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实验1
放射性指标1
放射性指标1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1总α放射性1.1低本底总α检测法1.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种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α放射性核素的总α放射性体积活度的方法。
本法适用于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α放射性核素(不包括在本法规定条件下属于挥发性核素)的总α放射性体积活度。
如果生活饮用水中含有226Ra,从固体残渣灼烧到样品源测量完毕期间产生的α放射性子体——222Rn对测定结果有干扰。
通过缩短灼烧后固体残渣及制成样品源的放置时间可以减少干扰;通过定期测量固体残渣α放射性活度随放置时间增长而增长的情况可以扣除这一干扰。
经过扩展,本法也可用于测定含盐水和矿化水的总α放射性体积活度,但灵敏度有所下降。
本法的探测限取决于水样所含无机盐量、计数测量系统的计数效率、本底计数率、计数时间等多种因素。
在典型条件下,本法的探测限为1.6×10-2B q/L。
1.1.2原理将水样酸化,蒸发浓缩,转化为硫酸盐,于350℃灼烧。
残渣转移至样品盘中制成样品源,在低本底α、β测量系统的α道测量α计数。
对于生活饮用水中总α放射性体积活度的检测,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第一,用电镀源测定测量系统的仪器计数效率,再用实验测定有效厚度的厚样法;第二,通过待测样品源与含有已知量标准物质的标准源在相同条件下制样测量的比较测量法;第三,用已知质量活度的标准物质粉末制备成一系列不同质量厚度的标准源、测量给出标准源的计数效率与标准源质量厚度的关系、绘制α计数效率曲线的标准曲线法。
检测单位根据自身条件,任选其一即可。
1.1.3试剂除非另有说明,本法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分析试剂和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所有试剂的放射性本底计数与仪器的本底计数比较,不应有显著差异。
1.1.3.1硝酸(ρ20=1.42g/mL)。
1.1.3.2硝酸溶液(1+1)。
1.1.3.3硫酸(ρ20=1.84g/mL)。
1.1.3.4丙酮。
1.1.3.5标准源1.1.3.5.1电镀源电镀源活性区面积与样品源面积相同,表面α粒子发射率为2~20粒子数/S(2 方向)。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重难点:专题6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解析] 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 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 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该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 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神经冲动会使神经上不同点产生电位差,指 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下丘脑的某些区域,A、B、C
表示不同调节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在炎热环境中汗腺分泌增强,是通过途径A实现的 B.人饮水不足时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后做出反应,是通过途径B
实现的 C.途径C可表示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D.在图示的调节途径中A的调节速度最快、作用范围最准确
[答案] A
从“深度”上提升知能 (一)膜电位的测量 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电表一极接膜外,另 一极接膜内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侧
测量结果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之前
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所以主要 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ac段
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 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解析: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 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下 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调节产热和 散热,D正确。 答案:B
放射性基础知识1
RADIATION AND PROTECTION
放射性基础知识
1、原子核的组成 2、核衰变或核蜕变 3、解放射性衰 变规律 4、放射性的应用
医疗照射问题
X照射 CT SPECT PET MRI 放疗 BNCT
CT
CT(electronic computer Xray tomography technique)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 描技术
99 m
Tc T1/ 2 6h99Tc ( E 0.140MeV )
内转换——137Cs 137Ba
• 注意: γ跃迁只改变核的状态,不改变核的组成,故
又称同质异能跃迁,用符号:I.T.表示。 • 4、每一次蜕变放出的粒子情况有以下三种: 1)、一次蜕变放出某种粒子一个。例如 238U每发生一次蜕变就放出能量为 4.18MeV的α粒子一个。 2)、分支蜕变。每次蜕变或放出这种或放 出那种粒子一个,各占一定的比例,用百 分数表示。如RaC每次蜕变有99.96%的 几率放出β粒子,有0.04%几率放出α粒子。 又如:226Ra每次蜕变有94.3%的几率放 出4.793MeV的α粒子,有5.7%的几率放 出4.612MeV的α粒子。 3)、一次蜕变放出好几个光子。
放疗
加速器(感应加速器、 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 器) 近距离后装治疗机 伽马刀
BNCT
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简称BNCT)通过在肿瘤细胞内的 原子核反应来摧毁癌细胞
一、原子核的组成
核子 中子
+ ++
质子
电子
原子模型
原子核的组成
M P 1.0073
