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名的由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林


原居於此之平埔族麻少翁社取得此地,開始積極 開墾附近之荒埔地,並取名為「八芝蘭林」。此 地名之所以命名為「八芝蘭林」,原本應是譯自 平埔族語,因當時平埔族人稱此地北方(約頂北 投或北投一帶)山地溫泉為「Pattsiran」,漢人 直接音譯為「八芝蘭」,而後漢人再加上表示林 野的「林」字,因此便合稱為「八芝蘭林」 (Pattsiran-na)。 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集團亦入墾此區。至清末, 科名特盛,文風蔚起,改稱士林,取士子如林之 意。

清乾隆五十七年,淡水河口南岸之八里坌 逐漸開拓,當時位於淡水河上游沿岸之艋 舺由於河床甚深,海船商舶可經由淡水河 口直駛至艋舺地區,逐漸使得艋舺地區急 速發展並躍升為當時台灣三大港口之一, 民間更有「一府(台灣府的台江)、二鹿 (彰化的鹿港)、三艋舺」之語廣為流傳。 清嘉慶年間之後,由於新庄(今新莊)沿 岸逐漸有淤積現象,船行漸趨不便,因此 北部船舶遂趨於集中艋舺一帶。
艋舺


原稱為「艋舺」,也可寫做「蚊甲」、「莽甲」、 「文甲」、「蟒葛」等,日本改正制度時,利用 同音日本語而改寫為「萬華」。 此地名乃源自於居住於此地之平埔凱達格蘭族語, 即為「獨木舟」之意,而關於凱達格蘭族使用獨 木舟作為交通工具,於噶瑪蘭通判姚瑩所著之 《台北道里記》中便有以下記載:「暖暖地,在 兩山中,俯臨深淵,有艋舺小舟,土人山中伐木, 作薪炭枋料,載往艋舺。」由此可知,昔日凱達 格蘭族使用獨木舟承運貨物,常於此地稍作停泊, 故得艋舺之地名。另外,此地有「文甲書院」, 應是因覺「艋舺」二字略有不雅,而改以諧音字 之「文甲」為之命名。
說法三: 雨尾的說法:早一輩的人說「風頭起風颱, 風尾做水災」。這是講風頭是東邊,風尾 是西邊。以前的人看山水氣候不加根據氣 象科學,所以下雨時便有「風頭與風尾」 之說,所以淡水這方面是西方,淡水以前 變叫做「雨尾」。

烏來

「烏來」是泰雅族語「溫泉」之意。
景美

昔日與公館同屬於文山堡,日本佔領台灣 期間亦屬於文山郡深坑庄之萬盛。景美原 本稱做「俔尾」,「俔」是指輸水灌溉的 木槽管道;之後以同音字改稱為「景尾」, 在戰後遂正式改名為「景美」。
大直

因此地地形寬廣而平坦,呈筆直之形狀, 是故以「大直」為之命名。
中崙

因當地部落中央有一隆起較高之山丘,故 以「中崙」為當地地名。
松山


松山一地屬大加蚋堡,原本為平埔凱達格蘭族麻 里錫口社之所在地。因開拓此堡地之福建移民陸 續進入此地墾殖,對於原居住於此地之平埔族人 持續加以驅逐,並逐漸建立起漢人部落,取名為 「貓里錫口街」。《台灣府志》稱之為「貓里錫 口街」,但其他文獻中亦有其他異名,如《裨海 紀遊》稱當地為「麻里哲口」、《台海使槎錄》 與《繁族六考》則稱松山為「麻里即吼」。顯然 三者應皆為「Vari Syekkau」之近音譯字。 日本人改為松山。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哩岸

昔日的「唭哩岸」部落應是存在於今日石牌國小 一帶,而唭哩岸相傳為台灣北部最早開拓之地, 如《淡水廳志》便說:「鄭時淡水開墾,始自奇 里岸」。「唭哩岸」此特殊地名之由來,通說是 因為昔日的淡水河(當時西班牙人稱淡水河為 Kimazon)經過不斷地擴展,至此逐漸形成了一個 大湖,而西班牙人可能是因為當地地形之相似性, 而直接將菲律賓群島中的「北西灣」(BahiaIrigan)之名移用,之後再將「Irigan」加上平 埔凱達格蘭族常用以表示地名的接頭詞「Ki」, 組合成為「Kirigan」,此或者即為今日「唭哩岸」 地名之由來。
石碇

因石碇當地水土豐厚,溪水中到處都是岩 石,小船進出時,常利用溪中岩石繫繩停 泊,故以「石碇」為當地地名。
板橋


清乾隆中葉,於今日板橋外西方,即俗名「崁仔 腳」之處有移民陸續建立了兩、三家茅草店,並 且在鄰近的西門公館溝上架設木板做為便橋,以 利往來行人行走,是故當地人便習慣稱呼此處為 「枋橋」(枋與板同義)。 清咸豐三年八月,台北發生了漳州、泉州移民大 舉械鬥事件,當時居住在新莊一帶的林家一族人, 舉家避難到「大科崁」(今日的大溪),待局勢 平靜之後,林家遂移居於板橋
北投

此地原本是平埔族北投內社所在地,「北 投」之名亦譯自平埔族語。北投社原本分 為內、外二社,內社在今日的北投附近, 而外社則在今日的淡水鎮北投子。「北投」 在平埔族語中即是「女巫」之意。
石牌

