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注射缓释微球的进展及展望

合集下载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RP) 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1]. 本文主要对缓释制剂的载体材料、缓释制剂的剂型、缓释制剂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缓释制剂;载体材料;剂型;发展前景引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缓释制剂的研究开发,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缓释制剂作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它克服了频繁给药的弊端,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体内药物有效浓度,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从而可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缓释制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缓释制剂的载体常用的载体材料一般分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全合成高分子材料3种.1.1 天然高分子该类材料具有囊材要求的多种基本特性,稳定、无毒、成膜性好,廉价易得,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囊材,如明胶、阿拉伯胶、蜡、海藻酸钠、蛋白类、松脂、淀粉、丝素等. 但天然材料由于来源不同,同一材料的分子量、物理性质等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将对药物释放性能造成不稳定[2 - 5 ].1.2 半合成高分子这类材料以纤维素衍生物为主,一般毒性小、粘度大、成膜性能良好,但可能水解、不耐高温,稳定性差,有些需现用现配常用的有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丙基一甲基纤维素及纤维素醋酸酯等[2-5].1.3 全合成高分子可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类。

该类材料的优点是化学稳定性好,成膜性能优良。

如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酯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烷酯、聚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酰胺类等. 缺点是合成过程中,某些残留物质可能不易去除,造成一定毒性[2-5].2. 缓释制剂的剂型缓释制剂按剂型可分为片剂、胶囊剂、膜制剂、眼用制剂、微球、微丸、注射植入剂等. 2.1 片剂片剂(tablets) 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以其服用方便,制备工艺相对简单,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成为缓释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一个剂型.在1996〜2000年间,国内经批准上市的缓释、控释制剂品种约30种,其中片剂就占了18 种,如单硝酸异山梨醇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6], 粱桂嫒等[7] 用替加氟为主药,以甲壳胺为辅料,采用湿颗粒法制备了替加氟缓释片•以0. 1mo1. L盐酸溶液作为溶解介质,采用转篮法测定了替加氟缓释片的释药情况,其在酸性溶液中释药可持续达12h以上.与市场上所售的替加氟片相比,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其处方为:替加氟50. 0g,甲壳胺100. 0g,乳糖50. 0g,硬脂酸镁2. Og,共制成2 000片.施文等[8]用乙酰氨基粉、淀粉、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等制成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 通过测定颗粒的可压性和片剂释放度来评价并确定制备工艺,实验证明,分层制粒为较理想的制备工艺。

微球缓释技术

微球缓释技术

微球缓释技术
微球缓释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制剂技术,通过用特殊的材料将药物制成微球制剂,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延长吸收和分布及作用的时间,减少血药浓度忽高忽低带来的副作用。

微球制剂材料可大体分为两类:天然来源的聚合物和人工化学合成的聚合物。

制备微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乳化—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相分离法、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和热熔挤出研磨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制备微球的目的进行合适的选择。

此外,缓释制剂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口服缓释剂一般情况下是直接整片服用,或者按照说明书在片剂的划痕处掰开服用,这主要与缓释剂的包衣材料及释放原理有关。

如果没有按照说明书自行掰开或碾碎服用,药物可能突然释放,不仅达不到长效作用,还可能增加毒性。

然而,缓释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在使用微球缓释技术制备的长效生长激素中,为了达到治疗剂量可能需要足够大的微球体积或增加用药剂量/频率,因此增加了不良事件风险,且无法使用细针注射。

