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动式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的设计_王益宁

合集下载

我国研发出肠道内胶囊医疗微型机器人

我国研发出肠道内胶囊医疗微型机器人

我国研发出肠道内胶囊医疗微型机器人

【期刊名称】《企业技术开发:新远见》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体内介入检查与治疗具有安全、微创等优点,并迅速成为医学工程领域
的主流。

人们研制出的微型消化道胶囊内窥镜是利用消化道蠕动进行整个区域检查,由内嵌CMOS微型摄像机以无线方式传榆检查图像。

但其行走缓慢,存在视觉盲区;错过病变组织时,不能主动返程,使一些医疗作业无法完成。

因此研制可吞咽并能通过体外无缆驱动控制的胶囊机器人已成当务之急。

【总页数】0页(P128)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42
【相关文献】
1.无线微型机器人肠道内窥镜系统中图像采集与无线传输子系统的设计 [J], 付国强;梅涛;孔德义;张彦
2.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研发出由喷气驱动的全球最小微型机器人 [J], 张宇
3.德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在血液中逆流而上输送药物的微型机器人 [J], 张宇
4.我国开发出游走在人体内的微型机器人 [J],
5.中国科研人员开发出“蚁群”微型机器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用微型机器人蠕动肠道中的驱动力计算及实验研究

医用微型机器人蠕动肠道中的驱动力计算及实验研究

维普资讯
中国 机 械 工 程 第 1 第 1期 2 0 3卷 0 2年 1月 上 半 月

R K l t

{1
1I 1
塑 t一 9 zO
— — ; 熹 ,J , f i ~ 1。 磊 J 2 z J 1
器 人 前 进 ; 反 向 接 通 微 电 机 电 源 时 。 使 微 型 机 当 则 器 人 后 退 。 于 动 压 效 应 作 用 。 它 的 周 围 会 自动 由 在
牧 稿 日期 :0 l O — 2 20— 3 9
机 械感 应 器 能够对 管 腔 内 的刺 激产 生 响应 ( 壁 如
此 润 滑 膜 能 避 免 机 器 人 与 管道 壁 发 生 直 接 接 触 。 合 人 体 肠 道 的 蠕 动 方 程 和 结
N—S方程 利 用有 限元 分析 计 算 了此 种微 型 机 器 人在 蠕 动 肠 道 中的驱 动 力 和运 行速度 + 行 了机 器人 的运 行 实验 , 果表 明 , 器人 能 以较 快速度在 肠 进 结 机
个 带右 螺 旋 槽 的 圆柱 形 微 电机 、 个 带 左 螺 旋 槽 1
的圆柱体 和 1个柔 性联 轴 器构成 在肠 道 中 由于 肠 液或 其 它 填充 液 体 的存 在 , 当正 向接 通 微 电 机 电源时 , 左 螺旋槽 的 圆柱 体正转 , 带 带右 螺旋槽 的 微 电机 外壳 反转 , 圆柱 体 会产生 轴 向摩擦牵 引 力 . 但 2圆柱体 产 生 的 牵 引力 方 向相 同 , 动微 型 机 带
岬 =
E 乓
譬嚣螺
式 中, £和 占为 腑 壁 变 形 的 径 向 分 量 和轴 向 分 量 ; 为未 R 变 形 的 肠 道 半 径 ; 为 单 位 肠 壁 与 肠 道 中 心 轴 的 夹 角 i’ . T 和 了 为 作用 于腑 膜 单 位 长 度 的 张 力 的环 向 分 量 和纵 向 分 1 , 量 { 标 为 环 向 层 ; 纵 向层 ; 为 线 性 化 的速 度 张 力 下 』为 K 图 3 计 算 驱 动 力 和 液 膜 厚 度 的 坐 标

胃肠道诊疗微型机器人系统研究与设计

胃肠道诊疗微型机器人系统研究与设计

胃肠道诊疗微型机器人系统研究与设计作者:刘伟任思璟贾红丹刘拯廷徐晓鹏韩颜光董宏达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28期摘要:设计在胃肠道胶囊机器人的内部嵌入一个永磁性体,通过麦克斯韦对和亥姆霍兹线圈的组合线圈产生的磁场为机器人提供动力,通过调整加载电流的大小获得合适的驱动磁场。

在磁转矩和磁力的作用下,机器人可以获得更好的控制。

实现了对机器人的前进和方向上的控制,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磁场;胶囊内窥镜;组合线圈1 绪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消化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威胁。

在临床上,消化道里的息肉或肿瘤如及早的发现,及时的采取治疗,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胃肠道里的环境非常复杂,其中小肠可达7米左右,传统的内窥镜检查的时间长,操作较为复杂,使用拖缆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会对肠道造成损伤引发并发症。

甚至带来出血和穿孔的危险。

针对传统的内窥镜诊查方式存在的不足,对能够克服这些弊端的胃肠道机器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胃肠道机器人对肠道的检测不仅具备传统内窥镜的优点同时也能够弥补缺点,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胃肠道机器人的主动运行能力,相比于传统的内窥镜有更大的能量需求,为了解决胃肠道机器人的能量供应问题,采用了复合梯度场来驱动微型机器人的方法,改进了胃肠道机器人的控制方式,通过实验验证了胃肠道机器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胃肠道机器人的外磁场驱动方案设计在机器人的体内嵌入一个永磁性体,通过外磁场的磁力作用实现对机器人的驱动。

