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课程设计
轨道主题项目课程设计案例
轨道主题项目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轨道的基础知识,包括轨道的结构、功能及分类。
2. 学生能了解轨道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理解轨道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学生能掌握轨道线路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轨道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针对给定情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一个简单的轨道线路项目。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进行初步的预测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轨道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激发探究轨道知识的热情。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遵守轨道交通安全规定的重要性。
3.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沟通交流。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三种不同类型的轨道结构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轨道线路,并进行展示和介绍。
3. 学生能够针对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提出至少两种解决措施,并分析其优缺点。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学习心得,尊重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轨道基础知识:包括轨道的结构、功能、分类及轨道线路设计原则。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第二章 轨道结构及功能2. 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3. 轨道线路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线路设计原则;第五章 轨道线路设计方法4. 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教学安排和进度:1. 第一周:轨道基础知识学习,理解轨道结构、功能及分类。
2. 第二周:探讨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完成《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和实践性训练的教学环节。
通过该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本课程专业知识和其它先修课程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计算机绘图,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等,培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做准备。
二、设计目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选题的目的在于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安全性和促进技术创新,其意义在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乘客出行体验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闭塞分区长度1000-1400,上下行各5个闭塞分区,共10个。
左2右3。
规定下行三接近载频采用2300-1;上行三接近载频采用2600-1。
ZPW-2000A轨道电路载频配置:下行1700-1,2300-1,1700-2,2300-2交替配置;上行2000-1,2600-1,2000-2,2600-2交替配置。
四、设计图纸说明本次区间信号平面布置的是以邢昊楷站为中心的区间布置,该站为双线双向,共包括10个闭塞分区,上行5个闭塞分区,下行5个闭塞分区。
本张图纸的内容包括了信号机的设置、命名,闭塞分区的命名,区间载频的配置,以及各闭塞分区长。
4.1 各闭塞分区长度设置邢昊楷站中心坐标为 K202+222,站长度 3000m,中心距车站左侧边缘1500m,距右侧边缘1500m,各闭塞分区长度的设置如下:(1)下行方向各闭塞分区长度从左到右依次设置为:1260m、1250m、1250m、1^1270m.(2)上行方向各比赛分区长度从左到右依次设置为:1260m、1250m、1250m 1270m.4.2信号机的设置及命名(1)信号机的设置:一般设于线路左侧。
我国铁路实行左侧行车制,规定所有信号机应设在行车方向线路的左侧。
如果两线路之间距离不足以装设信号机时,可采用信号托架或信号桥。
轨道交通选线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选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轨道交通选线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流程;3. 引导学生认识轨道交通选线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轨道交通选线的合理性;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轨道交通选线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关注和热爱;2.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轨道交通选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公共利益,为城市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数学和科学知识,对城市轨道交通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选线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设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选线基本原理:讲解轨道交通选线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和设计标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掌握轨道交通选线的理论基础。
教材章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章第三节“轨道交通选线原则与影响因素”2. 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介绍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流程、方法和要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选线的实际操作。
教材章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章“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3. 轨道交通选线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具体城市或区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轨道交通选线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章“轨道交通选线案例分析”4. 轨道交通选线评估:讲解轨道交通选线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让学生学会评估轨道交通选线的合理性,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心得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心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2. 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的关键技术,如高铁、地铁等,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3. 引导学生认识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了解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轨道交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加深对轨道交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以我国轨道交通为背景,突出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
- 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轨道交通关键技术:- 高铁技术:高速列车、线路、供电、通信信号等关键技术。
