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关系2

合集下载

异常高压油气藏概论

异常高压油气藏概论
深部 油气富集和保存 的特殊地质一 地球化学条件中,最重要 的是异常 高 ,但他仅仅认识到异常高 压
压可以抑 制有机质 的成熟作 用,使烃源岩成熟度 明显降低 ,从 而扩 大 了液态生油窗的深度 区间。异 常 高压油气藏的形成应 具有 更深 刻的原 因和 更明确 的勘探意 义 剖析 以往文献对异常高压油 气藏提 出的各种成 因机制 ,得 出异常 高压油气藏 的成因源于深部 流体供给的结论 。
异 常高 压 ” 罗晓蓉等 (9 5 ¨。 19 )应 用流体 力 学 方 程 ¨ 的计 算 结果 指 出 , 白垩 纪 的 构造抬 升 使
多,本文的讨论也从克拉 2 田开始 。 气
1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 带
克拉 2 田是我国同前发现的最大的整装气 气 田( 1, 图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第三纪, 为一前陆盆地 , 晚第j纪强烈沉降, 之后坳陷北 部快速 | 升 ,克拉 苏构造 带 的剥蚀 厚度 可达 揄
用;② 水热增压作用;⑧ 成岩作用;④ 烃类 生成作用 ;⑤ 构造抬升 :⑥ 构造挤压 。本文
结 合 各异 常 高 压 油 气 藏 形 成 实例 ,剖 析 了异 常
11构造抬升 .
夏新 宇等 (0 1 20 )对封 闭油气藏 流体状 态方
高压油气藏与深部沟通的断层和储层盖层的匹
配关系 ,提 出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是深部
N卜 上第三系库车组:N . 上第三系康村组; 。 卜 N广 一上第三系吉迪克组
结论是一种不符合热力 学原理和地质实 际的印 象 ‘ 。 ¨
1 2 构造 挤压 .
的储层和克拉 2 气藏一样都呈超高压状态; 并且 在克拉 2 气田的产气层也无明显的碳质残留物。 以往研 究者指 出的高压流体能量来源是克拉苏

6-异常压力与成藏

6-异常压力与成藏

• 二、流体封存箱的概念、类型及形成机理
• 现代沉降盆地常具有两个或多个水文地质 系统: • 上部为正常压力系统、下部为异常压力 系统,其间被封闭层所分隔. • 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 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
现代沉降盆地双水力系统层状排列图
实例:尼日尔,马哈卡姆,墨西哥湾沿岸,加拿大北 极区,下马格达勒纳等三角洲盆地
沉积盆地负压产生的几种主要机制 (据Swarbrick and Osborne,1998)
1 差异充注----地下水流动(differential discharge---groundwater flow) 补给区的岩石渗透率很低,而泄水区 的岩石渗透率很高,由于渗透性岩石 泄出的水比补给的多,使孔隙流体压 力比正常静水压力低.
封闭层常与穿越地层界面、岩 性岩相界面、构造界面的同温层有 关,在封闭层内渗透率可近于零(矿 化、充填),若封闭层较厚也可夹有 渗透带。

封闭层有些位于烃源岩与油气储集层 之间,表明约几千年一次的间歇式封闭层 破裂可以伴随箱内油气垂向运移,多数油 气趋向于聚集在紧邻封闭层之上的储集 层中;若封闭层具有互层式渗透层,也可 聚集于封闭层内的储集层中。箱内、箱 缘只要具备圈闭条件也可能成藏。
三、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模式 • (1)箱内成藏模式 • (2)箱外成藏模式 • (3)箱缘成藏模式
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模式
东营凹陷高压封存箱剖面示意图
四、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1异常压力(超压)对有机质成熟的抑制作用 超压对有机质成熟的抑制作用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对该 过程的机理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很明显,在一个超压区 域内不同的压力对有机质成熟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应对 不同类型的压力进行识别来确定他们的作用。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摘要: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

分析认为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压、断、相、隆"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勘探部署思路为: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

