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八年级数学上册 13 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新版)冀教版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冀教版)教案第13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与证明(1(2题教学反思例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写出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如果a >b ,那么a 2>b 2;(3)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和为零; (4)如果ab <0,那么a >0,b <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以先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来,然后调换条件和结论即可得逆命题,最后判断真假性.教师提示:写逆命题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即可,还要使命题的语句具有逻辑性. 解:(1)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那么它们相交.是真命题.(2)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2>b 2,那么a >b ,是假命题.(3)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个数的和为零,那么它们互为相反数,是真命题.(4)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0,b <0,那么ab <0.是真命题. 练习:请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6整除. (4)已知两数a ,b .如果a +b >0,那么a -b <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1)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逆命题也为真命题.(2)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逆命题为假命题.(3)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一个数能被6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逆命题为真命题.(4)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b <0,那么a +b >0.逆命题为假命题. 2.证明教师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 学生:举反例推翻这个命题.教师:那怎么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也用举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足以说明它是真命题吗?命题有真命题,也有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即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要进行推理论证,即证明.定义: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例2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已知:如图 ,直线a ,b ,c ,a ∥c , b ∥c . 求证: a ∥b .证明:如图,作直线d ,分别与直线 a ,b ,c 相交∵ a ∥c (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b ∥c (已知), 教学反思A BDCE∴ ∠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1=∠3(等量代换). ∴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通过这个题,如何做证明题?(学生讨论) 证明的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 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 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等进行证明.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可以称为原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已经知道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它的逆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都是定理,因此它们就是互逆定理..练习:已知: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D ,OE 分别是BOC AOC ∠∠,的平分线. 求证:OD ⊥OE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证明:∵ 点O 在直线AB 上,∴ ∠AOC +∠BOC =180°(平角的定义). ∵ OD ,OE 分别是∠AOC ,∠BOC 的平分线,∴ ∠DOC =21∠AOC ,∠EOC = 21∠BOC (角平分线的定义), ∴ ∠DOC +∠EOC =21(∠AOC +∠BOC )=21×180°=90°.∴ OD ⊥OE .课堂练习1.命题“如果a =b ,那么3a =3b ”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1)如果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2)若a +b >0,则a >0,b >0;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已知: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1与∠2互补. 求证:a ∥b.参考答案1.如果3a =3b ,那么a =b.2.解: (1)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这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2)若a >0,b >0,则a +b >0.(3)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证明:∵ ