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有些学者对她的理论赞誉有加,认为其翻 译行为概念可用于所有的翻译,可以指导 译者的翻译决策。但也有意见,表明这一 理论的目的示威文化转换提供指导,但它 并没有充分考虑具体的文化差异。而诺德 则是反对曼塔利对原文的忽视,功能翻译 并不是给译者绝对的权利。


另外,一般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 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受 者。曼塔利还加入了翻译过程的发起者, 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她认为翻译过程好比环环相扣的链条,第 一环就是发起者。原文作者与发起者相比 并不太重要。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 环,下一环是译文使用者。译文接受者是 实际上读到或听到译文的人。收受者对于 译者来说意义重大,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 性要素。
弗米尔引进这个词来表示翻译或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是译者在翻译中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以原文本为基础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2委托人是指翻译的发起者会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翻译目的希望收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赖斯还从语言因素上剖析了翻译的过程。 她将语言因素划分为四个层次:语义、词 汇、语法和文体。从语言因素角度审视翻 译过程,目标语应做到:语义的对等、词 汇的妥帖、语法的准确和文体的对应。在 著作中,她还总结了一些非语言因素在翻 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语境、主题、时 间、地点、源语环境读者群、源语作者和 感知因素等。


目的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且 认为原文主要发挥提供信息的作用,从而 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文的忠实再现转译到 译文的创作,推翻了原文的中心地位,从 而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把翻译看做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 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把 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1。语言信息的取舍 以满足顾客和委托人的需求为目的。 2。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决定译本
的体裁和类型(摘译,选译,改译等)。 3。译文形式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确定译语的形式和风
格。
.
节译
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州火车站是华南地 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毗邻港澳和深圳、 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担负京广、广深、 广肇铁路繁重的旅客运输工作,车站有7个 站台、66股车道、6个候车室,还有酒楼、 商场、旅店等服务,为不同层次的旅客提 供各种优质、完善的服务,是我国第一个 多功能新型铁路客运站。
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作了区分,一是文本类 型: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传意、表情、使役)分 类;另一是语篇题材或文本种类:按语言特征或 惯例常规分类(如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 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
莱思根据布勒的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 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
The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 takes on the heavy passenger and freight work of Beijing-G, G-S, G-Z lines. The station has 7 platforms, 66 tracks and 6 waiting rooms. There are station restaurants, shopping centers, hotels and other service facilities to meet the passengers’ needs. This is the first multi-funtion raiway station in the country.

八、功能学派翻译

八、功能学派翻译
八、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汉斯 弗米尔 弗米尔、 凯瑟琳娜 莱斯、汉斯·弗米尔、克 莱斯 里斯汀娜·诺德 里斯汀娜 诺德
概 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 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原语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 莱斯( 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 莱斯 ) 年出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 客户 )、委托人 (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委托人(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 )、译者 )、译者( )、 译本使用者( 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 ) 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 )。他们并非参与每 )。 一个过程, 一个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担任几个不同 的角色。 的角色。翻译行为同目的论有很多相通之 处。
弗米尔指出, 弗米尔指出,翻译委任应该由包括翻译目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而且客户与译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译者作为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德国学者贾斯塔·藿茨 藿茨- 德国学者贾斯塔 藿茨-曼塔里 (Justa Holz- Manttari)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提出翻译行为论( of translation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 ),进一步发展了功 ),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1984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方法》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 理论与方法 (Translatorisches Handeln: Theorie und Methode)一书中。 )一书中。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Functional approach
• Classification of texts as:
• 'informative‘ • 'expressive‘ • 'operative‘
莱斯根据布勒的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 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Text type
Language function
• her work tells us how to develop reliable criteria for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s.
Using a wealth of interesting and varied examples, Reiss offers a systematic and illuminating (有启 发性的)text typology, a pragmatic (实际 的)approach to text analysis,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and a hermeneutic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
• German • September 1930 - 4 February 2010 •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Starting to Unask What Translatology Is About .1998
Translation and the "Meme"(文化基因) .1997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
• Gave up the source-text centered • Putting forward famous Skopos theorie(目的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5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但是奈达的理论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英国学者皮特 ·纽马克针对他的不足提出 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前者致力于重新组织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语句明 白流畅,符合译文规范,突出信息产生的效果;后者则强调译文要接近原文的形式。
• 卡特福德运用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描写研究,提出了翻译是用一种 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并指出对等是翻 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这些观点在译学界也影响很大。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况下,对等甚至也并非是人们所期望达 到的效果。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11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和科学,而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则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进行探析,从其起源、核心概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科尔马(Hans J. Vermeer)提出。

传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源语与译语的对应关系,而功能学派则主张将翻译置于交际语用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1. 策略(Strategies):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任务要求和交际情境选择的一系列决策和操作。

不同的翻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2.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平衡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源语的意义和结构,还要考虑到译语的表达效果和接受者的需求。

3. 功能(Function):功能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功能的观念十分重要,翻译的功能可以是达到源语文本的功能,也可以是适应译语文化和读者需求的功能。

