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ppt课件(46页)
原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改文生 动形象。
Page 18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 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 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密相连
(总 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说 成
大陆漂移
立
(总结)
(分 说)
Page 22
Page 23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
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 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 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 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 说”。
Page 30
Page 31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 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 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 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 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 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的方法。
Page 32
《恐龙无处不在》地壳在进 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的运动
《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的灭 绝
Page 33
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
的心已经漏掉了许多拍。本来,他为竭力掩饰自己的失态,口不对心地找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可是张口的壹句话居然是:“这弹琴的, 可是年家丫鬟?”还好,忍住了没有将“玉盈”两字说出口,这年家大丫鬟的闺名,岂是容得壹个男人随便出说口的?年老爷壹直都在 紧张而恭敬地待客,早就是自顾不暇,哪儿还可能觉察出王爷的失态?听到王爷提及凝儿的琴曲,只顾得慌忙应承道:“确是小女,才 疏艺浅,怕是会污了王爷的耳目。”第壹卷 第二十六章 琴瑟王爷壹听,果然是年丫鬟!玉盈姑娘,你真的是有无穷的惊喜在等待着 本王!虽然他的心中纵有千般心慌意乱,表面上仍是壹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样子,随口恭维了壹句:“此曲只应天上有,有幸听闻,荣 幸之至。”为了尽快转移话题,还不待年总督回答,他随眼瞟到年二公子腰间系的荷包,赶快随口没话找话地打趣道:“亮工的荷包可 是别具特色啊!少见这种样式呢”年二爷听王爷如此夸赞,高兴地脱口而出:“这也是妹子做的。我嫡妻亡故,妾室身体不愈,这些事 情就全劳烦妹子了。”本来只是为了转移话题,哪里想又提到了妹子,王爷只觉得没有办法继续再坐下去,心如撞兔般乱得不行,胡乱 说了两句,便起身告辞。年府上下赶快又是起身相送,又是安排牵马拉车的,忙乱壹番。待出了年府,眼见身后跪了壹家子相送的人, 他本来是想到府外,壹个人继续欣赏那美妙的琴声,但当着那忽拉拉跪倒壹片的年家老少,全都恭候他上马启程的样子,无奈之中,他 只得悻悻而归。只是,那悠场的琴音,真如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搅得王爷坐卧不安。已经过去壹天了,那琴声犹如绵绵不尽地倾诉着心 事,回荡在他的脑海。他是精通音律之人,能让他如此欣赏,琴艺绝对是非常高超。无论是宫中还是民间,能有年丫鬟这般水平的,真 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他在暗想着。他也知道,年丫鬟琴艺的高妙之处不在于技法有多么的娴熟,而是融入了她自己的感受,她 是用心在弹奏,用心在表达。有很多艺人,单从指法技艺上来讲,都是强过她的,但是,这些人,根本都是在应付差事,不管是民间堂 会还是进宫献艺,他们只是将琴艺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而已。而她不同,她在琴艺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意,注入了全部的感情,她 是在用琴诉说。壹天之中,竟是这么多次想到那美妙的琴音,这让他很是不自在。他是壹个严谨自律、办事认真、壹丝不苟、自有主张 的人,不会被旁心杂念牵扯羁绊,因此,他强迫自己忘掉那萦绕心间、绵绵不断的琴音。可是,这哪里他能够自己就强迫了的事情?特 别是随着夜幕的来临,这种情绪愈发地强烈起来。无奈,他唤上秦顺儿,牵过马来,直奔年府,只是这壹次,他并没有传口信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i)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一、导入新课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检查预习遗骸(hai2)蟾蜍(chan2chu2)褶皱(zhe3zhou4)追溯(su4)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问题。
三、分析内容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6.文章采用什么顺序介绍科学道理?第一部分(1-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8
推 断
结 论
(2)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证明思路: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 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 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具体分析课文: 1、文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 二氧化硅 都是由 __________构成的。 2、“斯石英”和“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 么? 都是由于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原子相距 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3、“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 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 么? 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 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原始状态。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 恐龙并不适 恐龙化石 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 提出大陆板 是恐龙在迁移 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 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陆”又分裂成四 部分
阅读5—9节: 1、体会下列说法的正误: A.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 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 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对) B.泛大陆: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 拼合起来,而地球则仅由一个陆地构成,人们称 (错) 之为“泛大陆”。 C.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恐龙随陆地漂移到泛大陆 的各个地方,而那些泛大陆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 境,适合恐龙生活。(对)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 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 举例子 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 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 《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 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 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 重要地位。
说明语言
准简练
浅显易懂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 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 得多么天衣无缝。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 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 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一发现推究原因。 •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 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 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 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 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 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 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 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 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 代就这样结束了。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 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 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 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 很多深层证据。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 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原角龙
鹦鹉嘴龙
梁 龙
鸭嘴龙
三角龙
剑 龙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15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 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 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 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 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 容,结束全文。
2020/10/18
5
2020/10/18
6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各自的说明对象 和说明角度。
2020/10/18
7
阅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 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2020/10/18
10
认真阅读课文《被压扁 的沙子》,思考下列问题,
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
科学假说? 2. 什么是“撞击说”?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3. 什么是“火山说”?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2020/10/18
11
4.你支持哪种说法?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020/10/18
12
拓展练习
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
猜测。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
说”;一种是:气候突然变寒,地表
披上厚厚的冰层,恐龙饥寒交迫而死;
一种是:恐龙中突然出现大规模的传
染病……一种更奇特的猜想是:由于
恐龙是孵化雌性不是雄性小恐龙主要
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高低,所以当全球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拓展延伸
• 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 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 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 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 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 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 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 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 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 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 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 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观鸟” 的效果。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遗骸( ) 蟾蜍( ) • 褶( )皱 劫( )难 • 追溯( )
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遗骸(há i) 蟾蜍(chá n chú ) • 褶(zhě)皱 劫(jié )难 • 追溯(sù )
预习与交流
•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 成哪一种?为什么? • 我赞成“火山说”。倘若地球突然经历 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 爆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 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 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 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 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我 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 精神。
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 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 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 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 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 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一、概括笔记这篇笔记主要讲述了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分别是《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阿西莫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
