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表演理论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百科名片三大表演体系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1938)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
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
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梅兰芳表演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
“斯坦尼与格洛托夫斯基”两种表演理论的比较分析
“斯坦尼与格洛托夫斯基”两种表演理论的比较分析作者:袁寅智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格洛托夫斯基二者都是近代戏剧表导演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二者都对近现代表演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虽然诸多学者习惯将二者的表演理论以对立形式进行分类,但如果我们深入去探究体会,则不难发现两种理论在基础面的统一性。
本文即结合了笔者自身的学习体验,进而对两种表演理论相融与的互补的可能性做了以下探究。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格洛托夫斯基;表演训练在学习表演理论之时,我们经常会接触并运用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训练理论(以下简称斯式表演训练理论)和格洛托夫斯基表演训练理论(以下简称格式表演训练理论)两种宝贵的表演训练经验。
然而不幸的是,部分表演理论研究者时常将二者置于对立面。
诚然,從理论层面看,斯式表演理论与格式表演理论的确存在显著的差异,譬如斯式表演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格式表演理论则崇尚质朴化、原始化的后现代戏剧表演。
简言之,斯式表演趋于“还原现实”而格式表演则重在“删繁就简”。
由此看来,基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斯式现代派表演理论与“离经叛道”的格式后现代似乎着实是大相径庭。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二者对立起来时,是以表演艺术形式视域来窥探差异性,在此情境下它们的差异就像是被置于放大镜下一般。
如果我们从表演艺术的根本原则出发,再次探寻斯式表演与格式表演的内在联系,就更容易发现它们的同一性。
下文我们就通过探寻两种表演训练理论的同一性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进而对其融合互补的可能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斯式表演理论与格式表演理论的同一性分析(一)两种表演训练理论都重视体验的重要性斯式表演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通常被称为体验派,顾名思义即是要求演员不能仅仅是模仿形象,而是要通过与形象相似的社会体验,从而“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
相同的是,格式表演理论同样也强调“体验”在表演训练中重要性。
只是格式表演理论更倾向于原始化的体验训练,即通过训练先人累积传承的世代记忆,用身体知觉来重现表演时的状态。
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
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
以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为标题,是指一种表演艺术的理论体系,它是由俄国导演康斯坦丁·斯坦尼夫拉斯基所创立的。
这种表演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演员为中心,通过演员的身体语言和表演技巧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和“意志力”。
真实性是指演员在表演中要尽可能地真实地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意志力则是指演员要有强烈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能够在表演中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身体表达”。
演员在表演中要通过身体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仅仅依靠语言。
这种身体表达包括姿势、动作、肢体语言等,演员要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还强调了“意象”和“情感记忆”的重要性。
意象是指演员在表演中要通过想象力来创造出角色的情境和情感,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情感记忆则是指演员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真实性和情感深度。
总的来说,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是一种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艺术理论体系,它强调了真实性、意志力、身体表达、意象和情感记
忆等重要原则。
这种表演体系不仅适用于戏剧表演,也适用于电影、电视等各种表演艺术形式。
通过斯坦尼夫拉斯基表演体系的学习和实践,演员可以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斯氏表演体系应用于我国声乐教学的构想
斯氏表演体系应用于我国声乐教学的构想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表演理论与我国声乐教学具有许多相通之处,部分理论可以借鉴到声乐专业的教学之中,改进传统单一的模仿型教学模式,克服当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研究声乐教学方法的同时,应重视角色心理体验与艺术表征形式之间的相关性,使声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要走到一条与其相互交融相互启发的路上来。
关键词:斯氏表演体系;声乐教学;角色心理体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它主张演员体验与角色合一,注重研究演员在角色创造中一切动作和情绪产生的内在逻辑和心理依据,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演员的形体、声音、吐词等外部体现诸元素的表现力,认为内部体验和外部体现这两个方面在表演创作中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真诚地去感觉、去思想、去动作,以获得正确的创作自我感觉,摒弃一切舞台表演程式,它与布莱希特体系和中国戏曲梅兰芳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1]158。
1斯氏体系运用于教学的研究现状从斯氏体系创立至今的半个世纪里,各国对斯氏体系的研究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其在戏剧表演中的指导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并被运用到教学中,如张清的《戏剧表演与大学教学:类比视角的理解及其启示》和毕天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舞台艺术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运用于教学的可行性提出设想,提出运用舞台上交流的理论、舞台言语表达技巧以及情绪体验的理论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康丽芳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中专戏剧片断表演教学中的运用》则提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运用在戏剧教学中应当区分中专生与戏剧学院学生的不同。
