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踩踏事件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合集下载

【案例】12·31上海踩踏事故中我们该吸取的血泪教训!

【案例】12·31上海踩踏事故中我们该吸取的血泪教训!
二、拥挤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 面;譬如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或枪声,或有引起人们恐慌的传 言出现,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引发踩踏。 三、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在激烈 的拥挤中发生踩踏。 四、人民因为好奇心驱使形成巨大的拥挤人群,最终造成无 序的人员集中而发生踩踏。 总结上述四个原因,发生踩踏事故的根本作用因素其实就两 个:一是拥挤的人群;二是人群无序运动。
对于这起事件,我们的敌人、恐怖分子也会关注。类似昆明火车站3· 8恐怖袭击、 乌鲁木齐5· 22恐怖袭击都造成了大量伤亡,那么在这种节假日巨大人流的情况下, 他们会考虑如何利用制造恐怖事件或恐怖袭击呢?这恐怕是我们各级政府和相关职 能部门应该认真、严肃考虑的严峻问题。
个人应吸取的教训: 这一惨剧,吸取教训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 个人更应吸取。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是 最可贵的,不能儿戏。个人应吸取如下教训: 一、少凑热闹。 大多数人都喜欢凑热闹,这是人的天性之一。 但是,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为了看热闹而 不顾个人风险,那就成玩火了。作为个人, 一旦发现公众场所人群过于拥挤,一定不要 再为了看热闹而不断拥挤,要尽最大努力主 动回避或摆脱人群,这既给自己降低风险, 也是给他人降低风险。相比个人安危,热闹、 稀罕不看也罢。热闹不看,也不会掉一根毛。
二、避开险地。 在人流聚集的地方,斜坡、高台、河边等这些地方都很危险,当这些地方人流 量过大时,一定要快速回避,不能再去参与拥挤。这些地方最容易发生踩踏或 跌落,一旦出现事故就是大事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谨记在心。
三、遇事不慌。
一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自救常识,譬如在人流大时我们应该 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等。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在 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人一旦慌乱,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最 错误的,特别是一旦人群出现慌乱,那整个人群的几乎所有选择都是错误的。 慌乱是正确的最大敌人之一,要坚决规避。

2015年黔南州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热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与反思

2015年黔南州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热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与反思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与反思!解说:安全机制失效让36个生命无法跨过新年!现场:往后退往后退解说:11名责任人失职让一场跨年狂欢成为定时炸弹联合调查组成员上海市应急办主任熊新光:领导干部思想麻痹,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隐患。

解说:今天上海踩踏事件调查报告对外发布熊新光:这起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教训极其深刻。

解说:《新闻1+1》今日关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与反思!主持人董倩: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上午上海公布了12月31日外滩踩踏事件的调查报告,人们自然想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谁该为此事负责?我们首先来听一下公布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联合调查组成员上海市应急办主任熊新光: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我们可以听到在短短的一段话中,调查组使用的词汇是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而且对于应该做的准备是严重缺失,可以看出来用词十分严厉。

好了,那么我们再回到这个调查报道中,这个调查报道究竟写了些什么?另外对于这样的一份报告,对很多城市来说,对于很多城市里面居住的人来说,又应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呢?解说:今天上午,四十多家媒体,汇集在上海市规划展览馆,等待上海市政府就“12.31”外滩踩踏事件发布调查报告。

十一点十分,会议如期举行,不到一个小时的发布会,气氛始终严肃、凝重。

这份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从事件发生情况还原,到应急处臵,再到原因分析,同时也公布了责任认定。

熊新光: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主要原因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主要原因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主要原因官方: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外滩踩踏事件主因上海官方今日发布“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

报告对此次事件作出原因分析,报告称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原因分析如下: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对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风险未作评估大量市民游客认为外滩风景区仍会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南京路商业街和黄浦江对岸的上海中心、东方明珠等举办的相关活动吸引了部分市民游客专门至此观看。

对此,黄浦区政府在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时,未对可能的人员聚集安全风险予以高度重视,没有进行评估,缺乏应有认知,导致判断失误。

(二)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后,主办单位应当提前向社会充分告知活动信息。

但是,直至12月30日,黄浦区旅游局才对外正式发布了新年倒计时活动信息,对“外滩”与“外滩源”的区别没有特别提醒和广泛宣传,信息公告不及时、不到位、不充分。

(三)预防准备严重缺失黄浦公安分局未按照黄浦区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在编制的新年倒计时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方案中,仅对外滩源新年倒计时活动进行了安全评估,未对外滩风景区安全风险进行专门评估。

黄浦公安分局仅会同黄浦区市政委等有关部门在外滩风景区及南京路沿线布置了350名民警、108名城市管理和辅助人员、100名武警,安保人员配置严重不足。

(四)对监测人员流量变化情况未及时研判、预警,未发布提示信息12月31日20时至事件发生时,外滩风景区人员流量呈上升趋势。

黄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未严格落实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每半小时上报人员流量监测情况的工作要求,也未及时向黄浦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报告。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踩踏事件中的自我防护事件背景: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受伤者多为女性,学生居多。

截至2015年1月6日上午11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已有29人经诊治后出院,20人继续在院治疗,重伤员减少到4人,其中1人生命体征尚不平稳,仍在全力抢救治疗中。

什么是踩踏事件?当人群拥挤时,后面的人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如潮水一样往前推,只要有一个人倒下,旁边的人就会接连被推倒,形成踩踏和挤压,从而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预防踩踏的关键尽量不去拥挤的地点或避开拥挤的人群。

容易发生踩踏事件的地点特点:空间有限,人群过度拥挤。

常见发生踩踏事件的地点:1.球场举例:1996年10月16日晚8时,危地马拉城马特奥之花体育场举行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预选赛。

开赛前,由于超量发售1万张球票引起场内混乱。

观众相互拥挤、踩踏,造成80多人死亡,300余人受伤。

2.商场:举例:2007年11月10日上午,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

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

3.狭窄过道或窄桥举例: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元宵灯展发生踩踏事故,37人死亡。

4.室内通道或楼梯举例: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育才学校晚自习下课,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因一人跌倒,导致拥挤,引发踩踏事件,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

5.酒吧、影院等举例:2013年1月27日凌晨2点30分左右,巴西南部城市圣玛利亚的一家夜总会发生火灾,造成至少252人遇难。

火灾发生当时有超过500人在酒吧内。

大部分死者是大学学生,多由于现场踩踏和窒息而死。

6.集会举例:2014年6月29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附近一处海滩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发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

上海踩踏事件反映出的管理问题

上海踩踏事件反映出的管理问题

上海踩踏事件反映出的管理问题元旦本来是喜庆的日子,结果2014年12月31日晚上,在等待新年的钟声的前几分钟,上海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给2015年的新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悲剧的发生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有可能成为2015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的考查热点。

下面华智小编就此事件作一下粗浅的分析,供各位考生参考。

一、发生原因:1、整个事件前后缺乏预见性。

这次上海的元旦守岁,一下子来这多人,整个主办方没有预见性。

据说在燃放观景台买票,2000多张票,而现场出现这么多人,主办方竟然对要来临的危险毫不察觉。

2、事件发生生前缺乏应变性。

当出现很多人拥挤不堪的时候,现场缺少应变性。

警察提出不要挤了,竟然能够笑场,真是奇怪的事情。

3、燃放爆竹缺少配套管理。

这么大的活动前后的没有强有力的配套措施,现在政府部门各管一摊,缺少内部协调,自然结果令人扼腕。

二、反映的管理问题1、管理体制有问题。

整个过程缺少整体控制,放任自流。

现场去哪里真空。

先不说问题怎么出现的。

就是结果出现以后,政府领导重视。

书记、市场亲自去,反映出中国的权力集中现象渗透到各个细胞。

为什么需要领导去,因为需要领导指示,为什么需要领导指示,因为领导出面容易调动资源。

这是典型人治现象,,没有合理的极致保证。

2、在事件过程中,现场人员设备不错,资源不足,权利不足。

不能够控制局面。

当然这种现象在国外很难出现,一方面国泰很难出现这么多人集中。

另一方面从国外的情况看,很多时候主办方拥有巨大的权利,不象中国只有领导重视,才能调动资源。

3、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系统管理和风险控制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

现在只是流行大数据,而更应该流行的大系统理论非常缺乏,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三、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事情发生从深层次来看,1、反映出中国的节日还没有形成过节模式。

特别对在富裕起来的国人。

中国现在基本是节假日要出去,到哪都是人山人海。

到国外是东西一抢而空,气势真的惊人。

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

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

We all firmly believe that no matter how cold the wind and snow are, and no matter how long the winter is, we cannot prevent the return of warmth.悉心整理助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一)事件经过2014年12月31日22时37分,上海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

23时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

23时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后,在现场维持秩序的民警试图与市民游客一起将临近的摔倒人员拉出,但因跌倒人员仍被上方的人流挤压,多次尝试均未成功。

事件最终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二)事故原因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防范措施1.公司及各单位在组织各类活动前,必须严格按照“谁组织、谁辨识”的原则,编制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辨识卡》、《风险控制卡》,并对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和确认。

2.公司及各单位审批活动方案同时,要将《风险辨识卡》、《风险控制卡》与方案一并进行审批,并报同级安全管理部门及本单位安全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上海踩踏事件分析

上海踩踏事件分析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案例分析2015年的第一天,当大家还沉浸在新的一年的期望与喜悦中时,一则令人震惊与悲伤的消息让新年新一天布上了黑白色。

于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导致36人死亡,至少47人受伤。

一﹑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全过程[2014年12月31日,深夜]上海街头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外滩上,已经聚满了人,人们期待着外滩灯光秀,迎接新的一年。

[2014年12月31日,23时许]2015年上海5D灯光秀在上海外滩源照常举行,与往常不同的是,此次舞台设置改在了外滩源。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之后]事发地点陈毅广场通往外滩观景平台的斜坡上,当时由于人流量大,秩序混乱,部分人上想到观景平台,部分人想下观景平台,于是人流产生对冲,此时,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到,附近人们虽然一边试图拉起他们一边大声呼喊:“不要再挤了,有人摔倒了!”但这声音已经被人群的嘈杂声所淹没。

于是,下面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所压倒,情势开始发生失控。

[2015年1月1日,凌晨伊始]惨剧已经发生。

伤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救助,此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

[2015年1月1日,5时许]上海市书记韩正﹑市长杨雄赶往长征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瑞金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看望伤员,要求全力以赴救治。

[2015年1月1日,凌晨]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书记韩正说,要立即全面梳理全市各类大型活动,特别是人群高度聚集区大型活动的安排,该停的必须停止。

[2015年1月1日,上午]2﹑10号线南京东路站实施临时性封站措施,不提供上下客及换乘服务;上海当日所有的跨年活动全部取消;上海市要求,浦东区要重点关注节日期间各种活动,全面排查,当晚中金灯光秀叫停。

二﹑发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事故已经发生,我们在向死者缅怀的同时,更应该从事件中反思,查找发生事故的原因,杜绝类似惨事再次发生。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

宣传力度不足 往年的跨年灯光秀,一直都是备受游客追捧的特大活动。2013年外滩的4D灯光 秀,就吸引了数十万人参与。 2014年的跨年灯光秀,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在陈毅广场观景台对面的10 秒倒计时灯光,另一个是在“外滩源”的5D大型灯光表演。两者间距离为0.5公 里。但是,出于缓解以往3年交通的压力,其主要的表演活动设在了“外滩源”。 对于这一活动场地的改变,上海各大媒体事发前几天都有报道。然而,传播的不 足,让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这一变化。并且,外滩源和外滩一字之差,很多学生 和游客并不知道区别是什么。于是,当日晚大多数的游客一样还是来到了外滩的 陈毅广场。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没有举办大型跨年活动,但在几百米外的外滩源确 实有一处封闭的收取门票式的灯光秀,然而不少民众对于外滩与外滩源不是同一 地点并不知情,前去外滩的民众不断增多,一些管制措施却没有及时调整。 现场缺乏有效控制 警方也承认,由于当天人流密集,23时30分发现客流异常增多时,民警未能及时 进入核心区域。由于是采取强行进入的方式,所用时间比正常时间要多。 上海外滩的观景平台地形狭长,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也不利于人群流动。而环境 预防的不足,导致外滩地区人员稠密到无法立足,找不到一个可以疏散的区域, 警力的配置受限于庞大客流,加大了人流疏散的难度。
事故处置
• 事故发生后,现场民警立即采取临时急救等措施,开辟应急通道,组
• • 置,到医院慰问伤员。 • 2015年1月1日凌晨,事发地点的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华山医院、中山
织警车、救护车将受伤民众送至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长 征医院以及黄浦区中心医院接受救治。韩正、杨雄等立即赶赴现场指 挥处
中文名称 12· 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事故地点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案例分析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案例分析

