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历代瓷器器型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器型精致: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较为精致,线条流畅、比例
匀称,并且有一定的规模感。
2.釉面细腻: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呈现出细腻、润泽的质感,釉面平
滑均匀,没有明显的麻点或气泡。
3.色彩丰富: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有青绿釉、葱青釉、天
青釉、窑变釉等,每种釉色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4.烧制工艺高超: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烧得均匀稳定,很少出现烧裂、变形等问题。
5.古朴典雅: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
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1.观察瓷器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
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可通过仔细观察胎质来判断。
2.检查釉色和釉面: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而且釉面呈现出
细腻、润泽的质感,如果有斑点、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仿制品。
3.辨别器型和造型: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精致,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如果造型粗糙、线条粗细不匀,可能是仿制品。
4.考察纹饰和题材:南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多为简洁大方的装饰纹样,
常见的有莲瓣纹、花卉纹等,如果纹饰过于繁琐、复杂,或者题材不符合
南宋官窑的风格,可能是仿制品。
5.借助科学检测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可以通过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
荧光、红外线热成像等方法来辅助鉴定南宋官窑瓷器的真假和年代。
总的来说,鉴别南宋官窑瓷器需要综合考察釉色、器型、纹饰、烧制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借助科学检测方法,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观察、多比较,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1.观察器型: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比例、曲线等特点来判断其年代和制作地区。
2.观察瓷器上的纹饰:纹饰的种类、形态、线条是否流畅、图案是否对称等都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线索。
3.分析器器身的胎质:通过观察和感受瓷器的质地、光泽、质感等来判断其是否为真品。
4.检查瓷器的釉面:真品的釉面光亮平滑,假冒品的釉面常常存在不均匀或者粗糙的现象。
5.鉴别器器身的质地:真品的质地往往均匀细腻,而假冒品可能会有粗糙或者细腻不均等现象。
6.分析瓷器的胎釉结合处:真品的胎釉结合处常常较为平滑自然,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明显的过度处理痕迹。
7.检查器壁的薄厚:真品的器壁往往较薄,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厚重或不匀的现象。
8.针对藏品进行放大观察: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器身纹饰、边缘处理等细节,以确定其真伪。
9.检查器底的釉渍:真品的器底通常会有明显的釉渍,而假冒品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当而显得异常干净。
10.观察瓷器的胎釉颜色:真品的胎釉颜色往往较为柔和且稳定,而假冒品的胎釉颜色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均等现象。
11.分析釉面的龟裂情况:真品的釉面龟裂通常呈放射状,而假冒品可能存在网状或者不规则的龟裂现象。
12.检查瓷器的口沿:真品的口沿往往平整光滑,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不规则或者粗糙的情况。
13.判断瓷器的烧制技术:通过观察瓷器的胎质、釉面等来判断其烧制技术,进而判断其真伪。
14.根据瓷器标志进行鉴定:瓷器标志包括款识、题款、款章等,通过对标志的认真研究可以得出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15.对比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对瓷器进行背景调查,获得更多的鉴定信息。
16.考察瓷器的流传渠道:通过研究瓷器的流传渠道,如名人、藏家、博物馆等,获取更准确的鉴定依据。
17.进行化学测试:使用科学分析方法,如碳14测年、元素分析等,对瓷器进行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年代和制作工艺。
18.针对器物的瓷质进行测试:使用专业设备对瓷质进行测试,如硬度测试、X射线检测等,以确定其真伪和制作工艺。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艺术陶瓷承载着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虽然,瓷没有被列入中国四大发明之列,但从其诞生、到演变,瓷器一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以至生活质量,可以说瓷的美学,永远无间断地在中国这片沃土滋长着。
下面带来历代瓷器造型大全,以供欣赏学习!宝月瓶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
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藏草瓶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
这类瓶式,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陆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蒜头瓶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柳叶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花口瓶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的瓶式之一,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
始见于唐,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
转心瓶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
橄榄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玉壶春瓶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胆瓶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和瓶和瓶,敞口,长圆腹,圈足,寓意和和美美、事事顺通。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唐青花的特征:1、青料: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有凸凹感,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似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如如意云、花蜂、洛阳花等;另一类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阿拉伯图案风格,应为外销瓷。
总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胎釉:胎质较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不好。
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
4、造型:完整器均为小件,有三足鍑、碗、罐、盖、枕、盘、壶、炉等,应为唐代典型器型,其中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环形底足;壶则身浑圆,短嘴。
5、工艺:(1)薄釉重彩;(2)在化妆土上绘画;(3)胎质较粗,气孔较多,吸水率较高;(4)生烧;(5)部分为釉上青花。
宋青花瓷的特征: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
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2、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
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3、纹饰上,宋青花瓷图案纹饰多为牡丹、菊花、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文字等,到了宋代晚期,纹饰发展的更加复杂。
4、器形上个,宋青花瓷趋于实用器物,如碗、盘、罐、瓶、枕等,器形大小不一。
