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心房→心室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动脉导管
卵圆孔
3.
胎儿头颈部和上肢血供丰富,含氧
量高;下肢和腹盆脏器血液含氧量 静脉导管 低。
脐静脉
(四)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出生后,随着脐循环停止,肺呼吸
开始,血液循环发生下列变化 1 .脐动、静脉和静脉导管闭锁,分 别形成脐外侧韧带、肝圆韧带和 静脉韧带;
2 .动脉导管闭锁——动脉韧带;
3 .卵圆孔关闭,出生后1年左右,
二、心脏的发生
(一)原始心管的发生
第18-19天, 生心区:围心腔(paricardiac coelom)——心包腔 间充质形成1对生心索(cardiogenic cord)
原始 横隔
融合
1对生心索 —— 1对心管cardiac tube —— 1条心管—— 原始心脏
心包腔与心背系膜(dorsal mesocardium) 的演变
卵圆孔完全封闭,成为卵圆窝。
主 要 内 容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脏外形的演变及内部的分隔
胎儿血循环的特点及出生后的改变
心脏的常见先天性畸形
心背系膜
围心腔
心肌外套层
心胶质
心壁的组织分化 心管内皮 心胶质
内皮层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
心内膜
心肌膜 心肌外套层 心外膜
(二)心脏外形的建立
心管3个膨大:心房atrium ,
头端接动脉囊,尾端接静脉窦
心管的弯曲:
U形弯曲—— 心球和心室(球室襻),右、前、下 S形弯曲—— 心房和静脉窦,左、后、上
左脐静脉近心段退化;
中间段(脐与肝脏间)----→静脉导管(连接脐静脉与下腔静脉)
左、右头臂静脉
左角
左前主静脉
右角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
12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
5.鱼类排泄特点:
鱼类以中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为氨和尿素。
生活在不同水环境中的鱼有不同的排泄机制:
◆硬骨鱼类:
体内含盐量 水环境含盐量
淡水硬骨鱼
7‰
<2‰
肾小体发达
海水硬骨鱼
偶鳍:保持躯体平衡和进行转向、拐弯等动作。 奇鳍:背鳍和臀鳍能使身体稳定而有利于运动,尾鳍 和尾柄组成尾。 陆生动物四肢由偶鳍改造发展而来。
鱼 的 形 态
12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
3.以脊柱代替脊索。 作为支持躯体中轴的脊索被一系列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 代替,从而加强了支持身体、保护脊髓的机能。 鱼类脊髓骨的特点: ●无颈椎,脊椎骨和头骨相连,头不能转动。 ●脊柱分化程度低,只分为体椎和尾椎。 ●有肋骨,无胸骨。 ●体椎全为双凹型。 ●在相邻两椎体间的空隙和椎体中央小管内尚留有残余 的脊索。
12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
不论何种体形,其躯体都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部:身体最前端至最后一对鳃裂(软骨鱼)或鳃盖后 缘(硬骨鱼)。 ◆躯干部:鳃盖后缘至肛门或臀鳍前端。 ◆尾部:肛门以后部分。 尾部可根椐尾椎和尾鳍的形状分为三种类型: ①原尾型:尾椎末端平直,将尾鳍分成对称的上、下两 叶。刚孵化的幼鱼为原尾型。 ②歪尾型:尾椎末端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将尾鳍分成 不对称的二部分,为软骨鱼类的尾型。鲨。 ③正尾型:尾椎末端仅达尾鳍基部,末端稍上翘,但尾 鳍外形仍对称。为硬骨鱼类的尾型。鲤鱼。
鱼尾的形状
12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
2.鱼类消化特点 ◆不具唾液腺。 ◆软骨鱼有形态固定的肝脏和胰脏。 硬骨鱼肝脏和胰脏混合在一起,无固定形状,呈散状分 布,统称为肝胰脏。 ◆鱼类消化道的长短因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明显,肠管较短。 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较长。 3.鱼类呼吸特点 以鳃呼吸,咽部有5个鳃裂。鳃由鳃弓(着生鳃丝和鳃耙 的骨架)、鳃耙(为滤食器官)和鳃丝(二列,组成鳃片,上面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为气体交换的场所)组成。 软骨鱼:鳃裂直接开口体壁,二鳃片间有鳃间隔相连。 硬骨鱼:鳃裂开口在鳃腔内,鳃腔外覆有鳃盖骨,以一 总的鳃孔向外开口。
每个心动周期中,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依次向心房和心室传布
产生原因:正常传来的窦房结冲动又恰好落于期 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之内。
◆生理意义:防止心脏发生强直收缩,维持正常 节律。
(三)传导性 心肌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传导性。
心肌的兴奋(动作电位)沿着心肌细胞膜向外扩 布的特性。
传导方式: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 ①闰盘(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容易通 过特殊传导系统。故心肌细胞在结构上虽互相隔开, 但在功能上却如同一个细胞,构成一个功能性合胞体。 ②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起 搏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是通过心 脏特殊传导系统完成的。
2.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结构因素: ① 细胞直径—正变 ② 缝隙连接数量 生理因素:
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正变
0期速度 与邻近细胞 产生局 传导 新AP
