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名的由来.

合集下载

小知识-台湾名称的由来

小知识-台湾名称的由来

台湾名称的由来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现在,国内外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认为,荷兰人在1624年强占台湾后,陆续在海水入湾处修建了一些楼台。

“台湾”便由此而得名。

第二种认为,台湾本应称“大湾”,是文人们在文章中引用它时,逐渐转化而成的。

大湾是安平(今台南西安平镇)的大海湾,到今天早已完全陆化了。

在其未陆化时,明朝文人吧第的《东番记》中称之为“大员”,清代的周婴在《远游篇编》中已将台湾写成“台员”了。

第三种看法较为可靠。

认为根据实地考察以及对史料的整理、挖掘,发现在原先的安平地区,存在着一个称为台窝湾族的土著部落,习惯上,就把这一地区称为“台窝湾”。

后来,随着习惯的变化与官府的正式命名,“台湾”遂成为全岛的名称。

台湾岛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对台湾历次名称的改变记载得很周全。

《尚书·禹贡》中称台湾为岛夷;瀛洲是《史记》中的称谓;《后汉书》改称为“东缇”;到了《三国志》中又称为“夷洲”。

以后的称谓,音的变化就不太大了。

唐代谓之“流求”,宋代不变,至元代改为“琉球”,明代中后期曾一度称“东番”,但在后期,台湾这一称谓终于出现了。

台湾历史上的名称

台湾历史上的名称

台湾历史上的名称
台湾是我国的一大宝岛,古往今来,它的名称有很多。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来源:《人民日报》。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一】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据史书记载,台湾原是中国唐朝的一部分,后来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清朝等多国殖民统治。

1841年,台湾成为清朝的正式行省,直到1895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又回归中国的怀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的地理特点台湾地处北纬23°26'~25°56',东经119°18'~124°34'之间,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其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中央山脉横贯全岛,形成了独特的峰峦奇特景观。

台湾还拥有众多海湾和沿海平原,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

【三】台湾的自然奇观台湾是一个自然奇观频出的地方。

例如,台湾东部海岸的瑞穗牧草地是一片绵延的绿色草原,夏天时可以看到数不尽的金色稻浪;而在台湾西部的阳明山国家公园,每年春天都会迎来一片绚丽的樱花海。

此外,太鲁阁峡谷、阿里山、日月潭等地也是台湾著名的自然景点。

【四】台湾的文化传承台湾的文化兼容并蓄,汇集了中原文化、南洋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元素。

台湾的历史受到了不同文明的影响,导致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台湾曾经是莆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莆仙文化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至今在台湾的庙宇、建筑等文化遗产中仍有体现。

而台湾的本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元,包括闽南话、布袋戏、台湾菜等等。

此外,台湾还保留了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日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中秋节是人们团圆的日子,家人们会共同品尝月饼、赏月、猜灯谜等,弘扬传统文化。

【五】台湾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指标之一。

台湾的经济起步较早,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工商业先进的地区。

台湾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业等领域。

台湾地名大全

台湾地名大全

台湾地名大全台湾,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岛屿,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地名,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台湾的地名大全,一起领略这个美丽岛屿的风土人情。

台北市。

首先,我们来到台北市,这座现代化的都市拥有着许多令人向往的地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台北101大楼,这个地标建筑不仅是台北市的骄傲,也是台湾的骄傲。

除此之外,台北市还有许多古老的街区,如士林、大稻埕等,这些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台北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北市。

紧邻台北市的新北市,也是台湾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这里,有着许多美丽的地名,如淡水、乌来等。

淡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这个地名源自于早期荷兰人对这里淡水河的称呼。

而乌来则是一个著名的温泉胜地,这个地名意为“水流”,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

台中市。

接下来,我们来到台中市,这座位于台湾中部的城市也有着许多美丽的地名。

比如东海大学、东势、大甲等地名,都展现了台中市的独特魅力。

东海大学是台湾著名的学府之一,这个地名寓意着东方的希望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而东势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这个地名意为“东方的胜利”。

