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炼焦最终温度和焖炉时间
提高炼焦最终温度与延长焖炉时间,可使结焦后期的热分解 和热缩聚程度提高。有利于降低焦炭的挥发分含量和氢含量,使 气孔壁材质密度提高,从而提高焦炭显微强度、耐磨强度和反应 后强度。但气孔壁致密化的同时,微裂纹将扩展,因此,块度和 抗碎强度降低。见下表和图:
第三节 配合煤的质量
四、二次热解与化学产品
1、炼焦最终温度与化学产品组成 高温炼焦的化学产品组成不同于低温干馏化学产品。高温炼焦 的化学产品不是煤热分解直接生成的一次热解产物,而是一次热 解产物在析出途中经高温作用二次热解产物。其产率取决于装炉 煤的挥发分。其组成取决于荒煤气在析出途中所经受的温度、停 留的时间和装炉煤的水分。如下表所示。
2、气体析出途径与二次热解反应
煤结焦过程的气态产物大部分是在塑性温度区间、特别是在 固化温度以上产生的,炭化室内干煤层热解生成的气态产物和塑 性层内产生的气态产物的一部分从塑性层内侧和顶部流经炭化室 顶部空间而排出,这部分气态产物称为“里行气”,约占气态产 物的10 ~ 25%。 塑性层内产生的气态产物中的大部分及半焦层内产生的气态 产物则穿过高温焦炭层缝隙,沿焦饼与炭化室墙之间的缝隙向上 流经炭化室顶部空间而排出,这部分气态产物称为“外行气”, 约占气态产物的75 ~ 90%。 外行气要发生裂解、脱氢、缩合、脱烃基等二次热解反应。
6、细度
——是指配合煤中小于3mm粒级占全部 配合煤的质量百分数。 常规炼焦时约为72~80%; 配型煤炼焦时约为85%; 捣固炼焦时应大于90%。 7、膨胀压力 膨胀压力与粘结性指标间不存在规律的 相关关系,只能实测。
8、配煤图
以煤化度指标为横座标、以粘结性指标为纵 座标,将炼焦用各种单种煤和配合煤的适宜区域绘 制在一张图上,即得配煤用图,常称为配煤图。用 来指导配煤生产。如图所示: 对角线两侧的煤具有良好的配伍性。
时间相当于结焦时间的一半左右。
(3)由于成层结焦两个大体上平行于炭化室墙面的塑性层也从 两侧向炭化室中心面逐渐移动。同时,由于炉顶和炉底的 传热,在上部和下部也形成塑性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膜 袋。膜袋内的煤热解产生气态产物使膜袋膨胀,又通过半
焦层、焦炭层而施于炭化室墙以侧压力——膨胀压力。当
膜袋在炭化室中心面上会合时的膨胀压力最大,又称为最 大膨胀压力,通常所说的膨胀压力,指的就是最大膨胀压 力。
1) M40=126.147 - 2.104Vdaf + 0.144G M10=12.794 + 0.452Vdaf – 0.243G 2) M40=127.881 - 1.947Vdaf + 0.227Y M10=9.085 + 0.201Vdaf – 0.363Y r=0.925 r=0.886 r=0.928 r=0.910
定义:ΔS =G焦S焦) /(G煤×S煤) =(G焦/ S煤) × (S焦/S煤) = K × (S焦/S煤) 一般ΔS = 0.6--0.7, 即煤中的硫有60--70%转入焦炭中。 G气×S气 G煤×S煤 所以,S焦 = S煤×ΔS/K 焦 炉 式中:S焦——焦炭硫分,% S煤——入炉煤硫分,%; K——全焦率,%, 一般为74—75%。 K =G焦/ S煤 所以ΔS/K = 0.8--0.93, 即S焦/S煤 = 0.8--0.93
2、等温线分布、升温速度、温度梯度、膨胀压力
结焦过程中煤料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不同状态的各种中间 产物的热容、导热系数、相变热、反应热等均不同,所以炭化 室内煤料的温度场是不均匀、不稳定温度场,其传热过程属于 不稳定传热。
炭化室结焦过程中煤料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由图可说明如下几点: (1)在任一温度区间内,各层的温度梯度和升温速度均不同。 (2)湿煤装炉时,炭化室中心面煤料温度升到100℃以上所需
(2) 美国内陆钢铁公司的预测模型为: CSR = 28.91 + 0.63ΔT – CI 式中:塑性温度区间:ΔT= T3 – T1,固化 温度与开始软化温度之差,℃ 催化指数: CI=14.04St,d +9.64Ad(Fe2O3+K2O+Na2O+CaO+MgO)/(Si O2+Al2O3)
G
焦煤
肥煤
瘦煤
气煤
Vdaf 配煤原理图
第四节 配煤原理
