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变奏_谈房树名的四篇小说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山药蛋派(P85-86)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锻炼锻炼》



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 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 情况的反映。 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 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 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平时作业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平时作业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精品】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

【精品】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 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7. 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会议”。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参考答案(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参考答案(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参考答案(全)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话语分层研究——以《金光大道》《创业史》《三里湾》为例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话语分层研究——以《金光大道》《创业史》《三里湾》为例

收稿日期:2017 06 05 作者简介:范伊宁(1993— ),女,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 2016年校级科研创新项目(2016YYB040)
第 2期 范伊宁:“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话语分层研究———以《金光大道》《创业史》《三里湾》为例
119

作的主体,作家有时会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的见 解与思考,对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塑造方式等,使 得作品中 出 现 了 第 三 种 “声 音 ”———作 家 话 语 或 者说是知识分子话语。不同作家对三种不同话语 的配置不同,一方面体现了特定时期作家的创作 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表明作家的创作立场。虽然 其中有大量的政治话语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 忽略作家在他们所处的特殊时代所做的努力。
第 36卷第 2期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
2018年 4月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8.02.008
Vol.36 No.2 Apr.2018
“十七年 ”农 村 题 材 小 说 的 话 语 特 点 主 要 是 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不同程度的融合,在不同 作品中还夹有作家本人的看法及知识分子话语。
(一)显性的政治话语 政治概念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概念,不仅仅用 于阶级斗争,有关民生的活动都是政治。《金光大 道》《创 业 史 》《三 里 湾 》作 为 政 治 色 彩 浓 厚 的 小 说,能够拥有众多的读者,与其政治意识形态民间 化的话语途径 有 很 大 关 系。 “政 治 话 语 ”是 一 个 相当宽泛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有其不同 的指向,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政治话语” 是指“新 中 国 是 人 民 民 主 专 政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划清 敌我界 限,镇 压 反 革 命 分 子,改 造 资 本 主 义 等 等”[4]。政治话语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占 据着绝对权威地位,它代表着国家意志和官方意 识形态。 在小说中政治话语往往通过小说中正面人物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3汇总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3汇总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 1949年至 P12. 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P23. 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P34. 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中引入了“两条道路” 斗争的观念, 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

P35. 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 和“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P56. “山药蛋派”又称“ 派”和“火花派”。

P57. 1962年 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 P108. 《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P89. 《铁木前传》从第 6章开始,一个叫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P1510. 在“十七年时期”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P1611. 《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P1712. 《创业史》的最大成就, 不是塑造了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 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P2313. “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P214.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3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3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 年的文学。

P1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P2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P3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P3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P5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P5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P10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P8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P15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P16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P17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P23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邪不压正》

小说描写的是中农王聚财一家及其闺女软英在 婚事上的四次波折。



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两篇读后 感: 这部小说不论从政治上艺术上都是相当成熟的, 它把解放区近三四年来的农民翻身运动绘出了 生动的画面,从面体现了党的政策出现了怎样 的偏差,又怎样得到了纠正…… ——韩北生
(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 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 习一些外国的东西。)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 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 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 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 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
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艺始 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是 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主张文学创 作要赶任务。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 新、短、通。
2.创作背景: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 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 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 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里湾》就 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
3.《三里湾》中的典型人物。 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 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 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
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 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 头第一段就是: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 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 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 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 地上的“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 选》、《入党》;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爱情》、 《小巷深处》、《在悬崖上》



1959年4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 《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 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 来,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 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 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 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 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 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 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 和诬蔑。

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 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 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 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 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
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艺始 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是 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主张文学创 作要赶任务。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 新、短、通。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短篇小说有:1950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 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 1958年的《锻炼锻炼》 1959年的《老定额》 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 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 1962年的《互相鉴定》 1964年的《卖烟叶》
(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

1.关于“文摊文学” 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 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 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 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 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
-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 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 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 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 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 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短篇小说有:1950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 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 1958年的《锻炼锻炼》 1959年的《老定额》 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 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 1962年的《互相鉴定》 1964年的《卖烟叶》
(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