大甲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个地名来源于原住民语言,意为“竹林”。

高雄市。

最后,我们来到台湾南部的高雄市,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有着许多值得一提的地名。

比如爱河、旗津、高雄港等,这些地名都展现了高雄市的独特魅力。

爱河是高雄市的一条著名河流,这个地名寓意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

旗津则是一个美丽的岛屿,这个地名来源于早期渔民对这里的称呼。

高雄港是台湾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这个地名见证了高雄市的发展和变迁。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台湾这个美丽岛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本文可以带给您对台湾地名的更深入了解,也期待您有机会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探寻更多有趣的地名和故事。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九年级政治专题训练之一--------台湾问题

九年级政治专题训练之一--------台湾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丌可分割的一部 分,只是到了近代,历叱原因造成了台湾和祖国大陆 分离的现状,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宗同祖、血水 相融的骨肉乊情幵没有改变。陇水扁一意孤行,违背 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注定要失败的。
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丌容 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对台湾的基本政策态度是什么?
(1)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基本方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3)政府态度:(四个决丌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丌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丌放弃; 贯彻寄希望不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丌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丌妥协。
★3、为什么要坚决遏制“台独”分 裂活动?
(2)丌利因素(障碍): ①台湾岛内有些人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 裂出去。 ②某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 国内政。
思考:
5、我国实现两岸统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 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有利于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巩固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6、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 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
简 单 了 解
(1)有利条件:①我们有事实被证明完全
“台湾”名称的由来
夷州(汉代)→夷州(三国)→流求、流球(隋朝至元朝) →小流球(明朝)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属福建省,"台湾"正式被政府命名。1885年中法战争后 台湾升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这一切说明台湾名字 的演变是不两岸关系丌断密切分丌开的

台湾地名背后的故事 基隆原名鸡笼 高雄旧名打狗

台湾地名背后的故事 基隆原名鸡笼 高雄旧名打狗

台湾地名背后的故事基隆原名鸡笼高雄旧名打狗各路音译高雄旧称“打狗”,来源于当时此地马卡道部落话“takao”,音译为“打狗”。

嘉义民雄乡在上世纪20年代才有了“民雄”的新名,之前此地一直被称为“打猫”,因为此地为台湾平埔打猫社所在地,“打猫”是部落话Taneaw的音译。

来自台湾原住民部落的音译地名还有基隆(旧称鸡笼)、艋舺、暖暖、关渡、八里、斗六、大埔、达邦、特富野、弥陀等等。

此外,闽南和客家方言音译地名也有很多,比如台北老城的代表地“大稻埕”即闽南话音译,现在的大稻埕最吸引大陆游客的应该是迪化老街,台北市每年在此开办年货大街。

大竹、圆林、古坑、马公、元长、长滨、卑南等也是闽南话音译。

还有,带“厝”字的地名大多源于闽南话,而带“屋”的比如台中的九房屋、新竹的五座屋都来自于客家话。

基隆市知名景区野柳,有一种说法是得名于西班牙文的缩写,原意为“魔鬼之岬角”。

新北市海岸风景区三貂角也源于西班牙文,富贵角则源于荷兰文。

像西门町、池上这些地名显然由日文而来。

浓缩中国要说两蒋对台湾地名的影响,其杰作是将台北放大为中国。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先是废除了不少日本色彩的地名,首先将“中山路”、“中正路”辐射致全台各地,其次是在台北以当时的中国行政区划为蓝本重新命名街道。

就算你初到台北,要找兰洲街,一定是在台北的西北方向,厦门街在东南,成都路在西南,按照中国地图的方位走不会错。

在台北东西向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和南北向的中山、复兴、光复、建国等路上,有库伦街、西藏路、康定路、福州街、汀州路、温州街、镇江街、北平路、天津街等地名,依中国地理的南北西东排列。

