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鱼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鱼类营养生理实验

鱼类营养生理实验

鱼类蛋白质利用率的测定
(三)克氏定氮法 采用克氏(Kjeldahl)定氮法测定样品含氮量。其方法如下: 1.原理 2H2SO4 C+O2 CO2 2SO2+2H2O+O2 2H2+O2 2H2O
NH2-CH2-COOH+3H2SO4 2NH3+H2SO4 2H2SO4+Se2 (NH4)2SO4+H2SeO3 3(NH4)2SeO3 (NH4)2SO4+2NaOH NH3+H2BO3
(5)计算。 样品含氮量(%)=(样品滴定值-空白滴定值)×c×n 1 000×VD V×100 m 样品粗蛋白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式中,c为标准酸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n为氮原子的摩尔质量(14); VD为样品消化后定容体积(mL); V为用于测定的消化液体积(mL); m为样品质量(g)。
(二)14C标记粗纤维的提取 称取20 g 14C标记的凤眼莲干粉置于3 000 mL大烧杯中,加入2 000 mL 125 mL/L H2SO4,加热煮沸,同时加入数滴辛醇溶液,以防止气泡过多,并 注意水分蒸发。不断用滴管加入沸水,使烧杯内溶液保持在2 000 mL左右。持续沸 腾30 min后趁热倒入布氏漏斗中抽滤。抽滤毕,用沸水洗2~3次,每次用水约40 0~800 mL。洗至滤渣不呈酸性为止。再用2 000 mL 125 g/L NaOH 溶液把漏斗内的滤渣洗回原大烧杯中,并依法进行碱处理。碱处理后,滤渣用沸水洗至不 呈碱性;用煮沸的125 mL/L H2SO4 400 mL分为2~3次洗滤渣,以除 去溶于酸中的某些金属沉淀,接着用沸水分数次洗去残余硫酸直至不呈酸性为止。最后, 用100 mL 950 mL/L乙醇洗滤渣,再用200 mL乙醚分两次滤洗,所得的滤 渣就是粗纤维,将它置于105 ℃烘箱中烘干备用。 提取的粗纤维的抽样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试验,证实与粗纤维共存于凤眼莲植物体中的蛋 白质、脂肪、糖类等物质均已清除。

鱼类蛋白提纯实验报告(3篇)

鱼类蛋白提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鱼类蛋白提纯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鱼类蛋白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鱼类蛋白粗提、纯化和鉴定等实验技术。

3. 了解蛋白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以及盐析、透析等纯化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鱼类蛋白提取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步骤。

本实验通过使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技术,从鱼类组织中提取蛋白质,并对提取的蛋白质进行鉴定。

实验材料:1. 鱼肉样本2. 丙酮、甲醇、盐酸、硫酸铵、SDS、考马斯亮蓝G-250等试剂3. 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透析袋、凝胶电泳装置等仪器实验步骤:一、样品处理1. 将鱼肉样本切碎,用丙酮或甲醇进行初步提取,去除脂肪和杂质。

2. 将提取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粗提蛋白溶液。

二、粗提蛋白的纯化1. 盐析法:将粗提蛋白溶液用硫酸铵进行盐析,调节pH值至7.0,离心分离蛋白沉淀。

2. 透析法:将蛋白沉淀用透析袋进行透析,去除小分子杂质。

三、蛋白鉴定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蛋白质的浓度。

2. 凝胶电泳法:将蛋白溶液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蛋白质的纯度和分子量。

3.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观察电泳后的蛋白质条带,判断蛋白质的纯度。

实验结果:一、粗提蛋白的盐析通过硫酸铵盐析,得到白色蛋白沉淀,表明蛋白质成功从鱼肉组织中提取。

二、粗提蛋白的透析通过透析,去除小分子杂质,得到较纯的蛋白溶液。

三、蛋白鉴定1. 紫外分光光度法:蛋白溶液在280nm处有较强的吸收峰,表明存在蛋白质。

2. 凝胶电泳法:电泳结果显示,蛋白溶液在特定位置出现单一条带,表明蛋白质纯度较高。

3.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电泳后的蛋白质条带颜色均匀,表明蛋白质纯度较高。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从鱼肉组织中提取了蛋白质,并通过盐析、透析等纯化方法得到了较纯的蛋白溶液。

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凝胶电泳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均可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慧鱼模型实验报告

