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五章的感悟与精髓道德经第五章是一篇关于天地之道的章节,通过描述天地的运行规律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一章的感悟和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经第五章强调了天地自然的无为而治。
文章中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味着天地并没有主观的善恶判断,而是以平等和无偏的态度对待万物。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干扰自然的运行,而是要以谦虚、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自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德经第五章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力量。
文中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比喻天地如同一个大笼子,内含无尽的宝贝。
这告诉我们,自然界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挑战自然的底线。
同时,也要学会借助自然的力量,并在遵循天地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三,道德经第五章提倡人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文中说:“天长地久”,强调了天地的恒久不变。
相比之下,人的寿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渺小和有限,不要贪图权力、财富和荣誉,而是要保持谦逊的心态,以平和的心境去面对一切。
最后,道德经第五章还提到了“无欲”和“不盈”,这是指人应该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财富和外在的利益,但这种追求往往带来的是烦恼和困扰。
只有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五章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力量、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以及摆脱欲望的束缚等重要的道德原则。
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理解天地之道、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德经第五章 读后感
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篇一《道德经》第五章就像一颗神秘的种子,种在我的心田,每次回味都能长出不同的思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懵了,啥?天地和圣人都“不仁”?这也太违背我平常的认知了吧。
在我以前的想法里,天地应该是充满慈悲的,圣人那更是品德高尚的象征,怎么能“不仁”呢?我当时就想,这老子是不是脑子瓦特了(当然这是我刚开始很不尊重的想法啦)。
后来啊,我就琢磨,也许这个“不仁”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不仁慈。
就好比我们看大自然,它不会因为你是一朵娇艳的花就特别照顾你,也不会因为你是一棵歪脖子树就歧视你。
暴风雨来的时候,该吹倒的吹倒,该存活的存活,一切都按照自然的法则在运行,没有偏袒,没有偏爱。
这就像一场没有作弊的公平竞赛,虽然看起来有点残酷,但其实是最大的公正。
我想起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长跑比赛。
我和我好朋友都参加了,我当时就想着,裁判老师肯定会多照顾照顾我们这些弱小的选手吧(哈哈,现在想想还挺天真的)。
可是呢,比赛一开始,大家就都按照规则来,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我当时气喘吁吁的,感觉自己都快不行了,我就埋怨这比赛怎么这么“无情”呢。
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突然就明白了,这种公平的“无情”其实是对每一个参与者的尊重。
如果因为我是某某的朋友,或者我看起来比较弱就给我特殊待遇,那对其他选手是多么不公平啊。
再看“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空空的,但是又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大脑,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好多东西,大脑都快满了。
可是当你真正去探索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大脑就像这个风箱,越挖掘,能出来的东西越多。
读《道德经》第五章,就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拔河比赛,我在这头,老子在那头。
我一开始被他的话拽得东倒西歪,晕头转向,但慢慢地,我开始能和他较上劲了,从他的话里汲取到了力量。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及感悟
第五章原文: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五章译文:道,是无法凭借语言来描述的,名,是无法凭借言语来命名的;它是没有名字的天地之始;有了名字,便是万物之母。
常常抛弃欲望,来观察它的奥妙;常常拥有欲望,来观察它的表现。
这两者,同样产生于相同的根源,但却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又玄妙,是众妙之门。
感悟: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清晰地诠释了道的概念,强调了其超越言语和名字的本质。
道理和名字之间的关系被描述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存在,这展示了道在宇宙间的根本地位。
作者通过排比的方式阐述了观察道的方式,即抛弃欲望以观察其奥妙,拥有欲望以观察其表现。
这种观点启示人们应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的玄妙之处,而非被表象所困扰。
玄妙之门则揭示了道的深远、晦涩和神秘,以及我们在追求道的过程中需要思维的开放、超越传统的观念和常识,这也是我们能够超越常规认知去寻求真正智慧之门。
在个人观点上,我认为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是一种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种能够引导我们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哲学探索。
通过超越言语和名字的限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和生命的本质,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智慧之道。
道德经第五章的诠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和世界的复杂性,从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保持谦逊和敬畏,在现实生活中宽容、包容,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及其感悟,不仅引发了我对道的深刻思考,也在生活中指引着我如何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理解世界、面对挑战,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我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道的真谛,学会了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作为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不仅令人思索,更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摘要:1.引言:道德经第五章的背景及重要性2.道德经第五章的核心思想解析3.第五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启示4.总结:道德经第五章的感悟体会正文:【引言】《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经典之作,全文八十一章,深入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其中,第五章“含德在内,涵真腹中”备受历代学者推崇。