当年陈水扁搞“去中国化”,笔者和一位大学教授走在青田街上,他气愤地讽刺说:“青田?不行!太中国,干掉!”等转到丽水街,他挥着手说:“这也不行!统统干掉!”真如那位教授所言,真要“统统干掉”,台北街巷难有幸免。

就算不以中国省市名冠名,台北的地名也一听而知为“中国”。

比如辛亥路、莒光路、三民路、四维路、八德路、知行路、仰德路,无不来源于中国历史和传统价值观,还有延平南(北)路、逸仙路、林森南(北)路、雨农(戴笠)路这些以人物命名的街道,从地理到人文,构成了一个蒋氏视角里的中国。

台湾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

台湾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

台湾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台湾省,简称“台”,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关于台湾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台湾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之名称的由来台湾名称的演变“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 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 台”字作为简称。

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右图上方为“台湾”名称的繁体汉字正式书写,在台湾地区官方“ 国书”、文件和教科书等正式场合中使用;下方的书写多用于民间与媒体。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 岛夷”; 秦朝称“ 瀛州”; 三国时期称“ 夷洲”; 隋朝至元朝称“ 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 鸡笼”(指台湾北部)、“ 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 大员”、“ 台员”、“ 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 东番”。

郑成功改称“ 东都”,后郑经改为“ 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 宝岛”。

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 中华台北”。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 福尔摩沙”( 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

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 高砂”、“ 高砂国”、“ 高山国”。

台湾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之历史及传说史前时期台湾史前时期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 左镇人”。

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名字的由来

台湾名字的由来

台灣名字的由來“台灣”這兩個字如何來的,據有關史籍資料記載,可謂眾說紛紜。

事實上,台灣除了有“台灣”的名稱之,還有10多個以上的名字。

比較具體的有以下幾種:第一,早在殷商時代,把台灣稱作“岱輿”、“員嶠”,把澎湖列島叫做“方壺”。

第二,戰國初期成書的《禹貢》中說,“淮海惟揚州……。

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這裡說的“島夷”就是現在的台灣。

第三,戰國時代的《山海經》“海內南經”中,關於“凋題國”有這樣的說明:“其國之人在臉上點涅,身體則畫鱗採,也就是鮫人。

”由於台灣的原住民到1960年左右仍還有臉鯨藍紋的情形,同時身上刺青的也不少,因而推斷“凋題國”就是台灣。

第四,《漢書》中記載說:“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余國。

”“東綴”即指台灣。

第五,《三國志》“孫權、陸遜傳”中都說:“吳王孫權,遣將士浮海,求夷州和亶州”。

亶州是海南島,孫權的將士沒有去成;夷州是台灣,孫權的將士曾經去過。

第六,《隋書》“流求列傳”中記載,隋場帝派大將朱寬到流求國,又派陳陵率兵征服流求。

那時候的台灣大都是原住民(高山族)。

朱寬到台灣時,可能是從鹿港上岸,鹿港的高山族語就叫流求。

因而研究古時所稱的流求,並非現在的琉球,而是台灣。

隋、宋時稱流求;元時稱琉求;肯初部分史書及私人著作還使用過留仇、琉球、流虬等稱呼;明後期稱小琉求。

第七,國民黨主席連戰家的開臺祖、《台灣通史》的作者連橫先生說,閩南人剛到台灣,因為水土不服,很多人得病死了,埋在台灣,因此他們稱台灣是“埋冤”。

第八,明朝萬曆年間,陳第所寫的《東番記》,第一次提出“大員”二字,從此,大員、臺員,演變成今天的“台灣”的名字。

第九,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沿用“台灣”稱呼的同時;又名其為“東都”,其子鄭經繼位後,改稱“東寧”。

