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膜污染处理工艺分析

合集下载

饮用水的膜处理净化实验

饮用水的膜处理净化实验

饮用水的膜处理深度净化实验作为一种压力驱动膜技术,超滤及反渗透在饮用水深度净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实验使用中空纤维超滤及反渗透膜组件,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净化;并考察超滤及反渗透膜对自来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标的降低效果,为自来水的深度净化工艺提供基础数据。

一、实验目的(1)考察不同流量下超滤技术对自来水浊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考察超滤过程电导率的变化。

(2)考察不同流量下反渗透技术对自来水浊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考察反渗透过程电导率的变化。

(3)比较超滤与反渗透技术的处理效果。

(4)加深对超滤及反渗透技术作用机理的理解。

(5)理解饮用水深度净化装置的净化过程。

二、实验原理超滤是一种膜分离过程,利用一种压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胶体、颗粒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物质,而水和小的溶质颗粒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操作压力为0.1~1.0MPa,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筛选可截留分子量为3x10000—1x10000的物质。

当被处理水借助于外界压力的作用以一定的流速通过膜表面时,水分子和分子量小于300—500的溶质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微粒、大分子等由于筛分作用被截留,从而使水得到净化。

也就是说,当水通过超滤膜后,可将水中含有的大部分胶体硅除去,同时可去除大量的有机物等。

通常认为超滤膜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1)粒径大于膜孔的大分子被膜筛分、截留;(2)粒径和膜孔相近的溶质分子进入膜孔内部造成膜孔堵塞;(3)溶质在膜面及膜孔内部的吸附;反渗透是指液剂分子在压力作用下由稀溶液向浓溶液迁移的过程。

凡基于此原理所进行的浓缩或净化溶液的分离方法,一般称之为反渗透工艺。

反渗透是渗透的一种反向迁移运动,它主要是在压力推动下,借助半透膜的截留作用,迫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分开。

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值越大。

在反渗透过程中所要施加的压力,在系统和膜强度允许的范围内,必需远大于溶液渗透压值,一般为渗透压值的几倍到近几十倍。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

超滤处理效果 2
张捍民等进行超滤膜去除饮用水中污染物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滤膜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固体、胶体,试验中出水浊度始终保持在0.25NTU以下,并且出水中检不出细菌。
薛罡等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发现超滤膜除铁、锰的效率高,两者的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
超滤处理效果 3
吴舜泽等的研究表明超滤膜对水中高锰酸盐指数、UV254的去除效率分别在0~49%、20%~36%之间,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值比较高。
超滤工艺在水厂中的应用方式 3- 替代过滤工艺
美国田纳西州的Duck River水厂水厂供水规模为5. 4×104m3/d,是北美老水厂改造非常成功的超滤水厂。采用超滤工艺的目的是控制水中的嗅味。
超滤工艺在水厂中的应用方式4- 作为深度处理工艺
加拿大的Lakeview水厂 水厂供水规模为26.1×104m3/d,在臭氧—活性炭工艺之后采用超滤工艺,是目前最大的臭氧—活性炭耦合超滤的两级深度处理系统。
法国Mery Sur Qise水厂纳滤膜处理效果
Jarny水厂纳滤膜处理工艺(0.25万m3/d)流程图 ——处理富含无机盐的地下水
不同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效果比较
Jarny水厂纳滤膜处理工艺效果
第4部分 反渗透技术
添加标题
反渗透膜技术的特点Fra bibliotek02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
继嵊山之后,在辽宁省、浙江省、山东省都相继建成了几个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站。这标志着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已步入产业化。
微滤技术的应用 2
1995年法国利安水务公司控股的东莞新纪元微滤设备有限公司在广东省东莞市建成一座地表水源的微滤净化厂。该水厂一期工程设计产水量为6 000 m3/d,采用烧结(PE)管式微滤组件和原水絮凝后直接过滤工艺。 1996年该公司又设计建设顺德微滤水厂,原水取自珠江西江的李家沙水道,于1996年9月12日建成调试运行,1997年1月30日甲乙双方通过验收。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课件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课件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20世纪初
膜分离技术开始应用于饮用水 处理领域。
20世纪60年代
反渗透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推 动了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
领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超滤和微滤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进一步扩大了膜分离技术在 饮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范围。
21世纪初
随着膜材料和制备技术的不断 发展,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 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总结词
大型水库采用膜处理技术,确保供水水质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某大型水库利用膜处理技术进行饮用水处理,包括反渗透和超滤等工艺,有效去除了水中的杂质、重金属和有害 物质,保证了供水水质的安全和可靠性。该技术的应用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稳定可靠 的饮用水源。
05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优势
高效分离性能
节能环保
膜技术能够实现高效分离,去除水中的悬 浮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提供高 纯度的饮用水。
膜处理技术通常在常温下操作,不需加热 ,能耗较低。同时,膜技术可以减少化学 药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易于自动化
应用范围广
膜处理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人 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处理要求和水质特点,选择适宜的膜组件,如超滤膜、纳滤 膜或反渗透膜。
确定膜组件排列方式
根据处理规模和要求,确定膜组件的排列方式,如并联、串联、错 流等。
安装与调试
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安装膜组件,并进行系统调试,确保正常运行。
产水收集与后处理
产水收集
通过管道、泵站等设施,将膜组 件产出的净水收集起来。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膜技术是通过选择性渗透原理,利用膜作为介质将水和污染物分离的技术。