至少36人死亡
造成109人死亡,受伤者达 100余人 33人死亡
国内踩踏事件
$
时间 2001年4月8日 2004年2月5日 2009年12月7日 2014年9月26日
事件 陕西省华阴市玉泉院赶庙 会 北京市密云县举办迎春灯 展 湖南省湘乡市育才学校晚 自习下课 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发 生踩踏事故
伤亡情况 16人死亡,6人受伤 37人死亡,37人受伤 8人死亡、26人受伤 6名学生遇难,26名学生 受伤
类型的恶性踩踏事
件59起。
人在事故中丧生,
310人受伤。
国际踩踏事件
时间 2001年7月21日 2003年2月17日 2009年3月29日 2010年7月24日 2010年11月22日 事件 日本兵库县明石市举行了夏季烟火 大会 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E2夜总会 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举行的世 界杯和非洲国家杯预选赛 德国西部城市杜伊斯堡在举行“爱的 大游行”电子音乐狂欢节 柬埔寨首都金边钻石岛一座斜拉桥 在送水节欢庆活动
要根据活动现场的大小和集会 人数预留一个或数个疏散区。
任何集会都要设置一条应急通道,确 保该通道时刻畅通。
3. 将警察机动力量隐蔽在胡同里,警力内外配合
• 根据参加集会的人数和集会的性质确定执勤警察的人数,像足球比赛 、民俗集会、宗教活动等就要多部署警力。 • 集会现场和外围一定要部署警察机动力量,这些警察在某一地点戒备 待命,一旦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立刻到达现场处置,这样,就不存在警 察无法进入踩踏现场的情况。
换地点后安排警力不足, 并且未进入核心区 官方未启动任何 紧急预案 地形原因
地形分析
$
民众悼念
$
媒体反馈
$
事件问责
事发21天才公布调查结果并问 责,是否太迟?

上海踩踏调查报告

上海踩踏调查报告

上海踩踏调查报告上海踩踏调查报告近期,上海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踩踏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和伤亡。

这起事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对于事故的原因和背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调查。

下面将对这起踩踏事故进行调查报告,以期能够从中总结出教训,并为未来的防范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对事故的背景进行了解。

这起踩踏事故发生在上海某音乐节上,当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参加。

然而,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安全措施的不足,导致了人群拥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场地的限制是导致人群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

音乐节的场地并不宽敞,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观众人数。

其次,安全措施的不足也是导致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

在音乐节现场,缺乏有效的疏导和引导措施,观众无法有序地进出场地,导致了人群的拥挤和混乱。

此外,观众的行为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观众在场地内不遵守秩序,推搡和冲撞他人,加剧了人群的拥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事故的影响进行评估。

首先,这起踩踏事故给受伤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更多人受伤,需要长期的康复和治疗。

其次,这起事故对音乐节和相关组织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观众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忧可能导致他们对类似活动的参与产生疑虑和抵触情绪。

此外,这起事故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公共安全和活动管理的关注,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于类似活动的监管和管理。

最后,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以防范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首先,场地的选择和规划应该更加合理和科学。

举办大型活动时,应该考虑到观众人数和场地容量之间的匹配,确保观众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活动,避免人群拥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其次,加强安全措施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者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并配备足够的安保人员和急救人员,以应对突发情况。

此外,观众也应该增强安全意识,遵守秩序,不进行推搡和冲撞等危险行为。

综上所述,上海踩踏事故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给受伤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上海踩踏事件

上海踩踏事件

城市公共管理之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专报一、舆情综述2015年元旦凌晨4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连夜成立工作组。

韩正、杨雄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截至今天上午11时,上海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新增两名伤者系昨天下午入院就诊确认。

18人已诊治后离院,31人继续在院治疗。

其中,重伤13人,轻伤18人。

1月1日8时42分,央视新闻报道,习近平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作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克强就事件处置作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作为一起突发性公共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刚刚发生就引来各类网民和媒体高度关注,而随着上海市市委和中央领导对此事件做出指示等因素的叠加,此事件相关舆情正在呈现急剧放大态势。

新华社三问“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本该充满着节日喜庆气氛的新年元旦,因为“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蒙上一丝灰色。

