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重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地球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
5.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
6.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熟练运用重力计算公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反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
2.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3. 掌握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或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各种质量物体、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3. 演示材料:图片、视频等。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有重量,以及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2.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解释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探究阶段:3.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设计一个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4. 计算重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重力的定义,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拓展阶段:5. 探究重力加速度: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观察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并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即重力加速度。
6. 计算重力加速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重力加速度,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应用阶段:7. 应用解决问题:设计一些与重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阶段:8. 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和影响。
巩固练习:9. 布置相关练习:将一些练习题或问题布置给学生,以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练习题。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提示:1. 在引入阶段和拓展阶段使用多媒体资源,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在实验环节中,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注意安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以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知道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解释重力的产生原因。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质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质量为零,重力也为零。
6. 地球引力: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解释地球引力对人类和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地球引力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引入地球引力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重力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点。
2.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杆、质量不同的物体。
3. 实例图片: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片。
4. 计算练习题:涉及重力计算和重力与质量关系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
5. 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掌握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能够用物理学的观点解释和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重力(1)重力的定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是物体之间的吸引力。
它决定了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加速度。
(2)重力的特点①重力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③重力的方向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连线方向。
(3)重力公式引力公式 F=G(m1m2/r²)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G=6.67×10^-11N·(m/kg)^2。
其中,m1,m2分别是参加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重力的计算以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为例,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即F=mg。
2.基本相互作用(1)电磁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是指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①相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斥力。
②不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2)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于粒子核内部的相互作用,包括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涉及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和其他现象来观察。
(4)重力重力是介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只有引力,它随着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理论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物理实验、图像模拟等方式,深入理解重力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
2.积极探讨学生在课堂上所遇到的物理难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力和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重力和相互作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通过物理实验、图像模拟等方式,深入理解重力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
五、教学资料1.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2. 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其作用规律和相关公式。
3. 能够使用公式计算简单的重力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重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性质和公式。
2. 使用公式计算重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力是一种相互作用,而非单向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重力计,各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弹簧秤等。
2. 实验器材:倾斜平面,小车,滑块,直尺等。
3. 课前准备:了解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实验和示例。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提问引导:学生们是否知道为什么物体会落下来?他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物体比其他物体更容易落下来?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2. 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重力是什么,以及重力与物体落下的关系。
理论讲解(15分钟):1. 定义与性质:介绍重力的定义和性质,强调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2. 重力的公式:给出重力的公式 F = mg ,并解释公式中的每个符号的含义。
3. 随堂练习:通过几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帮助学生掌握使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大小。
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1:利用重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观察质量对重力的影响。
2. 实验2:在倾斜平面上放置滑块和小车,观察重力对滑块和小车的作用。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2.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重力的性质和作用规律,重点强调重力是双向相互作用的。
3. 拓展思考:提问学生,如果在其他天体上,如月球或火星,重力是否也存在?是否和地球上的重力相同?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重力计算问题,并写出总结报告。
教学反思:这堂教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以及相关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1.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重心的确定。
【设计思想】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2. 理解重力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3. 能够应用重力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重力的概念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解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应用重力的公式计算物体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
4.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如小球、弹簧秤等)、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重力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重力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重力有关的现象?探究(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实例解释。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物体的重量与其质量有关,与地球的吸引力有关。
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公式:F = mg,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数值,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实践(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应用重力公式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并观察落地时的速度和时间。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并与重力加速度进行比较。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对物体有重要影响。