- 地铁技术:线路设计、车辆、信号系统、运营管理等方面内容。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关键技术3. 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轨道交通重点工程案例分析,如京张高铁、上海地铁等。
- 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轨道交通基础知识第二课时:高铁技术第三课时:地铁技术第四课时: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在讲解轨道交通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时,采用讲授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特点和功能。
2. 学生能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学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并进行初步的评估。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数据,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知识,增强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绿色出行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作用2.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参数- 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车辆类型、性能及其运行原理- 信号系统及其作用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的设计要点- 简单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实例分析4.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影响-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环境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与优化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和安排。
城轨研学课程设计
城轨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3. 帮助学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布局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进行评价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城市交通事业做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出行、环保节能的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结合实地考察和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对城市轨道交通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 学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规划。
2.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部分-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 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布局- 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布局及功能。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状况,如客流量、运行速度等。
-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
5. 城市轨道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轨道交通概论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 了解轨道交通的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掌握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轨道交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轨道交通相关资料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出行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关爱生命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交通概论,旨在让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轨道交通基本组成部分-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基本组成部分3. 轨道交通线路- 线路类型、设计原则及线路设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线路4. 轨道交通车辆- 车辆类型、构造及其运行原理。
-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交通车辆5.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的作用、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6.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安全运行原理、运营管理模式及服务标准。
-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7. 轨道交通发展前景-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教材章节:第七章 轨道交通发展前景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 共计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电动葫芦轨道课程设计
电动葫芦轨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动葫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轨道安装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掌握电动葫芦轨道安装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安全操作规范。
3. 学生能了解电动葫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安装和调试电动葫芦轨道。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电动葫芦轨道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3.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轨道安装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工业设备操作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能认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3. 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工匠精神,培养敬业、专注的品质。
4.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动葫芦轨道的安装与操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动葫芦轨道相关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业生产领域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1. 电动葫芦的基本结构:介绍电动葫芦的组成部分,包括电动机、减速器、钢丝绳、吊钩、限位器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电动葫芦工作原理:讲解电动葫芦如何通过电动机、减速器等部件实现重物的起吊、移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轨道安装步骤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电动葫芦轨道的安装流程、安装方法以及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4. 安全操作规范:强调电动葫芦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包括操作前的检查、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紧急情况的处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5. 电动葫芦轨道的检查与维护:介绍轨道的日常检查、维护方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动葫芦轨道安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电动葫芦轨道课程设计
