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园林_论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时园林又称“囿”“园囿”“囿游”“苑囿”等,如《诗经》

中说到的周文王的“灵囿”:“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1]

“园林”一词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士人园的出现而出现的,唐宋以后才广为应用。构园方法从秦汉时的模山范水到南北朝时基于自然野趣山水的文人山水园,到唐代融诗画意境于山水别墅的王维辋川别业,再到宋代众多文人的主题园,园林完成了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园的过渡,走上了融会诗情画意、理想人格和生命情韵的精雅之途。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大家族中,苏州园林是我国私宅园林、文人园林的代表。现存的园林多建于明清时期。“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从1997年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现在共有九处园林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成员。苏州园林以其美轮美奂的景致、丰富的内涵、高雅的品位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与激赏。

苏州园林属于城市山林,追求在有限的市井巷陌中能享受大自然的山水滋养,陶冶情操,达到“居尘而出尘”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在咫尺天地中精心营构,浓缩精华,以小见大,写意就成为园林重要的艺术创作法则。我们品赏苏州园林,了解、理解、领会它的写意式特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苏州园林写意手法的表现

苏州园林遍布古城大街小巷,大者如拙政园,占

地78亩,小的仅半亩,如半园,但都是亭台楼阁俱全,山水花木相宜。徜徉其间,你能感受到它们的精巧雅致,韵味悠长,这得益于园中俯拾皆是的写意手法。暑夏之晨,驻足于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前,满目绿荷红蕊,婷婷于清波之上,周围林木蓊郁,山径曲折,柳风送来荷香阵阵,清凉袭人,不由让人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高枝上的蝉不时叫着,间杂几声婉转的鸟啼———“山花野鸟间”,亭上倪云林的题额文景相和。而两边柱子上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道出了胸中所想。水中的三座土山象征了海中蓬莱三岛的神仙境界,满池碧荷传达了高洁脱俗的道德寓意,再加上恰当的品题,开拓出无穷的意味。一山一亭、一树一花给人带来了真山真水的联想、感受与审美。象征、品题成为写意最常用的方法。

苏州园林往往通过掇山理水、莳花弄木来设景,这些假山水池、花草木叶都带有象征意味。如留园“五峰仙馆”前一组高大的厅山就象征了庐山五老峰,山上栽松披藤。人们走出厅堂,踏过“涩浪”,如同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庐山。网师园总共约八亩,但“彩霞池”却有半亩之多,且整个花园以它为中心来安排亭廊水阁,水面不植一物,显得十分开阔,颇有水乡

泽国之味,它就象征了“摇首出红尘”[2]

的渔隐归意。

高山流水也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意境,如耦园东花园南边有一个水阁“山水间”,可以临水抚琴,北边隔着一泓池水,池北是一座高大峻峭的黄石假山,整个

收稿日期:2008-07-08

作者简介:邱文颖(1976-),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意会园林

———论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

邱文颖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宅园林的代表,写意是它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写意常通过象征、品题等手法来开拓深

远隽永的意境。这种手法是中华民族直觉顿悟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中国传统诗画的延伸,并与文人园园主的关系密切。苏州园林的写意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追求有若自然、不露斧凿之痕的最高审美境界,它创造出了富有情趣的人化自然。写意手法营造出的含蓄和韵味需要游园者的心领神会,是品赏苏州园林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词:苏州园林;写意;审美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08)04-0040-04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College of Education 第25卷第4期2008年12月Vol.25No.4Dec.,2008

构成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境,同时象征了园主伉俪情深、知音相惜。退思园设有“琴台”,前有小桥流水,对着玲珑假山,操一曲“高山流水”,意趣顿生。而网师园有一个小院落,砖额“铁琴”,一座半亭题为“琴室”,内有琴凳琴桌,院南墙堆了两座峭壁山,但院中却无水池。细看亭内挂了一幅“苍岩叠嶂”的大理石挂屏,上面峰耸崖峭,飞湍瀑流,恰暗合了“高山流水”之意,不由佩服此处写意手法的巧妙。