原子核自发地发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 为放射性。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的放射性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放射性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放射性的基本特性,掌握放射性的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放射性源(如铯-137)、探测器(例如Geiger-Muller计数管)、计数器、防护手套、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穿戴防护手套,将放射性源放置在实验台上。
2. 测量背景辐射:打开计数器,测量背景辐射的计数值,记录下来。
3. 测量放射性源的辐射:将探测器与放射性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内,记录下放射性源的计数值。
4. 计算衰变常数:根据放射性源的计数值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出放射性源的衰变常数。
5. 探究放射性的特性:通过实验数据,探究放射性的半衰期、辐射能量等特性。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放射性的基本特性,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及改进方法。
安全提示:在实验过程中需穿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源,注意实验区域的辐射防护。
实验延伸: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放射性源的辐射特性比较,或者进行辐射在生物体内生物效应的实验等。
实验评价: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放射性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和研究。
以上是关于高中生物放射性实验的教案范本,希朥对您有所帮助。
放射元素观测实验报告
放射元素观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测放射元素的衰变行为并测量其衰变速率。
实验原理:放射元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其原子核中的核子发生衰变,放出α、β、γ 等放射性射线。
衰变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数量。
实验中使用一定量的放射元素样品,并利用探测器记录衰变事件的发生,从而测量衰变速率。
实验材料:放射元素样品、放射性探测器、计时器、实验平台、计算机。
实验步骤:1. 将放射元素样品放置于实验平台上,并将探测器与计时器连接到计算机。
2. 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开始时间。
3. 实验过程中,计算机会记录放射元素样品发生的衰变事件,包括衰变类型和发生时间。
4. 在一定时间内,记录衰变事件发生的次数,并计算衰变速率。
5. 结束实验,停止记录。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根据记录的衰变事件数据,可以统计出衰变事件发生的次数。
根据实验记录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可以计算出实验所持续的时间。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放射元素的衰变速率。
实验结果表明,放射元素的衰变速率与其半衰期有关。
通过不同放射元素的实验观测,可以推导出不同放射元素的半衰期,并进一步了解放射元素的性质和特性。
实验结论:通过观测放射元素的衰变行为和测量衰变速率,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放射元素的重要信息,包括半衰期和衰变类型。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应用以及辐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辐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
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放射性物质的本质和应用领域。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实验教程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实验教程
本教程主要介绍辐射防护和核安全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操作。
请注意,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并非真实的实验教程。
实验1:辐射防护仪器的使用
材料:辐射防护仪器(例如Geiger-Muller计数管)、辐射源(例如放射性核素模拟物)
步骤:
1. 佩戴手套和防护眼镜,并确保实验场所通风良好。
2. 将辐射防护仪器放在工作平台上,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将辐射源放在一定距离内,打开仪器,并记录读数。
4. 用铅墙或铅板将辐射源包裹住,再次记录读数。
5. 分析比较不同防护措施下的辐射防护效果。
实验2:核安全措施的实践
材料:核反应堆模拟器、核材料模拟物
2. 将核反应堆模拟器放在工作平台上,核材料模拟物放在适当位置。
3. 根据使用说明书和实验流程,逐步操作核反应堆模拟器。
4. 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放射性读数等数据,并记录下来。
5. 评估实验过程中所采取的核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辐射防护和核安全实验时,务必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但不限于手套、防护眼镜、口罩等。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源的放置位置和使用时长,避免暴露时间过长。
3. 在实验室操作时,应确保安全措施完备,如使用铅墙包裹源物等。
4. 当发生异常情况或非正常读数时,应立即终止实验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以上实验仅为示范,不代表真实的核安全实验过程。
在实际进行核实验前,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获得相关批准和指导。
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
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使用放射性物质或利用射线技术,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各种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的几个常见应用。
