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讲义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
热多欲饮水者:
病偏于表 发烧 —表邪不解,正邪相争。
渴欲饮水—表邪入里,气化失 职,
津不上承。 吐利 —水饮内停,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五苓散主之 —分利水湿,通阳化气解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0页
寒多不用水者:
病偏于里 吐利 —寒湿内盛,脾胃升降失常。 口不渴 —寒湿内聚,里无热邪。
(伴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等)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 慢性痢疾等属于本证病机者。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7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 气弱,易动故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提要】胃弱者,当慎用苦寒攻伐之品。
【释义】
太阴病,脉弱 —阳虚鼓动无力。
4.加盖衣被,助药力以温阳散寒。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2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方药加减:
脐上築 :水气冲动 —去术之壅滞加桂枝温肾降冲。 吐多 :胃寒气逆 —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温胃降逆。 下利甚 :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仍用白术健脾祛湿。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 渴欲饮水: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重用白术助脾运化。 腹中痛 :中虚气滞 —加大人参用量补虚益气。 寒甚者 :表现为腹中冷痛不解 —重用干姜温中祛寒。 腹满者 :寒凝气滞 —去术之壅滞,加附子通阳祛寒。
脉阳微 阴涩
风邪将去 脾虚挟湿滞,脉气不畅
转长
正气来复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3页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①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太阴病_精品文档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单玉堂: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单玉堂: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专家简介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
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配穴提要单玉堂【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浅析此言太阴病提纲证。
太阴以湿为本气,足太阴脾主腹,行湿土之用。
唐容川说:“究湿之气化,非寒非水,乃水与火交而后成湿。
”脾之功用,其理同然,饮食入胃,要赖脾阳的运化与输布,阳气作用于水谷,方能化津液生精气以周身贯体,营养四肢百骸。
若脾阳不运,则饮留于中,因虚生寒,故太阴为病的主要表现是脾虚寒证。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络胃。
脾虚不运,寒凝气滞于中,故腹满时痛而喜温喜按;中虚寒盛,气机升降失常,胃逆不降则吐不纳食;脾阳下陷,水寒下注于肠则自利益甚。
如此法当补脾温中散寒。
若误以满痛为实而妄施泻下,则脾阳虚甚,阴寒内盛无阳以化而冷结于全腹,是为胸下结硬之变。
单玉堂按湿为阴类。
太阴主湿,太阴为病,即湿气为病。
湿与燥反,二者必互通交济,始可各抵于平。
若湿气太过则困脾,脾困不得健运,则饮留湿滞而腹满。
故太阴之为病,即阴为之、湿为之。
言治,则太阴本气为湿,故当燥湿;本气根于脏腑,故当健脾益胃。
取中脘、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为是。
中脘正在胃中,为胃之募、腑之会,主消纳水谷,运化精微,针可调中行滞,灸能温中散饮;脾俞为膀胱经之背俞穴,功能健脾利湿益气,为水湿内困、脾阳不振的要穴,对脘腹胀满、喜温喜按、纳差便溏、四肢困乏等寒湿夹虚者,灸有显效。
二穴针灸兼施,温中燥湿,扶土益气,脾温则气运而水湿自化。
次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调运上下,和胃降逆止呕;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湿,导水湿从小便而出,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二穴均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相配主脾胃气机升降,合观更有温中健中之义。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精选期末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领一、太阴病纲领(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剖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剖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剖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停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难过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剖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剖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尊长,为欲愈。
