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通用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九章《计算器与数学探究》中的第二节《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详细内容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四则运算,探索并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熟练进行四则运算。
2. 培养学生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四则运算的熟练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器、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小华和小明在公园玩跷跷板,他们的体重分别是40千克和30千克,请问跷跷板平衡时,他们分别距离中心点的距离是多少?2. 例题讲解(15分钟)(1)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跷跷板平衡时,小华和小明分别距离中心点的距离。
(2)通过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两边的力矩相等,即40千克×距离1 = 30千克×距离2。
(3)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的乘积相等,且一个数增大,另一个数减小。
3. 随堂练习(10分钟)4. 探索规律(15分钟)① 两个数的和一定,它们的乘积与它们的差之间的关系;② 三个数的和一定,它们的乘积最大时,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1)两个数的和一定,它们的乘积最大时,两个数相等;(2)两个数的差越小,它们的乘积越大;(3)三个数的和一定,它们的乘积最大时,三个数相等。
六、板书设计1.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 内容:(1)跷跷板平衡问题(2)两个数的和一定,乘积与差的关系(3)三个数的和一定,乘积最大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2 + 3,3 + 4,4 + 5,② 1 × 2,2 × 3,3 × 4,(2)小华和小明分别距离跷跷板中心点2米和3米,他们的体重分别是40千克和30千克,跷跷板平衡时,他们分别距离中心点的距离是多少?2. 答案:(1)规律:两个数的和一定,它们的乘积与它们的差之间的关系。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探索数的规律。
2.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1. 规律的发现和总结。
2. 计算器的熟练运用。
教学准备:1. 计算器。
2.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2. 提问:计算器除了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还可以做什么呢?二、探索规律(15分钟)1. 出示一组数列:1, 2, 4, 7, 11, 16, 22, ...2. 提问:观察这组数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 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4. 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
5.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验证结果。
三、总结规律(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出数列的规律。
2. 规律: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一项加上一个递增的数,递增的数从1开始,每次增加1。
3. 提问:你能用计算器计算出数列的下一项吗?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另一组数列:2, 5, 10, 17, 26, ...2. 提问:观察这组数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 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4. 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
5.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验证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数列规律?2.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数列规律,并简要说明。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用计算器探索以下数列的规律,并计算出下一项:a) 1, 4, 9, 16, 25, ...b) 3, 6, 12, 24, 48, ...c) 0, 1, 1, 2, 3, 5, 8,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第【1】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二、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三、教学难点探索发现规律四、教学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1.小组合作,使用计算器。
现在老师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请大家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给每组不同的数字)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每组请两个同学来汇报她们的最终计算结果。
看了以上的结果,大家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后明确最后答案都是6174。
同学们最终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真的是很神奇,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二)小组交流,探索规律1.探索规律出示例题:1÷11 2÷11 3÷1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
1÷11=0.0909……2÷11=0.1818……3÷11=0.2727……观察计算出来的结果,分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汇报结果: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2.尝试应用规律你能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后几题的商吗?学生尝试写出后几题的商。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
4÷11=0.3636……5÷11=0.4545……6÷11=0.5454……7÷11=0.6363……8÷11=0.7272……9÷11=0.8181……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出这几道题的商呢?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 让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2. 探索数学规律,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2. 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计算器。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二、探索规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系列数学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结果。
2. 学生计算并观察结果后,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题目的结果都是一些特殊的数字,比如0、1、2、3等,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类似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找出规律。
2. 学生计算并找出规律后,教师提问:“你们能总结出这些题目的规律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题目的规律都是一些特殊的数字,比如0、1、2、3等,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规律。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题目的规律都是一些特殊的数字,比如0、1、2、3等,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共同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1. 认识计算器及其基本功能。
2. 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探索数学规律,如数的倍数、数的因数、数的排列组合等。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1. 每位学生一台计算器。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如加、减、乘、除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探索数学规律1. 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如“找出100以内的所有偶数”。
2. 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观察并记录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发现数学规律,如“偶数都是2的倍数”。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数学规律,总结规律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题目,如“找出50以内的所有3的倍数”。
2. 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他们发现的数学规律。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的数学规律。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探索数学规律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
2.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数学规律。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发现并掌握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发现并理解数学规律。
2.难点: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如:斐波那契数列、平方数、立方数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数学规律。
(二)探索规律1.学生自由分组,每组一台计算器。
2.教师提出探索任务:使用计算器,寻找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索,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平方数的规律:1^2=1,2^2=4,3^2=9,……(2)立方数的规律:1^3=1,2^3=8,3^3=27,……(3)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4)其他规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三)深入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求一个数的平方或立方。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平方数或立方数。
(3)利用等差数列求和。
(4)利用斐波那契数列预测发展趋势。
(四)实战演练(1)用计算器求1到10的平方和立方。
(2)判断下列各数是否为平方数或立方数:16,25,27,64,125。
(3)求1到10的等差数列之和。
(4)利用斐波那契数列,预测第10个数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选用计算器,探索其他有趣的数学规律。
3.运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发现并掌握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
