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孟子》三章》知识点、图文讲解
22《孟子》三章知识点《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zēng)益拂(bì)士通假字: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3.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孟子〉两章》知识讲解
《〈孟子〉两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成书,即《孟子》。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城:内城。
(三里之城.)2.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3.环:围。
4.池:护城河。
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6.委:放弃。
7.去:离开。
8.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至:极点。
孟子生平介绍与讲解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性本恶,强调礼制和法度的 必要性。与孟子不同,荀子更注重外在的规范和约束,而孟子则强调内在的道 德修养。
与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比较
孟子与墨家的比较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厚葬和繁琐的礼仪。孟子则强调仁爱和义理,认为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亲情和道义为基础,而非墨家所提倡的无差别、无差别的爱。
3
知言养气
孟子认为言论和气节是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应该通过培养正确的言论和气节来提升个人 品质。
伦理思想的影响和传承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01
孟子的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家学者
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2
孟子的伦理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
孟子生平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孟子的政治思想 • 孟子的伦理思想 •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 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早年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一生 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并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01
02
03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 力和特长。
循序渐进
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先从基础开始,逐步 提高,使学生能够逐步掌 握知识和技能。
启发诱导
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 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道德品质
幼儿国学课堂《孟子》原文讲解
幼儿国学课堂《孟子》原文讲解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揣着本泛黄的《孟子》,踏进了那间充满童趣的幼儿国学课堂。
一进门,就瞅见一群小脑袋瓜子,跟嫩豆芽似的,齐刷刷地转向我,眼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
我心里头那个乐啊,就像是被春天的暖阳照得舒舒服服的。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讲啥大道理,就来聊聊《孟子》里头的一个小故事,叫‘鱼我所欲也’。
”我边说边从包里掏出那本宝贝书,小心翼翼地翻开,生怕弄皱了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纸张。
“你们知道吗?孟子老爷爷啊,他特别会讲道理,就像咱们村里那个爱讲古的老爷爷一样,只不过他讲的是大大的道理,咱们得用心听哦。
”我故意拉长了声调,想让气氛更活跃些。
“老师,孟子老爷爷是不是有很多糖吃,所以才那么聪明?”一个小胖子,圆嘟嘟的脸蛋上挂着两团红晕,眨巴着大眼睛问我。
这话一出,逗得全班小朋友咯咯直笑,连我自己也忍不住嘴角上扬。
“哈哈,孟子老爷爷可不吃糖,他吃的是书里的‘智慧糖’。
来,咱们继续。
孟子说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我一边念,一边比划着,好像真有那么一盘鱼和一只熊掌摆在我面前似的。
“老师,我想要鱼,也想要熊掌怎么办?”另一个小家伙,瘦瘦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一脸认真地发问。
“嘿,你这小家伙,贪心不足蛇吞象啊!孟子老爷爷的意思是,有时候咱们想要的东西很多,但不可能都得到,得学会选择最重要的那个。
就像你妈妈做了红烧肉和青菜,你只能选一样先吃,明白了吗?”我笑着解释道,心里头暗赞这小家伙脑筋转得快。
讲着讲着,我发现这些小家伙们听得入了迷,有的托着下巴思考,有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模仿起孟子老爷爷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念起书来。
看着他们那股认真劲儿,我心里头那个美啊,比吃了蜜还甜。
“好了,咱们再来个互动环节吧。
谁能告诉我,如果你有两个玩具,一个是你最喜欢的小汽车,一个是新朋友送你的布娃娃,你只能选一个带出去玩,你会选哪个?为什么?”我话音刚落,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 地掌握孟子的理论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孟子等角色,深入理解经典内容 知识竞赛环节: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建议
孟子思想
孟子著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作品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立身处世之道、伦理 道德思想及教育思想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国 学经典孟子》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孟子的思想内涵和 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 高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适用人群
大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学爱好者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 念等。
学习目标设定
掌握《国学经典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 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习方法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 反复阅读,加深印象 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学习时间安排
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
《孟子讲义》五章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课文讲解
环:围。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也:发语词,判断句的标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皮制甲衣。 坚:坚固。 利:锐利。 米粟:粮食。 委:抛弃。
课文讲解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课文讲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移:使······改变。 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威胁暴力。 屈:使...服从。 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 傅险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 古代筑墙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 拆版后即成土墙。
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 已不见于记载。
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 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 而遭杀;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 荐,被桓公提拔为相。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亦有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选自《孟子》(战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常用下列一段文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段文字书法本段通解: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事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quan)亩之中,傅说(yue)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说】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
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①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古今异义