【剖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够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伤寒论——第四单元 太阴病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第1页 伤寒论——第四单元 太阴病辨证论治
细目 太阴腹痛证
要点 太阴腹痛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279)
【释义】误下伤脾,脾伤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则腹满;血脉不和,经络不通则腹痛,因病位在脾,故曰“属太阴也”。
然此虽属太阴,却与太阴病本证不同,彼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所致,故除见腹满时痛外,更见食不下,呕吐,下利等,当用理中汤治疗;而本证仅见腹满时痛,余症不显,为脾伤气滞络瘀所致,故治以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第四节、太阴病兼证一、太阴中风的证治
第四节、太阴病兼证一、太阴中风的证治第四节、太阴病兼证一、太阴中风的证治:原文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词:阳微阴涩——阴阳此处作浮沉解,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原文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太阴中风的脉证、治法。
成因:风邪侵袭四肢末稍。
分析:四肢烦痛(烦犹剧也,四肢烦痛,即四肢剧烈疼痛)——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四肢气血失和,筋脉拘挛所致。
郝万山说:此证无头项强痛和发热恶寒,故不能诊为太阳病;无偏头痛和寒热往来,不能诊为少阳病;无额头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不能诊为阳明病。
脾主四肢,四肢为太阴之表,因而仲景把风寒邪气侵袭四肢之证称作太阴中风,我这里称其为太阴表证。
太阴表证的预后:脉阳微阴涩而长——即脉轻取由浮转微,提示在四肢末稍的风寒邪气已衰;沉取由涩而转长,说明里气已恢复。
此为邪退正复,这是太阴中风将要自愈的表现。
太阴表证的治法:如果太阴表证,四肢烦痛,不能自愈,即“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见浮象,说明里气不虚,正气抗邪于外,治用桂枝汤疏通经脉,以祛四末之风寒邪气。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郝万山用桂枝汤治疗痹证的肢节烦痛、不安腿综合征的下肢酸痛疗效很好。
案例70——不安腿综合征卢某,女,27岁,卢氏县人,2012年7月20日诊。
患者每于入睡前两侧小腿部出现似疼非痛、似痒非痒、似酸非酸、似困非困,莫可名状难受之感,特就诊于本所。
查:诊脉沉弱无力,舌淡嫩苔少,患者诉全身酸困乏力。
诊断:不安腿综合征。
辩证:肝血虚筋脉失养,风入经络,营卫不和。
治宜:补血养肝,解肌祛风。
方药:补肝汤合桂枝汤。
当归身15g,赤、白芍各15g,熟地30g,川芎12g,酸枣仁15g,炙甘草12g,木瓜15g,桂枝15g,生姜18g,大枣7枚,鸡血藤30g,川牛膝15g,黄芪30g。
水煎服,4剂。
患者未来复诊,1月后其母因病来诊,言其女4剂药用完,病已痊愈。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603)【伤寒】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3)【词解】①食不下,指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此由脾虚邪陷,中阳不足,受讷无权,腐熟无力,运化失职,故食不下。
②自利:未经用药泻下而自行腹泻。
③时腹自痛:此为脾虚湿滞,气机不畅,故时而腹部作痛。
④胸下结鞕:胸脘部痞结胀硬。
【要点】本条论述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与误下变证。
【今译】太阴病一开始发生的症状,腹部胀满而且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却很厉害,一阵一阵腹部疼痛。
如果误用泻下法,势必导致胸脘部痞结胀硬。
【释析】本条首揭太阴病一开始得病的特点,以作为太阴病的诊断依据,太阴属土主湿,在脏为脾,脾主升清与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津液。
当其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发病时,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胃肠气机阻滞不行则腹满;寒湿内盛,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则吐;中焦虚寒,脾不健运,胃不受纳,因此食不下;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水湿不化,则下利益甚,即自利乃脾家自伤,自发性下利,并不是邪气内陷而被迫下利;腑气以通为用,寒湿而聚,气机时有凝滞,时有暂通,所以时腹自痛。
可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太阴病的辨证眼目,连发两个“自”字,则形象地描绘出太阴病因本身虚寒而引起的下利腹痛。
“自利益甚”不但反映出脾阳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虚,而且说明“腹满而吐,食不下”等都是最早期的症状。
“时腹自痛”,指腹痛隐隐,时时发作。
即腹痛非持续性,和阳明腑实的腹满痛始终不减,或减不足言迥然有别,这是因为其腹痛由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畅所致,故可得温则减,或随着一日中阳气的盛衰变化而有缓解之时。
太阴脾、阳明胃同主胃肠疾患,阳明多为里热实证,而太阴多为里虚寒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太阴虚寒证与阳明腑实证都有腹满,但两者的性质则截然不同,太阴腹满属虚寒,腹满喜温喜按,局部柔软,为脾阳虚而寒湿郁滞,其特点为“腹满时减,复如故”,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阳明腑实证的腹满属实热,腹部硬满,胀痛拒按,为肠间燥屎阻结,其特点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得大便通利则腹满可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太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绪失调等。
总结词