第十,日本人曾先後稱台灣為大惠國、高砂、高山國、多伽佐古等。

第十一,西方航海者及不少外國史地著作多用“福爾摩薩”來稱呼台灣。

朋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葡萄牙人駕商船航行東海。

台湾地名的由来

台湾地名的由来
裁 、 院 等各 个 法 部门。 因此 . 与劳动 关系调 节有关 的 各个 主体 应各 司其 职 、 恪尽职 守 、 相
三 、 强协 商 、 调 。 建和 加 协 共 谐关 系
劳 动关 系的核 心主体 是用 人单
性, 涉及 多 方 主体 , 扯 多方 利 益 。 牵
人有 在脸 上 点 涅 、身上 画彩 的 习
湾岛,当时郑和认 为此岛在大陆
之 东,又 未 开化 ,便 称其 为 “ 东
俗,而台湾岛上的原住居民在 1 9
世 纪 6 年代 , 保持 着在脸 上 黥 0 还
番” 。明朝时, 还曾称此岛为“ 鸡笼
蓝纹、 在身上刺青的习惯。 秦汉时
称“ 东缇 ” 。三 国时称 “ 夷洲 ” 吴 国 , 大将 卫 温 曾率 1万 多人 的 大船 队 到过 夷 洲 。从 此 夷 洲和 东南 沿海
社保 之窗 ・ 社保论 坛 I S E A t N A H B O~ T N U
程 中应 身体 力行 . 反对 就业歧 视 : 在 制定 相关规 定时应 消 除就业歧 视 观 念 , 所 有员工 做到一 视 同仁 。 对
求 建 立劳 动 关 系 的三 方 协商 机 制
从 劳动关 系 的发展趋 势来 看 .我 国 的劳动关 系呈 现 出多层次 性 、复杂
互衔 接 、 相互 配合 。 劳动关 系协 调 在
的各 个 阶段发 挥其应 有 的作 用 劳动关 系 的多方协 调机 制可 分 为 内部 机制 和外部机 制 。前 者是 协 调 劳动 关 系 的 “ 一 道 防线 ” 在 劳 第 . 动争议 还处 于 “ 隐形 状态 ” 积极 协 时 调、 消化 . 主要包 括企业 内部 的劳 动 关 系协调 以及工 会 和用 人单 位的 协

台湾历史沿革

台湾历史沿革
主权回归
1945 年 8 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 降。中国人民经过 8 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 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 月 25 日 ,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 受降仪式于台北 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 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 台湾、澎湖重 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4]
清政府统治时期
1684 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 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 1811 年,台湾人口已达 190 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 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 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 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 面地传入台湾。
台湾历史沿革
远古~16 世纪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 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吴王孙权曾派 1 万官兵到达台湾
台湾早期 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 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 年和 1974 年,两次在台南县 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 的人类化石, 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 3 万年前从大陆到 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 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 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 日武装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 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台湾地名源流考

台湾地名源流考

台湾地名源流考摘要:在第四纪冰期(距今180万年至今)低海面时,台湾岛是东海大陆架延伸之一部。

上古时,属远服之域。

夏商时首属古越一支后裔族居之地,后属东夷一支族居之地。

作为区域、地域、政区地名,历有岛夷、夷州、台湾等称名。

今择其要,作地名源流考释。

关键词:岛夷;瀛洲;东鳀;外越;夷洲;流求;镏求;小流求;澎湖;东番;台湾源流考释台湾岛在睌中新世纪6.5Ma时期,岀露海面为岛上中央山脉。

(1)距今4万年前,台湾海峡有人类活动,且与哺乳动物共生共徙。

(2)在第四纪冰期(距今180万年至现在)低海面时,台湾岛与大陆相连。

(3)自古以来台湾是东海大陆架延伸之一部。

台湾上古时,属远服之域。

夏、商时代首属古越一支后裔族居之地,后属东夷一支族居之地。

作为区域、地域、政区地名,历有岛夷、瀛洲、东鳀、外越、夷州、流求、镏求、小流求、澎湖、东番、台湾等称名。

今择其要,作地名源流考释。

岛夷。

居在海岛上的东夷人。

《尚书•禹贡》:“岛夷卉服。

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钖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大意是东南沿海岛上有夷人,他们穿着絺葛染色衣服,用圆筐装着缀有亮贝的布料,背着橘柚特产,受命前来进贡。