亲戚:
去:
池:
郭: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 逃跑 今: 到 ……去 古: 护城河 今: 池塘 古: 外城 今: 姓氏
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 域: 名词用作动词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
围 限制 使……巩固 震慑 征服
一词多义
孟子与《孟子》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 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 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 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 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 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 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最重要三种因素分别是——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结论 怎么样
事实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 “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 有一定进步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 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简介ppt课件
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
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
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
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
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
书,遂成《孟子》。
3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 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 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 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 透彻。
1
目录
孟子、《孟子》简介 词语讲解 分析结构 语言现象 典型例题
2
(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
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
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王〗称王
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
返回
19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 了“有”的前面。
返回
20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返回
21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 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孟子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 于国也》)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 喧嚷骚动)
返回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 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 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之 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返回
百步止 王好战,以战喻→鼓→接→走 五十步止 不百步→是亦走也 笑百步,何如
如知此→无望民多
于国尽心→河内凶→移民河东,移粟河内
河东凶→亦然
民不加多 何也
邻国无如—————————————— →民不加少 百步止 王好战,以战喻→鼓→接→走 五十步止 不百步→是亦走也 如知此→无望民多 笑百步,何如
返回
课文结构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① 于国尽心
梁惠王
民不加多
移民移粟 不尽心 民不加少
邻国之君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③④ 五十步笑百步 王道之始 斯天下之民至焉。⑤⑥⑦ 王道之成
君王的态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王道之始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
数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六国 论》)
Cù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 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uò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 将兵(《陈涉世家》)
【教育资料】《孟子》选读(知识讲解)学习专用
《孟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孟子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字词汇总字音数罟(cù gǔ)洿(wū)池施施(yíyí)卒然(cù)沛然(pèi)枯槁(gǎo)恶乎定(wù)孳孳(zī)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ié)弑君(shì)走圹(kuàng)驱爵(què)鹯(zhān)暴之于民(pù)朝觐(jìn)庶几(shù jǐ) 羽旄(máo)之美孺(rú)子怵惕(chù tì)恻(cè)隐铄(shuò)荑稗(tí bài)强(qiǎng)恕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2)蚤.起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
4)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5)由.水之就下通“犹”,就像。
6)为丛驱爵.者通“雀”,鸟雀。
7)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8)今之乐由.古之乐通“犹”,如同。
9)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
10)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只是。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品德培养
孟子注重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应关 注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方法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应根 据孩子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 方法。
孟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启示意义
社会公正
孟子主张“仁政”,强调 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应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 会公平。
人与自然和谐
孟子提倡“天人合一”, 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 资源。
实践意义
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离娄上”:义利之辨与君子人格塑造
义利之辨
探讨孟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强调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
君子人格塑造
分析孟子所倡导的君子品质,如仁、义、礼、智等。
“万章下”:孝道观念及其现代价值
孝道观念
阐述孟子关于孝道的观点,强调孝道是为人之本。
名句体现的思想
体现了孟子的艰苦磨炼和成就大事业的思想,即只有通过 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艰 苦的努力和磨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艰苦 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04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探讨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
01
02
03
则,不为外物所动摇。
03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不被金钱
、权力等外物所诱惑和左右。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做一个
有尊严、有骨气的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名句含义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资料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
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
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
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
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