膜材料通常可以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两大类。

有机膜包括聚醚酯膜、聚胺酯膜、聚碳酸酯膜等;无机膜包括陶瓷膜、炭化膜、金属膜等。

这些膜材料具有不同的孔径、渗透性和分离效果,可以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进行选择。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具有很多优点。

膜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无机盐和微生物等污染物。

膜技术对水质要求较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水源,如表面水、地下水、海水等。

膜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可以实现连续处理和自动化控制,减轻人工操作负担,降低运行成本。

1. 微滤和超滤:微滤和超滤是膜技术的基础应用。

微滤和超滤膜具有较大的孔径,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等微生物,有效提高水质。

微滤和超滤广泛应用于净水厂、给水设备、水源污染治理等领域。

2. 反渗透:反渗透是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反渗透膜具有极小的孔径,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盐、重金属、有机物等。

反渗透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地下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3. 纳滤:纳滤是一种介于微滤和超滤之间的膜分离技术。

纳滤膜的孔径较小,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胶体、微生物等,同时保留溶解性无机盐。

纳滤技术可以应用于矿泉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4. 电渗析:电渗析是利用电场和离子选择性膜对水中的离子进行选择性分离和浓缩的技术。

电渗析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无机盐等。

电渗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电镀废液处理等领域。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膜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如吸附、氧化、高级氧化等,形成多种复合膜技术,提高饮用水的处理效果。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膜技术将在解决饮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应加强相关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膜技术,促进其更好地在饮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通过膜的孔隙大小和特性,将水中的杂质、有机物、微生物等分离出来,从而得到经过处理的清洁水。

在饮用水处理中,膜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微滤微滤是膜技术的一种,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浑浊物质、胶体和微生物等。

通过微滤膜的孔径大小,可以有效地将水中的微小颗粒和微生物截留在膜表面,从而得到清澈透明的水。

2.超滤超滤是膜技术的另一种应用方式,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胶体和大分子物质等。

超滤膜的孔径比微滤膜小,可以有效地截留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大分子物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和纯净度。

3.反渗透反渗透是膜技术的一种高级应用方式,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盐分、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等。

通过反渗透膜的高度分子筛选作用,可以将水中的溶解性物质有效地截留在膜表面,从而得到高纯度的饮用水。

二、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优势相比传统的饮用水处理技术,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1.高效膜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各种杂质和污染物,提高水的透明度和纯净度。

与传统的饮用水处理方式相比,膜技术具有更高的净化效率和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2.节能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所需的能耗相对较低,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和减少成本。

与传统的饮用水处理设备相比,膜技术具有更低的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3.环保膜技术可以实现闭式循环和零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通过膜技术处理后的饮用水,质量稳定、无污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三、膜技术在提高饮用水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性膜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生物、病原体和微小颗粒,提高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性。

通过膜技术处理后的饮用水,无异味无色、透明纯净,对人体健康无害,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课件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课件

膜分离原理
膜分离原理是指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材料,在外力推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 离、提纯和富集的过程。
在饮用水膜处理中,膜分离原理主要应用于过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工艺, 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同时保留对人体有 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膜的种类与特性
膜的种类繁多,根据孔径大小 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 膜和反渗透膜等。
03
该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 缺水地区和应急供水。
04
然而,饮用水膜处理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膜污染、高成本、对特 定污染物处理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对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建议与展望
发展前景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饮用水 膜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全球供水安全作 出贡献。
技术优势
膜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细菌、 病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提高饮用 水品质。
实际效果
该流域内饮用水质得到显著提升,满 足国家水质标准,保障居民健康。
某山区饮用水处理案例
案例概述
某山区饮用水处理厂采用膜处理技术,确保 山区居民饮用水质安全可靠。
技术优势
膜处理技术可有效应对山区原水波动,确保 水质稳定达标。
技术优势
膜处理技术具有高效、低能耗 、环保等优点,提高饮用水品
质,满足国家水质标准。
实际效果
该处理厂膜处理技术运行稳定 ,水质优良,为该市居民提供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某河流域饮用水处理案例
案例概述
某河流域饮用水处理厂采用膜处理技 术,确保流域内饮用水质安全可靠。
处理流程
原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超滤膜和反 渗透膜等多级处理,去除杂质和有害 物质。

