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案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6)
按教学计划完成。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垂体肿瘤
垂体腺瘤
1概述
2病理变化及分类
甲状腺疾病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diffuse nontoxic goiter)
1概述
地方性分布,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
2病理变化
(1)增生期
(2)胶质贮存期
(3)结节期
3、甲状腺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强调乳头状癌的形态特征和临床预后。
4、垂体腺瘤的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及其与临床联系。
难点: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因、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肿的区别,乳头状癌的形态特征。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进程:垂体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10分钟
甲亢、甲状腺肿瘤30分钟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标本和切片观察、幻灯片示教、病案分析
3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碘、致甲状腺肿因子、高碘、遗传与免疫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diffuse toxic goister)
1概述
血中甲状腺激素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
2病理变化
肉眼:弥漫性对称性增大、灰红色
镜下:滤泡上皮增生;吸收空泡;间质充血
3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遗传;精神创伤
4并发症
三、甲状腺肿瘤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首页)
第次数授课时间2002年12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2年10月14日
学科
病理学
年级
2001
专业、层次
生物工程及检验系(本科)教师ຫໍສະໝຸດ 赵涌职称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大班
学时
1.
课程(章、节)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首页)
进程:细菌性痢疾、伤寒1.5学时
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1.5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标本和切片观察、幻灯片示教、病案分析
实施情况:
按教学计划完成。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一、伤寒(typhoid fever)
1病因与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粪-口途径
(1)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多
(2)肝脏:汇管区-管道型肝硬化(干线型)
(3)脾:
(4)肺:
(5)其他:
五、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
1病因及感染途径
华支睾吸虫经口途径
2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寄生于肝内胆管
(1)肝内胆管扩张
(2)胆囊
(3)胰腺
•
•
•
•
•
•
•
•
•
•
多媒体(分钟)
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2)慢性
病程超过2月新旧病灶共存
(3)中毒型
三、阿米巴病(amoebiasis)
1概述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感染热带多
2肠阿米巴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滋养体是致病阶段
(2)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病变部位:盲肠、升结肠
急性期病变:烧瓶状溃疡
果酱样大便
慢性期病变:阿米巴肿
3肠外阿米巴病
(1)阿米巴肝脓肿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首页)
第次数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学科
病理学
年级
2001
专业、层次
生物工程及检验系(本科)
教师
职称
副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3)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共—2_次课授课时间0209教案完成时0208重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2)肥大由于功能活跃、合成代谢旺盛,使细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
可分为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和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妊娠时子宫平滑肌肥大)两种。
肥大常与增生并存。
5分钟(3)增生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可分为生理性(如青春期乳腺)、病理性(如乳腺增生性病)或代偿性(如钙血症引起的甲状腺增生)、内分泌性(如前列腺增生)等类型。
5分钟(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分配5分钟15分钟5分钟生,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常见的类型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和间叶组织之间的化生等。
第二节组织和细胞的损伤组织和细胞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后,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称为损伤。
损伤发生的原因即疾病发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通过破坏细胞膜、损伤活性氧类物质、损伤细胞浆内高游离钙、引起缺氧、化学性细胞损伤及遗传物质变异等机制造成组织、细胞损伤的损伤。
轻度损伤主要引起变性(亚致死性损伤),严重损伤引起坏死。
(1)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下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主要包括:①细胞水肿(水变性):由于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
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
高度水肿,胞浆疏松,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病变器官肉眼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
②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浆中,称为脂肪变。
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
肝脂肪变的发生机制为肝细胞浆内脂肪酸增多;甘油三酯合成过多或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使脂肪输出受阻。
病理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病理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病理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2方法对比组24人采纳传统的试验教学方法,在试验课开始前老师为同学准备好全部的试验玻片,试验课上重要由老师讲解病变的组织学形态。