总的来说,微球缓释技术是一种有前景的药物制剂技术,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优化。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临床主要剂型有注射剂、普通片剂与胶囊剂。苦参 碱消除半衰期较短( t1/2 为 3. 9 h) ,制成缓释微丸后, 每天给药 2 次。宋磊等[10]采用溶液上药法制备苦 参碱载药微 丸 后,分 别 选 用 乙 基 纤 维 素、丙 烯 酸 树 脂水分散体及两者同时应用作为包衣材料,制备六 种包衣微丸。6 种苦参碱包衣微丸制备及释药特性 结果见表 1。
5. 汉防己甲素( TET) 肺靶向缓释微囊: 喷雾干 燥为药物微囊化常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热敏感的 药物。李凤前等[7]以水溶性牛血清白蛋白为囊材, 将难溶性 TET 喷雾干燥制成粉末状微囊。由于白 蛋白囊材原有水溶性未变,因此将粉末状微囊加热 变性以达到缓释目的,即以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 化新工艺来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缓释微囊。微 囊外观呈圆球形,t1/2 由原药的 0. 34 h 延迟至微囊的 2. 67 h,释药规律符合 Higuchi 方程。
6. 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 茶多酚稳定性较 差,对茶多酚进行微囊化处理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 题。乳液溶剂挥发技术是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囊 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多应用于制备西药缓释微囊。 李药兰等[8]运用此技术制备中药茶多酚( TP) - 聚 乳酸( PLA) 缓释微囊。以生物可降解材料 PLA 为 囊材,将 PLA 溶于 1 份二氯甲烷,加入 TP 粉末,超 声波振荡,得悬浮液为内相,25 份 0. 5% 的明胶水溶 液为外相。高速搅拌下将内相加入外相中,室温下 继续搅拌至 微 囊 形 成,制 得 的 微 囊 为 茶 色 颗 粒,最 大包封率为 49% 。曾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备茶 多酚微囊[9],但是 HPLC 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囊中茶 多酚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儿茶素的相对含量降低, 可能是因为实验所采用的囊材乙基纤维素结构中 含有很多酚羟基,这些酚羟基易与儿茶素中的酚羟 基结合,使之难以从微囊中溶出。这可从茶多酚中 的有效成分儿茶素较难从该微囊中释放出来而得 到证实。

注射缓释微球研究进展

注射缓释微球研究进展

注射缓释微球研究进展作者:余辅松邓华林艳株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综述可注射缓释微球质量控制,处方工艺相关理论及技术,并对该剂型的进一步研发进行展望。

【关键词】:可注射微球、质量控制、处方工艺【中图分类号】R9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1药物制剂技术从传统剂型(丸、丹、膏、散)发展到常规剂型(颗粒、片剂、胶囊等),进一步发展到缓控释、靶向剂型、时间脉冲剂型和随症调控式剂型。

新剂型,带来了新技术的运用,其中缓控释迟制剂中,生物物理靶向技术-微球技术,近年来研究可谓是水深火热。

本文将从分析国内外产品研究及上市现状、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价方法、处方工艺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总结。

1.1 概述微球: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体系。

[1]粒径范围(1-500um):微米级、纳米级(粒径小于500nm也称纳米球、纳米粒),其研究范围小到几纳米,大到800um, [2]可注射微球粒径:1-300μm。

[1]研发可注射微球具有的优点很多,表现在减少给药次数、增加病人的顺应性、降低系统毒性、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目前可注射微球应用的药物分子及症状主要在生物类产品、多肽和蛋白质、疫苗、小分子等,慢性疾病、精神障碍的靶向和局部治疗4]:国外可注射微球产品:Lurpon Depot®、Nutropin Depot®、Zoladex®、PlenaxisTM、Sandotatin LAR®、Decapeptyl®、Depo-Provera、Viadur、Suprefact Depot、Risperdal Consta、Vivitrol、Bydureon [2]。

国内微球缓释研究单位:北京博恩、上海丽珠、山东绿叶等。

国产的产品醋酸亮丙瑞林已经上市,在研的产品有艾塞那肽缓释微球、伊哌立酮缓释微球、阿立哌唑缓释微球、胸腺五肽缓释微球、干扰素缓释微球、胰岛素缓释微球等。

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癌症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疾病之一,而化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紫杉醇作为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因其强效的抗肿瘤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紫杉醇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物利用度低、长时间静脉输注易造成不良反应等。

因此,如何提高紫杉醇的药效,减少不良反应成为了药学界所关注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通过缓慢释放紫杉醇来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三、研究内容
1. 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的制备: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通过复乳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

2. 系统评价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的药效:采用小鼠肿瘤模型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剂量的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和传统注射剂对于肿瘤大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其药效。

