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师: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因此……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读通)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感悟)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身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生:略。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
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
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设计理念】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知人论世解诗题1、思乡导入。
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第【1】篇〗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
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
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
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
”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
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
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
”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
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
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原来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资料袋,多好啊!看来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__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古诗课件:幻灯片5)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与反思第1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诗文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中通过“京口”、“瓜洲”、“钟山”几个地点的转换及想象,特别是借诗中的“绿”字所赋予的新绿的景物变化,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同时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学习目标】1.会读、写“间、数、重”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默写《泊船瓜洲》。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说出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师: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从今天起,我们将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怀吧。
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自由的读一读单元导读,想想单元导读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生读后指名回答。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
由古至今,从未间断。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
)二、预习检测1、指名朗读,正音。
2、交流这首古诗的大意从京口到瓜洲只隔着一道长江水,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3、小结过渡。
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一、引言《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泊船瓜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泊船瓜洲》,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 赏析诗歌(1)教师讲解诗歌的大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3)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背诵诗歌(1)学生自由背诵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记忆。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背诵不熟练的学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5. 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和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2)学生分组讨论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3)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课堂总结(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赏析、背诵和拓展延伸。
(2)教师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泊船瓜洲》给家长听。
(2)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和背诵。
四、教学反思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的确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能用自已的话说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课前准备:幻灯机、幻灯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伴奏教学过程一、定向示标1、出示挂图:看到这幅画后,你相说些什?((1)看到一个人,好像是位诗人;(2)整个画面很低(3)对岸是几山,而诗人脚下是港口~)2、这幅画描述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课前,教师留给大家了预习作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下面谁来和大家共享这收获的喜悦?3、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来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家迅速看一下,谁愿意读一下?大家齐读,强记忆好吗?二、探究新知1、首先我们来看自学提示(幻灯出示)自学提示:(1)诗人在岸看到什么景?他又想到了什么?(2)用“——”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用“——”画出寓意深情的词语(3)找出自已喜欢的诗句,谈谈理由。
(4)用自已的话说说诗意。
(5)时间是8分钟。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完一下自学提示2、大家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本诗《泊船瓜洲》,学生自学,师巡视辅导3、交流汇报,导学释疑(1)景物有人、船、江水、重山、白鹭。
此时诗人可能想到对岸的家乡,家乡里的亲戚好友,国家的兴旺~(2)关于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已理由即可,不统一。
(3)诗意:京口和瓜洲只有一江水隔,钟山也只隔座山。
春风又绿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第1篇】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由此可见,__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
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
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
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
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
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
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
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
为配合诗意的理解。
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
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优秀8篇)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优秀8篇)《泊船瓜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大声地)泊船瓜洲。
非常好。
再来(请学生)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大声地)bǒ。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读诗文,明诗意(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
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教学目标: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法学法: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王安石简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思乡一直是人们吟诵的主题。
课前,老师布置了收集任务,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比一比谁收集的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多!(学生汇报)过渡: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真的很佩服大家,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指名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幻灯片)2、理解题目。
“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
)“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学生介绍: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2、请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间”字的读音,如有不准确,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自行解决。
)3、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
指名读,齐读。
4、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5、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三、品古诗,知内容,悟感情1、请大家细细地品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学生品读——————说)2、汇报(1)前两句(指明汇报)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知道诗中涉及到了三个地名,请同学们分别在书中勾画出来,然后回答是哪三个。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精选24篇)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精选24篇)《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篇1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
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
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
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
