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名句赏析的五个角度

合集下载

读懂现代诗歌必知的5个角度

读懂现代诗歌必知的5个角度

读懂现代诗歌必知的5个角度一、意象1结合古诗,积累常见意象如: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与李璟《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以及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等中的“丁香”意象一样,都被赋予纯洁、愁怨的情怀。

鉴于此,在现代诗歌阅读中,遇到孤蓬、杨柳、箫声、流水、飞鸟、浮萍等意象时可以从古诗的角度将其理解为离愁别想、孤独寂寞等思绪的代表。

2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特征同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时会随着不同的语境而体现出某种独特的情怀。

如: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长了青苔的石椅(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因为这节诗歌表达的是对大堰河“去世”的哀悼、怀念,所以意象“坟墓”“瓦菲”“园地”“石椅”就体现出萧瑟凄凉的情感。

二、意境意境的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把握诗歌的意境要注重理解诗歌意象的特征,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把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现的情调,即意境特征。

如: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梦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乡愁》)诗歌描述了三个画面:第一节,用月夜笛声营造缓慢低回的凄清氛围,营造一种梦幻意境;第二节,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营造悲凉的氛围;第三节,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乡愁的挥之不去。

三、语言诗歌语言往往是用最简洁的词语传递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

欣赏现代诗歌,把握诗歌语言是关键。

如:臧克家的《死水》,诗歌使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色彩丰富的词语描写一潭死水,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怒之情。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关注三个方面:①诗歌语言本身的意思,可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句的含意;②诗歌语使用的修辞手法;③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如质朴、绚丽、悲壮、隽永等。

考点11:诗词鉴赏之主旨情感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版)

考点11:诗词鉴赏之主旨情感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版)

考向11 古诗词鉴赏之主旨情感例1:【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示例一: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意思相近即可)示例三: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答出任意一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从修辞的角度看,前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后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两句又构成了对偶句;从炼字的角度看,一个“钟”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汇集于泰山。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的陡峭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写作手法看,运用了虚实结合,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泰山充满了雄浑的力量,充满了生机。

据此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作答。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望岳》这首诗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诗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

“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

“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

“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

“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一、对比例1: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繁荣今日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例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

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忧国忧时、报国无门之愁。

表现了备受打击、饱受折磨之后的心情。

例3 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

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

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

于是插梅而醉。

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

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

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

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下片伤今。

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

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

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

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二、衬托(烘托反衬)例4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以气吞山河的笔力将赤壁写的惊涛澎湃,雄奇险峻,烘托出“一时多少豪杰”,又以之烘托出周瑜的形象,赞美他的英俊雄姿、儒将风度,以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5)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5)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借代,就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比如这个人脑袋大,我们在不引起误会的同时,在后边的文章,就可以用大头来代替这个人.或者说有个少先队员,也可以用红领巾来代替.借喻,跟借代差不多.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比如,上文里提到,这个人往那一站,好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下文再提到圆规,就是说那个女人.但是,注意,她身上没长圆规,而且也没那么大的圆规,所以是一种借喻手法.现代文阅读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区分,百分之百的解题公式是没有的。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

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

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的意境深远、凝练隽永是最为打动孩子的心。

当然这一块也是部编版教材改革中最突出的部分,文言文、诗歌将大幅度提高内容比例,这也是希望现在的学生能学习古人的诗歌之美,而不仅限于白话文的表达方式。

当然,学好古文,不仅仅在于提高自己语文中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在于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因为在古文中,有不少经典的表达手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的,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作文中,则可以提升整篇文章的层次。

1、正衬和反衬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衬托是通过描写一个事物来使另一个事物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寂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别后凄凉景象,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跃然纸上。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26 诗词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步入诗词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新课教学饮酒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

在这些作品中,他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

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2.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听诗歌范读。

3.理解诗意明确: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全)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壮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来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古诗词名句赏析角度及方法