1.关于“文摊文学” 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 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 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 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 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A.刘雨生B.梁生宝
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A.“糊涂涂”B.梁三老汉
C.“亭面糊”D.陈先晋
3.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赵树理把自己的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民。在“十七年”时期,只有少数作家对自己提出过这种苛刻的要求。比如,梁斌把自己的读者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当低的识字人,他在写《红旗谱》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每章的字数控制在千字左右;而赵树理则把自己的读者定位为不识字的人,他在写小说时总是先读给农民听。只有农民听懂了,小说才能在“政治上起作用”。为了让农民能够听懂,并有兴趣听,在表现手法和小说形式上就有意识地倚重民间文艺,特别是说书艺术的传统;而为了政治上的作用,在表现内容和艺术趣味上又必须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新的工作任务,不能迁就大众娱乐口味。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也正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理想。为此,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努力反映老百姓爱看的有政治主题的新人新事,而在艺术上又特别注意适应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A.陈先晋B.李月辉
C.盛佑亭D.刘雨生
7.《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
A.梁生宝B.郭世富
C.姚士杰D.郭振山
四、简答题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提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还在民风民俗的描写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态世界是中国新文学(当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突破和创造。无论是在乡村人物塑造的丰富、表现乡村世界的广阔,还是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具体切实,尤其是在表现乡村生活的自在和积极面上,它都达到了新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以阶级斗争理念来诠释农村生活的《艳阳天》,也充溢着欢快、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而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流派的形成,在“十七年”时期的文坛上是极为少见的,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史的意外收获。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中国当代文学-----习题

中国当代文学-----习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___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______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______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_______》,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______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______”。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_______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______》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________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_____的《青春之歌》等。

11.《______》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______》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当代文学 练习题

当代文学 练习题

填空题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8、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19、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23、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36、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派”和“火花派”。

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会议”。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的《林海雪原》等。