部署探井多口,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准噶尔盆地勘探过程是理论不断创新、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勘探之初,依据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源控论”,提出“立足大坳陷、主攻大构造、寻找大油田”的勘探部署思路,加强综合研究评价,发现了石西等油田;之后,研究认为,洼陷区的油气运聚方式应表征为“油源断裂疏通、沿梁富集”,从而诞生了“梁聚论”新认识,按此部署了新一轮的勘探,发现了石南油气田和莫北油气田,证实了“梁聚论”的正确。

随着洼陷区油气勘探的深入,特征明显的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寻找各类隐蔽型圈闭就成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我国新的矿权登记法出台,中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登记探矿权区块16个,面积5.95×104km2,勘探程度普遍很低。

洼陷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相、隆、断、压”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隐蔽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1 富油气系统富油气系统的形成必须以富生烃凹陷为基础,并且在凹陷及其相邻地带具有形成油气的良好功能单元及适当的时空匹配关系。

准噶尔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加复合型盆地,可划分为4个复合油气系统、16个油气系统(图1)。

盆内已发现的油气田(藏)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主要位于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之内,即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昌吉复合含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含油系统以及乌伦古含油气系统,并主要分布在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昌吉复合含气系中。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Ii h l 。 ,Zh n eo g u S in ' i e g H r n ,Li 。 n Ge ,W a g Yi n ,ru i ba ,Ga h n i nJn io o S a l ,Xu Le4 n i
( . NOPEC 1 SI Exp o a ina d Pr du to sa c n tt t lr to n o cinRee rh I siue,Bejn 0 0 3 h n ii g 1 0 8 ,C ia;
第 3 卷第 3 2 期 2 1 年 6月 O0
文章 编 号 : 0 1 6 1 f 0 0 0 —0 3 - 0 10 ~ 12 2 1 )3 23 5
石 油 寥 量 6 届 参 如
P ROLEUM OL ET GE OGY & EXP ERI ENT M
VO1 2. o .3 N .3
J n ,0 0 u . 2 1
渤 海 湾 盆 地 东 营 凹 陷 异 常 压 力 分 布 和 演 化 特 征 及 与 油 气 成 藏 关 系
刘 士林 ~, 和 荣 , 郑 林 舸 。 王 毅 云 金 表 高 山林 许 雷 , , , ,
( . 国 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公 司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京 1 0 8 ;2 中 国地 质 大 学 能 源学 院 , 京 1 0 8 ; 1中 北 003 . 北 0 0 3 3 中 国科 学 院 厂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 州 5 0 4 ; . 国京 冶 工程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 京 1 0 8 ) . 广 160 4 中 北 0 0 8
ma rsu es se i h e oocDo g igS g o h ia g De rsin,t eB h i a a i The r s ls l es r y tm nt eC n z i p n yn a fteJy n p e s o h o a yB s B n e u t

异常压力与气藏的形成

异常压力与气藏的形成

克拉2气田圈闭类型
克拉2气田温压特征
地层温、压系统
94 3400 3500 3600
D/m
96
98
100
102
104
106
72 -1900 -2000 -2100
73
74
75
76
77
t = 0.02188H+17.7755 R = 0.9689
H/m
P =-0.0036H+65.959 R = 0.9521
计算单元 E1-2km3 E1-2km5~K1bs1 K1bs2 K1bs3~K1b 合 计
A 2 (km )
H (m)
φ (%) 12.3 12.3 13.6 9.7
Sgi (%) 89 68 73 65
T (K)
Pi (MPa)
Zi
G 8 3 (×10 m ) 116.57 1337.63 1219.89 166.77 2840.86
流体封存箱 的周期破裂
与封存箱有关的成藏模式
琼东南盆地高压气藏形成模式
The overpressure compartment is a dynamics system, leakage by intermittent fracturing of the top seal may cyclically occur.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gas to preferentially leak from the top of structures, the top seal acts like a safety valve on a pressure cooker and the gas preferentially escapes through the top seal. A gas cloud (gas chimney) overlays the prospect.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摘要:鉴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超深层的油气层藏确定为6公里以上埋深。

在对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烃源岩,其烃源岩成熟较晚,成熟度较高。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压力的影响。

储集层岩性以次生孔隙度为主,年龄较大,以碳酸盐岩岩性为主,相关占比约为33%;盖层以盐岩和泥质岩为主;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珊瑚礁圈闭及复合圈闭为主。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超深层油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低地温区、超高压系统次生孔、裂缝发育区、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及东海深水区等区域。

