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导学案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由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期推行,旨在解决当时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
1.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国家面临“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对立严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3.变法时间:始于1069年,宋神宗时期。
4.变法内容: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强兵之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科举改革: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5.变法评价:积极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消极方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6.变法结果: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斗争、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王安石变法最终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被认为是失败了。
7.历史影响:虽然变法在当时未能完全成功,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8.相关人物:除了王安石,还有宋神宗、司马光、苏轼等人物与变法有关。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之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历史科目中,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学生对其背景、内容、影响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小试牛刀一、单选题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是否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是否打击了既得利益者2.如表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丝绵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丝绵”为“万两”,其他为“万匹”)。
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中:两浙路租税额绢37.39 48.48 23.28 轴38.06 50.42 25.01 丝绵35.55 52.64 21.71 绫79.63 20.09 —上供额绢27.11 72.16 30.79油18.32 81.21 26.46丝绵 5.12 94.88 68.17锦绮类24.75 0.09 —绫49.10 18.80 4.51A.政府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B.丝织业已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C.王安石变法取得显著经济成效D.经济重心南移助推南方经济发展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A.推动社会转型B.加强中央集权C.整顿官僚机构D.实现富国强兵4.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在汴京设立市易司,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班级:姓名:小组:【课标及学习要求】【重点难点】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2.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的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知识链接】一、五代十国(907年-979年,若定义为唐亡至宋兴之间的时期则是907年-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指中国历史上唐末至宋初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
在73年时间里,北方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均自命继承大统,但都无力控制全局的朝代。
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在五代之外,在中国南方境内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二、北宋皇帝庙号、名字、年号及年代表:1、太祖赵匡胤: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2、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端拱 988年-989年;淳化 990年-994年;至道 995年-997年。
3、真宗赵恒:咸平 998年--1033年;景德 1004年-1007年;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天禧 1017年-1021年;乾兴 1022年。
4、仁宗赵祯: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佑 1034年-1038年十一月;宝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庆历 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佑 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佑 1056年九月-1063年。
5、英宗赵曙: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赵顼:熙宁 1068年-1077年;元丰 1078年-1085年。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第4讲王安石变法【要点精析】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例题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财措施,也涉及军事方面。
首先搞清限定词“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搞清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再据变法措施内容选择。
故选D。
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认识(1)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教训(1)改革必然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2)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3)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例题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理解。
方田均税法是通过丈量土地来收取赋税,地主不得例外,这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高二历史编写人:王若东【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学习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学习难点】(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2)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学习方法】(1)利用图表法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分析比较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知识链接】(1)复习整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2)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自主学习】一、起用王安石了解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
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1、宋神宗为什么起用王安石?(阅读p51内容加以归纳)2、标志:一场更为全面的改革由此开始。
二、富国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有:合作探究: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下表:阅读p53“学思之窗”回答,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强兵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有:四、取士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皇帝是A.宋太祖B.宋仁宗C.宋神宗D.宋高宗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A.开支过多B.生产过少C.官员太多D.军队太弱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的负担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B.整顿军队C.富国强兵D.科举5.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徭役繁重B.高利贷盘剥C.“冗兵”与“冗官”D.“积贫”与“积弱”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7.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包括...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C.设明法科D.首创武举制度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
王安石变法1导学案学生
第6课王安石变法(第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其主要内容,评价其作用。
2.通过合作探究、史料分析,加深对变法的背景、内容及评价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3.热情学习,享受学习,学习王安石“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变法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课前知识体系图解1、请阅读课本,提取关键词。
2、画出本课知识的思维导图。
知识链接1.“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赵恒(998-1022)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
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
仁宗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1067年-1085年在位。