同学依照老师要求察看玻片,并撰写试验报告。
试验组采纳设计性试验教学法,共有24名同学自己愿意参加该组的教学。
1.2.1立题以试验小组为单位,在《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验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确立3个既有科学性又有肯定创新的设计性试验题目:针对目前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偏高,为更好地将病理与其他学科结合且让同学更早接触到临床学问,最后确定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切片的制作、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皮肤一期愈合的形态学察看三个试验,同时填写《基础医学院形态学设计性试验项目申请书》。
1.2.2试验计划同学自身按设计性试验项目自由组合试验小组,一周后书面交出设计性试验实施步骤,在各试验组老师引导下,将实在设计性试验的步骤、预期结果做成PPT课件,每个小组派出同学代表上台讲解。
试验组带教老师和全体检验系同学一起对每组的设计性试验步骤和预期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提出参考性建议。
1.2.3试验准备同学依据试验设计方案列出试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试剂、药品的预算清单,在试验前两周提交引导老师,然后到试验准备室领取所需物品,并确定试验场合(试验室、试验台)。
1.2.4预试验依照试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预试验。
在预试验中发觉和分析试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调整的内容,并加以更正。
1.2.5正式试验依照修改后的试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正式试验。
做好各项试验的原始记录。
1.2.6试验结果的记录、归纳与分析各试验小组在试验过程中认真记录试验结果,对所记录的试验数据进行归纳和处置,汇报试验的结果。
1.2.7撰写试验报告在认真完成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后,每个同学均要依照规范的格式撰写试验报告或论文,并依据老师要求的时间上交。
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病理学(甲)课程教案
医学院 基础医学 系 病理学(甲) 课程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甲) 教师及职称毛峥嵘 讲师授课内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学时数2学时授课方式 理论课 上课学期2007-2008秋冬学期 授课对象 05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要求)1. 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掌握其基本病变,了解主要脏器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 掌握冠心病的概念、类型,熟悉心绞痛的概念、原因和机理,掌握心肌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了解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的概念。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双语教学用*注明)* 1.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及基本病变: 脂纹期,纤维斑块期和粥样斑块期的大体及镜检特点;继发病变:动脉瘤的概念* 3.主要动脉的病变* 4. 冠心病的概念,病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内膜下心肌梗死和区域性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概念,病变* 冠状动脉性猝死概念12分钟25分钟8分钟10分钟20分钟15分钟重点1.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和继发病变。
2. 冠心病的概念、类型。
3.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概念;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专业词汇要求atherosclerosis, fatty streak, fibrous plaque, atheromatous plaqu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on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myocardial fibrosis, sudden coronary death…………..教具准备CAI课件复习思考题1. 试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医学基础病理学的教学设计
实施改进措施: 将改进措施落 实到教学中, 并对实施效果 进行跟踪和评 估,以便进一 步改进教学效
果
教师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是否达 成
教学方法是否得 当
学生反馈如何
改进措施与建议
THANK YOU
汇报人:XX
医学基础病理学的 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方 法 05 教 学 资 源
06 教 学 评 价 与 反 馈
添加章节标题
1
教学目标
2
知识目标
掌握基础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理解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案例分 析等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 加深理解
结合临床:将病理学知识与临 床病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临 床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医 学病例
案例分析:引导 学生分析病例, 理解病理机制
讨论与交流:鼓 励学生参与讨论, 分享观点和经验
教师点评:教师 对讨论内容进行 点评,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病理学 知识
小组讨论法
目的: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团队 合作,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讨论内容:病理学案例、实验、研 究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步骤:分组、讨论、汇报、点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角色:引导、监督、点评
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病 理学》,主编: 李玉林,出版 社:人民卫生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4)
见于 DIC. 四、血栓的结局 1.软化.脱落.(1) 纤溶系统被激活;(2)白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 2.机化与再通: 机化—血栓附着处的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长入替代血栓的过程.机化 后血栓不易脱落. 再通或再管化—血栓软化,溶解,收缩,血栓与管壁之间或血栓内部出 现一些裂隙,裂隙被内皮细胞复盖,形成管腔,使已阻断的血流得到恢 复,称再通或再管化
肝体积肿大,包膜紧张,质地变硬,呈暗红色.
肝中央区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呈淡黄色, 呈红黄相间的花
纹状结构, 似槟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nut meg liver).