元青花瓷特点:元青花前提青花料是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其一,在符合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老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
数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进行比较,应该容易分辨。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
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
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
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
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
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
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
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
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
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
圆虎子多为正烧。
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
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
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
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
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
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
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鉴赏瓷器各部位名称讲解(附高清图)
鉴赏瓷器各部位名称讲解(附高清图)巅峰收藏你我共享器型鉴定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瓷器鉴定实践中,了解器型的知识是很必要的,比如一种类型器型创烧的年代,器型的演变等等。
本文介绍鉴定瓷器各个部位的称呼及表现形式,这是必须把握的鉴定基础课。
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器型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
能够对瓷器每一部位的结构形式掌握和分析到位,对于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具有很大帮助。
那么就先从瓷器器型的常用术语开始,让大家了解一下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瓷器的口部形式口沿: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
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清乾隆粉彩九桃瓶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
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清康熙郎窑红釉凤尾尊敞口:又称为“侈口”。
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
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热点撇口:形状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
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
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
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
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
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清雍正粉彩八仙人物纹洗口尊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宋代的单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窑遍布全国,其中最著名的为:“汝、钧、官、哥、定”。
五大名窑。
1、汝窑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
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
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
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
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
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
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
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
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
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
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2、钧窑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
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
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
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
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
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
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3、官窑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
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很可惜这些如今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损坏或遗失,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蒜头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
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柳叶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传统陶瓷艺术鉴赏
传统陶瓷艺术鉴赏陶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陶瓷艺术鉴赏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陶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本文将结合几个具体的陶瓷作品,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鉴赏。
作品一: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
青花瓷的特点是在白色瓷胎上刷上蓝色颜料,然后进行一次高温烧制,使得蓝色颜料在瓷器表面形成浓淡不一的纹饰。
一件经典的青花瓷作品通常具有纹饰繁复、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的特点。
例如,明代的青花瓷罐具有直立的圆柱形,纹饰主要以花卉、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的运用,呈现出自然的美感。
而清代的青花瓷盘则以纹饰的形式更为抽象,但仍然能够准确表达出艺术家的意图。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的青花瓷作品,都展现了传统陶瓷艺术的高度。
作品二:汝窑瓷器汝窑瓷器是中国宋代的一种烧制窑口,以其独特的釉色和质地而闻名于世。
汝窑瓷器的釉色多种多样,有青釉、黄釉、蓝釉等等,每一种釉色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比如,青釉汝窑瓷器通常呈现出宁静、沉稳的感觉,而黄釉汝窑瓷器则更显华美、富丽。
在造型方面,汝窑瓷器多以简约、朴实为主,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
例如,宋代的汝窑花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凸显了陶瓷器的纯粹和静谧。
