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3.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5.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6.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7.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8.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9.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10.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1.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分为三型:①光滑型菌落②粗糙型菌落③粘液型菌落12.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3.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4.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15.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6.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7.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8.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长特性、代谢功能、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在医学微生物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需要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进行总结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相关领域。
1. 微生物(Microorganism)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微生物在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益处又有害处。
2. 菌种(Strain)菌种是指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不同的菌种在生物学特性、毒力、抗药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3. 病原微生物(Pathogen)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它们能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特定的疾病症状。
4. 嗜热菌(Thermophile)嗜热菌是指生长在高温环境下的细菌,其适宜生长温度通常在50℃以上。
这类菌种多存在于火山喷发、温泉等高温环境中。
5.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进行生长和代谢。
6.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包含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壳。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繁殖,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艾滋病等。
7.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泌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泌尿道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泌尿道感染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盂肾炎等。
8.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针对感染和疾病的防御机制。
它由多种细胞、蛋白质和分子组成,能够识别并清除外来入侵的微生物,维持身体内稳定。
9. 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阴道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引起的阴道感染。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置而成的制剂。
细菌素(bacteriocins):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的蛋白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
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糖和少许蛋白质,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
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由蛋白质组成,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organism):也称微生物生物体,指在肉眼无法看见的范围内,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bacteri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等。
细菌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好菌可以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等,而坏菌则可能引起感染和疾病。
3. 真菌(fungus):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以孢子繁殖,主要以腐解物质为营养来源。
真菌可以自发地生长在水果、面包等食物上,也可以寄生在动植物的体内。
4. 病毒(virus):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外层蛋白包裹的核酸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可以感染动植物和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艾滋病等。
5. 原生动物(protozo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能量和养料,可以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也可以独立生活。
原生动物可以引起痢疾、疟疾和阿米巴病等感染性疾病。
6. 菌落计数(colony counting):用于确定细菌数量的方法,将含有细菌的液体或糊状样品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并数计落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
7. 嗜热菌(thermophile):喜欢高温环境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通常在50℃以上,有些甚至可以在超过100℃的条件下生存。
嗜热菌的发现为研究高温环境的生物和应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8.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一套复杂的生物系统,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犯。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排除外来物质,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9. 消毒(disinfection):一种灭活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清洁和消毒环境、物体和表面,以预防感染的传播。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加热和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方法(如使用消毒剂)。
10. 抗生素(antibiotic):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特别是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物学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型微⼩、结构简单、⾁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放⼤数百倍、数千倍,甚⾄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2、病原微⽣物:少数微⽣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3、机会致病性微⽣物: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低下导致致病,这类微⽣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物。
⼆、微⽣物的分类及特点按其⼤⼩、结构、组成等分为三类:1、⾮细胞型微⽣物是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物⽆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微⽣物与⼈类的关系绝⼤数微⽣物对⼈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只有少数微⽣物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1、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体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3、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定的条件范围下,胞质脱⽔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个圆形或卵圆形⼩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功能:对热⼒、⼲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的抵抗⼒。
表现为:○1芽孢含⽔较少,蛋⽩质不易受热变性;○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渗⼊;芽孢的核⼼和⽪质中含有吡啶⼆羧酸,其与钙结合⽣成盐能提⾼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层粘液性物质,厚度⼤于等于0.2微⽶,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并且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在医学微生物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些对人类有益,有些则会引起疾病。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它们通常由微生物产生,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对于人类健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4. 菌落计数:菌落计数是一种用于估计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它通过将微生物样品培养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然后观察并计数形成的菌落数量来进行。
5. PCR: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用于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它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分子,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研究中。
6. 培养基:培养基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物质,用于培养微生物。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种类的培养基来提供适合它们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7.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染色处理后,细菌可以根据其在染色过程中保留还是丢失染色剂而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8. 消毒剂:消毒剂是一种用于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常用于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和病房等场所,以预防感染和传播疾病。
9.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复杂的防御机制,用于识别和抵御入侵的微生物。
它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可以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10. 疫苗: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通过引入微生物或其组分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正常菌群: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3、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在机体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只在特殊情况下(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能引起疾病的细菌。
4、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5、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
6、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测,紧密包围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半透性膜,其功能为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分泌吸收。
7、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并折叠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阴性菌,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增强代谢、参与细菌分裂。
8、质粒:是细胞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与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有关,具有自我复制、赋予宿主菌新表型、可自行丢失或消除、可转移性、相容性与不相容性等特性。