古诗词名句赏析角度及方法

古诗词名句赏析角度及方法
一、赏修辞手法
格式: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填表达作用)的写出了(分析句子内容)二、赏表现手法
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格式:使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具体分析诗句内容,写出表现了所写物的什么特点)
三、赏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格式:使用了(填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填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如离别之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忧国忧民的情怀等。


四、赏表达方式(抒情、议论、叙述、描写、说明)
五、赏词(炼词)
常见赏析选择的词语: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方法:说出该词语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五言诗赏析

五言诗赏析

五言诗赏析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这种形式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的赏析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诗歌的内容、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

以下是对五言诗赏析的一些指导原则:
1.内容理解:首先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言诗往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意境,因此在理解时要深入挖掘每个字词背后的含义。

2.形式分析:五言诗的形式特点包括句子的结构、韵律、对仗等。

分析这些特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整体美感。

3.语言品味:五言诗的语言通常精炼而富有韵味,赏析时要细细品味每个字的选用、词组的搭配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4.意象欣赏:五言诗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营造意境,赏析时要关注这些意象如何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相融合。

5.情感体验:诗歌是情感的抒发,赏析时要尝试感受诗
人的情感,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6.背景了解: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7.比较阅读:将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不同诗人的相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色和诗人的风格。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五言诗进行深入的赏析,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语言赏析的角度

语言赏析的角度

语言赏析的角度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例2:魏巍《我的老师》:“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的意思。

”赏析:这句话“狡猾”一词,原意是形容人很不老实,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表现了一个孩子对老师的机敏观察和自以为把握了老师心理状态的得意心理。

答题格式:。

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二、从修辞角度赏析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

答题时一般要紧紧扣住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但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泛的。

(1)比喻句作用:使被描写的人、物、理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

(对象)的。

特点。

)(2)拟人句作用:突出形象特点,表达感情色彩,使语言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

特点。

)(3)排比句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突出语意,有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感染力。

诗歌鉴赏的五个角度

诗歌鉴赏的五个角度

都 有 美 妙 的 意 境 ,鉴 赏 时 要 特 别 关 注 。 院栽 ,蕊 寒香 冷 蝶 难 来 。他 年 我 若 为 青
古 典 诗歌 中 的形 象往 往 蕴 涵 着 丰 富 的意 以黄 巢 的 《 菊 花》 题 为例 : “ 飒 西 风 满 飒
哲 理 ,承 载 着 诗人 强烈 的 人 文 关怀 。教 帝 ,报 与 桃 花 一 处 开 。 ”诗 的前 两 句 写 学 中 ,我 们 应 鼓励 学 生 联 系个 人 的生 活 的是 秋 菊 傲立 西 风 的 形 象 ,诗 人 触 景 生
“ 词 ”居 多 ,此 种 例 子 比 比 皆是 , 如 可 能 一 一悟 透 , 因此 ,要 抓 住 几 种 常 见 动 孟 浩 然 的 “ 蒸 云 梦 泽 , 波 撼 岳 阳 城 ” 的 技法 。 气 中的 “ ”与 “ ” 蒸 撼 ;再 如 杜 甫 的 远 有 一 首 被 . 称 作 “ 籁 ” 的 小 令 《 净 沙 ・ 思》 天 天 秋 。
贾 岛苦 吟诗 句 的 故事 便 是 一 个 例 证 ,一 小 的景 物 , 却 反 映 了 一 个 深 刻 的 主 旨 : 句 “ 敲 月 下 门 ” 让 他 名 垂 千 古 ; 宋 封 建权 贵只 是 一 时之 势 , 终 究 逃 不 脱 衰 僧 , 代 大 诗 人 王 安 石 为 “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亡 的命 运 。 春
还 不 如 “ 枝 ” 好 ; 齐 已 听 后 十 分 佩 一
服。
乌 衣 巷 口夕 阳斜 。 旧 时王 谢 堂 前 燕 ,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全 诗 落 笔 于 眼 前 的 ”
四 、炼 字
古 代 诗 人 特 别 讲 究 “ 字 ” 唐 代 “ 草 花 ” “ 阳 ” “ 前 燕 ” 等 细 炼 。 野 、 夕 、 堂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3)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3)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日常阅读习惯的改变,很多人对于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味感到困惑。

