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材料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论文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论文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摘要: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进行了探讨, 分别介绍了建筑物不同部位的隔震或减震措施, 并对结构设计中常见的减震技术作了阐述, 指出建筑物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抗震问题,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关键词:抗震措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建筑结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的运用了相关的抗震措施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 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从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来看, 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我国连续发生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后, 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一直以来, 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有关抗震都是坚持了“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 虽然设计方面在抗震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在地震中因为建筑结构方面的问题而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的例子, 分析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施工人员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存在侥幸心理, 偷工减料, 私自修改设计方案, 没有真正将抗震措施落到实处。

在这里,我们对建筑设计中抗震的基本类型、主要措施结合具体实践经验进行研究, 以期和同仁交流学习。

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对于性能的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种是以损坏的程度来描述,另一种是以用途的重要性即抗震设防分类来描述。

建筑结构中的损坏程度划分为不损坏和属正常维修下的损坏、可修复的破坏和倒塌;抗震设防分类则氛围甲、乙、丙、丁四类。

对某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现行规范给出了正常维修和倒塌的层间变位角作为定量指标。

对于不同的设防类别,先行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如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要比丙类建筑的有关规定提高一度。

按规范提高抗震措施后,在遭遇到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由于地震作用步提高,乙类建筑毁坏程度比丙类建筑要轻些。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抗震设计论文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抗震设计论文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抗震设计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自然灾害变得越来越多,在面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时,人类无法控制只能够进行力所能及的防护,因此必须加强土木建筑工程设计的抗震设计。

1 土木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1.1 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抗震力在土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因素.挑选对抗震有益的地基,防止地基变形影响抗震功能;(2)同一土木建筑工程单元要设计在性质一样的地基上.要把地基最大潜力融入建筑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发挥地基的抗震功能;(3)土木建筑工程尽量做到规则、对称,以降低地震作用导致的建筑变形度以及避免地震作用力集中导致建筑扭曲的状况发生;(4)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中要多加几道抵抗防线.以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抗震力,同时土木建筑工程受力设计要明确.防止存在土木建筑工程局部薄弱:(5)最大程度的减少土木建筑工程自身重量,从而减小建筑对地基的压力,达到缓解地震冲击作用对建筑体的影响力。

1.2 保证建筑的刚度合理地设计和确定建筑物的刚度非常重要。

因此首先要考虑到的是采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

主要是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之上使用“钢结构”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层加固。

加固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所需要进行加层的土木建筑工程的体系是钢结构,而国家规定:上部是钢结构、下部是钢筋混凝土两种不同的体系结构是不符合抗震规范的。

(2)假设屋盖的部分是采用钢结构,而钢筋混凝土仍然是作为整个土木建筑工程的抗侧力的主要体系.则必须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1.3 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被工程界认可的一个办法是在建筑基础与建筑的主体部分之间加设一个隔震层.有的设计师在建筑物的顶端部分加设一个“反摆”。

此反摆的作用是能够在地震时使建筑物的位移方向相反,降低了加速度,降低地震的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如果对“反摆”设置合理,那么对降低地震作用的概率可达65%.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内的物品受损程度。

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抗震加固施工论文

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抗震加固施工论文

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的抗震加固及施工[摘要]: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的抗震加固施工是维护旧墙体的重要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材料的选择,要不断完善、细化施工步骤,注意墙面处理、钢筋工程、养护要点的控制,使这项利国利民的建筑工艺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本文分析了如何利用钢筋网水泥砂浆技术更好地对旧墙进行抗震加固处理,对探索其先进的施工方案有着建筑先行性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钢筋网抗震加固试验分析施工要点中图分类号:tu392.2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2- 0162 -01【正文】目前,旧房屋改造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项目,而墙体加固就是其中的一项。

如何更好地对旧墙进行抗震加固处理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研究课题,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抗震加固的可行性优势已经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探索其施工方案有着建筑先行性的特殊作用。