9、芽孢:是许多革兰阳性菌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芽孢能增强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可发育成具有致病性的繁殖体,具有鉴别作用、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细菌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酶,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
1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致热源的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2、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学科。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1.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微生物在医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2.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染色特性等进行分类。
细菌可以引起多种人类疾病,也可以用于制造抗生素、发酵等。
3. 真菌:多细胞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线状真菌。
真菌可以引起人类的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和霉菌感染。
4. 病毒:最小的微生物,不能单独进行代谢和繁殖,需要依赖宿主细胞。
病毒可以引起多种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5. 寄生虫:多细胞微生物,依靠其他生物体为宿主寄生。
寄生虫可以引起人类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6. 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7. 感染: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导致宿主出现疾病症状。
8. 抗生素: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感染。
9. 抗生素耐药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的现象。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
10.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指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等。
11. 消毒: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去除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消毒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12. 支原体:微生物的一类,具有细菌和病毒的特征。
支原体可以引起多种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
13. 病原体鉴定:指通过实验室方法识别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病原体鉴定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4.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对温度敏感,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的温度下生长速度会有所变化。
15. 免疫系统:人体的一套防御系统,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以分解有机物和合成有机物为生。
3.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
4. 病毒: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引起各种传染病。
5. 真菌:多细胞生物,以分解有机物为生,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6. 抗生素: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7. 免疫系统: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8. 共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互相有益。
9. 异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对彼此都无益。
10. 胞外多聚物:微生物分泌的高分子物质,能够附着在细菌表面形成生物膜。
11. 生物膜: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形成的一层薄膜,起保护作用,也可以影响其它细胞的附着和生长。
12. 毒性因子: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对寄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13. 草原土壤细菌:生活在草原土壤中的细菌,对土壤含氮物质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14. 氨氧化细菌: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的细菌,参与氮循环中的氨氧化过程。
15. 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多样性。
1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17. 微生物发酵: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其他有用的物质的过程,如乳酸发酵、酒精发酵等。
18. 气候变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微生物生态和多样性产生影响。
19.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也包括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 毒品耐药性: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拒能力,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1. 基因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具有特殊功能。
22.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微生物遗传变异、遗传进化和基因表达的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
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
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糖和少许蛋白质,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
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由蛋白质组成,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4.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称为细菌生化反应;5.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黏液性物质结构;由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大多数为多糖,不易着色,具抗原性6.鞭毛: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细长波状弯曲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特殊抗原性称H抗原7.菌毛:菌体表面比鞭毛细、短、直的丝状物,成份蛋白质,具抗原性,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8.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中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见于革兰阳性菌;9.热原质:又称为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10.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11.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12.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13.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14.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5.无菌: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1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17.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18.温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19.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20.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21.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一个质粒即一个复制子;22.基因突变:是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多点突变;23.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24.接合:细菌通过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称为接合;25.转导: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26.溶原性转换:也是局限性转导的一种形式;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以前噬菌体的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形状;27.原生质体溶合:是将两种不同细菌经溶菌酶或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后融合的过程;28.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又称为致病性;29.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30.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31.细菌生物被膜BF:是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胞外多糖或蛋白质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后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32.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33.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34.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3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36.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37.医院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3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抗原性物质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特异性预防作用的措施;39.人工被动免疫:是输入含有特异性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可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40.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41.类毒素:采用%甲醛液处理,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42.死疫苗:亦称灭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43.活疫苗:亦称减毒活疫苗,是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法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来的弱毒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44.SPA葡萄球菌A蛋白: 90%菌株带有的表面蛋白,可与Ig的Fc段非特异结合,介导协同凝集试验,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的作用; 45.病毒: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只有一种类型核酸、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46.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47.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具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48.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复制,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49.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50.基因重组: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的交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51.基因重配:对于基因分节段的RNA病毒,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基因重组的被称为重配;52.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53.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54.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55.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56.抗原性转变:质变,是指在自然流行条件下,甲型流行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构型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并出现与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57.