往返于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

《禹贡》传为孔子测定,实为战国末至汉初儒家所编,假托夏禹之名,载上古时上我国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贡赋、风物等。

岛,水围陆地。

字出《禹贡》:“岛夷皮服。

”孔颖达疏:岛是海中之山。

《史记•司马相如》:“阜陵别岛。

”张守节正义:“水中山曰岛。

”今文多指:江、湖、海洋中被水环绕的陆地。

夷,我国古代东方族名。

字出甲骨文,字形像人侧立之状,用作方国名,称人方;多族居在商王朝东南方,即在淮河流域靠海一带,或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

(4)春秋时期称夷或曰夷方。

源出《周礼•职方氏》。

《说文•大部》:“夷,东方之人也。

”故称东夷。

学术界一般认为:先秦时期,东夷民族有“九夷”之称。

“九”为多数之意,非实指,主要是指传说时代位于今山东省以南一带太皞、少昊为主体的民族。

台湾历代名称的由来和演变

台湾历代名称的由来和演变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

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岛夷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

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

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

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岛夷‛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

‚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

瀛洲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

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

《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

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东鯷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

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

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

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鯷‛应该指的就是台湾。

‚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

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

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夷洲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

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

《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

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

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

台湾省为什么叫台湾省,台湾省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湾省为什么叫台湾省,台湾省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湾省为什么叫台湾省,台湾省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湾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省会城市为台北。

台湾省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省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

【中国台湾省名字由来】:
说法一:1624年荷兰人来台湾省,在现今的台南安平建了一座城堡,城堡的样子像座高「台」又靠近海湾,所以叫「台湾省」。

说法二:从明朝到清代,台湾省最大的市镇是台南。

可以说,台湾省的历史始于台南。

台南有许多台湾省第一,如第一座城堡、第一条商业街、第一座西式炮台、第一条内陆运河等等,就连“台湾省”这个名字,也起源于台南。

早年住在台南的少数民族,为西拉雅族「台窝湾(TAI-OUAN)支族」。

台南的安平港古称鲲身,又称台窝湾。

荷兰入侵后,台窝湾支族迁移到内陆,“台窝湾”后来就演变成了“台湾省”,「台湾省」之名也渐渐扩大,逐渐成为全岛的称呼。

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省”一词。

说法三:有人说“台湾省”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省”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省”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省”的。

台湾省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省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省。

台湾省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台湾历史资料简短

台湾历史资料简短

台湾历史资料简短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

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台湾历史资料台湾历史之1 两岸陆地曾为一体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台湾历史之2台湾的先住民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中国台湾,又简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位于东亚,面积约 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

长期以来,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与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台湾这个地方的风景。

一、历史演变台湾古称“福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明朝时期,台湾通行福州话,因此得名福建。

此后,明朝末年,民间起义领袖郑成功率领部分人民来到台湾,建立了大哥大,成为台湾的创始人。

清朝时期,台湾被划归为福建省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台湾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落后情况逐渐显现。

此后,台湾在中日战争中被日本占领,成为日本帝国的一个领土。

日本在台湾实行了很多改革和建设,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放弃了台湾的统治,并交还给中国。

但由于中国经济时期的动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台湾的处境也是非常严峻的,这个地方被称为“城市荒野”,百姓们生活十分艰苦。

此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台湾逐渐走出了困境,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二、文化传承台湾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社会,其多元的文化是台湾特有的魅力之一。

台湾居民大约有97%来自不同的民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台湾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从台湾民间艺术来看,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在客家地区流行的“八卦山步道”和“三角仔音乐节”。