石牌之地名乃是於清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 年)時,當時淡水同知曾日瑛於此地設立一石牌, 用以劃定當地漢人移民與平埔族之間地域。此地 界石牌上刻有:「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 歸蕃管業界」等字。淡水同知曾日瑛原是期望藉 由此豎立於漢蕃交界處之石牌,能就此斷絕漢人 與蕃人之間因爭地而起之衝突紛擾,但可惜此舉 始終未曾奏效,漢人移民在石牌設立之後仍持續 不斷地侵略平埔族地。
竹圍

台灣鄉村地方之民房附近多有為防風而設 立種植的竹垣,此地之所以以「竹圍」命 名,即是指此為了防風而種植的竹垣而言; 此類以竹垣命名的地名,在今日淡水一帶 為數不少,如大竹圍、竹圍仔等等皆是。
淡水



說法一: 行政區域的說法:清朝政府為了方便管理,所以設 了「淡水廳」;日本人管制台灣午時年期間,設置 淡水郡,街頭叫淡水街,後來過去的淡水,變縮 做今日的小「淡水」。 說法二: 滬尾的說法:沙崙海水浴場,有凱達格蘭人用來補 抓捉魚的一種器具叫做:「石滬」所以,所以位於 石滬岸內的村落,當初就叫做「滬尾」,後來人 口漸漸增多,因此「滬尾」這個名字不再是一個 小村落的名字,他已經變成了淡水的另一個名字, 也就是淡水以前的名字。
台北地名的由來
一、基於自然的一般位置以及地形命名:
1.依主要聚落相對方位而命名: 地名中有東西南北的大多屬於此類,但並非全以 整個台灣當作參考點,而是以已經形成熱鬧市集 或聚落的相對方位來命名。比如:東勢之於台中、 西林之於花蓮、南澳之於宜蘭、北門之於台南諸 如此類等等,不一而足。就以「南港」與「北港」 之所以南北大搬風來說:原來,南港因位於基隆 河的南岸而得名;至於北港則是因為於北港溪北 岸而名。
圓山

位於昔日基隆河畔大加蚋堡之山仔腳庄, 因形勢孤立且山頂之形狀呈圓形而被命名 為「圓山」,閩人稱之為「圓山仔」。
劍潭

「劍潭」其地名的起因由來,在清雍正十年(西 元一七三二年)台廈分巡道伊士良的《台灣志略》 中已有相關記載:「劍潭,有樹名茄苳,高聳障 天,大可數抱,峙於潭岸。相傳荷蘭人插劍於樹, 生皮合,劍在其內,因以為名。」這傳說在不久 之後產生變化,插劍之處由潭岸大樹轉變為水底, 在俚俗傳說口碑中變為「鄭時,逐迫荷蘭人至此 地,荷蘭人乃投劍潭中而走,因以名」。
2.所在山地、丘陵及山谷—坪頂、崎腳、中 崙、深坑 3.平地位置地形—內埔、東勢 4.森林的位置—林口、大坪林 5.以溪谷、河海、河沼所在—溪州、港墘、 湖口、海埔、中洲、青潭
大加蚋


大加蚋堡亦可寫做「大加臘堡」,係指台北盆地中央以東, 乃至基隆、新店二溪流域之間一帶;此地區已包含了現今 台北市的絕大部分範圍,包括內湖及松山一帶。清康熙末 年,移民墾首陳賴章開始於此地開墾,而依康熙四十八年 (西元一七○九年)七月諸羅縣知縣宋永清所發墾照之標 示,其區域為「東至雷裡、秀朗二社,西至八里坌、干脰, 南至興直山腳,北至大龍峒溝」。 所謂的「大加蚋」,或者是由曾居於台北盆地之平埔凱達 格蘭族地名「塔加勒」音譯而來,而若依照日本幣原博士 之論述,所謂「Ke-tagal-an」中的「tagal」乃是馬尼拉 「tagalog」之簡略語,而「tagal」乃意指平地浸水之處, 也就是一般所稱之「沼地」,因此,「Ke-tagal-an」凱 達格蘭指的便是「居住於平地之人」。
古亭

「古亭」一地在昔日乃屬於漢人移民與生蕃之交 界處,直至西元一九一九年,仍稱作「古亭村」。 此地之所以取名為「古亭」,相傳是因為此地歷 來為漢人與生蕃之重要交界處,為了預防生蕃不 時的侵犯與危害,當地漢人村民提議與交界處興 建一座小亭,亭內放置一座大鼓,倘若有生蕃來 襲,便能即時擊鼓示警,並能快速集合村民加以 防守,因此便為當地取名為「鼓亭村」,但之後 發生語音的轉訛,遂逐漸被改稱為「古亭村」。
關渡

平埔族人則稱此地為「干豆」。關渡當地, 有大屯及觀音兩座山之支脈分岐而形成一 峽門,向北分開淡水河之中游及下游,因 此稱之為「關渡」,或者稱之為「關渡 門」。《諸羅縣志》及《台灣府志》稱此 地為「關渡門」,而黃叔璥所著《台海使 槎錄》則將「關渡門」寫作「肩脰門」或 「干豆門」,至於郁永河的《裨海紀遊》 卻將「關渡門」寫作「甘答門」
江仔翠

原稱作「港仔嘴」,根據其地形狀似河嘴, 故以「港仔嘴」為其地地名;之後利用較 文雅之諧音字「江仔翠」取代「港仔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