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作用的成因
普通地质学—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7、9%,主要分布在地壳表层,在地表出露的三大类岩石中,其面积占75%,是最常见的岩石。
沉积岩中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许多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一、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是大气、水和生物。
它们构成了地球系统的三个外部层圈。
1、大气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圈从下向上依次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等。
对流层:顶面高度在10-16km范围,温度从地面由下而上逐渐降低。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平均每上升1km,气温约降6、5℃,其顶面温度约-55℃。
大气中的水汽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即对流层顶)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高度的大气层。
层内温度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底部温度随高度变化不大。
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汽,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
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及高能粒子的袭击。
中间层:自平流层(50公里)顶到85公里之间的大气层。
在中间层顶层,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
大气环流:低纬度地带气温高,高纬度地带气温低。
气温不同,导致空气密度不同。
气温高的密度小,气温低的密度大,使得低纬度地带温度高而密度小的气团上升并向高纬度地带运动,而高纬度地带温度低而密度大的气团下降并沿地面向低纬度方向运动,形成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大气圈的地质意义:①大气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氧气—氧化作用,生命的存在;二氧化碳—植物制造有机质、生物成岩,参与化学反应;水—风化作用,流动成风,动力。
外力地质作用讲解
2、高原和山区: 山前冲积扇、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多呈带状(实例)
例1
1、下列岩石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C
2、下列各组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沙丘、冲积平原 B、三角洲、冲积扇
C、戈壁、三角洲
D、沙丘、冲积扇
D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10.该地区成为著名旅游地的优势在于 A.地处热带,风景优美,环境承载量大 B.景观具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季节特点 C.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D.水陆交通通达性好,旅游地吸引半径大
C
例6
08江苏卷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
已知图中仅山地岩浆岩中有原生金矿,但地质工 作者在A处沙层中就发现了金砂,用外力作用解 释该现象的成因。
思维训练 (09北京卷)
分析方法:内 外力共同作用
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冲积平原: 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形成沿河 聚落带、沿海聚落带(实例)
冲积扇平原有哪些有利于 生产建设的条件?
河漫滩 平原
我国哪些大城市分布 在河漫滩平原上?
说明下列地貌名称及外力作用
A
B C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沙漠壑、长江
三峡
冰川地貌: 青藏高原
喀斯特地貌-流水侵 蚀:云贵高原
流水沉 积:冲积
扇、冲积 平原、河 口三角洲
C.大陆架
D.沙丘
4.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
地质作用
56
24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根据震源的深度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以几km 到20km为最多。虽然震源浅,但波及范围 较小,能量集中,故破坏性极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下,震源 深,波及范围很广,能量分散,破坏性往往 较小。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发生在 720km以上。
56 2
第一节 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任何地质作用都要消耗能量,根据引起地 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分为内能和外 能两大类。 1.内能: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A.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B.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是地热的主要来源。 C.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 物体的能量。
56 47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据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分为4种: 1.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 用,原岩矿物绝大部分被粉碎成隐晶质、细 晶质粉末,具明显的带状和眼球状构造。 2.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发生 的变质作用,温度和挥发组分是主要因素。 分为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6 7
第一节 概述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 所,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 散沉积物的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固结成岩 石的作用。 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促进地壳物 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建设和破坏 两方面的作用,不断破坏原有的岩石、矿 物、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面形态,同时又 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构 造和地面形态。
56 40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四)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由于周围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发 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有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 作用。 1.岩浆的分异作用 分为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岩浆在熔融状态下,由于重力 影响而分异成几种互不混熔的岩浆作用。 通常底部比重较大,含金属硫化物,中部 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上部为酸性岩浆。
