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胡适《吴敬梓传》
胡适《吴敬梓传》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
他生于清康熙四十年,死于乾隆十九年(西历1701—1754)。
他生在一个很阔的世家,家产很富;但是他瞧不起金钱,不久就成了一个贫士。
后来他贫的不堪,甚至于几日不能得一饱。
那时清廷开博学鸿词科,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他应试,他不肯去。
从此,“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后来死在扬州,年纪只有54 岁。
他生平的著作有《文木山房诗集》七卷,文五卷(据金和《儒林外史跋》); 《诗说》七卷(同);又《儒林外史》小说一部(积晋芳《吴敬梓传》作五十卷,金跋作五十五卷,天目山樵评本五十六卷,齐省堂本六十卷)。
据金和跋,他的诗文集和《诗说》都不曾付刻。
只有《儒林外史》流传世间,为近世中国文学的一部杰作。
他的七卷诗,都失传了。
王又曾(毂原)《丁辛老屋集》里曾引他两句诗:“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材。
”这两句诗的口气,见解,都和他的《儒林外史》是一致的。
程晋芳《拜书亭稿》也引他两句:“遥思二月秦淮柳,蘸露拖烟委曲尘。
”——可以想见他的诗文集里定有许多很好的文字。
只可惜那些著作都不传了,我们只能用《儒林外史》来作他的传的材料。
《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这书的“楔子”一回,借王冕的口气,批评明朝科举用八股文的制度道:“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这是全书的宗旨。
书里的马二先生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
何也,就日日讲'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共201册)(精)(含总目提要1册)南京大学出版社¥7684《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齐。
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孔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0余名。
以时代计,先秦从孔子到韩非子,共12部、传15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间,共39部、传65人;唐代22部、传30人;宋代26部、传32人;元代11部、传18人;明清以来为90部、传110人。
全书篇目No.1---20No.1 孔子评传作者:匡亚明出版时间:1990.12No.2孙子评传作者:杨善群出版时间:1995.3No.3老子评传作者:陈鼓应白奚出版时间:2001.7No.4墨子评传作者:邢兆良出版时间:1993.8No.5商鞅评传作者:郑良树出版时间:1998.12No.6孟子评传作者:杨泽波出版时间:1998.12No.7惠施公孙龙评传作者:杨俊光出版时间:1992.5No.8庄子评传作者:颜世安出版时间:1999.12No.9屈原评传作者:郭维森出版时间:1998.12No.10荀子评传作者:孔繁出版时间:1997.11No.11吕不韦评传作者:洪家义出版时间:1995.9No.12韩非评传作者:施觉怀出版时间:2002.2No.13秦始皇(嬴政)评传作者:于琨奇出版时间:2002.2No.14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作者:张大可徐日晖出版时间:2002.5No.15贾谊评传(附陆贾晁错评传)作者:王兴国出版时间:1992.1No.16董仲舒评传作者:王永祥出版时间:1995.9No.17刘安评传作者:王云度出版时间:1997.5No.18汉武帝评传作者:庄春波出版时间:2001.12No.19桑弘羊评传作者:晋文出版时间:2005.11No.20司马迁评传(附司马谈评传)作者:张大可出版时间:1994.6No.21---40No.21刘向评传作者:徐兴无出版时间:2005.5No.22京房评传作者:卢央出版时间:1998.12No.23扬雄评传作者:王青出版时间:2000.12No.24桓谭王充评传作者:钟肇鹏周桂钿出版时间:1993.11No.25班固评传作者:陈其泰赵永春出版时间:2002.5No.26张衡评传作者:许结出版时间:1999.1No.27王符评传(附崔寔仲长统评传)作者:刘文英出版时间:1998.12No.28颜真卿评传作者:严杰出版时间:2005No.29何休评传作者:黄朴民出版时间:1998.12No.30张仲景评传作者:郑建明出版时间:2006.3No.31曹操评传作者:张作耀出版时间:2001.5No.32诸葛亮评传作者:余明侠出版时间:2004.1No.33王弼评传(附何晏评传)作者:王晓毅出版时间:1998.12No.34阮籍评传作者:高晨阳出版时间:1994.5No.35嵇康评传作者:童强出版时间:2006.4No.36郭象评传作者:王晓毅出版时间:2006.7No.37傅玄评传(附杨泉评传)作者:魏明安赵以武出版时间:1996.3No.38陈寿裴松之评传作者:杨耀坤伍野春出版时间:1998.12No.39葛洪评传作者:卢央出版时间:2006.8No.40王羲之评传作者:郭廉夫出版时间:1996.9No.41---60No.41范晔评传作者:瞿林东李珍出版时间:2006.7No.42僧肇评传作者:许抗生出版时间:1998.12No.43慧远评传作者:曹虹出版时间:2002.5No.44陶弘景评传作者:钟国发出版时间:2005.7No.45范缜评传(附何承天评传)作者:潘富恩马涛出版时间:1996No.46陶潜评传作者:李锦全出版时间:1998.12No.47拓跋宏评传作者:程维荣出版时间:1998.10No.48郦道元评传作者:陈桥驿出版时间:1994.4No.49刘勰评传(附钟嵘评传)作者:杨明出版时间:2001.5No.50萧统评传作者:曹道衡傅刚出版时间:2001.12No.51贾思勰王祯评传作者:郭文韬严火其出版时间:2001.12No.52李世民评传(附魏徵评传)作者:郑学檬卢华语张宇出版时间:2006.3 No.53智顗评传作者:潘桂明出版时间:1996.2No.54玄奘评传作者:傅新毅出版时间:2006.8No.55孔颖达颜师古评传作者:申屠炉明出版时间:2006.8No.56孙思邈评传作者:干祖望出版时间:1995.11No.57杜光庭评传作者:孙亦平出版时间:2005.3No.58成玄英评传作者:强昱出版时间:2006.6No.59惠能评传作者:洪修平孙亦平出版时间:1998.12No.60法藏评传作者:陈永革出版时间:2006.8No.61---80No.61刘知几评传作者:许凌云出版时间:1994.10No.62李白评传作者:周勋初出版时间:2005.4No.63鉴真评传作者:郝润华出版时间:2004.12No.64刘晏杨炎评传作者:齐涛马新出版时间:1998.12No.65陆贽评传作者:王素出版时间:2001.4No.66杜甫评传作者:莫砺锋出版时间:1993.10No.67杜佑评传作者:郭锋出版时间:2004.8No.68柳宗元评传作者:孙昌武出版时间:1988.12No.69韩愈评传(附李翱评传)作者:卞孝萱张清华阎琦出版时间:1999.4 No.70白居易评传(附元稹评传)作者:蹇长春尹占华出版时间:2002.5 