水处理中膜污染的三种类型和对应解决方案

水处理中膜污染的三种类型和对应解决方案

水处理中膜污染的三种类型和对应解决方案膜污染是水处理领域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指膜表面或孔道的堵塞、污染和破坏,导致膜的通量下降和该除的杂质不能有效地被滤出。

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性质和膜材料特性,膜污染主要可以分为生物污染、颗粒污染和溶解物污染三种类型。

一、生物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是指微生物的附着和繁殖导致的膜污染。

微生物能够通过膜孔的大小和形状附着在膜表面,并通过生产胞外聚合物形成胞囊状结构,继而扩散到整个膜。

生物污染会导致膜孔径变小、通量降低,还可能产生胞外聚合物和细胞破裂产物,使得膜表面粘附污染物,影响处理效果。

对于生物污染,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1.物理清洗方法:常用的物理清洗方法有超声波清洗、机械刷洗和高压水清洗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未附着的生物颗粒和胞囊状结构,但对于附着固化的生物膜效果较差。

2.化学清洗方法:利用氯、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强氧化性物质进行清洗,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除去生物膜。

但这些物质需要控制浓度和接触时间,避免对膜材料造成损害。

3.生物清洗方法:采用具有特定酶活性的生物酶来清除生物污染。

生物酶可以通过降解胞外聚合物和细胞破裂物质来清洗膜表面。

这种方法对于附着固化的生物膜有较好的清洁效果。

二、颗粒污染颗粒污染主要是指悬浮颗粒、胶体粒子和碎屑物质的堵塞和附着导致的膜污染。

这些颗粒物质往往会在膜表面形成过滤膜层,层层堆积最终导致通量下降。

对于颗粒污染,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1.物理清洗方法:物理清洗方法包括超声波清洗、涡流清洗和辅助剂清洗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膜表面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粒子,恢复膜的通量。

2.化学清洗方法:借助化学清洗剂,如酸、碱、表面活性剂等,可以溶解和分散颗粒污染物。

这些清洗剂可以在膜表面形成降低粘附能力的保护膜,防止颗粒继续附着。

3.预处理方法:通过在膜前配置粗滤器、砂滤器或沉淀池等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中的颗粒物质,减少膜的颗粒污染。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水源中颗粒物质浓度较高的情况。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是一种在饮用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先进技术。

它通过利用半透膜来分离水中的
溶质、悬浮物和微生物,从而提高水质,保证水的卫生安全。

以下是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
中的应用。

在饮用水处理中,膜技术主要应用于反渗透(RO)系统。

RO系统通过使用高效的半透膜来分离水中的溶质和离子,从而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

RO膜的微孔直径非常小,可以阻止大多数微生物和大分子溶质通过,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质,使其符合饮用水标准。

膜技术还可以用于超滤(UF)系统。

与RO系统相比,UF系统的孔径更大,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同时保留溶解在水中的溶质和离子。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
中的浑浊物质,提高水的澄清度和透明度。

膜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电渗析(ED)系统。

ED系统通过利用电化学原理,通过半透膜对水中的离子进行选择性迁移,从而去除水中的溶质和离子。

这种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
盐和重金属,提高水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膜技术还可以用于气体分离。

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可以使用膜技术去除水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这种技术可以改善水的味道和口感,提高饮用水的品质。

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预处理技术探讨

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预处理技术探讨

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预处理技术探讨摘要:由于超滤技术对颗粒物和微生物去除效果的优越性和持续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给水处理。

然而,膜污染问题影响了超滤膜的应用。

本文在介绍了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机理及污染物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引用水处理中膜污染预处理控制技术,并最后探讨了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饮用水处理;,膜污染;控制;预处理技术1引言超滤膜技术(uF)出水稳定、水质优良、环境友好.在国内外市政供水领域正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同时,水体中胶体、自然有机物(NOMs)等污染物带来的膜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首先对膜污染机理及污染物组成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介绍了混凝(沉淀)、吸附和预氧化三种预处理工艺。

根据研究和工程案例,混凝/沉淀和KMnO预氧化是两为可靠的预处理手段。

以粉末活性炭(PAC)为代表的吸附过程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OMs,但对膜污染的影响至今未有定论。

在饮用水处理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投加的PAC与膜接触,可以考虑与强化絮凝/高效沉淀工艺联用以降低对膜通量的影响2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机理及污染物组成膜污染是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在膜表而或膜孔内与膜发生物化作用,因吸附和沉积造成了膜孔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通量呈可逆和不可逆降低的现象。