当代文学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填空题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8、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19、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23、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28、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34、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36、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泪流中砍掉了轿子, 并吩咐妻子从中挑几根好木料交给合作 “是的, 然而” 的老书生广爷代她写信的部分, 却是一串灰暗稀 社打车。 故事不新鲜, 但心理描写的恰当, 对中间人物的宽容 与谅解, 热烈的喜剧化处理, 都是可咀嚼的地方。 《引力》 写老爷子不入社, 儿子媳妇要入社, 老爷子闹情 绪, 负气出走来到单干户女儿女婿家。 “初来时也确实死心塌 地, 像真把家忘了似的” 时间一长, , 老爷子越过越不自在,没 “ 精打采的” 八月十五这天, 。 在孙子的央求和儿子媳妇的催促 下,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决意回家——同意入社。 回家路上爷 孙两个的对话非常精彩, 老爷子不断转弯抹角地打听儿媳儿 松里较持久的亮色。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这几篇小说有以下特点。 首先, “公事” 写 ——入社时保留了大量的的 “私事” —— 家庭琐事, 人际伦理, 心理世界。 《一天夜里》 叙述了一家三口 在同一事件面前的不同反应和父子冲突。 《花花轿子房》 写到 老花在时势剧变前不得不改弦易张的无奈与悲哀。 《引力》 写 老人与儿子儿媳不和终于又合好的故事。 作品中的情绪观念 较为复杂, 不是一个 “声音” 说话, 而是两个甚至多个 “声音” 在
从既定的写作规范出发考虑选材、 人物关系、 主题和 将心比心, 给人感觉并不可恶, 倒还亲切。 他们的情感、 观念、 一方面, 行为的左右摇摆、 游移不定带来了诙谐的喜剧色彩。 第三, 关心叙述技巧。 一方面, 这些作品表现出对多样化 叙事的追求,渔婆》 《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俱 全, 很符合文化修养不高的民众的阅读口味: 渔婆要单干打 鱼, 不入社, 青年干部小红给渔伙计作思想工作, 愿意跟渔婆 打鱼的越来越少, 渔婆很着急, 炸了小鱼请渔伙计, 给读书人 广爷送鱼, 求他给干部们写信说情, 给自己派几个人手, 结果 一场空欢喜。 其他三篇, 或者在高潮即将来临时嘎然而止 《一 ( 天晚上》 , ) 或者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转移到中间人物的内 心冲突上《花花轿子方》 , ( ) 或者从冲突解决时起笔, 中间穿插 故事的起因发展 《引力》 , ( ) 各有特色。 另一方面, 大量运用略 显笨拙的心理描写, 但是有时候非常成功, 特别是 《花花轿子 房》 老花的猜疑、 , 不安、 兴奋和羞愧, 都可见可感, 几乎是一篇 出色的心理小说。 第四, 小说叙述语言书面语化、 文人化。 人物的对话多为 口语, 叙述语言基本上是书面语, 随处可见这类叙述,褚主任 “ 却忽然把脸拉长了, 眼皮忽闪了几下, 渐渐阴冷起来。 曹利知 道, 在这时候, 主任心里一定想到了不快的事情。 ” “这老头子 ……像来子媳妇投去骄傲的目光, 不自觉地发出低沉的口哨, 以致使那爱嫉妒的薄脸皮的媳妇红着脸钻进了谷地, 偎在丈 夫的怀里呜呜的哭诉起来了。 “母亲没有动。沉一沉, ” 她微
末后才说:我也想不起来了, “ 爷爷。 先头我用碗送来好吃 《花花轿子房》 写轿子房的掌柜老花的困惑, 不入社不行, 了, “尽管他的轿子有着古老的传统, 老花是怎样地要强, 已经也 没有他立足余地” 。放弃老行当他又 “真舍不得” 。一位顾客 的偶然来访使他大喜过望, 他幻想着消失已久也期盼已久的 幸福兴高采烈地四处张罗轿夫, 但不得不悻悻而归: 以前的八 个轿夫现在都入了社, 生活好了, 不想再去抬轿子。 老花面红 的, 不是我妈叫我来给您送的么?” “唔。 老爷子又嘘了一口 ” 气。 “爷爷, 爷爷。 小荃子忽么想起来, 爷爷, ” “ 今天上午爸爸 还跟妈说您了呢。 ” “唔?唔?唔?” …… 相比之下, 《渔婆》 可就大煞风景, 但写渔婆求开口闭口
子情况的神态如在目前: “小荃子, 告诉爷爷, 是谁叫你来的?” 老爷子用生硬的声 音问道。 “爷爷, 小荃子用眼睛盯住爷爷冷淡的脸, ” “是我妈叫我 来接您的, 爷爷。 ” “唔。告诉爷爷, 真的是你妈叫你来的么?” “真的, 真的是我妈叫我来的, 爷爷。 ” “唔。 ” …… “爸爸妈妈提过爷爷么?” “提。 ” “说爷爷什么话?” “嗯—, 嗯—,小荃子望着爷爷的脸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 ”