慧鱼模型实验报告

慧鱼模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使用慧鱼模型对鱼类群体的生存率进行预测,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本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鱼群体,慧鱼模型软件,电脑,实验环境。

2.实验方法:
首先,对鱼群体进行统计和标记,以便于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然后,在实验环境中放置饵料,等待鱼群体进食。

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下鱼群体的数量和生存情况,并将数据输入到慧鱼模型软件中进行分析和预测。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1.慧鱼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鱼类群体的生存率。

2.影响鱼类生存率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饵料类型,鱼类种类,饵料摆放方式等。

3.鱼群体的数量和种类对生存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数量较多的鱼群体生存率较低,品种较杂的鱼群体生存率也较低。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慧鱼模型在预测鱼类群体生存率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鱼类群体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并为后续的鱼类群体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慧鱼实验报告

慧鱼实验报告

慧鱼实验报告慧鱼实验报告介绍慧鱼是一种水生动物,属于鲤科,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

慧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广泛养殖。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慧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适宜的生存环境。

材料与方法材料:10条体长相近的慧鱼,10个大小相同的水族箱,适量的水草和人工饲料。

方法:将10条体长相近的慧鱼放置在10个大小相同的水族箱中,每个箱子放置一条慧鱼。

在每个箱子中添加适量的水草和人工饲料,并保持恒定温度和光照条件。

每天记录每条慧鱼的体重和长度,并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结果与分析经过30天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慧鱼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增长0.5g左右;2. 慧鱼长度增长速度较慢,平均每天增长0.2cm左右;3. 慧鱼在适宜的水温和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不适宜的环境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慧鱼体重增长速度较快,说明慧鱼是一种快速生长的鱼类,适合进行养殖;2. 慧鱼长度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慧鱼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3. 适宜的水温和光照条件对慧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结论与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建议在进行慧鱼养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提供适宜的水温和光照条件,以保证慧鱼的正常生长发育;2.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慧鱼的密度,避免过度密集造成竞争和压力;3. 给予足够的空间和营养物质,以保证慧鱼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慧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我们相信这些结果和建议对于慧鱼的养殖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鱼类学实验报告五

鱼类学实验报告五

实验五不同家鱼部分生物学形状观察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鱼类鳞片上的年轮标志,认识性腺成熟分期的特征,了解食性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一)工具解剖盘,解剖刀,解剖剪,尖头摄,药用天平,秤,直尺,分规,解剖镜,显微镜,载玻片,透明胶纸,目微尺,培养皿,吸管,4%福尔马林溶液。

(二)材料2龄以上,已达性成熟的新鲜鱼;已做好的鲢(或鳙)鳞片片子;年轮示范——鲢鳍条切片,镢(或鲈)鳃盖骨,鲇脊椎骨,沙塘鳢胸鳍辐鳍骨,大黄鱼(或小黄鱼)的耳。

三、内容和方法(一)测定鲤的体长、体重。

然后在鲤的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左右体侧取6—10枚鳞片(不取再生鳞和侧线鳞)浸入淡氨水或温水中数分钟,用牙刷或软布轻轻擦去表皮及粘液,再放到清水冲洗,拭干后夹在两载玻片之间,用透明胶纸固定后即可用作观察年轮。

用剪刀在鲤肛门前方剪一小口后沿腹中线向前开腹壁肌肉,注意不要损坏内脏,剪至鳃盖下方为止,然后剪去左侧腹壁肌肉,观察性腺成熟度和肠的充塞度。

(二)性腺成熟度鉴别1. 根据性腺大小、·颜色、血管分布状况、卵细胞牲状等标准,目测性腺成熟度的分期等级。

I期:性腺呈透明细线状,紧败矛鳔下诱侧的体腔膜上,肉踉无法区别雌雄。

Ⅱ期:卵巢为扁带状,淡红色,表面有分枝状的细长血管,卵相互紧依,肉跟看不清卵粒,用放放大镜可见卵粒,精巢呈线状或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