根据磁力公式:F=VM[ggii+ggii+ggii]T(1)可以看出受力的大小只与外磁场有关,因此要想让机器人正确的驱动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外磁场分布。

通常外加磁场中,磁场强度和梯度会随着距离的改变发生巨大的变化。

根据作用力公式:F= m1m24πus3(2)当磁距发生微小变化时,磁力会发生突变,使定位、安全性不稳定。

胃肠道微型仿生机器人诊查系统及运动相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胃肠道微型仿生机器人诊查系统及运动相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胃肠道微型仿生机器人诊查系统及运动相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胃肠道疾病是当今全世界广泛存在的一类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目前,胃肠道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方法包括经内镜等检查方式常常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不适、恶心等不适症状,而且还有可能发生并发症。

因此,研究发展一种微型仿生机器人诊查系统,对加强胃肠道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项目旨在研究微型仿生机器人在胃肠道内的运动相容性,针对传统检查方法的缺陷,使患者能够有一种更加安全、准确的诊查方式,加速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研究目标:根据胃肠道内环境的特点,设计并研制一种能够自主移动、检测、采集数据的微型仿生机器人,以取代传统内镜检查手段,提供更加安全、准确的胃肠道疾病诊查方案。

三、研究内容:(1)对胃肠道内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不同部位环境的特点和异同。

(2)设计并研制一种具有自主移动功能的微型仿生机器人,并优化其外形和结构,使其能够顺利进入胃肠道内部。

(3)研究微型仿生机器人的运动相容性,通过辅助运动的手段来控制微型仿生机器人的进退方向。

(4)研究微型仿生机器人的检测和采集数据功能,开发与之相应的软件,使其能够对胃肠道内部情况进行精确记录。

(5)研究微型仿生机器人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对其进行相应的实验和测试,验证其实用性和安全性。

四、研究方法:(1)对胃肠道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对胃肠道内部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为后续的微型仿生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参考。

(2)设计并研制一种具有自主移动功能的微型仿生机器人,优化其外形和结构,满足胃肠道内部环境的需要。

(3)通过电动力学定位技术,解决微型仿生机器人行走方向的问题,实现微型仿生机器人在胃肠道内部的自主移动。

(4)设计并研发微型仿生机器人的检测和采集数据功能,开发与之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对胃肠道内部情况的精确记录。

(5)在实验室内对微型仿生机器人进行相关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测试,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胃肠道药物释放微机器人结构设计

胃肠道药物释放微机器人结构设计

受 人 体 胃肠 道 生 理 机 构 的影 响 ,微 型 机构 要在 消 化 道
内安全地运行 ,其外壳设计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 ①在 胃肠道 内工作时 ,要 能保证一定 的姿 态 ,避 免倾 覆 、扭转 等现象 ,这 需要微 机器 人的 整体结 构尽 可能对 称 ,且密封效果 良好 ,既要避免微机 器人 污染 胃肠 道 ,也
要 防止 消 化液 进 入 机 构 内部 干扰 其 正 常 工 作 。
向 阀挤 出药 液 。 图 3 ( a ) 、 ( b ) 分别 是 初 始 状 态 及 药 物 释
放 完 毕 的 动作 过 程 示 意 图 。
5控 制 系统
控 制 系统 是根 据 外 界 的控 制 信号 采取 相 应 触 发 进 行 动
质塑料 P O M 作 为外 壳 材 料 。
充气装置
P OM 塑料外 壳
药液释 放后
单 向问
( b )释 放 完 毕 状 态
图3 初始 状 态 及 药 物 释放 完 毕 状 态示 意

当 到 达 磁 控 区 域 后 ,磁 控 开 关 自动 开 启 , 电源 开 始 工 作
接通电磁驱 动装置 ,产 生的电磁力驱动探针刺 破压力气体 装置 ,药物 释放 开始 。胶 囊在 体 内随 胃肠 道蠕动 继续 前
维普资讯
赛与
② 充 分 考 虑 胃肠 的 承 受 能 力 ,机 构 外 壳 不 会 危 害人 体 的安 全 ,外 壳 应 避 免 突 兀 伸 出 的 机 构 。同 时 ,要 实 现机 器 人 的取 样 功 能 ,在 外 壳 上 必 须 留 有 取 样 小 孔 。 由 于取 样 小 孔 是 依 靠 挡 板 周 向 密 封 的 ,所 以 小 孔 的位 置 应 当在 机 器 人 的 中间 圆 柱 部 分 ,考 虑 到 挡 板 定 位 的 需 要 ,取 样 小 孔 开 在 半 圆头 和 圆柱 相 交 的 侧 边 上 。 为 了 保 证 取 得 足 够 的 消化 液