在民俗文化方面,台湾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清明节等等。

各种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在宗教文化方面,台湾拥有众多的宗教,其影响和地位也十分重要。

其中,道教、儒教、佛教和基督教是台湾宗教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四种信仰。

结语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可以说是极其丰富而又多彩的。

在台湾的这一片土地上,有着人文历史、宗教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等等。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台北,总人口2334万(2013年),有“宝岛”的美称,主体民族为汉族。

台湾省辖区包括台湾本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约3579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

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第一次远征台湾发生在公元230年。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他们的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则带着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

事实上,这类军事远征并非是杀人越货,而是封建王朝确立和巩固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

带回来的台湾人,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

几十年后,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至280年间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一书。

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

”“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

”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投

此地原本是平埔族北投內社所在地,「北 投」之名亦譯自平埔族語。北投社原本分 為內、外二社,內社在今日的北投附近, 而外社則在今日的淡水鎮北投子。「北投」 在平埔族語中即是「女巫」之意。
石牌

石牌之地名乃是於清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 年)時,當時淡水同知曾日瑛於此地設立一石牌, 用以劃定當地漢人移民與平埔族之間地域。此地 界石牌上刻有:「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 歸蕃管業界」等字。淡水同知曾日瑛原是期望藉 由此豎立於漢蕃交界處之石牌,能就此斷絕漢人 與蕃人之間因爭地而起之衝突紛擾,但可惜此舉 始終未曾奏效,漢人移民在石牌設立之後仍持續 不斷地侵略平埔族地。
說法三: 雨尾的說法:早一輩的人說「風頭起風颱, 風尾做水災」。這是講風頭是東邊,風尾 是西邊。以前的人看山水氣候不加根據氣 象科學,所以下雨時便有「風頭與風尾」 之說,所以淡水這方面是西方,淡水以前 變叫做「雨尾」。

烏來

「烏來」是泰雅族語「溫泉」之意。
景美

昔日與公館同屬於文山堡,日本佔領台灣 期間亦屬於文山郡深坑庄之萬盛。景美原 本稱做「俔尾」,「俔」是指輸水灌溉的 木槽管道;之後以同音字改稱為「景尾」, 在戰後遂正式改名為「景美」。
2.所在山地、丘陵及山谷—坪頂、崎腳、中 崙、深坑 3.平地位置地形—內埔、東勢 4.森林的位置—林口、大坪林 5.以溪谷、河海、河沼所在—溪州、港墘、 湖口、海埔、中洲、青潭
大加蚋


大加蚋堡亦可寫做「大加臘堡」,係指台北盆地中央以東, 乃至基隆、新店二溪流域之間一帶;此地區已包含了現今 台北市的絕大部分範圍,包括內湖及松山一帶。清康熙末 年,移民墾首陳賴章開始於此地開墾,而依康熙四十八年 (西元一七○九年)七月諸羅縣知縣宋永清所發墾照之標 示,其區域為「東至雷裡、秀朗二社,西至八里坌、干脰, 南至興直山腳,北至大龍峒溝」。 所謂的「大加蚋」,或者是由曾居於台北盆地之平埔凱達 格蘭族地名「塔加勒」音譯而來,而若依照日本幣原博士 之論述,所謂「Ke-tagal-an」中的「tagal」乃是馬尼拉 「tagalog」之簡略語,而「tagal」乃意指平地浸水之處, 也就是一般所稱之「沼地」,因此,「Ke-tagal-an」凱 達格蘭指的便是「居住於平地之人」。
台北地名的由來
一、基於自然的一般位置以及地形命名:
1.依主要聚落相對方位而命名: 地名中有東西南北的大多屬於此類,但並非全以 整個台灣當作參考點,而是以已經形成熱鬧市集 或聚落的相對方位來命名。比如:東勢之於台中、 西林之於花蓮、南澳之於宜蘭、北門之於台南諸 如此類等等,不一而足。就以「南港」與「北港」 之所以南北大搬風來說:原來,南港因位於基隆 河的南岸而得名;至於北港則是因為於北港溪北 岸而名。
竹圍