电动葫芦轨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动葫芦轨道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电动葫芦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对机械设备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电动葫芦轨道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参数,掌握电动葫芦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电动葫芦的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轨道安装、调试和维护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动葫芦轨道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操作方法、维护保养和故障处理等方面。
1.电动葫芦轨道的基本原理:介绍电动葫芦轨道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其主要部件和性能参数。
2.电动葫芦轨道的结构组成:讲解电动葫芦轨道的各个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熟悉其结构。
3.电动葫芦的操作方法:教授学生电动葫芦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起吊、放下、移动等。
4.电动葫芦的维护保养:传授电动葫芦的日常维护保养知识,指导学生如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电动葫芦故障处理:分析电动葫芦可能出现的故障,引导学生学会故障判断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电动葫芦轨道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等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2.讨论法:学生就电动葫芦操作方法、维护保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动葫芦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动葫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电动葫芦轨道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城市轨道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认知和理解。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3.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
4.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
5.能够评价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
1.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
2.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以及它们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
3.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如高速、大运量、准时等。
4.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5.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城市轨道交通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
4.实验法:学生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城市轨道交通教材,提供全面的城市轨道交通知识。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书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培养学生对轨道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理解轨道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3.熟悉轨道工程的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轨道工程实际问题。
5.具备轨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
6.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CAD等,进行轨道工程设计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轨道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轨道工程概述:介绍轨道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轨道结构设计:讲解轨道结构的组成、设计原理和方法。
3.轨道施工技术:介绍轨道施工的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
4.轨道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轨道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轨道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轨道工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轨道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轨道工程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轨道结构与修理课程设计
轨道结构与修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轨道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轨道修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轨道工程的理解和兴趣。
1.了解轨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轨道的维修和检测方法。
3.了解轨道工程的发展趋势。
4.能够使用基本的轨道测量工具。
5.能够进行轨道的日常维护和修理。
6.能够分析轨道故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轨道工程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对公共安全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按照以下大纲进行:1.轨道结构的基本知识–轨道的类型和特点–轨道的结构和材料–轨道的铺设和连接2.轨道的维修和检测方法–轨道的磨损和疲劳–轨道的检测技术–轨道的维修和更换方法3.轨道工程的发展趋势–高速铁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工程的技术创新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用于传授轨道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轨道工程的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轨道的检测和维修方法。
4.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将使用《轨道结构与修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轨道工程书籍。
3.多媒体资料:使用PPT、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实验设备:提供轨道模拟设备和实验器材,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轨道结构与修理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评估:1.课堂参与度2.小组讨论表现3.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4.轨道结构设计5.轨道故障分析报告6.轨道工程案例研究7.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轨道交通网基本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网基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网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轨道交通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1.了解轨道交通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轨道交通网的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3.理解轨道交通网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方法。