关键词:高温高压;超级深度;油气藏;石油地质1超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1.1构造环境(carbon)目前,国际上的超深层油气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依赖于板块界面的被动陆缘盆地,另一种是与活动陆缘有关的陆缘盆地。

主要有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前陆盆地[1]。

在前陆盆地内,主要是前渊构造区为主的超深层油气层分布。

这两类盆地是超深层油气藏发育最有利区,其原因在于:(1)储层厚度大,具备了超深层烃源岩的物源条件;(2)常伴随着异常的高压力,影响了烃类的产生与排放,使生油窗深度变小;(3)盆地深层易发育大量的裂隙、断裂,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特性,对排烃、油气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4)由裂谷、前陆两大盆地构成的构造圈闭,油气藏条件较好;1.2石油地质特征1.2.1烃源岩相对于常规烃源岩而言,超深层烃源岩的生烃主控因素除温度、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压力;超深层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度大而具有较高的成熟性,其成熟性往往比其他地区要高。

在超深层的储集层中,储集层的温度已经超过了以干酪根生油理论所定义的“液态窗”。

近年来,大量的勘探工作表明,该温度范围内的烃类物质已突破了该极限,例如北海部分储集层可达165-175摄氏度。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与检测方法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与检测方法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与检测方法发布时间:2022-08-19T03:49:21.80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期作者:周歌[导读] 钻井中如果未能检测到可能钻遇韵异常高压层周歌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摘要:钻井中如果未能检测到可能钻遇韵异常高压层,使用的钻井液产生的液柱压力小于实际的地层压力时,将可能引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但如果使用的钻井液密度过大,产生的液柱压力大于实际的地层压力时,就会导致井漏,造成严重的油气层破坏和污染,甚至压死油气层,使井报废。

因此在油气井钻探过程中,对油气层实际压力检测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常高压;形成机理;检测方法 1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多种多样,一种异常压力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包括地质的、物理的、地球化学的和动力学的因素。

欠压实是指地层在埋藏和压实过程中,水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从沉积物中排出。

在厚而快速沉积的泥岩剖面中,由于压实引起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从而阻止了水从泥岩中流出,这将导致压实停止,至少是使压实变慢。

当埋藏继续时,上覆地层载荷增加,承受上覆地层载荷的流体压力也相应地不断增加。

若正常压实地层中出现异常高压,则表明除不均衡压实外一定还有其它一些机制发挥着作用。

产生不均衡压实应具备如下条件:①巨大的沉积物总厚度;②厚层粘土岩的存在;③形成互层砂岩;④快速堆积加载;⑤在许多地区,欠压实多发生在海退层序中,而其中快速沉积是最主要的因素。

构造活动是一个可能产生异常高地层压力的原因,在逐渐埋深期间,成烃的反应使流体体增加,从而导致单个压力封存箱内的超压。

当储集层中的油转变成甲烷时,引起相当大的体积增加。

在良好的封闭条件下,这些体积的增加能产生超高压。

在有效封闭存在的地方,不断产生的甲烷能将压力提高到超过静岩压力,从而使封闭层破裂并导致流体的渗漏。

甲烷的生成对异常压力的产生是一个潜在的高效机制,尤其是在与源岩有密切联系的岩石中。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总2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各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地球化学类型,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2.微量元素钒和镍的石油地质意义,正烷烃分布曲线特征的石油地质意义;3.石油颜色、比重、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特点,石油具有荧光性、旋光性的原因;4.天然气的主要化学组成、产状类型;;5.油气中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油气中碳、氢同位素分布特点;6.油田水的基本特征、主要化学组成、水型,苏林水型划分方案7.重要名词术语: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油藏饱和压力。

第二章思考题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两大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和晚期说的根本分歧;2.生物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成烃潜力,干酪根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相关特征;3.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理化条件;4.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征;5.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反映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226.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的主要特点,无机和有机成因甲烷、煤型气和油型气、有机和无机成因CO2的主要识别标志;7.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8.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的异同;9.重要名词术语:生油门限、时间-温度指数、低熟油、煤成烃、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烃源岩、油源对比、氯仿沥青A、干酪根。