1. 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抗震加固的可行性优势分析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抗震加固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受到国内外建筑学者的一致认同,其技术也已经推广到了多种建筑方面,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技术凭借其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及抗腐蚀性能等特点,于土木工程加固领域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在强度、效力、耐腐蚀性能、耐高温性能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也因技术简单快捷而变得适用面极其广泛。

但是其抗震的强度到底有多大却一直没有明确地数据支持,下面就就其抗震强度进行了对比荷载试验。

1.1试验过程为了尽可能模拟墙体在受震情况下的受震特性,试验采用了悬臂式加载装置,顶部施加垂直荷载,侧面加以铁球重力震荡荷载,根据底层墙体中部的竖向压力做为建筑的受震计算值。

受震计算值会帮助进行墙体强度的实验,包括对破坏荷载能力的分析。

试验分为两组进行,第一组为对照组,第二组为水泥砂浆的抗震实验组。

主要是对比钢筋网水泥砂浆对砖砌体抗震加固的优势。

首先,加预定值240kn,侧面施加震荡荷载,以20kn为量级逐级推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在突发地震时,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层建筑抗震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范文一: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分析高层建筑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比较常见,这类建筑有着较高的美观性,建筑结构多采用的是钢结构,高层建筑对抗震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要做好结构的优化工作,选择高强度的施工材料,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其次要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抗震设计工作,其关系着业主居住的安全性。

在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时,要提高梁柱的承载能力,这可以避免地震等作用力对梁柱造成较大的破坏。

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概念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条件,针对一些地震高发地带,设计需要采用强度较高的施工材料,要做好建筑结构的优化工作,保证建筑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设计与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要使建筑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会出现结构严重变形的问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笔者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以及结构优化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

1.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设计人员需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还要合理确定施工的材料,施工材料要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建筑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另外,在高层建筑施工时,需尽量减少耗能情况,施工单位要多采用可再生的新型能源。

1.2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措施1.2.1加强结构体系的优化高层建筑施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轻质的材料,结构材料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的结构有着良好的连续性,可以抵抗较大的荷载以及作用力,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出现了很多新的难题。

本文在分析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因素的基础上,就建筑机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几点拙见,旨在与同行共同那个切磋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影响因素abstrac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there are many new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 the buildings aseismic effect, on a basis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institutions puts forward some humble opinion, with counterparts to discuss common the contested.keywords: high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influence factors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影响因子分析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明确建筑物抗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下面,将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效果、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以及建筑场地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建筑物自身的结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影响抗震效果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建筑物若要达到抗震目的,无论点式住宅或是版式住宅,都必须进行合适的结构设计,保证抗震措施合理,能够基本实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这样的目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和施工过程建筑结构的材料是影响抗震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这样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地震对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成正比。

桥梁抗震论文

桥梁抗震论文

梁式桥震害分析土木0812 孙宝龙0820104217摘要:为了研究梁式桥的震害影响因素,通过国内几次大地震中梁式桥震害调查资料,对梁式桥震害现象进行分类分析其原因,从地震烈度、建设年代、结构体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4个方面对桥梁震害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得到了关于梁式桥地震破坏的影响因素、破坏机理等方面的认识。

关键字:梁式桥;震害;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从事桥梁工作者对桥梁震害模式及机理进行了总结,并每次大地震发生之后都会对桥梁震害资料进行整理,深入研究桥梁震害机理进行了总结,并且每次大地震发生之后桥梁震害资料都会更加丰富,为深入研究桥梁结构震害机理及抗震措施等奠定了基础。

如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 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高达Ⅺ度,地震造成24 条高速公路、161 条国省干线、8 618 条乡村公路、6 140 座桥梁、156 条隧道受损,这次地震同样为桥梁抗震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震害资料。

本文对国内外几次大地震中的梁式桥震害现象进行了研究,结合汶川8. 0 级大地震中梁式桥的震害,从震害特点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梁式桥震害特点本文收集了海城7. 3 级地震( 1975 年) 、唐山7. 8 级大地震( 1976 年) 、洛马·普里埃塔7.1 级地震( 1989 年) 、美国北岭6. 6 级地震( NorthridgeEarthquake) ( 1994 年) 、云南丽江7.0 级地震( 1996年) 、土耳其伊兹米特7. 8 级地震( 1999 年) 、我国台湾集集7. 3 级大地震( 1999 年) 、汶川8. 0 级大地震( 2008 年) 等地震中的梁式桥震害资料,共包含112 座梁式桥梁的震害,并进行了分类统计( 表1) 。