4.能够分析轨道交通网的运行状况,提出优化方案;5.能够运用轨道交通网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网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轨道交通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轨道交通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地铁、轻轨、磁悬浮等基本概念–轨道交通网的分类及特点2.轨道交通网的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线路结构、车站结构、车辆段结构等–主要技术参数如线路长度、速度、运输能力等3.轨道交通网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方法–运行原理如信号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运营管理方法如列车时刻表、调度管理等4.轨道交通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规划方法如网络规划、线路规划等–设计方法如线路设计、车站设计等–运营管理方法如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网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理解轨道交通网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实验法:通过轨道交通网模拟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轨道交通网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方法。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实用的轨道交通网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城市轨道线路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线路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轨道线路特点及其适用场景。
2. 学生能够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原则,包括线路走向、站点布局、换乘设计等。
3. 学生能够解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中的关键参数,如线路长度、曲线半径、坡度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案例,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条模拟城市的轨道线路,展示其技术性和实用性。
3.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软件或工具,制作轨道线路图,并进行简单的线路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兴趣,增强对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责任感。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团队协作,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轨道线路设计,认识到科学规划对城市交通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形成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介绍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原则:讲解线路走向、站点布局、换乘设计等基本设计原则。
-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3. 轨道交通线路关键参数:阐述线路长度、曲线半径、坡度等关键参数的选取与影响。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线路关键参数4.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交通线路案例分析5. 小组合作设计与实践: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城市的轨道线路,并进行成果展示。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实践6. 轨道线路图绘制与分析:教授绘图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指导学生制作轨道线路图并进行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线路图绘制与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进行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城市轨道信号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信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号设备的功能与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轨道信号及其在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3. 学生了解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规则和运行标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模拟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进行基本信号的设置和变更。
2. 学生能够分析简单的信号系统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3.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兴趣,提高对现代交通技术的认识。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理解信号系统在保障交通运行安全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信号系统运行维护的必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结合实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信号系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处于可塑性强的年级,他们对现代交通工具有浓厚兴趣,善于接受新技术,但需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结合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并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概述- 信号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信号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2. 信号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轨道电路、信号机、道岔控制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模拟操作信号设备,进行信号设置与变更3. 轨道交通信号类型与应用- 固定信号与移动信号的特点及运用- 不同信号显示意义及其在运行中的具体应用4. 信号系统的安全规则与运行标准- 信号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 运行标准及操作规范5. 故障分析与处理- 常见信号故障案例分析- 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6. 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 模拟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操作- 小组合作,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概述第二周:信号设备及其操作方法第三周:轨道交通信号类型与应用第四周:信号系统的安全规则与运行标准第五周:故障分析与处理第六周: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信号系统的知识。
城市轨道车站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车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城市轨道车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描述城市轨道车站的设计原则和主要构成部分。