显微镜下的变化
1.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血窦高度扩张充血,淤血 。肝细胞受
压而发生萎缩,甚至消失
2.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因缺氧发生脂肪变性
与血流方向一致 右心及腔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到肺动脉系统 左心、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全身动脉系统 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
要求: 1.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类型、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栓塞的概念、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肺动脉栓塞的后果 4.掌握梗死的概念、病因、条件及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5.掌握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6. 熟悉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相互联系。
重点: 1 淤血的概念及肺淤血和肝慢性淤血的发生及其病变特点 2 血栓概念,血栓形成条件和过程,类型及组成。要求掌握的名词概念:混合
第二次课(2 学时)血栓形成 第三次 (2 学时)栓塞,梗死 主要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幻灯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学会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第二节:病理变化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发热肿瘤与癌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示教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病例,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症状和体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实验课教材2. 病理切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切片3. 教学图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图片4. 教学视频:病理学实验操作视频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病理切片识别:对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识别测试,评估学生对各种疾病病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病理学知识的运用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实验课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
3. 教学流程:第1-4课时:病理学概述及病理变化第5-8课时: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9-12课时:炎症与发热第13-16课时:肿瘤与癌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和病理机制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机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癌变机制八、实验课教学流程1. 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3. 讨论与分析: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病理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2. 能够对临床病理学进行浅显的分析,帮助诊疗工作。
3. 提高医学思维,培养医学素养,重视疫情防控工作。
二、教学内容
1. 病理学基础知识介绍。
2. 细胞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免疫反应。
3. 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4. 肿瘤学基础知识介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变化。
3. 诊断学案例分析,锻炼临床思维。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2. 作业布置与批改,检验学生研究成果。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病理学(第五版),作者:张伟平。
2. 实验设备:显微镜、病理切片、计算机等。
3. 教学软件:《病理学虚拟实验》、《病理学图谱》等。
六、教学安排
总课时数:48 学时
以上是病理学课程教案的简要说明,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指正!。
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病理学(甲)课程教案
医学院 基础医学 系 病理学(甲) 课程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甲) 教师及职称周韧 教授授课内容组织损伤的修复 学时数1学时授课方式 理论课 上课学期2007-2008秋冬学期 授课对象 05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要求)1.了解淋巴瘤的分类,2.了解白血病的分类;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双语教学用*注明)* 1. 淋巴结的良性增生* 2. 淋巴样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3.髓样肿瘤15分钟20分钟10分钟重点1.掌握淋巴样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2.淋巴样肿瘤和髓样肿瘤分类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淋巴样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淋巴样肿瘤和髓样肿瘤分类原则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专业词汇要求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 Hodgkin’s dissease, R-S cell, mirror-image cells, non-Hodgkin’s lymphoma,教具准备CAI课件复习思考题1.淋巴样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要点2.淋巴样肿瘤和髓样肿瘤分类原则要求自学内容 1.淋巴样肿瘤和髓样肿瘤分类教材及参考书1.李甘地 主编 来茂德 副主编:病理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2.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ed. By Kumar-V, Cotran-R and Robbins-SL, Saunders Press,2003.London.教学网站网址教师授课课件:10.17.121.151/病理学网络学习课件: 10.17.121.151/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备注教案需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授课详细教案(具体教学过程) 注解第一节淋巴结的良性增生根据致病原因、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临床表现,可将淋巴结的良性增生分为三类:一是非特异性淋巴结炎,通常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二是淋巴结的各种特异性感染;三是原因不明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又称之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non—specific lymphadenitis),是淋巴结最常见的良性增生。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实施情况