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2.阶级矛盾的激化:(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王安石各项变法法令的具体成效。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学习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三、学习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课堂六环节】一、“导”——教师导入新课。
(2—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3分钟)【自主学习】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①和②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③”精神,即“④,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⑥。
4.结果:宋神宗死后,⑦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拓展点拨】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来看,改革是艰辛的,充满种种阻力。
改革者要坚定信念且毫不动摇,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是还要善于用人。
评价王安石变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从史实概括到理性分析都不要脱离改革变法的特定历史环境。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⑪原因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①和②,使农业生产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③据实纳税,④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⑤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⑥。
E.免役法:有利于⑦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⑫表现:政府的⑧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⑪原因A.保甲法:加强了⑨秩序,维护了⑩。
实现了⑪,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B.军器监:使武器的⑫得以改进,⑬大大增加。
C.保马法:马匹的⑭和⑮得以提高,节省了⑯。
D.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⑰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⑫表现:北宋的⑱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⑲的发展和⑳实力的壮大。
【拓展点拨】王安石强兵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两个目的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于前者。
保甲法的推行取得了两大成效:①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导学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王安石上台的社会背景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关系(重点)。
(2)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的目的、内容、效果难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及变法的主要措施、目的(2)分析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目的,培养阅读、归纳、概括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针对时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
并认识到改革过程的艰难。
预习案一、变法的前提——起用王安石1.王安石上《言事书》:在___________更加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给___________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但没引起重视。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①宋神宗希望克服统治危机②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摧制兼并”等解决办法③宋仁宗很赞赏他的主张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起用的标志:___________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__,主持变法。
3.变法目的和性质:①目的:。
②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改革。
二、变法的具体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目的:改变,调整。
2.具体内容:(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或谷物给,使农民免受盘剥。
作用:(积极)增加;限制,一定程度。
(消极)强制;利息偏高,农民(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和。
作用: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利于和;耕地面积;促进(3)免役法:又称。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收取,雇人服役。
作用:(积极)保证,促进;增加了(消极)对贫苦人是,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4)市易法:在东京设置,收购,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打破了;增加了(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和肥瘠收取赋税,、也不例外。
6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导学案 第6课 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预习案】 一、背景 1、危机: 4、教训: 5、主观: 6、支持: 二、内容三、结果: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四、变质: 1093年,宋哲宗亲政。
恢复部分新法——宋徽宗时,______________五、评价 1、目的: 2、性质: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改变_________局面,客观利于社会进步;针对积弊,_____________ (2)败因(局限):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可能______上摆脱统治危机。
(根因) 触犯______________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 ____________,执行有偏差,引起百姓不满。
失去___________支持(神宗死)。
小结:王安石变法简表: 【探究案】 12、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如何评价王安石其人?【巩固案】 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曰:“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宋史·食货》材料三司马光曰:“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第四课:王安石变法问题导读评价单:一、课标要求1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三、知识梳理: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二、内容: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变法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巩固。
变法内容:核心: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宋神宗的支持;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变法的历史作用:理财:增加;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局面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得到壮大军事:加强军事实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局限:⑴变法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⑵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缺陷,加重,引起反对。
问题解决评价单一、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1)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2)认识变法各项措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知识导学】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2、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
(边境危机——外患)3、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政治危机——内忧)4、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
中心问题。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根本目的:。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三、变法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均输法:①措施: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采购。
②作用:物资需求和物资供应得到配合;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节省,增加财政收入。
2、市易法:①措施:政府设立“”,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时再卖。
商贩向缴纳抵押品,可成批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利息。
②作用:限制对市场的控制,增加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①措施:各州县在每年时,两次或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利息。
②作用:使农民免受,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免役法:①措施:废除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充役,征收募役费用。