汝窑瓷器的特点是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通过釉色的运用以及形制的精致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作品三: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器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窑口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纯净的白釉而著称。
景德镇瓷器在釉色上以白色为主,整体给人以纯洁、高雅的感觉。
景德镇瓷器的纹饰通常简单朴素,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花鸟虫鱼等图案,主要通过线条和构图的巧妙运用表现美感。
这种简约的艺术风格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特点。
例如,明代的景德镇白瓷壶器造型独特,釉色纯净,仅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曲线的美感。
而明代的景德镇白瓷碗则以其纹理细腻、光洁如玉的特点成为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宣德瓷器的特征及鉴定要点
宣德瓷器的特征及鉴定要点⼀、造型特征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论⼤件⼩品,制作均甚精致,即使器型很⼤亦不觉钝重笨拙。
其品类繁多,琳琅满⽬,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
常见器型:梅瓶、⼩⼝梅瓶、⽟壶春瓶、胆瓶、四⽅倭⾓瓶、扁腹绶带葫芦瓶、贯⽿瓶、琮式瓶、⼩壁瓶、⾹薰、背壶、执壶、茶壶、僧帽壶、军持壶、⽯榴樽、盖罐、出戟盖罐、⽠棱罐、奘罐、转头罐、鸟⾷罐、蟋蟀罐、⼋⽅烛台、狮钮⽅章、盒、匜、灯、⾖、盂、三⾜筒炉、笔管、奓⽃、折沿盆、花盆、⽔仙盆、葵花式洗、钵、⼭⽯、砖、爵、骰盔⼦、合碗、碗、葵瓣⼝碗、菊瓣⼝碗、鸡⼼碗、卧⾜碗、⼤墩碗、⼗棱碗、⼗棱⾼⾜碗、⾼⾜碗、⾼⾜杯、收⼝盘、撇⼝盘、葵花⼝盘、折沿盘、盏托、⼤罐、⼤梅瓶、天球瓶、撇⼝⼤瓶、扁壶、鱼缸、⼤花盆、葵花⼝⼤盘、收⼝⼤盘等。
⼆、图案纹饰特征宣德时期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且内容题材⼴泛。
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器始于正德,现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上溯⾄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
另外,过去⼀般以为“宣青”中很少描绘⼈物,现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物场景,结合后来青化瓷中⼤量出现的以⼈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宣德时已经为⽣动多姿的青花瓷故事⼈物画奠定了基础。
此时常⽤的⼯艺装饰有:印、刻、划、雕、锥拱、绘画等。
三、胎釉特征(⼀)胎体宣德时期,瓷⼟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
永乐胎体则细润有余⽽坚硬不⾜。
所以,同样⼤⼩的器型,宣德器胎体较永乐的为重。
同时,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
⼤器多厚胎,底为⽆釉的砂底,处理光滑⾃然,⽆旋痕,常有⽕⽯红斑。
后仿宣德器物,胎体处理⽣硬⽽显矫揉造作,于砂底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
琢器胎体⼀般为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仍能看出。
浆胎的胎质疏松、⾊黄,胎体开⽩⾊⽚纹,使其断⾯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
(⼆)釉⾯釉质与永乐相⽐,仍属细润,但多桔⽪纹。
青花瓷器型特点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之一,下面是其常见的型特点:
1. 器型:青花瓷器型多样,涵盖了从日常生活用品到文人雅士爱好的艺术品等各类器型。
例如:瓶、罐、盘、碗、壶、花瓶等。
2. 轮廓:青花瓷器轮廓流畅,线条流畅自然,优美大方。
如青花瓷瓶的腰部收紧,底部鼓出,造型匀称整齐。
3. 装饰:青花瓷器以蓝色为主色,采用钴料进行装饰。
常见的装饰包括几何图案、草花纹饰、山水图案、动植物纹饰等。
4. 烧制:青花瓷器选用高质量的陶土和釉料,并采用传统的胎体干制、素坯绘画、釉中绘画、烧成等工艺,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因此其烧制技术精湛,表现出的瓷质洁白、釉面光滑、纹饰清晰等特点。
5. 风格:青花瓷器的风格多种多样,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风格。
例如:元代的外销青花、明代的“大明官窑”、清代乾隆年间的“乾隆御制”等。
总之,青花瓷器型特点多样,但都表现出造型优美、装饰精美、质地洁白等共同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青花瓷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宣德青花精品赏析(三):玉壶春瓶一一(三件两器型)
宣德青花精品赏析(三):玉壶春瓶一一(三件两器型)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型,宋代后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型制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的瓶类。
这种瓶的基本造型定型于宋代,各个时代也有个性特征。
1,宣德青花云龙海涛纹玉壶春瓶高48cm,口径12cm,足径16.5cm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釉下青花装饰,上部绘云龙纹,下部绘海涛纹,颈部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
底足无釉修胎精细规整,窑红能见容于胎骨中。
此瓶釉质莹润,青花发色浓艳,使用进口“苏料” ,器型端正优美,做工精到,为宣德官窑精品。
此龙为“有角”的五爪龙。
对龙有角说法很多,有“虬龙”说,有“雄龙”说等(我观察宣德青花龙的画法,基本上都有角只是画法有别)。
此龙体型健壮,两目圆瞪,秃鼻上卷,毛发上冲,两角刚劲有力,威猛雄壮,尤其配上汹涌澎湃的海浪,突显宣德皇帝要干一番大事业和宣德朝的强盛。
2,宣德青花高足象耳云龙纹玉壶春瓶高33cm,口径9.5cm,足径13.5cm瓶撇口,细颈,垂腹,高足中空外撇。
肩部植对称象首耳一对。
釉下青花装饰,口沿卷草纹,颈部蕉叶纹,肩部卷草纹,腹部云龙纹,下腹部莲瓣纹,足部海涛纹。
象耳满青花,铁黑锡斑光明显。
肩部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
青花发色浓艳,浓重处铁锈锡斑光强,使用进口“苏料” 。
底中空施青白釉,足圈无釉修胎规整精细。
此器型端庄秀美,制作精良,为宣德官窑精品。
目前各大博物馆还没发现此器型,是宣德青花器极为难得的珍品。
3,宣德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高34cm,口径9cm,足径12cm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釉下青花装饰,器身上部饰云龙纹,下部绘海涛纹,外足圈绘卷草纹,肩部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
底部无釉窑红明显容入胎骨。
此器型纹饰与上面的第一件类似,但烧制比那件差,纹饰不如的件精,青花发色晕散突出。
这件是真品但只是普品。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瓷器,这个词听上去就让人感觉高大上,仿佛身边的小物件都带着几分古典气息。
不说不知道,瓷器的历史可是相当悠久哦,各个朝代的瓷器各有千秋,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朝代瓷器的特点,以及如何鉴别它们,让你在这场瓷器盛宴中大快朵颐!1. 唐代瓷器:开创之初的风范1.1 特点首先,唐代的瓷器可是开创了中国瓷器的辉煌之路。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追求“美”的极致,陶瓷也不例外。
唐瓷以其胎体厚实、釉面光滑著称。
你想啊,那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釉面,简直能把人迷得晕头转向。
再加上唐代人喜欢各种花纹装饰,特别是五彩瓷,真的是艳丽得让人心醉。
1.2 鉴别方法想要分辨唐代瓷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颜色和釉面。
唐瓷的釉色多样,特别是白釉和青釉都相当有名。
而且唐瓷的纹饰,往往是比较夸张的花鸟图案,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细节可丰富了。
你如果碰到一个光滑得像镜子一样的瓷器,那很可能是唐代的哦。
2. 宋代瓷器:雅致与宁静的代名词2.1 特点转眼来到宋代,瓷器进入了一个艺术巅峰。
宋瓷讲究的是“简约而不简单”,那种淡雅的感觉,简直能让人心静如水。
特别是汝瓷、哥瓷,都是极其珍贵的品种。
它们的釉面有种柔和的光泽,仿佛是晨曦中的湖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就像是品一杯好茶,淡淡的香气在口中缭绕,余韵悠长。
2.2 鉴别方法鉴别宋瓷,首先要看看釉色和胎质。
宋代的瓷器通常胎质比较细腻,特别是汝瓷,摸上去像丝绸一样滑。
而且宋瓷的釉色多是素雅的青、白、黑三种,绝对不花哨。
最重要的是,宋瓷的器型通常比较低矮,像是一个小朋友的笑脸,亲切又可爱。
3. 明代瓷器:繁华与炫丽的舞台3.1 特点接着来到明代,瓷器的世界真是热闹非凡!那个时候,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青花瓷,简直是家喻户晓。
明代瓷器的特色是颜色鲜艳、图案生动,像是一个个小故事在诉说。