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12345679 ( )4、揭示课题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
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5、提出学习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二、自主探索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1)学生独立操作。
(用计数器计算)(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1÷11=0.0909…2÷11=0.1818…3÷11=0.2727…4÷11=0.3636…5÷11=0.4545…(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1、数字宝塔P29“做一做”补充:333333.3 666666.7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学会观察、分析、总结数学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精讲精练,巩固知识: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方法和规律的运用能力。
5.评价激励,提高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操作计算器,积极参与探索规律的活动。但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探索问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b.家长可协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数字规律的手抄报,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2. 通过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探索数的规律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数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的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如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如开机、关机、清除等。
(3)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3. 探索数的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数列,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数列的规律,如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比值等。
(3)总结数的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4. 解决实际问题(1)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等。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这些问题,并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数的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计算器和数的规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是否熟练?3. 学生在探索数的规律方面有何收获?4.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何提高?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掌握数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数的规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旨在通过计算器的辅助,让学生观察、发现并验证数学中的各种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
2.学生能够将计算器中的数字和符号运用到生活中,发现规律。
3.学生能够分析并总结计算规律,并运用到练习题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计算器中的数字和符号运用到生活中,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运用到练习题中。
教学准备:计算器、白板、黑板、教材、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口算题目进行热身。
2.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引入今天的主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Step 2: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师向学生展示并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数字键、运算符号和等号的功能。
2.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计算器知识进行解释,并带领学生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Step 3:实践探索规律1.教师将几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计算的过程,并解释自己的计算思路。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探索规律。
例如,学生可以发现一些相同数字的相乘、相加、相减、相除的结果特点,或者找出逆向的操作结果。
Step 4:总结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上述规律,并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规律是否准确,并找出更多的规律。
Step 5:运用规律解题1.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之前总结的规律进行解题。
2.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
Step 6:展示成果1.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让学生将解题过程和思路展示给全班。
2.学生逐一展示,并进行讨论。
Step 7:巩固拓展1.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的综合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
Step 8:课堂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掌握的知识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新课标(2023秋)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计算器是一种便捷的计算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完成数值计算。了解计算器的使用对于提高我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器计算一系列数的和,比如1+2+3+...+10,并探讨如何快速找出这种数列的规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选自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人教新课标(2023秋)第四章《计算器与数学探究》。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按键操作。
2.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减乘除、连续计算等。
3.探索数的规律:通过计算器进行数的序列计算,发现和总结规律。
2.教学难点
-对于计算器操作不熟悉,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数值计算时出现错误。
-理解数的规律背后的数学原理,如何从具体的数列中抽象出通项公式。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数列规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从传统的笔算过渡到计算器计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举例解释:在教学难点方面,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操作计算器时的常见错误进行指导,如误按键、输入错误等。同时,教师应通过图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列规律的形成原因,如通过小棒或计数器的排列展示等差数列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应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如果你有100元,购买物品后找零问题”,让学生将计算器计算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与发现算式背后的规律。
教材例题3,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面三题,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填出后面四道算式的得数。
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得数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比较算式的特点,从而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第43页练习七第5-8题。
(第四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一些特殊算式计算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同类算式或同类算式的得数,能用计算器验证一些算式计算得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计算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一些特算式计算规律的观察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计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为课堂中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作准备。
2. 游戏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用计算器玩“猜数字”游戏。
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不能说出。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通用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补充,以下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1.反思的深度:课后反思应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改进措施。
补充说明:课后反思要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学效果的达成等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a.和不变;b.积不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发现了四则运算的规律,但部分学生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如数的平方、立方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解析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计算总价,引出计算器的作用。
2.例题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观察四则运算中的规律。
(1)计算以下各题,观察计算结果:
12 + 23 =
45 - 18 =
32 × 15 =
63 ÷ 9 =
(2)将上述算式中的数字替换为其他数字,再次计算,观察计算结果。
3.随堂练习(10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并分享计算结果:
13 + 27 =
48 - 16 =
36 × 14 =
72 ÷ 12 =
4.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通过计算,你发现了四则运算中有哪些规律?