而D.彼特科维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外语教学》和周岳的《戏剧表演与语文课堂教学之比较及启示》提出了将斯氏体系运用于外语教学及语文教学之中。
这种思路为斯氏体系在声乐教学和声乐表演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斯氏”表演体系在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斯氏”表演体系在表演教学中的运用现如今,演员的需求量相较起过去也大大增加,那么表演流派在表演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也成为了重要的一环,但是,对于表演流派的选择却应当谨慎,本文则就此点详细阐述斯氏表演体系在表演教学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标签:“斯氏”表演体系;表演教学;创造角色人类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到20世纪初期,各个国家文化革命运动先后兴起,表演艺术也受到影响,尤其是在俄国和德国,形成了诸多表演流派,但是经过时间与观众的考验和磨练,流传下来的表演流派屈指可数。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本文接下来,也将详细阐述斯氏表演体系在表演教学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基本内容世界上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为斯坦尼表演体系、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以及梅兰芳表演体系,而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当属首位,同样,斯氏表演体系也是当今影视和戏剧表演接受度最广、应用度最高的表演体系。
斯氏表演体系要求演员完全地融入进规定情境之中,与角色本身合二为一,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故事本身,将观众引入戏剧之中,让观众相信戏剧表达的故事情节,并投入到演员和舞台所展现的情境中,最终完全置身剧情、接受感染、达到共鸣,从而演员通过表演完成与观众的交流的目的。
让演员表演出“真情实感”,制造出逼真的生活幻象,是斯氏表演体系的核心所在。
二、斯坦尼如何表演体系主导表演教学(一)解放天性学生要学习表演,第一点要学会的就是释放天性,在表演教学中,解放天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身心放松,排除杂念和制约,以一种良好的、正确的表演状态投入到所设定的规定情境中,体现人物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
而“解放天性”这个术语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来的,现在,“解放天性”已经成为了表演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到过他给学员做的这样一个练习:在舞台上摆放一把椅子,不给学员任何提示,只要求他们每人在舞台上的这把椅子上坐三分钟,其他同学则在舞台下观看。
解放天性——精选推荐
本来桌子上就摆了一本斯坦尼的精华,结果都没有时间翻。
天性这个术语是斯坦尼提出来的,个人觉得解放天性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上的,一个是如何解决。
分裂谈不上吧,用提纯倒是可以,斯坦尼从来没有让演员去分裂,可以先放下这些带有哲学意味的讨论,谈谈什么是天性,和演员的困难。
斯坦尼创造了“体系”,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实的表演,这和当年俄国的戏剧环境有关,因为舞台上充斥了虚假的表演,和中国现在的戏剧环境有许多相似,但是如何做到真实的表演呢,有过表演经验的人都了解其中的困难,初次登台的人,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到了舞台上就十分别扭,虚假。
于是,斯坦尼提出了他对表演的追求,就是天性指导下的下意识的表演。
每个人都具有完成整个人类的可能性和基础因素,是解放天性下一步的问题,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扮演其他角色。
天性在英文的书中很简单:nature,就是自然,由于我不懂俄文,所以不能确定原来是什么。
但是从中文和英文的翻译对照来看,自然应该可以说是天性的一个实质性问题。
生活逻辑是这个意思:比如说:你做无实物表演,喝完水忘了把水杯放下,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真实感,但是逻辑只是真实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有超现实主义的表演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但是仍然会具有真实感,这有涉及到舞台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舞台真实是追求真实感而不是一定要生活中的真实,所以暂时把真实这个概念放下,回到天性上来。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真实感的获得是依靠人类的共同的体验能力,人类有相似的体验,所以看到别人分离你自己会觉得伤心,一般来说五觉体验是最相似的,而情绪体验相似也会有不同,但是每个人对于五觉体验的经历也是不同的,有人曾经饿得半死,有人就没有这种经历,这些不同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受。
好,再回到天性上来。
真实,体验,天性全都是很大的话题,nnd 。
我们前面说到天性(nature),个人认为可以分为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对于生理上来说,简单的说是我们日常的动作生活形成了模式,就像某些芭蕾舞演员,他一走路你就看出来他是跳舞的,他只习惯作类似于芭蕾的动作,我认为是打破模式,因为模式是无穷无尽的,戏剧学院有很多老师为了让演员能演更多的角色,就交给他更多的角色模式,这可以认为是丰富模式,这种方法是戏曲的表演方式,后果就是现代戏剧不像戏曲只有几十个模式,而且这些学会的模式又是陈词滥调。
斯坦尼表演理论
斯坦尼表演理论表演理论第⼀讲绪论⼀、表演作为⼀门学科表演作为⼀门学科,迄今为⽌还谈不上科学,虽然有表演,有表演教学,甚⾄有表演经验谈,但作为⼀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还远没有形成。
衡量⼀门学科是否是科学,有两个基本的考察点:⼀个是这门学科的历史,⼀个是这门学科的理论。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谈到艺术作为⼀门学科的条件时曾说过:“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合起来,就成为现在的所谓艺术科学。
”P1可见,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理论是艺术成为⼀门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演如果要成为科学也必须满⾜表演的历史与表演的理论这两个要求。
到⽬前为⽌,表演专业中的表演教学,既没有表演史的教学,也没有表演理论课教学。
这在其他学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学、历史、哲学、⾳乐、美术、建筑、即使是刚诞⽣百来年的电影,全都既有历史的课程,也有理论的课程,唯独表演是个例外。
即使是中戏、上戏这样的戏剧艺术的⾼等学府,开设表演专业也有半个世纪了,但令⼈遗憾的是,他们的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既没有表演理论课程,也没有表演历史课程。