一、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通过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病变情况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包括骨扫描、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在骨扫描中,医生会将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到患者体内,然后使用特殊设备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骨骼中的吸收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则是用放射性碘同位素观察甲状腺功能的正常与否。
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射线来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作用,放射科医生可以将射线精确地定位到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
常见的放射治疗方式有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
外部放射治疗是通过外部设备向患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射线照射,而内部放射治疗则是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注射到患者体内。
三、电子显微镜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技术,能够观察到生物样本以及其他物质的微观结构。
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中,电子显微镜检查常用于细胞学分析和组织学研究。
通过将样本放入电子显微镜中,科研人员可以观察到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细胞功能。
四、造影剂检查造影剂检查是利用放射性物质或对比剂来观察患者体内结构的一种方法。
放射科医生常用的造影剂检查包括血管造影、胃肠道造影等。
在血管造影中,医生将造影剂注射到患者的血管中,然后使用x射线或CT扫描等设备观察血管的通畅情况。
胃肠道造影则是将造影剂口服或灌肠,通过x射线等设备观察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总结起来,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在医学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治疗、电子显微镜检查以及造影剂检查等方法,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科临床实验项目将会有更多新的应用,为人类健康服务。
放射性检测报告1
名称 地址 同上
委托编号 样品编号 检测性质 样品01700 委托检测 米黄大理石 / /
委托日期 检测日期 报告日期 样品数量及 状态 代表数量 规格
2009.11.19 2009.11.20~200 9.11.26 2009.11.26 70/3kg片状 / /
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所检测项目符合A类装修材料指标要求。 仪器名称:全自动建材放射性检测仪 型号规格:FYFS-2002E 1.报告未盖本单位“报告专用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本单位“报告专用章”无效。 管理编号:(C)06-157 有效期至:2011.07.25
B类装修材料不可用于Ⅰ类民用建筑的内饰面,但可用于Ⅰ类民用建筑的外饰面及其他一切建筑的内外饰面; C类装修材料只可用于建筑物的外饰面及室外其他用途。 批准: 审核: 校核: 检测:
生产单位 厂名商标 型号 使用部位 检测项目 / 放射性 内照射指数 外照射指数 检测依据 结 论 主要仪器 备 设
出厂合格证编号 指标要求 A类 ≤1.0 ≤1.3 B类 ≤1.3 ≤1.9 且不满 足A类装 修材料 要求 一 ≤2.8
检测结果 C类 且不满足A 、B类装修 材料要求 / 0.0 0.1
声 明 3.报告涂改无效 4.对报告若有异议,请及时向本单位提出(受理电话:0591-83799249) 地址:福州市杨桥中路162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91-83727790 83721804 传真:0591-83799249 证书编号:BA253829 邮编:350025
检测项目由委托方指定,取样人:兰秀丽 A类装修材料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备 注
放射防护实验报告
放射防护实验报告引言辐射防护是保护人类免受放射性物质和辐射源的伤害的一种重要措施。
放射防护实验是评估和验证防护方案和设备的有效性的一种方法。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进行的放射防护实验的结果,并提供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建议。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验证不同防护材料和器具对辐射的防护能力。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设备•放射源:使用Co-60放射源作为实验源头,放射源活度为XXX Ci。
•防护材料:选择了三种常见的防护材料进行测试,分别为铅、混凝土和铝。
•防护器具:使用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对辐射进行防护。
实验步骤1.将放射源置于实验室平台上,固定放射源位置。
2.测量放射源的初始辐射强度。
3.在放射源前方设置不同防护材料的防护屏障,分别测量防护屏障后的辐射强度。
4.记录并比较不同防护材料的辐射阻挡效果。
5.使用辐射防护手套进行操作,测量手套对放射源辐射的防护程度。
6.使用铅门关闭放射源,测量关闭门后的辐射强度。
7.记录并比较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的防护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防护材料的辐射阻挡效果表格显示了不同防护材料的辐射阻挡效果。
防护材料辐射强度(单位:Gy)无防护XX铝XX铅XX混凝土XX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防护材料对辐射的阻挡效果有所差异。
铅材料具有最好的防护效果,其次是混凝土,而铝材料的防护效果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铅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在辐射防护中能够更有效地阻挡辐射。