二、主题思考阿西莫夫的短文主题集中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思维的方式。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
因此,科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发现新的事实,更依赖于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事实的解读能力。
三、科学方法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强调了科学观察和推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新的科学事实。
同时,科学家们还需要通过推理和想象,将事实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这种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四、人类文明在《被压扁的沙子》中,阿西莫夫提到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笔记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这些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人教版八上语文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48)
•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 ,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文本探究
•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 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 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1段所说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 他领域产生影响。”
•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 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 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预习与交流
• 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 又是什么?
•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 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 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 毁灭了恐龙。
• 我赞成“火山说”。倘若地球突然经历了 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 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 灭绝的巨大灾难。
• 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 ”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 不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 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 的精神。
合作与交流
•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整体感知
•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 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 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整体感知
•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019/1/20
8、“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 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 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 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 “泛大陆”。
2019/1/20
分析课文的7—11节: 1、 第9节开头说“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 2.25亿年前 中的“那时”指代的时间是___________ 2、《恐龙无处不在》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它 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形 5000 万年 成的时间是 _____________ 前 4、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形 成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与亚洲板块相碰撞,聚合并缓慢地 褶皱变形。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2019/1/20
写作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
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 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 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 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 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 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 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 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2019/1/20
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 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 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 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 物灭绝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知识点总结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知识点总结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ppt课件(38页)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被压扁的沙子》
2.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
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
的谜。
•
解谜?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一)恐龙无处不有 (二)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各自 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阅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 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地上 的恐龙灭绝时的情景,作一 下口头表达。
3、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 之处和不同之处?
比较阅读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 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 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 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 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 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 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 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 成了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 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 子》两篇短文放在一起编进教材, 这两篇短文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这篇短文作者旨意的说明对象就 是这文章的这个标题吗?
大陆漂移学说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骨骼???
发现问题
(不正常的发现)
1、恐龙不是傻子,不会主动迁 徙到这冰天雪地来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找出答案
2、只能大陆漂移带着恐龙来到了 这个死亡之地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 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 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 《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 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 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 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 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 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 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
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说
恐龙不会迁徙
成
立
大陆漂移
(总结)
(分 说)
我去派出所办点事,将电动车
发现问题 停在派出所内,不到半小时,电
骨(gé) 遗(hái) 地(qiào)
深(yuān) (tuó)着 岛(yǔ liàn)
两(qī) 潮(xī)
追(sù)
(zhě zhòu) (jié)难 鸟(tún)目
蟾chú (yăn)射
(xié)带
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 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 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 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 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你能想到吗
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 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说”;一种是: 气候突然变寒,地表披上厚厚的冰层,恐 龙饥寒交迫而死;一种是:恐龙中突然出 现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种更奇特的猜想 是:由于恐龙是孵化雌性不是雄性小恐龙 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高低,所以当全球 气温下降时,恐龙只能孵出雄性小恐 龙……
证据1:
证据2:
科学家怎样证明“撞击说” 的?
沙子 超
高 压
假如是火山爆发,则
斯石英 无法形成斯石英。
超
斯石英
高 温
沙子
假如是火山爆发,则 斯石英就会变成沙子。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说明角度、中心思想
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 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 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 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 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 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根据又是什么?
( )年前 ( )撞击地球 引起( )
( )遮挡阳光
( )年前 火山爆发期 引起( )
恐龙于是( )
恐龙于是( )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 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动车被偷了!真是岂有此理!
(不正常的偷窃)
1、小偷不是傻子,他们明白到派 出所偷车很有可能被抓的。
找出答案 2、小偷很懂得心理学,最危险地
方,往往是最安全的。
3、小偷心理更明白,就是被抓住 了,又怎样呢?无非被关几天又放 出来了!
得出结论
我们中国处罚小偷的力度 太轻,如此建议,对小偷加重 处罚——只要发现偷东西的二 次以上,就处于古代那种的刑 罚,一是打屁股100下,二是拉 着小偷游行示众。
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
说明方法-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 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在》中为了 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 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 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 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 严谨。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 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 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 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 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 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 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 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 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 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 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 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 《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 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 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 重要地位。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 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 得多么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