②作用: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了,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①措施:规定各地兴修,其工料由当地居民高下分派。
②作用: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6、方田均税法:①措施:政府重新,根据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1、将兵法:①措施:A.对禁军,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②作用:改变了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导学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张吉炎一、导入:回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合作探究1: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在回顾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反响。
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并进行体验。
1.假如你是个大地主或富商,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2.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3.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4.假如你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二、过程: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合作探究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改革者及改革的结果,有人借用“鱼死网破”这个成语来形象比喻,并将其结果从好到坏分为四种类型,即“鱼”不死“网”不破型、“鱼”死“网”不破型、“鱼”不死“网”破型和“鱼”死“网”破型。
如果按照这种分类,那么王安石变法属于哪种类型呢?(说明:一般“鱼”指改革者,“网”指改革。
)提示:对于王安石及变法的结果,史学界较盛行的看法是王安石被罢官,变法总体上失败。
(合作探究3:结合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
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
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
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
图一百姓的反对图二司马光等的激烈反对保守派抵制新法图三图四皇后、太后的“哭诉”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归纳汇总)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④在指导思想上,偏重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且实行过于急进。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精品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作用【重点、难点】重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学过程】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三冗”局面及形成的原因:(1)冗官(2)冗兵(3)冗费2、“积贫积弱”局面及形成的原因:(1)积贫(2)积弱3、庆历新政(1)内容:(2)结果4、“拗相公”(1)王安石的志向和担任地方官的经历(2)《言事书》和宋神宗支持变法(3)百折不挠的变法精神二、阅读教材,提炼关键词,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想一想:结合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什么?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历史局限性:想一想,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如何?原因何在?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课时训练】(独立完成,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率)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材料三(仁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食货志》材料四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回答:(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四中的“盗贼”指什么?(3)材料一、二、三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是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官僚机构膨胀,材料二反映出军费开支过大,材料三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起义军(3)因果关系。
官俸、军费取之于民,土地集中使农民少地、无地,为了生计只有起义。
王安石变法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变法背景:三冗和积贫积弱——三大危机。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
(1)财政危机: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费、冗兵问题,造成积弱局面;(2)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3)边患危机: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
2、“庆历新政”夭折,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宋神宗继位,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二、变法概况:1、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目的: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三、变法内容:1、理财(富国)措施——中心措施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
积极:政府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配合,纳税户负担减轻,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②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④免(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政府收入。
B. 消极: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⑤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总评:一定程度改变积贫局面;但也存在局限,具有较大争议,新法实施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①将兵法:精简禁军,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各路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作用:改变了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②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第6课王安石学案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二)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自我诊断】1.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2.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D.前错后对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4.王安石变法中,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是①市易法②均输法③青苗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5.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宋神宗态度动摇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6.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张居正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戊戌变法D宋代王安石变法【课堂探究案】【自主学习】1.回顾必修一第三课内容: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2.预习提示①“三冗”、“两积”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导学案)【导语分析】本专题学习中国古代第三次重要变法,即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不同于前两次的是这次变法发生在封建王朝中期,是一次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
结合导语,需明确以下三个方面:一、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重新统一全国;二、宋朝时期的历史特征:经济方面:①经济重心南移、改变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②商业取得重大突破,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③棉纺织业兴起、棉布开始成为重要衣料;政治方面:①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三冗、国家积贫积弱;②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文化方面:①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成就、影响深远;②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树统治地位;③世俗文学艺术勃兴、诗词戏剧成就斐然。
三、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宋仁宗任用范仲庵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史称“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学习目标】1.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及结果;2、掌握积北宋中期贫积弱局面的表现及成因;3.理解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与积贫积弱局面的联系;4.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基础梳理】一、兵虚财乏→形成“三冗”局面、加剧财政危机1、形成根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许多弊端。