防护器具的辐射阻挡效果实验结果还比较了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的防护效果。
•辐射防护手套:在使用辐射防护手套的情况下,测量到的辐射强度较无防护时明显降低。
•铅门:关闭铅门后,辐射强度显著减小,几乎达到零。
这表明辐射防护手套和铅门都能够有效地阻挡辐射,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铅材料是一种较好的辐射防护材料,能够有效地阻挡辐射。
2.辐射防护手套是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能够降低操作人员被辐射的风险。
人教版选修(1-2)《放射性的发现》教案
天然放射现象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并α、β、γ射线的本质及其特性,能正确书写它们的符号;2、知道几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情况,能正确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写出衰变方程;3、知道半衰期的意义。
能力训练目标:1、能正确写出几种常见的粒子及原子的符号,并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写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程;2、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列表、对比等方式进行自学和总结。
德育教育目标:1、通过介绍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现与科学家良好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在学习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2、通过介绍放射线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科学知识都有其两面性,如何扬长避短是所有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揭示本课的线索,由宏观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得出微观粒子(原子核)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结论,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的规律,用电场的磁场探测放射线的特性和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用电场和磁场的知识分析天然放射线的实质以及对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的真正理解。
四、教材、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篇幅较长,阅读量大。
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能和前面的知识(力学和电学知识)有机结合,对我校学生而言,难度很大。
为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并分开的动画,为学生理解该知识点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
针对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平时很少接触,非常陌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将和放射现象有关的资料(《坏天气带来的好运》,《居里夫妇的故事》等)发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器材(电脑、投影仪)、教学挂图、印刷资料六、教学过程: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一)阅读教材,思考:1、什么是原子核的衰变?2、如何书写核的符号?3、原子核的衰变遵守哪些规律?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可用核衰变方程来表示。
职业技能《辐射安全》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职业技能《辐射安全》知识考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辐射源是指A.放射源B.放射性同位素C.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正确答案:C2、天然放射性的来源是:A.核武器生产和试验B.核能源生产C.核技术应用D.陆生放射性核素、宇生放射性核素正确答案:D3、以下哪个不是减少电磁辐射的方法:A.用布覆盖辐射源B.对辐射源进行屏蔽C.辐射源远离敏感物体或人D.尽量缩短处于辐射区的时间正确答案:A4、密封放射源是指:A.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B.能发射射线的所有物质C.非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D.未密封的放射性物质,当简单封装后就是密封放射源正确答案:A5、内照射特点是:A.即使不再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B.当机体离开辐射场后,就不再受照射C.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中时,才会引起辐射损伤正确答案:A6、造成内照射的原因:A.是因为吸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饮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质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
B.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造成损伤。
C.辐射损伤主要来自γ和X射线、中子,其次是8射线。
正确答案:A7、I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属于什么等级的辐射事故?A. 一般辐射事故B.较大辐射事故C.重大辐射事故D.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正确答案:B8、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 3 人)急性死亡,属于什么等级的辐射事故?A. 一般辐射事故B.重大辐射事故C.较大辐射事故D.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正确答案:D9、各种放射性核素有哪种共同的衰变规律?A.指数衰减规律B.线性衰减规律C.平方衰减规律正确答案:A10、氮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当它和其衍生物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往往长期滞留在人体的整个呼吸道内,是导致人体罹患肺癌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验报告一