其他学科的主⼲课程主要是两门:历史课与理论课。
表演专业的主⼲课历来就是声形台表,这所谓的“四⼤件”成为中国表演专业的必修课。
这些课程重要不是重要?当然重要,但它还不是⼀门学科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课是表演作为⼀门专业的特⾊课程,它解决的是表演作为⼀门技术的训练问题。
作为表演专业的学⽣应⾼度重视声形台表课程。
同时,表演专业的学⽣还必须认识到,表演的理论课与历史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表演教育还只是私塾式或作坊制,还远远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等教育。
所以表演专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表演专业教育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后果第⼀,由于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导致表演专业的学⽣基本上没有形成本专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他们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清晰轨迹,看不到⾃⼰所处的历史位置,不能对表演专业作出历史学的判断;⽽专业理论思考和理论素养,是任何⼀个专业的基本要求,表演专业由于没有理论思维训练与思维习惯,他们基本上没有理论的⾃觉,也不能对本专业作出富有理论价值的判断。
三大表演体系.
Three kinds of performance system
三大表演体系对比
斯 氏
表 演 方 式 表 现 形 式
观 众 联 系
“体验派”,每次演出都应 该预先深入研究人物形象的 生活逻辑,再现生活的写实 表演。
布 氏
梅 派
演员与角色之间应保持一 人我和一,通过唱念 定的距离、演员把自己理 做打的方式表达人物 解的角色‘表现’给观众 ,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 写实与写意,表现生活。 求。再现于表现结合 有一定程式,追求形 式美,戏剧舞台,创 造主观想象的生活幻 觉,情感,理性融为 一体体现剧作。 释放观众想象力,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欣赏演员的个人表演
• •
•
三大表演体系--布莱希特体系
• 创始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 演。 定义: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 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 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 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
Three kinds of performance system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 •布莱希特(德国)体系 •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
• 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 1938) 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 。
幕景化、模拟现实场景、创 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 造逼真生活幻觉注重形象感 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 染,通过情感表达剧作思想。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 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 效果”),并注重思考力 度。 让观众进入规定情境中。在 情节中,受到感染,产生情 感 观众和演员之间,保持一 定的距离,对剧情引发思 考,得到理性的总结。
表演理论基础知识课件
舞台语言运用规范及注意事项
语音清晰准确
确保发音准确,吐字清 晰,让观众能够听清每
一个字音。
语调抑扬顿挫
根据角色情感和剧情需 要,合理运用语调的变 化,表达丰富的情感。
语速快慢适中
控制语速,使之与角色 性格和情节发展相适应
,避免过快或过慢。
停顿与重音处理
恰当运用停顿和重音, 突出重点,增强语言的
特点
表演艺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感染 力和互动性等特点。它能够通过演员 的表演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引发 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表演艺术发展历程
古代表演艺术
古代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等是表演艺术的源头 。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为后世表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世纪表演艺术
中世纪时期,欧洲出现了骑士剧、神秘剧等表演形式,同 时东方国家的戏曲、舞蹈等艺术也在不断发展。
评价标准制定和权重分配问题探讨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表演艺术形式和内容,制定针对性强、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如演技、唱功、舞蹈 技巧等。
权重分配
根据不同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合理分配权重,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
反馈机制建立和改进措施提
建立反馈机制
通过观众投票、专家评审、媒体 评价等多种方式,收集各方面对
觉效果。
肢体语言在表演中作用分析
01
02
03
04
传递情感信息
通过肢体语言传达角色的喜怒 哀乐等情感信息,使观众产生
共鸣。
塑造角色形象
肢体语言能够直观地展现角色 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特点,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
强化戏剧冲突
通过肢体语言的对比和冲突, 增强戏剧张力,推动剧情发展
初探“表现派”表演艺术
初探“表现派”表演艺术【摘要】众所周知,在表演艺术领域中一直有三大表演派别的说法,该说法最早是由俄国杰出的戏剧教育家、导演、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下文简称斯坦尼或斯氏)提出的,三大表演派别分别是“体验派”“表现派”以及“匠艺派”。
斯坦尼形象地用几个数学公式概括了三个流派的特点:“体验艺术=真实+美”,“表现艺术=真实+程式化的美”,“匠艺=不真实+程式化的美”。
建国初期,受苏联的影响,中国各大戏剧院校都独尊“斯氏”表、导演教学体系,以至于后来慢慢兴起的剧团和艺术院校都自然而然地全方位教授、学习和运用斯氏体系。
虽然中间有三次掀起过“布莱希特”热,“表现派”这个词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但是大多数人仅限于了解到一些皮毛,或者少数的剧团在排练一些表现主义戏剧时才会用到表现艺术的理论。
笔者在本科四年的表演专业学习中都是以体验为主进行表演,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希望能够在表演上探索新的道路。
【关键词】表现派;理想的范本;镜子;外在标志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10-03一、何为“表现派”“表现派”是表演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名词,同“体验派”一样,“表现派”也是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学术流派。