你要是把明代的青花瓷放在桌上,简直能吸引所有的目光,仿佛它在说:“快来看看我!”3.2 鉴别方法想辨别明代瓷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图案和底款。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2016-07-23 古玩收藏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快来一饱眼福吧~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釉莲花尊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
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
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
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
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
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
造型挺拔而丰满。
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
通体施青釉。
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
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
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
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宋,高25.8CM,口径7CM。
底径7CM 圆口,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
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
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
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
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唾壶——承唾之器。
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
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
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
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
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浇——浇花用器。
流行于明清。
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
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
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
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
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种式样。
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
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式样。
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
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梨壶——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
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
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背壶——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
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
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
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 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
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 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 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 皿的作用。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
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
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 花、五彩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
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 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 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
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 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 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 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 的大宗产品 。
四系罐 早期青瓷中最常见的一种实用器。直口,丰肩、 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 削成桥形。汉至唐大量生产。
天字罐 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 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 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
提梁壶 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
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故名。 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 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僧帽壶 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
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 影响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 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红釉等 品种。
“萧何月下追韩信”元末明初青花梅瓶
玉壶春瓶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人们多把这种瓶的
创烧时代定在北宋。它的特征为撇口、细颈、圆腹、 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自它问 世后就惹人喜爱,是自宋以后瓷器中具有时代特征的 典型器物。
梅瓶 所谓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
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做盛酒的用具。宋 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常有棱 角分明的转折。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 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 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 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青花缠枝莲将军罐
青花云龙纹荷叶罐
5、瓶类
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 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 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 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 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 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 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 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清乾隆斗彩爵杯高
鬥彩蓮花紋高足杯
7、碗类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型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