由表1 可知,梁式桥梁可能出现的8 类震害,在震害调查中均有发现,出现前4 类震害的桥梁占多数,显然,这4 类震害是最为常见的震害。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恪尽职责、协作救援等行为。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所具有的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扶危济困、救援互助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21年云南玉溪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灾难面前,人们毫不畏惧,冲向前线,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之气和万众一心之力。

抗震救灾的精神包括了多个方面:第一,勇敢和坚韧。

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冲向灾区,拯救被困人们。

他们的勇敢和坚韧,让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第二,恪尽职责。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各种专业救援人员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开展救援工作。

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救、治疗工作;消防员、警察、军人奋勇前行,进行搜救工作;新闻记者、志愿者、社会组织坚守一线,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他们恪守职责,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救援人员的担当和责任。

第三,协作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地震、灾难时刻,社会各界人士立足自身岗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他们通过协力、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救援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在抗震救灾精神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扶危济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精神。

抗震救灾移动我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人类之间的深切关爱。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救死扶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强化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应急应变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学习抗震救灾相关知识。

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灾后生存技巧、紧急求助渠道等等。

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我们在灾难中的自救能力,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论文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论文

略谈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摘要:本文阐述了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原理,分析了以往受地震损坏的高层案例带来的启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的原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 简称《高规》) 对高层的定义如下: 10 层及10 层以上或高度超过 28m 的混凝土结构高层民用建筑。

高层建筑结构从表面上看主要体现在层数和高度,而实质上高层建筑的特点是水平荷载在设计中占主导地位。

结构内力与高度的关系见图 1,轴力n与高度成正比,弯矩m和水平位移δ与层数的关系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那么高层建筑结构如何抵抗水平荷载成了又一设计主题,研究建筑结构抗侧力能力成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点。

高层建筑水平力主要由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引起,而地震荷载作用往往起控制作用。

地震荷载的破坏特点是: 作用时间短暂,强度大且无规律,除水平振动外还有扭转振动。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完全用弹性理论分析着手进行设计是不可行的,因为抗侧构件会增大很多,且增加了结构主体的自重,导致结构在水平地震力作用时增大结构自身的惯性力,从而对抗震更加不利。

那么就应该从结构概念着手,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建筑物平面、立面规则,合理有效地布置结构构件,减轻结构自身重量,避免出现由于设计不当造成人为的薄弱层。

这是一条比较好的思路,也是现代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师最为提倡的设计理念。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应用尤为广泛,这也是由混凝土结构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造价相对于钢结构较低,材料来源丰富,并且可以浇筑成各种复杂断面形状,钢材用量少,而且承载力也不低,侧向刚度大,整体浇注的连接节点可靠,抗震性能在经过合理设计之后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类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对近几年来建筑抗震新要求与发展论文

对近几年来建筑抗震新要求与发展论文

对近几年来建筑抗震的新要求与发展的探讨【摘要】在建筑结构中加入抗震设计有助于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地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对近几年来建筑抗震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通过对建筑抗震术结构设计体系的阐释,分析了建筑抗震术结构的减震原理。

另外,分析了建筑抗震术结构抗震设计的多质点体系,同时对建筑抗震术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验证,得出了影响建筑抗震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减震结构体系的科学化准确应用。

【关键词】建筑抗震;抗震设计;滑动抗震;设计体系;新要求;发展探讨建筑抗震技术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弹性抗震和基础滑动抗震。

在弹性抗震中,叠层钢板橡胶垫抗震技术应用最多。

这类抗震方案主要是在房屋层与基础顶面之间增设一个抗震层,使在地震过程中整个结构体系的周期变长,变形集中在底层,对于竖向震动则几乎没有隔离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抗震体系实际上是在地震时对上部结构起着低通滤波的作用,地震中的高频成分全部可以滤掉,但不能完全避免结构共振。