Ⅲ期:卵巢椭圆形,黄橙色,前部宽大,表表有血管分布,肉跟可见卵粒;邻粒开始沉积卵黄,精巢圆杆状,粉红色,压挤精巢或剪开精巢无精液流出。

Ⅳ期:卵巢增大,橘黄色,占据大部腹腔,卵巢膜具弹性,血管发达,卵粒大而饱满,充满卵黄。

到Ⅳ期末,肉眼可见卵核。

精巢呈乳白色,早期阶段无精液流出;晚期能挤出少量白色精液。

V期:卵粒流动;提起鱼钵;卵屈生殖孔滞出。

提起雄鱼或轻压腹部,糟液从生殖孔涌出。

Ⅵ期:当年生殖过的性腺,卵巢体积大大缩小,松软,表面充血,外观呈紫红色,残留少量卵精巢体积显著缩小,呈淡红色。

鱼类生物实验报告总结

鱼类生物实验报告总结

鱼类生物实验报告总结写作背景最近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鱼类生物的实验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鱼类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为鱼类保护和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以下是对这些实验的总结报告。

实验一:鱼类呼吸方式的观察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的呼吸方式进行观察,我们发现鱼类有三种主要的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和皮肤呼吸。

我们对四种常见鱼类进行了实验观察,其中金鱼和鲤鱼采用鳃呼吸,蝌蚪和鳗鱼则采用皮肤呼吸。

这个发现对于我们正确了解鱼类的呼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二:鱼类行为习性的研究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种类鱼类的行为习性,揭示了它们的繁殖、食性和社交行为。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斑马鱼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它们保卫自己的领地不畏惧同类攻击。

而鳗鱼则是一种寄生性鱼类,它们寄生在其他鱼类身上,获取食物和营养。

这些行为习性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三:鱼类生长速度的测定我们对不同品种鱼类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测量,以便了解其生长规律和最佳养殖环境。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金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可以适应各种水质环境,适合养殖。

而鲤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对水质要求较高,这对于鲤鱼养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四:饲料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我们研究了不同类型饲料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并对其嗜食性和营养需求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对于金鱼来说,植物性饲料更加适合它们的生长发育;而肉食鱼类,如鳗鱼,则需要更多的蛋白质类食物来保持其生长和健康。

结论与展望通过一系列的鱼类生物实验研究,我们对鱼类的生理特征、行为习性、生长速度和饲养需求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结果为鱼类的保护、养殖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然而,目前我们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样本数量较小,实验条件不完全符合自然环境等。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提高实验条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行为,为鱼类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实验报告鲫鱼

实验报告鲫鱼

实验报告鲫鱼实验报告:鲫鱼引言:鲫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的江河湖泊中。

它们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许多人喜爱的美味佳肴。

本实验旨在研究鲫鱼的生态习性、饵料喜好和生长发育等方面,以期对其养殖和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验一:鲫鱼的生态习性为了了解鲫鱼的生态习性,我们选择了一个鲫鱼常见的栖息地——湖泊进行观察。

通过潜水器和水下摄像机,我们成功记录下了鲫鱼的行为。

观察结果显示,鲫鱼喜欢在湖泊的浅水区活动,特别是靠近水草丛生的地方。

它们常常在水底觅食,捕食昆虫、浮游生物和水草等。

此外,鲫鱼也表现出一定的群居行为,常常以小群的形式活动。

实验二:鲫鱼的饵料喜好为了研究鲫鱼的饵料喜好,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提供了不同种类的饵料,包括浮游生物、鱼饵和人工饲料等。

结果显示,鲫鱼对浮游生物的喜好最高,其次是鱼饵,而对人工饲料的喜好相对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鲫鱼对食物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偏好,它们更喜欢鲜艳的颜色,如红色和橙色。

实验三:鲫鱼的生长发育为了研究鲫鱼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选取了一批幼鱼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

在实验期间,我们对鲫鱼的体长、体重和鳞片数量等进行了定期测量。

结果显示,鲫鱼在前期生长较快,后期逐渐趋于稳定。

此外,我们还发现鲫鱼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有关,如水温、光照和饵料质量等。

良好的环境条件和适当的饵料供给对鲫鱼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鲫鱼的生态习性、饵料喜好和生长发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鲫鱼的养殖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鲫鱼养殖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其生态习性和饵料喜好,合理选择饲料和养殖环境,以提高养殖效益。

在鲫鱼保护方面,我们应加强湖泊和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以保障鲫鱼的繁衍和生存。

希望本实验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总结:本实验通过对鲫鱼的生态习性、饵料喜好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了解了这一常见淡水鱼类的生物特性。

最优捕鱼策略试验报告

最优捕鱼策略试验报告

最优捕鱼策略实验报告学号:104080298 姓名:宁亚会班级:10D摘要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再生资源(如渔业、林业资源等)的开发必须适度。

