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样本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适用于处理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或者不具有明显病原性的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没有特殊要求。
2)XXX: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第二类和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通风系统、生物安全柜等。
3)XXX:三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有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空气压差控制、防护服等。
4)BSL-4最高级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极具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采取最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封闭、负压隔离等。
六、实验室风险评估本次实验室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室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等方面。
评估结果将为实验室改进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七、评估结果经过实地勘查和资料收集,本次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室的生物危害等级主要为第二类和第三类,不存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室内部环境卫生管理、实验室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4)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普遍较高,但仍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总体较为合格,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达到最高标准。
2.XXX是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主要用于处理中等风险的微生物。
在这种实验室中,实验人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免受微生物的污染。
这些措施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面罩,以及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来处理微生物样本。
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王 军 郑增忍 1) * 王晶钰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动物源性食品是人类食物的重 要组成部分。
在各种动物源性食品 中, 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 而由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 物中毒中屡居首位。
在我国, 细菌性 食物中毒中有 70%~80% 是由沙门 氏菌引起的, 而且大多数来源于动 物源性食品。
沙门氏菌菌型繁多, 分 布广泛, 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 原体, 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 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根据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沙 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提出了风险管 理的建议, 为今后开展其他食品、其 他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起人的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对外界 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 如在水、牛奶、肉类和蛋类制品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在粪便中可存活 1~10 个 月, 冰雪中可存活 3~4 个月, 在 18~ 20℃、盐分为 5%~8% 时可存活 30 多天。
对热有一定的抵抗力, 60℃经 1 h , 70℃经 20 min , 75℃经 5 min 才 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危害识别 1 1.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沙 门 氏 菌 为 肠 杆 菌 科 ( Enter- 1.1.1 能灭活, 在肉类产品中还需延长时沙 门 氏 菌 属 间才能将其杀死。
obacteriaceae ) 、 门氏菌的动物源性食品, 就会引起 的革兰氏阴性需氧或 流行病学研究沙门氏菌病是世界范围内报道 ( Salmonella ) 1.1.2 细菌性感染, 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 兼性厌氧杆菌, 大小为( 1~3) μm ×( 0.4~0.6) μm , 无芽孢和荚膜, 绝大多数有鞭毛, 能运动。
一般沙门氏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
大 多数沙门氏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 发生食物中毒。
人和动物的沙门氏 菌病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沙门 氏菌也一直作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 的一项重要指标。
由沙门氏茵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由沙门氏茵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丁学霞;陈永俊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09(001)004
【摘要】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
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副伤寒甲、乙等。
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强。
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合温度为37℃。
乳与乳制品中的
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等食品引起。
下面,我以我县发生的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加以论证。
【总页数】1页(P162)
【作者】丁学霞;陈永俊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31800;甘肃省临夏县卫生监督所,
甘肃临夏73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2
【相关文献】
1.罗山县某酒店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J], 汪伟
2.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J], 潘榕;秦景新;罗东;覃进山
3.一起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J], 李怀玉
4.一起凉拌米粉引起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J], 陈跃华;吴柏峰;林坤立;黄志;梁德专;关金宏
5.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及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J], 韩丽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险管理)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沙门氏菌(Salmonell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
由它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5倍。
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一2,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约90%是肉、蛋、奶等畜产品。
肉、蛋、奶等畜产品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宜于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105~106个/g)的畜产品。
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
由此可见,沙门氏菌的污染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鉴于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已开始进行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工作,但大部分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作者拟对畜产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风险评估,为今后开展其他食品、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
1危害识别1.1生物学性状1.1.1形态与染色沙门氏菌为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长1~3.5μm,宽0.5~0.8μm。
除禽雏沙门氏菌及无动力的变种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1.1.2沙门氏菌的培养一般沙门氏菌易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
但也有少数菌型,如甲型副伤寒、羊流产、猪伤寒、仙台、鸡雏沙门氏菌等,在普通琼脂上发育较差。
大多数沙门氏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18~24h培养后,其菌落大小一般为2~3μm。
光滑型菌落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粗糙型者,边缘不整齐,表面干燥,无光泽。
在肉汤培养基内,光滑型呈均匀浑浊生长;粗糙型者可形成沉淀,上部澄清。
1.1.3生化反应在肠杆菌科细菌分类鉴定中,生化特性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
沙门氏菌危害评估报告
宁城县中蒙医院SOP文件沙门氏菌危害评估报告一.危害程度分类沙门氏杆菌,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Ⅱ级)属中性致病性微生物、是人类伤寒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属由考夫曼沙门氏菌、萨拉姆沙门氏菌、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豪顿沙门氏菌、邦戈尔沙门氏五个亚属组成,2000个血清变型。
临床样本的沙门氏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涂片镜检等活动均在本实验室进行。