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实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一、 炎症的概念(conception of inflammation)
(一) 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活体组织 △ 血管系统
(二)基本病变:变质、渗出、增生
2)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①轴突反射(暂时)
(细动脉→毛细血管) ②化学介质(Histamin, 5-HT, PG)(主要、(发红、发热) 持久)
3)血流速度减慢、血流停滞 炎症介质:通透性↑→血浆外渗、
血流浓缩、粘性↑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increased permeability of the vessel)
临床:脓液稀薄,脓液易吸收
组织坏死少,愈后不留疤痕
部位(疏松组织):皮肤,肌肉,阑尾
(3)表面化脓和积脓(surface suppuration and empyema)
表面化脓(surface suppuration)——发生于浆膜或粘膜组织的表浅的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主要向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概念:炎性增生→境界清、瘤样肿块
部位:眼眶、肺
(四)、肉芽肿性炎症(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熟悉急性炎症的发病机制。
熟悉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
重点: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渗出的机制及意义
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
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变化
难点:
液体渗出的机制
炎症细胞游出的过程及机制
炎症介质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大体进程与教学手段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主题:观察病理学切片二、实验课目标:1. 了解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3. 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三、实验课内容:1. 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常见病理学变化的识别和理解。
四、实验课步骤:1. 介绍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包括取材、切片、染色等步骤。
2. 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包括调焦、换倍等操作。
3. 提供病理学切片样本,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识别常见病理学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五、实验课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3.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六、实验课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观察切片时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避免损坏设备。
3. 提醒学生注意切片样本的卫生和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七、实验课资源:1. 病理学切片样本。
2. 显微镜设备。
3. 相关病理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八、实验课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病理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设备和操作流程。
2. 安排学生进行病理学切片制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
九、实验课反馈:1. 收集学生对实验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
2.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和指导。
十、实验课总结:1. 对实验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强调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实验课主题: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观察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2. 学会观察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病理学特征。
3. 掌握细胞凋亡与坏死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
八、实验课内容:1.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7)
大体进程与教学手段
第一次3学时Leabharlann 肿瘤的概念,一般形态与结构和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的生长、肿瘤的扩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次3学时: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常见肿瘤举例
第三次8学时:肿瘤病因发病机理、恶性淋巴瘤
主要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幻灯
实施情况
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实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㈣良性间叶组织肿瘤1、纤维瘤(fibroma)部位:大体和镜下。2、脂肪瘤(lipoma)部位:大体和镜下。
㈤恶性间叶组织肿瘤1、纤维肉瘤(fibrosarcoma)部位:大体和镜下。
2、脂肪肉瘤(liposarcoma)部位:大体和镜下。3、骨肉瘤(osteosarcoma)部位、大体、X线、镜下。
㈡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理:
1、化学致癌因素
⑴化学致癌物的特点及致癌机理①大部分是间接致癌物②其亲电子基团与细胞大分子结合为加合物③致癌物与促癌物的协同作用。致癌物,促癌物,致癌的二阶段学说:①多环芳烃特点。②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2)间接致癌物:①多环芳烃的特点。②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的特点。③亚硝胺类的来源。作用特点:④霉菌病毒,黄曲霉素的来源和特点。⑶直接致癌物:①烷化剂和酰化剂。②氯乙烯与微量元素。
2、物理性致癌因素3、病毒和细菌致癌⑴RNA致瘤病毒①急性转化病毒。②慢性转化病毒。⑵DNA致瘤病毒允许细胞非允许细胞主要种类:①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特点:与生殖器肿瘤的关系:②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特点,与鼻咽癌的关系。③乙肝病毒特点。⑶幽门螺杆菌的特点:与胃肿瘤的关系:
五、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区别。2、交界性肿。瘤3、恶变。4、恶性肿瘤自然消退和逆转。