4.1地质作用与地形
4.1 地质作用与地形一、基础知识1.地表形态: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中,将地形和地貌合称为地貌(也称地形)。
2.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而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和 变质作用 。
其中, 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简要说明其分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思考回答:为什么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因为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统称为外力作用。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1.图示主要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拓展提升一: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滨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2.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以流水作用为例简要说明。
上游侵蚀---高山峡谷中游搬运---河道变宽下游沉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拓展提升二:结合资料简要说明我国的典型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张家界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地质基本知识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
地层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 切割律
7.3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三、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
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 律。
由于后期地壳运动经常使地层发生变动(倾斜、倒 转等)改变了原始的地层层序。
新的岩层沉积在较老
40 cm
的岩层之上。如果它们
没有被构造运动扰乱的
20
话,岩层的相对年代可
侵入体和被侵入围岩之间的关系。 侵入接触
捕虏 体
侵入接触的 识 别 标 志:
➢ 接触带上有接触变质的现象(围岩)。 ➢ 接触带附近,侵入体中有围岩的捕虏体。 ➢ 侵入体切割(切穿)围岩层理。
捕虏体——在岩浆侵入时落入岩浆中而末被完全
融化的围岩。
5.沉积接触
表现:沉积的地层直接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 间有广泛剥蚀面,剥蚀面与沉积岩层平行,沉积 岩中无接触变质现象。
7.3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三、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
切割律:不同时代的岩层或 岩体被侵入岩侵入穿插时, 侵入的岩体时代新,被侵入 的岩层或岩体老。
7
6
1
5
42
3
绝对年代的确定
利用同位素技术测定岩石所经历的实际时间, 又称同位素地质年代。
原理: 放射性元素有其固定的衰(蜕)变常数。根据保 存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母体同位素的含量和子 体同位素的含量分析计算,可得出经历多长时间才 能有这样子体和母体的比例。
7.4 地质构造
二、褶皱构造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褶皱。 单一弯曲称褶曲。 ➢褶皱基本要素:
核、翼、转折端、拐 点、枢纽、轴面、轴迹、 脊线、槽线等。
核:褶皱中心部分岩层 翼:褶皱两翼岩层 转折端:褶皱从一翼向另 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 拐点:相邻背斜和向斜的 公共翼上的弯曲面向相反 处的转折点 枢纽:同一岩层的层面与 轴面的交线 轴面:相邻褶皱面上由多 条枢纽组成的几何面 轴迹:轴面与层理的交线 脊线(槽线):背斜(向斜)的同一褶曲面上最高点(最低点)的连 线
地质作用
(二)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分为:浅成侵入和深成侵入。 1、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部(3—6km以上)地 层承受的静压力较小,脆性大,在断裂发育的部 位,由于层间结合松散,岩浆以机械力为主挤入 围岩的过程。 由其所形成的岩体叫浅成侵入体。常见的浅成侵入 体有:岩床,岩饼、岩盘、岩墙(岩脉)
(二)侵入作用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15%,多为浅源);
• 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地震带(多为6级以下); • 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 我国地震分布:
• 我国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形成的 三角区内,地震频繁,且以浅源为主,烈度大。主要有: • 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 • 郯城→庐江地震带(郯庐大断裂); • 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经山西到渭河平原); • 横亘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过甘肃文 县、沿岷江、经川西达滇东); • 西藏→滇西地震带。
2、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较深处(3-6km以下) 由于压力和温度较高,岩浆以热力熔化围岩,且 自身缓慢冷却的过程。 由其所开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主要成岩基、岩 株。深成侵入岩矿物为金晶质等粒的粗中粒结构。
3、岩浆在侵入围岩的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发生 的作用: 1.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地下深处的原始岩浆在 向地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部分地熔融围岩并使围 岩成分混染于岩浆之中的过程。 由于同化、混染作用的存在,原始岩浆的种类只 有数种,却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石。 混入岩浆中未熔化的围岩碎块称为捕虏体。 2.结晶分异作用 指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 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1、火山的结构: 火山堆: 火山喉管:火山颈: 火山口:火山湖:火山口的熔浆冷凝收缩成 的凹地积水。
地质成因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⑴.残积(el):基岩遭受风化作用后(包括物理、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残留原地的产物,一般未经搬运。
包括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
风化剖面一般由下至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和强风化带。
⑵.坡积(dl):在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起来的风化产物。