微型仿生肠道内窥镜机器人的设计与实验

微型仿生肠道内窥镜机器人的设计与实验
整体 采 用模 块化 设计 , 主要 包括 驻 留机 构 、 伸 缩机 构 、 电路 控 制 系统 以及 无线 供 能模 块 。 对机 器人 结构 模 型进 行 了理论探 讨 , 介 绍 了 电路控 制 系统 的设计 , 以及无 线供 能模 块的 构成 。最 终的机 器人 样机 直径
约为 1 4 m m, 整体 长 度 约为 6 1 mm。机 器人在 P V C柔性 管道 和猪 小 肠 离体爬 行 实验 中运 行稳 定 可 靠 ,
能够实现前进 、 退后和停 留等步态。实验结果表明该微 型仿生肠道 内窥镜机器人在肠道 内可以实现主
动 运动 。
关 键词 : 肠 道机 器人 ; 微 型机 电系统 ; 尺 蠖式 运动 ; 无 线供 能
中图分 类号 : T P 2 章 编号 : 1 0 0 0— 8 8 2 9 ( 2 0 1 3 ) 1 2— 0 0 6 5— 0 4
f I n s t i t u t e o f Me d i c a l P r e c i s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e l l i g e n t Mi c r o s y s t e m,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4 0 , C h i n a )
微 型仿 生肠道 内窥镜机 器人 的设计 与 实验
・ 6 5・
微型仿生肠道 内窥镜机器人 的设计 与实验
李琳娜 , 颜 国正 , 姜萍萍 , 王志武 , 刘 华
(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精密工程及智能 系统研究所 , 上海
摘要 : 根 据 当前 胃肠道 内窥 镜 自主运 动机 器人 的研 究方 向 , 设 计 了一种微 型 的肠 道 内窥 镜 机 器人 系统 。 机 器人 采 用仿 尺 蠖 式的运 动 步 态, 通 过 直 流 无刷 电机 驱 动 驻 留 一伸 缩 一驻 留 式 的结 构 实现 主动 运 动 。

模拟人体肠道蠕动的微机器人运动实验

模拟人体肠道蠕动的微机器人运动实验

模拟人体肠道蠕动的微机器人运动实验
刘文光;陈扬枝;邢广权;付菁
【期刊名称】《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论文在分析人体肠道的生理结构和蠕动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实验台的设计思路,设计了实验台的总体结构,并论述了实验台的工作原理和分析了微机器人的在管道内运行时的受力情况.之后利用实验台进行了微机器人的模拟运行实验,实验证明实验台能够很好地模拟人体肠道的部分特性,而且蠕动传动简单模拟效果良好.最后还指出了实验台的不足之处.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刘文光;陈扬枝;邢广权;付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42
【相关文献】
1.微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中运动沉积的数值模拟 [J], 曾敏捷;胡桂林;樊建人
2.一种面向放疗机器人的人体胸腹体表-肿瘤呼吸运动模拟器 [J], 豆梦;王传洋;郁树梅;孙荣川;孙立宁
3.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管理的探讨——以钦州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为例 [J], 张华;朱俊平
4.人体左心循环流动特性及左室形态、大小和舒缩运动对它的影响为人体循环模拟系统提供背景知识进行的临床观察 [J], 吴学军;郭加强;学谦;郭一如;王继海
5.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实验的改进和反思 [J], 洪英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型仿生机器人系统地研究

微型仿生机器人系统地研究

关键词:微型仿生蠕动机器人,仿生学,直线驱动器,微机电系统
第I页
上海交通大学硕Research on Four-footed Micro-bionic Robot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cked and wheeled robot, foot-walking robo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ionics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lthough the structure and control is more complicated: foot-walking robot has more DOF, it can make complex and flexible movement, and because of foot-walking robot walks in the process of discrete point, with the careful choice of standing point, it’s highly adaptive and can walk on very irregular roads. Foot walking robot will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military reconnaissance, search and rescue post, Aerospace, industrial pipelines, medical testing, and other fields.
第1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机器人发展与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国外称为“机械电子学”。这一名称始于日本,后来为欧 美等国家所接受。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 交叉技术。传统的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而且促进了各种新产品的出现和发 展。其中机器人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机器人”是存在于多种语言 和文字的新造词,这个名词第一次由捷克剧作家卡雷尔·凯培尔(Karel Capek) 提出,它体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愿望,即创造出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或人造 人,以便能够代替人去进行各种工作。

用于肠道诊查的微型仿生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用于肠道诊查的微型仿生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验证实两种密封方案均可行、可靠。

在专用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方面:为提高仿尺蠖式机器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设计了分布式和交错式两种空心圆柱状三维接收线圈,它们可集成到平移单元外部圆周空间,避免传统实心三维接收线圈对机器人长度的增加。

考虑人体安全性和机器人内部可用空间的有限性,给出了分布式空心圆柱状三维接收线圈的优化设计方法,实现对绕线线径和匝数、谐振频率的优化选取。

对于交错式空心圆柱状三维接收线圈,导出其各维线圈匝数选择的指导方程,使三个维度线圈输出功率基本一致。

为解决机器人驱动电机启动和赌转尖峰功率造成的短时压降问题,设计了以超级电容阵列(SCA)作为能量缓冲器的机载能量管理电路,通过推导电路中各相邻模块间输入电阻的递推关系,建立起电路分析模型;该模型可用于SCA串并联结构和充电电压优化,以最大化SCA放电功率,减小尖峰功率造成的压降。