实验一 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和γ能谱的测量引言γ射线是原子核衰变或裂变时放出的辐射,本质上它是一种能量比可见光X 射线高得多的电磁辐射。
利用γ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人们设计和制造了多种类型的探测器。
闪射探测器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利用某些物质在射线作用下发光的特性来探测射线的仪器,既能测量射线的强度,也能测量射线的能量,在核物理研究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嫦娥一号”卫星有多项探测功能,其中 γ射线谱仪通过采集月球表面发射出的γ射线光子,得用反符合技术抑制本底,根据能谱中的特征峰线来辨别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度。
本实验介绍一种常用的γ射线测量仪器: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
实验目的(1)了解γ闪烁谱仪的原理和结构,掌握用谱仪测γ能谱的方法;(2)鉴定谱仪的基本性能,如能量分辨率、线性等。
(3)解核电子学仪器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和数据处理原理。
注意事项1、实验使用到放射源,需认真做好防护工作;2、放射源和探头由起屏蔽射线作用的铅玻璃罩住,实验室不能拿开铅玻璃;3、放射源置于起屏蔽射线的铅罐中,使用时,先把铅玻璃右边的盖子打开,然后再打开放射源的盖子,使用结束后必须盖上放射源的盖子。
绝对不能把放射源拿出铅玻璃罩外,更不能把放射源拿出来打开盖对着人。
4、进入该实验室后必须先打开γ个人剂量仪,用以测量实验过程中的累积剂量,选择剂量仪中以sv μ为单位的模式,剂量仪检测到剂量每增加0.1sv μ就会响一短声报警,一般整个实验过程测到的剂量约为1sv μ,是符合安 全标准的(安全限值为msv 5≤)。
5、连接好实验仪器,把高压调节开关逆时针调到零后接通电源,开机预热30分钟左右;实验原理一、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般特性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过程可以看作γ光子与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碰撞而损失能量的过程。
γ光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因此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带电粒子有显著的差别。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与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是主要的能量交换过程,每一次碰撞所转移的能量是很小的,经过许多次碰撞后逐渐损失能量。
1放射性衰变涨落的统计规律实验
1放射性衰变涨落的统计规律实验放射性衰变涨落的统计规律实验⼀、实验⽬的1、证放射性衰变的涨落性2、了解统计误差的意义,掌握计算统计误差的⽅法3、统计检验放射性衰变涨落的概率分布类型4、学会⽤列表法和作图法表⽰实验结果⼆、实验内容1、相同实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某放射源的计数及测量装置的放射性本底计数2、⽤列表法和作图法表⽰实验结果:列出频数、频率统计表和χ2检验表;作放射源和本底计数的频数、频率和累计频率曲线图3、作χ2检验,确定放射源和本底计数的概率分布类型三、FD3013仪器简介:为便携式,操作⽅便、它适⽤于地质油矿普查、同位素放射源检测。
也使⽤于如核电、医院、实验室及废旧钢材等放射性同位素场合的检测。
1、仪器⼯作原理:γ射线经过外包壳后与探测器NaI(TI)晶体发⽣作⽤产⽣次级电⼦,它使闪烁体分⼦电离和激发,退激时发出⼤量光⼦荧光(其有各向同性,光谱范围从可见光到紫外光),在闪烁体周围包以反射物质,这样能使光⼦集中向光电倍增管(由光阴极和若⼲个打拿极和⼀个阳极组成)。
闪烁光⼦经光电倍增管,由于光电效应会产⽣光电⼦,这些光电⼦受极间电场加速和聚焦,打在第⼀个打拿极上,产⽣3~6个⼆次电⼦,这些⼆次电⼦在以后的打拿极上发⽣同样的倍增FD3013数字γ辐射仪过程,直到最后在阳极上可接收到104~109个电⼦。
这些电⼦在阳极负载上形成电压脉冲,通过起阻抗匹配作⽤的射极跟随器,传送到电压甄别器进⾏脉冲幅度甄别,当脉冲幅度⾼于甄别阈40kev时会形成⼀个计数信号,触发后续计数电路计数(低于甄别阈40kev的脉冲不会引起计数)。
CPM测量:计数选通cpm计数⽀路(⾯版上转换按钮置于cpm档),进⾏64s的计数测量。
测量结束后,计数选通门关闭,给出8秒显⽰计数。
显⽰结束后进⾏监测。
PPM测量:(⾯版上转换按钮置于ppm档)计数选通ppm计数⽀路,先进⾏1s的判测计数。
当计数在0~99时,⾃动选择16s 档的测量时间;计数在100~199时,⾃动选择4s档的测量时间;计数在200以上时,⾃动选择2s档的测量时间。
辐照剂量分布实验报告
辐照剂量分布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量辐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辐射剂量分布,研究辐射剂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1.辐射源:使用一个已知的放射性物质作为辐射源,确保辐射源的放射活度已知并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2.辐射剂量计:使用一台辐射剂量计进行辐射剂量的测量,确保辐射剂量计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辐射源放置在一个辐射安全室内,并确保辐射室的辐射屏蔽性能良好。
2. 测量辐射剂量:将辐射剂量计放置于辐射源周围的测试点上,记录每个测试点的辐射剂量值,并且确保测量的数据精确可靠。
3. 测量点布置:在辐射源周围设立一系列均匀分布的测量点,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布置方式。
4. 测量数据处理:根据实验中测量到的辐射剂量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出不同位置的辐射剂量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1. 绘制辐射剂量分布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绘制出辐射剂量随位置变化的曲线图,观察其分布规律。