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病理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授课内容 授课方式 授课对象 病理学 传染病和性病 理论课 03 级临床医学 (1)伤寒的基本病理变化;伤寒肠道病变特点、结局和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梅毒的基本病变。(2) 熟悉伤寒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细菌性痢 疾病因和传播途径、发病机制。(3)了解梅毒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淋病、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流行性出血热病因、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1.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 床病理联系;伤寒的结局和并发症。 *2.菌性痢疾病因和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 临床病理联系。 3.梅毒:病因与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病理联系。 4.淋病、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本次重点内容小结。 重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教学方法 专业词汇要求 教具准备 复习思考题 要求自学内容 1.梅毒的基本病变。 2.伤寒的基本病变和肠道病变的特点。 3.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后天性梅毒的分期、病变特点。 20 分钟 35 分钟 30 分钟 30 分钟 15 分钟 1 教师及职称 学时数 上课学期 杨泽然 副教授 3 学时 2004-2005 第一学期
、肠系膜淋巴结: 回肠下段附近的淋巴结群常明显肿大; 镜检:淋巴窦扩张,充满吞噬活跃巨噬细胞,见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脾脏: 肿大,包膜紧张,暗红色,质软,切面可刮下多量脾髓,脾小体不明显; 镜检: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肝脏: 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镜检:散在的伤寒肉芽肿及灶性坏死。 、骨髓: 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及灶性坏死。 (七)其他器官的病变 、胆囊: 伤寒杆菌胆囊内繁殖,病愈后由胆汁长期排菌,成为带菌者。 、心肌: 心肌纤维浊肿,间质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 相对缓脉:细菌毒素对心肌损害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横纹肌: 腹直肌和大腿内收肌常发生凝固性坏死(亦称蜡样变性) 。 、皮肤玫瑰疹:淡红色小丘疹。 (八)伤寒结局 常见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支气管肺炎。 少数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膀胱炎、 骨髓炎及关节炎等。 二、细菌性痢疾 (一)概述 、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 、儿童发病率较高。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体: ,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 我国由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较常见; 志贺菌可产生外毒素; 传播途径:粪 口传播(苍蝇是重要媒介) 。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主要在大肠, 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急性细菌性痢疾 假膜性炎; 眼观: 灰白色糠皮样假膜, 地图状溃疡; 镜检: 粘膜上皮出现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与坏死的粘膜组织、中性粒细胞、 红细胞和细菌一起形成假膜。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9)
乳癌的扩散
1、直接蔓延
2、淋巴道转移,最常见。
3、血道转移,晚期。常见于肺、肝、骨骼等。
25
5
30
20
20分钟
10
扩散:
⑴直接蔓延;Leabharlann ⑵转移—经血道转移至肺、阴道、脑等处。
第四节乳腺癌
乳腺导管上皮及腺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
常发生于50岁左右妇女,20岁以前很少见。
病因
尚未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雌激素长期作用
2)遗传因素
3)病毒因素
病理变化
部位: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50%左右),内上象限
及中央区。单侧多见,偶为双侧。
妊娠4~5个月听不到胎心、无胎动,尿HCG水平显著增高,不规则流血。预后较好,刮宫后随访2年,5~20%转变为侵袭性葡萄胎,<2.5%恶变为绒癌。
侵袭性葡萄胎(invasiva hydatidiform mole)
主要特点:1.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
2.滋养叶细胞显著增生,分化不良;
3.可发生血道转移;
难点:时间紧张
大体进程与教学手段
2学时:滋养层细胞疾病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乳腺癌
主要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幻灯
实施情况
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实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手段和时间分配
滋养层细胞疾病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
一、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 )
又称水泡样胎块。东南亚常见,约500~800次妊娠中有一次~。
病因、发病机制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2)
⑷钙化:钙盐沉积在纤维帽/粥瘤灶内
⑸动脉瘤(aneurysm)形成
●见于严重的粥样斑块
●局部的动脉中膜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压的冲击下→管壁局限性扩张
●不是真正的肿瘤
⑹中小动脉管腔狭窄←粥样斑块
四、主要动脉的病变
1.主动脉AS
⑴部位:
●病变越往下越严重
●主A后壁、分支开口处严重
内囊—对侧肢体偏瘫、感觉消失
⑷视网膜病变(自学)
㈡恶性高血压(malignant hypertension)
⒈ 肾的变化
⑴ 镜下: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
小动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⑵ 大体:表面出血,切面微梗死灶
⒉脑的变化:缺血、微梗死、脑出血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概述:血中脂质在弹力型A和弹力肌型A的内膜中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生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并使动脉壁变硬
证据:非化脓性;病灶中链菌(-);非链球菌感染期发病;非感染灶
㈡ 发病机理:
⒈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
⒉ 与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
二、病变
㈠基本病变
⒈变质渗出期:1月,结缔组织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⒉ 增生期:2~3月,风湿性肉芽肿形成具有诊断意义
⑴ 形成
病灶处组织细胞聚集、增生→吞噬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Aschoff cell)
⒈ 部位: 二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主动脉瓣