历史上,国内外对于“表现派”和“体验派”谁好谁坏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在评价一位演员优劣的时候就会以是否是“体验派”来衡量,只要一提到“表现派”,似乎就意味着这个演员的表演过火、虚假,或者“不走心”,更有甚者把“表现派”斥为“形式主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表现派”呢?《辞海》的解释为:表现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19世纪末,法国名演员科克兰在关于表演方法问题的论战中,主张表演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认为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
20世纪初,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阐述自称为“体验艺术”的表演理论时,将这一论点称为“表现艺术”,后通称“表现派”[1]。
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拿几位大神来镇楼。
文章整理自知乎网以及奥斯卡贴吧。
•作者:zxnoodles开门见山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首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而斯坦尼所做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发明创造,他做了三件事:1.整理总结前人所得,去芜存菁;2.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经验化而难于用文字表达记录的“知识”成功地用文字加以说明诠释;3.形成体系,即一套表演训练的方法,并毕生加以改进。
至于斯坦尼个人的地位,举个例子: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二十世纪的“四大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自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艺的一位”弃徒“,而有意思的是,除斯坦尼外的另三位导演都或多或少被外界认为是秉承”表现派“表演方法的,这至少可以证明斯坦尼体系在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至于表现派和这三位导演,我后面再说接下来说方法派,简单地说方法派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方法“,“方法”或“method”也得名于此,所以首先要明确(下面的话大概就是吧友最感兴趣的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方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目的、宗旨和演员塑造角色的最终目标方面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那么区别在哪儿?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方法,而方法派是李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训练方法,是苏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白了是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区别,至于训练出的演员的区别,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结合斯坦尼表演理论谈语言演播艺术作品中的舞台行动
《戏剧之家》2017年第15期总第255期结合斯坦尼表演理论谈语言演播艺术作品中的舞台行动邓昱凡(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H2000)【摘要】舞台行动是舞台表演艺术的根本,舞台人物按着角色的思想、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一种特殊方式 的行动。
熟练掌握好舞台行动,对演员的塑造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舞台行动;规定情境;斯坦尼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5-0028-0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舞台上需要动作的表现。
”动作也可以称之为行动。
因为舞台演员是运用自身情感和肢 体来塑造舞台角色的,因此动作的体现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基 本和实质。
舞台行动是一种有机行为,在舞台作品中,任何一个 行动步骤都是有依据进行的,任何环节也都能使人们发现 新的感知。
除此之外,舞台作品中的每一个行动步骤都具 有逻辑性,任何行动环节也都有合理性。
表演中的行动指 的是心理与身体方面的,是演员表演的基础。
因此,舞台 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必须要遵守舞台行动步骤,一定 不能忽视过程、直达目的。
舞台行动一定要通过舞台演员 实质的舞台动作,直观展现给观众,如果没有展现出来,那就丧失了舞台行动的意义,这种行动的特性我们称之为 舞台行动的展现性。
舞台行动的展现是组织行动和理解行动的一种结果。
人 物的思想矛盾、内心情感、心理活动都要在舞台行动中呈现 出来,这对舞台演员的角色创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_、舞台行动的特性舞台行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不同环境的变化而 变化,也就是说,它必须随时依据规定的情境而产生变化,这是一种规律。
因为,只有遵守一定的舞台规律,舞台行动 才是有机的、才是最真实的体现。
因此,舞台人物角色的性 格、思想等特征才能更好展现。
要想熟练掌握舞台行动要素,就要不断深人强化对舞台作品中规定情境的体验。
舞台行动不是独立的。
在舞台作品中,当一边的人物行 动发生变化时,另一边的人物行动必然发生改变,这是一种 交流、一种互动形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其表演理论总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其表演理论总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出⽣于⼀个富裕家庭,19世纪初俄罗斯演员地位很低,直到与莫斯科剧院合作,他才从业余转为专业。
他在契诃夫的主要戏剧中的⼯作使他在表演和导演⽅⾯享有盛誉。
当莫斯科剧院成为现实主义的领导者时,象征剧作家和戏剧导演反对表现主义剧院,但这⼏乎没有给剧院的性格留下深刻印象。
然⽽,他仍然希望更⼴泛地探索和接受任何澄清表演和戏剧的东西。
他于1906年开始发展该系统。
虽然他以⼼理现实主义着称,但⼀直受到演员的抵制。
于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终离开剧院发展他的系统,并于1912 年创建了第⼀⼯作室。
他在布尔什维克⾰命期间失去了财富。
为了给陷⼊困境的剧院赚钱,他和莫斯科剧院最著名的演员们在整个欧洲和美国寻求⽀持。
但其中许多⾏为者留在西⽅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与和平。
这些移民推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演员进⾏培训的想法,并帮助该系统超越了俄罗斯。
惠斯特在巡回演出中,出版了《我的艺术⽣涯》和《演员准备》,这有助于他在全世界推⼴该系统。
当他们回到莫斯科时,苏维埃加强了对艺术的控制。
到 1934 年,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唯⼀合法的艺术风格时,审查员修改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苏俄出版的所有内容,以使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致。