2. 分析特征值:通过测量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辐射剂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特征值,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辐射剂量的变化情况。
实验讨论:1. 分析原因:对于实验中观察到的辐射剂量分布不均匀或异常情况,可以尝试分析其原因,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2. 安全评估: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对于辐射剂量的分布情况进行安全评估,验证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
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辐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辐射剂量分布,并得到了辐射剂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特征值。
实验结果显示辐射剂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化规律。
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和讨论结果表明,在辐射源附近的区域内,辐射剂量较大,而在远离辐射源的地方,辐射剂量较小。
该实验结果对于辐射安全评估和辐射防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牛蛙骨髓放射实验报告
牛蛙骨髓放射实验报告引言放射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实验方法,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剂,可以研究生物体内某一特定物质在组织或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和代谢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给牛蛙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研究其在牛蛙骨髓中的分布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牛蛙骨髓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与方法材料- 实验动物:牛蛙。
- 放射性示踪剂: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例如放射性核素铯-137等。
- 实验仪器:放射性测量仪器、镜头和显微镜等。
方法1. 准备工作-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准备防护设备。
- 准备牛蛙及实验仪器。
2. 示踪剂标记与给药- 将放射性示踪剂与适当的载体混合,标记示踪剂。
- 在合适的剂量下,将标记好的示踪剂注射到牛蛙体内。
3. 取样及测量- 在注射示踪剂后的不同时间点,取牛蛙骨髓样本。
- 使用放射性测量仪器对样本进行放射性计数,得到在样本中示踪剂的分布情况。
- 对样本进行镜头和显微镜观察,观察骨髓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放射性计数结果在实验进行的不同时间点,对牛蛙骨髓样本进行放射性计数得到如下结果:时间(小时)放射性计数(单位)0 1001 802 603 404 205 10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蛙骨髓中的放射性示踪剂的计数逐渐减少。
骨髓细胞观察结果通过镜头和显微镜观察牛蛙骨髓样本,在实验进行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到如下结果:1. 时间0小时,骨髓细胞呈现正常形态和分布。
2. 时间2-3小时,骨髓细胞开始出现变化,出现部分细胞核的异常增殖。
3. 时间4-5小时,骨髓细胞明显减少,细胞核的异常增殖进一步加剧。
讨论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 放射性示踪剂在牛蛙骨髓中的分布具有时间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示踪剂在骨髓中的分布逐渐减少。
2. 牛蛙骨髓细胞在示踪剂的影响下,发生了异常细胞核增殖和减少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牛蛙骨髓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由于本实验样本数量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深入理解这些现象。
实验1:剂量率仪器的使用
实验一 剂量率仪器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γ剂量率测定的工作布置和观测方法;2、掌握观测数据的质量检测方法;3、通过实验掌握γ剂量率仪的使用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简单评述环境中的辐射水平;4、利用实验数据编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1、利用X-γ剂量率仪测量数据,估算公众受照剂量;2、γ照射量测量数据,估算空气吸收剂量;三、实验原理γ照射量率测量只能用于环境污染的快速、初步调查,环境γ辐射剂量评价调查应该采用X-γ剂量率仪测量空气吸收剂量,并可按下式估算公众成员的受照剂量;,a E D K γγ=×i(1)式中, E γi——环境γ辐射所致公众成员的有效剂量率,1Sv h −⋅; ,a D γ——空气γ吸收剂量率,1Gy h −⋅;K ——空气吸收剂量与有效剂量换算比,10.7K Sv Gy −≈i [1];测定空气照射量率时,则可以按下式初步估计空气吸收剂量:,a D f X γ=i(2)式中, X i——空气的γ照射量率,1R h −⋅;f ——空气照射量与γ吸收剂量换算比,318.6910f Gy R −−=×⋅;四、实验设备1、γ照射量率测量仪器3013一套;2、FD-3013H 智能化χ-γ辐射仪一套;3、X-γ剂量率仪器一套; 五、实验步骤1、使γ照射量率仪3013、辐射仪3013H 和X-γ剂量率处于工作状态;2、采用γ照射量率测量仪3013测量大气中的γ照射量率;3、采用3013H 、X-γ剂量率仪测量大气中的γ吸收剂量率;4、采用公式(1)计算环境γ辐射所致公众人员的有效剂量率(E γi);5、利用公式(2)计算空气γ吸收剂量率(,a D γ);6、评价测量结果。
六、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报告编写要求:1、阐述γ照射量率和空气吸收剂量测量的基本原理;2、依据给定的换算系数,计算空气吸收剂量和公众人员受照剂量;3、评价所测量的结果;七、思考题1、将用X-γ剂量率仪测量的大气中的γ吸收剂量率与用γ照射量率仪测量结果换算而来的空气γ吸收剂量率进行比较,二者是否相同?八、参考文献[1] 任天山,程建平等,环境与辐射,p210,原子能出版社,北京,2007;[2] 龚卿,胡杰,ICRU23号报告与IAEA277号报告的比较,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V16(1),1999。