3. 学生能够了解城市轨道车站的运营管理及服务设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轨道车站的布局和规划。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轨道车站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城市轨道车站的查询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轨道车站对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轨道车站的安全、环保和人性化设计,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轨道车站的设计与运营。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车站基本概念- 轨道交通的定义与分类- 城市轨道车站的功能与作用2. 城市轨道车站设计原则与构成- 设计原则: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环保性- 构成部分:站房、站台、轨道、换乘设施等3. 城市轨道车站运营管理- 运营模式:独立运营、综合运营- 服务设施:售票、检票、候车、导向系统等4. 城市轨道车站规划与布局- 站点选址原则: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发展- 布局设计:平面布局、立体布局、换乘布局5. 实践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城市轨道车站的优点与不足- 设计实践:分组设计城市轨道车站方案- 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城市轨道车站,了解运营情况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教学内容涵盖教材相关章节,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一课时:城市轨道车站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城市轨道车站设计原则与构成第三课时:城市轨道车站运营管理第四课时:城市轨道车站规划与布局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设计实践、参观学习)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轨道交通培训课程设计报告
轨道交通培训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轨道交通的分类及其特点;2. 学习轨道交通线路、车辆、信号等基础知识,理解其运行原理;3. 掌握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轨道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轨道交通信息查询、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3.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交通相关学科的专业培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轨道交通行业,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态度,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与分类- 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对比2.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基本构成- 轨道交通运行原理- 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3. 轨道交通技术与发展- 轨道交通车辆技术- 信号与控制系统-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施工4. 轨道交通管理与运营- 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管理- 轨道交通市场营销与策划- 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与标准5.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轨道交通产业链分析- 轨道交通产业政策与发展趋势- 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轨道交通概述第二周:轨道交通基础知识第三周:轨道交通技术与发展第四周:轨道交通管理与运营第五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教学大纲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轨道交通相关知识。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出发资料1.机车车辆条件:韶山Ⅲ(SS3)型电力机车;机车轴列式30-30,轴距布置为230+200+780+200+230 (cm),轮重112.8kN。
2.线路条件:(1)线路设计速度80km/h,最小曲线半径500m(实设超高为100mm),规划采用有砟轨道结构。
(2)线路铺设成无缝线路,铺设地区为福州,铺设线路长度为10km。
(3)道床顶面的容许应力为0.5MPa,路基顶面的容许应力为0.15MPa。
二、设计任务(1)进行有砟轨道结构设计,包括钢轨和扣件的选型,轨枕的类型及布置根数,道床的等级及尺寸,并检算强度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2)进行无缝线路设计,包括设计锁定轨温确定、缓冲区设计、预留轨缝确定、轨条布置。
三、提交的成果(一)、设计计算说明书(1)轨道结构选型。
(2)轨道结构强度检算。
(3)无缝线路设计计算。
(二)、设计图图纸(1)轨道结构组装图及选型说明。
(1张A3)(2)轨道结构受力图(3张A4:钢轨弯矩和挠度1张,轨枕三个支承状态的弯矩分布,道床顶面、路基顶面、路基第二区域、路基第三区域应力)。
(3)无缝线路设计图(1张A4或A3,基本温度力图、轨条布置图及相关说明)。
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课程设计的步骤如图1所示:图1 课程设计步骤二、设计方法(一)、轨道结构选型设计根据机车车辆和线路条件,确定钢轨、轨枕、扣件的类型及刚度、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厚度、顶宽和边坡坡度)。
钢轨、轨枕及扣件的可选用类型从教材中选择,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也参考教材的内容确定。
以下两点说明:1、道床厚度的选择道床厚度设计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进行,为方便可根据运营条件从教材表1-1中选择。
我们的轨道类型可参考中型轨道结构。
2、钢轨支座刚度D钢轨支座刚度D的意义是使钢轨支点顶面产生单位下沉时所必须施加于支点顶面上的力,单位一般采用kN/mm表示。
城轨轨道交通课程设计
城轨轨道交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
3. 学生能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运营管理及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车辆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一个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趣,激发他们关注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 掌握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组成- 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车辆、信号系统等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关键技术。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
-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上无缝线路课程设计——中和轨温及预留轨缝设计姓名:陈龙元学号:08231062班级:土木0803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轨道结构课程设计目录1.任务书-------------------------------2 2.说明书-------------------------------7 3.计算书-------------------------------14 4.实验总结------------------------------20 5.源程序附录----------------------------21轨道结构课程设计路基上无缝线路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和轨温及预留轨缝设计中和轨温(即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是无缝线路设计的关键问题,涉及《铁路轨道》这门课的主要理论。
该设计目的是通过实际设计,更深入地掌握《铁路轨道》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内容1)收集资料,综合分析。
通过专业书籍及相关学术期刊的学习,了解无缝线路铺设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并对路基上无缝线路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步骤有较清楚的了解。