然⽽,他的系统包含更多,并提供了⼀种更全⾯的表演艺术⽅式。
尽管他早期发表了⼤量关于⼼理现实主义的著作,但他继续探索瑜伽、象征主义以及戏剧和动作的正式结构,并体现了⼀切。
(莎朗·玛丽·卡尼克,第 1-5 页)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表演的⼴泛探索中,我们可以发现,“体验”,表演中真正的⾃然反应才是他所追求的。
莎朗·玛丽·卡尼克 (Sharon Marie Carnicke) (1999, p207) 说:“演员是向观众传达各种审美风格的⼈类经验的⼀种⼿段,作为⼀种体现的艺术,⽽不是科学。
”从他的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演员不仅仅是职业,更是⼀种爱。
三大表演体系
• 主张: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 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 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 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 性。 “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 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 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现 形
造逼真生活幻觉注重形象感 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 染,通过情感表达剧作思想。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
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
式美,戏剧舞台,创 造主观想象的生活幻 觉,情感,理性融为
式
效果”),并注重思考力 一体体现剧作。
度。
观 让观众进入规定情境中。在 观众和演员之间,保持一 释放观众想象力,
众 联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
• 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 1938) 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 。
• 定义: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 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20世纪初 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 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在剧院创作的实践 基础上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
情节中,受到感染,产生情 定的距离,对剧情引发思
感
考,得到理性的总结。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欣赏演员的个人表演
系
Three kinds of performance system
• 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自然的 产生情感和动作,再现生活,逼真生活的 写实表演,存在“第四堵墙”,演员进入 “无我之境”。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斯坦尼表演理论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斯坦尼表演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就其实践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斯坦尼表演理论;分析;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是俄国著名的演员、导演以及戏剧教育家和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于1863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原姓为阿列克赛耶夫,1885年取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医生塑造了百余个戏剧较色,导演了上百部话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长期的艺术研究和实践中对任务的创作和表演中创立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表演体系,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尼表演理论概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戏剧艺术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先进的观点和经验,斯坦尼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在对前人观点进行学习、剖析的基础上对“表现艺术”和“体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分析,对“匠艺”、“表现艺术”以及“体验艺术”进行了对比和总结,这位戏剧表演学界后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清晰而科学的理论基础。
斯坦尼表演理论对演员专业训练提出了演员创造角色和演员自我修养这两大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要求。
斯坦尼对远远的精神天性及形体天性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对于演员如何创造和体现角色形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同时提出了“体验”在舞台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演员的角色塑造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方法和方向。
我国戏剧家焦菊隐认为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产生后,表演才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可见斯氏体系对于戏剧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戏剧史上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和科学的艺术理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论是对世界戏剧表演还是我国戏剧、应是、歌剧表演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化对斯坦尼表演理论的研究,并将斯坦尼理论相关观点应用于表演实践,是提升舞台表演水平的重要途径。