⑶.重力堆积(xd):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麓堆积的粗粒碎屑物,又称坠积物。
⑷.滑坡堆积(del):在重力、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下,整个岩体沿斜坡下滑,产生的堆积物。
⑸.土溜堆积(又称泥流堆积)(s或df):斜坡的土层经充分渗透雨水浸湿后,成塑性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向下滑动,形成堆积物。
⑹.冲积(a1):河流堆积,又称淤积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内。
⑺.洪积(p1):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主要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o⑻.湖积(l):湖水在湖盆里的堆积物,包括机械、化学与生物的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堆积物。
⑼.沼泽堆积(h):由生长茂盛的植物,在经常积水的沼泽地,以生物与化学作用为主形成堆积物。
⑽.海相沉积(m):由波浪或海流搬运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包括滨海、浅海、深海和泻湖等地区的沉积物。
如珊瑚礁与海滩岩、海成淤泥质堆积物等。
⑾.化学堆积(eh):由各种化学作用形成的沉淀物。
⑿.冰碛(gl):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物质。
一般分两大类: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搬运的物质,叫运动冰碛;经冰川搬运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叫堆积冰碛。
一般所说的冰碛,即指堆积冰碛。
⒀.冰水沉积(fgl):是冰川融水沉积物,由砾石和砂粒组成。
它不同于冰碛,有一定分选性和层理结构,与一般河流冲积层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夹有大漂砾和冰碛透镜体,并且同冰碛层有紧密的接触关系。
常是地下水的良好含水层。
⒁.冰湖沉积(lgl):冰湖又叫冰川湖。
由冰川掘蚀或冰碛堵塞等原因形成的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前者称冰蚀湖,后者叫冰碛湖。
地质成因
§1-4 第四纪沉积物(层)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
1.4.1 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1.4.1.1残积物(Q el )(Q 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下同此。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见书第8页图1-1)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
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
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
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
高考一轮复习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常见内力作用(为主)地貌的形成过程①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过程: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
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过程、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②火山(玄武岩山体)的形成过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
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③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是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是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为主。
如: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
④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积形成平原。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⑤断层湖的形成过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如: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⑥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
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典型例题:[例1]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答案与解析]解析:据图可知,图中B处于断层陡坡范围内,A处于其外的点苍山山上。
不难看出,洱海在内的范围应该属于断裂下陷构造,即地堑。
A处的点苍山则属于地垒山(断块山)。
B处为耕地,周边河流较多,双处于断块山脚,可以推测为冲击平原。
再按照相关地貌类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普通地质学第八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描述岩石的颜色,常用复合名称描述,有时加以深浅
字样,如紫红色、蓝灰色、深紫色、浅灰色等。凡是复合 颜色,前面的是次要颜色,后面的是主要颜色。
现在油田上描述颜色时用数字代替:
0
1
2 紫 色
3 褐 色
4 黄 色
5 绿 色
6 蓝 色
7 灰 色
8 黑 色
9 10 棕 色 杂 色
白 红 色 色
+和-代表深和浅。 如:-57就是浅绿灰色。
沉积方式及沉积物: 1、机械沉积-碎屑沉积物:受重力的影响。重的物质搬运 距离近并先沉积,反之。 2、化学沉积(物):受化学反应的控制。在真溶液中,难 溶的物质先沉淀,反之;胶体质点沉积是通过中和作用或水 蒸发作用。 3、生物沉积(物):生物有机体直接发生堆积。
5、固结(成岩)作用 ——自然界的各种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 1)影响成岩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1.内因:沉积物的原始成分和结构。 2.外因:压力、温度、水和水溶液中的物质以及微
四、沉积岩的构造
构造是指碎屑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或沉积后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 作用形成的。
(一)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 于沉积物表面(层面)方向变化而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 构造。是与岩浆岩、变质岩区别的重要标志。
层没有限定的厚度,其厚度变化范围很大,可自 数毫米至数十米,但通常是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按厚 度可划分为: 块状层(>lm)、 厚层(1.0~0.5m)、 中层(0.5~0.1m)、 薄层(0.1~0.01m)、 微细层或页状层(<0.01m)。 说明:层可以根据它在成分和结构上的不连续性 与上下邻层区分开。
常见的层理构造:
四川省宝兴县陇东大理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省宝兴县陇东大理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宝兴县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区,曾荣膺“全国文明县城”。
