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价值毫无疑问,在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儒家。
自百家争鸣,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朝代更迭。
而儒家就不能不提创始人孔子了。
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某些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后世,直到现在也是影响巨大。
他学习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人浮夸,连最应沉稳、扎实的学术界也不能避免。
论文造假、抄袭的丑闻不断曝光,并且都是知名人士,这在当代的影响不能不谓影响恶劣。
如果当代人也具有孔子当年的学习态度,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可笑恶剧。
本是为人师,为人表,却做出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当代社会的悲哀吗?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那些造假的人,连踏踏实实做学问都不能够,又何谈终身学习?孔子特别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对于我们当前教育中的大班教学,统一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应该尽可能的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尽可能的能够与每一位学生接触交流,尽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等不同的特点,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厌学。
同时,这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在招生时,应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或者是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要求调剂专业的要求,而不是强行的让学生去服从专业调配。
此外,在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也要慎重地考虑,不是跟着大家后面一窝蜂的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其一生成就斐然,是享誉古今中外的文化巨人之一。
孔子身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着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出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理念最总成为了珍贵的传统教育思想,并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 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能够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以此终结了奴隶主和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格局。
至此,教育的范围被扩大到了平民,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他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这里的“性”是指人的素质和禀赋,而“习”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意在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人的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所以他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总是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据记载,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学生来源多,分布广,差异大,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数是平民,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
这充分说明,孔子认为人无论出生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观,对当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如今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当坚持孔子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共的学校教育体系(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如高校扩招、希望工程),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阶层的教育资助,保证所有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
2 关于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当官也;优,余力也。
这体现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鼓励人们如果当官有了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了余力就去当官,这样学习就与做官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属于世界普适价值。
其“有教无类”(不分阶层,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思想,是当代“平权”运动、“教育公平”理论的先驱;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后生可畏”等思想,以及孔子所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学态度等,堪称古今通用的“师道”、“学道”。
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
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因此孔子的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界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天何言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
苍天还需要说话吗?孔子是借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有时候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你看,苍天从来没有说话,但它却厚载万物,承载着四季轮回,谁不说天地的胸怀最宽广呢?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商量的语气。
他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所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反过来想想自己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声色俱厉,经常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很少跟学生温和地讲道理,所以学生同样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如果教师采用无声的教育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要求学生不要乱扔纸屑,我们弯腰拣起学生扔的废纸,此处无声相信比有声更能教育学生。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
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
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话题的探讨。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本主义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思想在当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许多教育理念都强调了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认为这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种思想在当代教育中得到了延续,许多教育理念都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当代教育中也强调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启发式的教学。
这种思想在当代教育中得到了应用,许多教育理念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
当代教育中还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此外,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这种思想在当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许多教育理念都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历史、文化等。
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启发式教学、终身学习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
当代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都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倡导以身作则、提倡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关注以及鼓励师生平等互动等孔子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教师可以借鉴和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结合现代教学实践,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才。
认识和理解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当代教师教学, 启示, 品德修养, 以身作则, 因材施教, 个性化关注, 平等互动, 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实践, 融入教学.1. 引言1.1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识别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教育的理念和原则,以及他对学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孔子教育思想融汇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为当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人才。
深刻理解和把握孔子教育思想,对于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倡“修己以教人”,强调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人性关怀、以德育人、治学重用、以行度人等为特色,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
一、以德育人,以道义认识世界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使人具备健全的道德修养,从而能够正争繁华中立足。
他认为“行之而不违,知之而不难”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依据道义规范行事,才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社会教育过分强调发展智力,侧重知识的输入,而忽视了品德、人格的培养,导致一些人虽然有高超的技术和专业能力,却缺乏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无法真正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意识的人。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全人的教育,强调品德和知识的统一。
