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力》学案(沪科版初二)
【学案1】6.4来自地球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 g = 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课前准备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重力的产生活动1:观察下列三幅图,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二、重力的大小活动2:实验探究: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1.知识准备:物体叫质量。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符号为:,此外还有、等单位,换算关系为1Kg = g 1t = Kg2.观察你身边的物体,它们受重力吗?猜想物体所受重力和什么因素有关?3.探究实验:实验器材:、质量为50g的钩码若干实验过程:分别把1只、2只、3只…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每一次的示数,填在下表中:说明:结合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生活中经验,体会物体的重力。
让学生通过实验思考:除了探究中利用重力跟质量之比为定值的方法判断重力与质量的比例关系,你还能有其他的方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吗?活动3: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阅读教材P89例题,并根据例题估算你自己受到的重力。
已知:求:重力G =?解:答:三、重力的方向活动3:阅读教材P90 “重力的方向”1.列举生活中物体受重力的现象,体会重力的方向。
2.生活中重垂线有哪些应用?。
3.自己制作一个重垂线,结合其它物品,检验你的课桌的桌面、教室的窗台是否水平?探究,明确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的结论,并学会在试验探究中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常数g 的物理意义是学生较难把握的,这里通过填一填使学生明确化。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活动4:阅读教材P90“重心”回答:(1)重心是。
(2)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
活动5:阅读教材P91【信息窗】提高稳度的诀窍,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同时享受知识应用的乐趣。
初中物理沪科八年级(2023年新编) 熟悉而陌生的力沪科版《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养成在常见的现象中认识其科学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弹簧、海绵、钢尺、乒乓球、钢球、磁体、微小形变演示器等多媒体视频、PPT 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是郑成功的郑,自强不息的自强,合起来叫郑自强。
来自于四川省成都市,我和你们很有缘分。
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谁?(诸葛亮)辅助他打下天下,建都成都,诸葛亮还是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我相信,我们能快乐的完成本节课学习。
今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最后得分最多的小组将获得奖励。
想一想:你能举出一些关于力的成语吗?师述: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六章第一节力。
二、自主学习:要求:1.快速阅读教材:P101-103。
2.思考:本节学习了力的哪些知识?梳理后记在学案上。
通过自学,哪位同学告诉我这节讲了力的哪些知识?由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
)三、知识点一:力是什么?(一)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一组表现力的图片,小组讨论思考:图景中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a)图中:推土机推泥土。
(b)图中:人拉车。
(c)图中:运动员举杠铃。
(d)图中:大象压跷跷板。
(e)图中:磁铁吸引铁钉。
(f)图中:磁铁排斥同名磁铁。
第一组用一个词概括,叫什么?(物体),第3组也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物体),中间第二组在语文里都是什么词性?(动词),物理里把他们叫做力的作用。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_11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力后,木箱等停了下来;二: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向运动了。
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三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四、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
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
让学生找出以上力学现象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
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
培养其质疑能力。
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
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flash动画,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小车运动的越来越远。
6.1力及其描述 课件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归纳小结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 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不 同物体。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必然受到后者对它的 作用力。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知识点3 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 生形变。
形状改变
想一想:把一本书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桌面会发生形变吗?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形变有的很明显, 有的很微小。
力的作用效果: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N F=2N
作业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如图),球和网球拍的形状都发 生了改变。这说明什么?网球拍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 发生了变化,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 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
渔翁拉起渔网
运动员举起杠铃
同名磁极 相互排斥
橡胶棒吸引 纸屑
我们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排斥、 吸引等都叫做物体之间的作用。
推土机推走泥土 象压跷跷板
渔翁拉起渔网
运动员举起杠铃
同名磁极 相互排斥
橡胶棒吸引 纸屑
一个物体
推土机
作用
推
另一个物体
土
渔翁
拉
渔网
运动员
举
杠铃
象
压
跷跷板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是什么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符号:F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形变
2、运动状态改变
(四).课堂小结
1.内容总结
2.作业布置1.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2.反馈点评1.自我总结
2.提出疑问
总结归纳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物体的作用的认识。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1.选择器材,分组活动
2.交流感受,归纳总结
3.列举生活中实例应用
(三)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三.展示力的作用效果1.活动前的提示
2.巡视指导
3.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体验活动,归纳结论
4.指导观看多媒体,知识巩固1.根据提示分组活动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3.完成学案
3.交流讨论,完成学案
(二)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二.展示力的作用效果1.活动前的提示
2.巡视指导
3.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体验活动,归纳结论
4.指导观看多媒体,知识巩固1.根据提示分组活动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3.完成学案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进行活动二
2.感受力的作用效果1.提出活动要求
2.巡视指导
3.适时点拨
八年级物理学科第一册第六章第一课新授教案主备人
课题
力
教学时间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文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力的单位(牛顿)。
3.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效果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分类: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等3.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重力和弹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它们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力》市级优质课课件
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力;
采用目标导学法,使学生能 够明确目标知道这节课要研 究那些问题。以致于在听课 过程中能够把握好重、难点 有的放矢。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特点; 3.了解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78几幅表现力 的图片: (1)有哪些物体?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你能找出它们当中有哪些共同的 地方吗?
