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合集下载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湘教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演示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填图、绘图,增强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方法。

[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课时安排]4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讲解】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探究】北极星的观测【读图分析总结】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故北极星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

在北极点(90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头顶(其地平高度为90º);在赤道(纬度为0º)观测,北极星位于地平线的正北方(其地平高度为0º);Φ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北部天空(其地平高度为Φº);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在地平线以下)。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等。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教学内容第七章: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八、教学内容第八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原理2. 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作用产生的地理现象九、教学内容第九章:昼夜交替与时间计算1. 昼夜交替的成因与特点2. 时间计算的方法与实践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四季变化与气候1. 四季变化的成因与特点2. 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3.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自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地球公转与地球仪1. 地球公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上的地球公转轨迹与特点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地球运动与地理导航1. 地球运动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2. 地球仪在地理导航中的作用3. 地理导航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地球运动与地球动力学1. 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2.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 地球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1.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3. 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地球运动的平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湘教版地球运动教案的完整内容,涵盖了从地球自转到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十五个章节。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自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时间等。

3.地球自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可通过讲解昼夜交替、地球气候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4.讲解地球公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时间等。

5.地球公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通过讲解四季变化、地球倾斜度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6.地球运动的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通过讲解日食、月食的原理和发生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和问题。

7.总结与扩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板书、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三节项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知识提纲中心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周期为,约为日时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带、带、带、带、带五带划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纬度地区明显。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一)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1)平均速度⎩⎨⎧'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2)速度变化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2)黄赤交角与五带∠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地球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2.认识地球四季产生的原因。

3.了解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同一时刻,地表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状况。

2.四季更替的转变。

教学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设疑: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更替呢?
演示:教材P10活动1.2.
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和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说一说:1.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什么转动?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所须的时间吗?
3.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活动:用箭头在下图画上地球自转的方向。

说一说:教材P10活动3.
北京与纽约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设疑: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四季的变化呢?
活动:1.读教材图119认识地球绕日公转时的状况。

2.请一位同学出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
小结:地球公转时1.地轴是倾斜的。

2.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讨论:一年中广州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是什么季节?小结:略。

说一说:1.地球公转时围绕什么转?
2.地球公转时的方向?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设疑:地球表面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多?
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少?为什么?
演示:教材图1.20
活动:读图1.说出五带的名称。

2.五带以什么界线来划分?
3.不同温度带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5.广州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练习:地理填图册上的相关内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设计
通过flash与幻灯片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黄赤交角及二至二分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运动规律。
分析讲解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晨昏线及其特点
3、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昼夜长短变化、晨昏线、四季及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分析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计算
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方时、时区、区时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归纳小结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差,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
通过归纳,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他们在脑中能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课堂巩固
(教学评价)
1、一架飞机于5月1日6时从甲机场(60°E)起飞,直抵位于50°W的乙机场,中途飞行共用了20小时,求飞机到达乙机场时,两地的时区各是什么时间?乙地的地方时为几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教学设计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地球仪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概况1. 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1670公里/小时。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地球公转的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昼夜交替的影响:划分地球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2. 地方时差地方时的概念:当地太阳时。

地方时差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地方时差的影响:时间计算和交通、通信等方面。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四季变化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度变化。

四季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模型、图片等,了解地球的运动概况。

2. 操作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运动的相关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地球仪操作: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合作态度等。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第一、第二节学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而第三节开始学习地球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理解大气运动和洋流形成原因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大部分内容,自转部分先图文并茂介绍了地球自转概况,再采用文字和活动相结合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公转部分先介绍了公转概况,再图文结合介绍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生学习了自转的概况之后,学习自转对日产生活的影响。

昼夜更替现象学生容易理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地球仪空间想象昼夜更替状况。

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和地方时比较抽象,而且较难理解。

如何变抽象为具体,地理课堂演示实验和角色扮演变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为活灵活现的课堂实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和掌握地理知识解决这个难题,同时有助于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也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而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在对高中充满好奇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处在起步阶段。

如何突破这部分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转的地理意义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很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过程,领悟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技能,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仪,学生绘出想象中的昼夜现象,进而观察模拟地球自转的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昼夜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浙江省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向,而对产生的原因没有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周期: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

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速度: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b.线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大远日点(7月初)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度34分。

黄赤交角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图1-3-6) 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表格1-3-6),二分二至时间(与近、远日点关系) 二分二至图与下图之间的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变化关系。

教后感:1.3 地球的运动(二)[教学目的]:4、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5、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6、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7、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教具设计]:[教学过程]: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

一、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1)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如果人处于昼半球中,就是他的白昼,而处于夜半球之中应该是他的黑夜。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倾角。

用当地的太阳高度来演示昼夜半球。

处于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都处于地平面以上)。

处于夜半球的各地的太阳高度角都小于0,(处于地平面以下)。

处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度(处于地平面上)。

[问题]太阳高度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度?哪里的太阳高度是九十度?太阳直射点对于同一地点来说,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正午)北回归线赤道 南回归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2)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转的: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在一天之中,地球上的人有半天在夜半球,有半天在昼半球,也就是说,我们的昼与夜在不断地更替,[问题]昼夜交替的周期为多长时间?一太阳日,即24小时。

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人们作息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

由于太阳日时间不太长,所以地球表面可以被均匀加热,从而保证了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的温度。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

二、地方时:1、地方时的产生(1)关于零点和十二点的定义:十二点:太阳处于上中天图:太阳总是先到达东边的人的上中天,(或者说处于东边的人总是比西边的人先到达它们的12点),也就是说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总结: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2)总结计算地方时的步骤:①寻找地方时的标志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昼半球的中间经线、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

②计算标志点与所求地点的经度差,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

③根据计算经度差时所利用的东西位置关系,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东加西减)地方时因经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使用起来不方便,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地方时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中央经线和区时的解释区时的计算法则:(1)各地所处的时区:当地纬度/15,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整数。

(2)时区差的计算: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3)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东加西减。

(4)日界线: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例如:(多找几个难题)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没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左右手定则。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我们称为地球偏向力。

它对于地球表面的水流与气流的作用很大。

题:板书设计:教后感:1.3 地球的运动(三)[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重点难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具设计]:[讲授过程]: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二分二至点的几个图判断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2、计算二分二至时的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首先找出地方时十二点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4、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5、计算: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半年用“+”,冬半年用“-”。

)(举例):夏至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济南的纬度=37°N;此时是夏半年H=90°-37°+23°26′=76°26′(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H=90°-40°-23°26′=26°34′[承转]计算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根据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来计算昼长(将图转换一下~~关于昼弧与夜弧)总结此时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三、四季的划分:1、我国:把地球绕日轨道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2、欧美四季划分: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二者的对比:相同点:都立足于太阳辐射:同为天文四季。

不同点:我国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为标准。

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3、四季划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二十四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等等。

四、五带的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表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板书设计: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