二、治学重用,精益求精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重视学习,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强调以真知灌注人,以实践检验人。
他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口号,倡导精益求精和相互学习,认为知识不仅是教育的目的,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现代教育应该强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同时也应该重视实际应用。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参与者,在共同探讨和实践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行为载道,以实践检验孔子认为人生的真实取决于实践,他强调以行为载道,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认为,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平衡点可以使人们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更深刻的认知。
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的参与,在课程设计中更加倾向开放性和情境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发现知识的局限和不足,在思考中探寻问题的本质。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孔子强调的仁、义、礼、智的教育理念。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重视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当代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实现教育目标。
未来,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教学中,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师、启示、传统文化、德行品质、个性化教学、师生关系、实践与理论结合、自主学习、教学总结、融入实际教学、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当代教育中备受关注,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德行高尚、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质。
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通过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行。
借鉴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师还可以注重个性化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能力全面的优秀学生。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2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意义(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因材施教”的出现,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
第一,孔子生活时期,私学兴起。
孔子希望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到官宦贵族的大力支持,使新兴的私学更好地发展。
孔子接受灵活的私学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手段,是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
第二,孔子的私学教育不受官府的限制。
可以广泛招收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第三,当时的教育没有普及,既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普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师生对话完成的,这就给了教师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寻找最优的发展方案。
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
第四,孔子周游列国带来了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弟子的特点,为“因材施教”创造空间,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意义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采取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所以对同一对象,孔子会针对其表现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2]使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1. 因材施教是克服学校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而当代学生主体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使目前的学校教育偏离其育人目标,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近些年来,不少社会人士和教育学家不断呼求教育应回归本位,实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影响至今。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实用性、以德为先、强调经典和注重随机应变。
这些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第一条教育思想是实用性。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他强调学习必须要有实际应用的目的。
在当今的教育中,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实际应用可能会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做好准备。
第二条教育思想是以德为先。
孔子认为,人们的素质和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
他强调在教学和学习中应该注重品德德育,而不仅是知识掌握。
现代教育中,该思想体现在学校不仅应该传授知识,而且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是他们在社会中行为的准则,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适当的决策。
孔子的第三个教育思想是强调经典。
在孔子的教学中,文化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人们可以从古代文化和经典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也能够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
同样,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最后,孔子的第四个教育思想是注重随机应变。
在孔子的教育中,注重随机应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灵活,适应变化。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灵活地制定计划和目标,应对难题。
综合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广泛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并注重实用性。
在品德教育方面,绝不应忽视德育的作用。
文化传承还是非常重要的,而随机应变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并提高适应能力。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现代教育将走向更加深入、富有创造力的道路。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本文将从《论语》中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一、倡导德行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德行,他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为政》)孔子主张以德为先,强调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才能实现个人的自律和社会的和谐。
这一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重视培养人的德行教育,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重视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君子不赏而民不劝。
”(《论语·学而》)这一原则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这一思想,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他说:“由,诲人也;乐,好乐也;若,诲人不倦也。
”(《论语·述而》)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当代社会中,实践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提倡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孔子主张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他倡导“教学相长”,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
他说:“有教无类。
”(《论语·为政》)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教育环境应该是自由、开放和平等的,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倡导这样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提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文学和历史可以培养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浅议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议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提起古代教育,我们不能不提起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首创了“学而不厌,侮人不倦”,“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等各种教学理念,特别是他的“仁”政学说,无论是对当今的教育还是国家统治,都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对素质教育的提高,道德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本文仅从孔子教学思想这一点入手,力图探索孔子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标签:孔子;教学思想;教育一、教育对象无论是古代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对象问题始终是一个首先面临的问题。
孔子在春秋末期,以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远见,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
然而,他的这种思想与当时“学在官府”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就人事论人事的观点,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想实现“学在四夷”的局面。