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
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
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
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
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
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
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
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
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
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采用讲解、诵读、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 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手段辅助教学,增 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
通过导入、讲解、诵读、讨论、探究等环节,引导 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掌握诵读 技巧,提高文化素养。
《泊船瓜洲》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属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第3课。本单元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魅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泊船瓜洲》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掌握古诗 的诵读技巧,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03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04
讲授法
通过教师对《泊船瓜洲》的背 景、作者、诗意等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了解。
问答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诗歌的 理解。
小组合作法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 境等,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朗读法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 情感,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间。
重点突出
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和难 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识。
节奏调整灵活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 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 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
时间分配合理
教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 配合理,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
和完整性。
05
学生反馈反思
学生反馈反思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整体参与度较高
教学方法多样
泊船瓜洲课堂反思(2篇)
泊船瓜洲课堂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
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
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
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
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学生的画,虽然说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画笔把心中所想画出来,而我的绘画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是哪一科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而教师也要不但学习,尽力成为多面手,才会把学生带进更好的艺术殿堂。
泊船瓜洲课堂反思(2)泊船瓜洲是我们这次课堂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泊船瓜洲的这一天,我不仅收获了美景,也收获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这篇反思中,我将对这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于泊船瓜洲这个主题的选择我觉得非常好。
瓜洲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而泊船是瓜洲的一个特色体验,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欣赏了瓜洲的美景,还让我亲身体验了泊船的过程。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其次,我觉得这次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们在泊船瓜洲的过程中需要分工合作,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
我负责带领小组进行泊船的实践操作,需要和其他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确保泊船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泊船瓜洲》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泊船瓜洲》的诗意,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准备准备《泊船瓜洲》的课件、白板笔、教学卡片等教学用具。
1.5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与瓜洲有关的诗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泊船瓜洲》,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生字词。
环节三:解析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环节四:体会情感教师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环节五:巩固拓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环节六:课堂小结二、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瓜洲有关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析诗文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泊船瓜洲》,并写一篇关于诗中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教学建议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增加与瓜洲有关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析诗文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预学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
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习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泊船瓜洲》教案和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船瓜洲》。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风格,以及瓜洲的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观念。
(3)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瓜洲的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3.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学生课本和注释。
3. 相关资料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风格,引出本课《泊船瓜洲》。
2. 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2)分组讨论,让学生查阅资料和分享对瓜洲的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展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书写对《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和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比较《泊船瓜洲》与其他描写江南的诗歌,如《江南春》等,探讨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泊船瓜洲》教案和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船瓜洲》。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理解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泊船瓜洲》。
(2)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背景资料。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泊船瓜洲》。
(2)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为新课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泊船瓜洲》,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4.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讨论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2)在讨论和思考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让古诗教学充满文化气息——《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泊船瓜洲》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诗中的作者身处瓜洲,遥望故乡,虽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却认为是近在咫尺,“一水间”“只隔”等词把作者的心早已带回了“故乡”钟山,此为全诗的起势,营造氛围。
此时作者的情感也似那平静的江水,缓缓而来。
待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这盎然生机、绿意萌动的江南,积蓄着丰富的情感力量。
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乡之情一样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状,幽幽而又缠绵。
到一个“又”字,作者的情感慢慢激涌;春风再来,而我却……,再到“绿”字,那浓浓的伤别情就如勃勃的春草一样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只有遥望问明月:何时能伴着我回家。
借着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乡,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家乡的大地上。
“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
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
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领袖儿童教育三模小组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老师指导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得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
学生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充满自信,独立思维,敢于表达,从而实现人人发展,人人超越。