第三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储集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2.什么是孔隙结构?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3.碎屑岩的储集空间,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4.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渗滤通道;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5.盖层的基本特征、封闭油气的机理,影响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和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

异常压力与油气藏的同生关系——以库车坳陷为例

异常压力与油气藏的同生关系——以库车坳陷为例

mo tg si ne tdit o la d t e p es r fg sa c muain rs srpdy s a sijce n o p o n h rs u eo a c u lt ie a il.Th y rc r o c u lt n mo e o o eh d o a b n a c muai d l f o
异 常 压 力 与 油 气 藏 的 同 生 关 系
— —
以库 车坳 陷 为例
宋 岩 ,洪 峰 ,夏 新 宇 ,高 岗。 ,傅 国友
( . 国石 油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 江 大 学 ;3 中 国石 油大 学( 京 ) 1中 2长 . 北 )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 0 0 1 ; 家重 点 科 技 攻 关项 目( 9 1 00 - 4 国 4121) 国 9 —1— 1 ) 0 摘 要 : 库车 坳 陷 克拉 2气 田为 例 , 究 挤 压 背 景 异 常 压 力 与 油 气 成 藏 的 关 系。 大 规 模 抬 升 早 期 阶 段 是 天 然 气 注 入 的 主 以 研 要 时期 , 时 也是 气藏 压 力 急剧 增 加 的 时 期 。 克拉 2气 藏 的 成 藏 模 式 总体 为 深 大 断 裂 沟 通 储 集 层 和 烃 源 岩 层 , 深 部 超 同 在 压 的驱 动 下 油 气 运 移 至 储 集 层 成 藏 。储 集 层 在 成 藏 早 期 不 是 强超 压 , 且 不 完 全 封 闭 , 以存 在 流 体 排 出过 程 。 随 着 天 并 可 然 气 替 换 构 造 圈 闭 中 的地 层 水 和 成 岩 作 用 逐 渐 进 行 , 集 层 封 闭性 加 强 , 藏 压 力 不 断 升 高 , 后 形 成 超 压 气 藏 , 藏 强 储 气 最 气 超压形成于距今 2 Ma以来 。 异 常 高 压 与 气 藏 的 形 成 均 是 构 造 作 用 和 保 存 条 件 演 化 的 结果 , 者 本 身 不 具 备 因果 关 系。 气 二 源 断层 与盖 层 完 整 的 匹配 是 控 制 天 然 气 成 藏 的关 键 因 素 。 图 4参 1 6 关 键 词 : 车坳 陷 ; 常 压 力 ; 气成 藏 ; 库 异 油 同生 关 系

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关系2

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关系2
因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含烃(尤其是气)储集层的热导率大大低于含水储 集层,在其边界处会出现负热动力梯度,此时覆盖气藏的岩层就成为“热” 盖层(据查明等)。
TissotandWelte(1984)指出, 如果岩石内部的流体压力 ,或孔隙内的局 部压力大于周围静水压力的1.42-2.40倍时,则将产生微裂缝。
王志宏,柳广弟通过对廊固凹陷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第三系油气层都发育在 超压带 ,且主要分布在高压流体释放带内以及邻近超压带的储集层中。平面上 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廊东、柳泉—曹家务等异常高压发育区 , 总体上围绕异常高 压呈“环带状”分布
在一个超压盆地 中,油气的分布与超 压体系有着直接或间 接的联系。超压体是 油气运移的动力、封 存力,也是一个大的油 气资源库。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 廊固凹陷剩余压力等值线及油气分布图
万志峰等人以莺歌海盆地为例提出漏斗状网毯式油气成藏模式。所谓漏斗 状网毯式油气成藏模式,高压底辟体是该模式之核心,底辟体集生油仓、运移 动力源、输导网络催生器于一体。
•底辟体是生油层
•断裂体系微裂缝是输导网络
•超压底辟体巨大的流体压力是油气的 运移动力源 •底辟体上覆地层中发育的三角洲,水 道砂、滨岸砂等是良好储集体 •最终油气在底辟断层、裂缝等输导网 络的连通下聚集于砂体,形成毯式油
气藏
埋超压地层中,实测镜质组反射率已达到 4%-5% ,却仍发育较高丰度
的液态烃( C15+ )。异常高压延缓了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从而提高 了液态窗的地温区间。 歧北地区内 C10井和T20井干酪根类型不同的两块样品
实验表明:异常超压抑制了歧北地区深部液态烃的高温裂解, 以致液态烃能在较高温度下保存下来,使该区深部液态烃成藏成为可能。