二.背景资料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无芽胞,无荚膜,周鞭毛,有菌毛,能运动。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度,最适PH6.8-7.8,在营养琼脂生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粗糙型菌落,在自然条件下,沙门氏菌广泛存在,尤其不干净的、变质的食物,人食用后易引起肠热症,沙门氏菌对理化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低,1%碳酸15-30分钟和加热56-60度,10分钟既能被杀死,对酸较敏感。
沙门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肠毒素,个别菌株能产生外毒素。
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等疾病主要为食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要求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储存食品和饮料,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添标签,按要求洗手,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主要为人和其他动物,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一般市县传染病医院均能治疗。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粪便等样品时,避免用于直接接触、在沙门氏菌的传代药物敏感实验、生化分型等操作时,严格操作规程,在工作台面放置浸有消毒剂的布,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拟手取的防护措施有,标本的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尽可能采用塑料器皿1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2 为了避免转移物质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 并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振动,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棉签。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 引言本报告提供了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旨在识别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2. 评估方法评估包括对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进行调查,检查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以及评估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情况。
3. 病原微生物类型和数量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信息和样本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病原微生物存在于实验室中:菌落总数(CFU/g),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合理范围内,但对于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
4. 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实验室内部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安全柜,消毒设备,标志和防护用具,用于控制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暴露。
5. 员工培训和意识实验室员工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操作实验室中的设备和工具。
6. 建议和措施为了进一步降低病原微生物危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病原微生物数量的监测,并根据结果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 增加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病原微生物风险的认识和意识。
- 确保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消毒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
- 鼓励员工遵守和执行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供相应的奖惩机制。
7. 结论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显示,实验室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降低这些风险。
以上建议和措施仅供参考,实验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适用的安全管理计划。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沙门菌属(Salmonella lignieres)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
根据DNA同源性,沙门菌属可分为两个种,即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
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而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血清型约有1400多种,都在第一亚种,即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中。
沙门菌属中的少数血清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人的病原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引起肠热症。
沙门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少数菌中尚有一种表面(Vi)抗原,即英膜抗原。
1.O抗原O抗原存在于菌体细胞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类脂一多糖一多肽复合物,由多糖决定其特异性,以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
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含一种或多种O抗原。
把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归为一个群(组),这样可将本菌属中许多血清型细菌分为若干个菌群。
菌群分别以A、B、C……Z群,再以O51~O65等表示,作为定群分类的依据。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血清型大多数在A~E群。
O抗原耐热、醇和酸,经100~121℃加热2.5h、用乙醇或盐酸处理而不失去抗原性,因此,菌体抗原已经被公认为沙门菌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2.H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之中,为蛋白质,由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其特异性。
不耐热,经加热和用乙醇及碱处理后其易变性。
H抗原分为第I相和第Ⅱ相两种,第I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e、h等;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5等,但也有少数菌含有第I相中的抗原e、n、x等成分。
一个菌株同时有第I相和第Ⅱ相H抗原的称为双相菌。
H抗原常有两相的变异。
每一组沙门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将组内沙门菌分成不同菌型。
关于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精】
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
本病又称为肠热病(enteric fever)。
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
【病原学】伤寒沙门菌,又称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
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个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
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能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C后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水余氯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
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
由于“O”和“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备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
“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伤寒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但其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
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故“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伤寒杆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
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即可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1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
HACCP案例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技术的发展
体系认证: ISO HACCP 有机食品(动态) 登记、注册:规范 (GMP .静态) 抽样检验:标准 (样品代表性) 凭样:样品 (外观控制)
HACCP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ACCP七个原理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
7、
。202 0年11 月上午1 2时26 分20.11. 2700:26 November 27, 2020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1 月27日 星期五 12时26 分57秒 00:26:5 727 November 2020
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与加工过程有关的
危害
生物危害
致病菌 病毒
寄生虫
化学危害
天然毒素 化学制品 药物残留 有关安全的腐败
物理危害
金属 玻璃 石头 辐射等
强制
强制
HACCP
GMP (GHP)
推荐 ISO
——选自EU食品安全卫生音像资料
风险
卫生差
可接受水平
必要的卫生
F
过度的卫生 A
O 培 训 资 料
HACCP
卫生
HACCP不是零风险 体系,是用来将食品 安全危害降低到可接 受水平,并持续改进!
