里得病将死。

请您拿着它为我料理后事,剩余下来的都送给您。

古人论治学:贵学·尚识

古人论治学:贵学·尚识

古人论治学:贵学·尚识●日就朋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诗经·周颂·敬之》缉熙:积渐广大。

长期不懈地坚持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旬子·性恶》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

积:积累。

致:达到。

途之人:指平凡的人。

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流水联盟的领袖。

喻品德崇高的人。

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圣:道德智能极高。

勤于学习才能成为德智极高的人。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汉·王充《论衡·实知》学而不厌,才可达圣哲之镜。

●骐骥虽冼,不遇伯乐不致千里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汉·刘向《说苑·建本》骐骥:骏马。

疾:快。

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

骐骥虽跑得快,但如果不被子伯乐发现就不会成为千里马;人的才能虽高,但如果不研究学问就不会成圣人。

●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能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汉·王符《潜夫论·赞学》犹:还。

待:需要。

即使是最有道德学问的人,还需要继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更渊博。

●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想要建功立业,把美德壮举发扬光大,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论衡·效力》有知识就有力量。

●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汉·王充《潜夫论·赞学》聪明的人所孜孜以求的就是学问。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汉·荀悦《申鉴·杂言》不知道大道理,就不会有伟大的志向;不听深切中肯的言论,就不会有坚定的意志。

●学则正,否则邪。

汉·扬雄《法言·学行》读书学习就会走上正路,否则就会走入邪道。

●学则治,不学则乱。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有学识就能治理事物,无学识就会把事理搞乱。

如何理解欧阳修的“三上”

如何理解欧阳修的“三上”

如何理解欧阳修的“三上”迟雅(注:本文还迟雅1995年出版的《治学》一书中所写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在现实中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现在,略加修改,补充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发布出去,以资家长、教师和学子们借鉴)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大散文家欧阳修,23岁进士及第,登上仕途。

曾任谏官,又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他一生著作繁富,至今能看到的有:《欧阳文中公集》153卷,约100万字;《新五代史》74卷;还有与宋祁合著的《新唐书》。

欧阳修的作品叙事明了,谈论深入浅出,章法变化曲折,语言晓畅轻松且韵调和谐。

其《醉翁亭记》和《秋声赋》等已成为千古名篇。

大文豪苏轼在评价欧阳修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挚,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他的天赋之外,关键在于他一生刻苦学习,对知识孜孜以求。

欧阳修幼年时,家境贫寒,连学习的必需品——纸墨笔砚都买不起,为了学习他以芦荻为笔,沙滩当纸,刻苦练字。

为官时,终日政务缠身,也没忘了挤时间学习和写作,甚至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构思文章。

由于欧阳修出了名,他的“三上”精神也在文学界传为千古佳话。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民崇尚学习的时代,家长、教师用尽全身解数激励孩子们用功学习。

欧阳修的“三上”自然备受推崇。

实际生活当中,很多家长用“三上”精神激励孩子;很多教师用“三上”精神激励指导学生;很多专家在高中生考前辅导报告中建议学生们“枕上过电影”、“走路也要思考问题”、“上厕所也要思考问题”……然而,这样的倡导到底有无道理,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迟雅当年之所以用怀疑的目光重新审视了欧阳修的“三上”,是因为迟雅从多年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发现,“三上”作为一种惜时如金、刻意求知的治学精神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却不该效法!欧阳修是个达官贵人,他出行的时候,都要鸣锣开道,闲杂人等退避三舍。

因此,他骑在“马上”思考问题,就相当于一位领导乘坐轿车时在思考问题是一样的道理。

欧阳修治学品格琐议

欧阳修治学品格琐议

欧阳修治学品格琐议[摘要]欧阳修是光耀千古的文学巨匠、史学大师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泰斗。

他不仅在众多领域给我们留下了宏富的学术成果,其积学固本、勇于创新和积极为现实服务的治学品格也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对净化当今的文化学术环境、提升学人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欧阳修;治学品格;学人素质在我国文化学术史上,北宋欧阳修是一位光耀当代文坛、泽及后人的巨匠大师。