制作的能量管理电路原型尺寸为 13mm×4mm,可使机器人工作电压始终维持在3V以上,确保了机器人的工作稳定性。

本文在上述三项关键技术及相关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用于肠道诊查微型仿生机器人的设计、实现、以及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肠道,微型仿生机器人,运动效率,长条形接触器件,运动机构,密封,无线能量传输,三维接收线圈,超级电容,能量管理电路RESEARCHES ON KEY TECHNOLOGIES OF MICRO-BIONIC ROBOTS FOR INSPECTING THE INTESTINESABSTRACTAs one of th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the traditional endoscope, the pill-sized micro-bionic robots which can inspect the intestine actively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research interest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Under the support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61673271, No. 81601631) and the Program of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ion (No. 14441902800, No. 15441903100),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related experiments of the micro-bionic robots so that a new device for diagnosing the intestinal diseases can be provided. The key technologies involv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robots and the intestine, the design of the locomotion mechanism (L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dic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PT) system.In the aspect of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micro-bionic robots and the intestine: After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intestine which is slippery, viscoelastic, and freely suspended, as well as the abilities ofABSTRACTtwo-way locomotion, expanding, and anchoring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a qualified device for inspecting the intestine, we proposed two locomotion principles of sliding-clamper based and inchworm-like. The sliding-clamper based principle is implemented with a linear motion unit (LMU) and an anchoring unit (AU) which can be actuated by the LMU to move forward and backward. The inchworm-like principle is implemented with a LMU and two AUs which are fixed at both ends of the LMU. The AU is for expanding and anchoring, the LMU is for generating a displacement, and when they cooperates with each other, two-way locomotion can be enabled. The included modules of the micro-bionic robots are introduced, and their axial lengths are served as the design parameters. By analyzing the intestinal deformations induced by the locomotion steps of the robots based on these two locomotion principles, the corresponding continuity models are built, which correlate the locomotion efficiency and the design parameters quantitatively;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s is then validated experimentally. From the continuity models and the related experiments, we find: ①the locomotion efficiencies of the sliding-clamper based and inchworm-like robots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periodic stroke; ②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 exerted by the functional modules that need to be installed at the both ends of the robots, the ratio between the lengths of the functional modules assigned to the front and rear ends should be in arange of 1:(1.5-3) for the sliding-clamper based robot, while for the inchworm-like robot, the functional modules should be installed at the rear end as much as possible but the length should be less than 10-12 mm. In addition, a method of using the long contact devices to improve the locomotion efficiency of the inchworm-like robots has also been proposed and proven effective, which is also beneficial to avoiding intestinal injury relating to excessive expanding.In the aspect of designing the LMs of the micro-bionic robots: arc-shaped leg based expanding mechanism is employed for the AU, which enables an expanding/retracting diameter ratio which exceeds 200%; a pair of lead-screw and nut is employed for the LMU which works reliably and is able to generated a strong thrust. With the AU and LMU, we implemented a sliding-clamper based LM for the small intestine, types I and II of the inchworm-like LMs for the small intestine, and an inchworm-like LM for the colon. Kinetics analysis for the AU and LMU was conducted to select proper motor model and reduction ratio, so that the AU and LMU can perform actions effectively on the premise of not stimulating the intestine. To avoid mechanical and short-circuit faults of the LMs caused by the intestinal mucus, the LMs were sealed with the local and whole strategies, using O-rings, whose design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o minimize the sealing caused mechanical loss. TheABSTRACTtwo sealing strategies were verified to be feasible and reliable with experiments.In the aspect of WPT technology specific for the micro-bionic robots: two novel distributed and interlaced hollow-cylinder-like 3-D receiving coil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pace utilization of the inchworm-like robots, and they did not increase the robots length a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solid 3-D ones. An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the distributed 3-D coil was propos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human safety and the limited available space in the robots. This method involves a lot of theoretical formulas and several key electr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with experiments, it can be used to select proper copper wire diameter, number of turns, and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As for the interlaced 3-D coil, we derived a guidance equation for selecting its number of turns, so that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ils can output identical electric powers. To handle the voltage drop issue caused by the motor starting and stalling which require short-time high power, a novel power management circuit containing a super-capacitor array (PMC-SCA) was proposed. Design details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PMC-SCA were introduced, and its analysis model was build based on deduc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put resistances of each two adjacent modules in the PMC-SCA. The analysis model can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series-parallel structure of the SCA and its charging voltage. A PMC-SCAprototype with a size of 13mm×4mm has been fabricated, it can make the working voltage of the robot above 3V all the time, thus ensuring performance of the voltage-sensitive modules in the robot.The research of the above three key technologies and related experiments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icro-bionic robots for inspecting the intestine.Keywords: Intestinal tract, micro-bionic robot, locomotion efficiency, long contact device, locomotion mechanism, seal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3-D receiving coil, super-capacitor, power management circuit目录摘要 (I)ABSTRACT (V)目录 (XI)第1章 绪论 (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5)1.2.1 微型仿生机器人运动机构 (5)1.2.2 微型仿生机器人与肠道相容性 (10)1.2.3 专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14)1.3本文研究内容 (16)第2章微型仿生机器人与肠道相容性研究 (19)2.1人体肠道生理特性 (19)2.1.1 肠道几何形态 (19)2.1.2 肠道解剖结构 (20)2.1.3 肠道生理运动 (21)2.1.4 肠道生物力学 (21)2.2微型仿生机器人运动原理 (25)2.2.1 滑动钳式运动原理 (25)2.2.2 仿尺蠖式运动原理 (26)2.3微型仿生机器人原型及诊查系统简介 (27)2.4微型仿生机器人运动分析及设计参数优化 (29)2.4.1 滑动钳式机器人运动分析及设计参数优化 (29)2.4.2 仿尺蠖式机器人运动分析及设计参数优化 (38)2.5本章小结 (49)第3章微型仿生机器人运动机构设计 (51)3.1锚定单元设计 (51)目录3.1.1 锚定单元设计要求 (51)3.1.2 锚定单元设计细节 (51)3.1.3 锚定单元动力学分析 (56)3.2平移单元设计 (59)3.2.1 平移单元设计要求 (59)3.2.2 平移单元设计细节 (60)3.2.3 平移单元动力学分析 (61)3.3密封设计 (62)3.3.1 O形圈密封概述 (63)3.3.2 局部密封设计 (64)3.3.3 整体密封设计 (67)3.3.4 局部密封与整体密封的比较 (71)3.4本章小结 (72)第4章专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 (73)4.1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介绍 (73)4.1.1 无线能量发射端 (74)4.1.2 无线能量接收端 (77)4.2三维无线能量接收线圈设计及优化 (84)4.2.1 实心三维接收线圈 (84)4.2.2 分布式空心圆柱状三维接收线圈 (85)4.2.3 交错式空心圆柱状三维接收线圈 (99)4.3机载能量管理电路设计分析 (101)4.3.1 机载能量管理电路总体设计 (101)4.3.2 机载能量管理电路分析模型 (102)4.3.3 机载能量管理电路优化及验证 (108)4.3.4 机载能量管理电路原型及功效性验证 (115)4.4本章小结 (117)第5章微型仿生机器人实验研究 (119)5.1微型仿生机器人通信控制系统设计 (119)5.1.1 通信控制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19)5.1.2 通信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 (120)5.2微型仿生机器人运动机构测试 (123)5.2.1 运动机构动力学性能测试 (124)5.2.2 运动机构密封性能测试 (125)5.3微型仿生机器人运动有效性测试 (127)5.3.1 运动分析模型验证实验 (127)5.3.2 接触器件对仿尺蠖式机器人运动效率的影响 (131)5.4微型仿生机器人整机性能测试 (135)5.4.1 透明硬质管测试 (136)5.4.2 离体肠道测试 (137)5.5本章小结 (138)第6章总结与展望 (140)6.1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140)6.2工作展望 (142)参考文献 (144)致谢 (15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157)第1章 绪论微型仿生机器人为肠道疾病的微创诊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实现途径,已成为内窥镜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