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对象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学生要自己愿意求学,据传人孔门求学还需有人推荐。
其二是学生要有支付教师劳动报酬的经济条件。
这里尤为重要而且支撑孔子教学思想的是第一点,他已经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教学思想也依此而建构。
虽然孔子的这两个条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孔子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思想已初具雏形。
二、教师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教师修养的意见。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以及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的完整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
孔子倡导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强调人始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教育体系,培养更有品德和能力的未来公民。
【关键词】孔子思想, 现代教育, 修养, 品德, 师生关系, 个体差异, 实践教育, 终身学习, 自我完善, 启示。
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以及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倡实践和体验式教育,以及鼓励学生终身学习,追求自我完善。
孔子思想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建设更加人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加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深入挖掘和传承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之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有用和成功的人。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同样至关重要。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河的源头,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的依据,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
而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自己对社会进行的全方位的,如今虽已历经两千余年,其社会价值观仍然可以为后世治国治世提供重要标准和规范,同时也很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现代世界,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精神文明的发展却大大滞后,道德危机带来的后果日益凸显。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如果任用哲人担任栽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会把金苹果奖与中国人。
”孔子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孔子赋予政治以人文精神,而西方却把政治降为肮脏的争夺权力的理论。
孔子还明确系统地告诉人们修身的途径:1、树立理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摆正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爱国主义)孔子和儒家的要求是“内圣外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是外王。
3、3、摆正人与他人的关系。
(仁爱精神) 。
讲求仁、爱、礼、忠恕、诚、孝、中庸、平等、义重于利等道德原则。
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洸木支乘玉鈦内容摘要:新时代,教育已被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其新面貌展现,其丰富的思想内 涵对当下我国正大力倡导的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理念起到了极其深刻的作用,具体在对室下教育资源投入均 衡、入学机会与权利均等、职业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公平、教学公平等方面启示颇深。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意义mm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臟学教育孔子作为我国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华夏上 古文化之大成,其丰富的教育思 想离不开时代大背景。
一方面,在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意识 的转变下,封建关系逐渐形成,贵 族统治力量逐渐衰弱,无暇顾及 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另一方 面对人才的需求和掌握文化的人 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 成为了可能,“有教无类”思想应 运而生。
同时孔子的“举贤”思想 以及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理论为“有教无类”思想提 供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人人 可受教育,人人应受教育,人人可 受公平教育成为可能。
一有教无类”思想内涵“有教无类”的原意是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大百 科全书上写道“有教无类”(Education without distinction),意为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 以人学受教育。
关于“类”的解释,东汉马融、梁朝皇侃都把“类”解 释为“种类”。
类,指智愚贤不肖乃 至富贵贫贱等区别而言。
“有教无 类”谓不论其人属于何类,都须施以教育①。
钱^镕先生把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概括为“八不分”,即不分 贵贱、贫富、愚智、勤惰、恩怨、老 少、国籍、美丑,为“有教无类”作 了很好的注解®。
可见,孔子门下 弟子之杂。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桑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意义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认真研究其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对调整当下的教育模式和转变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校应该增加德育、艺术和实践类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身品格的修养,使其乐在其中而又文质彬彬。
教师需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也应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因材施教,切不可因过度的追求班级平均分和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其愤悱而不发时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机械式灌输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也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榜样,重视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切勿向学生讲述不健康的学习内容。
作为学生,必须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思,思时学,学思并重了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
学生在课后也需时时温故知新,深刻体会故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并做到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理性认知。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知识是永无穷尽的,人只有学习了才能保持精神上的进步和崇高,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对学习的坚持和对真理的探寻。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在教育目的方面——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子教的目的,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
孔子还把仁和政治结合起来谈,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
“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求。
孔子思想中的现代教育理念
孔子思想中的现代教育理念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观念和社会风俗。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在古代有重要的地位,也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仁义思想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其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现代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首要任务。
在当今社会,学术成就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更能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现代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实践中,仁义思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融入课堂,例如通过经典读物的学习、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体会同理心的重要性。
实际上,通过伦理道德课程或德育活动,学校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中庸之道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一种适度与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同样适用。
现代社会变化快速,知识更新迭代迅速,许多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常常面临压力。
此时,中庸之道所倡导的平衡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实现学习与生活、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合理平衡。
通过有计划的方法来安排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在紧张与放松中找到平衡,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因材施教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这一理念同样不可或缺。
教育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开发他们的潜力。
在实际操作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例如,对于擅长实践操作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多动手实验和项目式学习;对于喜欢阅读和思考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