一些刚刚起床的网友在微博表达获悉这一事件时的痛心和惊讶,一些网友自发为遇难者和受伤者祈福。

更多网友在追问事故真相。

《新京报》将事件追问增加到10条:事发时外滩人流量多大?灯光秀转场是否及时通知?交通为何没有管制限流?踩踏是否由“撒钱”引发?外滩警力配置是否得当?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为什么遇难者多是女性?伤亡人员如何救治赔偿?此次踩踏事故如何追责?特大城市缘何出现踩踏?针对踩踏事件,舆论普遍认为“管理部门难辞其咎”!《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复盘外滩踩踏事件9个致命的细节:1、劝不动的外滩成群“跨年一族”;2、只能承担免费灯光秀的大学生;3、对广场人流毫无概念的家长;4、没有安排单向通行的狭长楼梯;5、不懂得避让晕倒者的推挤人群;6、新旧举办地名称雷同易引混淆;7、跨年灯光秀广告宣传吸引力高;8、汹涌人潮让规划设计者猝不及防;9、人群过于密集时未及时疏散现场。

踩踏事故急救

踩踏事故急救

发生踩踏事故的预防和自救方法

1.不在楼梯或狭窄通道嬉戏打闹;人多的时候不拥 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 在人流的边缘。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的方向走来时,应立即 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 容易被人流推倒。
2.当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或只是蹲下来系鞋带),后面人 群未留意,没有止步,发生踩踏。 3.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 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4.人群情绪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发生踩踏。 5.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 集中而踩踏。
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 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 子或系鞋带。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 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6.若不幸被人群挤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 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如图一)。 7.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 扶手,防止摔倒。
附录:心肺复苏术(CPR)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 无搏动。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 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 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 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 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 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 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8、人工呼吸: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 (或口唇 ),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 气 ,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 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 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 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12、迅速、准确、就地、坚持

人群拥挤时踩踏事故的自救互救

人群拥挤时踩踏事故的自救互救
踩踏事故的 自救与互救
2015年11月26日
1
一、引言: (一)事故案例 (二)原因分析
2
(一)事故案例
2014年12月31日晚11点,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 故。造成36死49伤。
3
(一)事故案例
4
(一)事故案例
历年世界各地的踩踏事件,多发于节日庆贺、体育赛事、宗 教活动期间人群集中之地,也常由地震、爆炸等灾难事故诱 发,偶有发于校园之中
要领:用双手,夹 住同伴的肩膀两侧, 手肘朝外,重心稍 低,掩护前行。
17
(二)互救
2、单手扶腋法
要领:一手扶住同 伴的手肘内侧。另 一手从肩膀下穿过, 重心稍低,支撑前 行。
18
(二)互救
3、抱团扶行法
要领:让同伴低头 抱住你的身体,一 只手穿过他的肩膀 下支撑,一只手护 住同伴的头部,抱 成一团前行。
14
(一)自救
5、虾球状蜷缩
要领:倒地时双手十 指交叉相扣,护住后 脑和颈椎;两手向外 形成防护盾。双膝尽 量前屈,护住重要脏 器,侧躺在地。
15
(一)自救
6、伺机起身
要领:在起身的时候 要注意保护脊椎,在 双腿画圈,借助惯性 的同时,借助后背两 侧肌群的力量,伺机 起身。
16
(二)互救
1、双手夹肩法
6
(一)事故案例
2015年9月24日,沙特麦加发生朝觐者踩踏事故。造成1399 人遇难另有2000人受伤。
7
(二)原因分析
人多、节日、情绪
1.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 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 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3.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4.因好奇心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 人员集中而踩踏。

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是如何出炉的:

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是如何出炉的:

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是如何出炉的?21日,上海公布“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调查报告,还原了踩踏事件全过程,查明了有关应对情况,分析了事件原因,认定了事件性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了处理建议.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了多位调查组成员,详细了解了这一报告的出炉过程.为何是“事件”不是“事故”?上海外滩拥挤踩踏缘何是“事件”不是“事故”?对于这一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调查组成员给予了回应.“外滩踩踏不是生产经营活动,也不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群众性活动,因此不能定义为‘事故’.”调查组邀请的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安监局副局长闪淳昌告诉记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事故通常是责任事故,是有关人员因为违反有关规章、法规或规程而引发.由于定性为公共安全责任事件,此次依法依规严肃问责所依据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以及《上海市外滩风景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市、区相关部门的“三定方案”.最终调查组认为,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议对包括黄浦区区委书记周伟、黄浦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彭崧及黄浦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正等在内的11名责任人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等处分.“事故和事件的认定,与处理不处理人没有关系.”上海市法制办副主任刘平说,关键还是要看本身的性质,例如政府有没有作为,是直接的责任、过错还是间接的履行职责不够.调查组由哪些人员组成?记者获悉,事件发生后,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上海市相关法规,上海先后组织100多人开展调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任调查组组长,副市长周波任副组长.同时,上海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和市监察局、安全监管局、公安局纪委、应急办、政府法制办、卫生计生委、旅游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都是成员.联合调查组还邀请了国家和上海市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为事件调查进行分析论证.记者获悉,这一专家组除了前述的闪淳昌外,还包括了国家行政学院应急培训中心案例研究中心主任钟开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上海市律师协会行政法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理事王昊东;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滕五晓;上海行政学院教授,上海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董幼鸿等数人.调查组是如何进行调查的?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应急办主任熊新光说,调查组主要进行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系统分析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事件使用的法律依据,梳理了事件涉及的单位及其职责;二是按照倒排时间法,约谈有关政府官员和现场人员;三是查阅纪要等资料195份;四是听取方方面面意见,也到北京听取了有关部委意见.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副局长花克勤表示,前后超过100多人参与了调查,其中四五十个人夜以继日工作,看资料、分析谈话内容、比对法律法规,基本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早上八九点再碰头,“必须找到确凿证据,必须有强有力的依据支撑的情况下,才能定性”.据介绍,联合调查组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专家论证、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调查工作.“为了弄清事实,调查组调取查看了外滩区域36个监控探头拍摄的累计70小时的视频录像,系统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对市级10个部门(单位)和黄浦区政府以及区有关部门领导共51人进行了谈话询问,问询了96名当时在现场的人员,包括游客、现场执勤民警、工作人员等,详细调查了相关管理情况,确保在事实基础上客观分析.”熊新光说.调查为何需要20天?根据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这一期限还可适当延长.花克勤告诉记者,调查组不少成员每天只睡2到3个小时,有时中饭也顾不上吃,最终在20天内拿出了报告,“算是比较快的”.经过调查,联合调查组还原了事件全过程,查明了有关应对情况,分析了事件原因,认定了事件性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了处理建议,并就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相关工作提出了整改建议.上海市监察局副局长王玉介绍,监察机关根据相关规定,对参与事件原因性质等方面进行认定,开展对事件涉及监察对象违法违纪行为的调查,依法作出监察决定,或提出监察建议.“整个调查的过程也要进行监察,使得调查符合法律规定.对人员的处理、责任认定,也必须客观真实.在对这些人的责任认定、处分档次上,需要非常严格地按照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相关条例,所具备的的相关文书必须齐全.所有的认定,必须经过本人审阅、认同、签字,比方说每一个被问责的人员,对此事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接受处分的态度,作出书面表态.”王玉说,责任认定要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例如局级干部的党纪处分,要经市委常委会批准.据介绍,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在处分之前,主动递交了检查,表达了自己的内疚和失职的痛苦,同时请求组织上给予处分.有的领导同志觉得作为政府部门的一员,不管受了什么处分,现在手头的善后工作倍加认真做好.“更多的表示是,这次教训不能白白过去,生命不能白白死去,要认真反思,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工作中的不足.”王玉说,将这次事件的教训作为今后在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方面的警示,始终牢牢记住,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记者周琳、叶健、吴振东)。

上海踩踏事件分析

上海踩踏事件分析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案例分析2015年的第一天,当大家还沉浸在新的一年的期望与喜悦中时,一则令人震惊与悲伤的消息让新年新一天布上了黑白色。

于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导致36人死亡,至少47人受伤。

一﹑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全过程[2014年12月31日,深夜]上海街头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外滩上,已经聚满了人,人们期待着外滩灯光秀,迎接新的一年。

[2014年12月31日,23时许]2015年上海5D灯光秀在上海外滩源照常举行,与往常不同的是,此次舞台设置改在了外滩源。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之后]事发地点陈毅广场通往外滩观景平台的斜坡上,当时由于人流量大,秩序混乱,部分人上想到观景平台,部分人想下观景平台,于是人流产生对冲,此时,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到,附近人们虽然一边试图拉起他们一边大声呼喊:“不要再挤了,有人摔倒了!”但这声音已经被人群的嘈杂声所淹没。

于是,下面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所压倒,情势开始发生失控。

[2015年1月1日,凌晨伊始]惨剧已经发生。

伤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救助,此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

[2015年1月1日,5时许]上海市书记韩正﹑市长杨雄赶往长征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瑞金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看望伤员,要求全力以赴救治。