(2)这些规律如何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计算问题?
5.总结规律(5分钟)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本节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以下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第【1】篇〗小数除法第八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能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师:计算器、多媒体。
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11=2÷11=3÷11=4÷11= 5÷1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数学这座宏大的宫殿中,有许多神奇的数和算式都存在规律。
今天,就让我们利用数学工具计算器去领略数学的魅力,探究神奇的规律所在。
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1÷11=0.0909… 2÷11=0.1818…3÷11=0.2727… 4÷11=0.3636…5÷11=0.4545…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
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6÷11= 7÷11= 8÷11= 9÷1l=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1 教学目的: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究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拟、猜测、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根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究数学规律的经历,开展思维才能。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别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别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究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究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比赛提醒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如今老师想和你们进展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
谁赢了?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究规律。
(补充课题)(二)猜测,举例验证,发现规律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如今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刚刚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测,要想证明这个猜测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展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2. 通过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3. 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探索其中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中的规律。
2. 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
2. 采用示范法,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和探索规律。
3. 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规律。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实际计算和探索。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4. 学生实践:学生自主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5. 探索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探索其中的规律。
6. 分享与讨论: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进行讨论和总结。
7. 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体会计算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9.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计算器使用和探索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辅导: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计算器使用熟练程度,包括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
2. 通过使用计算器,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使用计算器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足够数量的计算器。
2. 准备用于实践探索的数学题目材料,其中包括一些有规律的数列、数学运算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入课堂活动:“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
但是,除了进行传统的算术运算,我们能否通过使用计算器来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呢?请思考一下。
”Step 2:探索规律2.1. 数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有规律的数列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数列中的数字。
例如,“1,2,4,8,16,32,...”,请学生计算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并总结规律。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计算器功能,如乘法、幂运算等,以便更好地发现规律。
2.2. 运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带有运算符的数学题目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例如,“12 + 34 =?”、“56 - 23 =?”、“78 * 9 =?”、“90 ÷ 6 =?”等。
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后,可以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运算规律。
Step 3:总结规律学生在完成探索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他们发现的规律。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汇报,或者直接在黑板上整理出总结的规律。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解释和推理,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Step 4:应用规律4.1. 运用数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数列的前几项,并要求学生预测后面几项的数值。
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预测,并解释推理过程。
例如,“1,4,9,16,25,...”,请学生预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并使用计算器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应适时引导,教会学生倾听和表达,提高交流效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找出一些数字或图形的规律的情况?”比如,我们在玩游戏时,可能会发现某些数字的组合会重复出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规律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计算器是一种便捷的计算工具,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行数学运算,探索数学规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器,我们可以发现乘法表中数字的规律,比如乘积的个位数字会按照一定的周期变化。
b)探索乘法表中的规律,如交换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积的个位数字与乘数的个位数字有关等。
c)通过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总结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
3.实践与应用: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等。
4.数学游戏:设计包含计算器操作和数学规律的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计算器与数学规律”章节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操作,如加减乘除、开机、关机、清除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精品教案通用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数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方法,发现数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规律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发现并掌握数规律。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器、PPT、黑板。
学具:学生每人一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PPT展示一个数序列,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几个简单数值,让学生感受计算器在数学探究中重要作用。
2. 例题讲解1×1=1,2×2=4,3×3=9,4×4=16,5×5=25,…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找出规律。
(2)讲解规律,并进行拓展:平方数规律。
3. 随堂练习1+2=3,2+3=5,3+4=7,4+5=9,5+6=11,…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进行讲解。