1. 进行危害分析(HA) 2. 确定关键控制点(CCP) 3. 建立所确定的关键控制点极限值(CL) 4. 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M) 5. 建立纠偏程序(CA) 6. 建立有效的记录及保存系统(R) 7. 建立验证程序(V)
沙门氏菌调研报告
沙门氏菌调研报告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引起了很多人类感染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门氏菌的特性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以下是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简介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细菌的一种。
它可以分为多个血清型,其中沙门氏菌属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血清型。
沙门氏菌可以通过进食被污染的食品或饮水、食用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接触感染者的粪便等途径进入人体。
第二部分:疾病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胃肠炎、伤寒和菌血症等。
其中,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而伤寒是一种通过食用被污染食物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症状包括高热、虚弱、头痛等。
菌血症是沙门氏菌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第三部分:感染源和传播途径沙门氏菌的感染源主要包括家禽、牛羊等动物,以及被这些动物污染的食品。
沙门氏菌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食物和水源的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其中,在食品加工和餐饮行业中,卫生条件不达标和食品处理不当是最容易导致沙门氏菌感染的因素之一。
第四部分:预防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 改善卫生条件: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
2. 加强食品处理:食品应进行彻底的加热,确保杀灭沙门氏菌。
3. 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沙门氏菌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对食品进行菌群检测。
4.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5. 加强国际合作:沙门氏菌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沙门氏菌感染。
结论: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通过食物和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多种疾病。
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需要加强卫生管理、食品处理、监测检测、宣传教育以及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综合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的发生。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结果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结果
一、引言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肠胃道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沙门氏菌的生化鉴定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样品来源
本次实验所用样品为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
三、实验方法
1.革兰染色法
首先进行革兰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2.氧化酶试验
将沙门氏菌接种于含有1%亚硝酸钠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Tetramethyl-p-phenylenediamine溶液,观察是否产生蓝色反应。
结果显示该菌不产生氧化酶。
3.卡波芬染色法
采用卡波芬染色法检测该菌是否产生荧光素类似物。
结果显示该菌不产生荧光素类似物。
4.甲烷双酚蓝试验
将沙门氏菌接种于含有甲烷双酚蓝的液体培养基中,观察菌落是否产生变色。
结果显示该菌不产生甲烷双酚蓝。
5.利用API系统进行鉴定
利用API系统对该菌进行鉴定。
结果显示该菌为沙门氏菌,鉴定号为1104。
四、结论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样品中分离出的细菌为沙门氏菌,并且通过API系统得到了具体的鉴定号码。
五、临床意义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能够引起严重的肠胃道感染。
通过对沙门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可以准确地确定其种属和特征,从而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同时,这也为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沙门菌属(Salmonella lignieres)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
根据DNA同源性,沙门菌属可分为两个种,即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
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而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血清型约有1400多种,都在第一亚种,即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中。
沙门菌属中的少数血清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人的病原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引起肠热症。
沙门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少数菌中尚有一种表面(Vi)抗原,即英膜抗原。
1.O抗原O抗原存在于菌体细胞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类脂一多糖一多肽复合物,由多糖决定其特异性,以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
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含一种或多种O抗原。
把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归为一个群(组),这样可将本菌属中许多血清型细菌分为若干个菌群。
菌群分别以A、B、C……Z群,再以O51~O65等表示,作为定群分类的依据。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血清型大多数在A~E群。