1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置新要求与发展的分析抗震建筑在振动性能和抗震性方面提高了建筑结构的附加价值,因此,与以往建筑比较时应考虑进行综合评价。

在考虑抗震建筑的造价时,不仅要考虑其初始造价,还要考虑其使用阶段期间遭受地震损坏的维修、重建、内部物品的损坏和经济损失。

在此意义上,关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置调整研讨具有重要的使用意义。

1.1 采用新的结构材料、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体系采用新的结构材料、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体系,抗震技术不仅在新建工程中获得应用,而且已用于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

抗震装置可安装在结构的防火层或设备层,抗震层可设置在结构的不同部位,如基础、中间层等,也可设置在房屋的顶层,同时起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

由于传统的加固改造技术对结构震后的性能和不可靠程度缺乏准确地了解,故较难达到强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

采用抗震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改造,通过在抗震层设置刚度很小的抗震装置,将地震变形集中到抗震装置上,相对于依靠结构本身的较高强度和较低变形来吸引地震能量而言,抗震结构的周期和阻尼都有很多的提高,故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明显降低。

钢结构柱脚论文抗震设计论文(20210413040148)

钢结构柱脚论文抗震设计论文(20210413040148)

钢结构柱脚论文抗震设计论文摘要:埋入式柱脚和外包式柱脚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不小于180mm,钢柱埋人部分和外包部分均宜在柱翼缘上设置圆头焊钉,其直径不得小于16mm,其水平向和竖向的中心距离不得大于200mm。

1.通常钢结构的柱脚形式有外包式柱脚,埋入式柱脚及外露式柱脚3种外包式柱脚指将钢柱脚外面用钢筋混凝土包住的柱脚,埋入式柱脚是把钢柱固定在混凝土的基础梁上柱脚,而外露式柱脚是在混凝土基础表面固定钢柱的柱脚,其也是最常用的钢结构柱脚。

钢结构柱脚,反力特别大,因此设计规划时一般采用固定柱脚。

在此类情况下,采用外露式柱脚不仅会导致底板既大乂厚,消耗大量钢材,更重要的是难以确保柱脚被完全固定。

外包式柱脚和埋入式柱脚钢结构固定式柱脚的很好的选择,通常抗震设讣也用这两类柱脚。

2.埋入式柱脚抗震设讣埋入式柱脚的特点,是将钢柱以一定深度埋置在混凝土基础梁中,埋人部分的钢柱表面虽然焊有栓钉,但根据研究,在这种形式的柱脚中栓钉的作用不大,内力的传递主要依靠混凝土对钢柱翼缘的承压力,柱的轴向压力可山柱脚底板传给混凝土,柱的轴向拉力可III柱脚底板伸出部分对混凝土的承压作用传给混凝土,或山锚栓传给基础。

埋入式柱脚的支配因素是埋入深度。

试验表明,对于轻型工字形柱,埋深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得小于2,对于大截面的宽翼缘H形柱和箱形柱,埋深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得小3,且同时应满足下式要求:d>=(6M/bf*fc)0. 5d-柱脚埋深;M-柱脚全截面屈服时的极限弯矩;bf -柱在受弯方向截面翼缘的宽度;fc-基础混凝土轴心受压强度设计值。

2.1柱脚轴向压力山柱脚底板直接传给基础,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验算柱脚底板下混凝土的局部承压,承压面积为底板面积。

2. 2埋入式柱脚应验算在轴力和弯矩作用下基础混凝土的侧向抗弯极限承载力,埋入式柱脚的极限受弯承载力不应小于钢柱全塑性抗弯承载力;与极限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不应大于钢柱的全塑性抗剪承载力。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抗震救灾精神论文篇1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

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

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

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

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摘要: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概述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来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为了避免短柱脆性破坏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发生,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判定短柱,然后对短柱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或处理,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关键字:高层建筑;抗震;基本原则abstract: in order to avoid short columns with the brittle fracture occurred in the high-rise buildings, i believe, the first to correctly determine the short column, and then take structural measures or treatment on short columns to improve ductility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hort columns.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earthquake; the basic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结构工程师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其目标是希望使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