2. 提问:重力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计算题。
2. 搜集与重力相关的实例和现象,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以外其他天体上的重力情况。
2.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重力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重力的作用。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力教学案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找形状不规则且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
【自主学习】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3、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称为力。
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5、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区别是。
6、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在几何中心。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关。
7、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是、、、。
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
【合作探究】一、力 1.力的概念讨论:例 1.用手拉弹簧时,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你在拉弹簧的同时,弹簧对手是不是也有“拉力”?此时的受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两个力的方向如何?2.力的特征(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无论是什么物体,它都要受到力的作用;而只要有力的存在,就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效果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物体的变化即物体速度的变化.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方向发生变化,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②物体的变化.当我们用手压锯条的时候,锯条变弯,我们就说锯条发生了形状的变化.(3)力存在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我们将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力的性:力是量,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往往不同.所以,要把一个力完整地表示出来,既要说明力的大小又要说明力的方向.(5)力可以发生突变,既可以瞬间产生,也可以瞬间消失.二、力的图示例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一个箱子受到30N水平向右的推力。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4.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2.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应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重力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课件,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2. 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重力计算和物体受力分析的练习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的物体,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5.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高中物理 第三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注意: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在力的图示中,重力的作用点应画在重心处。
课堂练习
1.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一章力
课题
重力
主备人
程翠芳
主审人
李现宏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
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
⑴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⑶重力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引起,但不能说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学生思考复习
学生阅读课本
高中物理教学通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二力平衡)
3.重心的确定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3)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3.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2. 难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3.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实例分析:运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的条件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教学。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发射、地球引力等。
2.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物体、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格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范围,即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3. 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重力作用范围的确定;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
3. 采用讨论法,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及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地球仪等。
2. 教学课件:重力概念、计算公式、作用范围等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探究重力概念:让学生用秤砣悬挂重物,感受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
3. 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4. 应用重力公式: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
5. 讨论重力作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6.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7. 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范围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2. 实验法: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重力的定义1. 引入: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
二、重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1. 引入:重力的计算公式。
2. 讲解:重力的单位(牛顿)。
三、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 引入: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讲解:重力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
四、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引入: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讨论: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作业:1. 掌握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重力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六、重力的测量1. 引入:测量重力的方法。
2. 讲解:使用弹簧秤测量重力。
七、重力与地球质量的关系1. 引入:重力与地球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地球质量对重力的影响。
八、重力与纬度的关系1. 引入:重力与纬度的关系。
2. 讲解:纬度对重力的影响。
九、重力与高度的关系1. 引入:重力与高度的关系。
2. 讲解:高度对重力的影响。
2. 拓展:重力的应用领域,如航天、地球科学等。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重力测量、地球质量、纬度、高度与重力关系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弹簧秤。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 1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分析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
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
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
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
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
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
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分析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重力的作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概念: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
3.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讲解F=mg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5. 分析重力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弹力、摩擦力等。
2. 探讨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计、悬挂装置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3.1《重力-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1. 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否熟练,以及计算是否正确。
2. 对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数据记录是否完整,分析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
3. 对于拓展思考的短文,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以及物理原理的应用是否恰当。