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
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
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
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
,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
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
孟子鱼我所欲也讲解
4、“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5、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不单,不仅
这种
都
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本性
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这种本性”是指什么? 指义重于生,舍生取义。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孟子及《孟子》
•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及的再传弟子。战国时代
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世称“亚圣”。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大学》《中庸》 《孟子》《论语》被南宋朱 熹定为”四书”.)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也;
礼也; 智也。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教子”
孟母教子
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受到严格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 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布般半途而废。“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写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异义 钟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连词,转折关系) (连词,转折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递进关系,尚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孟子外书》:孟子受业于子思的儿子子正 (即孔子的曾孙)。
• 附:孔子-孔鲤(伯鱼)-孔伋(子思)
孟子与子思
• 可见,孟子虽未直接受业于子思,但不管 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还是子思的后代, 孟子都确实受到子思思想的很大影响,并 最终通过子思上接于孔子。
•
• 梁国:
• 前往原因:梁惠王正在招贤纳士;
• 离开原因:梁惠王之子梁襄王继位,望之不似 人君。
16
7/22/2020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 齐国:
游历(四)
• 前往原因:1、颇有作为的齐宣王即位,孟 子亦曾“为卿于齐”。2、孟子曾多次批评 齐宣王,“王顾左右而言他”。
• 离开原因:1、攻燕之事;2、离开齐国时, 等待齐宣王追回,未果。
游历(二)
• 回到自己的邹国: • 滕国国君去世,滕国太子欣赏孟子,向其请
教是否举行三年之丧。
• 鲁国: • 前往原因:弟子乐正子助理朝政。 • 离开原因:鲁平公听信宠臣臧仓谗言,未能
见孟子。
15
• 滕国:
游历(三)
7/22/2020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 前往原因:颇有交情的滕太子继位为滕文公。
• 离开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孟子讲解
总述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 哲学、教育等思想学说,不 仅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 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 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 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一:孟子的身世
• 孟子,名轲, 字子舆,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是 继孔子之后儒家 重要的代表人物。
游历(一)
7/22/2020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 齐国:
• 前往原因:稷下学宫。
• 离开原因:1、未能与齐威王见面;
•
2、与有“不孝”之名的匡章交往。
• 宋国:
• 前往原因:宋王偃准备实行王政。
• 离开原因:宋王身边缺少贤臣,希望变失望。 戴盈之“月攘一鸡”之事。
14
7/》的结构
• 《孟子》七篇都是取首章第一、二句中二三 字为篇名,并无实际意义,在这一点上与 《论语》相同,所以赵岐据此说《孟子》是 拟《论语》而作。篇下分章,每篇章数不一, 全书共计二百六十一章。每章字数不等,多 则千余字,少则十几字,全书共计35370多字。 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
• 回到自己的邹国,以后再也没有出游。
17
六:著 述
• 孟子晚年,除了继续收徒讲学外,主要是 著述,并最终完成《孟子》一书。
• 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一起充分开展 对话,并将自己的思想加以整理和系统化, 形成《孟子》7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两卷, 故共为14卷。
• 对《孟子》的成书经过,大体有三种说法。
《孟子》成书的三种说法
• 一:以东汉赵岐、南宋朱熹为代表,认为该书完 成于孟子生前,作者是孟子自己。
• 二:以唐代韩愈、北宋晁公武等为代表,认为 该书是孟子死后完成,是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共同记述的。
• 三: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所说,孟 子周游列国,因其思想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 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由此人们认为《孟子》一书在 孟子生前已基本完成,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但 有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写作。第三种说法 最接近事实。
• 子思的代表作为《中庸》。《孟子》一书 与《中庸》思想一致,连部分文字都相同。
• 孟子思想与子思密切相关,史称“思孟学 派”。
四:授 徒
• 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从30岁 左右,便开始收徒讲学。
• 孟子周游列国,学生很多。“后车数十乘,从 者数百人。”
•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孟子为邹人
• 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邹地(今山东邹 县),他是鲁国贵州的后裔(邹为鲁国 的附属之国)。具体来说是孟孙氏的后 代。
• 鲁桓公的三位庶子称为“三桓”(孟孙、 叔孙、季孙),孟孙嫡系称为孟孙氏, 其余支子改称孟氏,这个孟氏,就是孟 子姓氏的由来。
关于孟子的父亲
• 关于孟子父亲的记载,非常之少。 据《春秋演孔图》等书记载,孟子 父亲名激,就是孟激,字公宜。
被称为“亚圣”。
孟子
孟子的生卒年
• 关于孟子的生平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 为其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享 年84岁。这个时间正好是战国时代的中期。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 由于资料的缺乏,对孟子的生卒年,还有其他 的不同说法。如清·魏源《孟子年表》中认为: “公元前385年——公元前289年),享年97岁。 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 此说法是否属实,还得打个问号,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孟子。
• 据说,孟子幼时就失去了父亲。
关于孟子的母亲
• 关于孟子的母亲,据《春秋演孔图》 等书记载,孟子母亲姓仉(音掌), 其他不详。
• 但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古书记载非 常之多。如韩婴《韩诗外传》、刘向 《列女传》等。
二:母教:孟母教子的经典故事
• 一、 孟母三迁 • 二、孟母断织 • 三、买东家豚肉 • 四、不敢去妇
邹城孟母三迁祠
三:受 业
• 孟子出生时,孔子已去世一百多年,相距 有三四代人。孟子受业于何人,至今亦尚 无定论。
• 《孟子》:“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 淑诸人也。”
• “私淑诸人”为何人?
“私淑诸人”为何人?
•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受 业子思之门人”。或认为是子思的弟子,或为 其再传弟子。
《孟子》目录
• 《孟子》共有七篇:《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据《汉书·艺文志》记 载,《孟子》有十一篇。除流传于今的七篇外, 还有外书四篇,即:《性善辩》、《文说》、 《孝经》、《为政》。赵岐认为外书是后人伪 托之作,他说:“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 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 也”,因此不给它作注,以后便逐渐亡佚了。
五:游 历
• 孟子大约45岁之前,就开始了各国之行。 曾先后到过齐、宋、邹、鲁、滕、梁(即 魏)等国。其中到齐国的次数最多,时间 也最长。
• 孟子每到一国,或与国君,或与大臣、士 大夫交流,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对世事发 表议论,提出建议。
• 尽管他曾受到各国诸侯尊敬和礼遇,但其 主张最终却很少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