0期幅度→ 的电位差→部电流→速度→产生
快
慢
高
低
大
小
大
小
快
慢
易
不易
②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只有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 导通过。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 处于绝对不应期 处于相对不应期 Na+通道状态 失活状态 部分失活状态 (0期慢、小) 传导性 阻滞 减慢
P波: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QRS波: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T波: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PR间期(P波始-QRS波始):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Q波始-T波终):心室开始兴奋至复极完毕
S-T段:心肌各部分处于去极化时间,各处无电位差
0期 1期
INa开放,Na+快速内流 Ito开放,一过性K+外流
2期 ICa-L开放,Ca2+缓慢内流 IK开放, K+缓慢外流 3期 IK开放,K+外流加快 4期 Na+ -K+泵 (3:2) Na+- Ca2+交换体(3:1)
蛙心自律性、蛙心室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
蛙心自律性、蛙心室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一、实验结果1.蛙心自律性观察结果:暴露蛙心后,腹面可观察到心房、心室和左右主动脉(粗,颜色较浅)。
背面可见心房、静脉窦(暗红色)及与之相连的静脉血管,静脉窦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窦房沟(半月形白色条纹)。
蛙心按静脉窦→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起搏点及自律性:(单位:次/min)由上表可知:①正常生理条件下,静脉窦、心房、心室三者收缩频率基本相符。
②斯氏第一结扎后,静脉窦收缩频率下降,心房和心室立即停止跳动。
③斯氏第二结扎后,静脉窦收缩频率相比于第一结扎后有所上升,心房、心室恢复跳动,且心室收缩频率很低。
2.蛙心室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由于仪器问题,未成功获得图像。
二、分析与讨论1.蛙心自律性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心房、心室是潜在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心脏的心跳节律服从窦性节律,窦房结以外的心脏自律组织(心房、心室)因受窦房结兴奋的控制,不表现其自律性。
但在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兴奋不能下传或者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等情况下,心脏将按潜在起搏点的节律搏动。
结扎前,窦房结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两种方式控制心房、心室。
斯氏第一结扎后,窦房结和心房的兴奋传导中断,心房和心室马上停搏。
抢先占领解除,然而由于超速驱动压抑,心房和心室的的节律性受到明显的抑制,不能立即恢复,故收缩频率为0。
斯氏第二结扎后,心房与心室的兴奋传导中断,由于此时超速驱动压抑的作用已消除,心房、心室的的自律性恢复,故以各自的节律搏动。
2.蛙心室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几乎占据了整个心肌收缩期和舒张早期,这一时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会产生兴奋和收缩。
在心肌舒张的的中晚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心室一次阈上刺激可在正常兴奋到达心室前引起一次兴奋和收缩,称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若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直至下一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恢复正常的节律收缩,此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观察心脏实验报告【精选】
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20xx2501024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项目:心脏生理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xx年5月7日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1 实验目的1.1分析蛙心起搏点,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2 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传感器或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3 实验工具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4 实验步骤4.1 暴露动物心脏取蟾蜍(或蛙)一只,双毁髓(毁髓要彻底)后背位置于蛙板上(或蜡盘内)。
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人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顿角方向剪开皮肤。
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人(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
