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前言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点以及实施情况等方面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探讨。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强调“全人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

其中,“全人教育”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全面平衡的人格素质;“素质教育”是指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教育”则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应对未来的适应能力。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并且鼓励学生通过体验、亲身实践等方式来探究知识。

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创新新课程标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式创新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推崇适应性、弹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性,相应地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评价方式创新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更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如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等。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评价要全面、多元、客观地进行,避免单纯追求“分数”。

课程内容创新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科的融合度和综合性,同时也扩大了学科的领域,增加了公民道德、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内容的涵盖。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新课程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推进方面。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940多所中小学获得了“新课程标准示范学校”的称号;同时,也有很多学校通过自身努力、积极探索,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数学新课标五大课程理念

数学新课标五大课程理念

数学新课标五大课程理念
数学新课标五大课程理念是指中国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五个核心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力。

这些理念包括:
1. 创新性: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中的问题,并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2. 经典性: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理解和扎实掌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传统和经典概念的理解。

3. 连续性:强调数学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知识的连续框架,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 融合性: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5. 实践性: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这些五大课程理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业中能够充分利用数学的工具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

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

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

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表达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承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经历为根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根本的数学活动经历。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学习和改良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标,新课堂 新理念+教学研讨主题

新课标,新课堂 新理念+教学研讨主题

新课标,新课堂:引领教育新方向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1. 新课标的出台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原有的课程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新课标的出台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教育的深刻变革,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新课标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标准来说,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强调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堂:教学形式的全面创新1. 新课堂的内涵和意义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载体,新课堂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全面创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 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堂还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教学研讨:共享成长的评台1. 教学研讨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研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方法,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教学研讨的组织和实施在新课标、新课堂的背景下,教学研讨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摩课、教学交流等形式,搭建起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评台,促进教师思想的碰撞和教育教学的互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结语:新课标、新课堂以及教学研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讨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高水平迈进。

新课标研修感悟心得体会(3篇)

新课标研修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的推行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新课标的研修活动,通过深入学习,我对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研修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的核心理念1. 以学生为本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

这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3. 强调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新课标的目标与实施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2. 改革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新课标强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能力新课标强调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5. 强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性。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新课标》,落实“新理念”

学习《新课标》,落实“新理念”

学习《新课标》,落实“新理念”1. 引言1.1 新课标的重要性新课标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指导文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的制定是对当前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新课标的出台将为教师们提供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指导,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精细化、个性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课标的实施将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课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动者,更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深入学习、认真贯彻新课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新理念的倡导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更新。

新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更是引领着教育教学的新风向。

新理念的倡导主要包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理念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

新理念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教学工作者需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2. 正文2.1 学习新课标的必要性学习新课标的必要性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习新课标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学习新课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出台通常是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的,其中包含了最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有哪些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 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深度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深度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深度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提高,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应运而生。

新标准的出台,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我们将深入解读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标准提倡“数学应用与创新”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它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新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他们的数学研究兴趣。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数学研究观念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和价值观。

三、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与运算,几何与测量,数据与概率等几个方面。

并且,每个方面都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1. 数字与运算:通过具体的例子和问题,让学生理解数的本质和数的运算规则。

数字与运算:通过具体的例子和问题,让学生理解数的本质和数的运算规则。

2. 几何与测量: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掌握测量的方法和单位。

几何与测量: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掌握测量的方法和单位。

3. 数据与概率: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和概率思维。

数据与概率: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和概率思维。

四、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新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考核。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带有个人经验的色彩。
⑷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知识的获得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
程资源
课程是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组成的。 除了教材直接描述介绍的知识、技能、经验
感受之外,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 个人兴趣、情感信仰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个资源不仅对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 且对伙伴也是一种资源
3、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 识
(四)提倡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重要的不在教,而在于学
文件链接: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 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 长。(引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
3、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 体系
①评价理念的发展性 ②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④评价程序的动态性
5、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改革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教 育者的理念,教育的改革源自教育 理念的变革。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 念,是我们教育改革的起点。
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 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促进作用。
⑵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 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 国家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⑶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 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 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 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023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3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3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3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本学期初校长要求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为此理科教研组在第三周教研会上提出理科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经过了为期四周的学习和思考,我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

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

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

”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理念1:“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

英语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

课程特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实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培育创新精神。

面对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理念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敏捷开放。

基础教化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学问、情感看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育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实力。

理念3:“突出学生主体,敬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动身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建学问、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呈现特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理念4:采纳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加。

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加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主动的学习看法,促进语言实际运用实力的提高。

理念5:注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爱好和自主学习实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念。

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实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实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化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8篇)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

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

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

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

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

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

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

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

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新课程标准得理念与创新》第一讲新课程得基本理念引言:课程改革就是教育改革得核心,课程创新因而就是教育制度创新得重点。

本次改革得宗旨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得、现代化得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就是:为了中华民族得复兴,为了每位学生得发展。

新课程得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得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得人”得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得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得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得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得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得现实,创建富有个性得学校文化。