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我们要使商业活动在一段时期内达到最大收益,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开发资源,这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商业活动的当前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生态效益及由此产生的对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

本文就是对渔业这类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利用相关的数学软件进行求解。

对于问题一,我们考虑渔场生产过程中的各年龄组鱼群数量的制约因素,将其分为两大类,第1,2龄鱼群为一类,该鱼群数量变化在一年内只受自然死亡率制约,写出鱼群数量满足的微分方程;第3,4龄鱼群为一类,其数量变化在前8个月受捕捞强度和自然死亡率影响,后4个月只受自然死亡率的制约,分阶段写出写出鱼群数量满足的微分方程;根据微分方程,求出在某时刻各鱼群的数量表达式(类似于人口增长模型)。

因为捕捞是连续的,所以任意一个时刻的捕捞量为捕捞强度乘以鱼群的数量,又捕捞只在前8个月进行,则年捕捞量为前8个月各时刻鱼群数量的积分。

最后建立年总捕捞量的函数与生产过程中满足的关系式,转化为非线性规划模型,利用lingo和matlab软件分别求解。

对于问题二,题中已给出各年龄组鱼群的初始值,我们利用问题一中所得到的迭代方程,可迭代地求出第i年初各年龄组鱼群的数量;再根据问题一中的捕捞量表达式,可写出5年的捕捞总量表达式,以5年捕捞总量最大为前提,利用matlab软件求解出此时的捕捞强度,然后再验证在此捕捞强度下会不会使5年后鱼群的生产能力有太大的破坏。

最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可持续捕获条件下,捕捞强度为17.36292时,达到最大捕113.88707610,捞总质量g; 5年后鱼群的生产能力不会有太大的破坏条件下,捕捞强度为121.605610,k,17.5,17.8,达到最大最大捕捞总质量,,一(问题重述生态学表明,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策略应在事先可持续收获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考虑具有4个年龄组:1龄鱼,……,4龄鱼的某种鱼。

鱼的分类实验报告

鱼的分类实验报告

鱼的分类实验报告实验五湛江地区部分食用鱼种鉴定专业:生物科学年级: 09级班级: 09生本1班课程:动物学组长:梁火娣副组长:麦燕芳组员:黄嘉慧、郑玉婷、伍淑君、尤红韵研究性实验湛江地区部分食用鱼种鉴定——09生本1班2(2)组一、实验目的1、学习研究性实验方法2、熟悉鱼纲动物分类鉴定检索表的使用3、学习和熟悉鱼纲动物分类特征的描述二、实验材料各种鱼种标本三、实验内容1、拍照鉴定鱼种的外形图片2、描述鉴定鱼种的外形特征3、描述鉴定鱼种的解剖结构和特征四、实验操作1、将鱼置于桌面上,拍下其侧面观、腹面观、正面观等,以供查找时对照;2、鱼类的外部形态和构造是鱼类的分类依据之一,通过观察全长、体长、体高、头长、躯干长、尾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口裂长、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颊部、颏部、峡部、喉部、腹部、胸部侧线鳞数、鳍条和鳍棘、眼睑和瞬膜鳍等特点鉴定鱼的种类;3、通过解剖并观察内部特征鉴定鱼的种类;4、查验文献资料和上网查找鉴定鱼种。

五、实验报告(一)、短棘鰏分类阶元: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类辐鳍亚纲棘鳍总目鲈形目鰏科学名:Leiognathus equulus别称:狗腰、金錢仔外形特征:1、体形:體卵圓形而側扁,背部之輪廓較腹部為凸,。

背部高耸隆起,颈部看似凹陷。

體高約為其長的1.9-2.5倍。

體側上半部另具排列緊密但不顯明的垂直黑帶。

尾柄背部另具一條灰褐色斑紋。

2、体色:體背灰色,體側銀白。

3、体线:側線明顯,延伸至尾鰭基部。

4、头部:眼大,眼上緣具二鼻後棘。

口小,可向下方伸出;吻部能向前、向下伸出,吻端具黑點;上下頜僅一列細小齒;下頜輪廓深凹;吻端截平,眶間隔凹入。

5、鳞:頭部不具鱗;體被圓鱗,除了胸部無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6、鳍:背鰭第二棘稍延長,背鰭軟條之鰭緣黑色;胸鰭灰色而具暗色緣;尾鰭後緣灰色到暗黃色,尾鳍深叉。