本文将分享一些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一、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古诗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文化符号和传统价值观念。

因此,要读懂古诗词的隐喻和象征,首先需要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

比如,古人常用的代词、动物、花卉等,在古代文化中往往有着特殊的象征寓意,了解这些文化符号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深意。

二、注重词句的对比和反衬很多古诗词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突显作品的主题或表达情感。

因此,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词句之间的对比和反衬关系。

通过分析对比的词句,我们可以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通过对山和海的对比,抒发了作者的壮志和豪情。

三、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词以其美妙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在词句的组合中,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解读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里使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战船的灰烬比喻成飞烟灭火,凸显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思考。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力古诗词常常以简洁而抽象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意境和情感。

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力,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感受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联想月光和霜的清冷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五、多角度解读古诗词作品通常是多义和开放的,不同的读者有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因此,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该多角度进行解读,不要拘泥于一种解释。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出题角度:特定形象(意象)解读、诗歌意境鉴赏、情感主旨提炼、表达技巧分析、语言文字推敲一、特定形象解读类角度1:人物形象【基本格式】确定形象中心词(身份)——基本特点(经历、性格等)——形象意义例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时还要结合诗句分析)例2(2010 福建卷)访隐者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角度2:事物形象————找寻物的特点,物与人的契合点(多用象征和托物言志)【基本格式】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即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例1(2008安徽卷)小孤山[宋] 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小孤山是长江之中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要点一:进一步说明这一形象),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要点二:揭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时代内涵)。

二、诗歌意境鉴赏类【基本格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格式阐释】1.一定要结合诗中的意象,在忠实于原诗的前提下,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成图景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准确地把准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

如:自然清新、清旷冲淡、雄浑壮阔、苍凉萧瑟等等。

批注的六个角度

批注的六个角度

批注的六个角度
一、阐释。

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后进行批注,注释其含义、用法。

概括、归纳句、段、篇章的主要内容,批注写了什么。

二、赏析。

遇到优美词句时,进行赏析、批注。

赏析时,可以抓住关键词的词性、表现手法、修辞、详略、如何突出主题等,对文章使用的写作技巧进行批注。

三、质疑。

针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以备交流、探究、讨论。

可以是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文章本身内容方面产生的疑问。

四、补充。

当我们融入作品时,可能会在精彩处发现有内容的不足,这时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力,对内容、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环境等进行补充,从而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增加作品的吸引力。

五、感悟。

阅读中,文章的段落、情节打动了自己,作品引发的情感共鸣,或者让自己从中悟到的道理、学习到的方法等等都是批注的内容。

六、联想、想像。

好的作品,通常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在阅读中,我们产生了美好的作品以外又与作品有关的内容,也可以及时记下来,批注自己独特阅读体验。