本文将对这一章进行解析,以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应用的价值。
【道德经第五章的核心思想解析】第五章原文:“含德在内,涵真腹中,无穷其极,乃至于无有。
含德乃长,乃至于永远;涵真乃广,乃至于无穷。
虽柔,乃先动;虽静,乃先止。
含德深厚,乃至于无有;涵真广大,乃至于无穷。
”本章主要论述了内在道德与真实内涵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含德在内、涵真腹中的人,其道德修养和内涵底蕴深不可测,可以无穷其极、无有止境。
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品质,“真”指的是真实内涵。
人应当追求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和真实内涵的丰富,以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第五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启示】1.修身养性: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2.提升自我: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真实内涵。
只有具备丰富内涵的人,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果断应对。
3.知柔知刚: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柔弱,懂得退让,同时也要具备坚定的信念,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
4.厚德载物:以道德为本,具备容纳万物的胸怀,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总结】通过对道德经第五章的感悟,我们明白了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知柔知刚、厚德载物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道德和丰富内涵的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行稳致远,成为人生的赢家。
《道德经》简体原文 完美打印版
道 德 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具体释义如下: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2、仁即是"人"的意思。
《中庸》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
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
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3、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
"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
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4、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道德经·第五章》
(春秋)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作者】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
完整《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奔马放辔,士人功成不必在多,而必须精益求精。道之行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欲而不得,病也。若能安之,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下是《道德经》的完整文本: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远也,其可趋也,夫孰為者?众人皆有以,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原文及鉴赏【导语】:天地不仁【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笫五章感悟
在阅读《道德经》第五章后,我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上善若水”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作为平常之物,无所不在,但它的品性却非凡,值得人们深思。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宇宙之本,它滋养万物,但并不邀功,这种谦逊和无私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
同时,水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无论何种形状或容器,它都能适应并存在,这种特性也让人深感启发。
其次,天地与圣人的平等精神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天地不偏爱任何事物,将万物平等看待,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公正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样,圣人应该没有偏私,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实现个人内心平静的关键。
此外,我也领悟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
政令繁多可能会导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恰如其分。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要为了追求短暂的成功或满足而盲目行动。
最后,“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训让我意识到做事不能违背规律。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道,如果违背规律行事,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去为、去自然发展。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五章让我认识到水的智慧、平等精神、守中之道以及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训。
这些思想不仅对个人成长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汲取这些智慧的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胸怀、有担当的人。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
摘要:
一、介绍道德经第五章的背景和主题
二、解释道德经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三、阐述道德经第五章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四、总结道德经第五章的重要性
正文: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第五章是其中的一部分,主题是“含德在内,涵真腹中”。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德的本质和含德的重要性。
在第五章中,老子首先描述了含德的形态和特征,含德是一种内在的、看不见的、无形的品质,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老子认为,含德是相对于表面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而言的,是更深层次的道德境界。
接着,老子阐述了含德的重要性。
含德可以使人更加谦虚、宽容、善良、真诚,可以使人更加接近道,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含德也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修炼,才能达到含德的境界。
而只有达到含德的境界,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道的真谛。
总之,《道德经》第五章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让我们认识到含德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道德经》全文