内部结构:1、肌肉系统:躯干肌位于躯干两侧,水平生骨隔把躯干肌分隔为背部的轴上肌和腰部的轴下肌。

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报告单

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报告单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报告单
名称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班级学科生物学编号类型实验姓名时间
实验内容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
目的要求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方法步骤
观察P56.P57的图片,完成实验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鱼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注意: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
应等鱼安定后,再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如红细胞单行通过
毛细血管图)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6.通过观察、记录完成下表。

项目
管类型
管腔特点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其他情况
讨论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
2.在你看到的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呈单行移动的吗?这说明毛细血管具有什么特点?
注意事项1、观察过程中,要尽量善待小鱼,应时常用滴管向包鱼的棉花上滴水保持湿润。

实验结束后,将
小鱼放归原来的生活环境。

2、显微镜下的像与实物是倒像关系。

当你想把像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玻片要向相反方向移动。

鱼的各种实验报告

鱼的各种实验报告

鱼的各种实验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介绍鱼类的各种实验研究,包括鱼类行为实验、鱼类生态实验以及鱼类生理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鱼类的行为、适应能力以及生理机制,为保护和利用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一、鱼类行为实验1. 觅食行为观察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不同种类鱼类的觅食行为。

例如,将鱼类放置于水池中,同时向水池中放入不同种类饵料,记录各种鱼类对不同饵料的选择和觅食策略。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鱼类的觅食习性和食性分类。

2. 群体行为观察实验观察鱼类在不同群体组织中的行为表现。

例如,将鱼类放置于不同大小的水池中,记录各种鱼类的集群活动,包括聚拢、分散、领导者行为等。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鱼类的社会行为和领导层次。

3. 学习与记忆实验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实验,研究不同种类鱼类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例如,将鱼类与特定刺激(如光线或声音)相连,观察它们对该刺激的反应。

后续的实验可以用来测试鱼类对该刺激的记忆时间和程度。

二、鱼类生态实验1. 水质适应实验研究不同种类鱼类对不同水质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将鱼类分别放置在不同氧含量、酸碱度、温度等条件下,观察它们的呼吸、饮食和活动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鱼类对不同水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 迁移与季节行为实验研究鱼类的迁移和季节行为,以揭示它们的迁徙路线、迁徙动力和迁徙方式。

例如,通过标记回收法来追踪鱼类的迁移路线,或者通过监测鱼类的光感受器和地磁感受器来了解其导航行为机制。

3. 摄食选择实验研究鱼类在不同食物资源环境下的选择行为。

例如,将鱼类置于不同种类食物的选择场景中,观察其对不同食物的摄食偏好。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鱼类的食物选择机制和资源利用策略。

三、鱼类生理实验1. 呼吸实验通过测量鱼类的呼吸频率和耗氧量,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鱼类的呼吸适应能力。

例如,将鱼类放置于氧浓度不同的水域中,测量其呼吸频率和氧耗量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鱼类对氧浓度变化的适应机制。

鱼的实验报告

鱼的实验报告

鱼的实验报告鱼的实验报告引言: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物种。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食物链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鱼类的生态适应能力和行为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一、鱼类的生态适应能力鱼类在水生环境中具有独特的生态适应能力。

首先,它们的体形和鳞片结构使其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并减少摩擦阻力。

其次,鱼类的鳃器官使其能够从水中吸取氧气,以维持呼吸和新陈代谢。

此外,鱼类还具有适应不同水温的能力,一些鱼类可以在寒冷的深海中生活,而另一些鱼类则适应于温暖的河流和湖泊。

二、鱼类的行为特征鱼类的行为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鱼类的觅食行为和群体行为。

觅食行为是鱼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求之一,不同种类的鱼类有不同的觅食方式和偏好。

例如,底栖鱼类倾向于在水底寻找食物,而游泳鱼类则更喜欢在水中追逐捕食。

群体行为是鱼类社会性的体现,它们常常以群体的形式活动,以提高生存的成功率。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鱼类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会采取集体逃避或集体攻击的策略,以保护自己和群体的安全。

三、环境因素对鱼类的影响环境因素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水温、水质和食物供应等。