测井 放射性1
自然伽马测井对信息利用不充分
自然伽马测井记录的是能量大于 100Kev 的 所有伽马光子造成的记数率或标准化读数。 它只能反映地层中所有放射性核素的总效应, 而不能区分这些核素的种类,地层所能提供 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我们在井 中对自然伽马射线进行能谱分析,就不仅能 了解地层放射性总的水平,而且还可定量测 定铀 (U) 、钍 (Th) 、钾 (K) 的含量,从而得到 更多的测井信息和解决更多的地质和油田开 发中的问题。
放射性测井的缺点:测速低、测井成本高、
对人体有一定危害。
第一节 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
一、 核衰变及其放射性
1)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2)放射性核素
核素:
原子核中具有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并在同一能态上的同类原子
(同类核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
同位素: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位置。 放射性:原子核能自发地释放α、β、γ 的性质 放射性核素: 不稳定的核素
(四)测井 响应特征
1、石英砂岩 “三低一高”:低伽玛、 低时差、低中子、高电阻; 2、岩屑砂岩
“三高一低”:较高伽玛、
油气层的判别
0.80
中子孔隙度×10/补偿声波
0.70 0.60 0.50 0.40 0.30 0.20 0.40 0.50 0.60 0.70 补偿密度×100/补偿声波 0.80 0.90
沉积岩按放射性高低排序: 高的:粘土岩、海绿石砂岩、独居石砂岩、
钾钒矿砂岩、含钾矿灰岩、钾岩等。
中等的:砂岩、砂层、含少量泥质的碳酸岩盐。
低的:
石膏、硬石膏、盐岩、纯的石英砂 岩、白云岩和石灰岩等。
如何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
如何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化学实验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识别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更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还可以保护研究人员和环境的健康。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并提供一些识别方法和措施。
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衰变特性的元素或同位素。
在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放射性物质包括铀、钚、镭等。
这些物质具有放射性衰变的能力,通过放出α、β、γ射线进行自我衰变。
首先,为了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辐射探测器。
辐射探测器是一种仪器,可以检测和测量不同类型的辐射。
在实验室中,最常见的辐射探测器是Geiger-Muller计数器。
通过将这个仪器放置在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样品附近,可以检测到辐射的存在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分析。
除了使用辐射探测器,还可以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判断实验物质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
首先,可以观察物质的自发发光能力。
一些放射性物质具有自发发光的特性,这被称为荧光。
观察实验物质是否具有这种特性,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放射性物质。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具有特殊的辐射性能。
例如,放射性物质可以使感光材料显影,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一步确认物质中是否存在放射性元素。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可以产生特殊的热效应,例如水在接触到放射性物质时可能会产生不寻常的升温现象。
这些特殊性质可以用来加深对实验物质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认识。
当然,在识别化学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需要佩戴防护设备,例如带有铅屏蔽的辐射防护服和手套。
其次,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需要进行辐射源的周围环境检测,确保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另外,在实验操作中要小心谨慎,避免对辐射源造成任何的损害或污染。
最后,为了进一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建议定期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和监测。
这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来实现。
这些样品可以是空气、水、土壤等,通过对样品中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可以判断实验室中是否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或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态分布:
( N 20)
P( N )
1
( N N )2
2
e
2 2
N , —计数的平均值和均方差;
N一相等时间间隔内单次测量的计数; P(N)一计数为N的概率。
N 应当指出,当 值较大时,由于N值出现在期望值附近的概率 也较,此时均方差
变;测量时间足够精确,不会产生其他误差等)重复测量放射源 的计数,其值是不完全相同的。而是围绕某一个计数值上下涨落, 涨落较大的情况只是极小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谓之放射性涨落, 它是由核衰变的随机性引起的。
当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较多时,其衰变产生的计 数分布(也即核衰变数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
0 N 20)
四、实验设备