一手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另一手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4.2 观察心脏的结构从心脏的腹面可看到一个心室,其上方有两个左右主动脉心房,房室之间有房室沟。
心室右上方有一动脉圆锥,是动脉根部的膨大,动脉干向上分成左右两分支。
用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轻轻提起蛙心夹,将心脏倒吊,可以看到心脏背面有节律搏动的静脉窦。
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半月形界线,称为窦房沟。
前、后腔静脉与左右肝静脉的血液流人静脉窦。
4.3 观察心搏过程仔细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和频率。
在主动脉干下方穿一条线,将心脏翻向头端,看准窦房沟,沿窦房沟作一结扎,称为斯氏第一结扎。
观察心耻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用秒表计数每分钟的搏动次数。
生理学实验 第六章 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和药物】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蛙心夹;铁支柱、双凹活动夹、线、小烧杯、滴管、胶泥;任氏液。
【实验其仰卧在蛙板上,约在肩带下方1~2厘米处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粗剪刀将皮肤剪出一块呈顶端向下的等边三角形。用镊子夹住胸骨下端,剪去同样大小的一块肌肉组织(连同胸骨、上喙骨、喙状骨、前喙骨和锁骨在内),暴露心脏。在心舒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毫米。
【注意事项】
1.剪胸骨和胸壁时,伸入胸腔的剪刀要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
2.提起和剪开心包膜时要细心,避免损伤心脏。
3.在改变心脏某局部温度操作中,所接触的局部位置要准确,可暂不滴任氏液,尽量减少该局部温度过快波及其他部位而影响结果。
4.如果斯氏第一结扎后房室迟迟不能恢复跳动,可做斯氏第二结扎加速其恢复。而每次结扎不宜扎得过紧过死,以能刚阻断兴奋传导为合适。
心肌的自律性------------------6.2:蛙心起搏点
心肌的兴奋性------------------6.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心血管反射---------------------6.4:减压神经的传入放电
心电图---------------------------6.5:容积导体在心电图描记中的作用
第六章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构成。
心脏具有泵血功能,泵血过程中产生心音。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及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可在胸壁的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取。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肌细胞发生一次扩布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心脏的兴奋性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或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化。心电图是按一定的方法在体表记录的反映心脏活动的电位变化曲线。
生理实验6蟾蜍心脏起搏点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测定
实验六蟾蜍心脏起搏点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改变局部温度和结扎方法来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
2.比较蟾蜍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学习在体蟾蜍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
3.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功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
4.通过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观察,了解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5.通过实验阐述心肌产生期外收缩的条件与代偿间歇出现的机理。
二、实验原理蟾蜍的心脏由左心房、右心房和1心室组成,左、右心房有间隔,互不相通,但都与心室相通,因此而出现“混合血”,鱼类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蟾蜍具有两条循环路线,即体循环和肺循环。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含有自律细胞,因而活动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
两栖类动物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结构特点是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在其背面还有一个静脉窦。
其心脏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起博点是静脉窦。
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肌每发生一次兴奋——收缩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到舒张期的早期,在此期间给予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收缩。
随后为相对不应期,在此期给予心肌强的刺激可引起心肌兴奋收缩,最后为超常期。