O抗原耐热、醇和酸,经100~121℃加热2.5h、用乙醇或盐酸处理而不失去抗原性,因此,菌体抗原已经被公认为沙门菌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2.H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之中,为蛋白质,由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其特异性。
不耐热,经加热和用乙醇及碱处理后其易变性。
H抗原分为第I相和第Ⅱ相两种,第I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e、h等;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5等,但也有少数菌含有第I相中的抗原e、n、x等成分。
一个菌株同时有第I相和第Ⅱ相H抗原的称为双相菌。
H抗原常有两相的变异。
每一组沙门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将组内沙门菌分成不同菌型。
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范本模板】
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形态、生化性状及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无色半透明。
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酸,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
吲哚、尿素分解试验及V-P试验均为阴性。
沙门氏菌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
沙门氏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 值为6。
5~7。
5.二、危害程度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
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易感性增高。
常由于食物污染而暴发大或小的流行,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
沙门氏菌感染剂量为15—20个菌,死亡率达1—4%.成人的致病菌量需高达10万以上,甚至10亿,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
四、暴露的潜在后果暴露后可能引起感染,菌量大时可使实验人员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
被感不染后,成为传染源,可能对周围及环境造成污染,应及时得到控制。
五、感染途径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无其它感染途径.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分钟可将其杀灭。
本属细菌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5分钟均可将其杀死.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
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一般样本检测。
八、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在自然界中,沙门氏菌有广泛的动物寄主.鸡、鸭、鹅等家禽和猪、牛、羊、马等家畜,以及各种兽类、鱼类、鼠类均可带菌,甚至从蝉及某些昆虫中也可分离出沙门氏菌,都是实验人员的传染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日期: -08-03 21:49:58 来源: 检验在线点击:3805 次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沙门菌(salmonella spp)是1880年由Eberth首先发现。
至今已发现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有多种血清型。
中国发现的有200个血清型。
沙门菌感染主要是经过消化道传播, 少部分也可经过
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肠道外接种传播。
人是伤寒、副伤寒的天然宿主, 除此之外, 有的沙门菌专对动物致病, 有的则是人兽共患疾病的病原体。
沙门菌的致病性具有种系特异性, 临床上可表现为胃
肠炎,肠热病,菌血症综合征或局灶性疾病。
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可产生下述临床综合征中的任何一种症状或所有的症状,虽然某一特定的血清型常伴有特异的症群。
无症状的带菌状态也可发生。
胃肠炎一般在摄入细菌后12~48小时起病,表现为恶心和痉挛性腹痛,接着可有腹泻,发热,有时可出现呕吐。
粪便多为水样,但也可呈半固体糊状,粘液或血液罕见。
本病一般较轻微,病程1~4日。
偶见较严重的迁延型。
在用甲基蓝染色的粪便标本中常见白细胞,表明有炎症性结肠炎。
肠热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衰竭和
败血症。
可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A,B和C型引起。
细菌随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进入人体。
未被胃酸杀死的细菌进入小肠, 穿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隙, 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在吞噬细胞中繁殖。
部分细菌经过淋巴管到肠系膜淋巴结大量增殖。
因无临床症状, 故称为潜伏期, 约1-2周。
当细菌在淋巴组织中增殖到一定程度后, 经胸导管进入血流, 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患者全身疼痛、不适、发热。
此时为病疾的前驱期。
细菌经过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 并在其中增殖。
被脏器中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 引起第二次菌血症。
此时临床症状明显而典型, 如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皮肤出现玫瑰疹, 相当于发病的第1周。
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 一部分随粪便排出。
进入肠道的细菌又可经过肠粘膜再次进入肠壁淋巴组织, 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导致孤立和集合淋巴结坏死、溃疡。
肾脏中的细菌可随尿排出。
此时大约是疾病的第2-3周。
沙门菌感染的局灶性表现可有或无持续的菌血症。
有菌血症的病人,可发生局限性感染而累及消化道(肝,胆囊和阑尾),内皮表面(动脉硬化斑块,股动脉或主动脉瘤,心脏瓣膜),心包,脑膜,肺,关节,骨,泌尿生殖道或软组织。
原有的实质性肿瘤偶然被细菌感染而发生脓肿,反过来又可成为沙
门菌菌血症的病源灶。
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是局灶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
胃肠炎病人的菌血症相对少见。
但在其它人群中,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海得尔堡沙门菌可引起持续≥1周的菌血症综合征。