三、方法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1. 目的论翻译学(Skopostheorie):目的论翻译学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效果。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实现通信功能、达到交际目标或满足文化需求等。

2. 本质对等和功能对等(Essenti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本质对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信息与功能的重要性;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功能,即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以便与接受者进行交际。

3. 策略分析(Strategies Analysis):策略分析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和决策,研究翻译策略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和效果。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充分原则" 充分原则" 充分原则 (adequacy)指的是 ) 译文与"翻译指令" 译文与"翻译指令"之 间的关系, 间的关文必须 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 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
在这个系统中,"篇际连 在这个系统中, 从属于"篇内连贯" 贯"从属于"篇内连贯", 篇内连贯"从属于" 篇内连贯"从属于"充分 原则" 原则",三者又从属总的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
THE END
THANK YOU!!~~

该学派的基本信息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 希修斯( 希修斯(Vilem :(1 为:(1)翻译必须 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Mathesius),特鲁 ),特鲁 ), 包括认识功能, 包括认识功能,表达 贝斯科伊( 贝斯科伊(Nikolay S. 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Trubetskoy)和雅可 ) (2)翻译必须重视 布森( 布森(Roman 语言的比较, 语言的比较,包括语 Jakobson).主要成 ).主要成 ). 语法,语音, 义,语法,语音,语 员有雅可布森,列维, 员有雅可布森,列维, 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 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 的比较. 的比较. 论家. 论家.
雅可布森的论述
主要有五点:(1 翻译分为三类: 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 :(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 ). 所谓语内翻译,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 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 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 所谓语际翻译,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 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所谓符 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 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 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 (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 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3 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3)准确的 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 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 对等信息.( .(4 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对等信息.(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 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 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 言进行处理.( .(5 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言进行处理.(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 对于存在时态, 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可讨论的话题。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芬兰语言学家乔斯卡梅里埃尔在1960年发表的著作《翻译研究:从技术性翻译到概念翻译》中提出的。

梅里埃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而是将原作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解决翻译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要确保受译文的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定义和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定义,从机械性翻译升级到有意义的翻译,这也被称为“功能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语用学派、功能学派和功能定位主义。

语用学派重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认为翻译应该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学派强调的是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原文的意义,并试图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定位主义则把重点放在文本的准确表达上,认为翻译应当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它认为,翻译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翻译风格,在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体验。

因此,有意义的翻译需要在表达原文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简单明了,而且能让读者得到有价值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种模式。

它认为,一种语言的特征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来揭示原文的背景信息,并从中发现原文的更深层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意。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的范式,它让翻译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翻译,而是向着有意义的翻译发展,它强调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了翻译的定位思维,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

此外,它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视角不同、范式不同的翻译理论,它改变了翻译与传统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学术派别,主要关注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翻译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翻译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加莱、拉德利和阿普尔等。

翻译功能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本。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法结构来传达这一意义。

因此,翻译功能学派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的语境和目标文化的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调整。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他们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翻译应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总之,翻译功能学派通过对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的深入研究,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他们强调翻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

翻译功能学派的研究为翻译界的发展和翻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精选可编辑ppt
18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划分
点和习惯 ,对文本体裁
信息型 (informative)
或变体进行划分 ,可分 为工具书 、讲稿 、讽
文 本
表达型 (expressive) 刺作品或者广告等 。
使役型 (operative)
精选可编辑ppt
4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 2.原作目的和翻译目的是可以甚至必然不同 的。
❖ 3.译文本身就是有自身存在价值的文本,与 原文的存在价值并无高下之分。
精选可编辑ppt
10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当代翻译界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理论争奇斗艳。20世纪70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界出现了面向译 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读者更多地关 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的对 等,主张把翻译策略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 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 • 但到了后期,她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首先考虑 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 限性》中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是突出一 种基于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 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 受众---依着心中的接受者 受众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 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 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 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 (邵 艳,2010) • 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了目的语受众提供 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目的论将翻译理 论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乔楠,2010)
• 莱斯认为,语篇有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 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 信息型 类型,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 文中,她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翻 译过程的步骤。 •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phrase of analysis):要确定原文的 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text variety) ,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 重述阶段 重述阶段(phrase of reverbalization):在上一 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功能决定 一般翻译方法,体裁决定语言和篇章结构。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和翻译行为论
• 德国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 理论和方法》 •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 • 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 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分析,包括发起人(the initiator)、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 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 文使用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ie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个过程,又是一个人 可以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

功能翻译学派

功能翻译学派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 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 至删减) • 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 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 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 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 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 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 对等的局限。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二、功能派主要理论1、卡塔琳娜·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2、斯·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3、贾斯特·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的翻译观三.对功能派理论的评价四、对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研究现状的分析及反思1、反思之一:功能主义目的论研究现状分析2、反思之二:功能主义目的论“中国化”的途径五、结语:对国内功能主义目的论今后研究的展望功能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翻译论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生,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有所表现。

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的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它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且还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