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油腻食物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劳累过度则耗伤气血,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情绪失调如忧思、抑郁等也会影响脾胃气机,进而引发太阴病。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太阴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脾胃阳气虚弱,寒湿内生,气机升降失调等。
太阴病时,脉象也可能出现弦紧的情况,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
03
02
01
太阴病时,脾胃气虚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脾胃气虚证
太阴病时,寒湿困脾也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寒湿困脾证
太阴病时,痰湿中阻也可能出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的典型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成功治愈
详细描述:患者李某,女,45岁,因长期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诊断为太阴病。经过中医辨症治疗,采用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和运动,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治愈。
总结词:有效预防
详细描述:王某,男,32岁,为避免太阴病的发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他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他学习了一些中医保健知识,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王某有效地预防了太阴病的发生。
如干姜、附子等,适用于太阴病的寒证。
温中散寒药
如党参、白术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气虚证。
健脾益气药
如黄连、黄芩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湿热证。
清热利湿药
如陈皮、丹参等,适用于太阴病的血瘀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太阴含义在六经中医,太阴有经藏两层意义。
太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
太阴藏则包括足太阴脾藏与手太阴肺藏。
太阴与六气之湿土对应。
足太阴脾又与五行之己土相配,手太阴肺则与辛金相配。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相表里,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相表里,胃与大肠分离。
二、太阴病含义在《伤寒》里,太阴病指足太阴脾病,未包括手太阴肺病。
足太阴病,也被分为所谓经病与藏病。
脉浮,四肢烦痛,身痛这些用桂枝汤治疗者,称为经证。
腹胀,腹痛,自利不渴这些要用四逆理中治疗者,称为藏证。
实际上,将一些阳明病证也收入了太阴病。
三、太阴病治方医学辨解六经中医将脾胃放在中央湿土,因此,其太阴病理从湿土立论,胃虽然配戊土,其病理却从燥金立论。
可见,六经中医将脾胃置于燥与湿对立之状态,自相矛盾,且违背藏腑表里自和之生理。
在治方医学里,脾藏复归东方木位,其数八;胃腑与大小肠重回一家,且复归东方正風之位,其数三。
脾藏与胃腑处于同一时象,脾藏地八之木为太极本体,胃腑天三之風气为之用,两者构成一个太极阴阳之生命小系统。
因此,治方医学之脾胃生理与病理,皆确定从五行之風木立论,脾与胃之关系乃是体用间相互依存之关系,绝非矛盾双方,阴阳之对立关系。
治方医学讲脾主肌腠筋肉,故治方医学之脾胃病,属于次表之病,与六经中医之太阳病有密切之联系。
太阳伤寒中風,治疗均不离桂枝,以其治在胃腑与脉腑,即治在次表与中枢。
《伤寒》谓桂枝本为解肌,可见太阳病不仅治在肺焦之表,亦治脾胃之次表,以及表里之中枢。
可见,治方医学将脾胃复归东方風木,与《伤寒》之临床经验完全吻合,与后世医家之临床经验亦完全吻合。
总体而言,太阴病有表热里寒的特征,即表病热,里病寒,即脾主之肌腠筋肉病热,脾之用腑病寒。
脾主之肌腠筋肉病热,此与太阳病身疼病寒之区别;脾之用腑病寒,此与阳明病胃腑燥热之区别。
若以六经中医之语言,可谓太阴经表病热,阳明胃腑病寒。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期末复习资料全
一、太阴病提纲(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假设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病症: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假设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 病机: 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况
病证类型:本证
兼变证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4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本证
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 自利益甚,口淡不渴,手足自温
病 证 类 型 兼证
舌质淡、舌苔白润、脉缓弱等 兼太阳病表证 兼邪陷络瘀证
NO66兼湿阻气滞证
还有吗?
NO161兼痰气中阻证
董正华
13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解析】
因机:“以其脏有寒故也”; 脾阳虚弱,寒湿内
盛
太 阴 病 证候 本 证
自利不渴 (自发泄泻而口淡不渴 )
腹满(脘腹胀满) 而吐 (呕吐) 食不下(纳差食少) 时腹自痛(阵发腹中隐疼) 自利益甚(泄泻日益加重)
治法: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方剂:宜服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类方)
董正华
10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问题】 本条为什么会误下?