一、创境引题,激发兴趣《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王安石的诗,然后再引出《泊船瓜洲》这首诗。
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王安石的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古诗在初读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
在学生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我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
然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最后,我再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体会情感在体会情感时,我先让学生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和政治主张。
然后,我再让学生结合古诗的内容,体会王安石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我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王安石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与《泊船瓜洲》意境相似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然后,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我再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故乡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对《泊船瓜洲》这首诗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体会到王安石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虽然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插图,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诗意赏意境悟诗情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
反思
郑辉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古诗两首》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之一,本单元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语文基本功来学习新课。
《泊船瓜洲》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掌握新方法,还要运用前一首诗中所学的“速读理解——品读成诵”的方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古诗,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以其高雅的意境、悦耳的韵律为千古传诵。
学生要在领会古诗诗情画意的过程中,领悟诗人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泊船瓜洲》为宋代王安石所作,是一首怀念家乡的诗。
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后曾任金陵太守,住在钟山附近。
现又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只好于月下感叹吟诗,怀念家乡金陵。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对教材分析,按照《语文教学大纲》对五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⑴、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⑵、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重点
⑴、理解古诗意思。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幻灯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泊船瓜洲》,教学时间安排为2课时。
第1课时进行《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第2课时进行《泊船瓜洲》的教学,今天我着重进行《泊船瓜洲》的说课。
二、教法
由于古诗的语句凝练,意境深远,故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具体教法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以诗化的语言、简笔画、音乐来创设意境,使学生产生特有的心理氛围,进入诗境,感悟诗人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学法渗透
为了锻炼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调动学习古诗的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在这节课中,着重教给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领悟诗意,体会意境——诵读古诗,感悟诗情”的学习方法。
幻灯出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如满天繁星,闪烁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它或怀古、或思乡、或感慨、或言志,无一不使“闻之者心动”,请学生背诵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
(引导学生回忆《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老师导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古诗——《泊船瓜洲》,作者宋代诗人王安石。
(板书: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我这样设计导入环节是根据所学古诗的内容,先激趣,再让学生复习旧知,找到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这首诗作铺垫。
(二)、授新课
1、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幻灯出示: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开火车朗读诗句的方法,检查学生能否读准诗句中的每个字。
⑵、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分小组自学古诗。
学生边速读边自学,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采用查字典、看注解、相互质疑、解疑等方法从整体上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①培养学生自学与质疑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与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可板书这首诗)。
⑶、组际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分组自学完之后,推选本组中心发言人说出本组意见,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予以点拨。
教师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评议各小组发言的优劣,对说得好的组予以鼓励表扬。
②对产生异议的组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③对一些重点词句,教师予以点拨。
先释题,“泊船瓜洲”就是在瓜洲停船靠岸。
诗句中“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一水”指长江,“间”为间隔之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吹绿的意思,“绿”
字写出了春天那种春意盎然、生气勃勃的景象。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是归,回家的意思,这一个“还”字更深地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依恋。
3、领悟诗意,体会意境。
⑴、学生四人一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互说诗意,组内评议,交流。
⑵、小组代表发言讲本小组对全诗的理解。
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这首诗乍看是写眼前的景象,实际上是表达思乡之情。
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作者看到春景,思想感怀,“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不仅赋予动态,而且极具想象力。
读着诗句好象眼前浮现出春风正在吹绿大地的景象。
对这一字的运用,作者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字。
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放入诗中吟诵,会发现这些字只描绘出春风吹到江岸的情景,并没有表达出春风吹过后所产生的效果。
经过比较,体会出“绿”字使用的准确,借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能力。
⑷、学生自由品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⑸、师生共同创作简笔画,使学生进入情境,咀嚼诗的内涵。
画面出现后,教师随音乐描绘意境:明月之夜,晚风习习,诗人走出船舱,立在船头眺望,只见对岸是京口,由此作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图画:春风和煦,莺飞草长,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最后诗人望着明月,会想到什么?引导让学生入境,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眼前会
出现东逝的长江水,青山、绿水、田野、江岸、皓月,很自然地根据画面随着音乐说出作者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看、想、听、说的能力。
)
4、诵读诗句,感悟诗情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最适合朗读。
应在理解诗意、融入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⑵、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音韵美,做到抑扬顿挫,富于情感。
⑶、学生自愿诵读。
(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学生评议,教师加以鼓励。
⑷、背诵全诗。
(三)、结束语
《泊船瓜洲》短短四句之中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无论是对家乡的怀念,还是对江南美景的向往,都注入了真挚的情意。
全诗在意犹未尽的情感中结束,余味悠扬,兴致不尽,令人深深陶醉,成为传世佳作。
古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领悟诗意,体会意境——诵读古诗,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诗,课下请大家按这种方法学习更多的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在以后的诗歌朗诵会中,比一比谁背的古诗最多,对诗意理解的最好。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教育理论》指出,“板书(主板)一定要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思路。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简笔画创设诗境,便于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体现出古诗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教学反思:
1、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
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
我利用简笔画,将学生引入诗境,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收到良好的效果。
2、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
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
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
3、实践证明,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
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就常会有许多的灵感。
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