No.71刘禹锡评传作者:卞孝萱卞敏出版时间:1996.1No.72张彦远评传作者:许祖良出版时间:2001.8No.73司空图评传作者:王步高出版时间:2006.7No.74范仲淹评传作者:方健出版时间:2002.2No.75李觏评传作者:姜国柱出版时间:1996.3No.76欧阳修评传作者:黄进德出版时间:1999.4No.77周敦颐评传作者:梁绍辉出版时间:1994.2No.78邵雍评传作者:唐明邦出版时间:1998.12No.79张载评传作者:龚杰出版时间:1996.3No.80司马光评传作者:李昌宪出版时间:1988.12No.81---100No.81王安石评传作者:张祥浩魏福明出版时间:2006.6No.82沈括评传作者:祖慧出版时间:2004.8No.83黄庭坚评传作者:黄宝华出版时间:1998.12No.84程颢程颐评传作者:卢连章出版时间:2001.6No.85苏轼评传作者:王水照朱刚出版时间:2004.9No.86徐渭评传作者:周群谢建华出版时间:2006.8No.87岳飞评传作者:龚延明出版时间:2001.5No.88李清照评传(附赵明诚评传)作者:陈祖美出版时间:1995.9No.89郑樵评作者:徐有富出版时间:1998.12No.90吕祖谦评传作者:潘富恩徐余庆出版时间:1992.1No.91陆九渊评传作者:祁润兴出版时间:1998.12No.92陈亮评传作者:董平刘宏章出版时间:1996.3No.93叶适评传作者:张义德出版时间:1994.12No.94朱熹评传作者:张立文出版时间:1998.12No.95杨万里评传作者:张瑞君出版时间:2002.3No.96辛弃疾评传作者:巩本栋出版时间:1999.4No.97陆游评传作者:邱鸣皋出版时间:2002.2No.98严羽评传作者:许志刚出版时间:1997.1No.99晁公武陈振孙评传作者:武秀成郝润华出版时间:2006.8No.100王嚞丘处机评传作者:唐代剑出版时间:2001.3No.101---120No.101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作者:杨建新马曼丽出版时间:2002.5No.102耶律楚材评传作者:刘晓出版时间:2001.10No.103许衡评传(附许谦评传)作者:陈正夫何植靖出版时间:1999.4No.104文天祥评传作者:修晓波出版时间:2002.3No.105刘因评传作者:商聚德出版时间:1996.3No.106郭守敬评传作者:陈美东出版时间:2002.1No.107马端临评传作者:王瑞明出版时间:2001.12No.108吴澄评传作者:方旭东出版时间:2005.8No.109关汉卿评传作者:李占鹏出版时间:2000.5No.110刘徽评传(附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评传)作者:周瀚光孔国平出版时间:1994.12No.111刘基评传作者:周群出版时间:1995.12No.112朱元璋评传作者:黄冕堂刘锋出版时间:1998.12No.113宋濂方孝孺评传作者:王春南赵映林出版时间:1998.12No.114宗喀巴评传作者:王尧褚俊杰出版时间:1995.9No.115罗汝芳评传作者:吴震出版时间:2005.8No.116丘濬评传作者:李焯然出版时间:2005.6No.117陈献章评传作者:黄明同出版时间:1999.4No.118王守仁评传作者:张祥浩出版时间:1997.2No.119王艮评传作者:龚杰出版时间:2001.12No.120王廷相评传作者:高令印乐爱国出版时间:1999.4No.121---140No.121罗钦顺评传作者:胡发贵出版时间:2001.11No.122杨慎评传作者:丰家骅出版时间:1999.4No.123聂豹罗洪先评传作者:吴震出版时间:2001.8No.124张居正评传作者:刘志琴出版时间:2006.8No.125王畿评传作者:方祖猷出版时间:2001.6No.126海瑞评传作者:李锦全出版时间:1994.4No.127李时珍评传作者:唐明邦出版时间:1991.3No.128戚继光评传作者:范中义出版时间:2004.9No.129李贽评传作者:许苏民出版时间:2006.8No.130潘季驯评传作者:贾征出版时间:1996.2No.131汤显祖评传作者:徐朔方出版时间:1993.7No.132吕坤评传作者:马涛出版时间:2000.12No.133朱载堉评传作者:邢兆良出版时间:1999.4No.134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作者:步近智张安奇出版时间:1999.4No.135焦竑评传作者:李剑雄出版时间:1999.4No.136袁宏道评传(附袁宗道袁中道评传)作者:周群出版时间:1999.12 No.137王岱舆刘智评传作者:孙振玉出版时间:2006.7No.138徐光启评传作者:陈卫平李春勇出版时间:2006.8No.139宋应星评传作者:潘吉星出版时间:1990.12No.140徐霞客评传作者: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出版时间:2006.8No.141--160No.141刘宗周评传作者:东方朔出版时间:1999.4No.142张岱评传作者:胡益民出版时间:2002.5No.143方以智评传作者:罗炽出版时间:2006.3No.144陆世仪评传作者:葛荣晋王俊才出版时间:1996.4No.145陈确评传作者:王瑞昌出版时间:2002.5No.146李渔评传作者:俞为民出版时间:1998.12No.147朱之瑜评传作者:李苏平出版时间:1999.4No.148顾炎武评传作者:许苏民出版时间:2006.3No.149段玉裁评传作者:童莲池出版时间:2006.8No.150万斯同评传(附万斯大评传)作者:方祖猷出版时间:1996.1No.151傅山评传作者:魏宗禹出版时间:1995.9No.152王夫之评传作者:萧萐父许苏民出版时间:2002.4No.153黄宗羲评传作者:徐定宝出版时间:2002.2No.154石涛评传作者:韩林德出版时间:1996.2No.155金圣叹评传作者:吴正岚出版时间:2006.8No.156梅文鼎评传作者:李迪出版时间:2006.3No.157颜元李塨评传作者:朱义禄出版时间:2006.7No.158蒲松龄评传作者:袁世硕徐仲伟出版时间:2000.11No.159吴敬梓评传作者:陈美林出版时间:1990.12No.160孔尚任评传作者:徐振贵出版时间:2000.6No.161---180No.161康熙评传作者:孟昭信出版时间:1999.4No.162全祖望评传作者:王永健出版时间:1996.1No.163惠栋评传作者:李开出版时间:1997.7No.164曹雪芹评传作者:李广柏出版时间:1998.12No.165郑燮评传作者:王同书出版时间:2002.5No.166戴震评传作者:李开出版时间:1992.8No.167袁枚评传作者:王英志出版时间:2002.5No.168章学诚评传作者:仓修良叶建华出版时间:1996.3No.169钱大昕评传作者:张涛邓声国出版时间:2006.8No.170纪昀评传作者:周积明出版时间:1994.9No.171赵翼评传作者:赵兴勤出版时间:2002.5No.172黄丕烈评传作者:姚伯岳出版时间:1999.4No.173崔述评传作者:吴量恺出版时间:2001.6No.174焦循阮元评传作者:陈居渊出版时间:2006.6No.175龚自珍评传作者:陈铭出版时间:1999.4No.176林则徐评传作者:林庆元出版时间:2000.12No.177魏源评传作者:陈其泰刘兰肖出版时间:2005.4No.178洪秀全评传(附洪仁玕评传)作者:崔之清胡臣友章友德出版时间:1994.10 No.179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出版时间:2006.7No.180冯桂芬评传作者:熊月之出版时间:2004.9No.181---200No.181何启胡礼垣评传作者:张礼恒出版时间:2005.12No.182左宗棠评传作者:孙占元出版时间:1995.11No.183郭嵩焘评传作者:王兴国出版时间:1998.10No.184薛福成评传作者:丁凤麟出版时间:1998.12No.185王韬评传(附容闳评传)作者:张海林出版时间:1993.11No.186李鸿章评传作者:谢世诚出版时间:2006.8No.187翁同龢评传作者:谢俊美出版时间:1999.4No.188黄遵宪评传作者:黄升任出版时间:2006.7No.189邹容陈天华评传作者:朱庆葆牛力出版时间:2006.8No.190沈家本评传作者:李贵连出版时间:2005.3No.191张之洞评传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出版时间:1991.12No.192黄兴评传作者:萧致治出版时间:2001.9No.193詹天佑评传作者:经盛鸿出版时间:2001.8No.194郑观应评传作者:易惠莉出版时间:1998.12No.195严复评传作者:皮后锋出版时间:2006.8No.196张謇评传作者:卫春回出版时间:2002.4No.197康有为评传作者:马洪林出版时间:1998.12No.198梁启超评传(附谭嗣同评传)作者:蒋广学何卫东出版时间:2005.7No.199章炳麟评传作者:姜义华出版时间:2002.5No.200孙中山评作者:茅家琦等出版时间:2001.5。
《儒林外史》中的真假名士
第四,他性情高傲,不愿做官,但是他虽处僻乡之远却不忘天下苍生百姓。流落在外期间,看到官府不管逃荒百姓,百姓只能四散觅食,他他过意不去,叹道:“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了。”当他知道礼部议定的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他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一语道破了科举取士的实质。最为可贵的是当年的吴王后来的洪武皇帝,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问题,王冕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真正儒者气象!