宝兴县地处武陵山区,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大理石资源最为显著。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和成因方面对宝兴县陇东大理石矿矿床进行浅析。
一、地质特征陇东大理石矿位于宝兴县东北部陇山脚下,总面积达6.6平方公里。
该矿床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
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石英质片岩等,沉积岩则为砂岩、泥岩和石灰岩。
其中,石灰岩是陇东大理石矿的主要矿物。
陇东大理石矿的石灰岩岩层厚度较大,最厚可达30米。
岩石结晶粗大,质地致密,采用后纯度高,是制作建筑材料的重要原料。
由于岩石厚度大,因此每年可开采石材20万吨以上,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大理石矿之一。
二、成因机制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石,它的形成源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由于岩石成分的变化或原岩的沉积质量不同,石灰岩通过变质反应变成大理石。
在地球内部,石灰岩会受到高温高压和流体的作用,经过碳酸盐的化学作用和晶体变化,形成了大理石。
大理石中晶体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地下流体对石灰岩的作用。
此外,当石灰岩中含有其他元素时,大理石的成分也会发生改变,形成不同种类的大理石。
陇东大理石矿的形成源于琴岩期的古河流沉积物。
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中,这些沉积物经过高温高压和地下流体的深加工,形成了储量丰富的大理石矿床。
因此,陇东大理石矿的成因机制主要是地质作用和流体作用的共同作用。
总之,陇东大理石矿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里的大理石矿具有良好的质地和结构,分布范围广泛,是地球科学研究和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材料之一。
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云南勐腊县是中国著名的铜矿区之一,该地区铜矿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矿产资源的开发者和投资者前来探索。
勐腊县地区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以及成因一直是地质学家和矿产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勐腊县地区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浅析,以期对该地区铜矿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地质背景勐腊县地处滇西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体呈南北倾斜的趋势。
该地区属于滇西北造山运动的结果,地层多为古生代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岩性主要有页岩、砂岩、石灰岩等。
地质构造以隆起为主,伴随着大规模的断裂和褶皱构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二、铜矿成矿地质特征1. 矿床类型勐腊县地区铜矿主要呈现为矽卡岩型和矽卡岩-碳酸盐岩型铜矿床。
矽卡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中部和西北部,矽卡岩-碳酸盐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
这种类型的铜矿床在勐腊县地区较为常见,资源丰富。
2. 矿床构造特征该地区铜矿床的构造特征以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断裂带,褶皱构造则表现为东北西南向的规模较大的褶皱。
矿区的构造复杂,形成了多个断裂带,这为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矿床岩石特征铜矿床的岩石主要为含铜矿物的矽卡岩和碳酸盐岩,其中矽卡岩中常含有辉石、石英、长石等矿物,碳酸盐岩中则含有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岩石中都蕴藏着丰富的铜矿物资源。
三、铜矿成因浅析1. 地质作用勐腊县地区的铜矿成因主要受到了构造作用和热液作用的影响。
构造作用通过断裂和褶皱构造的形成,使得地下岩石发生了变形和破碎,为热液的迁移提供了通道和空间,而热液作用则是铜矿成矿的主要过程。
热液在地下通过对岩石的浸染和溶解作用,将其中的铜矿物质溶解,并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成矿石。
2. 地质条件勐腊县地区地质条件对铜矿成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层较为完整,矿产资源丰富,这些地质条件为铜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能量。
不良工程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
不良工程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摘要:文中分析了本工程位于呼包断陷盆地东北部,此断陷是一个大青山隆起平行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场地内不良工程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处理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处理方法一、工程概况建苑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为31459.97m2,(不包括车库)。
其中A座6880.93m2,地上6170.6m2,地下710.33m2;B座12303.48m2,地上11539.22m2,地下764.26m2;C座12275.56m2,地上11511.3m2,地下764.26m2,地下车库9605.9m2。
勘察依据:(1)合同(2)建筑物平面位置图(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8)工程地质手册(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10)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1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NB/DBJ-23-2006勘察目的和任务根据甲方提供的建筑物规模特征相关资料,建筑物重要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根据规范规程和强制性标准,并结合设计要求。
(1)场地内不良工程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处理方案和建议。
(2)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变化幅度水化学类型及水土对建筑物基础的侵蚀性(4)可液化土层的层位及分布范围,并进行砂土液化判定(5)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埋藏物(6)地层剪切波速测试,确定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为建筑物抗震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及有关参数(7)提供基坑开挖和支护设计所需岩土技术参数,并提出基坑支护建议(8)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二、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根据本工程的岩土工程的岩土勘察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24眼,孔深10.00—31. 00米,外业勘察工作采用DPP100—4D型钻机4台。