[2015年1月1日,凌晨]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书记韩正说,要立即全面梳理全市各类大型活动,特别是人群高度聚集区大型活动的安排,该停的必须停止。

[2015年1月1日,上午]2﹑10号线南京东路站实施临时性封站措施,不提供上下客及换乘服务;上海当日所有的跨年活动全部取消;上海市要求,浦东区要重点关注节日期间各种活动,全面排查,当晚中金灯光秀叫停。

二﹑发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事故已经发生,我们在向死者缅怀的同时,更应该从事件中反思,查找发生事故的原因,杜绝类似惨事再次发生。

踩踏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踩踏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踩踏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多起踩踏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事故的发生背后往往有着各种原因,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一、案例一:天安门广场踩踏惨剧2015年10月1日,百万游客涌向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升旗仪式。

由于游客数量过多,加之安检程序不严,导致人群出现拥堵,最终引发了踩踏事故,造成数十人死伤。

这一惨剧的发生让人们深感震惊。

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踩踏事故往往源于人群密集、安全措施不足等原因。

对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人流量的管控,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加强现场指挥,确保游客的安全。

二、案例二: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了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

事故的原因是因为新年夜人流过大,导致拥挤发生,最终引发踩踏悲剧。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疏导人流、加强安全管理是避免踩踏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对重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人员安全。

三、案例三:广东中山校园踩踏事件2014年10月10日,广东中山发生一起校园踩踏事故,造成10名学生死亡,20多人受伤。

事故的原因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操比赛中,学生出现恐慌情绪,引发了踩踏。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学校活动而言,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时,学校组织活动时应该做好规划,确保参与活动的学生安全有序。

四、结语踩踏事故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案例,加强对人员流动时安全管理的重视,从预防和规范上做好防范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踩踏事故再次发生,维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愿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创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上海踩踏事件报告2篇

上海踩踏事件报告2篇

上海踩踏事件报告2篇上海踩踏事件报告(一)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前广场举行跨年活动。

由于活动人数过多,导致现场出现人员拥挤,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了一起重大踩踏事件。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工作。

经过全力抢救,最终仅有36人死亡,47人受伤。

此次事件震惊全国,引起了各界关注。

接下来本文将对事件的具体原因、应急预案和救援工作进行分析。

一、事件原因上海踩踏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现场人数过多,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据了解,华尔道夫酒店前广场是一个狭窄的车辆出入口,却成为了当晚的进出口,由此引起了人员拥挤。

一些现场参与者为了赶时间,不顾其他人的安危,采取了激烈的推挤和冲撞的行为,使得人流失去了平衡。

此外,现场安保措施不到位,有些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入口、出口进行出入,造成拥堵,无法疏散。

二、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必须要建立的一套制度。

上海市政府在此次事件中,运用了其完整的应急预案系统,做出了及时而有效的应对和处理。

当晚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救援力量,总体协调和安排,保障了救援行动的迅速开展。

三、救援工作在紧急事件发生后,救援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上海市政府针对此次踩踏事件,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救援措施。

由于事件发生的时间紧,人流量大,当地的医疗和公安力量迅速出动,在最短时间内进行疏散,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总的来说,虽然上海市政府在应急预案和救援工作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性,但仍需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和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增强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安全。

上海踩踏事件报告(二)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前广场举行跨年活动时,因现场人数过多,导致现场出现严重的人员拥堵,最终发生了一起重大踩踏事故。

当晚,上海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了一支由医疗工作人员、警察和志愿者等组成的救援队伍,全力抢救现场伤员,最终仅有36人死亡,47人受伤。

全程回顾上海踩踏事件

全程回顾上海踩踏事件

全程回顾上海踩踏事件12月31日23时40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附近,拥挤的人群让很多年轻人很难站立。

郭现中摄2015年1月1日,当新年钟声敲响之后,很多个年轻人的手机里都蹦出了祝福信息,然而很多手机的主人,正经历着一场创痛。

这一夜,上海外滩,本应五光十色、充满欢乐。

最终却是“悲伤一夜”。

在如潮水般失控人流的拥挤下,36个年轻的生命离去。

一个多方印证的事实是,当晚此地的安保力量明显少于往年。

安保力量减少,是因为连续举办三届外滩免费灯光秀的取消。

多道安保力量也随之“卸下”,但谁都没想到,人流依然如故。

周家明的双脚被涌动的人群挤离地面时,他和女友李娜仅一步之遥。

约十分钟后,人群逐渐散去,周找到了趴在地上的李娜。

这位往日爱说爱笑的姑娘已奄奄一息。

李娜死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周家明还在努力回想,2014年最后一夜的最后一小时,在上海最繁华的外滩,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并不知道,和女友期待的“免费灯光秀”并不像往年在外滩举办,他也不知道少于往年的警力,根本无法控制从四面八方会来的人群。