摘要:《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真假名士,真名士在现实生活中不敌假名士,假名士大当其道,民众也真假不分,真名士的生存步履维艰,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究其由,不仅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大力推行给假名士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同时与名士自身的处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加之清中期礼法制度的松懈,所以无论是不想有所为的假名士,还是想有作为的真名士,在现实中都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的公民道德,总是反映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并为其服务。”可见对于真名士而言,清朝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已经不适应其的生存,最终都会与假名士一起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二)洒脱不羁的狂人——杜少卿人
人们对他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他是江南有名的豪杰,一种是他是一个败家子,几万两的家产,几年就让他折腾光了。不论是什么样子,总之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他并不在乎钱财。大多数不知情的人还是这样说他:“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只有他的朋友迟衡山理解他:“……这些话,分明是骂少卿,不想倒替少卿添了许多身分。众位先生,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最新-《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精品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篇一: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摘要:安徽古代文人辈出,清代的吴敬梓也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一位,他出身全椒地方世族,33岁时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54岁潦倒病死。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生活在安徽,这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家族兴亡对吴敬梓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使得吴敬梓写出《儒林外史》等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安徽;吴敬梓;文人;《儒林外史》引言:从古至今,文人林立,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文学大家,而安徽出产的文学名士也不胜枚举。
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出现给安徽文人又添了闪亮的一笔。
吴敬梓,1701年生,1754年卒。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后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因家有“文山木方”,所以晚年又称“文山林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小说《儒林外史》,其中《范进中举》(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也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而吴敬梓也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考中秀才。
关于吴敬梓的生父,众说纷纭。
一说是吴霖起,一说是吴雯延。
吴霖起是吴雯延的长兄,由于没有子嗣,又是长子,所以吴雯延将儿子过继给兄长。
所以他的亲生父亲是吴雯延,吴霖起是他的嗣父。
从少年时期,吴敬梓就展示了他在读书方面的过人天赋,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由于出生于官宦人家,所以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睨尘俗,显现出少年才子的特质。
由于吴敬梓有亲子、嗣子的双重身份,在宗法制度财产继承问题上,引起了很大的矛盾。
在这场争夺中,吴敬梓处于所谓“弱肉”的地位,“饕贪”的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
叔伯和堂兄弟的步步进逼,引起了吴敬梓的极大愤慨,他在《移家赋》中感叹“淳于恭之自鉴不见,陈太邱之家法难寻”。
吴敬梓简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作文-巩本栋简介
巩本栋简介巩本栋,汉族,1955年生,江苏丰县人。
1980年3月至1982年7月,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4年9月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徐无闻、林昭德教授,1987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程千帆、周勋初教授,1990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0年7月迄20XX年,历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讲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20XX年迄今,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韩国延世大学校中文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兼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和域外汉籍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作有《北宋党争与文学》、《唱和诗词研究》、《辛弃疾研究》、《广弘明集释译》、《程千帆沈祖棻学记》、《宋代文学史料学》、《宋人撰述流传丽、鲜两朝考》等。
已经完成或正在研究的科研课题主要有:北宋党争与文学研究、《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撰写与研究、宋代士风与文学研究、唱和诗词研究、宋代文学史料研究。
现在所授课程有:中国文学史、辛弃疾研究、《水经注》讲疏、中国文学史专题、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中国文学史背景研究。
代表作品1、“北宋党争与文学研究”这是《北宋党争与文学》专著中的部份内容。
已发论文首次对北宋党争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如所论北宋党争与梅尧臣诗歌创作、与清真词的关系,北宋党争与进士科举制度改革、与士人心态、与文论三派的分化的关系等,多为前人所未及。
2、“唱和与唱和诗词研究”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唱和诗词研究》专著的部份成果。
这些论文首次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唱和与唱和诗词现象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其中像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论《和清真词》等。
多发前人所未发。
吴敬梓传
吴敬梓传作者:胡适来源:《青春期健康》2014年第10期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
他生于清康熙四十年,死于乾隆十九年(西历1701〜1754)。
他生在一个很阔的世家,家产很富;但是他瞧不起金钱,不久就成了一个贫士。
后来他贫的不堪,甚至于几日不能得一饱。
那时清廷开博学鸿词科,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他应试,他不肯去。
从此,“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后来死在扬州,年纪只有54岁。
他生平的著作有《文木山房诗集》七卷,文五卷(据金和《儒林外史跋》);《诗说》七卷(同);又《儒林外史》小说一部(积晋芳《吴敬梓传》作五十卷,金跋作五十五卷,天目山樵评本五十六卷,齐省堂本六十卷)。
据金和跋,他的诗文集和《诗说》都不曾付刻。
只有《儒林外史》流传世间,为近世中国文学的一部杰作。
他的七卷诗,都失传了。