膜污染机理涉及到污染物与膜之间的物理、化学甚至生物作用,作用关系错综复杂,至今尚未有统一结论。

理论上讲,粒径为0.1-10倍膜孔孔径(dp)的水体污染物会造成膜孔堵塞,>10dp的水体污染物主要造成滤饼层污染[1]。

滤饼层污染以无机絮体为主,而造成膜孔堵塞的污染物成分较复杂。

范青如等[2]对江苏芦泾水厂膜污染的分析表明,膜孔内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包括Ca、Si等无机元素利芳香类蛋自质、多糖、富里酸等有机物。

P.Xiao等通过ATR—FTIR对污染膜的分析发现,1000cm-1处具有明显的吸收峰,这是典型的多糖类污染物特征,1076~l079cm处的吸收峰为c一0键的伸缩振动,也可表明多糖的存往。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分离技术,通过膜过滤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常用于液体的分离和浓缩。

在饮用水处理行业中,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应用于水的过滤、浓缩、分离和净化等方面。

1.微滤和超滤:微滤是指过滤材料的孔径在0.1-10微米之间,超滤是指过滤的孔径在0.001-0.1微米之间。

这种技术通常用于过滤淤泥、悬浮物、细菌、病毒和微小的颗粒等物质,能有效地将水中的颗粒和污染物去除。

2.反渗透:反渗透是指将水压力逆向作用于一种有选择性的半透膜上,使水经过半透膜,通过膜,而溶解在水中的诸如无机盐、病毒和微生物等物质则被滤除。

这种方法比微滤和超滤更加彻底和完美。

3.电渗析和电去离子:电渗析是将浓度较低的原水放在膜材料之间,通过电场将水分子分离开来,从而达到浓缩的目的。

而电去离子则是利用带电的膜材料,通过渗透作用,将原水中的离子滤掉,使水变得更纯净。

1. 地下水的净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水源,但由于大气污染和其他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内含有很多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有机物、氨氮等物质。

传统的地下水处理方法往往会造成污染和浪费,膜技术则可以将污染物彻底过滤,使得地下水得以有效地净化,满足人们的饮用水需求。

2. 水厂的净水处理传统的水厂净水处理方法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和能量,这不仅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而且成本很高。

膜技术可以将水中的颗粒物、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过滤掉,从而实现水的净化和消毒。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而且净化效果更好。

3. 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指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使其变成可饮用的淡水。

传统的海水淡化方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很高。

膜技术则可以通过选择性过滤的方式,将海水中的盐分、重金属和细菌等有害物质过滤掉,从而实现海水淡化。

4. 废水处理废水处理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安全、健康的饮用水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是通过膜将目标物与水体中的其他物质分离,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饮用水处理中,膜分离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目前最有效的饮用水净化技术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一、膜分离技术概述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运用半透膜分离与过滤原理制取物质的方法。

半透膜即为有选择性的过滤膜,能够让水分子通过,但能截留除水分子以外的高分子物质,包括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有机物、胶体悬浮物以及微生物等物质。

通常采用的半透膜分为微孔膜和超滤膜两种,其中微孔膜的过滤精度为0.1-0.01μm,而超滤膜的过滤精度则为1000-50000Da。

二、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率、稳定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饮用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去除悬浮物水中的悬浮物主要包括沉淀物、胶体粒子等,它们是饮用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会对饮用水的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使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微孔膜被广泛应用于悬浮物的去除。

对于胶体颗粒而言,由于其粒径较小,因此选择微孔膜可以取得更好的除菌效果。

2.去除溶解性无机盐水中溶解性无机盐包括钙、镁、钠、铁、锰等离子体,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采用离子交换、反渗透和电渗析等传统技术去除溶解性无机盐,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

与这些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运行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优点,特别是反渗透膜可去除大部分溶解性无机盐,是目前去盐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3.去除有机物和微生物水中有机物污染主要包括自然有机物、人工有机物和微量有机物等。

对于这些污染物,膜分离技术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膜稳定去除。

膜分离技术在水质处理净化领域的应用分析

膜分离技术在水质处理净化领域的应用分析

当代化工研究-1- ^Modern Chemical R esearch环境工程2021_ 02膜分商技术在水质处理净化领域的应用分析*吴全贵祝緩緩(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430000)摘要:水是人类的生活源泉,没有水地球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因此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而膜分离技术是现在众多的水处理技术当中属于比较先进和高效的一种分离净化技术。

本文将会细致分析膜分离技术在水质处理净化领域应用以及膜污染后的各种清洁技术。

关健词:膜分离;水处理;膜污染;膜清洁中图分类号:TQ文献标识码:AApplication of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in Water Treatment and PurificationWu Quangui,Zhu Yuanyuan*(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Zhixing College,Hubei University,Hubei,430000) Abstract: Water is the source o f h uman life. Without water, there will be no human existence on the earth. Therefore,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 ater resources has always been the f ocus of a tten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is a relatively advanced and efficient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mong many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m 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w ater treatment and p urification and various cleaning technologies after membrane p ollution.Key words:membrane separation' water treatment;membrane f ouling;membrane cleaning1. 膜分离技术的简要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现代生物学以及物理学上都 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膜分离技术也在这种大背景下被研 发出来。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一直以来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
可以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病毒、有机物和其他悬浮物质。