台灣鄉村地方之民房附近多有為防風而設 立種植的竹垣,此地之所以以「竹圍」命 名,即是指此為了防風而種植的竹垣而言; 此類以竹垣命名的地名,在今日淡水一帶 為數不少,如大竹圍、竹圍仔等等皆是。
淡水



說法一: 行政區域的說法:清朝政府為了方便管理,所以設 了「淡水廳」;日本人管制台灣午時年期間,設置 淡水郡,街頭叫淡水街,後來過去的淡水,變縮 做今日的小「淡水」。 說法二: 滬尾的說法:沙崙海水浴場,有凱達格蘭人用來補 抓捉魚的一種器具叫做:「石滬」所以,所以位於 石滬岸內的村落,當初就叫做「滬尾」,後來人 口漸漸增多,因此「滬尾」這個名字不再是一個 小村落的名字,他已經變成了淡水的另一個名字, 也就是淡水以前的名字。
關渡

平埔族人則稱此地為「干豆」。關渡當地, 有大屯及觀音兩座山之支脈分岐而形成一 峽門,向北分開淡水河之中游及下游,因 此稱之為「關渡」,或者稱之為「關渡 門」。《諸羅縣志》及《台灣府志》稱此 地為「關渡門」,而黃叔璥所著《台海使 槎錄》則將「關渡門」寫作「肩脰門」或 「干豆門」,至於郁永河的《裨海紀遊》 卻將「關渡門」寫作「甘答門」
唭哩岸

昔日的「唭哩岸」部落應是存在於今日石牌國小 一帶,而唭哩岸相傳為台灣北部最早開拓之地, 如《淡水廳志》便說:「鄭時淡水開墾,始自奇 里岸」。「唭哩岸」此特殊地名之由來,通說是 因為昔日的淡水河(當時西班牙人稱淡水河為 Kimazon)經過不斷地擴展,至此逐漸形成了一個 大湖,而西班牙人可能是因為當地地形之相似性, 而直接將菲律賓群島中的「北西灣」(BahiaIrigan)之名移用,之後再將「Irigan」加上平 埔凱達格蘭族常用以表示地名的接頭詞「Ki」, 組合成為「Kirigan」,此或者即為今日「唭哩岸」 地名之由來。
大直

因此地地形寬廣而平坦,呈筆直之形狀, 是故以「大直」為之命名。
中崙

因當地部落中央有一隆起較高之山丘,故 以「中崙」為當地地名。
松山


松山一地屬大加蚋堡,原本為平埔凱達格蘭族麻 里錫口社之所在地。因開拓此堡地之福建移民陸 續進入此地墾殖,對於原居住於此地之平埔族人 持續加以驅逐,並逐漸建立起漢人部落,取名為 「貓里錫口街」。《台灣府志》稱之為「貓里錫 口街」,但其他文獻中亦有其他異名,如《裨海 紀遊》稱當地為「麻里哲口」、《台海使槎錄》 與《繁族六考》則稱松山為「麻里即吼」。顯然 三者應皆為「Vari Syekkau」之近音譯字。 日本人改為松山。
江仔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稱作「港仔嘴」,根據其地形狀似河嘴, 故以「港仔嘴」為其地地名;之後利用較 文雅之諧音字「江仔翠」取代「港仔嘴」。
士林


原居於此之平埔族麻少翁社取得此地,開始積極 開墾附近之荒埔地,並取名為「八芝蘭林」。此 地名之所以命名為「八芝蘭林」,原本應是譯自 平埔族語,因當時平埔族人稱此地北方(約頂北 投或北投一帶)山地溫泉為「Pattsiran」,漢人 直接音譯為「八芝蘭」,而後漢人再加上表示林 野的「林」字,因此便合稱為「八芝蘭林」 (Pattsiran-na)。 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集團亦入墾此區。至清末, 科名特盛,文風蔚起,改稱士林,取士子如林之 意。
艋舺


