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特征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特征简析

杨晓霞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四地质队,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会理县通安区受到波及,触发了区内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同程度的威胁着361户农户154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本区地

质灾害种类繁多,危害性较大,分析常见地质灾害特点、成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会理县四川省

1.前言

通安区位于会理县西南部,辖区八乡一镇。东临会东县,西靠黎溪区,南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北接鹿厂区。通安镇到会理县县城56km,各乡均有乡村公路和通安镇相通,路况较差,雨季难行,交通较方便。

本区位于川滇交界处,地广人稀,居民驻地较分散,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防治难度大。随着通安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2.地质环境概况

2.1气象水文

通安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横断山脉,金沙江畔。区内气候温和,冬暖无严寒,夏短无酷夏,四季如春。气温年差较小,昼夜温差大。每年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全年降水量1124.9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661.6毫米,最低年限水量727.2毫米。平均气温15.3℃,最高35~40℃,最低-8~-5℃。降水量、气温具垂直分带,高山区气温低,冬季有短暂的积雪天气,河谷区气温高、干燥,属干热金沙江河谷型气候。

通安地区位于金沙江北岸,河流溪沟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城河。城河系金沙江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金沙江。于通安区由东向西转北向南汇入金沙江。城河也是会理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097km2,占全县面积的46.2%,干流总长141km,平均比降10.35‰,天然落差1340m。

2.2地形地貌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贵高原北端、金沙江北岸。海拔标高850~2310米,高差1460米,为构造侵蚀剥蚀中高山区。属会理龙肘山的南延部份。地形坡度25~60度,局部70~80度。区内山脉多呈南北走向,主要水系由北向南汇入金沙江。地形总的趋势北高南低。

3.区域地质特征

3.1地质构造

通安区位于扬子地台(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西缘康滇地轴(二级大地构造单元)中段,区域上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地质构造较复杂,断裂构造主要为东西向杨伍合—因民断层(见插图1,通安区地质构造简图)。

杨伍合—因民断层分布在通安区南部。为一区域性基底断层。上、下盘均为下元古界变质岩组成,横贯全区。由于后期南北向断层的破坏,被切割为三段。在区内断层面向南倾、倾角较陡,属正断层。破碎带宽约10~20余米。断层两侧次级断裂中有基性—超基性岩脉产出。

3.2地层

通安区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会理群、中生界三叠系上统、侏罗系和白垩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表1 通安区地层表

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岩性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 0~150 砂砾岩、粘土、粘质砂土

中生界白垩系上统雷打树K2l 1710~1850 泥岩夹砂岩或砂岩泥岩互层

侏罗系中统

牛滚凼

J2n 180~623 泥岩夹粉砂岩及泥灰岩新村组J2x 110~566 长石石英砂岩、泥岩夹泥灰岩下统益门组J1y 40~680 泥岩夹粉砂岩及煤线

三叠系上统白果湾

T3bg 30~1729 砂岩、页岩、底砾岩

中元

古界

会理群通安组Pt2t 4187~8703 炭硅质板岩、千枚岩、白云岩

新生界第四系砂砾石、粘土、碎石土等,分布于现代河床及两岸和斜坡地带。

中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通安区北侧区域,主要岩性为泥岩、砂岩或泥岩砂岩互层。侏罗系下统益门组地层主要分布于通安镇周围,主要为泥岩夹粉砂岩,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地层分布于通安镇以北,岩性为砂岩、页岩、底砾岩等。

中元古界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通安区北部新发乡、江普一带,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等。

区内岩浆活动相当强烈,出露有不同时期的侵入或喷出的各类型的岩浆岩。

4.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成因

4.1分布特征

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1处,其中三处已暂时处于稳定状态。主要集中在杨家坝乡,共15处,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8.4%。全区滑坡达20处,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64.5%,不稳定斜坡4处,占12.9%,泥石流7处,占22.6%。

4.2形成时间特征

经调查了解,区内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2008年“8.30”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以滑坡为主,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杨家坝乡。

4.3规模特征

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以中小型为主,其中特大型1处,占3.2%,大型4处,占12.9%,中型11处,占35.5%,小型15处,占48.4%。

5.成因

通安区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如岩性、构造、坡向、坡度、植被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环境条件的恶化,在遇到地震、强降雨等恶劣自然灾害时,引发了地质灾害。

5.1地质环境条件

通安区境内的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在杨家坝乡。由于杨家坝乡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分布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牛滚凼组(J2n)泥岩夹粉砂岩及泥灰岩,此类岩石为半软弱岩类,受地质构造影响,局部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地表岩石易风化。植被具备良好的固土作用及阻止降水快速下渗的作用,植被不发育的地段,促使降雨加剧水土流失、地表径流对坡体的侵蚀破坏和地表水下渗,岩层倾向与地层坡向相同的话,岩土层易顺层理滑动。杨家坝乡山高而陡峻,地形坡度较陡,容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松散堆积物又为泥石流提供了充分的物源条件。因此杨家坝乡为主要的地质灾害高发区。

5.2人类工程活动

5.2.1不合理的开挖边坡:因修建公路、建房、土石采挖等原因,开挖边坡破坏自然边坡的稳定性,使得边坡底部临空,上部受重力影响向下滑动,造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废土弃渣等随意堆放,破坏地表植被,且容易形成弃渣泥石流。

5.2.2不合理的开荒种田:由于山区可利用的田地较少,当地村民人为的进行开荒种田,农业活动主要是对斜坡表土层造成扰动,使得原本稳定的地表岩体变得疏松,对区内斜坡植被也有破坏,增强了区内斜坡水土流失。如关水井滑坡,由于大量开垦梯田,形成很陡的耕地,植被大量破坏,岩土裸露。梯田中地表水下渗,改变区内地下水条件,使得斜坡失稳的可能性增大。开荒种田成为引发滑坡、泥石流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5.2.3矿山开发:矿山开采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矿山地下开采容易造成地面塌陷,地表开采边坡失稳造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并且破坏地表植被。如通安区工业园区的几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就是由于矿山开采引起的。矿渣不合理堆放易造成弃渣泥石流,引发矿山型水土流失。

5.3降雨条件

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直接诱发因素。本区每年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全年降水量1124.9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661.6毫米,最低年限水量727.2毫米。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暴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迹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最为密切,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因素。区内7处泥石流均在暴雨后发生。

6.危害程度

经调查,区内仍有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同程度的威胁着361户农户154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见表2。

表2 通安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对象统计表

地质灾害类型威胁对象不威胁农户灾害

点(处)

数量(处)户数(户)人数(人)

滑坡18 246 1057 2 泥石流 6 68 27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