随着水污染问题的
加剧,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概述
膜技术是一种以膜为主要工具的水处理技术,包括逆渗透、超滤、微滤等各种类型。

它利用了膜的物理隔离作用,通过不同的渗透压、摩擦力以及电荷作用等因素,将水中的
杂质、悬浮物、细菌、病毒等物质与水分离。

膜技术具有精度高、易于操作、占地少、能
耗低等优点,在饮用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超滤技术
超滤技术是一种利用超滤膜对水进行分离的技术,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


其它膜技术不同的是,超滤技术使用的膜孔径较大,通常在0.01-0.1μm左右,因此只能
去除大型分子物质。

超滤技术适用于饮用水中常见的悬浮物、浮游生物、细菌、有机物等,可以大大提高水的质量。

3. 逆渗透技术
逆渗透技术是一种利用逆渗透膜进行分离的技术,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盐分、重金属、有机物等。

逆渗透技术通常使用的膜孔径在0.0001-0.001μm之间,比微滤和超滤要小得多。

逆渗透技术可将可溶性盐分从水中去除,包括钾、钠、氯等,还可以去除重金属离子
和有机物等。

关于膜法水处理技术运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的分析

关于膜法水处理技术运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的分析

96049 农村研究论文关于膜法水处理技术运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的分析一、膜法水处理技术的简介膜分离技术比较简单,具体是以污水作为驱动的压力,通过具有亲水性质的多微孔膜表面,水从中穿过,留下大分子杂质。

膜在过滤过程中的过滤形式多是普通方式和错流方式。

普通流动会污水穿过膜的表面,大分子杂质被筛除,此方式比较容易出现堵塞、结垢的情况,必须要回流确保膜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此外,错流过滤方式属于更为先进的膜设计技术,如污水平行于膜表面,那么水能够穿过,污染物则停留在膜的表面,污垢的形成难度增大,横向流动也使得清洗频率大大下降,适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膜法水处理方式一般应用于有机物、无机物以及病毒细菌等分离,针对一些独特的溶液体系也可以发挥重要的分离作用。

比如说,对溶液大分子和无机盐进行分离。

此种方式的分离设备也比较简便,容易操作和控制,维修保养也比较简单,和常规水处理方式进行对比而言,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处理效率非常高。

二、农村饮用水净化膜处理工艺2.1普通苦咸水淡化工艺普通苦咸水淡化工艺主要是先进行预处理,然后反渗透脱盐,以及部分原水进行掺和。

该种工艺大多用于生活饮用水的制作流程,选择一级二段的布置方式,因此系统的运行压力不低。

工艺流程方面,反渗透设备出水和部分原水进行一定的掺和,确保系统出水的总溶解性固体小于750mg/L,最终保证水利用率大约是78%,出水水质能够超过生活饮用水的指标限值。

如果原水TDS含量低于2000mg/L时,那么选取这种工艺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浓水的TDS含量超过8000mg/L,第二段膜组件会产生结垢。

膜进水中可以适当增加一定量的阻垢剂,以避免膜结垢。

2.2高浓度苦咸水淡化工艺这种设计工艺是结合了预处理技术和反渗透脱盐工艺技术,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苦咸水淡化工艺,大多是选择一级二段的布置方式,因此系统的运行压力比较高。

这种工艺是指原水经过预处理环节之后,进入到反渗透设备开始脱盐,反渗透膜的脱盐率不小于96%,可对水中盐分、大分子有机物进行脱除;反渗透设备出水的总溶解性固体小于150mg/L,水利用率大约是70%。

膜法饮用水净化与处理

膜法饮用水净化与处理

1 混凝剂种类和用量对膜法饮用水净化处理出水水质影响混凝是饮用水处理工艺中至关重要的单元,能够有效去除大分子憎水性有机物和溶解性磷酸盐,提高了出水水质的生物稳定性。

混凝经常与膜法联合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水厂一般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常规的混凝剂。

研究表明,混凝所去除的主要是疏水性大分子量(3000-100000)有机物,残留在水中的有机物多为亲水性小分子。

水样经过预处理后,结构松散的矾花沉积在膜表面,而小分子有机物会沉积在矾花上,不会直接沉积在膜表面。

通过膜清洗等方法,滤饼层被冲洗干净,从而避免了膜污染。

1.1 混凝剂对出水水质的影响S. J. Judd等应用混凝-微滤联合工艺处理地表水,发现混凝剂采用铁盐和铝盐均可以提高天然有机物(NOM)的去除效果,同时减少三氯甲烷前体的形成,而且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泥饼层比阻力减少,分析原因为泥饼层的透水性增加或者为膜表面随着混凝剂药剂量增加抗污染性得到了改善。