2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应用斯坦尼认为“演员们应该知道自己艺术的界限和匠艺的起点,了解得越清楚越有益处”基于对斯坦尼表演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要将斯坦尼表演理论应用与表演实践,演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1 塑造“活生生的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倡导“体验艺术”式的表演,认为演员应该在舞台上创造“活生生的人”,他曾经将三个表演流派进行如下对比:体验艺术=真实+美;2)匠艺=不真实+程式化的美;表现艺术=真实+程式化的美。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斯坦尼表演理论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斯坦尼表演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就其实践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斯坦尼表演理论;分析;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是俄国著名的演员、导演以及戏剧教育家和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于1863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原姓为阿列克赛耶夫,1885年取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医生塑造了百余个戏剧较色,导演了上百部话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长期的艺术研究和实践中对任务的创作和表演中创立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表演体系,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尼表演理论概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戏剧艺术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先进的观点和经验,斯坦尼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在对前人观点进行学习、剖析的基础上对“表现艺术”和“体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分析,对“匠艺”、“表现艺术”以及“体验艺术”进行了对比和总结,这位戏剧表演学界后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清晰而科学的理论基础。
斯坦尼表演理论对演员专业训练提出了演员创造角色和演员自我修养这两大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要求。
斯坦尼对远远的精神天性及形体天性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对于演员如何创造和体现角色形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同时提出了“体验”在舞台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演员的角色塑造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方法和方向。
我国戏剧家焦菊隐认为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产生后,表演才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可见斯氏体系对于戏剧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戏剧史上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和科学的艺术理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论是对世界戏剧表演还是我国戏剧、应是、歌剧表演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化对斯坦尼表演理论的研究,并将斯坦尼理论相关观点应用于表演实践,是提升舞台表演水平的重要途径。
2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应用斯坦尼认为“演员们应该知道自己艺术的界限和匠艺的起点,了解得越清楚越有益处”基于对斯坦尼表演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要将斯坦尼表演理论应用与表演实践,演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1 塑造“活生生的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倡导“体验艺术”式的表演,认为演员应该在舞台上创造“活生生的人”,他曾经将三个表演流派进行如下对比:体验艺术=真实+美;2)匠艺=不真实+程式化的美;表现艺术=真实+程式化的美。
三大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斯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一概是“体验派”。斯氏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应该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 贝·布莱希特出生于1898年。20岁时,布莱希特辍学,到战地传染病医院当救护员,写下了《死兵的传说》等诗歌,并开始写剧本。1922年,《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奖金,次年,布莱希特被聘任为慕尼黑小剧院的导演,后来又移居柏林,成为德国话剧院的艺术顾问。真正使布莱希特走向辉煌的戏剧是《三分钱歌剧》,它是作家“叙事体戏剧”理论的生动表现,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形式,依靠中心人物和分散的场景取得了一种“间离效果”,即不再让观众陷入恐惧与怜悯,以便于更好地认清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从1933年起,在长达15载的流亡生涯里,布莱希特的足迹踏遍了欧美每一个角落。后来在丹麦的小岛上,他一住就是6年。悠悠光阴,漫漫行程,在苏黎世的旅馆,布莱希特见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亚明;在莫斯科,他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在好莱坞,他跟喜剧天才卓别林成了好友。整个40年代,他创作了《伽利略传》等三部经典戏剧,被视为莎士比亚、席勒、易卜生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 1948年,布莱希特完成了美学论著《戏剧小工具篇》,成为阐述“叙事体戏剧”的重要文本。直到今天,人们还将它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 譬喻剧《四川好人》发表于1940年,布莱希特虚构了3个神仙下凡寻找“好人”,结果找到一个贫苦的底层妓女沈黛,并给她一笔银元开了家店铺。沈黛的乐善好施很快导致了经营的困难。她受别人启发戴上了一副面具,化装成“表哥”隋大来剥削工人,又把得到的钱接济穷人。最后真相大白,作恶多端的隋大和“表妹”沈黛原本是同一个人。布莱希特以此写出了两重的人性,在他的笔下,从来就没有完人。例如科学家伽利略既追求真理,又为了活命而向宗教法庭悔过。 《高加索灰阑记》套用了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故事模式,灰阑判案法是让孩子站到石灰画定的圈内,生母和养母各朝反方向拉拽孩子,这有点像拔河比赛,谁赢了孩子就归谁。结果,女仆格鲁雪由于不忍心过于用力而使孩子受到伤害,两次都输给了孩子的生母、那个狠心的总督夫人。出人意料的是,法官最终却将孩子判给了善良的格鲁雪,只因她有着真正的慈母心。布莱希特改变了元杂剧中将孩子判给生母的故事情节,使得作品的社会意义得到了提升。 晚年,布莱希特获得过斯大林和平奖,1956年病逝之前,布莱希特留下遗嘱,不让别人瞻仰遗容,也不必念悼词,就把他埋葬在黑格尔墓的斜对面。仿佛只有这样,他那颗饱经忧患的孤魂才能够得到稍许安息。
【免费下载】斯坦尼表演理论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斯坦尼第四章想象对表演有什么帮助
斯坦尼第四章想象对表演有什么帮助就我了解的简单回答一下。
斯坦尼体系,表演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体验角色,是在体验基础上演员对艺术形象的再体现。
重点为体验二字。