他不仅是中国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影响还远及邻国外域。

早在14世纪,日本、朝鲜就开始翻译、学习他的文章,到了19世纪后期,其诗文中的名篇先后被译成英、德、法等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欧阳修卓而不群的文化学术建树是与他终生养成的治学品格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研究和学习他的优良治学品格,不仅对提升学人素质、净化文化学术环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学术交流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试对欧阳修的治学品格略谈一二。

一、积学固本,夯实成才立业的基础欧阳修一生服膺儒道,始终把先秦元典时期的儒家学说视为安身立命、实现生命价值的航标。

时人推许他“尊崇元圣”,“识远才长,文高行洁。

笃于信道,不读非圣之书”[1],他的治学态度、治学品格就是仰此滋育而成的。

那么,他是如何构建深厚坚实的学业根基的呢?欧阳修有过很多的言说,这里主要提及两点。

第一,树立明确的进德修业的方向,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

欧阳修认为,要使文道远播千古,必须从脚下的修道、传道开始,修圣人之身,做圣人之事,即立德、立志,再做人、做官,只有这样,才能熔铸不朽的文章,也就是说,完美地做人做事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他认为,做学问的大忌是赶时髦、追时尚、沽名钓誉。

他说,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立说之士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欧阳修称他们“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2]。

所以,文章只有附丽于高尚的情操之上,才能传之后世。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1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2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3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

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4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文论家。

他的文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文道关系论。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

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霞道轻文。

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

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二、“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三、诗歌意境观点。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这是上继唐人而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描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

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

精心整理欧阳修的治学之道欧阳修主政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往好友刘敞处请教。

接到来信,刘敞时常无须翻书,就可当着来使的面不假思索地执笔一一作答。

被问得多了,刘敞有时也是不胜其烦,抱怨道:“好个欧九,可惜不读书!”对欧阳修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可,但对他的学识素养颇有微词,认为他读的书太少了。

中。

认真研读韩愈的文章,学习古文的写作手法。

后来在洛阳认识了散文家尹洙,他又虚心学习尹洙简洁严谨的文风,从中汲取营养。

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意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籍的书目,上面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竟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

欧阳修一方面感慨古人着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流传的价值,所以才会被时代所淘汰。

由此领悟,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精严,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若是依据兴趣而随意涉猎浏览,无法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

所以,欧阳修一直秉持读书为文、贵以精专的严谨学风。

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

一有工焉,则渠成。

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曾经向欧阳修请教,怎样才能增进学识。

欧阳修说:“此无他,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书出,必求过人。

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见之。

”欧阳修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勤读和多写总结为增进学识的最佳方法,同时指出,写作时不要有一心胜过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心态,很难有成功者。

只要平时多读多写,久了,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由此获得提高。

欧阳修的读书之道,就在于“精专”二字,若遇自己不懂的问题,则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不要求自己做一个博闻强记、无事不晓的通人达才。

这是他根。

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

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

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导读: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下面是写古代名人的诚实故事资料。

与大家分享阅读学习。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了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农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后汉书》)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

不到十天,这个书生忽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李勉对他竭力照顾,他在临死前从布袋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这里得病将死。

欧阳修名言名句

欧阳修名言名句

欧阳修名言名句
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欧阳修的名言中,他强调了勤奋和努力的重要性。

他告诫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欧阳修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能在写作时有所启发,才能写出有灵感的作品。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名言表达了欧阳修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留下一颗永不磨灭的赤诚之心,为后人留下光辉的一笔。

4.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这句名言反映了欧阳修对功名利禄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会使人迷失方向,只有追求真正的内心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5.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句名言表达了欧阳修对人生变化无常的理解。

他告诫人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古人的诚信故事_故事大全

古人的诚信故事_故事大全

古人的诚信故事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人的诚信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

欧阳修治学之道

欧阳修治学之道

精心整理欧阳修的治学之道欧阳修主政的时候,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去挚友刘敞处讨教。

接到来信,刘敞经常不必翻书,便可当着来使的面不假考虑地执笔一一作答。

被问得多了,刘敞有时也是不胜其烦,诉苦道:“好个欧九,惋惜不念书!”对欧阳修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同,但对他的学问修养很有微词,以为他读的书太少了。

假如说欧阳修读的书太少,必定是冤枉了他。

作为北宋文坛的第一任宗主,宋朝诗文改革的倡导人,《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撰者,若无深沉的知识学养,欧阳修自然是做不到这全部的。