地质作用形成过程
设问3:指出甘肃中部黄河石林与云南石林的区别。
设问3参考答案: 甘肃中部黄河石林形成过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 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 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 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 动,引起海陆变迁和
地势起伏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 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整体到 破碎的过程。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 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的 碎屑物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 堆积的过程。 (5)固结成岩作用
1、描述“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描述的精细化。 2、解题的方法步骤:
(3)反推过程
(1)分析现状
(2)了解过往
(4)组织作答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学案练习
小结归纳: 描述“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描述的精细化。
典例再现
图2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
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 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 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题。
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地理成因过程,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导致的地质变化。
它主要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作用。
风力是指风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风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风蚀作用和风沉积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力通过吹动沙粒,产生风蚀现象,形成沙丘和沙尘暴。
而在沙漠地区,风力通过吹动沙粒,逐渐形成移动的沙丘和沙漠化现象。
风力还可以将风沙沉积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沉积物上,形成风积沉积层。
水力是指水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水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蚀作用和水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流动,搬运、冲刷和溶解岩石和土壤,改变地貌。
流水侵蚀作用还可以形成峡谷、洼地和瀑布等地貌现象。
水沉积作用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减速,悬浮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地层和沉积岩。
冰力是指冰对地球表面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有冰蚀作用和冰沉积作用。
在寒冷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冰雪融化后形成的冰川运动,会带动被冰雪覆盖的岩石和土壤,形成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会形成U型山谷和冰碛石等地貌现象。
冰沉积作用主要是由于冰川融化后搬运的碎石、砂石和黏土沉积下来,形成冰碛层和冰碛岩。
外力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和地下的重要地理力量,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力地质作用会改变地质形态和地貌特征,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和地质现象。
同时,外力地质作用还可以改变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
总的来说,外力地质作用是指风力、水力和冰力等外力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它们通过改变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和地质结构。
外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貌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外力地质作用,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读下图,回答12-13题
3、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中所示方案中,
构造稳定、地基稳定结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上图四种地基构造不是由水平挤压运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以下问题:
。
(2)图中A、B、C、D四处,属于向斜的是
,
判断理由是
;属于背斜的
构造 受力 岩层变化 地表形态 主要区别 图解 名称 情况
褶皱 挤压力
波状弯曲 变形
高大的 褶皱山脉
岩层连续完 整
挤压力 破裂并沿 断层 或 破裂面有
岩层失去了 块状山地 连续完整性
拉张力 明显位移
பைடு நூலகம்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 1.(2011·广东文综)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C.地震 D.火山活动
6.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共同
点是
D
A.都是东西走向的山
B.都经受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山顶浑圆
C.都属于断层山
D.都处在板块交界处
7.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D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8、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对地貌的影响 典型例子
地垒 地堑
岩体相对上升 山岭或 高地
岩体相对下降 谷地或 低地
我国的东岳泰山、西 岳华山、江西庐山
我国的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判断断层的依据:一是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岩层 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第一章 地壳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概述
概述 1.地质作用概念: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 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营力:引起这些变化的自然动力. 3.地质作用的分类:按作用能源不同,分为内力 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山崩地裂,地震,火山 爆发,海陆变迁等改变着地壳的面貌. 4.变化形式: 1)渐变:如珠穆朗玛峰的崛起,荷兰海岸的 下降; 2)突变:地震,火山爆发等.