后两期均处于心肌舒张期内,因此,在舒张期如果在窦房结(两栖类为静脉窦)按正常节律性兴奋下达以前,给予心室肌一次适当的阈上刺激可引起一个提前出现的扩布性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也称早搏。
期前收缩也有自已的有效不应期,而随后窦房结传来的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常常落在这个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这样心室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舒张状态,直至下一次窦房结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恢复原来的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和收缩。
因此,期前收缩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三、动物与器材实验动物:蟾蜍4只/组。
实验器材:蟾蜍解剖器械、生物/桥式前置、刺激/记录电极、蛙心夹、线、滴管、小试管、培养皿、冰块、热水、支架、木夹、秒表、大头针。
5血液循环
第五章血液循环主要内容1、心脏生理:心动周期概念及心率;心脏琴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2、心肌的生理特性3、血管生理:血液流体力学基本知识(血流量、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动脉血压及其产生原理、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自学内容l、心动周期概念及心率。
2、动脉血压及其产生原理、影响因素。
基本要求1、了解心脏及血管的机能特征。
2、了解决定心输出量、动脉血压及血液分配的生理因素及其调节机制。
重点、难点l、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2、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概述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在全身循环流动。
血液循环意义:血液只有在全身循环流动才能完成它的机能,尤其是运输机能离开血液循环是无法实现的,具体点说,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从消化管摄入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从肺〈鳃〉部分摄人02,均运输到全身供组织细胞代谢利用,同时,又把组织细胞的代谢废物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CO2经肺鳃排出)。
2. 循环类型:各种动物由于自身结构千差万别,从低等一高等,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循环系统也演化为从无到有,从简单一趋于完善,概括为三种:第一种类型:机体内无独立的循环系统,细胞直接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单细胞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草履虫由于细胞直接生活于外环境(水)中,细胞表面直接与水相接触,通过扩散作用摄取O2和食物,直接向水中排出代谢废物。
(2)海绵动物:具有水管系统〈行使运输和消化作用〉体腔壁上具有许多漏斗细胞,漏斗细胞鞭毛一齐摆动,使周围的水由孔细胞的小孔进入海绵腔,从出水口排出,从水流中获得食物和02,向水流排出代谢废物,所以漏斗细胞也是消化细胞。
(3)腔肠动物:有胃水管系统(行消化和运输机能)腔肠动物体内形成一个消化腔。
腔内有水还有通过触手送入的食物,管壁上纤毛运动把食物和02送到身体各处,不能消化残渣和代谢废物也随着水流由胃水管系统排出。
机能学实验报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机能学实验报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二: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专业:14级临床七年制一系组员:甘茂程洛崔文昊陈仁杰陈勇强【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实验原理】心肌细胞在发生兴奋之后,膜电位变化,Nh通道经历激活、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长期。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此期中,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细胞兴奋而收缩。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刺激,或窦房结以外传来“异常”兴奋,就可引起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当正常窦房结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心室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兴奋“脱失”,需待下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能恢复到正常的节律性收缩。
因此,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实验器材】BL-420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铁支架,双凹夹,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蛙钉,蛙心夹,棉线,滴管,任氏液。
【实验步骤】① 坏蟾蜍脑和脊髓,打开胸腔,剪开心包,暴露心脏② 固定蛙心及实验仪器。