2)通过计算,确定路基上无缝线路的允许降温幅度。
3)通过计算,确定路基上无缝线路的允许升温幅度。
4)通过计算,确定中和轨温(即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
中和轨温确定是无缝线路设计的关键问题,涉及《铁路轨道》这门课的主要理论。
该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际设计,更深入地掌握《铁路轨道》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强度计算和温度力计算理论)。
二、基本要求对设计从全局上把握,思路清晰,将个人的独立见解在设计说明书中完整地表达出来;有关计算建议上机完成,语言不限,但程序要具有通用性,即对各种参数条件都适用;并将源程序及计算结果附在课程设计书中。
独立完成,有自己的特色;设计时间1周。
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任务、设计目的和意义、设计理论依据、设计参数、计算过程、设计总结(设计方案的评述、收获及建议)、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报告的文字部分要求详细完整、章节清晰、计算过程详尽、结论合理可靠。
同时要求字迹工整、书面整洁。
答疑时间:另作通知。
三、设计思路无缝线路中和轨温计算的主要思路如图:图中揭示了该设计的主要思路。
中和轨温应根据当地的轨温条件(T max,T min)和轨道允许的升温幅度和降温幅度来确定。
因此确定轨道允许的升温幅度和降温幅度是设计的关键。
应根据无缝线路的设计原则来确定。
主要计算如下:1、无缝线路钢轨强度检算(确定允许降温幅度)强度条件应使作用在钢轨上的各种应力总合不超过钢轨的允许应力[σ]:σd+σt+σf≤[σ]式中:σd——钢轨动弯应力(Mpa),计算方法参见“轨道结构力学分析”一章;σt——钢轨温度应力(Mpa);σf——钢轨附加应力(Mpa),如桥上的伸缩应力和挠曲应力、无缝道岔基本轨附加应力、列车制动等引起的附加应力等。
本设计只考虑路基上由制动引起的附加应力,可取σf=10Mpa;[σ]——钢轨允许应力。
因此允许的降温幅度[∆t d]可由下式计算[∆t d]=[σ]-σd-σfEα(4-)式中:σd——钢轨动弯应力(Mpa),取拉应力计算值。
2、据稳定性条件确定允许的升温幅度根据稳定性计算求得的允许温度压力[P]后,可计算出允许的升温幅度[∆t c]:[∆t c]=[P]-2P f2EFα(4-)t e =+ ± ∆t k 式中: P f —— 附加压力,本设计可取为零(N )。
[P ] ——轨道允许的最大温度压力;根据无缝线路稳定性理论计算,采用“统一公式”[教材和参考文献1]。
2、 中和轨温确定根据图,中和轨温 t e 计算如下:T max + T min [∆t d ] - [∆t c ] 2 2四、设计参数(自己选取、组合)主要技术指标:北京地区某段提速线路铺设无缝线路,设计其锁定轨温。
1、 轨道条件 钢轨:60kg/m ,屈服强度 σ s= 457Mpa ,钢轨断面对水平轴的惯性矩 I x = 3217cm 4;轨枕:III 型混凝土枕,1667 根/km ,轨枕间距 a = 60cm ; 道床:道碴为一级道碴,面碴厚 25cm ,底碴厚 20cm 。
路基填料:沙粘土;钢轨支座刚度 D :检算钢轨 D =301000(N/cm );检算轨下基础D =720000(N/cm )曲线最小半径 R = 800m 的区段营条件机车:东风 11 内燃机车,Vmax=160km/h ,轮重和轴距请查阅相关文献。
其它参数按设计要求,参见有关规则和图书资料合理选取,并说明理由。
主要参考文献:1、教材2、《铁路轨道》 谷爱军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3、《铁路无缝线路》 广钟岩等, 中国铁道出版社。
4、铁道工程,郝瀛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附加速度系数混凝土枕线路的初始弯曲我国常用机车类型的计算参数计算相关的其他问题机车种类机车型号轮轴名称轮重(kN)轮距(cm)构造速度(km/h)内燃机车ND5第一转向架I106255118II106180III106820第二转向架I106II106180III106250东风4(DF4)第一转向架I112.8180客120货100II112.8180III112.8840第二转向架I112.8II112.8180III112.8180东风11(DF11)第一转向架I112.8200客160II112.8200III112.8826.7第二转向架I112.8II112.8200III112.8200韶山1第一转向架I112.8230II112.8230III112.8580附加速度系数α1和α2速度范围km/h电力机车α1120<V≤1600.3∆V1100α2160<V≤2000.1∆V2100初始弯曲50kg/m钢轨60kg/m钢轨75kg/m钢轨弹性初弯f oe(mm) 3.0 2.5 2.0塑性初弯f op(mm) 3.0 2.5 2.0当 轨道结构课程设计M d = (1+ α + β ) f ⋅ M 0当 120km/h <V≤160km/h 时:M d = [(1+ α )(1+ α1) + β ]⋅ f ⋅ M 0当 160km/h <V≤200km/h 时:M d = [(1+ α )(1+ α1)(1+ α2 ) + β ]⋅ f ⋅ M 0路基上无缝线路课程设计(说明书)——中和轨温和预留轨缝的设计电 力 机 车(SS 1)第二转向 架 I 112.890II 112.8 230 III 112.8230韶山 3 (SS 3)第一转向 架 I 112.8 230100II 112.8 200 III 112.8720 第二转向 架 I 112.8 II 112.8 230 III 112.8200韶山 4 (SS 4)第一转向 架 I 112.8 300100II 112.8 520第二转向 架 I 112.8 300 II 112.8 520第三转向 架 I 112.8 II 112.8 300 第四转向 架 I 112.8 520 II 112.8 300韶山 8 (SS 8)第一转向 架 I 107.8 290160II 107.8 610第二转向 架I 107.8 II 107.8 290一、设计任务所谓“无缝线路”,就是把不钻孔、不淬火的25m长的钢轨,在基地工厂用气压焊或接触焊的办法,焊成200m到500m的长轨,然后运到铺轨地点,再焊接成1000m到2000m的长度,铺到线路上就成为一段无缝线路。
中和轨温确定是无缝线路设计的关键问题,涉及《铁路轨道》这门课的主要理论。
该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实际设计,更深入地掌握《铁路轨道》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强度计算和温度力计算理论)。
通过专业书籍及相关学术期刊的学习,了解无缝线路铺设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并对路基上无缝线路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步骤有较清楚的了解。
1)通过计算,确定路基上无缝线路的允许降温幅度。
2)通过计算,确定路基上无缝线路的允许升温幅度。
3)通过计算,确定中和轨温(即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
重点、难点:1.无缝线路强度及稳定性计算2.设计锁定轨温范围的合理确定二、设计目的和意义普通无缝线路设计,主要是确定设计锁定轨温和无缝线路结构计算两部分。
由于无缝线路消灭了大量的接头,因而具有行车平稳、旅客乘坐舒适、机车车辆和轨道维修费用少,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
而且无缝线路其温度力与其长度无关从理论上讲,无缝线路可以设计成无限长,但是由于加工、运输、施工上存在困难,无缝线路也只能是化整为零,一段段铺设。
为了避免跑道现象,须慎重选择设计锁定轨温,本次设计即为初步对中和轨温的设计。
钢轨温度每改变1℃,每根钢轨就会承受1.645吨的压力或拉力。
但是人们在铁路线上采用强大的线路阻力来锁定轨道,限制了钢轨的自由伸缩。
在我国是采用高强螺栓、扣板式扣件或弹条扣件等对钢轨进行约束。
实验表明,直径24mm的高强螺栓,六孔夹板接头可提供40至60吨的纵向阻力。
弹条扣件每根轨枕可提供1.6吨的纵向阻力。
确定了设计锁定轨温,下一步即为结构计算,即伸缩区长度,预留轨缝,防爬设备的设置。
本次设计主要考虑了预留轨缝的设计。
预留轨缝要满足钢轨在冬季不会拉断,夏季不顶严。
无缝线路是铁路轨道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济效益显著。
据有关部门方面统计,与普通线路相比,无缝线路至少能节省15%的经常维修费用,延长25%的钢轨使用寿命。
有资料表明,在桥梁上铺设无缝线路,可以减轻列车车论对桥梁的冲击,改善列车和桥梁的运营条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养护维修工作量。
这些优点在行车速度提高时尤为显著。
三、设计理论依据无缝线路中和轨温计算的主要思路如右图。
图中揭示了该设计的主要思路。
中和轨温T max,T min)和轨应根据当地的轨温条件(道允许的升温幅度和降温幅度来确定。
因此确定轨道允许的升温幅度和降温幅度是设计的关键。
应根据无缝线路的设计原则来确定。
主要计算如下:1、无缝线路钢轨强度检算(确定允许降温幅度)强度条件应使作用在钢轨上的各种应力总合不超过钢轨的允许应力[σ]:σd+σt+σf≤[σ]式中:σd——钢轨动弯应力(Mpa),计算方法参见“轨道结构力学分析”一章;σt——钢轨温度应力(Mpa);σf——钢轨附加应力(Mpa),如桥上的伸缩应力和挠曲应力、无缝道岔基本轨附加应力、列车制动等引起的附加应力等。
σf=10Mpa;本设计只考虑路基上由制动引起的附加应力,可取[σ]——钢轨允许应力。
[∆t d]可由下式计算因此允许的降温幅度[σ]-σd-σf[∆t d]=Eα式中:σd——钢轨动弯应力(Mpa),取拉应力计算值。
tt e=+±∆t k轨道结构课程设计2、据稳定性条件确定允许的升温幅度根据稳定性计算求得的允许温度压力[P]后,可计算出允许的升温幅度[∆t c]:[∆t c]=[P]-2P f2EFα(4-)式中:P f——附加压力,本设计可取为零(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