3. 系统评价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的安全性:采用小鼠模型评价其安全性,比较不同剂量紫杉醇长效缓释注射微球和传统
注射剂对于小鼠体重和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紫杉醇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改善当前化疗药物不良反应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同时,研究结果可为药品研发提供指导,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紫杉醇制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工艺优化也是关键技术之一。在制备过程中,要通过对工艺条件的控制,调 整材料的结构和药物释放性能,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于药物输送和疾病治 疗两个方面。
在药物输送方面,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以 恒定的速度释放到体内,提高药物的疗效。例如,一些抗肿瘤药物由于具有严重 的不良反应,通过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的载运,可以缓慢释放药物,减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 医疗科技的发展将为这些材料提供更多的应用机会和挑战。相信在广大科研工作 者的不断努力下,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将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贡 献。谢谢观看二 Nhomakorabea临床应用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可以减少服药次 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缓慢释放药物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 低不良反应;最后,维持药物在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可以提高疗效。然而,口 服缓释、控释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产成本较高,有时会出现药物延迟 释放或不能完全释放的情况。
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和选用新的载体材料等方法,取得了一系 列的研究成果。例如,采用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材料,可以提高药物的 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降低免疫原性;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可以 实现药物的程序化释放;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药物制剂,可以满足患者的 个性化需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 临床应用
01 研究综述
03 临床应用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研究进展 04 结论
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首先,我 们将简要概述本次演示的主题和目的;其次,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挖掘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介绍最近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分析和比较不同研究路线的优缺点; 第四,

微球制剂发展史

微球制剂发展史

微球制剂发展史引言:微球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药效持久、靶向传递、剂型多样等优势,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微球制剂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展示微球制剂的重要性和潜力。

一、微球制剂的起源微球制剂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一种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微小的球体中以达到缓释效果的方法。

最初的微球制剂是由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或羧甲基纤维素等制成,但其药效持续时间较短,释放速率难以控制。

二、微球制剂的发展进程1. 第一代微球制剂: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使用合成高分子材料制备微球制剂,如聚乙烯醇、聚乳酸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但其制备过程复杂,难以控制微球尺寸和释放速率。

2. 第二代微球制剂: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使用纳米颗粒作为微球制剂的载体。

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

常见的纳米颗粒包括聚合物纳米微球、金属纳米颗粒等。

3. 第三代微球制剂: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的融合,第三代微球制剂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微球制剂可以将基因药物和化学药物结合起来,实现基因的靶向治疗。

此外,第三代微球制剂还可以通过改变微球表面的功能化修饰,实现对药物的靶向传递和受体介导的内吸收。

三、微球制剂的应用领域微球制剂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治疗:微球制剂可用于载药物,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治疗。

通过将抗癌药物包裹在微球中,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量,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2. 疫苗传递:微球制剂可以用作疫苗的传递载体,实现对疫苗的缓慢释放和靶向传递,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3. 控释药物:微球制剂可用于控释药物,实现药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通过调节微球的结构和材料,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方式。

丝素蛋白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

丝素蛋白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

丝素蛋白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刘小甜,杨明英,张海萍,朱良均【摘要】摘要:微球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包裹或吸附药物而制成的微小球状实体,粒径范围一般为1~500 μm。

丝素蛋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理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手术缝合线、人工皮肤、组织工程材料、细胞培养基、药物缓释载体等。

以丝素蛋白为原料制备的丝素微球,具有比表面积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研究。

本文介绍了丝素蛋白缓释微球的研究现状,并对丝素微球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期刊名称】蚕桑通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关键词】丝素蛋白;微球;缓释1 前言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控/缓释给药体系,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微球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包裹或吸附药物而制成的微小球状实体,粒径范围一般为1~500 μm。

丝素蛋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理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手术缝合线、人工皮肤、组织工程材料、细胞培养基、药物缓释载体等[1-4]。

以丝素蛋白为原料制备的丝素微球,具有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纯丝素蛋白微球和丝素蛋白复合微球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丝素微球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2 研究进展2.1 纯丝素蛋白微球吴海燕[5]以丝素蛋白(SF)为载体,以地塞米松磷酸钠(DSP)为药物模型,采用W/O/W型复乳法,制备丝素微球和丝素载药微球,研究结果表明丝素微球的平均粒径在0.56~56.52 μm之间。

纯丝素的结构主要为无定型,使用不同的有机溶剂、不同的有机溶剂与丝素比例、不同的丝素浓度制得的丝素微球和丝素载药微球,其结构也有所不同,试验所制备丝素微球中丝素蛋白的分子构象主要为β-折叠。