㊂使用计算机系统完成观察及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及分析】ABD图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 实验分析:刺激A 、B 、C 落在收缩期,未引起反应;刺激 D 落 在舒张中晚期,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思考题】(1)解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
答: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此期中,任何强大刺激均 不能引起心代偿LQ 5旳甘 \ 札5 砸 率; 就天值;5 fit 最小值[1 :% 平均值;日I 強肌细胞兴奋而收缩。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刺激,或窦房结以外传来“异常”兴奋,就可引起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蛙的实验
蛙的系列实验摘要:本实验为了了解脊髓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和蛙类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频率和心脏起搏点,通过双毁髓法、暴露心脏、非手术结扎技术、反射时的测定等基础实验技术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得出了脊髓有基本的反射中枢;反射的基本条件是保证反射弧各部分的完整;蛙类心脏起搏点为静脉窦。
引言: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其代表动物蛙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明显地反映了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及其不完善性。
本实验只对其生理机能进行实验,旨在更好地了解脊髓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和蛙类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频率和心脏起搏点。
通过试验中所运用的双毁髓法、暴露心脏、非手术结扎技术、反射时的测定等基础实验技术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不仅得出实验结果,而且更加加深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正文:1.实验材料与方法1.1材料:活蛙1.2器具:毁髓针、解剖器具、玻璃针、蜡盘、铁架台、蛙嘴夹、小烧杯、温度计、秒表、大头针、纱布、脱脂棉、细线、小滤纸片、小指管1.3试剂:任氏液、0.5﹪、1﹪、2﹪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温水、清水1.4实验方法:双毁髓法、暴露心脏、非手术结扎技术、反射时的测定等2.实验过程2.1脊髓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2.1.1制备脊蛙双毁髓法(只捣毁脑组织)2.1.2脊蛙处理用蛙嘴夹夹住蛙下颚,悬挂在支架上,用清水浸洗蛙体,使蛙皮肤湿润。
待蛙安静5-10min后,再进行实验。
2.1.3脊髓反射2.1.3.1屈反射将蛙一后肢最长趾尖浸入培养皿内0.5%硫酸溶液中,右后肢收缩,立即用烧杯内的请水洗净脚趾上的残余硫酸,用纱布轻轻檫干,重复3次。
2.1.3.2 搔扒反射将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蛙的背部皮肤上,蛙立即用后肢除去纸片,记录反射时,重复3次。
2.1.4反射弧的分析2.1.4.1去右后肢踝关节以下的皮肤2.1.4.2麻醉坐骨神经2.1.4.3毁脊髓2.2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2.2.1暴露心脏2.2.2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并记录每个的新搏频率。
蛙的实验——精选推荐
蛙的系列实验摘要:本实验为了了解脊髓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和蛙类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频率和心脏起搏点,通过双毁髓法、暴露心脏、非手术结扎技术、反射时的测定等基础实验技术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得出了脊髓有基本的反射中枢;反射的基本条件是保证反射弧各部分的完整;蛙类心脏起搏点为静脉窦。
引言: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其代表动物蛙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明显地反映了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及其不完善性。
本实验只对其生理机能进行实验,旨在更好地了解脊髓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和蛙类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频率和心脏起搏点。
通过试验中所运用的双毁髓法、暴露心脏、非手术结扎技术、反射时的测定等基础实验技术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不仅得出实验结果,而且更加加深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正文:1.实验材料与方法1.1材料:活蛙1.2器具:毁髓针、解剖器具、玻璃针、蜡盘、铁架台、蛙嘴夹、小烧杯、温度计、秒表、大头针、纱布、脱脂棉、细线、小滤纸片、小指管1.3试剂:任氏液、0.5﹪、1﹪、2﹪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温水、清水1.4实验方法:双毁髓法、暴露心脏、非手术结扎技术、反射时的测定等2.实验过程2.1脊髓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2.1.1制备脊蛙双毁髓法(只捣毁脑组织)2.1.2脊蛙处理用蛙嘴夹夹住蛙下颚,悬挂在支架上,用清水浸洗蛙体,使蛙皮肤湿润。
待蛙安静5-10min后,再进行实验。