这种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其中,提高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立身”,即修养自身品德。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来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该重视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孔子强调“治国”,即培养人才。
孔子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需要有良好的人才来支持和参与。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
最后,孔子注重“和而不同”,即尊重个体差异。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领域,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不应一概而论。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该重视个性化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个性发展。
二、庄子教育思想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也有着启示作用。
首先,庄子注重“自然”,即尊重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违背自然。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应一味追求分数和成绩,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成为有追求、有创造力的人才。
其次,庄子强调“无为”,即顺其自然。
庄子认为,有时候适当的“无为而治”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
最后,庄子提出“道法自然”,即顺应天道。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即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自己的内心。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精心整理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
[
,
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
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增
3
(二)
1
2
3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即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即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要虚心求教,奋发图强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此外还有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
(三)、站在德育、素质教育的角度:
1
2、“
二、
年6月
子
国人子游、陈国人子张。
孔子的办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一部分平民得到了宝贵教育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社会进步。
对于存在歧视特殊人群的社会来说,全纳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论语》、《孔子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郭齐家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是极富于首创精神的。
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作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即使对当代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首先突出的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意思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
按照《易传》的看法,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
我们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
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适应并进而辅相天地。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而确立。
孔子和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
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这对于当代教育改革有重大启发意义的,这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年轻一代具有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人生理想是有借鉴与启发意义的。
(二)仁者爱人的宽容精神孔子教育的基本观念是‚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
‚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
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
‚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
‚仁‛就是一种宽容的精神。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这就是‚尽己为忠‛。
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的,决不强加给别人。
这就是‚推己及人为恕‛。
孔子和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
爱宇宙万物。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
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
孔子和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值得提出的是,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出席世界宗教大会的几千位宗教领袖或代表,签署了《全球伦理宣言》,其中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文明间矛盾与冲突相当普遍的当今世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诚恕之道,彼此尊重,加强沟通、理解与对话,是调节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良方,也是克服人与自然对立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思路。
其实这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精神。
(三)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普教精神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他认为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普及于平民。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大权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那时叫‚学在官府‛。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意义的大事。
当今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有人认为其重要精神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学会高质量地生存。
‛也有人归纳素质教育应该体现:‚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其实这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延续和运用。
1999年9月24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元哲应邀于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举行的新亚书院50周年校庆之‚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演讲。
他说:‚在教育的领域里,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秉赋的不同,或生活环境各异,但孔子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而‘成才’的教育,也因为过度重视以‘笔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就的结果而受到很大的伤害。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我们都坚信人生而平等,职业也没有什么贵贱,在一个分工很细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变得非常重要,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与才能,站在个别的工作岗位上好好为人群社会做出贡献,便是伟大的人。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出众的才华,但是每一个人经过教育与努力便能真正成为伟大的人,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理想,也就是儒家‘有教无类’的中心思想。
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由于升学的竞争,教育不但未能达成‘有教无类’的理想,反而成为人与人竞争的场地。
在鼓励学子们力争上游的过程中,许多青少年便被无情的折磨,甚至摧残。
如果我们能够深深思索‘成人’与‘成才’这两大宗旨,更一步体会‘有教无类’的真正意义,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走入迷途‛(香港《明报》1999年10月2日,《参考消息》报1999年10月11日转载)深入挖掘孔子‚有教无类‛的深刻含义来分析当前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促进当代教育改革是有意义的。
(四)立志有恒的道德精神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
有一天,孔子坐着、颜渊、子路两个学生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什么不满。
‛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到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孔子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个典型的‚教案‛和范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孔子少年立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三十而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的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人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基于物质生活而高于物质生活。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害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他曾赞扬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他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不折不挠的意志磨炼。
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阶段,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
他举例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些话教育感染了多少仁人志士,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陶冶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