异常压力与气藏的形成PPT资料44页

异常压力与气藏的形成PPT资料44页
• 物理响应
– 声波、电阻率、 密度测井 – 钻井液密度和粘度(减低) – 钻速增加 – 钻井岩屑增大,形状呈贝壳状断面、裂片状 – 气测指针跳动(泥浆气侵) – 地层水盐度变低(SP测井)
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测
1)孔隙度—深度关系
PA=HA’waterg+(HA-HA’ ) rockg
原理:等效深度法
压 力 系 数 压 力 分 类
﹤ 0 . 9 6
低 压 异 常
0 . 9 6 ~ 1 . 0 6 常压
1 . 0 6 ~ 1 . 2 高 压 异 常
﹥ 1 . 2
异 常 高 压
压 力 系 数 压 力 分 类
﹤ 0 . 7 5 0 . 7 5 ~ 0 . 9 0 . 9 ~ 1 . 1 1 . 1 ~ 1 . 5
超高压与油气成藏
异常高压对油气形成、运聚、封盖及成藏起积极作用 的机理。
然而,过高的异常压力并不利于油气成藏,因为油气藏是 地层温 压动平衡条件下的产物,压力过高将会打破这种平衡 状态而转向负面。
三、异常高压形成原因
• 不均衡压实(欠压实) • 油气生成 • 水热增压 • 矿物转化 • 块断导致封闭地层升降 • 区域地表差异剥蚀 • 渗析 • 浮力(油气藏中的压力异常) • 流体等势面不规则 • 侧向构造挤压 • 塑性物质刺穿作用
正常压实与不 均衡压实作用
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流体热增压作用
more common at depth greater than 3000m; • Anomalous pressure occurs in rocks of all
age ,but is more common in younger rocks; • Hunt,1990指出,全球180个沉积盆地发现存

异常压力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异常压力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异常压力成因及其与油 气成藏关系
汇报内容 ·异常地层压力形成机制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一、异常地层压力形成机制
基础概念
静水压力是指与岩石表面及地表连通的 开放体系下的水柱压力。
静岩压力是指覆盖在某一深度地层以上 的地层基岩和岩石孔隙中流体的总重量 所造成的对这个地层的压力。
有效应力是指作用在地层岩石骨架颗粒上的应 地力层 。压力是指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 力叫做地层压力,它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1)欠压实
含有大量粘土矿物的沉积物在快速沉积埋藏过程中,沉积物的欠压实 就可能发生(Rubey and Hubbert,1959;Wilson等,1977)。
两个条件:细粒沉积物 ,快速沉积
实例: 廊固凹陷始新世和渐新世经历了一次快速沉积作用,平均沉积速率为
0.35mm/a,快速的沉积导致孔隙流体排出受阻,形成异常高压,厚层泥岩的封 闭使异常高压得以保持(据王志宏等,2008)。
(8)渗透作用 当离子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被半渗透膜隔开时,溶剂会从较稀的一侧通过渗滤作
用穿过半渗透膜进入较浓的一侧,形成渗透压力。直到半渗透性膜两边的扩散化学 潜能相等以后,渗透流才停止。因此,如果溶剂持续进入一个浓度更高的封闭空间 中时,其压力就会增加(下图)。
然而, Swarbrick 和Osbome (1998) 计算发现在北海岩石中,即使矿化度差异高 达35%(质量分数)NaCl当量时,也只能 形成约3MPa (435psi) 的渗透压力。
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化发生在80℃到120℃之间,同时释放出总量等于其一半体 积的水(Powers,1967)。
杜彬等人认为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时,有三方面的因素可引起孔隙流体压力的增 加:一是伊利石对孔隙孔道产生堵塞,从而增加了泥质岩的非渗透性;二是伴随这个 过程有大量的水脱出,三是蒙脱石层间吸附水的密度一般高于自由孔隙水。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5 天然气北
21 0 1年 8月
第3 2卷
第 4期
OL & G SG 0 0 Y I A E L G
文 章 编 号 :2 3— 9 5 2 1 )4— 6 1 0 0 5 9 8 (0 1 0 0 0 — 5
济 阳坳 陷 沾化 凹 陷异 常 高 压 与油 气 成 藏 模 式
徐 赵红 刘见宝 东锋 , 佳 ,
要发 育岩性、 构造一岩 性等隐蔽圈闭。地层压力 的分布 与油 气分布特 征存在一定 的对应关 系, 即正常压力带发育构 造油 气 藏, 而异 常高压 带多发 育岩性等油气藏。异常高压 为深 层岩性油 气藏油 气的运移提供 了动力。凡 压力 系数 曲线呈现 “ ” 3 字形 , 则相对低压 油层含 油性较好。根据压力 与油 气成 藏的关系, 建立 了“ 外断裂输 导成藏” 源 内高压充 注成藏” 源 和“ 两
scn mbro teS a ei F r ai n es aaao e t w i bl t p c s i ooi ads c eo dme e fh h hj om t nadt rt b v , hl s t a s u ha t l c n r - e o h t i eu er s lh g t u
Zh n u a n Jy n p
X o g n Z a nj n i J n a uD n f g . h oHogi a dLu i bo, e a a
(.Istt o q i et nfc r g N C D q g Ole rnhC ro tn D q g, e og ag1 3 1 , hn ; 1 ntu i e fE u m n uat i ,C P ai i l B ac o r i , a i H i nf n 6 3 1 C i p Ma un n f d i p ao n l i a 2 u nzo tuefG ohmsy hns A a e yo Si e, u nzo , un dn 16 0 C ia .G a gh uI i t o ece ir,C ie cdm c n s G aghu G ag og5 04 , hn ; s n t t e f e c