2.1.3脊髓反射2.1.3.1屈反射将蛙一后肢最长趾尖浸入培养皿内0.5%硫酸溶液中,右后肢收缩,立即用烧杯内的请水洗净脚趾上的残余硫酸,用纱布轻轻檫干,重复3次。
2.1.3.2 搔扒反射将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蛙的背部皮肤上,蛙立即用后肢除去纸片,记录反射时,重复3次。
2.1.4反射弧的分析2.1.4.1去右后肢踝关节以下的皮肤2.1.4.2麻醉坐骨神经2.1.4.3毁脊髓2.2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2.2.1暴露心脏2.2.2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并记录每个的新搏频率。
普通动物学鱼纲
第一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5、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 脑分5部分,有一对鼻孔和三个半规管的内耳,更能促进体内 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适应水栖的特征:
1、体分头、躯干、尾部,头与脊柱愈合 有利于水中游泳生活。 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2、终生用鳃呼吸(通过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以促进水的通入 和流出) 水流经过鳃丝,水中的氧渗透进入血管,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渗出水中。 3、循环系统为单循环(血液循环) 和鳃呼吸相联系,与鱼类的1心室1心房匹配。 血液流经:心室——动脉——鳃——器官组织——毛细血管—— 静脉——心房——再回到心室. 4、具有特殊的感觉器官---侧线
维持直立、平衡
{
尾鳍(caudal fin) —推进、转向、平衡
{ 偶鳍 胸鳍(pectoral fin) —运动、转向、平衡
腹鳍(ventral fin)—拐弯、升降、平衡
(2)鳍的结构
软骨鱼:支鳍骨(担鳍骨)+角质鳍条+皮肤
硬骨鱼:支鳍骨(担鳍骨)+骨质(鳞质)鳍条+鳍膜
{ { 鳍棘(spine)
鳃盖:舌弓皮肤皱褶
2)鳃的构造(P344)
软骨鱼:5对鳃裂,9个半鳃;鳃间隔发达;鳃裂直接开口体外。鳃 是由上皮折叠形成的鳃褶贴附在鳃间隔上形成,因此鲨鱼类又称板 鳃类。
硬骨鱼:5对鳃裂,每侧8个半鳃;鳃隔退化;有鳃盖;鳃孔1 对,依靠鳃盖的运动完成呼吸
图
16-
23
板
鳃
鱼
喷水孔
类
颌弓
和
舌弓
真
骨
鱼纲解剖(修改)1
脊柱和肋骨
2.脊柱: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分躯干椎和 尾椎。 躯干椎:椎体、髓弓、椎管、髓棘、锥体横突 (腹侧与肋骨相关节) 尾 椎:椎体、髓弓、椎管、髓棘、脉弓、脉棘 (无横突,但有脉弓和脉棘,尾动、静脉从脉 弓中通过)。 3. 肋骨 发达,肋骨沿着腹壁向下包围; 腹端游离;
鱼类的双凹型椎体
躯干椎和尾椎椎体背面均有髓弓 和髓棘。 髓弓内椎管是脊髓的通道。
韦伯氏器 鲤科鱼类 鳔和内耳 间。特殊 感觉:高 频、低强 度的声音
•
卵圆区:鳔后背方内壁上的囊状结
构,鳔内气体由卵圆区渗入邻近血管 , 气体被吸收。
辅助呼吸器官
1. 皮肤:皮肤表面布满血管。鳗鲡,鲇鱼,弹涂鱼 2. 口咽腔粘膜:口咽腔血管丰富,有许多乳头突起。黄鳝 3. 肠管:肠管扁平上皮,血管丰富,细胞间出现血管淋 巴,吞入空气肠内完成气体交换。如泥鳅; 4. 鳃上器:鳃弓上方,部分鳃弓特化而成摺鳃。乌鳢, 攀鲈,胡子鲇; 5. 气囊:鳃腔顶壁上的气囊,微血管及退化鳃丝形成的 呼吸小岛,具呼吸作用。合鳃目的双肺鱼 6. 鳔呼吸:肺鱼,雀鳝
椎体:双凹型,凹处有残余的 脊索。 椎体为脊椎骨的主要部分。
附肢骨骼
1.奇鳍骨 :与脊柱密切相关,为平衡器。由深埋在体内的 支鳍骨所支持。 2.带骨和偶鳍骨: (1)带骨 肩带:
硬骨鱼:肩胛、乌喙、锁骨、上锁骨、后锁骨。上锁骨与头部后颞骨相连 软骨鱼:肩胛骨,乌喙骨。不与头部相连,乌喙骨与支鳍骨形成关节。
(二)骨骼系统
• 硬骨鱼类的骨骼主为硬骨。 1、按其位置分为: • 外骨骼:骨质鳞片+骨质鳍条; 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和肋骨, • 内骨骼 (埋于肌肉下) 附肢骨:包括带骨(肩带+腰带)、支鳍骨 2、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 • 软骨性硬骨 骨片形成经过软骨阶段 • 膜 性 硬 骨 不经软骨阶段,真皮和结缔组织直接骨化成
2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
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实验摘要:[目的] ①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蛙类心脏的结构;②学习斯氏结扎法;③分析蛙类心脏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
[方法]用双毁髓法处理蛙(或蟾蜍),暴露出蛙(或蟾蜍)的心脏,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收缩的顺序,记录心搏频率,再依次用斯氏第一结扎法和斯氏第二结扎法将心脏结扎,分别记录心搏频率,并观察心脏的自动节律性。
[结论]正常的心脏搏动服从于节律性最高的部位(起搏点)的节律,并且心脏各部分的活动依节律性高低的不同而有一定的顺序。
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其心脏活动的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
起搏点为静脉窦。
关键词:心脏起搏点、斯氏结扎、搏动频率引言:正常的心脏搏动服从于节律性最高的部位(起搏点)的节律,并且心脏各部分的活动依节律性高低的不同而有一定的顺序。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并依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被称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和自律组织仅起着兴奋传导作用,若阻断心脏的正常传导,它们也可起到心脏起搏点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实验中要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蛙类心脏的结构;学习斯氏结扎法;分析蛙类心脏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