消失的灯光秀中山东一路上,大批游客会集,人群中,黄先生甚至很难抽出手摆弄相机。

黄浦江面上映衬着外滩建筑群亮起的光芒。

2014年的最后一天,深夜,炫彩的灯光中,周家明和女友李娜站在外滩陈毅广场上准备迎接2015年的到来。

他俩都是江西人,在上海打工多年,由于两人的工厂不在一起,因此两人约定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一起来江边观看4D灯光秀。

李娜是个活泼好动的姑娘,为人大方爽朗,喜欢热闹,她喜欢上海,觉得新年嘛,在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与男友一起见证,是件浪漫的事。

2014年12月31日过了23点,外滩人潮涌动,怕被冲散,周家明始终拉着李娜的手。

这对小情侣牵手穿行在外滩拥挤的人群和炫目的灯光中时,游客黄先生正站在铜质的陈毅雕像下拍照。

他说,镜头里的人们有说有笑,大家指点着和平饭店一侧林立的高楼。

往年,和平饭店一侧的楼体会成为4D灯光展的幕墙。

政府公关案例

政府公关案例

政府公关案例政府危机公关案例分析——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事件回顾: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聚集了许多看跨年夜5D灯光秀的人们,整个陈毅广场十分拥挤。

23时35分许,广场上发生了群众拥挤踩踏事故。

截至2015年1月2上午,36人死亡,至少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学生。

就踩踏事件而言,相关政府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整个活动的风险估计不足而疏于管理,但在整个危机公关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总体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在“外滩踩踏事件”危机公关过程中谨遵危机公关的5个原则:承担责任原则,真诚沟通原则,速度第一原则,系统运行原则,权威证实原则。

事故于12月31日当晚11时35分发生,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有执勤民警在外滩引导客流绕开伤者,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和进一步的骚乱;在凌晨1点就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联系,对伤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凌晨4点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即发布踩踏事故的伤亡人数,连夜成立工作组;凌晨5点上海市市长韩正、杨雄连夜部署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第一时间看望伤员;凌晨6点发生实时消息及伤亡人数。

通过一系列举措,可见相关政府部门紧急部署、各就各位,组成危机公关小组并向上级汇报,利用各大媒体和官方微博将实时消息传递给民众,安抚民众情绪。

在受害者危机公关方面,事件发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各项善后救助工作和全市面上安全防范工作。

同时对“踩踏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调查。

对于此次事件中的伤者,市领导表示当务之急是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要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动员一切力量抢救伤员,千方百计挽救生命。

此外,市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偿赔偿方式以抚恤慰问伤员,妥善安排死难者后事,尽力安抚死难者家属。

在媒体危机公关的信息工作上,“踩踏事件”的危机公关也十分可圈可点。

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渠道越来越多,这就更易滋生谣言等虚假消息,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进而产生社会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事件
【上海市新闻办:已有36人死亡】截至上午11点,有36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送达医院前已无生命体征),47人受伤,除7人因轻微伤离院外,其余40人全部在院治疗,已查明身份的有33人。

伤员以年轻人为主,男12人,女28人,其中重伤13人,轻伤27人,重伤员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二,原因
1,据说,在23:50左右,外滩十八楼的楼上有人向楼下抛洒类似美金纸币,造成人群哄抢,也有行人驻足围观及起哄。

2,跨年灯光秀,吸引大量人流,超出广场的承载力。

3,政府的预防,解决措施不及时。

4,人流面临意外时,过分恐慌,导致失控。

5,相关预警机制不健全。

三,解决措施
总体,汲取国外踩踏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一套事前预防,事中解决,事后处理的机制体系。

具体,
1,举行大规模活动,应充分考虑场地的承载力。

2,政府应对大规模活动做好分流或者秩序维护的工作。

3,公民也应树立安全意识,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自觉规避人群过分集中的区域,同时要学会防护和逃生技能。

4,对于故意诱发人群恐慌的人或集团要进行严厉打击。

5,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及时预防踩踏事件的发生。

6,建立疏散通道,以及及时救治的人员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