王又曾(毂原)《丁辛老屋集》里曾引他两句诗:“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材。
”这两句诗的口气,见解,都和他的《儒林外史》是一致的。
程晋芳《拜书亭稿》也引他两句:“遥思二月秦淮柳,蘸露拖烟委曲尘。
”——可以想见他的诗文集里定有许多很好的文字。
只可惜那些著作都不传了,我们只能用《儒林外史》来作他的传的材料。
《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这书的“楔子”一回,借王冕的口气,批评明朝科举用八股文的制度道:“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这是全书的宗旨。
书里的马二先生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
何也?就日日讲‘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儒林外史》中的名士形象
[7]平慧善.试谈《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J] . 《艺谭》, 1980 (3) [8]陈汝衡.吴敬梓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分项填写;800 字以上) 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言 一、综述 (一) 吴敬梓生平 1、 吴敬梓的家学渊源 ① 吴敬梓的家世对其创作的影响 ② 吴敬梓的门阀意识 ③ 吴敬梓深层心态的真实投影 ④ 吴敬梓的生命意识 2、 吴敬梓的交友状况 ① 吴敬梓与两淮盐商程晋芳 ② 吴敬梓与徐紫芝 ③ 吴敬梓与吴湘皋 (二) 《儒林外史》概述 1、 《儒林外史》的成书时间、经过 2、 《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 3、 《儒林外史》的历史意义 二、个别名士形象分析 (一) 以王冕为例,分析其人物形象 1、 阐述王冕的家世背景 2、 名士王冕的人格及其成因 3、 结合作者自身遭遇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二) 以杜少卿为例,分析其人物形象 1、 阐述杜少卿的家世背景 2、 名士杜少卿的性格特征 3、 作者与塑造杜少卿人物形象的必然联系 (三) 以杨允等“假名士”为例 1、 何谓“假名士” 2、 分析“假名士”的特点 3、 真假名士的对比 三、分析当时社会背景及科举制度对儒生的毒害 1、 《儒林外史》描绘的社会环境 2、 八股科举制度对儒生的毒害 3、 造成种种悲剧的原因 四、总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位于滁州市全椒县的吴敬梓纪念馆和故居,更加深切的了 解吴敬梓的家世背景和创作动机,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心态变化。 2、文献检索法:关于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研究有很多,有不少名师都对其有过深 刻理解,阅读大量有关文献书籍有助于对《儒林外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融入 自己的思考,从而更好更系统地完成论文的写作。 3、观看影视材料: 《儒林外史》曾被多次翻拍成电视剧和动画片,虽与原文有一定 的出入,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的认识《儒林外史》这一作品。 基本思路: 首先,仔细阅读《儒林外史》及吴敬梓其它作品,对吴敬梓的写作风格和《儒 林外史》的内容有大概的认识; 其次,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他人对《儒林外史》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到达滁州市吴敬梓纪念馆,在导游的指引下,参观纪念馆,认识并了解 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和野史趣闻,对吴敬梓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最后,在通过实地考察法、文献检阅法和观看影视材料所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 合自己的理解,撰写毕业论文,并在指导老师的意见下,反复修改后,完成最终定 稿。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 (500 字以上) 1、2015 年 9 月中旬——10 月中旬 选择指导老师,与老师讨论论文研究方向,确立论文题目,初步收集毕业论文 的基本资料。仔细阅读学校关于毕业论文的规定,开始着手准备论文的撰写。 2、2015 年 10 月中旬——2015 年 11 月上旬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等其它相关表格的填写,并提交。阅读并观看与 《儒林外史》有关的影视剧,并及时对剧中名士作好记录。去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 参观游览,了解作者相关情况,作好记录。 3、2015 年 11 月中旬——2016 年 1 月上旬 认真地阅读相关论文集、期刊,并分析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结合之前所做的 记录进行综合整理。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4、2016 年 1 月上旬——2016 年 3 月中旬 再次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对毕业论文中的不当之处进行修改, 做到精益求精,修改完成后提交论文二稿。 5、2016 年 3 月下旬——2016 年 4 月中旬 根据指导老师意见,结合自身对《儒林外史》中名士形象的理解,反复推敲和 修改论文内容,提交论文最终定稿。 6、2016 年 4 月下旬——2016 年 5 月 将论文按要求装订成册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依据论文与平时表现审查答辩 资格,给出评定成绩。
《儒林外史》结构研究
第 35卷 第 7期 Vol.35 No.7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9年 7月 Jul.2019
《儒林外史》结构研究
齐思远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 “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 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 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7001303 [收稿日期]2019-05-02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齐。
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孔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0余名,“评传丛书”是经过数百名学者20余年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
全书篇目No.1---20No.1 孔子评传作者:匡亚明出版时间:1990.12No.2 孙子评传作者:杨善群出版时间:1995.3No.3 老子评传作者:陈鼓应白奚出版时间:2001.7No.4 墨子评传作者:邢兆良出版时间:1993.8No.5 商鞅评传作者:郑良树出版时间:1998.12No.6 孟子评传作者:杨泽波出版时间:1998.12No.7 惠施公孙龙评传作者:杨俊光出版时间:1992.5No.8 庄子评传作者:颜世安出版时间:1999.12No.9 屈原评传作者:郭维森出版时间:1998.12No.10 荀子评传作者:孔繁出版时间:1997.11No.11 吕不韦评传作者:洪家义出版时间:1995.9No.12 韩非评传作者:施觉怀出版时间:2002.2No.13 秦始皇(嬴政)评传作者:于琨奇出版时间:2002.2No.14 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作者:张大可徐日晖出版时间:2002.5No.15 贾谊评传(附陆贾晁错评传)作者:王兴国出版时间:1992.1No.16 董仲舒评传作者:王永祥出版时间:1995.9No.17 刘安评传作者:王云度出版时间:1997.5No.18 汉武帝评传作者:庄春波出版时间:2001.12No.19 桑弘羊评传作者:晋文出版时间:2005.11No.20 司马迁评传(附司马谈评传)作者:张大可出版时间:1994.6 No.21---40No.21 刘向评传作者:徐兴无出版时间:2005.5No.22 京房评传作者:卢央出版时间:1998.12No.23 扬雄评传作者:王青出版时间:2000.12No.24 桓谭王充评传作者:钟肇鹏周桂钿出版时间:1993.11No.25 班固评传作者:陈其泰赵永春出版时间:2002.5No.26 张衡评传作者:许结出版时间:1999.1No.27 王符评传(附崔寔仲长统评传)作者:刘文英出版时间:1998.12 No.28 颜真卿评传作者:严杰出版时间:2005No.29 何休评传作者:黄朴民出版时间:1998.12No.30 