A. T. Pikkarainen等在文献基础上研究了混凝预处理对MF处理地表水的作用,试验为中试规模,原DOC分别为7.81mg/L 和6.30mg/L,UV254分别为0.37cm-1和0.36cm-1,采用的混凝剂分别为FeCl3、Fe2(SO4)3、AlCl3和PAC。

试验结果同样发现四种混凝剂的投加使膜分离系统泥饼层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变化,减少了泥饼层比阻力;投加混凝药剂后对于DOC 的去除率在78%~88%之间,FeCl3在四种药剂中效果最佳;UV254的去除率≥99%,处理效果良好。

纪洪杰等利用混凝沉淀-PAC-UF工艺处理黄河下游引黄水库冬季原水,并进行了原水的混凝试验,从而确定适合原水水质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混凝试验中,混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对0、2、4、6、8、12、16mg/L(以Al2O3计)等7个聚铝投量水平进行考察,混凝条件为:快速混合反应1min(150r/min),慢搅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4min(60r/min),第二阶段5min(30r/min),然后静置20min,取上清液进行水质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膜技术是一种将溶质和溶剂分离的方法,依靠膜作为过滤介质,通过物理作用力,使溶质和溶剂在膜上分离。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溶解性有机物、无机盐和微生物等污染物,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过程。

微滤是一种通过膜孔隙来过滤水中较大颗粒物质的过程,适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泥沙和细菌等微生物。

超滤是一种通过膜孔隙来过滤水中较小颗粒物质的过程,适用于去除水中的胶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和有机物。

纳滤是一种通过膜孔隙和电荷作用力来过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无机盐和微生物等污染物的过程,适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盐和微生物。

反渗透是一种通过膜孔隙和压力作用力来逆流过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无机盐和微生物等污染物的过程,适用于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盐、有机物和微生物。

膜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等。

通过膜技术处理的饮用水具有良好的品质,可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并且保留了原水中的一些有益的矿物质。

膜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水处理工艺相结合,形成复合处理工艺,以提高处理效果。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许多饮用水厂和家庭都采用膜技术作为水处理的主要工艺,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和品质。

膜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饮用水处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人们的大健康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膜技术进行饮用水处理时,需要对膜进行定期清洗和维护,以保证膜的良好工作状态。

在膜技术应用的也需要对处理后的水进行消毒,以杀灭残留的微生物,确保水的安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膜技术的概述,包括其原理和分类。

然后详细分析了膜技术在污染物去除、微生物去除、膜分离和反渗透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这些应用案例的讨论,展示了膜技术在提高水质和净化水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展望了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前景,探讨了膜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膜技术、饮用水处理、污染物去除、微生物去除、膜分离、反渗透、前景、发展趋势、环境保护。

1. 引言1.1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是一种高效而环保的水处理方法。

通过使用不同孔径的膜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提高水质的安全和纯净度。

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供水、工业废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

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膜技术可以通过膜分离、反渗透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杂质和病菌,保证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膜技术还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水资源。

在面临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这一技术将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确保人类饮用水安全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膜技术概述膜技术是一种通过半透膜实现物质分离和传递的高效技术。

在饮用水处理中,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去除污染物、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及进行膜分离和反渗透等过程。

膜技术主要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不同类型的膜过滤技术。

微滤膜的孔径通常为0.1-10微米,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

超滤膜的孔径在0.001-0.1微米之间,可有效去除细菌、病毒和蛋白质。

纳滤和反渗透膜的孔径更小,可以去除离子、有机物和其他微小杂质。

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工艺分析

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工艺分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1]。

随着我国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淡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由于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更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

水已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

近20年来,虽然我国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但我国污水的年排放量仍在大幅度增加。

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造成水体污染,特别是日益突出的富营养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水环境管理中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如何保护水源水质,解决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问题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是摆在政府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因此,除了加强污染治理外,开发和推广各种实用水处理技术、消除或减少污染,改善水质就成了当今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给水和排水处理应该像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循环血液那样,建立起健康的水循环体系,才能拯救水资源,解决水危机。

水处理技术很多,膜技术就是其中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技术。

1 膜分离技术膜是两相之间的选择性屏障。

直观地讲,它是一种高分子材料,通过压差的作用将料液进行选择性分离的一种薄膜[3]。

通过它进行的分离过程称作膜分离。

膜可以是具有渗透性的,也可是具有半渗透性的,但不能是完全不透过的。

膜可以存于两流体之间也可以附着于支撑体或载体的微孔隙上,膜的厚度应比表面积小得多。

膜分离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在两侧加以某种推动力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或提纯的目的。