仿尺蠖气动肠道微机器人运动系统

仿尺蠖气动肠道微机器人运动系统

仿尺蠖气动肠道微机器人运动系统高鹏;颜国正【摘要】目的肠道微机器人的设计采用仿尺蠖气动运动系统,以更好地无创诊断人体肠道.方法机器人采用单节尺蠖结构,利用薄壁气囊和伸缩气缸作为径向钳位机构和轴向伸缩机构.气动系统由微型真空泵和流体分配器构成.该系统在流体分配器的控制下,微型真空泵可以驱动各运动机构,实现微机器人的主动运动.研制的机器人运动系统样机直径20mm,长105mm,质量109.15g,可实现42.4mm的径向变形和35mm的轴向步距.测量了运动机构的输出驱动力,并测试了机器人样机在不同运动环境下的运动性能.结果气动驱动系统能够向运动机构提供充足的驱动力,伸缩机构可以输出最大1.82N的推力,钳位气囊最大钳位压强为23.69kPa,机器人能够在不同角度的刚性管道中运动,并且在离体猪结肠中也能够有效运动.结论仿尺蠖气动肠道微机器人运动系统为人体肠道机器人内窥镜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10.3969/j.issn.1002-3208.2012.05.09【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7页(P487-493)【关键词】微机器人;尺蠖运动;气体驱动;肠道诊断【作者】高鹏;颜国正【作者单位】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 201108;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60 引言据报道,90%胃肠道恶性肿瘤是由良性息肉转变而来的。

因此,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切除肠道息肉,能够大大降低肠道肿瘤的癌变概率和致死率。

但是,胃肠道作为人体主要的消化场所,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化特性,不易于通过外部的诊疗实现准确的诊断。

然而,胃肠道两端开口管状结构,适合微型设备通过插入、吞服等方式进入其内部,并利用微型摄像头、传感器和微型手术机构等,实现无创伤诊断、局部药物释放,甚至是手术治疗。