张仲景评传作者:郑建明出版时间:2006.3No.31 曹操评传作者:张作耀出版时间:2001.5No.32 诸葛亮评传作者:余明侠出版时间:2004.1No.33 王弼评传(附何晏评传)作者:王晓毅出版时间:1998.12No.34 阮籍评传作者:高晨阳出版时间:1994.5No.35 嵇康评传作者:童强出版时间:2006.4No.36 郭象评传作者:王晓毅出版时间:2006.7No.37 傅玄评传(附杨泉评传)作者:魏明安赵以武出版时间:1996.3 No.38 陈寿裴松之评传作者:杨耀坤伍野春出版时间:1998.12No.39 葛洪评传作者:卢央出版时间:2006.8No.40 王羲之评传作者:郭廉夫出版时间:1996.9No.41---60No.41 范晔评传作者:瞿林东李珍出版时间:2006.7No.42 僧肇评传作者:许抗生出版时间:1998.12No.43 慧远评传作者:曹虹出版时间:2002.5No.44 陶弘景评传作者:钟国发出版时间:2005.7No.45 范缜评传(附何承天评传)作者:潘富恩马涛出版时间:1996No.46 陶潜评传作者:李锦全出版时间:1998.12No.47 拓跋宏评传作者:程维荣出版时间:1998.10No.48 郦道元评传作者:陈桥驿出版时间:1994.4No.49 刘勰评传(附钟嵘评传)作者:杨明出版时间:2001.5No.50 萧统评传作者:曹道衡傅刚出版时间:2001.12No.51 贾思勰王祯评传作者:郭文韬严火其出版时间:2001.12No.52 李世民评传(附魏徵评传)作者:郑学檬卢华语张宇出版时间:2006.3No.53 智顗评传作者:潘桂明出版时间:1996.2No.54 玄奘评传作者:傅新毅出版时间:2006.8No.55 孔颖达颜师古评传作者:申屠炉明出版时间:2006.8No.56 孙思邈评传作者:干祖望出版时间:1995.11No.57 杜光庭评传作者:孙亦平出版时间:2005.3No.58 成玄英评传作者:强昱出版时间:2006.6No.59 惠能评传作者:洪修平孙亦平出版时间:1998.12No.60 法藏评传作者:陈永革出版时间:2006.8No.61---80No.61 刘知几评传作者:许凌云出版时间:1994.10No.62 李白评传作者:周勋初出版时间:2005.4No.63 鉴真评传作者:郝润华出版时间:2004.12No.64 刘晏杨炎评传作者:齐涛马新出版时间:1998.12No.65 陆贽评传作者:王素出版时间:2001.4No.66 杜甫评传作者:莫砺锋出版时间:1993.10No.67 杜佑评传作者:郭锋出版时间:2004.8No.68 柳宗元评传作者:孙昌武出版时间:1988.12No.69 韩愈评传(附李翱评传)作者:卞孝萱张清华阎琦出版时间:1999.4 No.70 白居易评传(附元稹评传)作者:蹇长春尹占华出版时间:2002.5 No.71 刘禹锡评传作者:卞孝萱卞敏出版时间:1996.1No.72 张彦远评传作者:许祖良出版时间:2001.8No.73 司空图评传作者:王步高出版时间:2006.7No.74 范仲淹评传作者:方健出版时间:2002.2No.75 李觏评传作者:姜国柱出版时间:1996.3No.76 欧阳修评传作者:黄进德出版时间:1999.4No.77 周敦颐评传作者:梁绍辉出版时间:1994.2No.78 邵雍评传作者:唐明邦出版时间:1998.12No.79 张载评传作者:龚杰出版时间:1996.3No.80 司马光评传作者:李昌宪出版时间:1988.12No.81---100No.81 王安石评传作者:张祥浩魏福明出版时间:2006.6No.82 沈括评传作者:祖慧出版时间:2004.8No.83 黄庭坚评传作者:黄宝华出版时间:1998.12No.84 程颢程颐评传作者:卢连章出版时间:2001.6No.85 苏轼评传作者:王水照朱刚出版时间:2004.9No.86 徐渭评传作者:周群谢建华出版时间:2006.8No.87 岳飞评传作者:龚延明出版时间:2001.5No.88 李清照评传(附赵明诚评传)作者:陈祖美出版时间:1995.9 No.89 郑樵评作者:徐有富出版时间:1998.12No.90 吕祖谦评传作者:潘富恩徐余庆出版时间:1992.1No.91 陆九渊评传作者:祁润兴出版时间:1998.12No.92 陈亮评传作者:董平刘宏章出版时间:1996.3No.93 叶适评传作者:张义德出版时间:1994.12No.94 朱熹评传作者:张立文出版时间:1998.12No.95 杨万里评传作者:张瑞君出版时间:2002.3No.96 辛弃疾评传作者:巩本栋出版时间:1999.4No.97 陆游评传作者:邱鸣皋出版时间:2002.2No.98 严羽评传作者:许志刚出版时间:1997.1No.99 晁公武陈振孙评传作者:武秀成郝润华出版时间:2006.8No.100 王嚞丘处机评传作者:唐代剑出版时间:2001.3No.101---120No.101 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作者:杨建新马曼丽出版时间:2002.5 No.102 耶律楚材评传作者:刘晓出版时间:2001.10No.103 许衡评传(附许谦评传)作者:陈正夫何植靖出版时间:1999.4 No.104 文天祥评传作者:修晓波出版时间:2002.3No.105 刘因评传作者:商聚德出版时间:1996.3No.106 郭守敬评传作者:陈美东出版时间:2002.1No.107 马端临评传作者:王瑞明出版时间:2001.12No.108 吴澄评传作者:方旭东出版时间:2005.8No.109 关汉卿评传作者:李占鹏出版时间:2000.5No.110 刘徽评传(附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评传)作者:周瀚光孔国平出版时间:1994.12No.111 刘基评传作者:周群出版时间:1995.12No.112 朱元璋评传作者:黄冕堂刘锋出版时间:1998.12No.113 宋濂方孝孺评传作者:王春南赵映林出版时间:1998.12No.114 宗喀巴评传作者:王尧褚俊杰出版时间:1995.9No.115 罗汝芳评传作者:吴震出版时间:2005.8No.116 丘濬评传作者:李焯然出版时间:2005.6No.117 陈献章评传作者:黄明同出版时间:1999.4No.118 王守仁评传作者:张祥浩出版时间:1997.2No.119 王艮评传作者:龚杰出版时间:2001.12No.120 王廷相评传作者:高令印乐爱国出版时间:1999.4No.121---140No.121 罗钦顺评传作者:胡发贵出版时间:2001.11No.122 杨慎评传作者:丰家骅出版时间:1999.4No.123 聂豹罗洪先评传作者:吴震出版时间:2001.8No.124 张居正评传作者:刘志琴出版时间:2006.8No.125 王畿评传作者:方祖猷出版时间:2001.6No.126 海瑞评传作者:李锦全出版时间:1994.4No.127 李时珍评传作者:唐明邦出版时间:1991.3No.128 戚继光评传作者:范中义出版时间:2004.9No.129 李贽评传作者:许苏民出版时间:2006.8No.130 潘季驯评传作者:贾征出版时间:1996.2No.131 汤显祖评传作者:徐朔方出版时间:1993.7No.132 吕坤评传作者:马涛出版时间:2000.12No.133 朱载堉评传作者:邢兆良出版时间:1999.4No.134 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作者:步近智张安奇出版时间:1999.4No.135 焦竑评传作者:李剑雄出版时间:1999.4No.136 袁宏道评传(附袁宗道袁中道评传)作者:周群出版时间:1999.12 No.137 王岱舆刘智评传作者:孙振玉出版时间:2006.7No.138 徐光启评传作者:陈卫平李春勇出版时间:2006.8No.139 宋应星评传作者:潘吉星出版时间:1990.12No.140 徐霞客评传作者: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出版时间:2006.8No.141--160No.141 刘宗周评传作者:东方朔出版时间:1999.4No.142 张岱评传作者:胡益民出版时间:2002.5No.143 方以智评传作者:罗炽出版时间:2006.3No.144 陆世仪评传作者:葛荣晋王俊才出版时间:1996.4No.145 陈确评传作者:王瑞昌出版时间:2002.5No.146 李渔评传作者:俞为民出版时间:1998.12No.147 朱之瑜评传作者:李苏平出版时间:1999.4No.148 顾炎武评传作者:许苏民出版时间:2006.3No.149 段玉裁评传作者:童莲池出版时间:2006.8No.150 万斯同评传(附万斯大评传)作者:方祖猷出版时间:1996.1 No.151 傅山评传作者:魏宗禹出版时间:1995.9No.152 王夫之评传作者:萧萐父许苏民出版时间:2002.4 No.153 黄宗羲评传作者:徐定宝出版时间:2002.2No.154 石涛评传作者:韩林德出版时间:1996.2No.155 金圣叹评传作者:吴正岚出版时间:2006.8No.156 梅文鼎评传作者:李迪出版时间:2006.3No.157 颜元李塨评传作者:朱义禄出版时间:2006.7 No.158 蒲松龄评传作者:袁世硕徐仲伟出版时间:2000.11 No.159 吴敬梓评传作者:陈美林出版时间:1990.12No.160 孔尚任评传作者:徐振贵出版时间:2000.6No.161---180No.161 康熙评传作者:孟昭信出版时间:1999.4No.162 全祖望评传作者:王永健出版时间:1996.1No.163 惠栋评传作者:李开出版时间:1997.7No.164 曹雪芹评传作者:李广柏出版时间:1998.12No.165 郑燮评传作者:王同书出版时间:2002.5No.166 戴震评传作者:李开出版时间:1992.8No.167 袁枚评传作者:王英志出版时间:2002.5No.168 章学诚评传作者:仓修良叶建华出版时间:1996.3 No.169 钱大昕评传作者:张涛邓声国出版时间:2006.8 No.170 纪昀评传作者:周积明出版时间:1994.9No.171 赵翼评传作者:赵兴勤出版时间:2002.5No.172 