之因此刘敞会对他有着“不念书”的印象,本源就在于两人的念书方式截然相反之故。

刘敞是个兴趣广博的大家,对经、史、佛、道、金石、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都有必定的研究,素以阅读群书、见闻广博而着称。

自然,这类宽泛的兴趣,也在必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潜伏的阻挡,使得他没法在某项学问上得有大成。

毕竟要对涉猎这样之广的学科都有研究,是特别耗资时间和精力的,最后的结局,不免就会坠入到“周身是刀、把把不利”的怪圈中间。

欧阳修自幼家境贫穷,从前为了出类拔萃,在古文写作上狠下苦功夫,他先是仔细研读韩愈的文章,学习古文的写作手法。

以后在洛阳认识了散文家尹洙,他又虚心学习尹洙简短谨慎的文风,从中吸取营养。

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心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本的书目,上边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居然素来就没有听闻过。

欧阳修一方面感触先人着述居然这样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源因仍是没有流传的价值,因此才会被时代所裁减。

由此意会,无论是念书还是作文,材都要精,只有求深求通,有所造,才能真实体价。

假如依照趣而任意涉,没法精深研,果只好是泛无。

因此,欧阳修向来秉承文、以精的学。

他在《答吴充秀才》中:“文之言,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常常溺之。

一有工焉,曰:吾学足矣。

甚者至弃百事不对于心,曰:吾文士也,于文而已。

此其因此至之也⋯⋯孟子皇皇不暇着,荀卿盖亦晚而有作。

欧阳修精益求精文言文

欧阳修精益求精文言文

欧阳修精益求精文言文欧阳修《精益求精》夫学者,志在崇高,情存高远。

然而,学之不精,志之不立,情之不专,皆由于精神不集中,意志不坚定,心境不宁静也。

故曰:“精神不集中,则学之不精;意志不坚定,则志之不立;心境不宁静,则情之不专。

”是以,学者当以精神集中,意志坚定,心境宁静为三大要素,以求精进。

精神集中,即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学者应当排除杂念,集中精神,全神贯注于学习之中。

如此,方能够真正领悟学问的精髓,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意志坚定,即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学者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不为困难所屈服。

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心境宁静,即是心静如水,不受外界干扰。

学者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领悟学问的真谛,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总之,学者当以精神集中、意志坚定、心境宁静为三大要素,以求精进。

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领悟学问的精髓,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解释:欧阳修在《精益求精》中,阐述了学者应当具备的三大要素:精神集中、意志坚定、心境宁静。

只有具备这三大要素,才能够真正领悟学问的精髓,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精神集中,即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学者应当排除杂念,全神贯注于学习之中,方能够真正领悟学问的精髓。

意志坚定,即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学者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不为困难所屈服,才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心境宁静,即是心静如水,不受外界干扰。

学者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才能够真正领悟学问的真谛。

总之,学者当以精神集中、意志坚定、心境宁静为三大要素,以求精进。

只有具备这三大要素,才能够真正领悟学问的精髓,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一个同样能体现三上文章中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一个同样能体现三上文章中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一个同样能体现三上文章中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毕生勤奋治学,官居高位还珍惜分分秒秒研读不辍,故有“三上““三多”之典故,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在的湖北随州长大。

其幼年家贫无资,寡母郑氏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从小懂事知礼,勤奋苦读,终于事有所成,于景祐元年(1034年)入朝为官,成为深得民心的大臣。

虽位居高位,公务繁多,欧阳修仍在忙碌之中,充分利用“三上”等点滴时间,潜心读书,笔耕不息。

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的“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从此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典范。

欧阳修在古典文史上文思超群,名篇不断,断然离不开“三上”。

政事缠身的欧阳修,不放过每一个马上、枕上、厕上的细碎光阴,将旅途中的马背上、睡前和如厕的点滴时光,都一点点收集起来,用在了读书治学上,故欧阳修在《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中有诗句:“一生勤苦书千卷”。

穿越时空,走进历史,欧阳修的“三上”典故和历史名家的文坛风范,又隔空撞撞而来,久唱不衰,经典而传神。

欧阳修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不仅有“三上”,还有“三多”。

“为文有三多,看多、证多、商量多也。

”欧阳修对自己为文这样经典解说。

“三多”,即多看书,认真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多练习写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多与别人商量,多借鉴别人的长处,力争让文章达到完美境界。