苏州园林中常见的花木有200多种,其中许多因为具有象征、比德的含义而受到园主的喜爱。如“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3]。正是花木所有的这些“第三性质”[4],我们几乎在每个苏州园林中都能见到梅、兰、竹、菊、松等以及为此而设的景,如“翠玲珑”(沧浪亭)、“暗香疏影楼”(狮子林)、“听松风处”(拙政园)、“海棠春坞”(拙政园)、“藕香榭”(怡园),等等。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这些花木的馨香娑影,更要联想起其中的寓意,方能体会出园主的高尚情操与隐逸情怀。

有时,看似普通的景致,通过恰到好处的品题,可以指引着人们浮想联翩、思接千载,于是突破眼前所见,进入更远更深的境界。拙政园西部有个并不特别的扇亭,但亭中有一题额“与谁同坐轩”,一个问句,激起游人思绪遄飞。典出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明月时至,清风徐来,物我为一。一问一答间,凝聚了多少的清逸、洒脱和通透,静坐其中,再看眼前的山水,还只是假山假水吗?网师园在“小山丛桂轩”和黄石云岗间有段爬山走廊,廊边碧叶生凉,清风阵阵。廊上题曰“樵风径”,意思是“打柴归家乘舟顺风之路”。[5]典出《后汉书·郑弘传》:汉人郑弘隐居时上山打柴,拾到仙人的箭归还后,希望自己在若邪溪运柴时能早刮南风,晚刮北风,仙人达成了他的心愿。人们就称若邪溪风为“樵风”,名其地为“樵风径”,后来就有了隐居者采薪经过之地的寓意。再看周遭的老树山冈,确实别有一番深山老林、隐逸仙踪的野趣。

二、苏州园林写意手法溯源

在园林的发展历史中,造园手法不断因袭创新发展。从宋代开始,写意手法成为古典园林重要的艺术创作法则,尤其是以后历代的文人园。任何一种

艺术手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苏州园林中写意手法的运用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首先,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是中华民族直觉与顿悟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是不把世界看成独立于人以外的纯粹客体……它对世界所做的是一种整体性而非分解式的把握,所追求的不是普遍真理,而是对生活、对人生的一次性独特体验。”[6]460所以多从个体的体验出发,不擅长分析和推理,讲求直觉与顿悟。无论是老庄的直觉妙悟,还是中国禅宗的明心顿悟,都追求人的内心体验和刹那间的独特领悟,从而获得升华。“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对中国园林美的追求上,就是一种以我观物时感觉之美、心灵表现之美和道德判断之美,这种美是写意的、缘情的神韵之美。”[6]461苏州园林的这些主人多是饱读老庄、精通儒释之士,他们在表现园林美时,设制创景上更强调人赏景时的感受,传达自己的心灵追求,体现道德修养,而无须全面再现自然之物。朱光潜在谈到“艺术美”时说:“‘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为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都是的,它都是‘抒情的表现’。”[7]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几竿修篁便能引人进入清寂之地——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8];一枝疏梅,便叫人想起傲霜斗雪——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9];一汪碧池,便惹人油生垂钓江湖之志——

—“卷却诗书上钓船”[10],“一蓑烟雨任平生”[11]。

其次,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是中国传统诗画的延伸。苏州园林素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的美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历朝历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文人士子,无不崇尚诗文,雅好书画。诗的意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更是深受影响。而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更为密切。“绘画对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讲,产生园林的先导是绘画。”[12]“我国山水画和园林在摹写自然方面有其共通之处。因此南宋以后画家参与园林设计者渐多,这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13]写意本来就是诗画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唐朝王维被推为文人画之祖,他开创性地把“诗意”融到画中,讲究画中山

邱文颖:意会园林2008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