它与传统过滤器的不同在于,膜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分子筛,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发生相的变化和不需添加助剂[4]。

在膜分离出现之前,已经有许多的分离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如蒸馏、萃取、深冷分离等。

膜分离与这些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膜分离通常是一个高效的分离过程。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课件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课件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在解决水污染和提供安全饮用水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将在 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监测设备
用于检测水质和膜的状态,及 时调整和维护处理系统。
目前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
提高膜分离效率
研发更高效的膜材料和膜 模块,提高水处理效率和 净化效果。
减少能耗和成本
优化工艺流程,降低饮用 水处理的能耗和成本。
应对新兴污染物
研究新兴污染物对水质的 影响,开发相应的膜处理 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市场应用 前景
逆渗透工艺的流程
1
预处理
通过过滤器去除大颗粒和杂质,保护逆渗透膜。
2
逆渗透
将水以高压通过逆渗透膜,去除溶解性物质和微生物。
3
后处理
增加饮用水中的矿物质,调整其pH值,使其适合饮用。
超滤机组的结构
膜分离单元
包括膜滤器和膜组件,用于实 现杂质和微生物的分离。
泵与阀门
用于控制水的流动和压力,确 保膜处理过程正常运行。
2 杀菌消毒
通过膜的截留作用和活性层的杀菌性能,消除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3 去除溶解性物质
膜能够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无机盐,提高水质。
混凝-超滤工艺的流程
1
混凝
添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聚集成大颗粒。
2
沉淀
使混凝后的颗粒下沉到底部,形成污泥。
3
超滤
利用超滤膜,过滤污泥和溶解性物质,得到清澈的饮用水。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 PPT课件
这是《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PPT课件,将向大家介绍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 定义、概述、流程和结构,以及当前研究方向和市场应用前景。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用水膜污染处理工艺分析
【格林大课堂】
饮用水处理过程中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包括多糖等胶体物质、混凝剂絮体等颗粒物质及富里酸等溶解性有机物等.许多研究表明,超滤膜上被截留的胶体层主要是水中普遍存在的多糖,而水中的金属离子如钙离子和铁离子会连接不同的多糖分子,使其在膜表面形成比滤饼层结构更加紧密的凝胶层,形成的凝胶层具有与滤饼层不同的过滤特性.
武汉格林环保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专业环境工程团队,秉着崇高的环保责任和义务长期维护提供免费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是湖北省工业废水运营管理行业中的品牌。

18年来公司设计并施工了上百个交钥匙式的污水处理工程。

膜污染层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是膜污染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在膜上形成污染层的性质及结构均有差异,会造成不同的过滤特性如不同的过滤阻力.污染层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过滤特性(发现腐殖酸、海藻酸及高岭土单独过滤形成的污染层阻力小于其共同作用形成的污染层阻力,认为NOM的存在会影响颗粒物形成的污染层结构,增加过滤阻力.
随着水质标准的提高,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愈加广泛.然而,膜污染的存在限制了该技术的使用.为解决该问题,近年来,许多关于膜应用的研究集中于膜污染,对膜污染进行了包括膜污染机理及影响膜污染的因素等多方面的研究,希望能解决膜污染对超滤技术的限制,增强该工艺的应用性.
海藻酸钠容易被膜截留,金属离子尤其是Ca2+的存在会使其在膜上形成凝胶层,该凝胶层的特性可用压缩性方程和渗透性方程进行描述.
少量Fe(Ⅲ)基本不会产生絮体,其溶液过滤得到的凝胶层特性亦可用压缩性方程及渗透性方程进行描述.根据压缩性方程和渗透性方程,少量Fe(Ⅲ)的存在会使凝胶层的压缩性变好,渗透性也变好,总体的过滤速度变化不明显.
而由于Fe(Ⅲ)普遍存在于天然水体中,亦常被用作混凝剂投加到水处理工艺中,以离子及颗粒形式存在的Fe(Ⅲ)会影响凝胶层的结构,进而影响凝胶层的过滤特性,均认为Ca2+与海藻酸钠形成的凝胶层会加重膜污染,污染程度与Ca2+浓度有关.Zhang(2014)等认为二价铁离子亦会与海藻酸钠形成凝胶层,加重膜污染,但当其形成氢氧化铁后会阻止凝胶层形成,从而减轻膜污染.但现在关于Fe(Ⅲ)对凝胶层产生的膜污染影响及对凝胶层过滤特性的定量描述研究较少,多集中于FeCl3作为混凝剂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Fe(Ⅲ)对凝胶层产生的膜污染影响及对凝胶层特性定量描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的特点,从而控制膜污染.
Fe(Ⅲ)的存在会对凝胶层的过滤特性产生影响.少量Fe(Ⅲ)对凝胶层的过滤特性没有明显影响,较多量Fe(Ⅲ)的存在会形成絮体,改变了凝胶层的结构,使凝胶层的过滤性能变好.
凝胶层具有自身的污染特点,研究凝胶层的结构及特性,对解决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问题具有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海藻酸钠多糖作为模型污染物,通过加入Ca2+及不同浓度的FeCl3溶液,进行恒压过滤实验.根据不同溶液恒压过滤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情况,考察Fe(Ⅲ)对凝胶层过滤特性的影响,并采用模型通过压缩性及渗透性方程对凝胶层过滤特性进行定量描述.
实验前,新膜在超纯水中浸泡至少24h备用.过滤实验开始时,先过滤超纯水以测定新膜的自身阻力Rm.测定结束后,将纯水换为目标溶液,在恒定压力下进行过滤实验.每次过滤的体积至少为40mL,以保证能在膜上形成可称重的污染层.每次过滤实验均采用新膜,实验中膜的过滤面积为28.7cm2.
由公式(8)和(9)给出的压缩性和渗透性方程中有C1至C44个未知数.为了确定这些未知数,在不同压力下进行恒压过滤实验,分别获得过滤结束时的过滤通量(J)、总过滤体积(V)、污染层物理厚度(L)和污染层固相厚度(W),并根据公式(4)和(5)进行最优化拟合。