孙春光等[6]通过磷酸盐缓冲液及乙醇综合处理丝素蛋白溶液得到颗粒直径比较均匀的纳米级丝素颗粒。

注射用缓释微球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注射用缓释微球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注射 用 缓 释微 球 是一 种 诞 生于 上 世 纪末 的药 物 新剂型_ l J 。它可 大 大 降 低 给 药 频 率 , 稳 定 血 药 浓 度 达 到 提高 治疗效 果 , 降 低 药 物毒 副 作 用 , 并 增加 药 物
的稳 定 性 和患者 依 从性 , 目前 已广 泛 应 用 于多 肽 、 蛋 白类 药 物制 剂 J 。该 剂 型一 经 面世 即 引起 医 药界 的 广 泛关 注 , 成 为缓控 释制 剂研发 的一个 重要 方 向。 聚 乙 交 酯一 丙交酯共 聚物 ( p o l y l a c t i c — C O — g l y c o l i c a c i d ,
M EI Xi n g . g u o ,HUANG Si . h u a n ,BAI Ch e n g . z h i
( I n s t i t u t e o fP h a r m a c o l o g y a n d T o x i c o l o g y , A c a d e m y f Mi o l i t a r y Me e i j i n g 1 0 0 8 5 0 , C h i n a ;
k e t i n g w o r l d w i d e .T h e i n d i c a t i o n s ,t r a d e ma r k h o l d e r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r u g r e l e a s e , ma r k e t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t h e s e d ug r s w a s s u mma — r i z e d . F o r ou f t h e r ,t e c h n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a d v a n t a g e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s f o r t h i s t y p e o f n e w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 .

缓控释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进展

缓控释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进展

Domestic Enantone ®
Time(day)
国产亮丙瑞林微球对大鼠子宫内膜 异位的疗效
100 80 60
80.2 94.4 89 94.7
1.PLGA-ms. -ms [ 相当于 LA 2µg/(Kg·d)]
98.7 78.3 98.2 87.2 93.6
40 20 0 -20
23 24 25 26
0
Time(day)
丙氨瑞林微球对大鼠血浆 雌二醇水平的抑制
Rat plasma estradiol (pg/ml)
45.5
35.5
25.5
MS low dose s.c. MS low dose i.m. MS middle dose i.m. MS middle dose i.m. MS high dose s.c. MS high dose i.m. Routine injection Negative control
国内-武田研制的PLGA微球质量比较
a.GPC (Mw/Mn)
No.
产地 Mw/Mn
b. 1H-NMR
3 4
国产 1.6
c. DSC 武田 Tg: 45.328∼48.190℃ 国产 Tg: 46.161∼48.084℃
1
武田 4.4
2
武田 3.7
国产 1.5
丙氨瑞林-PLGA 微球
pGlu-His-Trp-Ser-Tyr-D-Ala-Leu-Arg-Pro-NH-C2H5
II.原位凝胶注射剂(1.沉淀型)
(Biodegradable injectable in Situ forming implant)
PLA- NMP 体液
盐酸多西环素

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

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
方法3 方法3 聚合物沉淀法 油扩散
聚合物的油 水混溶液
聚合物沉淀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O PPO)嵌段共聚物 (PEO嵌段共聚物, 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O-PPO)嵌段共聚物, 泊洛沙姆407 普朗尼克F127 407( F127) 泊洛沙姆407(普朗尼克F127)等
溶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原位凝胶注射剂制备原理 原位凝胶注射剂制备原理
方法4 方法4 方法5 方法5 方法6 方法6
蔗糖酯沉淀法 丙烯酸酯端基法 以丙烯酸酯为端基的PEG-PLA法 以丙烯酸酯为端基的PEG-PLA法 PEG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纳米囊 纳米粒
聚合物胶束
微乳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纳米球
纳米囊
粒径多在10~100nm之间,二者统称毫微粒 之间, 粒径多在 之间
非离子亲 水链段
电中性内核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聚合物胶束
(接枝共聚物型) 接枝共聚物型) 疏水骨架链段
亲水高分子 链段
COOH、 基团:具有pH pH敏感性 带-COOH、-NH2基团:具有pH敏感性 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温敏性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微乳(纳米乳) 微乳(纳米乳)
稀植物油 1-4周 蓖麻油 花生油 蓖麻油 花生油 蓖麻油 8周 2周 3-6周 1-3周 怀孕前半期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溶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药物与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溶液
药物的油溶液 原位凝胶注射剂
溶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原位凝胶注射剂
原位凝胶(In situ gel) 原位凝胶(In 是一类能以液体状态给 药,并在用药部位转化 为半固体的制剂。 为半固体的制剂。