抗原性漂移:量变,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通常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性降低,引起小规模流行;58.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的晚期并发症,属于病毒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渐进性衰退;。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说: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集体型细小、构造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一定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察看到的细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构造,是最细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种类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构造,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美,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好.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惹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状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状况下以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育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生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公司.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行少的,失掉质粒的细菌仍旧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必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构造遇到理化或生物要素的直接损坏或合成被克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点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常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添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供给大批的能量.功能近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一般菌毛:一般菌毛是遍及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构造,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联合.与细菌的致病性亲密有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一般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构造.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没关.由菌毛蛋白构成,拥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很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修长并呈波状曲折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其实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黏液性物质坚固地狱细胞壁联合,厚度三0・2卩m,界限显然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必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厚度V0.2u m 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一定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取能量.包含腐生菌和寄生菌.全部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多半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惹起发热反响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构造,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拥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21.培育基:培育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生殖使用的混淆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其实不必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包含病原微生物的生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备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余物件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备或克制细菌生长生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掉,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必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别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挪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拥有转位特征的独立的DNA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变:转变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入,使受体菌获取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经过性菌毛相互交流,将遗传物质(主假如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广泛性转导:广泛性转导是以平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取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广泛性转导.33.限制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限制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变换:溶原性变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取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取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交融:原生质体交融是将两种不一样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办理,失掉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交融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很多子代噬菌体,并最后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平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 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平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打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生殖和扩散的能力.包含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损坏后才能开释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拥有优秀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准时间,能够脱去毒性,但仍旧保存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引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量存在于菌体内,侍菌体溶解后开释出来•外毒素拥有优秀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康复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逝・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迟缓,病程长,可连续数月至数年•47.多半致死量(LD50)或多半感染量(ID50):多半致死量或多半感染量是指在规准时间内,经过拟订的感染门路,能使必定体重或年纪的某种动物多半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照•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生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惹起特别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开释大批内毒素入血时惹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此中生长生殖,不过经过血循环,而且无显然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此中大批生殖并产生毒性产物,惹起浑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根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根源于患者自己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目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伤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显然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因为长久大批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状况下不致病,在特别条件下惹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时机致病菌.57.胞外菌:指借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逗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半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量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联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惹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含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联合,SPA与IgG联合后的复合物拥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响和伤害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久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克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便生殖并产生肠毒素,惹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实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色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溢出物和细菌构成.62.血浆凝结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结的酶类物质,大多半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识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乂称链球菌浴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变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挡血浆凝结,有益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拥有高度黏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疏,促使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惹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惹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0”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介入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疗•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l(TSST-l):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惹起机体发热,增添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惹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杂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添•68.外斐试验:一般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0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取代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错凝聚反响,即为外斐试验,以辅助诊疗有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疗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聚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疗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移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育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齐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移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拥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惹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迫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当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激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同样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固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高升,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以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厚度0.2um以上,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的,与四周界限分明的黏液性物质。