原因:①晚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和分裂混战,给了北宋统治者深刻教训;②北宋政权是武将发动兵变而建立,为避免兵变重演、急需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防止地方割据和分裂;表现:将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全部收归中央;结果:一方面基本铲除了武将专权和地方割据的基础、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另一方面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种下积贫积弱祸根。
2、弊端表现:形成“三冗”局面⑴集中军权造成“冗兵”:①国家每逢灾年就将编入军队(“募兵养兵”赈灾安民);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______(“强干弱枝”);③在边防大量屯兵以防止_____和____ 的侵扰。
上述三种因素造成军队人数激增,形成“冗兵”局面。
其它军事措施:①军事布署上实行“、”(含义:强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军;强化京师布防、削弱地方军力);②削弱禁军将领的军权、设枢密院牵制(禁军将领只有统兵权、枢密院掌调兵权);③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轮换驻防、频繁调动。
后果:①造成地方和边防的防务力量薄弱;②造成“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缺乏系统训练、又不利于军事指挥,削弱军队战斗力。
⑵改革官制造成“冗官”:①“定官不定员”、实行一职____;②“重文轻武”、大大增加的名额;③通过_____授官大量授予官职。
上述三个原因导致官员人数激增、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局面;同时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和推诿,导致效率低下、整治腐败。
⑶“冗费”加剧财政危机:①“冗官冗兵”导致_____和__ __开支庞大;②大兴土木的费用;③_____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和西夏缴纳“_____”。
结果:政府开支浩大、入不敷出,导致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三冗”局面产生的根源:北宋初年的措施;从反面说明改革要精兵简政。
二、内忧外患→农民起义与辽夏威胁加剧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含义:“积贫”是指财政困难、国穷民贫;“积弱”是指军队战斗力弱、无力应付边患危机;“积贫”的原因:①主因:宋初加强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财政困难;②政府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土地兼并,国家税收大量流失;③统治阶级花天酒地、挥霍浪费大量财富;④沉重的赋役和地主的盘剥,造成人民十分贫困,民贫又加剧国穷。
“积弱”的原因:①极力限制武将不利于其发挥军事才能;②更戍法使兵将分离不利于军事指挥;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导致地方和边防防务薄弱;④“募兵”救灾导致的军队素质低下。
根源: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
后果:内不能镇压、外无力抵抗的侵扰,政治危机与边防危机交织。
2、内忧的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原因:⑴政府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②政府的赋役负担沉重;③官僚和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3、外患的加剧:对北方边境的侵扰:⑴宋辽的战和:①最初宋太宗主动攻辽:目的在于将契丹势力赶到长城以外;②后因攻辽失败转为被动防御;③澶洲之战:1004年辽大举南下攻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洲;④澶渊之盟:澶洲之战虽然宋军胜利,统治者却以胜求和,订立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给辽纳“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宋夏的战和:西夏对宋曾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进攻、北宋屡战屡败;被迫与西夏议和,每年纳“_______”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结果:没有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加剧政府财政危机和人民负担。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揭开改革变法的序幕:1、背景:①对_____战争的惨败加重了社会危机;②有远见的官僚要求________革新弊政。
2、方案:地主阶级士大夫范仲庵、富弼等上奏《》3、时间人物:宋仁宗任用为参知政事,实施改革,史称“________”;4、目的:克服危机、维护封建统治;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改革;5、主要内容(中心问题):_________:精简官僚机构、裁汰官员。
6、结果:历时仅就宣告失败,宋仁宗下诏废除新法、罢免革新派。
原因:①触犯保守派官僚贵族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变法决心动摇。
(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名言、表达忧国忧民情怀)7、影响:它揭开了北宋____ __、___ ____的序幕。
【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2:见下图材料1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效。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宋冗官冗费》材料 3 一曰明黜陟。
为重定文武百官磨勘,将以约滥进,责实效,使天下政事无不举也。
二曰抑侥幸。
为重定文武百官奏荫及不得陈乞馆阁职事,将以革滥赏、省冗官也。
三曰精贡举。
为天下举人先取履行,次取艺业,将以正教化之本、育卿士之材也。
四曰择官长。
为举转运使、提点刑狱并州县长吏,将以正纲纪、去疾苦、救生民也。
…… ——《再进前所陈十事》材料4 (皇祐七年)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
——《宋史〃兵志一》材料5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⑴材料1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后果?⑵材料2中的人物是谁?根据材料3,为解决上述问题,他采取了怎样的对策?⑶材料4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⑷根据材料5归纳北宋时期的“三冗”是指哪三冗?三冗造成了北宋怎样的局面?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宋仁宗庆历年间,国家财政收支差额每年在三百万缗以上。
到宋英宗治平二年“内外入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五,出一亿二千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四,非常出者又一千一百五十二万一千二百七八”,财政收支差额达到一千五百七十万缗。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材料2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材料3 今井田久废,复之必难;旷土颇多,辟之为利。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材料4(庆历三年)主伦、张海等相继而起,京东、淮南、江南、陕西、京西五六路二三十州军,数千里内杀人放火,肆意横行,人州人县,如人无人之境。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00材料5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弹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偿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⑴材料1反映了北宋哪一严重问题?是哪些原因造成的?⑵材料3反映了北宋哪一社会问题?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⑶材料4反映了北宋哪一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⑷综合上述材料,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课堂检测】1.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A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B .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C .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北宋统治者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 .增强军队战斗力B .防止地方专权C .加强禁军D .防止武将专权3.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 .辽、西夏的威胁B .土地荒芜、水利荒废C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 .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 .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5.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 .北宋王朝十分腐朽C .变法内容不尽合理D .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6.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知识体系构建】参考答案一、基础梳理部分中央集权藩镇割据行政积贫积弱流民禁军辽西夏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将不识兵多官科举取士恩荫岁币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农民起义辽和西夏纵容辽和西夏契丹被动防御澶渊岁币西夏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庆历新政整顿吏治年老伤残无能贪污一年左右宋仁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革除弊政二、问题探究部分1、⑴现象:官吏队伍庞大、形成“冗官”局面。
原因:①根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弊端;②“定官不定员”、实行一职多官;③大量“恩荫授官”;④“重文轻武”、科举取士的人数不断增加。
后果:①导致官僚机构庞大、官俸开支浩大、加剧财政危机;②官吏因循苟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吏治腐败。
⑵范仲淹。
对策:整顿吏治,精简官僚机构、裁汰无能和老弱病残官员。
⑶现象:军队人数激增、形成“冗兵”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