我们发现,水温的变化对鱼类的生理功能和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较低的水温下,鱼类的新陈代谢减缓,活动能力下降;而在较高的水温下,鱼类的新陈代谢加快,但也容易受到热应激的影响。

水质的好坏也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富营养化会影响鱼类的健康和生殖能力。

此外,食物供应的充足与否也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因素的变化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鱼类的生态适应能力和行为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其独特的生态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各种水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鱼类学实验报告

鱼类学实验报告

鱼类学实验报告一.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鱼类学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同时透过实验加深对鱼类的认识并提高实验技能。

二. 实验材料和仪器1. 鱼类样本2. 显微镜3. 活体鱼类实验器材4. 安全手套和实验服5. 显微镜玻片和盖玻片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鱼样本按标准操作进行解剖,取出它们的鱼鳃和鱼鳞,并将其观察到细胞结构及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2. 成像将鱼的鱼鳃和鱼鳞分别进行镜下成像,用显微镜进行观察,通过对样本的成像来了解细胞结构和生理特征3. 实验记录进行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记录,包括观察习性的变化,发现的问题以及所得到的结果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得到了鱼类生物学方面的一些基础性的数据,以及对鱼鳃和鱼鳞的构造及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 结论及探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鱼类的鱼鳃和鱼鳞是它们与生俱来的重要器官,对鱼类生存至关重要。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鱼类吸收氧气,还可以防止身体遭受外界的伤害。

五. 实验注意1. 实验过程中有害物质会影响实验结果,必须穿戴实验服和安全手套2. 实验现场必须保持干净卫生,避免污染仪器3. 在进行鱼类活体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造成其伤害,结束实验后应尽快放回水中以减少其压力4. 拆解鱼类样本时一定要办好防护措施,不要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六.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充分了解了鱼类的鱼鳞和鱼鳃构造,对鱼类生物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巧。

此外,我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学习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实验工作。

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上

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上

实验一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目的要求】1.认识鱼的外形;了解鱼各种鳍的作用。

2.设计探究鱼各种鳍在游泳中不同作用的实验方法。

3.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继续培养实事求是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方法步骤】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4.一致,原因可能是:鱼的个体有差别,实验操作有差别。

结论:胸鳍,腹鳍,背鳍能维持鱼体身体平衡;尾鳍有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控制前进的方向【实验作业】1.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控制运动的方向。

2.不完全。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问题讨论】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实验二饲养和观察蚯蚓【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方法步骤】1、(1)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2)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2、蚯蚓身体分节,从蚯蚓头部到环带有13节粗糙3、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快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慢4、有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一般昼伏夜出。

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

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鱼类学实验报告

鱼类学实验报告

鱼类学实验报告1. 引言鱼类学实验是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鱼类的研究可以了解它们的行为、生理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鱼类的行为和生理指标,探究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变化和生理响应。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鱼缸:用于容纳鱼类的透明玻璃容器。

•水质检测工具:用于检测鱼缸中的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含量等。

•饲料:用于喂养实验中的鱼类。

•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验数据。

2.2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鱼缸并填充适量的水。

检测并调整水质指标至合适的范围。

2.实验组设置:将一定数量的鱼放入鱼缸中,根据实验需要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强度等。

3.观察记录:观察和记录鱼类的行为,包括游动方式、觅食行为、群体行为等。

4.生理指标检测:定期检测鱼缸中的水质参数,并观察鱼类的生理指标,如呼吸频率、心率等。

5.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鱼类的行为和生理响应差异。

6.结论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讨论鱼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生物学特性。

3.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鱼类行为和生理指标,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鱼类的活动范围和觅食行为有所变化。

在较低温度下,鱼类的游动活动减少,觅食行为也相应减弱;而在较高温度下,鱼类活动范围扩大,觅食行为变得更活跃。

这表明鱼类对温度变化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

此外,在不同光照强度下,鱼类的行为也有所变化。

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鱼类活动范围有所减小,觅食行为减弱;而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鱼类活动范围扩大,觅食行为变得更加活跃。

这表明光照强度对鱼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水质参数和鱼类生理指标的监测,我们发现水质的变化对鱼类的生理状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当水质变差时,鱼类的呼吸频率增加,表明它们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而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鱼类的呼吸频率相对较低。

鱼类学实验报告

鱼类学实验报告

鱼类学实验报告鱼类学实验报告一实验一鱼类的外部形态一、实验目的:1、了解鱼类体形的多样性及体形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不同鱼类鳍条和鳞片的观察与计数,掌握鳍式与鳞式的正确表达方式。