异常压力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异常压力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02
异常压力在中国盆地的分布(据郝芳等,2007)
异常地层压力形成机制
世界上有180多个沉积盆地的油气分布与异常高压有关,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的30%。
异常地层压力形成机制
1、异常低压成因机制
一般认为,异常低压主要发育于一些致密气层砂岩和发生较强烈剥蚀的盆地。地下深部地层的低压系统也是密闭系统,由于地层受构造拉伸或其他作用使孔隙空间扩容,流体压力下降,但同时由于体系的封闭性,其他含水系统中的流体又补充不过来,就形成了低压。
条件:存在厚泥岩封闭层,侧向封堵,伴随压实过程
当开启断裂所连通的地层内超压程度不同时,这些地层间的流体压力就迅速调整,达到平衡,构成新的压力系统(罗晓容,2000)。
3
(4)断层作用
异常高压形成机制
异常高压形成机制
01
02
03
异常高压形成机制
(5)底辟作用
在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盐体呈塑性,像粘稠的塑胶一样流动。当上覆沉积的密度大于盐体的密度时,盐体的低密度和低强度促使盐丘发育。盐丘在形成过程中,盐被向上挤压,刺穿上覆沉积构造,在部分盐丘的周围形成柔软的泥页岩鞘。
(1)欠压实
异常高压形成机制
特征:高孔隙度、低密度
异常高压形成机制
(2)生烃作用
在新沉积的泥岩中占有大部分比例的有机质(或干酪根)在成岩和后生作用过程中转化为液态或气态烃。在转化过程中生成的流体排出可能会产生或加剧正在压实的粘土沉积物的超压、欠压实状态:(1)通过增加孔隙压力;(2)通过二次气-液相态的形成进一步阻止粒间孔隙水排出。 Jennifer Hansom等人通过对美国Delaware 盆地建模研究,发现生油可产生超压(大约425atm)超过压实作用产生的(大约300atm)40%。油和甲烷气同时生成的区域的超压最大值(大约750atm)超过压实作用产生的150%。 实例: Mark R. P. Tingay等人对东南亚Malay盆地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地层中的超压有1/2到2/3是由于干酪根成熟生气形成的,剩下的超压由同时发生的欠压实作用形成。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_负压_与油气分布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_负压_与油气分布