斯坦尼拉夫斯基认为,没有真正的体验就不会有艺术,体验是表演艺术的基础。
在演出时,身体与心灵之间、动作与情感之间会相互影响,外部动作帮助内部动作,内部动作激起外部动作。
在体验角色时,他一方面主张在动作与情感的相互影响下,以外部动作来激发下意识的内心动作,另一方面也强调要为演员情感体验创造出真实自然的周围环境,即舞台外部情境越真实,演员对角色的体验就越逼真。
斯坦尼体系体验角色的表演理论简单概括就是:演员从自我出发,奔向角色,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达到演员不是在表演,而是角色在生活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演理论第一讲绪论一、表演作为一门学科表演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还谈不上科学,虽然有表演,有表演教学,甚至有表演经验谈,但作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还远没有形成。
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有两个基本的考察点:一个是这门学科的历史,一个是这门学科的理论。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谈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条件时曾说过:“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合起来,就成为现在的所谓艺术科学。
”P1可见,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理论是艺术成为一门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演如果要成为科学也必须满足表演的历史与表演的理论这两个要求。
到目前为止,表演专业中的表演教学,既没有表演史的教学,也没有表演理论课教学。
这在其他学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建筑、即使是刚诞生百来年的电影,全都既有历史的课程,也有理论的课程,唯独表演是个例外。
即使是中戏、上戏这样的戏剧艺术的高等学府,开设表演专业也有半个世纪了,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里既没有表演理论课程,也没有表演历史课程。
其他学科的主干课程主要是两门:历史课与理论课。
表演专业的主干课历来就是声形台表,这所谓的“四大件”成为中国表演专业的必修课。
这些课程重要不是重要?当然重要,但它还不是一门学科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课是表演作为一门专业的特色课程,它解决的是表演作为一门技术的训练问题。
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应高度重视声形台表课程。
同时,表演专业的学生还必须认识到,表演的理论课与历史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表演教育还只是私塾式或作坊制,还远远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所以表演专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二、表演专业教育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后果第一,由于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导致表演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形成本专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他们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清晰轨迹,看不到自己所处的历史位置,不能对表演专业作出历史学的判断;而专业理论思考和理论素养,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基本要求,表演专业由于没有理论思维训练与思维习惯,他们基本上没有理论的自觉,也不能对本专业作出富有理论价值的判断。
因此,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表演的历史和理论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他们忽视甚至轻视理论学习,认为专业技巧的学习就是一切。
其结果是:第二,表演教学只是对表演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表演教材只是对表演技术的说明书,表演教师只是表演技巧的技师,学生只是一个习得表演匠艺的学徒,总之,整个的表演教学沦为技工学校,失去的思考的教学活动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这样的工作将高等教育的意义人为的降低了,因为这是一般剧团和演员培习完全所能胜任的工作。
第三,将表演专业与其他专业完全隔离开来,看不到学科之间的联系。
由于表演专业没有历史与理论的积淀,这就使得表演专业缺乏深厚的人文背景,缺乏从其他学科吸取滋养,从学科结构上把表演专业与其他专业孤立起来。
第四,表演学术传统没有建立起来。
一代一代的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以成为一名优秀演员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基本忽略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专业,表演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传统是什么?学生不清楚也不关心。
他们也极少把表演作为一门专业来进行理性的思考,也就是说,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反思意识。
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作为表演专业在学科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但并没有人来进行改进,甚至根本就没有改进的愿望。
可以说,每个专业都培养出了自己的理论家,但唯独表演专业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理论家。
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不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即使是做论文,也只是关于创作的经验谈,远远谈不上本专业的学术研究。
三、表演如何成为科学表演要成为科学,首先表演应成为一门学科。
现在的表演专业从学科体系上讲,是不完整的,是有重大缺陷的,因此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补充完善。
应该增设相应的标志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体系,那就是要增设表演理论与表演史课程。
其次,表演要成为一个学科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
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训练的核心是什么?训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训练的基础来源于对身体的认识,不同的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不同的表演训练体系。
斯坦尼体系、格洛托夫斯基体系、谢克纳体系、依拉·贝特金体系。
再者,表演要成为科学,要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认知,要形成对表演本身的反思意识。
表演理论,在斯坦尼之前,有一些关于表演的论述,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化研究。
亚理士多得、歌德、莱辛、狄德罗、黑格尔等。
斯坦尼的历史贡献:建立了科学的表演理论系统。