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
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译文〗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
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译文〗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经典收藏版】
《道德经》全⽂及译⽂【经典收藏版】第⼀章 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道德经》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经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
多言数(shù)穷,不如守中。
(二),关键词解析仁:指仁义,即仁爱与正义。
见《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刍狗:草扎的狗。
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指处事原则统一。
橐龠:指风箱,见下图。
风箱图屈:指竭尽、穷尽。
动:什么在动?拉杆在动。
数:指术数,即数术。
指方法、策略、法制等。
中:指中轴,即拉杆,而非指虚空和虚静。
倘若拉杆不动而守住所谓的虚空和虚静,风箱何以出风?也有联系第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把“守中”理解为保持中立状态、不偏不倚或不走极端的,也还是理解不到位。
如何保持中立以致风出不断呢?同一因素导致的结果总是发散的,如何不被这些纷繁杂乱、五花八门的表象所迷惑呢?老子用拉杆愈动风愈出形容把握住事物的中轴关键——根本核心,也就把握住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万事求其本这一根本原则是统一的。
因此,倘若我们把握住了疾病的根本核心,也就把握住了疾病的构成,也就把握住了医学的基础与关键,而能辨别医学的真伪。
倘若我们把握住了《道德经》的根本核心——整体论,老子之“道”与“德”便能跃然纸上、水到渠成。
(三),经文释义天地无所谓仁义,把万物视为草扎的狗;圣人无所谓仁义,把百姓视为草扎的狗。
(万物千姿百态,但究其根本都一样,物质运动而已;百姓芸芸,但究其根本都一样,一切唯心造。
处事求其本的基本原则是统一不变的)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吗?中间是空的,但永不竭尽(——万事万物如同风箱出风一样不断涌现)。
拉杆愈动,风愈出(——风出只因拉杆在动)。
(可见),穷尽各种言论、各种术数(——想尽各种理论、各种策略以应对各种“风”,各种事物,结局只是穷于应付),不如坚守中轴关键——根本核心。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说起《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句可真是意味深长啊!咱先来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就好像我之前去爬山的时候,一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有的长得枝繁叶茂,有的却在石缝中艰难求生。
我当时就想啊,天地并没有因为哪棵树长得好看就多给它点阳光雨露,也没有因为哪株草弱小就特别照顾它。
天地对待万物,没有所谓的偏爱和仁慈,一切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老师不会因为某个同学成绩好就一直偏袒他,也不会因为某个同学成绩差就故意忽视他,大家都在同样的环境中努力成长。
再讲讲“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让我想起了小区里选业委会主任的事儿。
当时大家都希望能选出一个真正为小区居民着想的人,可最后选出来的那位,并没有对谁特别好或者特别坏。
他制定的规则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因为你跟他关系好就给你开后门,也不因为你曾经反对过他就给你小鞋穿。
刚开始大家还不太理解,觉得他怎么这么不近人情。
但时间长了,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大家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其实啊,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天地和圣人都不会刻意去干预和偏爱,而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这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冷酷无情,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和包容。
咱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能体会到这一点。
比如说考试,老师不会因为你前一天生病了就给你加分,考试的规则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又比如说工作,老板不会因为你和他是亲戚就给你更高的工资,而是看你的工作表现和成果。
这看似无情,实则是最大的公平。
从这一章中,我还领悟到,我们不能总是期待着外界的偏爱和特殊照顾,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本事去争取。
就像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了好多次,我哭着求爸爸妈妈帮我,可他们只是在旁边鼓励我,让我自己站起来继续练。
当时我觉得他们好狠心,可后来我终于学会了骑车,才明白他们是想让我自己去克服困难,变得更强大。
再比如说,我们参加比赛,不能指望评委因为同情你就给你高分,而是要靠自己出色的表现去赢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五章孔德①之容②,惟③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④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
窈⑥兮冥⑦兮,其中有精⑧。
其精甚真⑨,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⑪,以阅⑫众甫⑬。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⑭!译文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
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
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本质的、本来的、固有的、纯粹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
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离开,没有差别),以观众物的始基。
我如何得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因道循理缘法运用规律!注释①孔德:洞德;空德;大德;美德,嘉德。
孔:洞,窍,窟窿;空;嘉,美;通达;大。
孔,窍也,空也。
——《玉篇》空:孔,窟窿;空虚,空无;空间;广阔,空旷;岑寂,幽静;明净无挂碍;道家谓虚静之性。
空虚:空无;空旷冥漠;豁达,没有成见;指天空,亦喻朝廷。
洞:清澈;透彻,清楚;窟窿,孔穴;贯穿,通达;通晓,知悉;数字“0”的另一种说法。
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河上公注:“孔,大也。
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
”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老子》:“孔德之容。
”王弼注:“孔,空也。
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后汉书·冯衍传下》:“遵大路而裵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李贤注:“孔之为言空也。
窈冥谓幽玄也。
道以空为主,故无物而不容。
”②容:1)〈动〉(1)(会意兼形声。
小徐本“从宀,谷( gǔ)。
”大徐本看作会意。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
本义:容纳)(2)同本义。
容,盛也。
——《说文》君子以容民畜众。
——《易·师》又如:容隐(包庇,隐瞒);容足(仅容立足);容接(容纳接待);容盛(覆载,容纳);容民(容纳民众);容民畜众(容纳畜养民众);容畜(容纳养育);容受(容纳接受);容放(容纳置放)。
(3)宽容。
如:容庶(宽容饶恕);容物(度量宽大,能够容人);容谅(宽容原谅);容借(宽容);容宽(宽容,宽恕);容覆(宽容涵纳);容纵(宽容放纵)。