改回日期:200326213;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金博,1974年生,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E 2mail :jnbo @ 。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负压)与油气分布金 博1) 刘 震1) 张荣新2) 郭 锋2)1)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测井总公司长庆事业部,甘肃兰州,745100摘 要 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愈显密切,而异常压力不仅仅是指异常高压,国内外在发现许多异常高压油气藏的同时,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异常低压油气藏,而且异常低压在世界许多盆地中均有分布。

因此,深入研究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同样重要和不容忽视。

本文介绍了异常低压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详细分析了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地层剥蚀卸载后的弹性回返(反弹)作用、流体的供排不平衡、轻烃的扩散作用、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渗透作用和温度变化等;最后论述了异常低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关键词 异常低压(负压) 剥蚀卸载 弹性回返 油气分布The Anomalous Low Pressure (N egative Pressure)and H 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a Sedimentary B asinJ IN Bo 1) L IU Zhen 1) ZHAN G Rongxin 2) GUO Feng 2)1)Key L aboratory f or Hydrocarbon Accum ulation ,Pet roleum U niversity ,Beiji ng ,102249;2)Changqi ng Depart ment ,Chi na N ational L oggi ng Com pany ,Changqi ng ,Gansu ,745100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many abnormal overpressure fields and negative pressure fields were found in the world.The negative press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re quite important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basic concept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negative pressure and discuss in detail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which includes rebound with uplifting and erosion ,low recharge rates of liquid ,diffusion of unstable hydrocarbon ,pressure release of the fault and surface unconformity ,permeable strata and decrease of temperature.The mechanism of negative pressure in oil 2and gas 2bearing basi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press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re also discussed.The formation of neg 2ative pressure compartments controls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The negative pressure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e oil and gas pools are secondary.It opens a new exploration field for secondary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deep basin gas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K ey w ords low pressure (negative pressure ) uplift and erosion rebou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在沉积盆地中,作用于孔隙流体上的地层压力通常表现为3种类型:常压(等于静水压力)、超压(大于静水压力)和低压(低于静水压力),后二者统称为异常压力。

张凯华——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文献综述)

张凯华——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文献综述)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ABNORMAL PRESS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作者:---)摘要: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高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

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 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详细论述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烃类生成作用、欠压实咋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后生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温度要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超压油气藏成藏模式,即:(1)位于超压体系中的低渗超压油气藏;(2)位于超压层系中,以礁灰岩(或浊积砂岩)为储层的高压油气藏;(3)位于超压带上倾方向,以退覆三角洲平原和分流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常压或过渡带超压油气藏;(4)位子超压带上、下部的超压油气藏;(5)位于远离超压体系泄压区常压油气蘸。

本文对指导、加深新老油气区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异常压力,油气藏,油气运移,油气分布。

1.异常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1.1异常压力的概念: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的流体(油、气、水)压力。

正常地层压力等于地表到某一地层深度的静水压力。

从理论上讲,凡不符合上述定义的地层压力均为异常地层压力。

其中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或压力系数(实测压力/静水压力)大于1者为高压异常;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或压力系数小于1者为低压异常。

正常地层压力到异常高压之间的压力过渡区称之为压力过渡带。

从成因上分析,压力过渡带可分为“主动压力过渡带”和“被动压力过渡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异常高压与正常压力之间的压差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异常高压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外泄漏所产生的压力值过渡区间,即从异常高压—过渡带(高压异常)一常压;后者是指本来就属于异常高压体系的地质体,因受区域性抬升隆起、剥蚀、卸载、漏失及温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异常高压体系压力下降,但仍属超压范围的过渡区间。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杜栩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

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详细论述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烃类生成作用、欠压实作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后生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温度变化等;系统阐述了世界
【总页数】1页(P137)
【作者】杜栩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6
【相关文献】
1.歧北地区下第三系深层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J], 李军;袁淑琴;武刚
2.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J], 刘士林;郑和荣;林舸;王毅;云金表;高山林;许雷
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下组合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J], 范玉海;屈红军;王辉;
冯杨伟;李敏;郑艳荣
4.南堡凹陷异常压力分布与油气聚集 [J], 孙明亮;柳广弟;董月霞
5.东海西湖凹陷浙东长垣异常压力分布与油气聚集的研究 [J], 黄志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压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压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 (2)超压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 (3)超压有利于微裂缝发育 (4)超压抑制储层胶结物的形成
廊固凹陷异常压歌海力盆地分DF布1-1井与储孔层物隙性随度深分度变布化特叠征合图(据王志宏等)
泥岩发育超压可明显提高封闭能力,形成“压力封闭”。压力封闭不仅 可以封闭游离相态的油气,而且还可以封闭住水溶相态的油气。它将油气阻 止于泥岩层的下方,从而形成烃类聚集。