一、胶质层重叠原理 该原理要求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胶质体的 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的搭接,这样可使 配合煤料在炼焦过程中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 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并保证焦 炭的结构均匀性。不同的牌号的炼焦煤的塑性 温度区间如图所示。
三、室式炼焦过程中煤料硫分、 灰分与焦炭硫分、灰分的关系 1、硫的动态与焦炭硫分 装炉煤中的硫分,一部分如硫酸盐和FeS2 转 化为FeS、CaS和 FenSn+1而残留于焦炭中 (S 残 ),另一部分如有机硫则转化为气态硫物, 其中部分随荒煤气析出(S 气 ),部分则在流经 高温焦炭层缝隙时与焦炭反应生成复杂的硫碳 复合物而进入焦炭中(S复)。
(3)我国的一些方法 杨俊和法
CRI = 48.09 – 4.08Vd + 0.103Vd2 + 8.95MCI R = 0.9453 CSR = 5.4227 + 7.628Vd – 0.1508Vd2 – 17.33MCI R = 0.9241 当以煤中的灰分表达时:
二、互换性配煤原理
该原理为日本人城博提出,他把煤的有机质分成: 粘结组分——即煤的吡啶抽出物,决定煤的粘结能力; 纤维质组分——煤的吡啶抽提残留物,决定焦质的强度; 该原理认为:要制得强度好的焦炭,配合煤的粘结组分和 纤维组分应有适宜的比例,而且纤维质组分应有足够的强 度。当配合煤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时,可以用添加粘结剂或 瘦化剂的办法来加以调整。所此,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互换 性配煤原理图,并指导配煤:
二、各层温度梯度、升温速度和焦炭质量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各层的温度梯度和升温速度不同, 因此 导致各层焦炭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图所示。 靠近炉墙的煤料,温度梯度大,升温速度快,塑性温度区间 变宽,塑性体内煤热解产物之间作用改善,从而改善了焦炭
质量:真密度、导电率、显微强度增大,气孔率降低,反应
性降低,反应后强度提高。但裂纹深、粒度小。熔融性好, 致密。靠近炉墙面的焦炭面扭曲如菜花俗称焦花。
第五节
焦炭质量预测
一、理论基础
等 焦炭质量 = f(煤质、工艺条件) 焦炭质量: M t、Ad、Vdaf、St、M10、M40、CRI、CSR
煤质:M t、Ad、Vdaf、G、St、MCI等== Vdaf、G、MCI 工艺条件:备煤工艺条件、炼焦工艺条件=constant 焦炭质量=焦炭强度=f(煤质)= f( Vdaf、G、MCI) 根据理论分析和生产经验: 冷态强度= f( Vdaf、G) 热态强度= f( Vdaf、G、MCI)
二、配合煤质量指标 1、水分 配合煤水分应力求稳定,以利于焦炉加热制度的稳 定和炼焦耗热量的降低。 2、灰分 灰分是有害杂质。 配合煤的灰分可根据单种煤的灰分按加和性计算,也 可实测。 A=ΣAiXi 3、硫分 硫分是有害杂质。 配合煤的硫分可根据单种煤的灰分按加和性计算,也 可实测。 S=ΣSiXi
第二节 影响炭化室结焦过程的因素
一、装炉煤堆密度 增大密度可以改善焦炭质量,特别对弱粘结煤尤为明 显。 二、装炉煤水分 水分影响结焦时间和炼焦耗热量;
水分每增加1%,结焦时间处长20分钟;
水分影响装炉煤的堆密度,如图所示:
三、炼焦速度
——指炭化室平均宽度与结焦时间的比值,mm/h; 炼焦速度反映炭化室内煤料结焦过程的平均速度,根据结焦机 理,提高升温速度可以使塑性温度间隔变宽,流动性改善,有利于 改善焦炭质量。表现为:熔融性改善,耐磨强度提高,但裂纹率增 加,块度变小。炼焦速度与炭化室宽度有关: 炭化室宽度,mm 500 450 407 350 结焦时间,h 20 17 15 12 炼焦速度,mm/h 25.0 26.5 27.1 29.2 炼焦速度的选择: 1、当入炉煤粘结性较差时,宜采用窄炭化室、高炼焦速度; 2、当入炉煤粘结性较强时,宜采用宽炭化室、低炼焦速度,以降 低膨胀压力;
5、粘结性
配合煤的粘结性指标影响焦炭强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结焦机理,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塑性温度区间 应彼此衔接和依次重叠。 粘结性一般没有加和性。常用的指标较多。各 国都有自己的指标。一般认为其适宜范围为: MF = 70 ~ 1000DDPM bt ≥50% Y = 17 ~ 22mm G = 58 ~ 72