一种可注射pla微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回复

一种可注射pla微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回复

一种可注射pla微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回复一种可注射PLA微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一种可注射聚乳酸(PLA)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传递和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

首先,概述了为什么PLA微球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并针对其可调控释放性能的特点提出了需要开发可注射PLA微球的需求。

接着,详细阐述了使用油包水(O/W)乳液法制备可注射PLA 微球的步骤。

最后,讨论了可注射PLA微球在药物传递和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引言注射剂是一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能够提供便利的药物传递方式。

然而,许多药物的水溶性差,无法通过经典的溶液注射途径进行传递。

聚乳酸(PLA)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P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通过调节微球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来控制药物缓释行为。

因此,开发一种可注射的PLA微球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可注射PLA微球的制备方法2.1 原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PLA聚合物、药物、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

PLA聚合物的选择至关重要,可以根据所需的释放速率和降解周期调整其分子量和熔点。

药物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如溶解度较差的药物可以通过包封方式进行载药。

有机溶剂一般采用环己烷、甲醇等,而表面活性剂可选择Tween 80、聚山梨酯等。

2.2 制备油包水(O/W)乳液将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搅拌使其均匀溶解。

然后,将PLA聚合物加入溶剂中,继续加热搅拌至PLA完全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搅拌速度降低,将油包水乳液形成。

2.3 形成可注射PLA微球将油包水乳液加入一定量的水相中,同时继续搅拌。

由于溶液中PLA的浓度较高,其在水相中逐渐析出形成微球。

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微球的大小和形态可以进行调控。

2.4 固化和收集可注射PLA微球将形成的可注射PLA微球用冷冻干燥或真空干燥等方法进行固化,并采用適當的筛网进行分级收集。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用于小儿性早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用于小儿性早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用于小儿性早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乳房发育或9岁以前男孩出现睾丸或生殖器发育的现象。

不仅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增加,小儿性早熟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将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是一种通过长效缓释技术制备而成的药物。

它通过将醋酸亮丙瑞林包裹在微球中,使药物能够持续释放,减少用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临床研究表明,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能够有效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减缓性早熟的进展。

在一项针对小儿性早熟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选择了100名患有性早熟的儿童进行观察。

他们中的一半接受了每月一次注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治疗,另一半则接受了常规治疗。

经过6个月的观察,发现接受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治疗的患儿乳房或生殖器的发育逐渐减缓,而常规治疗组的患儿则没有明显改善。

在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有80%的患儿的性早熟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常规治疗组只有40%的患儿病情有所好转。

这说明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控制小儿性早熟的发展。

除了疗效显著外,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这得益于其缓释技术,使药物能够实现精确的剂量控制,避免了剂量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临床观察发现,在接受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治疗的患儿中,只有个别患者出现了轻度的不良反应,如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出血。

而且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的,不需要特殊处理,也没有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因此,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可以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

除了上述临床观察结果外,还有其他研究支持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临床应用。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在300名性早熟患儿中,采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治疗的患儿中有90%出现了乳房或生殖器的发育停滞,而常规治疗组只有30%的患儿病情有所改善。

2024年微球制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微球制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微球制剂市场前景分析引言微球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在药物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微球制剂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微球制剂概述微球制剂是一种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微小颗粒中来实现药物缓释和靶向输送的技术。

微球制剂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备,并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修饰,以实现更好的药效。

微球制剂具有容易制备、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因此在药物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微球制剂市场现状分析目前,微球制剂已经在药物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许多国际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开展与微球制剂相关的研发工作,并推出了多个微球制剂产品。

微球制剂已经成功应用于抗癌药物、生物技术制品以及口服药物等领域。

随着人们对药物的需求增加和对更有效治疗方案的追求,微球制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微球制剂市场发展趋势1. 抗癌药物领域的应用微球制剂作为一种可以实现药物缓释的技术,可以在抗癌药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将抗癌药物包裹在微球中,可以实现药物的稳定输送和靶向释放,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随着抗癌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的增加,微球制剂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可期。

2. 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微球制剂还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