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型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
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 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
乾隆珐琅彩花卉蒜头瓶
棒槌瓶
一般为民窑产品,以形似洗衣用的棒 槌而得名。康熙时青花、五彩和洒蓝描金器 都有这种造型。
多管瓶
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 口,上有花形纽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 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制品较多,一般 为五管。磁州窑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 有直立六管,管粗而短。
瓷器器型
《红楼梦选材》
器型是器物的外形状。瓷器的器型一般指器 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 的形状,以此来判断其烧造的年代和窑口。
形若按大类分:
炉类 尊类 壶类 罐类 瓶类 杯类 碗类 盘类
1、炉类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
变为焚香用的炉。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 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双耳瓶 隋代创制,宋代南北瓷窑大量烧造。瓶的颈部两
侧附贴双耳,由于耳的形式多样,因此有贯耳瓶、环耳 瓶、兽耳瓶、凤耳瓶、鱼耳瓶、戟耳瓶等各种不同的名 称。凤耳瓶、鱼耳瓶是龙泉窑特有的作品,明代双耳瓶, 撇口、溜肩、扁腹,肩有对称戟耳或双活环。清代双耳 瓶多为扇形,有耳孔安在腹部。
清乾隆青花九龙攀芝纹花口瓶
莲纹牛头尊
窑变பைடு நூலகம்石榴尊
牛头尊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
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 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 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 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
3、壶类 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代以来,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
生产的大宗产品。唐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肩 部饰双耳。从唐代开始,带把壶流行。
鸡缸杯 一种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
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 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 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压手杯 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
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 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 最为著名。
元代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
清乾隆 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
蒜头瓶 仿汉铜瓶式样,元代始烧,明代常见。明万
历蒜头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有青花、五 彩、兰釉酱釉等品种。明成化蒜头瓶,口作花瓣型, 耳为随意堆塑;正德时在瓶腹贴戟。
宝月瓶 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
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 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 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连座瓶 宋代始见,多影青器。口沿平折,高束颈,
故腹,喇叭足连接瓶座。颈腹间塑两铺首,铺首 下旋制凸弦纹一周。腹上部印制飞风,下部印制 双层莲瓣。明嘉靖的连座瓶,上身为灯笼小瓶, 下部多为方座。
直颈六棱瓶 晚唐的一种典型瓷器。六棱形直颈很
长,颈肩交接处呈级梯状,圆鼓腹也带六棱, 平底,实足。
金元时期的天蓝釉双耳连座瓶
匏制团寿字六棱瓶
6、杯类
瓷杯,日用器皿,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 或饮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 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 新石器时代。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 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带 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带足的多为锥形、三足杯、觚形杯、 高柄杯等等。
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 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 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
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形。多采 用印花、刻花装饰。
红彩描金开光走兽花鸟纹油锤瓶
红釉柳叶瓶
葫芦瓶 因瓶体似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
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 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 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南北瓷窑都有烧制,
以景德镇窑制品居多。其特点是整个器体由凸凹的 弧线组成瓜棱形撇口、直颈,长圆瓜棱腹,圈足作 花瓣式外撇,造型秀丽灵巧。明代瓜棱瓶为小菱口, 长颈、扁腹,菱角足。清雍正朝则以蒜头瓶为基础
鼎式炉 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
直腹,柱足。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 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 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熏炉
宋官窑天青鼎式炉
出戟尊 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
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 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2、尊 尊在商周时作酒器;北宋后期为宫
象腿瓶 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
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 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天球瓶 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
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 青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 等品种。
清五彩人物象腿瓶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
橄榄瓶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 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 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白磁蟠龙博山炉
熏炉 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
熏香之用。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 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 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 作花瓣喇叭座的。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 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 活习俗的需要。
贲(Bēn)巴壶 磨盘口,细颈,弯曲的长流,球腹下承下
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 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