【鉴别】 腹满、腹痛、下利、食不下诸症有虚寒、实 热之异。临证若审证不细,辨识不明,极有 可能将太阴虚寒证误作阳明实热证而攻下。
结论: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1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二、太阴病欲愈候 【原文】 274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爲 欲愈。 【提要】太阴中风欲愈的脉证。 【原文】 275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提要】太阴病欲解的时间。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4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思考: 太阴病下利的特ຫໍສະໝຸດ ? 藏有寒的涵义? 四逆輩的涵义?为什么举其类而不拘其方?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5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一、兼太阳表证 【原文】 27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提要】太阴病兼太阳表证,表证为主者可发 汗。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9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解析】
腹部胀满
本
腹满
腹痛时作 挛急而疼
太 时痛 时轻时重
阳
喜得温按
病因 医尔 反
按之柔软 腹部胀满
下 之
大实 程度较重 腹痛剧烈
痛者 持续不减
疼痛拒按
或不大便
脾伤 气滞 络瘀 较轻
治法:通阳活络缓急止痛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 即桂枝汤倍用芍药
太阴病
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里虚寒证 腹满时减,复满如故 时轻时重,按之柔软
时腹自痛隐隐而作喜得温按
下 利 自利清水色纯青臭秽灼肛
大便溏泄澄沏清冷无灼肛
食不下 不能进食
其 他 潮热心烦口渴甚则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干燥脉沉实而有力
纳差食少
无热口淡不渴畏寒怯冷喜暖 舌淡苔白滑润脉缓弱而无力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6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原文】 102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提要】太阴脾虚兼太阳表证,里虚为主的 证治。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 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 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提要】太阴病兼太阳表证,需表里双解的证 治。
第四部分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精品jing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复习
邪气盛实,正气不衰,正邪交争有力
三 阳 表证、实证、热证、阳证; 病 疾病之初、中期阶段 三 邪气盛实,正气已虚衰,正气抗邪无力 阴 里证、虚证、寒证、阴证; 病
疾病之中、后期阶段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经络:手足太太阴阴肺脾经经
手阳明经 足阳明经
生 理
脏腑: 肺和脾;以脾为重点
概
始阴、五行主阴土,六气为湿
况 生理特点:脾主运化,通调水道,喜燥恶湿
与阳明和少阴的关系密切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3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病因来路:传经、直中
病期病性:六经病证中期
病
理
三阴病初期的虚寒证阶段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2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 277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 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提要】太阴下利的辨证要点、病机、治法 及代表方剂。
【解析】当联系273条理解。
要点: 太阴病下利的特点?
藏有寒的涵义?
四逆輩的涵义?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腹满
脘腹胀满
太
而吐
呕吐
脾 虚
阴 之 为
证候 食不下 时腹自痛 自利益甚
纳差食少
阵发腹中隐疼 泄泻日益加重
中 寒 证
病 误治: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脘腹痞满更甚)
提示: 太阴病禁攻下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9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太阴病与阳明病主症鉴别
病机 腹满 腹痛
阳明病
燥实阻结腑气壅滞 里热实证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持续腹满,按之硬痛 腹痛剧烈持续不减疼痛拒按
脾伤气滞 治法:通阳活络
络瘀较重
泻实止痛
宿食积滞 方剂:桂枝加大黄汤
实邪壅结
即上方再加大黄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原文】 280 太陰爲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 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 弱,易動故也。 【提要】脾胃虚弱者,应慎用苦寒阴柔 攻伐药。 【解析】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5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三、治疗概况 正治法:当温之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代表方:四逆辈
——包括理中汤、四逆汤等方
禁忌:汗、吐、下诸法。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四、预后及转归 1.预后良好——痊愈。 2.阴证转阳 3.阳衰阴寒内盛——病势加重 4.变证——寒湿内盛,土壅木郁,而变为 寒湿发黄证。 太阴病篇仅8条原文。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原文】 273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提要】太阴病的提纲及误下后的变证。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解析】
因机:邪入太阴,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7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二、兼湿阻气滞证 【原文】 66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 人參湯主之。 【提要】太阴脾虚,湿阻气滞腹胀满的 证治。
01.03.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8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二、兼邪陷络瘀证 【原文】 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 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 枝加大黃湯主之。 【提要】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气滞络瘀, 偏虚、偏实的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