通过调整微球的制备材料和结构,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输送和治疗。

例如,可以制备具有靶向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微球,以实现药物在肿瘤区域的积累和治疗效果的增强。

这将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

3. 生物技术制品的传递系统微球制剂还可以被应用于生物技术制品的传递系统。

生物技术制品包括蛋白质、基因药物等,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较大的分子量。

通过将生物技术制品包裹在微球中,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并增加在体内的存活时间。

微球制剂作为一种传递系统,可以帮助生物技术制品更好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总结微球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药物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微球制剂在抗癌治疗和生物技术制品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外可注射缓释微球产品上市及研发情况

国内外可注射缓释微球产品上市及研发情况

国内外可注射缓释微球产品上市及研发情况一、品种上市情况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可注射缓释微球的研发工作,其中LHRH激动剂类似物缓释注射剂是研究最为成功的品种。

第一个产品是曲普瑞林(triptorelin)PLGA微球,由法国Ipsen公司开发,1986年上市,可缓释1个月。

亮丙瑞林(leuprorelin)是LHRH类似物,生物活性为LHRH的15倍。

其缓释1个月的微球注射剂由日本武田化学制药公司开发,于1989年进入美国市场,随后有多种LHRH 类似物缓释微球注射剂上市。

这些产品临床上都用于治疗一些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前列腺癌、子宫肌瘤、乳腺癌、子宫内膜异位及青春期性早熟等。

2002年由强生公司研发的利培酮注射缓释微球上市,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每两周注射一次,成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小分子化学药领域。

截止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了8种可注射微球剂型药品(见表1):表1 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微球剂型药品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有4种可注射缓释微球产品,均是国外进口产品:日本武田制药的抑那通(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益普生法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达菲林(曲普瑞林微球)、西安杨森的恒德(利培酮微球)和瑞士诺华制药的善龙(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

2009年7、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批准了北京博恩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的亮丙瑞林注射缓释微球的仿制品种。

除了以上上市品种,由于可注射缓释微球技术的巨大市场潜力,世界各国的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正在研究多种药物的这类制剂,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γ-干扰素(γ-IFN)、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IL)-1α等。