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得人”得发展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与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得形式代替一直沿用得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得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得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得目得,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得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得与谐发展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得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得关系、学生与她人及社会得关系、学生与自然得关系,致力于人得自然性、社会性与自主性得与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得人。

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得束缚,强调向儿童得生活与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得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得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1、增强课程得生活化2、凸显课程得综合化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得基本理念之一就就是恢复儿童生活得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得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得探究主题,过自己得有价值得生活。

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得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得综合化。

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得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得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得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及案例解读资料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及案例解读资料
。 比,大大降低了要求。同时使这部分内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
学习的特点
24
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删除“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这个内 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也不很紧密,要求学 生了解意义不大,而把“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 “ 掌握等式 的基本性质” )放在第三学段作为进行演绎证明的基本事实之一。
22
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调整的内容包括:
估算的要求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 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和 理解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明确估 算的重点一是要有具体的情境,二是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实际需要选 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标准(2011年版)》的例6做了上述说明。
10
理念上的变化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
理念上的变化
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了解数量 关系是学习字母表示数的重点目的。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数量关系。也 为学习简易方程做准备。
。 增加“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强调学生在探索周长与直径比的 过程中认识圆周率
26
第三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心中有标准 脚下有方向——研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篇

心中有标准 脚下有方向——研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篇

心中有标准脚下有方向——研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今年4月公布以来,便引起了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细细研读后,我们不难发觉,新课标主要有五大变化:加强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其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变革为以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组织与呈现。

学习任务群这一创新理念一经提出,便成为此次课改中最夺人眼球的新生宠儿。

开宗明义,何谓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从三个层面设计了六个学习任务群:第—层设“言语文字累积与梳理〞,为根底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有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开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这六个任务群相互关联,互为依托,搭建起语文这一学科课程内容的“高楼大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方法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学科知识,习得语用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这一理念听起来颇为冗长又显晦涩,我们可以提炼出重点词援助理解:一是真实的学习情境,二是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三是进阶式的实践活动。

换言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巧妙融合这三大要点,便能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落地生根。

下面,笔者就以(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实践为例,进一步解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路径。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单元。

这一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的活动形式把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写清楚。

在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提出任务——观察记录——汇报展示——阅读范文——归纳撰写——交流分享〞的进阶式学习任务。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新的课程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

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它既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力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体系‎,以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水平”。

‎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

随着我国加入t‎0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

目标。

内‎容。

方法、组织、评价‎等亟需改革。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

‎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

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

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

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第二讲新课程的规划及其课题引言:新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是新课程规划的背景,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新课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国际走势;二是新课程在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重点讨论新课程是如何处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传统与创新、统筹规划与分段设计的;三是新课程涉及的基本课题,粗略地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涉及的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有关新课程的全貌式图景。

第一节新课程规划的背景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2、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3、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1)全球化趋势;(2)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第二节新课程的规划1、新课程规划中着重考虑的因素:(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3)在统筹规划中进行分段设计。

2、新课程的决策方式:研究与对话3、新课程规划的流程。

第三节新课程规划涉及的课题 1、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结构的重建;4、国家课程标准;5、教学过程的改进;6、教材的开发与管理;7、发展性的课程评价;8、三级课程管理政策;9、教师的培养与培训;10、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第三讲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功能:(1)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2)课程目标的确定;A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历史上说,课程目标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

)B 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

(第一,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第二,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标准的要求;第三,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本学科发展现状的概括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 2、新课程的目标:(1)新课程目标的确定;(2)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发展目标;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课程目标。

) 3、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A、创新精神;B、实践能力;C、科学与人文素养;D、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对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所形成的关系形态的总称。

)(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由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共同组成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材料。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关于开展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内容;旨在形成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等。

)(2)科目;(科目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特定的逻辑线索体现某一具体科学领域或范畴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目主要有语言、数学、思想品德类课程、社会、科学、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

)(3)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具有属性相同、组织方式相同或功能相近的课程的总称,每一种课程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2、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体系结构:A、课程计划与课程方案;(课程计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为特定阶段学生制订的课程修习计划,该计划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意志,是通过开发和设置课程的方式具体反映教育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课程计划明确了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每一种课程所占的比重或所拥有的课时总量。

)B课程表。

(课程表是学校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将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进行实践转化所形成的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表分为:班级课程表、年级课程表和学段课程表)(2)科目结构(科目结构是指在某一具体科目中所形成的课程内容的结构,它包括各类课程内容之间及同类课程内容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内容各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如学科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关系等。

)3、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将国家的教育意志和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课程目标规划与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要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策略和方案。

)第三节新课程的结构和特点 1、新课程的课程结构; 2、新课程结构的特点:(1)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2)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3)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4)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第4讲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第一节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1、课程标准的性质(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

(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

(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5)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 2、我国现阶段课程标准的框架; 3、学段与水平的划分。

第二节课程标准的陈述 1、教育目标的层级性2、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3、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4)表现程度。

第三节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1、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2、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3、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5、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6、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第5讲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第一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转型1、教材概述(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

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含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