掌握鱼体可量性状的正确测量方法,体会可比性状的形态学意义。

3、初步熟悉鱼体外部特征与术语。

二、实验内容:1、体型与体色;2、各鳍的形态特征;3、侧线完全情况下与侧线不完全情况下鳞片的数计4、棘、假棘、不分支软条与分支软条的观察与数计;5、鱼体外部可量性状及可比性状三、仪器与材料:显微镜、测量与绘图用具,1套/组。

四、实验步骤:1、熟悉各种鱼的名称并仔细观察其外部特征;2、识别各种鱼的各种鳍及掌握鳍式的表达方式3、测量各种鱼的可量性状五、作业(一)填空题1、鱼类骨骼可分为外骨骼鳞片+ 鳍条和内骨骼头骨+ 脊柱两大部分。

2、骨骼之功能为支撑身体、保持体形和保护鱼体内部器官。

3、背鳍、臀鳍的支鳍骨一般由基节、中节和末节构成,高等鱼则逐渐减少。

4、支持胸鳍的带骨为肩带,支持腹鳍的带骨为腰带。

5、鳍条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前者是软骨鱼类特有,后者是硬骨鱼类特有,它根据分支、分节情况可以分为末端分支、末端不分支、末端不分支鳍条。

6、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前者起源于上皮细胞,后者起源于结缔组织。

7、鳞片根据它的形状、构造和发生,分为盾鳞、硬鳞和骨鳞,骨鳞由真皮产生,根据露出体外部分有无棘刺可分为园鳞、栉鳞。

8、鲤和鲫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是否具有两对口须。

9、青鱼和草鱼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生活环境,形态特征。

10、鲈鱼和鳜鱼最主要的区别特征是腹部腹鳍前后腹棱。

11、鱼类的体腔分为___颅腔___与____腹(胸)腔_____两部分。

12、在生殖季节,许多硬骨鱼雄体常在鳃盖上,上唇触须上、胸鳍等部位出现一些点状或小片状突起,叫做_珠星,它们是由表皮__角质化___形成。

13、鲢鱼(或白鲢)的腹棱自_胸鳍基部_至___肛门__,鳙鱼(或花鲢或胖头鱼)的腹棱是自__腹鳍____至___肛门__。

鱼类学实验终稿

鱼类学实验终稿

以符号及数字记录鳍条组成和数目。作
为分类依据。 鳍条(软条):1 字表示。 棘:Ⅰ “-”表示。 Ⅱ Ⅲ等罗马数字表示。 2 3 4等阿拉伯数
棘与鳍条分离以“,”表示,相连以
鳍表示:D:背鳍 鳍式举例:
A:臀鳍
C:尾鳍
P:胸鳍
V:腹鳍
鲈鱼:D Ⅻ,Ⅰ-13;A Ⅲ-7~8;C 17;
P 16~18;V Ⅰ-5 鲤鱼:D 3-15~22(或Ⅲ-15~22); A 3-5~7(或Ⅲ-5~7); C 20~22;
实验四
鱼类呼吸、尿殖系统解剖
一、实验材料:鲫鱼、小黄鱼 二、解剖方法:见实验指导 三、观察内容 呼吸系统:鳃盖、鳃盖膜、鳃条骨,鳃弓、鳃、鳃 片、鳃丝、鳃小片(显微观察)、鳃间隔,内外鳃裂, 鳔。 尿殖系统:肾脏(头肾、中肾、尾肾)、输尿管、膀 胱、尿殖孔。性腺、生殖管道。 四、实验报告 1.描述鲫鱼或小黄鱼的呼吸系统组成与结构; 2.绘制鲫鱼或小黄鱼的尿殖系统结构图。
鲤形目:团头鲂(鲤科、鮊亚科) 银飘(鲤科、鮊亚科) 翘嘴红鮊(鲤科、鮊亚科、红鮊属) 青梢红鮊(鲤科、鮊亚科、红鮊属) 红鳍鮊(鮊属) 似鲛(似鲛属) 泥鳅(鳅科) 圆吻鲴(鲤科、鲴亚科) 鳑鮍鱼(鲤科、鳑鮍亚科)
三、实验八 作业
1.比较各组鱼的主要分类特征
马口鱼与宽鳍鱲;鳗鲡与海鳗
青鱼与草魚;鳊与团头鲂
鳞片,但全身鳞片尚未长齐。
• 幼鱼期:全身披鳞,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特征
接近成鱼,但性腺未成熟。
实验十六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掌握鱼类年龄鉴定方法及生长推算方法。 二、实验鱼:鲫鱼 1.利用鳞片鉴定年龄 2.测定鳞片上各年轮处的半径(即鳞焦到年轮 处的距离):S(毫米)
3.测定鱼的体长:L(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鱼实验报告
篇一:慧鱼实验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慧鱼创意系统的实践与开发
课程名称:科技创新实践3
实验人:设制1301班施宗财 XX04410121
输电1402班张志聪 XX04400231
机电1401班侯文涛 XX044XX0
成绩:优秀
指导教师:房静
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 || |
隧道蔽障寻迹机器人
作品设计说明
一.研制背景及意义
我们知道
,隧道、涵洞、高楼等工程建筑物发生事故时会发生坍塌,此时,救援人员是无法直接进入这些建筑物中进行营救工作的。