可注射缓释微球是一个技术壁垒高、市场壁垒低的制剂领域。

我国也在积极发展微球技术,不少药物研究院所和企业都积极开展了相关的研发工作,并发表了不少的研究论文,真正产业化的项目较少,和国外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简介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简介
状。
醋酸亮丙瑞林 微球还可以抑 制肿瘤细胞的 生长和扩散, 从而延长患者
的生存期。
醋酸亮丙瑞林 微球在临床上 已经广泛应用 于治疗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等 激素依赖性肿
瘤。
02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适用人群
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
适用人群: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 药物的患者
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简 介
目录
醋酸亮丙瑞林微球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
的作用
林微球的适用人群 林微球的注意事项
01
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作用
抑制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生长
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是一种长效缓释制剂,可以持续释放药物,达到长期 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醋酸亮丙瑞林微球通过抑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从而抑制激素依赖 性肿瘤的生长。
03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孕妇使用可能会 对胎儿产生不良 影响
哺乳期妇女使用 可能会对婴儿产 生不良影响
使用前应咨询医 生,了解相关风 险
严格按照医生处 方使用,避免自 行调整剂量
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时需要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 响。
注意事项:在 使用过程中, 需要密切监测 患者的激素水 平和肿瘤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需要缓解激素依赖性肿瘤症状的患者
适用人群:患有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患者 症状缓解: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肿瘤症状 治疗效果: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在使用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时,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和禁忌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缓释微球; PLGA; 蛋白质多肽; 疫苗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文号: C2011208111)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婷( 1985 ~ )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制剂
张月红( 1986 ~ )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制剂 陈彤( 1987 ~ )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制剂 梁园园( 1989 ~ )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制剂 焦俊超( 1984 ~ ) ,男,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缓释微球是随着生物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及药物学的发 展逐渐兴起的一种医药制剂,它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 分子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 1μm ~ 300μm 的固体颗粒分散体 系。微球注射剂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药物的承载者进入生物 体内,使药物 释 放 的 部 位、速 度、方 式 等 具 有 靶 向 性 和 可 控 性。缓释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其优点主要有: 一是 通过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长效的目的。二是微 球与某些细胞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能被组织器官的网状内 皮系统所内吞,实 现 靶 向 性。 三 是 改 善 首 过 效 应,生 物 利 用 度高,降低给药剂量。四是提高病人依从性,便于疗效。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已批准的 8 种微球产 品中,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开发的微球注射剂申请新药注 册,只有仿制的亮丙瑞林微球注射液获准生产。本文主要从 多肽、蛋白质类、疫 苗 类、抗 癌 药、局 麻 药 等 几 个 方 面 对 缓 释 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可注射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 蛋白质多肽类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采用生 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 PLA) 、聚( 乳酸 - 羟基乙酸) 共 聚物( PLGA) 为骨架材料,包裹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球 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集中研究的 热点。在 众 多 多 肽 缓 释 微 球 中,黄 体 生 成 素 释 放 激 素 ( LHRH) 及其类似物是研究最为成功的品种。LHRH 为 10 个氨基酸组 成 的 小 分 子 多 肽,它 是 由 下 丘 脑 分 泌 的 十 肽 激 素,能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黄体生成素 ( LH) 和卵泡刺激素 ( FSH) ,激发青春期发育和调节生殖、生育及性激素产生。曲 普瑞林是 LHRH 激动剂类似物,其缓释 1 个月的 PLGA 微球 由法国 Ipsen 公司开发,是第一个多肽微球产品,采用 w / o / w 溶剂挥发法制备。醋酸亮丙瑞林是一种强效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动剂,1989 年每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日本等 国上市,1995 年 3 个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批准用于
临床。由于动物及人体皮下或肌肉注射可恒速释药 1 个月 或 3 个月,提高了病人依从性。随后布舍瑞林、奥曲肽、兰瑞 肽和米诺环素微球产品陆续上市。在国内,多肽、蛋白质类微 球主要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负责的可缓释 1 个月的丙氨 瑞林( LHRH - A) / PLGA 微球,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动物实 验证明其缓释效果良好。另外,由北京博恩特药业有限公司 和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技术仿制成功的“醋酸亮 丙瑞林缓释微球”获得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批 准。在我国,“长效多肽微球注射剂项目”被列为国家“九五” 攻关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这一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随着重组蛋 白 生 产 技 术 的 提 高,作 为 下 游 技 术 的 大 分 子 多 肽、蛋白类药物如 干 扰 素、肿 瘤 坏 死 因 子、神 经 生 长 因 子、促 红细胞生成素和 重 组 人 生 长 激 素 等,由 于 半 衰 期 短、易 失 去 生物活性,其微球注射剂也在积极研究之中。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3
( 二) 疫苗类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缓释微球包裹 技术开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直到 1979 年 Pveis 和 Langer 才 首次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免疫学研究。破伤风类毒素( Tetanus Toxoid,TT) 疫 苗 微 球 注 射 剂 是 第 一 个 被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WHO) 批准的一次性注射疫苗,它采用两种 PLGA,利用 w / o /w 复乳溶剂挥发法来制备。一种为 50∶ 50 的 PLAG,该微 球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 后者采用 75 ∶ 25 的 PLGA 制成直 径 10μm ~ 60μm 的微球,动物实验表明这种微球注射剂释药 模式与用水溶性 TT 免疫相比,可使小鼠获得更高的类毒素 抗体水平。文献报道采用 PELA 微球包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HB - sAg) 通过对小鼠的皮下单次注射免疫和 2 次口服免 疫。结果表明其产生的抗体水平均高于传统铝佐剂 3 次免疫 的效果,说明 PELA 微球可大大提高细胞免疫的效果。随着细胞 工程、蛋白质工程 等 生 物 技 术 的 快 速 发 展,生 物 和 医 药 的 联 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 DNA 微球疫苗。用聚乳酸 - 羟基乙 酸共聚物( PLGA) 包裹编码为 Ag85B、MPT - 64 和 MPT - 83 的 DNA 制成微球。小鼠体内单剂量注射 DNA 微球产生 IFN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13 期
可注射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郑 婷 张月红 陈 彤 梁圆圆 焦俊超
【摘 要】可注射缓释微球给药系统因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注射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成为当前药剂研究的一 大热点。本文从微球的制备方法、体内外释药、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可注射缓释微球在蛋白质多肽类、疫苗类、抗 癌药及其它小分子化学药物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了该类制剂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