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 完成课后习题 • 阅读课本,预习扭秤实验
万有引力定律
板书设计
一、月—地检验 牛顿的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是同种性质的力。 验证:月—地检验。 结论:地面上的重力和地球语月球间的吸引力是相同性质的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 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牛顿当年由苹 果落地而引发思维遐想,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苹果的运动,借鉴牛顿的 思维在一层层递进和深入的问题启 发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进而大胆猜测,突破难点。使接下 来出现的“月--地检测”自然而合 理。
同时牛顿的大胆而敏锐的想法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与想像力。同时展示牛顿的设想。
课堂练习
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采用 的方法是(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 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1/4,距离不变 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 1/4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结果
课堂小结
万有引力定律
m1m2 F G 2 r
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通过教师设 问,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引导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在增强学生的科学表达能 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体会对万有引力定律及公式 的理解。
万有引力常量测定
卡文迪许 扭称实验
引力常量G =6.67×10-11 N·m2/kg2 意义:(1)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 础。 (2)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更大的实用价值。
万有引力定律
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 总要落回地面呢?
万有引力定律
创设情境,再现历史 (再现牛顿当时的思考情景)
万有引力定律
预设问题:
苹果为什么只落向这位同学,而不是落向其他同学 呢? 苹果受到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于地球对苹 果的吸引产生的吗? 猜想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 本就是同一种力? 将苹果延伸到月球那么远,苹果还受重力吗?
万有引力定律
Ⅴ、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本节课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 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根据 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 识能力,我采用“阅读-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设问、提问、 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创设情景 月—地检验
r月 R地
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意图: 1.变课本中直接描述为形象化的情景展示,通过 层层递进而巧妙地设问,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讨 论,体会牛顿的智慧和逻辑思维的魅力。 2.利用牛顿时代已知的数据,让学生结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推导并得出结果,最后将推导过 程结果通过投影展示。 3.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了 学生的理性认识,突破了又一难点。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人:洪新强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学生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
Ⅰ、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 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 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从内容上来说,本节是对上一节教学内 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学习的基础,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牛顿凭借他超凡 的数学能力证明万有引力的思路与方法,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 合的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
重、难点突破
1、用牛顿的敏锐的物理思维引领学生思考。 2、通过课堂活动,用问题引领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参 与构建知识的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
Ⅴ、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回顾并引发进一步猜想;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月—地检验”; 解放思想,更大胆的猜想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自主学习,对定律深入解读; 学习引力常量测定。
万有引力定律
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过程和思路,知道地面 上物体所受 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及公式的适用范围;知道公式中r的 物理意义; 3、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万有引力定律
过程与方法
1、推导万有引力公式,体会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物体所受重力与天体间引力是 同一性质的力。 2、查阅相关资料,自创情景亲自推导进行“月---地”检测。
牛顿的设想:苹果不离开地球,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 的引力造成的?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 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 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 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地减弱,是物体 离地面不够远吗?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地月距 离那么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 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 也许真是同一种力!
万有引力定律
Ⅱ、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 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 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 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 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 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 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 但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规律的能力较弱。
2、表达式:F G
m1m2 r2
3、使用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 1、测量者:卡文迪许 2、测量装置:扭秤装置 3、意义:(1)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 (2)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更大的实用价值。
教学反思
• 万有引力的得出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结果,也是牛顿天才而敏锐的物理思维最突出的 体现,这是牛顿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和规律发现、 解决问题,并得到新发现新规律的的最好例证。 •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牛顿思维狂潮的洗礼, 感受思考的神奇魅力,从而了解了万有引力的发 现过程,如果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观念,和改变学 生学习与思考的方式有一丝启发与帮助,也就实 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月--地检验过程展示
已知:重力加速度g =9.8m/s2;地球的半径R =6.4×106m ; 月-地的距离r =3.84×108m;月球的公转周期T =27.3天
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 (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则
a r 2


2 T
4 2 r a 2 T 4 3.14 2 3.84 10 8 m / s2 (27 .3 24 3600 ) 2 0.0027 m / s 2
g 9.8 3600 a 0.0027 r 60 R a R2 1 2 2 g r 60
让数据说话,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印证猜想
万有引力定律
问题预设: 更大胆设想: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 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 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 比,即
万有引力定律
Ⅵ、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引发猜想
问题1.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 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问题2.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与 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可以根据哪些已知规律 推导出推出太阳与行星间 的引力遵从的是什么样的 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三个回忆性问 题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 所学的太阳与行星间引 力规律,回顾万有引力 定律“发现之旅”前半 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这种充满大胆的猜想、巧妙的验证中体验科学探索的 精神与方法。 2、事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3、科学理论必须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理论也是发展的。
万有引力定律
Ⅳ、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的建立过程; 2、对万有引力内容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这一想法的产 生 2、创设情景进行”月--地”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