通过实验证明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其心脏活动的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
起搏点为静脉窦。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动物:蟾蜍(或蛙)试剂:任氏液器具:解剖器具,毁髓针,蜡盘,秒表,滴管,大头针,细线1.2方法:⑴暴露心脏①将双毁髓蛙(或蟾蜍)背位置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部和跗部钉入,将其固定在蜡盘中。
②左手持镊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剪开一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
③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用金冠剪在腹肌上剪一小口后,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胸壁,(剪时剪刀尖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剪开左右乌喙骨和锁骨,用镊子除去胸骨和围心膜之间的结缔组织;剪去胸壁,使创口成一个倒三角形,此时可见到心脏在围心腔内搏动。
观察心脏实验报告
观察心脏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20xx2501024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项目:心脏生理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xx年5月7日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1 实验目的1.1分析蛙心起搏点,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2 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传感器或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3 实验工具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秒表、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任氏液4 实验步骤4.1 暴露动物心脏取蟾蜍(或蛙)一只,双毁髓(毁髓要彻底)后背位置于蛙板上(或蜡盘内)。
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人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顿角方向剪开皮肤。
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人(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
一手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另一手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4.2 观察心脏的结构从心脏的腹面可看到一个心室,其上方有两个左右主动脉心房,房室之间有房室沟。
心室右上方有一动脉圆锥,是动脉根部的膨大,动脉干向上分成左右两分支。
用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轻轻提起蛙心夹,将心脏倒吊,可以看到心脏背面有节律搏动的静脉窦。
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半月形界线,称为窦房沟。
前、后腔静脉与左右肝静脉的血液流人静脉窦。
4.3 观察心搏过程仔细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和频率。
在主动脉干下方穿一条线,将心脏翻向头端,看准窦房沟,沿窦房沟作一结扎,称为斯氏第一结扎。
观察心耻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用秒表计数每分钟的搏动次数。
最新生理实验分析
实验目的:分析反射弧的组成,了解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实验对象:蟾蜍实验方法:1. 制备脊蟾蜍。
用刺蛙针于蟾蜍头部枕骨大孔处刺入颅腔将脑组织拆毁,保留脊髓,制成脊蟾蜍。
2. 用铁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吊在铁支架上。
观察项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反射活动的实现需要感受器来感受外界刺激2、反射活动的实现需要传入传出神经来传导兴奋3、反射活动的实现需要反射中枢来信号分析并发出指令 4是反射,5是反应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完成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
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反应: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反应的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
如在除去脑、脊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后刺激肌肉,肌肉依然有反应。
结论:在本实验中可得什么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5个部分构成。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反射弧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或受到破坏,这一反射活动就将发生紊乱或不能出现。
