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练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cd36c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d.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一、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2)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3)年与时驰.(__________)(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诫子书》中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 ③意.暇甚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2d27e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e.png)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练习(共七篇,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练习(共七篇,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98f4dbaaea998fcd220e38.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二、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四、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练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1090b7d1f34693dbef3e1e.png)
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D.未若柳絮因.风起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安静的环境)
C.学而时.习之(按时)
D.淫慢则不能励.精(振奋)
6.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驰骋) D.有闻.而传之者(听说)
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练及答案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B.尊君在不 C.思而不学则殆 D.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B.下车引.之(拉) C.国人道.之(讲述) D.传.不习乎(传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练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练
一、填空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3)人不知而不愠.(
)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7)非宁静无以致.远(
)
(9)恐前后受其敌.(
)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B.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家中无井便外出浇田、打水,常一个人在外居住。)
C.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晚年自己守着破旧的房子痛惜过去,什么时候到这种地步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基础训练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基础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1c380a43323968001c9223.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基础训练及参考答案文言文基础训练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4)太丘舍去舍:舍弃(5)去后乃至乃: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2)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3)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16)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7)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8)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746fbee009581b6bd9eb82.png)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a578a5be1e650e53ea998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一)《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2)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3)博学而笃志..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14)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5)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3.内容理解。
(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醒人们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我们周围一定存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存在有缺点、有错误的人。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151c0451e79b8969022605.png)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③屠大窘________④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驱:追随、追;③句意为:屠夫非常困窘急迫。
窘:处境困迫,为难;④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1fa95cc8d376eeaeaa31ce.png)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38a4c20b1c59eef8c7b4b2.png)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 诲女知之乎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B. 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 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D. 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答案】(1)A(2)C(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七: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含答案)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七: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966fe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15.png)
2020——2021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七: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世说新语》二则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尊君在不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______ 今义:子女太丘舍去.古义:________ 今义:往、到3.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友人惭.原意为:羞愧,耻辱,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 ____4. 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_____________(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______________(3)俄而..雪骤.俄而:______________ 骤:______________(4)白雪纷纷何所似.似:______________(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______________ 拟:______________(6)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7)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___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___(8)期日中..日中:______________(9)太丘舍.去舍去:______________ 舍:______________(10)相委..而去相:______________ 委:______________(11)下车引.之引:_____________(12)元方入门不顾.顾:__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1)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2)公欣然.曰 ______________(3)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4)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____________(5)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_(6)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7)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8)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9)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a5fa93f12d2af90242e6fc.png)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B.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公大笑乐C. 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也(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B. “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C. 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动怒。
D. 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答案】(1)A(2)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C【解析】【分析】(1)A都表示承接。
B以……为乐/高兴。
C成为/替。
D志于/志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3)A项错,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B项错,“三”表示约数,很多。
D项错,不是孔子,是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故答案为:⑴A;⑵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⑶ C。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2e8882e3f5727a4e9629c.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练习题第一篇:咏雪《世说新语.言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的义理。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内容理解】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参考答案:(1)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2)从“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第1页共49页兴。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方正》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ea2e1c71fe910ef02df824.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热水(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故答案为:⑴热水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47862d168884868762d6b6.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b90d1b8762caaedd33d4ca.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练习 文学与文化常识+文言文知识+古诗文(含答案)(2024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练习 文学与文化常识+文言文知识+古诗文(含答案)(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c8a1445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4.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练习文学与文化常识一、填空题1.《春》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家、、学者,字,江苏扬州人。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等。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原名,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的称号。
3.《观沧海》一诗的作者是,字,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4.《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其小说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代表作有《》《》等。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原名周树人,字,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和杂文集《热风》《坟》《》等。
6.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合称为“ 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名,字,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和家,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并称,与。
二、选择题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济南的冬天》里描写了一个“温晴”的冬天。
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话剧作品有《龙须沟》《茶馆》等。
B.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
C.写景抒情散文《春》,描写了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D.明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词牌名。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C.《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有《我与地坛》《欧游杂记》等。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21be2371fe910ef12df8ee.png)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意与日去(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C.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
D.“俭”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
【答案】(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淫”,过度;“冶性”,陶冶性情。
(3)D.“静”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故答案为:(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七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七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4a1fe9eff9aef8951e0669.png)
专项复习(七) 课内文言文根底训练一、?世说新语?二那么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因:趁、乘(3)未假设柳絮因风起未假设:不如,不及...(4)太丘舍.去舍:舍弃(5)去后乃至.乃:才3.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认) 4.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5.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假设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那么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那么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2)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3)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定(16)博学而志.(17)切.而近思切:切(18)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解以下各中的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