原稱為「艋舺」,也可寫做「蚊甲」、「莽甲」、 「文甲」、「蟒葛」等,日本改正制度時,利用 同音日本語而改寫為「萬華」。 此地名乃源自於居住於此地之平埔凱達格蘭族語, 即為「獨木舟」之意,而關於凱達格蘭族使用獨 木舟作為交通工具,於噶瑪蘭通判姚瑩所著之 《台北道里記》中便有以下記載:「暖暖地,在 兩山中,俯臨深淵,有艋舺小舟,土人山中伐木, 作薪炭枋料,載往艋舺。」由此可知,昔日凱達 格蘭族使用獨木舟承運貨物,常於此地稍作停泊, 故得艋舺之地名。另外,此地有「文甲書院」, 應是因覺「艋舺」二字略有不雅,而改以諧音字 之「文甲」為之命名。

清乾隆五十七年,淡水河口南岸之八里坌 逐漸開拓,當時位於淡水河上游沿岸之艋 舺由於河床甚深,海船商舶可經由淡水河 口直駛至艋舺地區,逐漸使得艋舺地區急 速發展並躍升為當時台灣三大港口之一, 民間更有「一府(台灣府的台江)、二鹿 (彰化的鹿港)、三艋舺」之語廣為流傳。 清嘉慶年間之後,由於新庄(今新莊)沿 岸逐漸有淤積現象,船行漸趨不便,因此 北部船舶遂趨於集中艋舺一帶。
石碇

因石碇當地水土豐厚,溪水中到處都是岩 石,小船進出時,常利用溪中岩石繫繩停 泊,故以「石碇」為當地地名。
板橋


清乾隆中葉,於今日板橋外西方,即俗名「崁仔 腳」之處有移民陸續建立了兩、三家茅草店,並 且在鄰近的西門公館溝上架設木板做為便橋,以 利往來行人行走,是故當地人便習慣稱呼此處為 「枋橋」(枋與板同義)。 清咸豐三年八月,台北發生了漳州、泉州移民大 舉械鬥事件,當時居住在新莊一帶的林家一族人, 舉家避難到「大科崁」(今日的大溪),待局勢 平靜之後,林家遂移居於板橋
圓山

位於昔日基隆河畔大加蚋堡之山仔腳庄, 因形勢孤立且山頂之形狀呈圓形而被命名 為「圓山」,閩人稱之為「圓山仔」。
劍潭

「劍潭」其地名的起因由來,在清雍正十年(西 元一七三二年)台廈分巡道伊士良的《台灣志略》 中已有相關記載:「劍潭,有樹名茄苳,高聳障 天,大可數抱,峙於潭岸。相傳荷蘭人插劍於樹, 生皮合,劍在其內,因以為名。」這傳說在不久 之後產生變化,插劍之處由潭岸大樹轉變為水底, 在俚俗傳說口碑中變為「鄭時,逐迫荷蘭人至此 地,荷蘭人乃投劍潭中而走,因以名」。
古亭

「古亭」一地在昔日乃屬於漢人移民與生蕃之交 界處,直至西元一九一九年,仍稱作「古亭村」。 此地之所以取名為「古亭」,相傳是因為此地歷 來為漢人與生蕃之重要交界處,為了預防生蕃不 時的侵犯與危害,當地漢人村民提議與交界處興 建一座小亭,亭內放置一座大鼓,倘若有生蕃來 襲,便能即時擊鼓示警,並能快速集合村民加以 防守,因此便為當地取名為「鼓亭村」,但之後 發生語音的轉訛,遂逐漸被改稱為「古亭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