现阶段应用于临床的商业化微型诊疗设备主要有推入式内窥镜和胶囊内窥镜。

蠕动式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的设计

蠕动式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的设计

蠕动式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的设计王益宁;林蔚;颜国正【摘要】Objective In order to make the robot reside and move activel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to achieve a variety of medical functions, a squirming micro-robot was designed with high movement efficiency by using multipoint attachment to increase friction. Methods The gait of the proposed model was simulated and the appropriate brushless DC motor with gear reducer was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GI tract environment. A series of stretching mechanism was designed and assembled. The axial stretching mechanism and the radial multipoint attachmen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Results The diameter of the assembled robot was 13mm, the length was 29mm, and the quality was 10. 2g. Driven by 3 V DC voltage, the robot could operate constantly and stably for more than 40 minutes. Conclusions This squirming GI micro-robot system for inspection realized the active movement.%目的为使机器人在胃肠道中主动运动以实现多种医疗功能,本文设计了一种通过多点接触方式提高摩擦力,具有较高运动效率的蠕动式微型机器人.方法根据胃肠道的环境设计了机器人步态,选取带减速器的微型无刷直流电机作为驱动器.并设计装配了一套运动机构,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轴向伸缩以及径向多点接触结构.结果装配后的机器人直径13 mm,长度29 mm,质量10.2 g.在3 V直流电压驱动下可持续稳定运行40 min以上.结论该蠕动式胃肠道检测机器人系统实现了主动运动.【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2(031)002【总页数】5页(P183-187)【关键词】胃肠道机器人;多点接触;蠕动式;伸缩机构【作者】王益宁;林蔚;颜国正【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4个肿瘤患者中就有一个是胃癌患者。

进入胃肠道诊查的微型仿生机器人

进入胃肠道诊查的微型仿生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是利用机械部件和电子芯片通过编程的方法来构成的具有生物运动特征的装置,例如仿生蛇、犬、螃蟹、飞鸟等,已经在军事侦查、助残助老、情报搜集等场合发挥作用了,相关研究方兴未艾。

在仿生机器人中,微型化模拟昆虫、蠕虫、蜜蜂等小型生物体的研究也伴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受到特别的关注。

其中,将微型机器人应用于临床医学诊疗,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真实性,而且由于微机电系统本身的微小尺寸、高度智能,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尤其在非结构环境的狭小空间作业,比如,胶囊内镜侵入性小,没有毒副作用,具有 无创、微创等优点,并可以进行主动控制,或加载成像装置,是今后机器人内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胃肠道诊查的微型仿生机器人王坤东MICRO BONIC MACHINE FOR GASTROINTESTINAL EXAMINATION王坤东 | 进入胃肠道诊查的微型仿生机器人科技视界 | 器 最近几年内出现的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被动式内镜。

它仅有一般鱼肝油胶囊大小的体积,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传输图像,可口服而不被人体消化,依靠肠道的蠕动最后由肛门排出体外(胶囊内镜在肠道中可实时传输肠道图像)。

因为胶囊内镜体积小和采用被动式迁移,所以对人体肠道无损伤,受检者无不适感。

但是胶囊诊查装置是被动式,不能在消化道内前后移动,反复检查医生感兴趣的地方,而且在食管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在胃内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在结肠内不能检查褶皱里面的病变,因此胶囊诊查装置目前只能作为小肠检查的有效手段;另外,胶囊内镜使用纽扣电池,只能保证7~8 h 的工作时间,因此对于排出 时间较长的患者来说,在7~8 h 之后就不能进行检查了。

01. 被动式胶囊内镜 被动式胶囊内镜能够无创、微创地进行消化道诊查,但也正是因为被动的工作方式,导致其难以克服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胶囊中放置小的磁铁,利用外部大磁场来进行遥控,研制了磁控胶囊(国产安翰磁控胶囊),目前已经可以用于胃镜的无痛体检。

【CN109938681A】用于胃肠道微型机器人的扩张驻留装置【专利】

【CN109938681A】用于胃肠道微型机器人的扩张驻留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24378.X(22)申请日 2019.04.22(71)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72)发明人 颜国正 汪炜 韩玎 王志武 姜萍萍 孟一村 温桠妮 陈范吉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代理人 王毓理 王锡麟(51)Int.Cl.A61B 1/04(2006.01)A61B 1/32(2006.01)A61B 1/00(2006.01)(54)发明名称用于胃肠道微型机器人的扩张驻留装置(57)摘要一种用于胃肠道微型机器人的扩张驻留装置,包括:外壳、转子装置和动力装置,其中:转子装置设置于外壳内,动力装置设置于外壳下并与转子装置相连,用以传递动力带动转子旋转实现装置的扩张与收缩;转子装置包括:上挡板、下挡板和设置于上、下挡板之间的扩张机构、转子连接套筒;扩张机构包括:仿卷尺结构的扩张臂和固定柱;外壳包括:盖板和主壳体。

动力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行星齿轮减速器、动力连接套筒和电机。

本发明采用了带有弹性扩张臂的转子装置,既增大了扩张机构的变径比,提高了胃肠道机器人的适用性,又简化了机械结构,提高了传动效率,保证了机构运行的可靠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109938681 A 2019.06.28C N 109938681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938681 A1.一种用于胃肠道微型机器人的扩张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转子装置和动力装置,其中:转子装置设置于外壳内,动力装置设置于外壳下并与转子装置相连,用以传递动力带动转子旋转实现装置的扩张与收缩;所述的转子装置包括:上挡板、下挡板和设置于上、下挡板之间的扩张机构、转子连接套筒,其中:扩张机构和转子连接套筒间隔中心对称设置于下挡板一周上;所述的扩张机构包括:若干仿卷尺结构的扩张臂和固定柱,其中:扩张臂横向伸展均布于固定柱外部。