3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4 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形闭合双链DNA分子,携有遗传信息,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自我复制、自我转移及丢失。
5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是从细胞膜长出,伸到细胞壁外面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6 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参与细菌的分裂。
7 菌毛:是某些菌体表面上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性丝状物。
8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9 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菌体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
10 外毒素:是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1 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2 培养基:是指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调配而成的培养基质。
13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选择抑制或杀死其他生物细胞的物质。
14 纯培养:挑选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即纯培养。
15 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将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16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过分密集而形成片状,称菌苔。
17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8、$9、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10、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11、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2、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13、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14、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
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5、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16、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17、/18、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9、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20、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繁殖21、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22、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23、菌落:(P26)一个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第三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1、消毒:(P29)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如注射使用的酒精2、灭菌:(P29)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3、防腐:(P29)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一般不杀死微生物。
(同一化学药物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为防腐剂)4、无菌:(P29)不含活菌。
5、无菌操作:(P29)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8、高压蒸汽灭菌法:(P30)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通常在cm^2的压力下,温度达℃,维持15~3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一切微生物。
适用于耐高温、高压并且不怕潮湿的物品,如敷料、手术器械、药品和普通培养基等。
第四五张细菌的遗传变异1、毒性噬菌体:2、温和噬菌体:3、前噬菌体:(P38)整合在宿主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4、转化:(P44)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形状的过程5、溶原性转换:(P38)前噬菌体的基因有时会在溶原性细菌中表达,从而导致宿主均获得新的形状,成为溶原性转换6、》7、接合:(P45)供体菌与受体菌通过性菌毛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8、噬菌体:(P36)一类感染细菌的病毒9、F﹢菌、F--菌、F质粒: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F质粒为致育因子,决定细菌的性别的质粒,即决定性菌毛的有无10、耐药突变:(P48)突变是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11、突变:(P42)是指生物体的核酸序列发生了变化,导致生物体出现新的形状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感染:(P50)又称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细菌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后,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侵袭性酶和毒素,引起一系病理生理改变的过程。
.2、侵袭力:(P52)致病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3、毒血症:(P61)致病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外毒素经血到达靶器官和靶组织后,可出现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
4、败血症:(P61)致病菌侵入血液、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淤血及肝脾大等,如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败血症。
5、带菌者:(P59)是携带某些致病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或恢复期传染病患者(体内可继续排菌一段时间)。
由于带菌者旺旺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觉察,股危害性高于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6、内毒素:(P54)LPS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在菌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毒性脂多糖。
7、外毒素:(P53)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并释放于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8、菌血症:(P61)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液到达适宜部位再进行繁殖致病,故引起的症状较轻,例如,伤寒早期细菌第一次入血引起的菌血症。
9、脓素血症:(P61)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集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血症,常引起多发性的肝脓肿、肾脓肿和皮下脓肿等<10、类毒素:(P53)外毒素经用%~%甲醛处理,能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11、菌群失调:(P51)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的菌群间比例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的状态12、条件致病菌:(P50)有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寄生条件改变或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可致病,这类菌成为条件致病菌13、致病菌:(P50)能感染宿主引起疾病的细菌成为致病菌14、细菌毒力:(P51)致病菌致病力强弱的程度15.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医院内源性感染: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
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形状态居留的病原菌。
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7.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指病人遭受医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包括从病人或带菌者到病人或医护人员、健康人,也可从医护人员的直接感染。
19.医源性感染:指在医院诊断护理实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引起的感染20.非特异性感染:是人类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有遗传性,生来就有,故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第七章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考的可能性很小)1、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2、培养基:人工培植的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分,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
组分是1%蛋白胨和%配制而成。
还需加入琼脂4、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的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做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第八章病原性球菌1、SPA: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
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手提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血浆凝固酶:由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也太的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3、M蛋白: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粘附上皮细胞的作用4、链道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浓汁中的DNA,使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5、链激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
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溶纤维蛋白酶。
第九章肠道杆菌1、Vi抗原:又称独立抗原。
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2、肥达反应:由已知得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3、S-R变异:指细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
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4、不耐热肠毒:LH。
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
对热不稳定,65℃、30min可灭活。
由A、B两个亚基组成第十章弧菌属1、霍乱肠毒素: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
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2、弧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呈弧形的革兰阴性菌,以水中为最多。
主要致病类型是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1、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2、{3、破伤风抗毒素(TAT):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4、厌氧性细菌:是一类必须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