4.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概念混淆、计算错误等,给予集中讲解和指导。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力学概念和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但对于重力作为一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尚浅。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分析综合物理现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对物理学科感兴趣,有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但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害怕出错。
3. 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质量块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保证器材的安全性。
4. 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理论教学区与实验操作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同时,布置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上传预习资料,包括重力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等关键知识点的PPT和视频,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提前指导学生预习3.1《重力-相互作用力》章节。
2. 辅助材料:准备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引力示意图等相关图片、图表,以及介绍重力相互作用力的科普视频,辅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人教版必修1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人教版必修1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力的概念和公式;2.理解重力的基本作用特性;3.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4.能够设计和进行相关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和公式;2.所有物体都存在重力。
三、教学难点1.重力的理解和运用;2.重力与其他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四、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公式1.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力之一,指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公式:$F=G\\frac{m_1m_2}{r^2}$,其中F为两物体之间的重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2. 重力的基本作用特性1.重力是吸引力,所有物体都存在重力。
2.重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与其他相互作用力,如弹力和摩擦力等不同。
3.重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1.根据重力公式,计算两物体之间的重力大小。
2.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物体在不同位置和高度时的重力大小和力的方向。
4. 相关实验设计与验证1.用斜面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重力方向之间的关系。
2.用天平实验验证不同重量的物体之间的重力大小关系。
3.用单摆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重力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原理。
2.设计相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组织小组或个人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重力相关的物理问题。
六、教学过程1.讲授重力的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基本原理;2.设计相关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解决重力相关的物理问题;4.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七、作业与评估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重力概念和公式;2.设计和完成一个与重力相关的实验,记录并提交实验报告。
评估1.完成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重力概念和公式的程度;2.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1课时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观察足球场上运动员们踢球、传球以及守门员接球的动作。
教师:同学们说说运动员的这几个动作中,足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1答:踢球是足球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
生2答:守门员接球是足球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
生3答:传球是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哪个物理量来表示的?生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是,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再看看之前运动员踢球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三种: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生答: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我们就归因为‘力’的作用。
2、新课教学所以,从我们对足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松枝的弯曲我们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来总结一下力的定义?生答: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1重力 相互作用力教案
m,这种相互作用力存在
于质子和中子之间,像氢弹就是利用了强相互作用。最后一种,弱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和强相互 作用一样,但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 10
12
倍。
讲完这四种相互作用,关于力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初中学习过,我们知道力的图示有三要素,分别 是哪些? 【学生活动】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进程(不够请附页) : 一、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同学们,早上好!前面两章我们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力学的知识。在 初中我们就已经接触过力的概念,相信同学们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初中的知识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因 而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们对力学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在力学中,力的概念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物体发生 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均离不开力。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力的定义是什么?(暗示他们在书 上寻找) 【学生活动】 回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活动】 很好,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力的两个特点。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说明力具有物质性。 什么叫做物质性?就是说一个力的产生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比如说,我用手推桌上的粉笔盒, 使之运动,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活动】 回答:手是施力物体,粉笔盒是受力物体。 【教师活动】 这就是物质性,这是力的第一个特点。另外,力既然是相互作用,那么它就有相互性。一个力不可能 单独存在,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力,必定有一个力与之相对应,我们称之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举个简 单的例子,我推黑板的同时,我人要向后退,为什么?因为我在推黑班的时候给黑板一个推力,黑板 也给我一个推力,所以我向后退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并且这一对力的性质是相同的。到这里可能有同学有疑问了, 力的性质又是什么?力的性质是指力的产生条件,力的特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是 一样的。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说两个力的性质不一样就是说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各种力的 性质不同,为力的分类提供了一种依据。根据力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等。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个力我们将在以后着重学习。关于力的分类,还有一种分法,就是根据力的 作用效果分,具体可以分为阻力、动力、向心力、浮力、压力、支持力等等等等。 有同学说,太麻烦啦,力的分类又要根据性质分,又要根据效果分,还这么多,记都记不住,有没有 简单的分类方法? 有!科学家认识到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展示图片:第一种,万有引力,这是一种相互吸引 的力。图片中万有引力将行星和恒星聚在一起,组成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万有引力存在于一 切物体,就好比我和你们之间也有万有引力,不过这个力太小了我们感受不到。地球对我们也有万有 引力,是我们站立在地面上而不是飘在空中。第二种,电磁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存在于电荷和电 荷之间,还存在于磁体与磁体之间。我们很熟悉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就是由 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第三种是强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很小,只有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
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及其方向和大小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
系。
3、知道重力的定义以及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并通过重心的概念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
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力,绳的反向延长线必过重心
巩固提高
①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
平桌面的压力(B D)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②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
的方向如图所示,这样表示对吗?(请学
生分析)
学生结合
老师所讲
的内容,
思考后给
出答案。
进一步提
高学生对
于重力的
认识,方
便以后解
决实际问
题。
小结作业力在我们初中已接触过,但其概念的理解
仍是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
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的地位是相
同的。
重力的学习中,重点应放在重心上。
课本57页 1 2
认真回顾
这节课所
学的知
识,发现
自己不懂
得地方,
及时得及
时的查漏
补缺。
及时掌握
这节课所
学的知识
点,并且
能够在课
后解决实
际问题,
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