同时,也没法得知里面的实际状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此次设计了这个隧道蔽障寻迹机器人,以期解决这个问题,以方便营救,代替人力进入这些复杂地段进行探测工作。

根据设计方案,我们先搭建了慧鱼模型,并进行了调试及简单的实地实验。

二、实验目的
1、认识了解慧鱼创意模型组合包中的各种功硬件。

2、了解ROBOPRO软件及编程。

3、了解慧鱼创意模型是如何控制与协调机构运动的。

4、锻炼机械创新能力,初步建立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认识。

三、实验原理
隧道机器人是一种代替人力进入到坍塌建筑物中的机器。

能够进行蔽障、循迹,并且能够携带摄像头、红外探头、热敏、光敏、声敏电阻等的传感器进入复杂地段进行探测的机器。

拥有很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四、实验器材
1、“慧鱼”创意模型组合包。

2、“慧鱼”专用电源、数据线。

3、计算机一台。

4、“慧鱼”专用智能接口板。

5、ROBOPRO软件。

五、实验准备
认识“慧鱼”创意模型使用手册中已搭建的示例模型。

六、实验内容
1、根据慧鱼”创意模型使用手册,使用各种构件逐步搭建示例模型。

2、模型搭建好后连接相应电路。

3、在计算机上应用ROBOPRO软件编写相应程序,并通过数据线将程序下载到接口板中。

4、接通电源,调试程序。

5、验收成果并拆卸构件,放回原处。

七、实物成品图片展示
八、程序流程图
九、简单介绍功能
1、进入坍塌建筑物进行探测(可以加装摄像头以及探测头);
2、寻找并避开障碍物;
3、给定轨迹,能迎着所给轨迹进行运动(走出轨迹以后,灯亮,同时蜂鸣器发声)
十、实物示范(实际效果图)
篇二:慧鱼报告
“慧鱼”机构组合模型创意
设计塔接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学号:
目录
(一)实验名称 (1)
(二)实验目的 (1)
(三)实验步骤 (1)
(四)完成后项目的照片 (2)
(五)塔接完成后结构的障碍分析 (7)
(六)对结构的改进意见 (7)
(七)实验心得体会 (8)
(一) 实验名称
本实验名称:珠子循环滚动轨道系统。

实验介绍:本实验主要是塔接一个由架子支撑轨道的系统。

并由电机带动履带,履带上的磁铁吸附落到轨道末端的钢珠,重新运输到轨道的始端,珠子通过轨道又回到轨道末端;如此循环下去。

(二)实验目的
1.熟悉慧鱼模型的各个模块,了解轨道系统的基本结构。

2.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对创新技法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实验结构的建立的方法和结构的协调性。

(三)实验步骤
1.确定创新方案,对方案的各个部分结构进行了解。

2.对方案的各个结构进行分类。

3.把模型的各个零件按种类和颜色分类,方便搭接的时候快速取用。

4.按照指导图书先搭接部分小结构。

5.将各个小结构装配起来,完成初步搭接。

6.放上珠子试验。

7.对错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改进。

8.试验成功结束实验。

.9.注意问题:
(1)注意小零件的拼接方向。

(2)注意指导图结构方向和实际模型的结构的方向。

(四)完成后项目的照片
篇三:慧鱼实验报告
慧鱼机器人模型组装综合实验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