2.岩浆作用 1)岩浆:地壳深处的一种富含有挥发性物质的高温高压的粘稠 状硅酸盐熔融体,其中还含有一些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 2)岩浆分类:根据SiO2含量 A.基性岩浆: SiO2小于52%,Fe,Mg氧化物较高(岩石色 深),比重大,含气体少,粘度较小,易流动. B.酸性岩浆: SiO2大于65%,Fe,Mg氧化物较少(岩石色 浅),比重小,含气体较多,粘度大,不易流动. 3)岩浆作用:在地壳运动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 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4)岩浆作用方式:两种 A.喷出作用:岩浆直接喷出地表的作用,形成喷出岩.包括液 体,固体和气体三种物质. B.侵入作用:岩浆由地壳深处上升到地壳上部的活动过程.形 成浅成侵入岩和深成侵入岩.
火山口-在火山上圆锥状凹坑.几公里宽. 火山口
Crater Lake .国家公园 卡斯卡达山脉 俄勒冈州 国家公园,卡斯卡达山脉 国家公园 卡斯卡达山脉,俄勒冈州
Cinder Cone 火山渣锥 (Wizard Island)
Mount St. Helens before May 18th, 1980 8:32 a.m.
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 五大连池 火山地质遗迹
五大连池--木排状熔岩 五大连池 木排状熔岩
地质作用
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 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
流水化学侵蚀作用 (流水溶蚀作用)
一线天,是我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 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较 为知名者有峨眉山、华山、黄山、江郎山、 武夷山、九宫山、三清山等处的“一线天” 美景;由于“一线天”景观奇特,已成为许 多风景名胜的热门景点;从地质学的角度来 看,最常见的“一线天”大都出现在石灰岩 地区,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但也有“一 线天”是由断层形成,与前者相比,其不同 处在于它们两侧的岩石有上下左右的位移。
根劈作用
风动石——福建东山岛风景名胜区的海滨崖 上,有一块重约200吨的临海巨石,状似玉 桃,底部触地仅数寸,风吹石动,故名“风 动石”,然而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倒,有“天 下第一奇石”之称。
花岗岩风化作用
女王头 风化作用+海水侵蚀作用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 化产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图11为不 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地形类型 地势起 伏 西部以高原山 地势起 地为主 伏大 海拔数据 典型地 貌 多在500 水蚀和 米以上 风积地 貌 多在200 流水沉 米以下 积地貌
东部以平原丘 地势起 陵为主 伏较小
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山地高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 相对高差大(地势起伏大)。
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当溶洞大面积发育时,可引起溶洞顶部的塌 陷。此时原溶洞中的地下河转化为地表河流, 在其流动过程中可侵蚀搬运走这些塌陷的碎屑 物质,被地表河流改造后,其转化为一个个小 平原,称为岩溶平原。原无溶洞也无塌陷的地 方,变成了耸立的山峰,称为峰林。
峰林 岩溶平原
风蚀 蘑菇
风蚀城堡
风力侵蚀地貌
总结地质作用
总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表现,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和地质过程两个方面。
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和地下岩石的运动和变形,而地质过程则是指地质力学、地质化学和地貌发育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和过程。
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形态、构造和地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地质构造运动构造活动构造活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运动和变形,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两个方面。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地壳的整体性运动,包括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带形成。
地球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层的地壳被分为若干块板块,这些板块相对运动并以板块边界为界,形成了板块构造。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发散运动和汇聚运动。
边界运动是指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包括边界消失和边界形成两种情况。
发散运动是指板块远离边界进行分离,形成新的边界。
汇聚运动是指板块相对运动而相互接触并形成新的边界。
地壳运动带是地壳运动的集中区域,通常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形成了山脉、平原等地貌特征。
地壳运动带主要包括隆起带、断裂带和构造带。
隆起带是指地壳升起并形成山脉的地带,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断裂带是指地壳发生断裂并形成断裂带的地区,例如旧金山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构造带是指地壳在构造运动中形成复杂的构造形态,例如阿尔卑斯山山脉。
2.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壳中发生的震动现象,它是由地壳的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是地球地质作用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也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
地震活动不仅对地球的地形和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指地壳中岩浆的运动和喷发,它是地球地质作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浆活动主要包括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活动两个方面。