异常 聚 高压 储


异常高压影响着油气的生、储、盖、运、聚、保及分布等方方面面。
1) 压力的增大抑制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
郝芳等人通过对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不 同压力系统有机质热演化的综合对比分析, 识别出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 化的4 个层次:
(1) 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 包括不同干酪根组分的热降
根据传统的生烃模式,C15+液态烃在Ro=0.9%左右时开始发生热裂 解,在Ro=2.0%左右时,液态烃和C2-C5重烃气基本被降解。但在一些深
埋超压地层中,实测镜质组反射率已达到4%-5%,却仍发育较高丰度 的液态烃(C15+)。异常高压延缓了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从而提高 歧北了地液区态内C窗10的井和地T2温0井区干间酪根。类型不同的两块样品


解(生烃作用)和烃类的热演化;



(2) 超压仅抑制了烃类的热演化和富氢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 而对贫氢


干酪根组分的热演化不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镜质体反射率未受到抑制;
化 影
(3) 超压抑制了烃类的热裂解, 而对干酪根的热降解未产生明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未产生可识别的影响。
认为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层次取决于超压发育后有
机质热演化反应的体积膨胀效应、产物浓度变化速率及超压的
发育特征。
<2>超压促进有机质的转化
卓勤功通过研究认为超压对富硫干酪根生烃起促进作用,而对贫硫干酪根生烃起 抑制作用。他在研究济阳凹陷时发现,对富硫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而言,流体超 压有利于有机质的转化,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因为贫硫,超压对有机质生烃起抑 制作用,烃类的转化速率减缓。
实验表明:异常超压抑制了歧北地区深部液态烃的高温裂解, 以致液态烃能在较高温度下保存下来,使该区深部液态烃成藏成为可能。
王志宏,柳广弟通过对廊固凹陷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第三系油气层都发育在超 压带,且主要分布在高压流体释放带内以及邻近超压带的储集层中。平面上油气 藏主要分布在廊东、柳泉—曹家务等异常高压发育区,总体上围绕异常高压呈 “环带状”分布
如,莺歌海盆地超压泥岩层亦是良好的盖层,毛细管压力与压力封闭 叠加,进一步增加了盖层封闭的有效性。
正常条件下油气能通过的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成为封盖层。 因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含烃(尤其是气)储集层的热导率大大低于含水储 集层,在其边界处会出现负热动力梯度,此时覆盖气藏的岩层就成为“热”盖 层(据查明等)。
TissotandWelte(1984)指出,如果岩石内部的流体压力,或孔隙内的局 部压力大于周围静水压力的1.42-2.40倍时,则将产生微裂缝。
①改善运移通道 ②提供运移动力
生烃体 积膨胀
异常高 压
微裂缝
压力释 放
烃类排 出
•在超压流体封存箱外,异常高压对油气具有封堵作用,影响油气的 聚集 •在超压流体封存箱内,异常高压改善储集空间,利于油气储存 •过高的压力会造成油藏的破坏和漏失
在一个超压盆地中, 油气的分布与超压体 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 联系。超压体是油气 运移的动力、封存力, 也是一个大的油气资 源库。
渤海湾盆廊地固东凹营陷凹剩陷余异压常力压等力值分线布及与油油气气分成布藏图特征
万志峰等人以莺歌海盆地为例提出漏斗状网毯式油气成藏模式。所谓漏斗状 网毯式油气成藏模式,高压底辟体是该模式之核心,底辟体集生油仓、运移动 力源、输导网络催生器于一体。
•底辟体是生油层 •断裂体系微裂缝是输导网络 •超压底辟体巨大的流体压力是油气的 运移动力源 •底辟体上覆地层中发育的三角洲,水 道砂、滨岸砂等是良好储集体 •最终油气在底辟断层、裂缝等输导网 络的连通下聚集于砂体,形成毯式油 气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