(2)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其他数规律。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数规律:平方数:1×1=1,2×2=4,3×3=9,4×4=16,5×5=25,…连续奇数:1+2=3,2+3=5,3+4=7,4+5=9,5+6=11,…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使用计算器计算1×2,2×3,3×4,4×5,5×6,…,并找出规律。
(2)使用计算器计算1+3,2+4,3+5,4+6,5+7,…,并找出规律。
2. 答案:(1)规律:每个乘积比前一个数多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执教扬州市沙口实验小学高峰龄评析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陈世文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3~84)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等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应用、贯通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索经验。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计算器、作业纸、课件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1、观察比较:13×7=9113×14=师:积变化了吗?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怎么想的?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算,13×14的积是不是等于182.2、初步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2.3、观察比较:13×7=91 13×7=9139×7=13×28=师:猜一猜现在的积可能会怎么变?你是怎么想的?4、师: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是原来的积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就是原来的积乘4。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猜想吗?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我们可以举例验证。
【评析】首先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积是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了。
接着进一步通过三组题的观察比较,得出一个初步猜想,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提出猜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猜想是要验证的,所以字体、然转入下一个教学板块——举例验证。
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
二、举例验证师:请同学们先想出两个因数,算出它们的积,如果数据过大,不能口算,我们怎么办?师:对,要学会运用先进的工具,算出积并写在“实际的积”一栏中。
师:现在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任意乘一个数,根据猜想,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写出算式,算出猜想的积。
师:运用因数乘因数的方法算出实际的积。
师:猜想的积于实际的积符合吗?师:在表格中“猜想与实际符合”一栏中画“√”,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这一题中是正确的。
师:借助这张表格,我们还可以举例验证。
将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任意乘一个数,根据猜想,积会怎样变?写在“猜想的积”这一栏中,再算出实际的积。
比较猜想的积与实际的积是否符合。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们身边有一张和屏幕上一样的表格。
请大家像刚才那样,借助表格,想猜想再验证。
2、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完成表格的填写。
3、展示学生验证猜想的过程。
师:在验证过程中,用计算器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用呢?师:这位同学展示的是猜想与实际符合的例子,其他同学举的例子都符合刚才的猜想吗?师:我们班三十几位同学列举了近八十道算式,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符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时间允许,同学们还能举出多少个例子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4、揭示规律。
师: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师:同学们相互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
师:哪位同学能将“积的变化规律”说给大家听听。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评析】先由师生共同举例完成表格的填写,而表格的填写实质是研究的基本范式:先举出一个样本(一道乘法等式),改变其中的条件(一个因数乘几),观察结果(积)的变化与猜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全体同学独立举例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规范求真的意识和品质,并注意提示学生在数据较大的情况下运用计算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工具的意识和方法。
三、综合运用1、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37×28=3836(1)137×(28×19)=3836×()(2)(137×64)×28 =3836×()(3)137×(28×)=3836×426(4)137×56=3836×()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时关注反馈结果,了解学生理解规律的情况。
2、师: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还能帮助我们更加灵活地进行计算。
请同学们运用规律,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24×6=144 7×15=105 114×8=91224×60= 21×15= 114×24=2400×6= 7×45= 228×8=3、师:同学们能熟练运用规律,这儿有一组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题目。
想试试吗?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思考”○×△=726○×(△×10)=(○×15)×△=○×△×■=○×(△×)=5808【评析】从猜想规律到验证规律,再到运用规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综合运用板块的习题设计由浅入深,有顺向有逆向,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符号,多层次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四、练习贯通师:同学们已经能理解规律,熟练运用规律。
我们今天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和以前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还有联系相通之处呢。
23×3=6923×(3×4)=()×4师:括号里填什么数?怎么想的?23×(3×4)=(×)×4师:括号里填什么算式?运用什么运算律将这两道算式组成了等式?师:你能发现乘法结合律与积的变化规律之间相通之处吗?先独立观察思考,在小组交流。
一个因另一个原来的积乘4数不变因数乘423 ×(3×4)=(23×3)× 4=(69)×4乘法结合律师:多奇妙啊!数学知识原来是有联系的,同学们能发现新旧知识减联系相通的地方,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由猜想到验证,探索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就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同时感受到只时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根据16×7=112,你能知道48×14的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吗?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研究。
【评析】此处设计教师沟通了积的变化规律与乘法结合律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内在的统一性。
【总评】此教学设计有三个精彩和独创之处:一是摆正了计算器运用于规律探索之间的关系。
教材单独编排一个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如果理解偏差或处理不当会把计算器的运用过多凸显来,本节课以“积的变化规律”为课题,其实质是突出主题,即规律的探索,而计算器只是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遇到较大数据时的辅助工具。
二是建构了符合科学研究范式的教学框架。
本课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即提出猜想、举例验证、综合运用、联系贯通。
学生探究的过程借助表格填写呈现出来,教师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了独具匠心的优化设计。
三是沟通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本课设计一方面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增设可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环节,充分体现了数学内在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弥补了规律的举例验证中不完全归纳法的不足,从乘法结合律的角度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证明”与沟通。
教学内容:第83—84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
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
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36 ┃30 ┃1080 ┃┃┣━━━━━━╋━━━━━━━╋━━━━━╋━━━━━━━┫┃36 ┃30×2 ┃┃1080×——┃┣━━━━━━╋━━━━━━━╋━━━━━╋━━━━━━━┫┃36 ┃30×10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
(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
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
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
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
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
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