自学指导2: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80的文字和图片,认识力的作用可以产生 哪些效果?力的作用效果: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的例子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 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堂上难以完成的活动或实验, 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法学社的探索欲望。帮 助学生理解知识。
第一节 力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学生活动一:请一位同学把 一桶矿泉水拿到讲台桌上
提问:有什么感觉?
人将矿泉水拿到桌子上感觉很费劲,从 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这是人对力最早 的认识。
通过提起重物要费很大的力气、双手互拍, 创设情 景教学,调动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从简单现象 出发把学生引入探究情景,引起思考,激发兴趣, 从而进入新课讲解。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 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
然后填写P79图5-2(a)(b)中的空
科学探究是学生构成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研究方法的活动。科学探究既是 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索,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积极动手、动脑,体验解决物理问题 的喜悦,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 理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物理科的科学探究应该分组进行,组内的角色分工要 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既能使每个学生读得到机会均 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_5
课题:7.1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能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学习过程】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观察课本P125图,思考相关的问题。
这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的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与同学交流。
二、牛顿第一定律1.自学课本P126信息窗,了解伽利略观点。
2.科学探究(1)将滑块放在斜面上,放手让滑块滑下,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前进吗?猜想:你认为滑块在木板上前进的距离远近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滑块前进距离的因素(2)思考:如果要研究滑块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的摩擦力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你能设计出一个研究方案吗?学法指导:让其它因素相同,通过改变水平面的情况(即让滑块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运动),再比较前进的距离与摩擦力的关系。
相同因素包括改变的条件(3)实验中应观察哪些现象?比较哪些量?你能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吗?(4)(4)分别实验,观察、记录、完善表格。
(5)思考分析:a、三种表面谁光滑,摩擦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描述?。
b、若表面更光滑,则滑块所受摩差力将,前进距离,速度减小的程度。
c、若表面光滑到摩擦力为零滑块会怎样比较推理的结果,能得到结论: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会。
想一想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会。
至此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考讨论:该定律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吗?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4.小结:回顾定律的得出过程。
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牛顿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学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学教案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6交流与讨论。
第1节 《力》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案主备:张延喜副备:邵忠辉审核:备课时间:2013.12.19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_____一、学习提示探究一、力的概念阅读课本第2页,完成以下内容。
现象:人推门、马拉车、脚踢球、手压弹簧、人推箱子1、思考:这些现象中,有几个物体?哪个物体用了力?哪个物体受了力?归纳以上现象:力不能脱离________而独立存在。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
得出结论:力就是对的作用。
2、力的符号:_______,单位是:_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__。
3、小组讨论交流:(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__________。
(2)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力的作用效果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以下内容。
1、想一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现象呢?即是说力会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轻轻用力弯刻度尺,刻度尺会由直变;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气球会由圆变;用力拉弹簧,弹簧会,用力压弹簧,弹簧会。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我们骑自行车时,当脚用力蹬车时,会使自行车会由变。
当道路拥挤时,刹闸的摩擦力,会使自行车会由变,也就是改变了自行车的运动_________;在路口拐弯时,手作用在车把上的力,会使自行车运动发生改变。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
探究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阅读课本第4页,完成以下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或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个因素叫做力的三要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教学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按照效果可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力的单位: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力的分类,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使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物体、抛掷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示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本质。
3.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通过示例讲解,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力。
5.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6. 力的单位的换算:讲解力的单位换算,如1N=1kg·m/s²,让学生进行力的单位换算练习。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力的单位:牛顿(N)七、作业设计答案:拉力的示意图:箭头指向被拉物体,大小表示拉力的大小。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6.1第一节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6.1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5. 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一个学生上来,让他用手推一下桌子,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5. 讲解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6. 讲解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推一下铅笔,观察铅笔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8.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点、相互作用力。
9. 作业设计:(1)请解释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力的例子。
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一个人推门,门受到人的作用力而打开。
(2)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对于物体不接触能否产生力,通过出示图片、视频,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力包括接触力与非接触力。
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小孩穿旱冰鞋推墙的事例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进一步举例分析。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潍坊市滨海区渤海实验学校姓名:葛孚明
职称:中学二级
个人介绍: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为了胜任本职工作,坚持边教边学,注重教学反思,潜心探讨教法,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报纸杂志上获奖、发表。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深知教育的艰辛,教改的迫切,自己要不断地“充电”,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武装头脑,努力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
B 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 用手捏一个易拉罐,就一定发生了力。
D 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表明力可以改 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甲乙两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这时绳子的中心慢慢向乙队一侧移动,则乙队队员的手受到的力是( )
同学们对力了解有哪些呢?