⒉ 病变: 基本病变+闭锁缘赘生物(白色血栓)
⑴ 形成:基本病变被瓣膜关闭/开放摩檫+血流冲击→
内皮损伤→闭锁缘赘生物
⑵ 赘生物特点:
位于闭锁缘;灰白、粟粒大小;单行串珠状;不易脱落,可机化、变硬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5)
熟悉肾癌、膀胱癌的病变。
重点:急性弥漫性增生性、快速进行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肉眼、光镜、电镜)
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及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膜性增生性、膜性、轻微病变性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
病变(肉眼、光镜、电镜)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水肿:肾小球滤过率↓,变态反应
3、高血压:水钠潴留,血容量↑
4、氮质血症:
(四)转归: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N)
病理特点:肾球囊脏层上皮增生形成新月体。
临床病情发展迅速,不治多死于尿毒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抗基底膜抗体形成→Goodpasture综合征
阴性--其他或免疫反应不明显型,占50%左右。
电镜:基底膜变性、断裂,小囊内纤维素沉积,上皮增生。
(三)临床病理联系:
快进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蛋白尿:毛细血管坏死、管壁缺损
少尿、无尿:球囊被新月体阻塞
肾功衰:病变发展→肾小球纤维化、玻变
预后与新月体数量有关
膜性肾小球肾(membranous GN)
一、病理变化:
肉眼:两肾对称缩小,弥漫细颗粒状,质硬。
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
镜下:肾小球纤维化、玻变,肾小管萎缩消失,
间质纤维增化(可引起肾小球集中现象)。
代偿肥大的肾单位。
二、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综合征: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代偿肾单位滤过加速,
重吸收有限
高血压—肾缺血、肾素分泌↑,细小动脉硬化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imal change GN)
20242024精选病理学教案
2024精选病理学教案contents •病理学概述与基本原则•细胞与组织损伤修复机制•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调控•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机制•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病理基础目录01病理学概述与基本原则病理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病理学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转归,以及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和机体对疾病的反应。
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支持和疾病诊断依据。
基础学科地位指导临床实践推动医学发展病理学对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病理学的发展不断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为新药研发、新疗法探索等提供理论基础。
030201病理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基本原则与方法论基本原则病理学研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
方法论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运用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发展历程病理学经历了从器官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到分子病理学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病理学的理论体系。
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病理学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个体化诊疗方案,为精准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数字化病理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也将逐渐普及和深化。
02细胞与组织损伤修复机制细胞损伤类型及原因分析细胞损伤类型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坏死和凋亡等。
损伤原因分析缺氧、感染、毒素、物理因素(如高温、辐射)和化学因素(如药物、毒物)等均可导致细胞损伤。
组织修复过程与机制探讨组织修复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分化、基质形成与改建等阶段。
修复机制涉及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自噬、凋亡和免疫调节等机制。
再生能力评估及影响因素再生能力评估根据损伤组织的类型和程度,评估其再生修复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时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
2.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s
十二指肠球部
溃疡一般较胃溃疡为小而浅,直径多在1厘米以内。
三、结局及并发症conclusion and complication
1.结局conclusion:
(1)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2)愈合 healing
2.并发症 complication:
(1)出血 hemorrhage:最常见 20%-25%
小量者:隐血
大量者:占10-35%
柏油样便;呕血
(2)穿孔 perforation:占5%
(3)幽门狭窄 Pyloric stenosis :占3% 胃扩张,潴留,反复呕吐
(4) 癌变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1%
临床上:胃内游离盐酸减少或缺乏、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痛、贫血等症状。
(1)根据病因,发病机制的不同分型:
A、B、C三型
type A—自身免疫损伤有关,多伴有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 。
type B—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病变主要在胃窦部。
type C—十二指肠液反流有关,病变主要在胃窦部。
(2)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
毛玻璃样肝细胞 ground-glass liver cell
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
LM: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细胞内含大量HBsAg,
三、临床病理类型types of clinical pathology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acute hepatitis
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大片坏死 massive necrosis :
(二)渗出性改变 exudative change
infiltrate of inflammatory cells--Lymphocytes, macrophages, Plasma cells, neutrophils
1、慢性表浅性胃炎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最多见。
好发部位: 胃窦部