对比有少量Fe(Ⅲ)与无Fe(Ⅲ)存在时所形成的海藻酸钙凝胶层的过滤特性可以发现,当过滤压力一定时,存在Fe(Ⅲ)得到凝胶层的含固率更大,说明少量Fe(Ⅲ)的存在会导致凝胶层的压缩性能变好,过滤难度增加;而当凝胶层的含固率相同时,含Fe(Ⅲ)的凝胶层渗透系数更大,即渗透性能变好.少量Fe(Ⅲ)存在时,凝胶层的过滤特性没有明显变化,与实验结果相符.凝胶层的压缩性变好后,过滤相同体积的溶液,污染层厚度下降,可能不利于剪切或冲刷作用对污染层的去除,在膜污染控制中应注意这一点.
海藻酸钙溶液过滤通量与过滤压力成正相关关系.恒定压力下,随着过滤时间增加,海藻酸钙溶液过滤速度不断降低,主要是由于随着过滤的进行,膜表面形成阻力较大的污染层,污染层不断积累,过滤阻力也随之不断增大.形成的污染层是含水率较高的凝胶层.
当在膜表面形成的污染层可压缩时,其在空间上是不均一的:污染层最表层处(即过滤液-污染层界面)的含固率最低(也即孔隙率最高),而污染层最底层处(即污染层-膜界面)的含固率最高.由于含固率决定透水性能,故污染层在不同深度处的过滤性能不同.为了对污染层进行定量分析,可将污染层沿深度方向分层(以下称为“切分层”).对某一深度处的切分层,其
过滤性能可用达西定律进行描述
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加入1%的Fe(Ⅲ),溶液过滤的速度仍然较慢,过滤后得到的凝胶层与海藻酸钙溶液类似,肉眼观察并无明显差别.逐步增大Fe(Ⅲ)的浓度,过滤速度变化不大,但可观察到污染层呈红棕色,且Fe(Ⅲ)浓度越大,污染层的红棕色越深,且可观察到污染层中存在铁颗粒,表明Fe(Ⅲ)的存在使凝胶层产生一定变化.当Fe(Ⅲ)浓度超过钙离子的50%时,溶液过滤速度有了明显的增大,污染层的下层是凝胶层,上层是絮体污染物.如图3所示.
随着压力Ps,max从9.96kPa增加到129.89kPa,凝胶层含固率av不断增加,从0.012增加到0.025,渗透性随之减弱,渗透系数Kav从1.35×10-17m2减少至3.38×10-18m2.将实验值与采用公式(14)与(15)的计算值对比,如图6所示,可知计算值与实验值接近,该公式能较好地说明凝胶层的特性.
天然水体中Ca2+并非单独存在,Fe(Ⅲ)在水体中会以离子和颗粒态存在,并且在水处理过程中,Fe(Ⅲ)常被作为絮凝剂投加到水体中,为了接近实际水体,应考察钙铁共存时,其与多糖结合后造成的膜污染情况.因此分别进行了存在不同比例Fe(Ⅲ)的海藻酸钙溶液恒压过滤实验,以研究Ca2+和Fe(Ⅲ)在以多糖为主的污染层所起的作用.Fe(Ⅲ)含量分别为Ca2+的1%、5%、10%、15%、20%、30%、50%、70%及100%.
对于在某一恒定压力下过滤后得到的凝胶层,其结构并不均匀.对于某已知重量的凝胶层,越接近膜(z越小)的切分层部分,所受到的Ps越大,含固率越大.当凝胶层越靠近膜(z/L 越接近0)时,凝胶层的含固率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