二、进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出示学习目标:
/view/76e512fdf705cc1755270933.html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会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i?ct=50331=%E5%8E%8B%E8%B7%AF%E6%9C%BA&ie=utf-8&in=12534&cl=2&lm=-1&st=&pn=7&rn=1&di=202268641400&ln=1995&fr=&fm=&fmq=136352753405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7&-1&di202268641400&objURLhttp%3A%2F%%2F1114%2F0808%2F1310630894vje9o.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3txtj_z%26e3Bc8vi7st_z%26e3Bv54AzdH3Fyws73tAzdH3Fnvjd1mr8rjuep9blt_z%26e3Bip4s&W600&H450&T7016&S34&TPjpg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1 力》导学案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学习目标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新课预习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 ____;每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___ ___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的。
3、力的作用效果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__________或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
新课学习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磁铁吸引铁钉,吸引就是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物体是施力的,另一个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指出图中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结论:力是。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1、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2、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练习: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B、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D、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2、(演示:教师通过绳子拎起一个茶杯)茶杯所受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活动并感受:1、两手相互挤压2、手用力拍桌子3、用手压笔尖4、用手拉橡皮筋讨论: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归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反馈练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a、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表明了什么规律?b、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三、力的作用效果实验⑴:用手拉橡皮筋实验⑵: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力》学案(沪科版初二)
一、学习目标
1、用自己的语言什么是力?在物理学中,力通常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2、明白得什么是力的作用
3、通过事例和实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明白力作用在物体上,能够产生哪些成效。
5、明确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的方面?
二、学习指导
1、力是什么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行观看、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这时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差不多方法。
同学们应注意熟悉这种科学的归纳方法。
课本图5-1涉及的力现象各不相同,请同学样从力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讲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地点,从而得出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阅读以下介绍的两个实验:①在安静的水面上,在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结果两只船同进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②在水面上放两个软木塞,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磁铁,另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铁条。
能够看到,两个软木塞相向运动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观看上面介绍的现象?从中你能感悟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这些力的作用点与方向是如何样的?
请同学样完成下面的实验,看看有何感受,并相互交流得到的感受,总结出规律。
①用手掌用力拍打桌面。
②力推教室的墙
③用双手搬起课桌④用一个铁块靠近一小块磁铁。
3、力的作用成效
读图5-3〔a〕、(b)、(c)、(d),足球的运动状态共有哪些具体的改变?在日常生活见到过的力现象中,力的作用成效共有几个方面?
三、自我检测
1、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在推他,这讲明,
同时他由静止向后运动,这讲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
2、请依照图5-4所示情形提出一个物理咨询题,并用
物理知识做出简要回答。
咨询题:
简答:
四、课外空间
图5-4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章:
牛顿第三定律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要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不是也要受到受力物体给予它的力呢?力是物体间的单方面作用,依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用手样弹簧,手的肌肉收缩发生形变,同时弹簧也发生形变,这时不但弹簧受到手的拉力,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我们的躯体要向后移,观看和实验讲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成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能够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把两上弹簧秤A和B联结在一起〔图5-5〕,用手拉弹簧秤A,能够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示数指出弹簧秤子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
能够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样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这讲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
上,这确实是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专门广泛,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
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用力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汽车的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有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汽车的牵引力确实是如此产生的,假如把后轮架空,不让它跟地面接触,这时让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车轮不推地面,地面也不产生向前推车的力,汽车就不能前进。
请同学们依照上述自学的知识,回答以下咨询题:
〔一〕填空题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上,这确实是牛顿第三定律。
〔2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害而鸡蛋破了。
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_________〔填空〝大于〞、〝等于〞、或〝小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施加一个力F,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F 那么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A.F>F B.F<F C.F=F
(2)以下现象中,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是〔〕
A.划船时,船浆对水的力与水对船浆的力
B.汽车行驶时,汽车轮后推地面的力与地面对车轮向前的力
C.地球对人的吸引力与人对地球的吸引力
D.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他的支持力
E.提水时,手提水桶的力与水桶对手向下的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