四、表演理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表演理论就是以表演作为研究基本对象的一门学问,它要观察表演的基本元素,探析表演的创作过程与结构,梳理表演的基本特点、流派与风格,揭示表演的基本流变轨迹及发展规律,以期实现对表演的理论思考与总结。
具体来讲,表演理论将研究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表演本质研究表演概念,表演是演员以身体为媒介所进行的叙事。
表演关系,是演员在表演中与自我、角色、导演、对手、观众所结成的关系。
表演相遇,是表演中诸表演元素在一定情境下的碰面。
第二,演员研究表演是演员以自己的身体为材料或工具来进行创作的艺术,演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同时也是创作成果,这三位一体的现象是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一个很大不同。
因此表演研究首先要研究演员,要研究演员的身体,研究演员的创作个性,研究演员的创作心理,研究演员的感性与理性,研究演员的艺术素养。
第三,创作研究创作研究是表演专业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假定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
体验与体现。
肌肉控制与舞台注意。
性格化与再体现。
规定情境与贯串动作。
场面调度与交流。
第四,方法研究表演方法决定表演的形式与风格。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
布莱希特的表演方法。
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方法。
理查德·谢克纳的表演方法。
后现代的表演方法。
第五,观众研究观众是表演的构成性要素。
观众与演员观众与幻象观众反应。
第六,表演理论史亚里斯多得歌德莱辛狄德罗黑格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四、参考书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演员创造角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的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鲍·阿尔佩尔斯:《俄罗斯名家论演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杜定宇:《西方名导演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奥勃莱恩:《电影表演》,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贝拉·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华夏出版社,2000年理查得·谢克纳:《环境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胡导:《戏剧表演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彭万荣:《表演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彭万荣:《表演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讲表演本质论一、什么是表演表演概念生活的表演概念R·Schecher说:表演是“主要以娱乐他人或别人集体为目的的个人或集体的活动”。
生活中的表演。
艺术中的表演概念杜夫海纳,区分了两种表演,一种是专门表演家的表演,一种是艺术创作者的表演。
杜氏说:“实际上所有的艺术都要求‘表演’。
画家绘制或表演肖像画,雕刻家雕刻或表演半身像。
这里创作即表演。
”“表演是要创造的,演出就是一种创造。
”戏剧中的表演概念亨利·欧文:“这种艺术体现诗人的创造并赋予诗人的创造以血肉,它使剧里扣人心弦的形象活现在舞台上。
”梁伯龙教授在解释这段话时指出:“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
而舞台人物形象,则是演员在扮演角色时,通过创造角色的舞台行动来完成的。
”我的定义是:表演是由演员面对观众扮演角色并通过舞台行动来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
表演的四大构成要素1)表演是虚构,不管演员的表演如何真实,但表演的虚构的本性不会改变。
2)表演必须用演员真实的身体去扮演,演员要现身说法,他要把假的当成真的去做。
由1)和2),这就出现了表演本质的虚构性和表演手段的真实性的矛盾,这是表演艺术的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
3)表演是创作者、创作材料和创作品的统一,即理论上所说的“三位一体”,其中演员的身体是核心,这是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
4)观众是表演的构成要素,观众的欣赏和参与是表演得以存在的条件,表演不是演员一个人的事情,观众也构成着表演。
二、表演关系表演创作过程。
请同学们来说明。
这个过程表明,在表演创作中,存在着许多的创作元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构成,每种创作元素都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但同时也不能脱离其他创作元素而孤立存在,由此而形成了表演创作中的各种相互关系,即表演关系。
表演关系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自身或外界所结成的诸种关系。
表演不是单纯的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演员与他人围绕表演并通过演员共同完成的。
表演关系既在表演之中,也在表演之外。
既表现为艺术本身,也体现为对艺术的理性控制、组织和管理。
它是联系表演与现实、艺术与非艺术、创作品和创作过程的纽带。
主要表演关系分析:演员与自我的关系演员自己演员对自我的控制、整理、调配既分离且统一既合作且对抗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演员与角色一个是自我,一个是角色我在表演角色,但也在表演自己我是角色但也是我自己演员与角色的分离与统一演员最大限度的不是他自己演员最大限度的是他自己演员与导演导演制与明星制导演制可追溯到德国萨克斯-梅宁根公爵乔治二世,公爵追求戏剧演出的整体效果,所有的演员必须服从这一最高准则,促成了导演制的形成。
安托万、戈登·克雷……导演是一出戏的核心,是演出的“作者”;演员是一出戏的创作者,一出戏的真正的、最后的承担者,是导演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落实者。
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对整个演出的影响。
演员与观众表演是面向观众的,观众的欣赏、观众的注视、观众的期待。
表演的观众学意义:表演的目的观众的表演学价值:构成性总结表演关系是表演构成的某种抽象,它试图说明表演的内在元素及其相互的影响。
表演关系是表演的综合性、整体性、交互性决定的。
这就需要我们从一种结构上,从一种功能上,从一种构成性上来看待表演。
这就需要我们跳出表演来看表演,在表演之外看表演。
表演由非表演来确定。
三、表演相遇相遇是某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因为某种机缘或情境而产生的面对面的情形。
(face-to -face)表演相遇是指在表演中某个主体因为某种戏剧情境而与另一个主体的碰面。
相遇是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彼此的交流、渗透、对峙、影响;首先是主体存在,然后遇上另一个主体,于是出现戏剧情境。
为什么要研究相遇?1、相遇是戏剧表演中最普遍存在的事实,表演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因为相遇的结果。
所以相遇是表演关系存在的前提。
2、表演一定在某一戏剧情境中得以展现,一定是演员与另一种戏剧元素相遇的所产生的戏剧行动,一定是演员与另一些戏剧元素的共在,此在;没有孤零零的表演,在相遇之外没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