欧阳修酷爱读书,在万卷书中汲取知识和学问,还多写多练,形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多向他人请教,多和朋友切磋商讨,也是欧阳修的治学之法。

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经典名篇。

这篇叙事即景散文,区区四百余字,便将滁州山林游赏之乐趣描写得淋漓尽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成为千古名句,在后世百姓中口口相传。

欧阳修从小学习的励志故事(通用6篇)

欧阳修从小学习的励志故事(通用6篇)

欧阳修从小学习的励志故事欧阳修从小学习的励志故事(通用6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欧阳修从小学习的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欧阳修从小学习的励志故事篇1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

可是,在他少年时代,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

他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

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

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

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

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

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

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

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

母子两人,一教一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

后来,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欧阳修从小学习的励志故事篇2欧阳修,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欢喝酒,因此自号醉翁。

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坛巅峰。

他为人正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王安石这种文坛政坛都非常了得的人。

鉴于他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上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不少,其中还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比较多,也比较出名。

有故事说他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

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

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

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

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

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笃学是专心好学。

语出《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如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笃学欧阳修文言文翻译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翻译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

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

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很远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相关内容:1、《史记·伯夷列传》:“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2、《南史·儒林传·沉德威》:“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

”3、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公幼笃学,有大度。

”4、明邵璨《香囊记·讲学》:“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亦坚。

”5、《明史·陈遇传》:“ 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
欧阳修主政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往好友刘敞处请教。

接到来信,刘敞时常无须翻书,就可当着来使的面不假思索地执笔一一作答。

被问得多了,刘敞有时也是不胜其烦,抱怨道:“好个欧九,可惜不读书!”对欧阳修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可,但对他的学识素养颇有微词,认为他读的书太少了。

如果说欧阳修读的书太少,肯定是冤枉了他。

作为北宋文坛的第一任宗主,宋代诗文革新的倡始人,《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撰者,若无深厚的知识学养,欧阳修自然是做不到这一切的。

之所以刘敞会对他有着“不读书”的印象,根源就在于两人的读书方式截然不同之故。

刘敞是个兴趣广博的大家,对经、史、佛、道、金石、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都有一定的研究,素以浏览群书、见闻广博而著称。

当然,这种广泛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潜在的阻碍,使得他无法在某项学问上得有大成。

毕竟要对涉猎如此之广的学科都有研究,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最后的结局,难免就会堕入到“周身是刀、把把不利”的怪圈当中。

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早年为了出人头地,在古文写作上狠下苦功夫,他先是认真研读韩愈的文章,学习古文的写作手法。

后来在洛阳认识了散文家尹洙,他又虚心学习尹洙简洁严谨的文风,从中汲取营养。

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意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籍的书目,上面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竟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

欧阳修一方面感慨古人著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流传的价值,所以才会被时代所淘汰。

由此领悟,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精严,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若是依据兴趣而随意涉猎浏览,无法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

所以,欧阳修一直秉持读书为文、贵以精专的严谨学风。

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

一有
工焉,则曰:吾学足矣。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

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认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妙而出神入化,却很容易让作者自满,世间的读书人往往耽溺其中,只要稍有成就,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已经足够用了。

还有人淡漠世事,认为只有写文章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余的一切都是漠不关心。

这就是为甚么在文字创作上真正成功的人很少的原因。

欧阳修说,孟子为了义理之学,一生奔波劳碌,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著作问世,至于扬雄、王通这些人的作品,乃是模仿前人的语言而作,没有自己的创新,这就是学力不够却又勉强为文著述的例子。

其意在强调,读书必须精研深读,彻底掌握,只有积累下了深厚的学养,不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有为而作,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曾经向欧阳修请教,怎样才能增进学识。

欧阳修说:“此无他,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书出,必求过人。

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见之。

”欧阳修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勤读和多写总结为增进学识的最佳方法,同时指出,写作时不要有一心胜过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心态,很难有成功者。

只要平时多读多写,久了,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由此获得提高。

欧阳修的读书之道,就在于“精专”二字,若遇自己不懂的问题,则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不要求自己做一个博闻强记、无事不晓的通人达才。

这是他根据自身需要而制订的读书策略,同时也是他在古文、史学、诗词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