1、GP-1-B型定标仪,FJ-367探头,及GP-1-M幅度分析器,高压发 高压发生器 生器。
铅室 探头 脉冲幅度分析器 定标器
2、 Cit-3000F伽玛能 谱仪
五、实验步骤
(一)、GP-1-B型定标仪,FJ-367探头,及GP-1M幅度分析器,高压发生器-实验步骤
1、仪器的连接,高压电源——输出线——脉冲幅度分析器的输入 线——定标器的输入信号线 2、脉冲幅度分析器,按仪器面板上的——电源——“开”。 3、定标器,按仪器面板上的电源——“开”。 4、加高压,打开高压电源,将高压旋扭调至工作电压700V。 5、调节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阈值,根据测量要求,调至合适的位置 ,数控制在10cps附近 6、调节定标器的阈值,使测量值的大小在较宽的测量范围。 7、选择好条件——测量时间,放大倍数,测量量程。 8、开始测量,按定标器的“工作”,当测量间到了,仪器停止计 数,记录读数。 9、连续重复测量装置的本底计数(N)100次以上,并记录之。 10、按下列表格统计,并计算出
N N
泊松分布与被测曲线( 取m = 3. 5)
正态分布曲线
2、放射性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由于放射性的衰变并不是均匀地进行,所以在相同的时间 间隔内作重复的测量时测量的放射性粒子数并不严格的保持一 致,而是在某个平均值附近起伏。通常我们都把平均值n看作 是测量结果的几率值,并用它来表示放射性活度,而把起伏带 来的误差叫做测量的统计误差,习惯上用标准误差 n 来描述 。实验室里都将一次测量的结果当作平均值,并做类似的处理 而记为 N ,其中N表示放射性本身,N N 则表示其测量误 差。
测量 时间 10 30 60 90 120 180
测量 次数
1 2 3 4 5 6
7、计算理论概率及实测概率分布
( N ) N 1 e N N P( N 1) P( N ) ( N 1)! N 1
n N N
n
实测概率P(N)
nN n
(三)、数据的整理 以计数N为横轴,以概率P(N)和P’(N)为纵轴,画出分布曲线直方 图,然后连成圆滑曲曲。
后在液晶显示屏左上方读取总量数据。 4、记录:在屏的右上方显示出总计数率,记录下来。将光标移到115道左右,记 录下此道的计数率。 5、分别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仪器在铅室条件下每一道的计数率及总道 计数率的分布。
Number:0000010 A:30000 E:1.461MeV 15.0γ Count:161.0/S 2012-11-3 14:20
2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一定强度放射性源
的计数率;
2、放射性测量误差影响测量
1)不同测量时间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2)重复测量次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3 、用列表法和作图法表示实验结果:列出频数,频 率统计表和本底计数的频数、频率、累积频率曲线图。 4、确定放射性统计涨落规律的概率 -------------------------------------------------------STime:300 CTime: 30 CH:100 Ct:250
6、放射性测量误差影响测量 将一放射性源放于探头前,改变测量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 1)不同测量时间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2)重复测量次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实验一 放射性衰变涨落的统计规律
一、实验目的
1、验证放射性衰变的涨落性
2、掌握放射性伽玛仪测量的观测方法
3、熟悉放射性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了解统计误
差的意义,掌握计算统计误差的方法 4、检验放射性衰变涨落的概率分布类型 5、学会用列表和作图法表示实验结果
二、实验内容 1、放射性统计涨落规律的验证 1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装置的放射性本底 (计数);
单位时 间内计数(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计数为N的出现的次数n
计数为N出现的概率P (N) 理论计算的概率P’(N)
(二)Cit-3000F伽玛能谱仪实验步骤
选择γ总量测量
1、系数设置:用户在测量前请检查总量单位Gama(γ)。如果不对,参照5.4.1设
置总量系数。 2、时间设置:主界面状态下,在仪器面板上按“功能键”,选择“ 1”( time) 输入测试时间30,按回车键,按“9”保存,再按“0”退出。选择设置测量 时间为30钞。 3、测 量:探头表面紧贴测量对象,在仪器面板上按 “1”开始测量,测量结束
六、编写实验报告 注意:资料整理中也可使用计算机完成。
七、思考题 1.什么叫放射性衰变涨落?它服从什么规律?如何检验? N N 2.以单次测量值N表示放射测量结果时,为什么 是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3.用单次测量结果与多次测量结果表示放射性测量结果 时,哪一种方法的精确度高,为什么? 4.为什么使用放射性的概率分布可以检查辐射仪的性能? 5.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时,如何正确选择概率分布类型?
1、放射性衰变涨落的统计规律
放射性物质是由大量的放射性原子所组成。其中的原子核在 什么时刻,哪一个或哪几个核衰变是完全独立的、随机的。也是 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放射性核衰变纯属偶然性的。核衰变现 象是一种随机现象。因此,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例如放射 性源的半衰期足够长,在实验时间内可以认为其活度基本上没有 变化,源与计数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每次测量的时间不
,
计数的相对标准误差为
N 1 N N
它能说明测量的准确度。当 N 大时,相对标准误 差小,准确度高,反之则相对误差大,准确度低。 为了得到足够的计数N以保证准确度,就需要延长 放射性的测量时间 t 或增加相同测量的次数 m 。根 据简单的计算可知,从时间 t 内测得的结果中算出 的计数率的标准误差为
N N n 2 t t t
其中N为t时间内测得的脉冲数目,n为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
计数率的相对标准误差E用下式表示:
n 1 t E n nt
在每次测量的数据里,实际上都包含本底计数,本 底计数是由于宇宙射线和测量装置周围有微量放射性 物质沾污等因素造成的,也服从统计规律。所以,本 底的标准误差也要加到样品的测量结果里去,这就增 加了测量的标准误差。如果能够避免其他因素只剩下 宇宙射线的影响,则本底计数将是最小值。因此,采 用有足够厚度的铅室屏蔽对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是有利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