微型压电蠕动医用机器人系统模型

微型压电蠕动医用机器人系统模型

微型压电蠕动医用机器人系统模型
卢秋红;颜国正;丁国清;颜德田;王慧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年(卷),期】2004(028)001
【摘要】提出一种压电驱动微型医用机器人系统模型,机器人采用基于惯性-摩擦理论的新型压电驱动器,每个压电驱动器由两个压电陶瓷元件构成,通过交替的顺序变形来实现微位移驱动.机器人依靠机构内部的摩擦力和惯性力驱动,因此将能够介入人体肠道实现体内"少创和无创"诊疗,亦可深入其它领域的微小空间,微小管道完成实时探测和维护.
【总页数】5页(P7-10,30)
【作者】卢秋红;颜国正;丁国清;颜德田;王慧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42.3
【相关文献】
1.蠕动式压电驱动微小型电火花加工装置的单片机控制系统 [J], 左雪平;赵万生
2.基于涡激振动的压电式微型风力发电系统 [J], 顾聪;陈远晟;王浩;郭家豪
3.被动箝位蠕动直线压电驱动器数学模型及仿真 [J], 曲建俊;郭文峰;胡志勇;王培明
4.蠕动式微机器人结肠镜系统及模型 [J], 王坤东;颜国正
5.基于粘-滑摩擦力模型的微型压电驱动器动力学分析 [J], 卢秋红;颜国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第 31 卷
了多足行进的主动式机器人, 它有前后两组足部, 后 足主要提供驱动力, 前足控制泊位以及运动方向。 在 2008 年提出了一 种基于微型直线驱动器的仿蚯蚓蠕动机器人 。 但 是, 主动式检测机器人均存在驱动器体积难以进一 发热、 功重比无法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且 步微型化, 能量需求远大于被动式胶囊, 无缆化难以实现。 本文介绍了一套基于成熟的微机械 、 微电子、 无 线通信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 通过蠕动方式运动的 。 胃肠道检测机器人系统 使其能实现活检、 视频传 感器和药物释放等功能, 以及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要 借助视频 求机器人能够在人体胃肠道中主动运动 , 传感器实现肠道检查; 通过活检装置来对检查中发 现的可疑组织进行取样分析; 采用药物释放装置, 对 肠道出血或者病变部位直接用药, 以快速有效地治 疗。
30800235 ) 、 基金项 目: 国 家 自 然 基 金 ( 60875061 , 国 家 863 计 划 ( 2007AA04Z234 ) 、 上海市科委项目( 09DZ1907400 ) 资助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上海 200240 ) 作者简介: 王益宁( 1988 —) ,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医用微型 智能系统 通信作者: 颜国正, 男, 博士研究生导师 。 Email: gzhyan@ sjtu. edu. cn
第 31 卷 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Beij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Vol. 31 No. 2 April 2012
蠕动式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的设计
王益宁
摘 要 目的
林蔚
颜国正
为使机器人在胃肠道中主动运动以实现多种医疗功能, 本文设计了一种通过多点
第2 期
蠕动式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的设计
· 185·
1. 1. 3
轴向伸缩机构
轴向伸缩机构如图 2 所示, 采用滑动螺旋原理 a 为电机; b 为外螺纹转动轮, 进行传动, 图中, 与电 机伸出轴直接相连; c 为电机的安装法兰; d 为内螺 纹杆, 其导向面位于法兰 c 上, 杆的形状为“凸 ” 字 形。这套机构的难点在于螺杆的加工与配合。 b 与 d 的详细数据见表 2 。
[2 ] 为了弥补胶囊内镜的不足,Ikuta 等 在 1988 年率先使用 SMA 作为驱动器, 研制了 Mediworm 主 动式内镜机器人, 外形尺寸为 11 mm × 215 mm。 [3-4 ] 意大利 CRIM 实验室的 Dario 等 于 2008 年研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胃肠道疾病的发病 率逐年上升, 每 4 个肿瘤患者中就有一个是胃癌患 者。因此, 胃肠道检测系统在临床方面有着十分广 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
表1 Table 1
项目 优点 缺点
1. 1. 1
由于胃肠道具有一定的黏附性、 较好的弹性以 活体情况下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物 及极佳的柔软性, 力学特性, 而且随着性别、 年龄、 饮食习惯不同而呈 。 , 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因此 胃肠道环境是典型的 非结构型环境。同时机器人的尺寸受到肠道尺寸的 限制, 而幽门处是人体内肠道内最窄的位置 , 成人的 幽门直径约为 15 mm, 所以机器人的直径不能超 过这个值。 根据胃肠道环境, 通过多点接触的方式来改变 机器人与肠壁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机器人在胃肠道环 境中的运动效率。其中, 多点接触机构有 3 ~ 4 个支 每个支撑杆撑起后直径在 1 ~ 2 mm 左右, 高 撑杆, 约为 3 ~ 4 mm, 支撑杆端部为半球形或平面, 以确保 不会对肠壁造成损伤。 模型的运动步态可分 为 4 步, 具体如图 1 所示。 ( 1 ) 尾舱径向支点机构凸起, 与肠壁增加摩擦 力, 前舱径向支点机构缩回以减少摩擦 , 准备向前跨 步, 如图 1 ( a) 所示。 ( 2 ) 轴向机构伸长, 由于尾舱与肠壁的摩擦力 更大, 尾舱相对于肠壁保持静止, 而前舱发生相对运 动, 从而实现一次跨步, 如图 1 ( b) 所示。 ( 3 ) 前舱径向支点机构凸起, 尾舱径向支点机
每组有 3 ~ 4 根支撑轴, 每根支撑轴最大伸出高度 4 mm, 为了不对肠壁造成伤害, 轴端部为圆柱形。 为了实现支撑轴的凸起、 缩回功能, 设计了一种 可变矩式三支撑轴伸缩机构, 如图 3 所示。
图3 Figure 3 图2 Figure 2 轴向伸缩机构