参考文献: [1] 洪子程.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情节安排: 题材是当时要求的重大题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现入社不入社 的斗争; 人物和情节设置上, 安排三方面的力量, 先进人物, 比 如 《一天夜里》 的曹利和褚主任和 《渔婆》 中的小红和小喜等, 主张走合作化道路, 陈来子等落后人物反对, 中间人物老花和 老爷子摇摆不定, 经过斗争, 先进人物取得胜利, 中间人物得 到转化, 落后人物到教育; 进而赞美合作社, 为它的合法性做 证。另一方面, 这类叙述和并不符合 “规定” 的东西——日常 生活、 人伦关系和并不积极明朗的心理, 比如怀旧与失落感、 困惑、 无奈纠缠在一起, 作品主角多是中间人物, 叙述多样化、 文人化, 从而成为十七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变奏。从中我 们或许能看到作家调和个人言说与国家言说之间的紧张对 立、 寻找有限的自我表达的努力, 以及客观上对 “一体化” 的动 摇, 也有助于考察 “一体化” 在不同阶段达到的程度, 以及理解 “一体化” “真实状貌”《一天夜里》 的 。 写于 1954 年 9 月至 12 月, 《花花轿子房》写于 1955 年 1 月, 《引力》写于 1955 年 2 月,渔婆》 《 写于 1956 年 8 月, 也或可佐证 “在五六十年代的范 围和程度都很有限的艺术革新中, 短篇倒是表现了更多的探 索的锐气” 之论。故应给予以重视。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1
文 学 评 论
她接受了警告, ……” ( 《一天夜里》 ;老头眨眨眼 ) “ 说话。 在批评落后人物、 赞美先进人物和农业合作社的中间, 声叹息着。 经常混合着不具有 “革命性” 的东西。 比如体谅中间人物的私 心和左右为难, 认可在要走 “资本本主义道路” 的丈夫和政治 立场坚定正确的儿子中间左右为难的农妇的委屈与无可适从 睛站立了一会, 盘算一阵, 就朝向甘露村走去了, 身影渐渐埋 在黎明前的蓝色雾里。 ” “老花许久没有听见有人再来这样称 呼这个好听的字号了, 偶尔听到一句, 不禁引起他的悲伤。 ”
文 学 评 论
十七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变奏
——谈房树名的四篇小说
◎张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 房树名五十年代创作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 《一天夜里》 ( 、 《花花轿子房》 、 《引力》 《渔婆》 构成比较复杂。一方 和 ) 面, 这些小说按照既定规范选材、 安排人物、 主题和情节。另一方面, 一些溢出 “规定” 的日常生活、 人伦关系和个人心理得 以表现, 作品主角多是中间人物, 叙述力求多样化。在合乎十七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写作要求的同时保留了较多个人 化的意味, 从而成为这类小说写作的变奏。从中可看到调和个人言说与国家言说间的紧张对立、 寻找有限的自我表达的 努力, 以及客观上对 “一体化” 的动摇, 有助于考察 “一体化” 在不同阶段达到的程度及其 “真实状貌” 。 关键词 十七年 农村题材 短篇小说 变奏
天对他是有莫大的恩惠的。 正当他的营业陷于绝望的 ( 《一天夜里》 ; ) 哀叹事事不如人、 丈夫又不贴几的村妇的辛酸 “他想, ( 《一天夜里》 《引力》 ; ) 宽容、 谅解对既往生活的怀念 《花花轿 ( 子房》 《渔婆》 ; ) 同情年老体衰的老人在儿子儿媳与女儿女婿 之间游走的凄凉晚景 《引力》 。 ( ) 这些内容有效地缓和了形象 阐释政策观念时的僵硬。 第二, 出色塑造了中间人物。 “两脚是晃晃荡荡在十字路 口上的” 老花们的感受作者或有更多领悟, 都比农业社的积极 分子写得 “活” 。他们不做历史车轮前进的绊脚石, 也不做历 史车轮前进的助推器, 看问题实实在在地从眼前的物质利益 出发, 更接近 “大多数” 的生存真实。曹利的父亲就是想抓住 机会多赚些粮食 (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 “问题” 他的 顶多只是 趁人之危的道德瑕疵) 老花没有一味地反对合作社, 。 只是舍 不得老行当, 感情上有别扭。麻利精干的渔婆明确反对农业 合作化运动, 但她的抗议无效时, 便顺势求变, 卖乖讨好, 对着 鱼贩子喊:您这麻五先生!您看不见我们小豆村人人都在烈 “ 火通天地忙着开荒吗﹗没有功夫打鱼摸虾﹗麻五先生, 走您 的﹗没鱼﹗” 中间人物的塑造上体现了更多的宽容、 。 谅解与 时候, 忽然却又来了主顾, 这还不是天意吗?” “老花一听此 话, 犹如挨了闷头棍子, 立时眩晕起来。用不着计算, 总有一 分多钟的时间, 他觉得天飞地转开了。 人在这时候常常会 但, 变得更加精灵, 更加明白。 《花花轿子房》 ; 老爷子没有回 ” ( ) “ 头, 他倔强的山羊胡子在微微的凉风里一动不动, 他的身子也 没有动弹, 这时候老爷子的心像是吊起来似的左摆右摆不定。 他的眼睛对着面前的小路现出深深的渴望的光。 这蜿蜒的小 路直通到运河边上, 已经印上过他的无数个脚印了。可是现 在这条小路对他更像有了引力似的, 他的思想和希望都放在 这条小路上了。 《引力》 :东坡上有个篱笆院, ” ( ) “ 晚秋的扁豆 爬满了篱笆, 和寒霜斗争着,…” “红姑激动得脸红了, 她变得 更加美丽起来。 《渔婆》 。连词﹑ ” ( ) 副词、 代词的频繁使用, 不 同语体的生硬组合加强了叙述语言的书面语化, 带来了做作、 沉闷的弊病。 总体上看, 这几篇小说构成比较复杂, 题材、 主题、 艺术手 法和语言既有合乎的 “规范” 的成分, 又有明显的个人化倾向。
五十年代中期,房树名创作了《一天夜里》《花花轿子 、 房》 引力》 《渔婆》 、 《 和 等一批 “有意味” 的短篇小说。 《一天夜 里》 写农业社骨干分子曹利, 听说父亲要牵回已入了社的白瞎 马, 不知道要干什么。他明查暗访, 原来父亲嫌分红还不够 多, 说自己入社的马要是眼亮体健, 自家的 “囤顶就会更高, 囤 底更大” 。陈来子的马年轻力大, 但他没入社, 农业生产和日 常生活陷入了困境, 急需要钱, 于是同意加一笔钱换马。 发现 父亲走 “资本主义道路” 曹利决意要和他的可怕思想作斗 后, 争, 在今夜, “ 他要把事情的原委报告给褚主任去; 此外, 用拳 头擂开陈来子家的门, 帮助他家解决困难” 故事就此结束。 , 作品集中描写矛盾的酝酿, 如何激化留给读者, 颇为机智, 心 理描写大量出现, 对单干户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 使人感觉到 悠长也是罕见的家常温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