但是,由于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循环、往复荷载,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在结构内力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计算方法还很不完善,单靠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使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真正确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1.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1.1.1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技术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技术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技术论文摘要:我国土木工程结构中抗震技术的发展前景是极好的,在这样的发展事实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土木工程结构中抗震技术的发展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有着更加明显的突破,为我国的抗震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前言近年来,由于人类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得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的增加;人们意识到补习及时的解决灾害频发的问题,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比如说在抗震过程中人们主要分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抗震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地震频发地区增加地震演习的次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级别、配备抗震所需的医疗器械、加强对地震的检测;二是地震来临时的应变工作包括自保与互保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三是做好震后的善后工作包括伤员统计、赢救队伍的待命等等。

抗震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单方面的发展,更加要求从人员到技术等每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在安全时期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摸索与研究,制定合理的计划。

1土木工程中抗震技术需要的条件1.1安全性需要。

国内外的地震震害经验表明,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破坏或倒塌。

在人类对地震的认识有限、无法预报地震的时代。

我们惟有把房屋建得坚固抗震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现有建筑物有的是早些年代修建的,相当一部分未考虑抗震设防,有些虽然考虑了抗震但由于地震基本烈度几经变动、多次升级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也有所提高。

造成现有建筑不符合抗震安全性要求;此外,由于设计、施工考虑不当使用动能改变投计荷载,增加超过使用年限等原因使建筑物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1.2经济性需要。

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个穷国,经济条件要求我们量力而行。

相对于新建建筑,加固充分利用了既有建筑的基本框架,在满足结构可靠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和挖掘原有资源,以较小的投入达到使用功能要求的目的。

因而抗震加固是一项以较低投入获取较高生产、使用、社会效益的重要行业。

1.3社会性需要已有房屋中正在使用的建筑物许多不能中断或不能长时间中断使用,有的还具有纪念意义,因此不允许予以拆除重建只能走加固之路我国抗震加固的目标,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为抗震加固或减灾对策提供依据使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做到安全、经济、合理、有效的要求。

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论文

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论文

浅析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摘要:根据人们的居住环境呈现出来不同的特点,在加强建筑物自身的抗震基础之上,需要考虑到建设抗震施工来作为安全防范的重要措施。

本文通过对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应用。

在建筑设计规范中,不同建筑结构的楼盘抗震标准是一样的,建筑结构工程师都会保证抗震性能。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经验,分别论述了与抗震性能相关的几种建筑结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enhancing seismic foundation of building, the important safety precaution measures for building earthquake construction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this paper explore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pecification,the seismic standards for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of building are the same, and the building structural engineers will ensure seismic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combining with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he author discussed several building structure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技术;抗震施工;抗震应用key 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s;construction technology;seismic construction;seismic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17-020 引言围绕研究怎么样通过建筑的室内区域划分、陈设和家具的安排设计、材料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做了不同的详细考虑,主要目的就是要保障建筑物居住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

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

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

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

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对抗震问题分析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对抗震问题分析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对抗震问题分析论文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对抗震问题分析论文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且易对房屋建筑等产生消灭性的影响,从而导致人员伤亡等严重事故。

因此,为了减小土木工程建筑所受到的地震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其抗震性予以充分考虑并积极落实。

以此为根底,本文以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原那么为根底,对其具体落实方案作出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实现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抗震化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由地壳的剧烈运动所导致的,在发生时地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抖动现象,极易威胁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平安性及稳定性,再加之其发生频率较高且难以预测,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严重。

联系实际可知,地震带来的损失多半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所导致的,因此,要想减少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减少人类由于地震而遭受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就应当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以充分保障地震时人类的生命财产平安,防止造成恐慌。

2.1实现结构形状的简化及精确化对于设计复杂的土木建筑工程来说,一旦地震发生,其受力情况会十分复杂,所存在的薄弱之处也就会越多,十分不利于建筑的稳定性。

并且,复杂的结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也难以对其受力情况进行准确的计算,也就难以评估结构设计的牢固性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更是难以保障建筑的抗震能力。