艾滋病或HIV感染的病人可有沙门菌所致的重复发作的菌血症或其它侵袭性感染(如脓毒性关节炎)。
一个有多重沙门菌感染而无其它危险因子的病人,应迅速作HIV检查。
带菌者在大规模非伤寒胃肠炎暴发流行中不起主要作用。
仅0。
2%~0。
6%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者在其粪中持续排菌长达≥1年。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沙门菌属于肠杆菌科, 为革兰氏阴性直杆菌, 较细长, 大小约为0。
7~1。
5×2。
0~5。
0μm。
除鸡沙门菌无鞭毛外大多数菌有周身鞭毛, 能运动, 有时也会出现无鞭毛的突变型。
有菌毛, 无芽胞无荚膜。
兼性厌氧, 最适的生长温度是35~37℃, pH范围是6。
8~7。
8。
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在普通培养基和肠道杆菌鉴别培养基平板上均可生长。
沙门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有三种: ( 1) 菌体抗原O抗原: 是细菌的脂多糖, 具有耐热性, 能耐受100℃2。
5h。
O抗原是分群的依据, 每个沙门菌的血清型可含一种或数种O抗原。
它刺激机体主要形成IgM型抗体, 与相应的抗血清反应时呈颗粒状凝集。
根据O抗原不同可将沙门氏菌分42个组, 引起人类疾病的多在A-E组。
( 2) 鞭毛抗原H: 属蛋白质, 不稳定, 加热或用乙醇处理均被
破坏。
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型抗体, 与相应的抗血清呈絮状反应。
沙门氏菌属的H抗原有两相, •称第1相和第2相。
前者为特异相, 后者为非特异相, 同时具有第一和第二相
H抗原的细菌为双相菌, 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
H抗原是定型的依据, 按O抗原分组后, 每一组沙门菌再根据H抗原分成不同的种或血清型。
( 3) 表面抗原包括Vi、 M和5抗原三种, Vi抗原不耐热, 加热60℃30min或经石炭酸处理即
可破坏, 经人工培养基传代后也易失活。
新分离的伤寒以及副伤寒丙沙门菌常带有此抗原, 它位于菌体的最表层, 有
抗吞噬及保护细菌免受相应抗体补体的溶菌作用, 当Vi抗原存在时可用于分型, 但它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
凝集反应, 必须在血清学鉴定时加以注意; M抗原又称粘液抗原, 虽不能用于分型, 但它的存在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
应抗体的凝集反应; 5抗原可被1mol/L的盐酸所破坏, 属
于一种表面抗原。
沙门菌的抵抗力不强: 加热60℃15~20min即被杀死。
在水中可存活2~3周, 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 它们对胆盐和煌绿等染料有抵抗力, 能够此制备选择性培养基。
另外本属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变异, 主要表现为: ( 1) H-O变异: 是指有鞭毛的细菌失去鞭毛的变异。
( 2) S-R变异: 是指菌落由光滑型( smooth) 变为粗糙型
( rough) 。
( 3) V-W变异: 是指失去Vi抗原的变异。
( 4) 位相变异: 是指双相沙门菌接种于琼脂平板, 所得菌落有
的是第1相, 有的是第2相。
沙门菌的致病因子包括( 1) 侵袭力: 可能与该菌的特
异O抗原或Vi抗原有关。
细菌被吞噬细胞, 吞噬后不被消灭, 在巨噬细胞中繁殖, 由巨噬细胞携带至机体的深层部位。
( 2) 内毒素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败血症时取血, 胃肠炎取粪便、呕吐物或可疑食物。
肠热症在病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本: 第1、2周取血, 病程第2周以后取粪便、尿; 粪便标本应作多次培养。
整个病程均可取骨髓。
2、分离培养和鉴定: 直接接种于肠道选择性培养基, 取可疑菌落进一步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血培养为最常
见的确诊依据。
伤寒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 80%~90%) , 第3周约为50%, 第4周后不易检出。
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 含菌多,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阳性持续时
间亦较长。
粪便培养于伤寒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
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 伤寒病程第3~4周有时可获阳性结果。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操作不便, 病者不适, 很少应用。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亦可获伤寒沙门菌, 但不作为常规。
3、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 常规方法是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 H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的定量凝集试验, 称为肥达反应
( Widal reaction) 。
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抗体的含量及其增长情况, 可供诊断肠热症时参考。
肠热症病人肥达反应阳性率自第2周升高, 至第4周阳性率可达90%, 但也有少数病例抗体效价始终不上升。
因此, 血清学检查结果的判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病期及地区情况。
一般说, 间隔5-7d重复采血, •如凝集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 方有诊断价值。
一般进行肥达反应判断结果时, 应着重考虑经以下情形:
( 1) 正常凝集价: 一般情况下, 伤寒杆菌O抗体的凝集价在1:80以上, H抗体凝集价在1:160以上, 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体凝集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 2) 在病程第3周, 抗体凝集价仍在1:80以下, 则伤寒病的可能性不大, 但也须注意临床症状和周围的流行情况等。
( 3) H抗体与O抗体的性质及其消长的意义: 若发现O 与H凝集价均超过正常值, 则伤寒的可能性很大, 若二者均低于正常值, 则可能性甚小。
若O凝集价高而H低于正常值, 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沙门氏菌属中其它的细菌感染起的O凝集的交叉反应。
若O凝集价低而H高于正常值, •则能可是以往预防接种的结果或是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 4) 也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Vi抗体, Vi抗体效价在1:10以上再重复取粪便/胆汁等标本进行分离培养, 以确
定是否为带菌者。
四、细菌的防治
沙门菌的预防主要应防止食物被感染动物和病人污染。
家禽,肉,蛋和其它食物的烹调,制备,储存和冷冻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感染的动物(如玩赏龟)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胭脂红染料)必须查清并加以控制。
发现伤寒病例必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