可变矩式三支撑轴伸缩机构示意图 Diagram of the stretching mechanism with
threesupportshaft in variable torque mode
Axial telescopic mechanism
表 2 外螺纹转动轮与内螺纹杆详细数据 Table 2 Data of external threaded wheel and internal threaded rod in detail
三种驱动器优缺点比较
Comparison of three kinds of motors
超声波电机 适中 选择范围窄, 转 矩较低 微电机 选择范围广, 使用简单 体积较大
SMA 体积小 驱动慢, 安装不 便
为了实现多点触控式径向运动以及轴向蠕动 , 需要驱动器提供较大的扭矩, 本文选取了 Namiki 公 司的带减速器的直流电机作为驱动器 。 该电机为三相无刷无传感器直流电机, 其型号 3 V 供电。 采用 337 ∶ 1 为 SBL04-0829 , 直径 4 mm, 的减速器时, 总机身长 17. 4 mm, 空载转速为 80 r / min, 堵转转矩可达 10. 6 mN·m。
项目 螺纹公称直径 d 1 / mm 螺纹螺距 L / mm 牙形角 α / ( ° ) 螺纹中径 d 2 / mm 螺纹小径 d 3 / mm 螺纹导程 P / mm 螺纹升角 ψ / ( ° ) 螺母厚度 b / mm 当量摩擦角 ρ / ( ° ) 行程 s / mm 数值 5 0. 8 60 4. 480 4. 134 0. 8 3. 257 2 11. 106 8
Design of squirming microrobot f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ANG Yining, LIN Wei , YAN Guozhe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make the robot reside and move activel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 GI ) tract to achieve a variety of medical functions, a squirming microrobot was designed with high movement efficiency by using multipoint attachment to increase friction. Methods The gait of the proposed model was simulated and the appropriate brushless DC motor with gear reducer was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GI tract environment. A series of stretching mechanism was designed and assembled. The axial stretching mechanism and the radial multipoint attachmen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Results The diameter of the assembled robot was 13mm, the length was 29mm, and the quality was 10. 2g. Driven by 3V DC voltage, the robot could operate constantly and stably for more than 40 minutes. Conclusions This squirming GI microrobot system for inspection realized the active movement.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obot ; multipoint attachment ; squirming; stretching mechanism
接触方式提高摩擦力, 具有较高运动效率的蠕动式微型机器人 。方法 根据胃肠道的环境设计了机器人 选取带减速器的微型无刷直流电机作为驱动器 。并设计装配了一套运动机构, 并着重分析了其中 步态, 长度 29 mm, 质量 10. 2 g。在 3 V 的轴向伸缩以及径向多点接触结构 。结果 装配后的机器人直径 13 mm, 直流电压驱动下可持续稳定运行 40 min 以上。结论 该蠕动式胃肠道检测机器人系统实现了主动运动。 关键词 胃肠道机器人; 多点接触; 蠕动式; 伸缩机构 R318.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3208 ( 2012 ) 02-0183-0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3208. 2012. 02. 15. 中图分类号
在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一个齿轮, 从而将转动 传输到中心位置的从动轮, 它与一圆盘相紧箍, 而圆 盘上均匀分布的三根与支撑轴中间凹槽相配合 , 通 过圆盘的转动, 改变了支撑轴的力矩, 从而实现控制 它们伸出、 缩回的功能。 用 Matlab 计算得到驱动轮转角与力矩的曲线 如图 4 所示。可以看出, 当转角在 0° ~ 10° 时, 关系, 电机的转矩主要为支撑轴提供转动, 在 10° ~ 103° 时, 主要提供径向推力, 而且推力比较平稳, 计算理 1. 3 N 。 论值能达到 图中还可以看出此机构的一大 特点, 在转角超过 80° 后, 径向推力出现下降趋势, 说明当支撑轴的伸出量较大后, 力会减小, 同时伸出 速率降低, 起到了缓冲保护肠道壁的作用。 实际加工时, 受材质选择、 加工难度和成本限 制, 先选用铜进行试验。零件图如图 5 所示。 1. 2 电路系统设计及程序流程图 受到机器人自身尺寸的限制, 对电路控制系统 的微型 化 是 本 设 计 的 难 点。 如 所 选 用 的 MCU 为 PIC16F690 , 其尺寸为 4 mm × 4 mm × 0. 9 mm。硬件 框图如图 6 所示。 电机驱动器配合 2 个四刀双掷的多路复用器, 分时控制三个电机, 微处理器连接了无线半双工通 信芯片, 通过该芯片实现无线控制, 微处理器根据接 收到的指令进行相应的动作。 图 7 为上述系统的实物图, 右一是多路选择开 , , 关电路 右二是电机驱动模块 左一是微处理器和无 线通信模块。 三块电路板之间用直径为 0. 15 mm 的导线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