因此在设计者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并在此根底上对其受力情况及外力抗击情况进行精确地计算,解决其中的薄弱环节,以此来保障土木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提升,增加其在地震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平安性。

2.2坚持结构设计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科学化及合理化是保障其在地震环境中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根据地震所产生外力的情况合理地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尽可能地实现建筑物整体在地震环境中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层抗震材料
摘要:
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概述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来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选取必要的材料。

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其目标是希望使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

但是,由于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循环、往复荷载,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在结构内力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计算方法还很不完善,单靠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使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真正确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因此, 高层建筑物必须特别注意结构的设计原则,为了发挥结构构件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就必须重视材料的选择.在近些年材料方面的发展很快, 所以在选材的同时可是当应用新型材料.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材料
正文:
一,高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

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
市区地价日益高涨,促使近代高层建筑的出现,电梯的发明更使高层建筑越建越高。

宏伟的高层建筑是经济实力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宣传效应,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从1886 年世界上第一栋近代高层建筑——美国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HomeluranceBuilding , 10层,高55m)建成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高层建筑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体系上逐渐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也有大幅度增长。

而一次又一次地震灾难及教训,警
示人们: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从上个世纪开始,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抗震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进入90年代,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历史日程。

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6 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0%,高层抗震设计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的任务。

作为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在地震多发区,采用何种建筑材料或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高层建筑中常采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框架- 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等几种体系,这也是其他国家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体系。

但国外,特别地震区,是以刚结构为主,而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几混合结构却占了90%.如此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国内外都还没有经受较大的考验。

钢结构同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优越的强度、韧性和延性,强度重量比,总体上看抗震性能好,抗震能力强。

震害调查表明,钢结构较少出现倒塌破坏情况。

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 核心筒体系,因其比钢结构的用钢量少,又可减少柱子断面,故常被业主所看中。

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内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有的高达90%以上。

由于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值为基准。

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加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
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
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此外,在结构体系或柱距变化时,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

加强层和转换层都在本层形成刚
度而导致结构刚度突变,常常会使与加强层或转换层相邻的柱构件剪力突然加大,加强层伸臂构件
或转换层构件与外框架柱连接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

因此在需要设置加强层及转换层时,要慎重选择其结构模式,尽量减小其本身刚度,减小其不利影响。

在超过一定高度后,由于钢结构质量较轻而且较柔,为减小风振而需要采用混凝土材料,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

工程经验表明:利用钢管混凝土承重柱自重可减轻65%左右,由于柱截面减小而相应增加使用面积,钢材消耗指标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近,而工程造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可降低15%左右,工程施工工期缩短1/2.
此外钢管混凝土结构显示出良好的延性和韧性。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若用钢骨混凝土构件,建议使用后者。

三, 高层抗震可选用的材料.
1, 加气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是一种轻质多孔、保温隔热、放火性能良好、可钉、可锯、可刨和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新型建筑材料。

加气混凝土砌块一般重量为500-700 千克/ 立方米,只相当于粘土砖和灰砂砖的1/4-1/3 ,普通混凝土的1/5 ,是混凝土中较轻的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填充墙和低层建筑的承重墙。

使用这种材料,可以使整个建筑的自重比普通砖混结构建筑的自重降低40%以上。

由于建筑自重减轻,地震破坏力小,所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加气混凝土是一种轻质多孔、保温隔热、放火性能良好、可钉、可锯、可刨和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新型建筑材料。

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广泛使用于上海国际饭店、上
海大厦、福州大楼、中国人民银行大楼等高低层建筑中。

是一种优良
的新型建筑材料。

并且具有环保等优点
2, 抗震防水建筑材料(MULTI-PLY SHEET) ,
3,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抗拉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性和耐久性好等优点,采用碳纤维粘贴进行抗震加固的方式应是优选的方案。