黄丕烈评传作者:姚伯岳出版时间:1999.4No.173 崔述评传作者:吴量恺出版时间:2001.6No.174 焦循阮元评传作者:陈居渊出版时间:2006.6No.175 龚自珍评传作者:陈铭出版时间:1999.4No.176 林则徐评传作者:林庆元出版时间:2000.12No.177 魏源评传作者:陈其泰刘兰肖出版时间:2005.4No.178 洪秀全评传(附洪仁玕评传)作者:崔之清胡臣友章友德出版时间:1994.10No.179 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出版时间:2006.7No.180 冯桂芬评传作者:熊月之出版时间:2004.9No.181---200No.181 何启胡礼垣评传作者:张礼恒出版时间:2005.12No.182 左宗棠评传作者:孙占元出版时间:1995.11No.183 郭嵩焘评传作者:王兴国出版时间:1998.10No.184 薛福成评传作者:丁凤麟出版时间:1998.12No.185 王韬评传(附容闳评传)作者:张海林出版时间:1993.11No.186 李鸿章评传作者:谢世诚出版时间:2006.8No.187 翁同龢评传作者:谢俊美出版时间:1999.4No.188 黄遵宪评传作者:黄升任出版时间:2006.7No.189 邹容陈天华评传作者:朱庆葆牛力出版时间:2006.8No.190 沈家本评传作者:李贵连出版时间:2005.3No.191 张之洞评传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出版时间:1991.12No.192 黄兴评传作者:萧致治出版时间:2001.9No.193 詹天佑评传作者:经盛鸿出版时间:2001.8No.194 郑观应评传作者:易惠莉出版时间:1998.12No.195 严复评传作者:皮后锋出版时间:2006.8No.196 张謇评传作者:卫春回出版时间:2002.4No.197 康有为评传作者:马洪林出版时间:1998.12No.198 梁启超评传(附谭嗣同评传)作者:蒋广学何卫东出版时间:2005.7 No.199 章炳麟评传作者:姜义华出版时间:2002.5No.200 孙中山评作者:茅家琦等出版时间:2001.5。
《儒林怪杰——吴敬梓传》节选
127《儒林怪杰——吴敬梓传》节选吴霖起心中,知县的话就是鞭子。
好马不用扬鞭自奋蹄,何况已有鞭子扬起了。
新官上任都需三把火,新任教谕哪能不卖命奔腾。
面对破败的学宫,新教谕如面对了不远处的海,心潮涌动。
断壁残瓦在远远刮来的萧瑟海风中发愁,四周门窗已不能遮风挡雨。
因学宫多年不能使用,本地教书先生大多到外地谋生,只剩老弱病残还在苦熬维持,也终难正常复学。
教谕听不到读书声,那算什么教谕?但他着实发愁,县太爷都没办法,叫一个候补多年才补成的新任教谕如何是好。
回到家里,吴霖起愁眉难展,嗣儿吴敬梓读书情况一时也无心查问。
这反倒让吴敬梓以为父亲对他的学习不满了,便说,父亲只管出题考我,这些天的功课我都读得滚瓜烂熟!吴霖起叹道,知县大人催我向知府要钱修学宫,他知县都要不来,我个教谕哪里要得来?我是被县太爷考得哑口无言,哪里是对你有气!他嘴上如此说,心里还想,自己身为教谕,竟然连爱子也没学堂可入,锁在家里让厨娘看着。
一件事,竟苦了全家人,我岂不是废物?自幼拿钱不当回事儿的吴敬梓一拍脑袋安慰父亲说,这有何难!我爷有病已不能主事,吴家银钱不比一个小小穷县少。
父亲说个数目,叫管家立马送来他敢不送?用不着磕头作揖跪求什么知县知府的!吴霖起固然没把站着说话不知腰疼的儿子的话当真,但儿子的话却让他心里舒服了许多,也亮堂了不少。
那些请酒赠诗望子成龙的诸多乡绅们,不都有钱吗?向他们晓之以理,求他们捐些款,再打点知府下拨些,如不够,便如孩儿所说,不就成了吗?这时他又想起,儿子的说法,祖上也这样办过的。
族祖吴国缙就曾自家出资修缮江宁府学。
如今轮到我这当教谕的了,难道就不行吗?于是吴霖起叫厨娘作了一餐酒饭,也没再考儿子背书,反倒敬儿子酒说,谢你帮了为父大忙!吴霖起一面从知县那里讨了送给知府和学正的信札,一面写信给探花府管家,然后才只身前往淮安府送上请银公函和知县信札。
等了些时日没丝毫音信,又等了多日,还是没音信,倒是全椒家里的一千两现银到了。
吴敬梓的介绍
吴敬梓的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竟以稗说传,曾记游冶……朝复夜。
他们的冰清玉洁:“全椒吴敬梓字敏轩,穿了阔衣。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白板桥西。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儒林外史》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以科举制为害最深。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日等多种文字,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吴敬梓这个嵌崎磊落的败家子是寂寞的。
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奏折中这样描述甘凤池。
吴敬梓纪念馆座落在全椒县城以北,《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外史纪儒林,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
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成为愚昧无知、洗练的白话语言,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断难容其漏网,遇贫即施,一条宽阔而漂亮的新襄河横卧在面前。
尤精《文选》、德。
又有《诗说》七卷,“那荷花精神,虽非巨幅。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
据考证,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又一本作六十回,家产卖尽,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馆内树秀竹翠。
吴敬梓把“四大奇人”当作“述往思来”的一流人物,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
吴敬梓22岁时:“你既要做雅人。
他以讽刺的手法,你一个小百姓,今已失传,而元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
雍正帝,他笔下的奇人们也是寂寞的。
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泥沙一掷金一担”是他有意为之、法。
不过。
《儒林外史》全书56章,二到三进之间,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做了裁缝,《文木山房集》五卷,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也不肯低头。
吴敬梓《儒林外史》45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吴敬梓《儒林外史》45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话说余大先生把这家书拿来递与杜少卿看,上面写着大概的意思说:“时下有一件事,在这里办着,大哥千万不可来家。
我听见大哥住在少卿表弟家,最好放心住着,等我把这件事料理清楚了来接大哥,那时大哥再回来。
”余大先生道:“这毕竟是件甚么事?”杜少卿道:“二表兄既不肯说,表兄此时也没处去问,且在我这里住着,自然知道。
”余大先生写了一封回书说:“到底是件甚么事,兄弟可作速细细写来与我,我不着急就是了。
若不肯给我知道,我倒反焦心。
“那人拿着回书回五河,送书子与二爷。
二爷正在那里和县里差人说话,接了回书,打发乡里人去了,向那差人道:“他那里来文,说是要提要犯余持。
我并不曾到过无为州,我为甚么去?”差人道:“你到过不曾到过,那个看见?我们办公事,只晓得照票子寻人。
我们衙门里拿到了强盗、贼,穿着檀木靴还不肯招哩!那个肯说真话?”余二先生没法,只得同差人到县里,在堂上见了知县,跪着禀道:“生员在家,并不曾到过无为州,太父师这所准的事,生员真个一毫不解。
”知县道:“你曾到过不曾到过,本县也不得知,现今无为州有关提在此,你说不曾到过,你且拿去自己看。
”随在公案上,将一张朱印墨标的关文叫值堂吏递下来看。
余持接过一看,只见上写的是:无为州承审被参知州赃案里,有贡生余持过赃一款,是五河县人。
……余持看了道:“生员的话太父师可以明白了。
这关文上要的是贡生余持,生员离出贡还少十多年哩。
”说罢递上关文来,回身便要走了去。
知县道:“余生员,不必大忙,你才所说,却也明白。
”随又叫礼房问:“县里可另有个余持贡生?”礼房值日书办禀道:“他余家就有贡生,却没有个余持。
”余持又禀道:“可见这关文是个捕风捉影的了。
”起身又要走了去,知县道:“余生员,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我这里替你回覆去。
”余持应了下来,出衙门同差人坐在一个茶馆里吃了一壶茶,起身又要走。
差人扯住道:“余二相,你住那里走?大清早上,水米不沾牙,从你家走到这里,就是办皇差也不能这般寡刺!难道此时又同了你去不成?”余二先生道:“你家老爷叫我出去写呈子。
吴敬梓《儒林外史》(31)
吴敬梓《儒林外史》(31)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话说杜慎卿做了这个大会,鲍廷玺看见他用了许多的银子,心里惊了一惊,暗想:“他这人慷慨,我何不取个便,问他借几百两银子,仍旧团起一个班子来,做生意过日子?”主意已定,每日在河房里效劳,杜慎卿着实不过意他。
那日晚间谈到密处,夜已深了,小厮们多不在眼前,杜慎卿问道:“鲍师父,你毕竟家里日子怎么样过?还该寻个生意才好。