实验目的:掌握阈强度的测定方法,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实验方法: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观察项目:分析:什么是阈强度?与兴奋性有何关系?阈强度:在实际测量时,把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固定,测量能使组织发生兴奋地最小刺激强度。
它可以作为测量兴奋性大小的指标。
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阈强度小,表示组织兴奋性高;阈强度大,则兴奋性低。
实验一(3)刺激与反应实验目的:了解各种组织的反应形式。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方法:1.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将蟾蜍仰卧在蟾蜍板上,暴露心脏。
观察项目及结果分析实验结果不同组织接受同一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心脏受到肾上腺素的刺激时,表现为兴奋,而胃肠道平滑肌则表现为抑制。
相同组织接受不同刺激其反应也有所不同。
如心脏受到肾上腺素的刺激时,表现为兴奋,而受到乙酰胆碱的刺激时,则表现为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 窦房结(静脉窦)→房室交界→末梢浦肯野氏纤 维 (100次/分)(50次/分)(25次/分)
• 正常起搏点:主导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 (窦房结)→窦性心律
• 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本身自律性的 自律组织。
• 异位起搏点:异常情况下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的 潜在起搏点。(异位心律)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表4 斯氏结扎实验结果
实验项目
正常 斯氏第一结扎 斯氏第二结扎
静脉窦
心搏频率/(次·min-1) 心房
心室
分析讨论
思考题
1.心肌的绝对不应期长和不发生强直收缩有何 生理意义?
2.有时心脏发生期前收缩后,并无代偿间歇, 而是出现所谓“三连跳”,如何解释?
第一结扎,分离主动脉两分支的基部,用眼科镊
在主动脉干下引一细线。将蛙心心尖翻向头端,暴露 心脏背面,在静脉窦和心房交界处的半月形白线(即 窦房沟)处将预先穿入的线作一结扎。当线正确的落 在条纹上时,再迅速拉紧线结,观察蛙心各部分的搏 动节律有何变化。若结扎正确可看到心房和心室活动 停止于舒张状态,但静脉窦仍以原有节律继续活动, 计数每分钟心室搏动的次数。
第二结扎,此时如以大头针刺激心房和心室则刺 激一次收缩一次等候一定时间(约30—40分)后心房 ,心室又能恢复跳动。但节律已变慢,待心房心室恢 复跳动后再用线在房室交界处紧扎一结,观察心脏的 活动,并计数每分钟心房心室收舒的次数。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蛙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搏点的观察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实验动物 青蛙或蟾蜍
实验器材
实验内容及步骤
1.破坏蛙脑及脊髓 2.固定于蛙板 3.暴露心脏 4.观察心脏的各部分结构 5.连接实验装置 6.记录心搏曲线 7.观察并记录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8.观察心脏活动的收缩顺序,记录心脏每分钟跳动的
次数。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随时要以任氏液湿润蛙心 脏,以防干燥。
2. 心肌的特征之一具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占 据了整个收缩期,因此给心脏以连续刺激并不能形成 强直收缩。
在相对不应期给予单个阈上刺激,可引起一次额外 收缩,其后便产生一个较长的间歇—代偿间歇。
实验动物与器材
蛙或蟾蜍、蛙板、蛙钉、探针、外科剪、解剖 刀、眼科镊、外科镊、蛙心夹、支架台、线、任氏 液、眼科剪、玻璃分针、双极刺激电极、张力换能 器、多功能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是怎样的关系?
* THE END
实验目的
1、了解心肌的某些特性,学习和掌握蛙类手术的操 作过程和在体蛙心搏曲线的记录方法;
2、观察电刺激在体蛙心室引起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 歇和同步记录心电图中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3、观察蛙心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自动节律性 高低。
实验原理
1. 心脏的活动具有自动节律性。 静脉窦→心房→心室。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来对记录 心搏曲线,以便对心脏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破坏蛙脑及脊髓
蛙板固定
暴露心脏
心脏观察
仪器安装及连接
仪器安装及连接
仪器安装及连接
仪器安装及连接
仪器安装及连接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的动物心脏,保持在适当 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仍能够产生节律性兴 奋和收缩。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来源于心内特殊的传 导组织中的自律细胞。包括窦房结(静脉窦)、房 室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普肯野氏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