4, 缓冲抗震材料
聚乙烯(PE发泡),EVA,EPE,橡胶,海绵等相关材料的制品加工,广泛用于设备包装,仪器仪表内垫外包, 运输业的缓冲抗震。

5, 高速公路地下防潮抗震材料-XPS挤塑板
6, 一种隔热抗震幕墙复合材料——由内层板、中间层、聚氨酯发泡塑料、外层板、蜂窝支架组成, 采用隔热抗震幕墙复合材料结合本发明给出的固定型材安装可以组成安全幕墙, 造价低廉, 隔热节能, 质轻、抗震性能优于玻璃墙幕。

四、关于新型结构与材料的探讨和应用
( 一) 脊骨结构( inestructure )特别适用于具有高大门厅、空旷地下车库,顶部阶梯式的高层建筑。

脊骨结构根据建筑布置条件可由支撑、外伸框架或单跨空腹梁构成,可采用全钢或钢筋混凝土组合体系。

由于抗侧力构件沿高度连续,避免了薄弱楼层,有利于结构抗震,保证刚度和稳定的抗侧力构件是高层建筑的脊骨,包括竖向构件抵抗由倾覆力矩引起的轴力及由对角支撑或刚性连接的构件或抗侧力的墙组成剪离膜( Shearmembrane),一个脊骨结构包括位于建筑外端少数钢、混凝土或组合巨型柱,这些柱不应影响各楼层的使用。

巨型柱由支撑、空腹桁架或刚性连接的外伸框架梁连接成为一个脊骨结构,以下是脊骨结构组成的几个要点。

1. 为了有效的抗倾覆力矩及剪力,脊骨结构应当是上下贯通的。

2. 为了有效的抗倾覆力矩,巨型柱相距越远越好。

3. 脊骨结构主轴应与结构主轴相重合。

4. 楼板结构应能直接将楼层荷载传到巨型柱以提高抗倾覆能力。

5. 脊骨结构在平面上包括的面积应能提供良好的抗扭刚度,否则应附设周边框架。

6. 剪力膜(空腹梁、支撑、刚性连梁及作为脊骨的竖向构件)应不影响地下空间(车库)并应与建
筑设计相适应。

( 二) 剪力膜的三种型式:
1. 带支撑框架( Bracedframe ),巨型柱由跨过多层的对角支撑连在一起。

2. 带外伸框架的支撑筒体( BracedcorewithoutriggerFrame )。

3. 单跨空腹梁( FreeaingVierendeels )。

不论是风力控制或地震力控制的高层建筑,脊骨结构体系都是非常有效的。

可用于20层至100层的高层建筑。

在国外,脊骨结构已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

如:美国费城53 层的拜耳大西洋塔楼( BellAtlanticTower )采用全钢脊骨结构和56 层的米尼亚波里斯( Mieapolis )的西北中心( NorthwestCenter )大楼具有多层次阶梯形屋顶是采用组合巨型柱脊骨结构。

( 三) 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复合材料,由于钢纤维阻滞带基体混凝土裂缝的开展,从而使其抗拉、抗弯、抗剪强度等较普通混凝土显著提高,其抗冲击、抗疲劳、裂后韧性和耐久性也有较大改善。

钢纤维对基体混凝土的增强作用随着纤维的体积含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工程实际中,纤维含量有一定限值,超过这一限值,用一般方法搅拌、成型就有困难。

对于一般常用的钢纤维混凝土,其体积含量建议取 1.0%-2.0%,长径比建议取值。

应用于一些结构部位(如柱梁节点、柱子、扁梁柱节点、桩基承台、屋面板、转换梁、筏形基础等)。

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框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相比,结构的延性提高57%,耗能能力提高130%,荷载循环次数提高了15%,在框架梁柱节点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可代替部分箍筋,既改善了节点区的抗震性能,又解决了钢筋过密,施工困难等问题。

钢钎维几何参数参考范围表3钢纤维混凝土工程类别长度(mm等效直径长径比一般浇注钢纤维混凝土20〜600.3〜0.930〜80钢纤维混凝土抗震框架节点35〜600.3 -
0.950 〜80
四、结语
经济和安全的关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技术政策。

从长远观点看,如何从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及国际高层抗震设计发展的趋势出发,探求一种新型的结构与材料的应用,应该成为地震区高层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