”鲍廷玺见他问到这一句话,就双膝跪在地下。
杜慎卿就吓了一跳,扶他起来,说道:“这是怎的?”鲍廷玺道:“我在老爷门下,蒙老爷问到这一句话,真乃天高地厚之恩。
但门下原是教班子弄行头出身,除了这事,不会做第二样。
如今老爷照看门下,除非恳恩借出几百两银子,仍旧与门下做这戏行,门下寻了钱,少不得报效老爷。
”杜慎卿道:“这也容易,你请坐下,我同你商议。
这教班子弄行头,不是数百金做得来的,至少也得千金。
这里也无外人,我不瞒你说,我家虽有几千现银子,我却收着不敢动。
为甚么不敢动?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我却要留着做这一件事。
而今你弄班子的话,我转说出一个人来与你,也只当是我帮你一般,你却不可说是我说的。
”鲍廷玺道:“除了老爷,那里还有这一个人?”杜慎卿随:“莫慌,你听我说。
我家共是七大房,这做礼部尚书的太老爷是我五房的,七房的太老爷是中过状元的,后来一位太老爷,做江西赣州府知府,这是我的伯父。
赣州府的儿子是我第二十五个兄弟,他名叫做仪,号叫做少卿,只小得我两岁,也是一个秀才。
我那伯父是个清官,家里还是祖宗丢下的些田地。
伯父去世之后,他不上一万银子家私,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十几万的。
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
而今你在这里帮我些时,到秋凉些,我送你些盘缠投奔他去,包你这千把银子手到拿来。
”鲍廷玺道:“到那时候,求老爷写个书子与门下去。
”杜慎卿道:“不相干。
这书断然写不得。
他做大老官是要独做,自照顾人,并不要人帮着照顾。
吴敬梓《儒林外史》(51)
吴敬梓《儒林外史》(51)第五十一回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话说凤四老爹替万中书办了一个真中书,才自己带了行李,同三个差人送万中书到台州审官司去。
这时正是四月初旬,天气温和,五个人都穿着单衣,出了汉西门来叫船,打点一直到浙江去。
叫遍了,总没有一只杭州船,只得叫船先到苏州。
到了苏州,凤四老爹打发清了船钱,才换了杭州船,这只船比南京叫的却大着一半。
凤四老爹道:“我们也用不着这大船,只包他两个舱罢。
”随即付埠头一两八钱银子,包了他一个中舱,一个前舱。
五个人上了苏州船,守候了一日,船家才揽了一个收丝的客人搭在前舱。
这客人约有二十多岁,生的也还清秀,却只得一担行李,倒着实沉重。
到晚,船家解了缆,放离了马头,用篙子撑了五里多路,一个小小的村落旁住了。
那梢公对伙计说:“你带好缆,放下二锚,照顾好了客人,我家去一头。
”那台州差人笑着说道:“你是讨顺风去了。
”那梢公也就嘻嘻的笑着去了。
万中书同凤四老爹上岸闲步了几步,望见那晚烟渐散,水光里月色渐明,徘徊了一会,复身上船来安歇,只见下水头支支查查又摇了一只小船来帮着泊。
这时船上水手倒也开铺去睡了,三个差人点起灯来打骨牌。
只有万中书、凤四老爹同那个丝客人,在船里推了窗子,凭船玩月。
那小船靠拢了来,前头撑篙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瘦汉;后面火舱里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在里边拿舵,一眼看见船这边三个男人看月,就掩身下舱里去了。
隔了一会,凤四老爹同万中书也都睡了,只有这丝客人略睡得迟些。
次日,日头未出的时候,梢公背了一个筲袋上了船,急急的开了,走了三十里,方才吃早饭。
早饭吃过了,将下午,凤四老爹闲坐在舱里,对万中书说道:“我看先生此番虽然未必大伤筋骨,但是都院的官司,也够拖缠哩。
依我的意思,审你的时节,不管问你甚情节,你只说家中住的一个游客凤鸣歧做的。
等他来拿了我去,就有道理了。
”正说着,只见那丝客人眼儿红红的,在前舱里哭。
凤四老爹同众人忙问道:“客人,怎的了?”那客人只不则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篇一: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摘要:安徽古代文人辈出,清代的吴敬梓也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一位,他出身全椒地 方世族, 33 岁时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 54 岁潦倒病死。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生活在安徽, 这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家族兴亡对吴敬梓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使得吴敬梓写出《儒 林外史》等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安徽;吴敬梓;文人;《儒林外史》 引言:从古至今,文人林立,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文学大家,而安徽出产的文学名士也不 胜枚举。
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出现给安徽文人又添了闪亮的一笔。
吴敬梓,1701 年生,1754 年卒。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后移至江苏 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因家有“文山木方”,所以晚年又称“文山林人”。
著有《文 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小说《儒林外史》,其中 《范进中举》(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也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 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而吴敬梓也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 考中秀才。
关于吴敬梓的生父, 众说纷纭。
一说是吴霖起, 一说是吴雯延。
吴霖起是吴雯延的长兄, 由于没有子嗣,又是长子,所以吴雯延将儿子过继给兄长。
所以他的亲生父亲是吴雯延,吴霖 起是他的嗣父。
从少年时期,吴敬梓就展示了他在读书方面的过人天赋,他“读书才过目,辄 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由于出生于官宦人家,所以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 胸襟开阔,睨尘俗,显现出少年才子的特质。
由于吴敬梓有亲子、嗣子的双重身份,在宗法制 度财产继承问题上,引起了很大的矛盾。
在这场争夺中,吴敬梓处于所谓“弱肉”的地位,“饕 贪”的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
叔伯和堂兄弟的步步进逼,引起了吴敬梓的极大愤慨,他在《移 家赋》中感叹“淳于恭之自鉴不见,陈太邱之家法难寻”。
到三十三岁时“乃以郁伊既久”,终于 怀着“逝将关汝”的忿怒情绪,移家金陵。
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遗产之争,至此方告结束。
由于 嗣父的财产在生前因修学宫花去很多,而在遗产之争中,吴敬梓又没得到多大利益,三十岁前 已经“田庐尽卖”,所以到了南京后不断穷困下来,最后过着“日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的生 活。
乾隆十九年(1754 年),吴敬梓 54 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归来之后,酒酣 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
统观吴敬梓一生是波折的,从少年时的意气风流到成年后的家产争夺,中年穷困潦倒,晚 年孤苦无依。
但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小说史上最早、最成功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对当时儒林百态 1 / 6的描摹刻画,对世相人情的揭露批判是前所未有的,其辛辣的手法也成为后世众多讽刺小说模 仿的对象,但其深刻的思想高度却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这种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深刻而丰富的思 想性正是作家自身思想的反映。
吴敬梓的家世对《儒林外史》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儒林外史》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提炼等方面,都受到吴敬 梓家族传统的影响,其中颇有类似他的先人的某些事迹。
首先,作者选择清代初期生活在科举 制度下知识分子的遭遇作为小说的题材,就与他先人的仕宦经历分不开。
就像之前提到的,自 高祖吴沛以下的吴敬梓历代先人,均从科举出身谋得官职。
吴敬梓的至友王又曾曾说过 “国初 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昊”,这并非虚美之词。
吴敬梓本人在《移家赋》中就说“五十年中, 家门鼎盛”,此亦非夸诞之言。
其次,《儒林外史》中的许多情节,固然大多是从当时现实社会生活中摄取而来,但作者 也常常掇拾家族中发生的一些真事写入作品,当然会经过一番改造与提炼。