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特点 影响炭化室结焦过程的因素 配合煤的质量 配煤原理 焦炭质量预测Baidu Nhomakorabea
安排:4学时
第一节 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特点
特点:1、单向供热,成层结焦;
2、结焦过程中的传热性能随炉料的状态和温度而变
化
一、温度变化与炉料动态
二、焦炭强度的预测方法 1、冷态强度
(1)等强曲线法: 如图所示。 根据大量的实验绘制成等强度曲线图,再 根据配合煤的煤化度指标Vdaf和粘结性指标G 查图求得焦炭的M40和 M10。
(2)回归方程法:
将实验或生产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求出焦 炭强度与煤化度指标和粘结性指标的关系,用 于指导炼焦生产: 如鞍钢的回归方程:
1、成层结焦过程与炼焦最终温度 由于单向供热,且炉料导热系数低,故在结焦过程的大 部分时间内炭化室中心面法线方向上炉料内温度梯度较大。 在同一时间内,离炭化室墙面不同距离的各层煤料因温度不
同而处于结焦过程的不同阶段。整个炭化室内炉料的状态则 随结焦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如图所示。
成层结焦——结焦过程从两侧炭化室墙面开始,一层层地逐渐 向炭化室中心面扩展,称为成层结焦。 炼焦最终温度——结焦末期炭化室中心面温度,称为炼焦最终 炼焦温度,作为焦饼成熟程度的标志。
2、热性能的预测
焦炭的热性能是指焦炭的反应性CRI和焦 炭的反应后强度CSR。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 后强度不仅与炼焦煤料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 煤料的灰成分有关。 (1) 日本神户钢铁公司的预测模型为: CSR = 70.9R0 + 7.8lgMF – 89MBI – 32 CRI = CSR - 10 式中:碱度指数MBI = (Fe2O3+K2O+Na2O+CaO)/(Si2O+Al2O3)
一、配合煤质量要求
1、配煤的目的与意义 单种煤炼焦从数量(资源)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大型高炉对 焦炭质量的要求。 2、配煤原则 (1)配合煤性质与本厂预煤处理工艺及炼焦条件相适应,焦炭质量满 足用户的要求; (2)符合本地区煤炭资源条件,有利于扩大炼焦煤源; (3)有利于增加炼焦化学产品;避免膨胀压力过大,推焦困难; (4)缩短煤源平均运距,便于车皮调配,避免煤车对流,要特殊情况 下有调节余地; (5)来煤数量稳定,质量均匀; (6)在上述前提下,尽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期提高经济实效。
4、煤化度
常用的指标有:Vdaf 和Rmax,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 Rmax = 2.35 – 0.041Vdaf ( 相关系数 r = -0.947) 二者均可按加和性计算,前者有误差。 当Vdaf = 25 ~ 28%, Rmax = 1.1 ~ 1.4%时, 焦炭的气 孔率和比面积最小; 当Vdaf = 18 ~ 30%, Rmax = 1.1 ~ 1.6%时, 焦炭的各 向异向程度较高; 当Vdaf = 18 ~ 30%, Rmax = 1.15 ~ 1.30%时,焦炭的 耐磨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处于最佳范围。 一般认为,对于大型高炉用焦炭其配合煤的煤化度 指标应控制在: Vdaf = 26—28% Rmax = 1.2—1.3%
G焦×S焦
2、焦炭灰分
煤料中的灰分全部转入焦炭中,由物料衡算可得: G 煤 A煤 = G 焦 A焦 + G 气 A 气 G气 ∵ A气 = 0 ∴ G煤A煤 = G焦A焦 G煤 G焦 则 A煤 = A焦(G焦/G煤) 焦炉 记 K= G焦/G煤 则 A焦 = A煤/K,% 式中: A焦——焦炭灰分,% A煤——煤料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