1.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指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的过程。
岩浆是一种高温、高粘性的物质,由地壳深层岩石的熔融产物组成。
当岩浆在地壳中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岩浆的浮力和构造应力等因素的作用,岩浆会向地表喷发。
火山活动不仅对地球的地貌和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广西天等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023年 6月上 世界有色金属79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广西天等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林超盛(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福建 龙岩 364000)摘 要:砂金矿的探采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天等岩溶型砂金矿是早期远地形成的金矿体或含金矿源层裸露地表经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后由地下暗河中的水介质搬运迁移至岩溶漏斗、溶洞中堆积,形成岩溶充填砂金矿床。
砂金的形成主要受成矿物质来源、新构造运动、气候及水动力等四个基本条件控制。
关键词:砂金;岩溶型;风化剥蚀;暗河;岩溶漏斗;溶洞;物质来源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11-0079-3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Tianzhou Gold Placer Deposits in GuangxiLIN Chao-sheng(The Eighth Geological Brigade of Fujian Province,Longyan 364000,China)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and mining of placer gold min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has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ianjun karst type placer gold deposit is an early remote formed gold ore body or the exposed surface of gold bearing source layer, after long-term weathering and Denudation, transported by the water medium in the underground river to the karst funnel and karst cave for accumulation, forming a karst filled placer gold deposit. The formation of placer gold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four basic conditions: mineral source, neotectonic movement, climate, and hydrodynamic forces.Keywords: placer gold; Karst type; Weathering and erosion; Underground river; Karst funnel; Karst caves; Material source收稿日期:2023-03作者简介:林超盛,男,生于1986年,汉族,福建龙岩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质作用的成因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为地质作用,主要从它的含义、特点、性质和方法,还探讨了研究人为地质作用的意义,认为研究人为地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深刻揭示出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地球科学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地质作用;地质营力;地表形态
1什么是地质作用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有机界还是无机界,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地壳—地球的表层,就一直在发展变化着。
许多高山不断遭到破坏,慢慢地被夷为平地;而有些大海不断填充泥沙,逐渐地被填满,变成了桑田。
大量的事实和科考证据说明,地壳是发展的,地形是变化的。
地壳自其形成以来,其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等,始终处于不断形成、发展和变化之中。
引起地壳的组成物质、地壳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形成和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在自然界,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很迅猛,很激烈,如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可以在瞬间发生,造成地面或某部分地壳剧变;有些地质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长期演变的积累,却会使沧海变桑田,甚至可隆起山脉,海陆变迁,山河移位。
据科学研究考证:今天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在四千多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只是到后来才变成高山的。
而且据测定,现在仍处于缓慢上升中。
欧非与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于地壳的张拉断裂,欧非与美洲相背漂移造成的。
据测定,欧洲与美洲的距离仍在不断地扩大。
2地质营力与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由各种自然力引起的。
引起各种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或地质动力。
地质营力按照其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