(1)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
肉眼Gross:(可通过胃镜检查)
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
黄色分泌物,有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镜下light microscopy(LM):
④淤胆 bile stasis :肝细胞,毛细胆管
Gross: 体积增大,包膜紧张
2、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clinical features:
肝大Enlarged liver
肝痛、肝区压痛
黄疸 icterus(jaundice)
肝功能障碍 loss of liver function
①长期慢性刺激,如急性胃炎的多次发作、长期饮酒吸烟或滥用水扬酸类药物等。
②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
③自身免疫损伤(autoimmune injury)。
④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type and pathological change)
Gross:肉眼表现可通过胃镜观察。
①胃粘膜颜色-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色或灰绿色
②胃粘膜皱襞-平滑,皱壁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
③胃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
LM:①粘膜层内腺体萎缩
②出现腺上皮化生
化生有两种:
A、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可分为大肠型及小肠型化生
大肠型——高铁二胺染色阳性者,硫酸粘液
肝细胞坏死明显,除灶状、带状坏死外, 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Severe chronic hepatitis :
肝细胞坏死重且广泛,有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
则再生。小叶周边与小叶内肝细胞坏形成纤维条索连接。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
Icteric type and anicteric type
1、病理改变 pathological change
LM:
变质改变:prominent features--liver cell degeneration
degeneration:
necrosis:
②exudative change :
③proliferative change:
elevated serum transaminses
3、结局 prognosis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1)轻度慢性肝炎Mild chronic hepatitis :
有点灶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Moderate chronic hepatitis :
熟悉临床病理联系
教Hale Waihona Puke 学难点肝硬化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变,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
学
重
点
疾病的病理形态变化及诊断,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并发症。
临床病理联系。具体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
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型肝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肝癌的类型及病理改变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一、概述
肝炎病毒,肝实质变质性改变为主的传染病
Clinical feature:食欲减退,厌油,恶心,乏力,肝大,肝压痛,肝功能障碍,黄疸,
甲,乙,丙,丁,戊,庚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20%,RNA,消化道,儿童青少年,2-6周
乙型肝炎病毒(HBV): 50% 以上,DNA ,血液 ,母婴传播,青壮年,4-26周
四、发病机理pathogenesis
肝硬变(Liver cirrhosis)
一、概述
弥漫性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
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二、分类 classification
据病因--病毒性肝炎性、酒精性、胆汁性和隐源性肝硬化
饥饿痛,空腹痛,夜间痛。
饭后痛
二、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
1.胃溃疡 gastric ulcer
肉眼 gross:
溃疡好发部位most common locations:
溃疡数目与大小number and size:
溃疡形状appearance:
粘膜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
切面:呈漏斗状
LM:
(1)溃疡底部由内向外(腔面向胃壁)可分为四层
A. 渗出层zone of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B. 坏死层layer of necrotic, fibrinoid material
C. 肉芽组织层granulation tissue
D. 疤痕组织层fibrinous or collagenous scar
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同上,2-26周
丁型肝炎病毒(HDV):δ肝炎病毒,缺陷性(不完全或有缺陷的)嗜肝RNA毒病,同上,4-20周
戊型肝炎病毒(HEV):RNA,消化道,青壮年,孕妇,10-60天
庚型肝炎病毒(HGV): RNA,输血,不详
二、基本病理变化basic pathological changes
粘膜层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层可有水肿、
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急性期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2)预后prognosis
多数可治愈,少数可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以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弱)为突出病变,
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症反应。
①胆红质大量入血而引起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②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出血倾向
③肝功能衰竭
④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Prognosis:
主要死于肝功能衰竭(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2.亚急性重型肝炎subacute severe hepatitis :
pathological change :
2.肝细胞坏死 liver cell necrosis
(1)嗜酸性坏死 acidophilic necrosis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2)溶解性坏死 lytic necrosis
点状坏死 spotty necrosis:
灶性坏死 Focal necrosis :
碎片状坏死 piecemeal necrosis:
(三)增生性改变proliferative change
1、间质反应性增生stroma reactive hyperplasia
枯否氏细胞 Kupffer’cell
纤维母细胞 fibroblastic cell
2、肝细胞再生hepatocyte regeneration
3、细小胆管增生ductules proliferation
外语要求
重要的概念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
参考资料
《病理学》7年制教材
教研室意见
教学组长: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