(4)允许,许可。
如:容耐(容忍);容止(允许栖止);此事不容耽搁。
(5)收留。
无适小邦,将不女容焉。
——《左传》(6)打扮,装饰。
如:容饰(装饰,打扮)(7)悦,欢喜。
如:容溺(溺爱)。
(8)应当。
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
——《词诠引》(9)等待,待。
容移时,有小黄头奴至。
——《宣和遗事》(10)需要。
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
——《韩非子》(11)假借为“用”;使用。
兵无所容其刃。
——《老子·五十章》2)〈名〉(1)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
如:音容;容颜(脸色);容冶(容貌美艳);容华(容貌,容颜);容辉(仪容风采);容质(容仪与资质);容表(仪表,风采);容妆(容貌妆饰)。
(2)形容。
形容:外貌,模样;指表情,神态;形状;描摹,描述;指装饰,描画;比照;指盛德的表现,体现;借指盛德。
《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3)可容纳的空间;容纳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度量;所容纳的量。
如:库容;电容。
(4)模式,样式。
凡为甲,必先为容。
——《周礼·考工记·匠人》(5)法则,规律。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
——《韩非子》(6)礼仪;礼法。
如:容典(礼容之法则);容则(容典);容台(行礼之台)。
3)〈形〉(1)从容。
如:容裕(从容大度)。
(2)适宜,合宜。
因势合变,遇时之容。
——《文选》③惟: (形声。
从心,隹( zhuī)声。
本义:思考;思念); 为,是; 有;听从,顺从,遵从,以为法则;随从;由,以。
为:做;充当;变成;是;帮助,卫护;表示原因,目的;对,向;则,就。
是:则,遵从,效法,以为法则;正,不偏斜;对,正确(跟“非”相对);赞同,认为正确,肯定;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表示适合。
以:用;凭借,仗恃;做,从事;依,按,凭;从,自,由;则;为;因为,由于。
由:原因,原由,缘故;来源;自,从;顺随,听从,归属;凭借;遵从,遵照;法式。
④恍:即惚,恍惚。
恍惚:(1)指模模糊糊,不可辩认,不易捉摸。
⑤象:物象。
物象就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比如“菊”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⑥窈:(1)(形声。
从穴,幼声。
本义:幽深,深远)(2)同本义。
窈,深远也。
——《说文》窈,深也。
——《广雅》⑦冥:(1)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mì)声。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
本义:昏暗)冥,幽也。
——《说文》冥,暗也。
——《广雅》(2)深远,幽深。
(3)精妙,深奥。
如:冥言(奥妙的道理);冥迹(玄妙的道理);冥智(玄奥的智慧)(4)虚空渺茫。
(5)潜心,专心。
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
——《荀子·劝学》。
注:“专默精诚之谓也。
”⑧精:(1)精:形声。
字从米从青,青亦声。
“青”本义为“金色年华”,转义为“黄金般的”。
“米”与“青”联合起来表示“细选的上等好米”。
本义:上等好米。
说明:东汉·许慎《说文》:“精,择也。
从米,青声。
”(2)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3)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4)构成万物的灵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天有精,地有形。
”(5)专一;单纯。
《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6)通“晴”;爽朗、清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7)指物质之纯净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注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8)振作、寤兴,精力充沛。
《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暝。
”(9)通“情”;情状。
《灵枢·五音五味》:“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10)精审,审度。
《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
”(“精以时服”,即审时而服。
)(11)阴血、精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1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生殖之精就是基因。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13)指心神。
《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14)通“清”;清楚、明白。
《灵枢·本神》:“魂伤则狂妄不精。
”(15)精气。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
——《管子·内业》天地之精。
——《吕氏春秋·慎行论》又如:精秀(精华灵秀之气);精气命脉神(生命与血汗。
比喻辛苦);精血(精气和血液);精胆(精气);精耀(精气)。
(16)精神;精力。
精神:指认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旨,主要的意义;实质(本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
精神即“精气”和“元神”,是一种暗物质(量子物质)。
哲学上,精神的定义就内涵而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以及此记录的重演。
(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在现实物中的记录。
(二)精神事是精神物在现实物中的重演。
(17)精灵;灵魂。
如:精魄(精神魂魄);精胆(魂魄,胆量)。
(18)精理。
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精微的义理。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犹道理。
道理:大理,原理,真理;事理,物理,事物的规律;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道统,道治,大治。
⑨真:(1)(会意。
小篆字形,从华( huà),从目,从乚( yǐn),从八。
《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匕,变化。
目,眼睛。
乚,隐藏。
八,乘载的工具。
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2)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说文》。
按:六经无真字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庄子·列御寇》又如:真人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真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3)本性;本质;本原。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佛(本身;本人。
比喻难以见到的人物);真力(本原之力);真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
(4)身。
见利而忘其真。
——《庄子·山水》(5)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实(跟“假、伪”相对)。
使真伪毋相乱。
——《汉书·宣帝纪》(6)正;与副、邪相对。
如:真红(正红;深红色);真楷(指正楷)。
(7)精;淳(敦厚,质朴,朴实;通“纯”,纯粹)。
如:真白(纯白色);真金(纯金;真正的金子);真钢(纯钢);真品(纯真的品质);真风(淳朴的风俗);真朴(纯真朴素)。
(8)本来的,固有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又如:真态(本色;天然风致)。
(9)精诚;真诚;诚实;情感真切;诚心实意。
真者,精诚之至也。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又如:真忱(真诚);真修(精诚修持);真信(真诚);真笃(诚挚深厚);真恳(真诚恳切);真至(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