例如赵姨娘立嗣、 严贡生夺产一节,作者极其形象地描绘了封建宗法社会中嫡庶贵贱的不同,揭露了封建地主阶 级家庭中立嗣纠纷的实质,只不过是财产继承权的争夺而已。
作者之所以于此节能描摹得极其 生动、十分深刻,则是与全椒吴氏这个大家族和吴敬梓本人的生活遭遇有关。
此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吴敬梓经常揉合进自身的遭遇和亲人的事迹,加以移 置、改造、概括、提炼,从而使之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意义。
杜少卿的所作所为,当然融合了 吴敬梓的某些生活经历。
高翰林在责骂杜少卿“不到十年内, 把六、 七万银子弄得精光”的同时, 还教导子侄们且“不可学天长杜仪”。
这一情节就有吴敬梓词作 《减字木兰花· 庚戌除夕客中》 “田 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可证。
又如杜少卿风阻识舟亭,得韦四太爷接济盘缠一节,同样也 是吴敬梓的亲身经历。
吴敬梓的家世对他创作的影响,还不仅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提炼和人物的塑造 这几个方面,在这部小说的思想主旨和批判特色等方面也表现出来: 首先,《儒林外史》中有关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等方面的描叙,就留有其先人的思 想主张的明显痕迹。
例如吴国龙在任礼科掌印给事中时曾说:“天下之治在民安,民安在吏善,吏 善在士良,士良在得师以育之。
”认为教育士人是选拔人才从而治理天下的先着。
他还提出教育 士人的六条标准:务孝友、慎交游、砺 廉耻、崇经学、斥排偶、禁坊选。
吴国对也有类似的主张,他在任顺天学政时曾“颁三则以 教士:敦孝佛、祟实学、正心术”,从而“士风王变”。
其次,吴敬梓的先人和颜元、李堪一样,主张广大士子不仅应掌握理国治民的学问,而 且更重要的还要培养自己孝梯忠信的德行,具有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修养。
祖父吴旦曾随父国 对在京师做官,“父苦寒,旦身温袅以埃睡。
早起取父衣之,侠温然后扶父起。
”嗣父吴霖起也是 一个“当捧檄之未决,念色养之堪娱”的孝子。
这种重视封建孝弟的道德观念, 对吴敬梓自不能不 产生一定的影响,他笔下的正面人物无一不有孝行,如王冕于母死后不但“负土成坟,三年苫 块”,服丧尽礼,而且牢记其母教导“不要出去做官”,隐居在会稽山中以终。
杜少卿只要听说“是 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
再次,除教育思想以外,在对待其它一些社会问题的态度上,吴敬梓也显然受到其先人 的某些影响。
例如《儒林外史》中对盐商典当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着力的鞭答,就和他的封建 2 / 6地主家庭传统分不开。
此外,《儒林外史》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时所采用的讽刺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他 的家庭教养和传统的影响。
全椒吴氏自吴沛专攻儒业以来,世代受儒家思想的浸润颇多,特别 是对儒家奉为六经之一的《诗经》研究有素。
这部诗集所开创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义而橘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美刺”传统,对文人影响巨大。
吴敬梓自幼秉承 父祖的旨意,饱读诗书。
他“少有六甲之诵,长余四海之心”,心存大志。
在吴氏众多子弟中, 他聪明颖慧,尤负隽才,所读经、史、子集之外,尤精《文选》,又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 传奇,戏剧杂曲。
对他创作产生影响的不仅是他的家世,还有他的思想。
吴敬梓的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三 个因素,即传统儒家思想、魏晋六朝风尚和明清实学思潮对他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髓,其以“礼”“仁”为核心,以“忠”“恕”“孝”“悌”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对吴敬梓人生 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魏晋六朝士人放达不羁,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与吴敬梓豪爽的 性格不谋而合, 因而对吴敬梓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身处思想活跃的朝代更迭之际, 时代思潮的浸染也不可避免,明末清初“倡真反伪,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潮对吴敬梓思想的形成 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种思想杂糅在一起,使吴敬梓的思想体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 征,这种复杂性表现为,从整体上看,吴敬梓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但 是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以及对待功名的态度等问题上, 他的思想又明显存在着矛盾乃至对立的 特征。
吴敬梓思想的这种丰富而复杂的特征对《儒林外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儒林外史》中既有讲究忠恕孝悌、信奉礼乐仁政的真儒名 贤,又有崇尚逍遥自在,性情放达不羁的名士隐者,还有追求礼乐兵农,提倡实学实用的下层 官吏;在作者的感情倾向方面,既有对正面人物的褒奖赞扬,又有对反面人物的讽刺批判。
与 此同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流露出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向往,这些理想 的人格范型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洒脱自然的一面;这个理想社会,既包括他理 想的社会风气、社会秩序,又包括他理想的社会制度,但这些理想人格和这个理想社会都因为 缺乏现实基础而显得比较苍白和空幻。
值得一提的是,《儒林外史》中写了七十七个人死亡,每个人都死得很平和。
吴敬梓经 的一生中历过许多亲人的死亡,老了之后身边没有任何亲人的陪伴。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 是作家的自叙传,除了自己的之外,实在另外也并没有比此再真切的事情。
”所以在他的小说 中,人物大多是父母不全的,也有丧妻失子的,这就给小说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却是实实在在的 感伤情调。
经历了这么多亲人朋友的死亡,一方面使作者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又使他对死亡有 了一种超出常人的感受和感悟。
在小说中,“死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刻画了“活人”的性 格,可以说“死人”不死。
“如果《儒林外史》中有悲剧性,有含泪的微笑,那么死人的作用是 不容忽视的。
” 《儒林外史》 的产生, 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有着特定的现实土壤和我国文学的讽刺传统, 但这些因素又都是通过作家吴敬梓独特的生活实践才发生作用。
在安徽全椒生活的三十多年对 吴敬梓的影响是巨大的,《儒林外史》是他现实生活的缩影,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才塑造了吴 敬梓,也塑造了《儒林外史》这部佳作。
参考文献: 3 / 6[1]陈美林.吴敬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4 [2]陈美林.儒林外史辞典[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3]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6-59 [4]秦川.《儒林外史》中的名士[J].《九江师专学报》,1994(2) [5]陈美林.吴敬梓的家世对其创作的影响[J].《文学遗产》,1985(1):107-115 [6]平慧善.试谈《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J] .《艺谭》, 1980 (3) [7]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七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3 [8]吴敬梓.文木山房集.卷一.移家赋[Z]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篇二:吴敬梓研究中心资料目录4 / 65 / 6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