1)内营力的能量源自于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能主要包括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地心引力施予物体的重力能、以及地球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地热能。
所以内营力主要是产生于地壳深处的动力。
由内营力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的组成物质发生变形变位的运动,就称为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控制海陆变迁,使岩石变形,改变岩层产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
这种运动引起了地壳结构变化,造就了地壳表面的基本面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温度很高,具有很大的内压力和活动性。
当围岩有裂隙或薄弱地带,外压力降低时,岩浆即以巨大的压力向压力减小的方向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而冷却凝固,这就是岩浆活动。
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巨大变化,岩石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使之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重大改造或转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地震即大地发生的突然震动,俗称“地动”。
天然地震是由于地下某处的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地震波所引起的某部分地壳的急剧震动。
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其直接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是地球岩石圈内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从破裂处释放出大量的应变能,并有一部份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球内传播,地震波传到地面,引起地面及建筑物的急剧震动,这就是发生了地震。
2)外营力的能量源自于地球的外部。
地球的外部能主要是指太阳的辐射能和日月的引力能。
外营力的主要因素包括阳光、大气、水、生物等。
由外营力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简称外力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地壳岩石暴露于地表,长期受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作用,会逐渐分解破碎,变成泥土,沙粒、碎石或溶解质。
所以,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空气、水及生物等作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破坏作用。
流动着的风、水流、冰川、海浪等对风化产物及岩石进行冲刷、剥离、磨蚀、溶解等破坏作用,称为剥蚀作用或侵蚀作用。
风化剥蚀产物(泥沙、碎石等)被流动着的介质携带或因重力影响,使之离开原来位置而转移到一个新位置,这就是搬运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经过一段距离的搬运,由于风速、流速降低或冰川融化等原因,就会从搬运介质中分离出来,沉积在适当的场所,这就是沉积作用。
经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沉积物,都是一些疏松的物质或软泥,这些疏松的沉积物必须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即必须经过一定的地质作用,才能固结为坚硬的岩石。
这种疏松的沉积物经过地质作用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就叫做成岩作用。
上述外力地质作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有联系和紧密衔接的。
3地质营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内营力是推动地壳运动的强大力量。
地壳强烈的垂直升降及剧烈地水平移
动,造成了地壳表面的大型隆起、褶皱山脉、长条形拗陷,大型盆地和断裂等,塑造了地壳表面的基本面貌。
因此,内营力对地形的塑造总趋势是使地壳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岩石暴露于地表,遭受风吹、日晒、雨淋、水冲,逐渐变成泥土、沙粒、碎石,这些破坏后的产物被风、流水等介质携带到地表低洼处堆积起来,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又变成了新的矿物岩石。
因此,外营力引起地表物质的破坏、搬运、堆积和成岩。
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雕塑是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总趋势是使高低不平的地壳表面趋向于平坦—夷平。
在自然界,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种作用占优势。
地形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形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内力作用造成地壳表面的基本面貌,外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雕塑。
地壳表面的大型隆起和拗陷总是相伴而生的。
一个地区隆起时,其相邻地区就拗陷;高山高原遭受侵蚀,其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就会在相邻的低洼处堆积起来,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
因此,自然界的破坏作用和建设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旧的地壳面貌被破坏被改变,新的地壳面貌就产生形成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地壳面貌,只是地壳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
各种地质作用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既相互排斥和对立,又相互联系和依存,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推动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进行,推动着地壳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
武桂芝,女,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