第1页共1页。

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角度: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二、赏析句子的方法1. 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A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B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C 反问句,加强语气D 感叹句,抒情强烈;赏析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2. 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⑴示例:“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一个“悬”字将星星挂在空中而无所依绊的情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半明半昧”写出了海上看到的繁星有一些光亮,却又有些昏暗,这柔和的光亮使人产生亲近之感,让人仿佛渐渐地陶醉其中,油然而生喜爱之情;⑵词语赏析步骤:①从句子中找出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四字词语;②赏析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⑶示例:①、赏析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答案:“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这几个动词,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时紧张等待、充满希望及小心谨慎的情景;②、赏析形容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如果把名词前面的形容词抽掉,效果会有何不同答案:如果把“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轻捷的”这些形容词抽掉,就使事物缺少了色彩、形状和神态,就没有原文生动、形象、具体了;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第一类:比喻句⑴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作用:使被描写的人、物、理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赏析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对象的......特点;比喻有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例如:①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出现本体、喻体、喻词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你灿烂的笑容; 暗喻——出现本体、喻体、喻词③两只小虫子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借喻——只出现喻体⑵示例:“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本句把“无数的星星”本体比喻成“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到的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富有情趣;第二类:拟人句⑴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等;作用:突出形象特点,表达感情色彩,使语言生动形象;赏析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⑵示例:“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星以人的动作说话、神态霎眼;这样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模糊的眼睛中群星闪烁的景象,及“我”与星星的知心、伙伴之情,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三类:排比句⑴排比: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突出语意,有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感染力;赏析格式:强调了......对象......特点;见后面;⑵示例:“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的要求,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四类:设问句作用:突出语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行文富于变化;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点的注意和思考;第五类:反问句作用:强调、突出......语意,加强语气、语势,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感染力;第六类:反复句作用: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感情,增加表达的层次感和韵律感;第七类:夸张句作用:突出被描述事物的......特征,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第八类:对偶句作用:把......的语意表达得更完整、透彻,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和感染力;4. 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例句:赵州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体现出赵州桥的历史悠久和美;例句“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例句:“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5. 从表达方式入手A 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B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C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可以从人物的描写角度赏析,赏析格式为: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也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赏析格式为:通过描写景物……特点,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或人物……性格;D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6.从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句:“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例句:“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名句赏析的五个角度
卢氏县育才分校何艳梅
古诗词名句赏析历来是中考的热点、重难点。

流传千古的名句曾经给我们以美的震撼、美的享受。

从景、情、理、技、词五个角度入手会使学生做此类题有“法”可依。

同时,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体验。

一、欣赏景物之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种”是聚集之意。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美,泰山巍然高耸,天色一昏一晓把山分成阳面、阴面。

二、欣赏情韵之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乃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

“采菊”这一动作包容着诗人傲然世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乃无意而为之,纵然人无心,南山亦有情。

诗人归隐田园,在闲适自在,宁静淡泊中偶然抬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一个无我之境。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不经意间,诗人的恬淡闲适,悠然自得让忙碌的现代人望尘莫及。

三.欣赏哲理之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隐山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曲折幽深,诗人在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行换步又见新景象的经历中,给我们以理性的启示:----------
前路漫漫,你可能遭遇不幸,甚至濒临绝境。

那么,这句诗会给你鼓舞和信心。

通过努力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败中求胜,绝处逢生不是梦幻。

四.欣赏技巧之美: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亡国之痛,离恨的煎熬像乱丝纠结于心。

欲剪不断,欲理还乱,深植心底,缠绕、盘旋,令人窒息。

比喻的使用让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五欣赏字词之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排”字写出鹤舞晴空的矫健身姿和凌云气势。

透过一鹤冲天的图景,诗人的豪情壮志与之直上云霄。

诗人虽被贬,但读此句,绝无消沉悲凉之气。

我们获得的是一种傲然前行,励志怡情的美的感受。

把握了这五个角度,那么,会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这五个角度在理解时并不是隔离的,往往是有机统一的。

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分析。

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

”我先让学生理解表面意思:海上的太阳在残夜中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从中体会景物之美:形象地描绘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景物变化。

接着要求学生从“情”这个角度来考虑,作者看到旭日升起山清水碧的江南春景,心中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会感受到新年新气象和一日之晨中透露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一体的思想。

这一思想在文学
中表现为人对自然、人生的思索和感悟。

“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残夜”、“旧年”成为旧事物的代表。

那么作者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美好的事物总是诞生于旧事物。

另外,“生”、“入”将景物拟人化,富有生机。

残夜孕育朝阳,江春不请自来,化无情为有情,别具情趣
从这五个角度结合句意灵活进行赏析。

那么,中考要求的34首古诗中的名句赏析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领略古诗词名句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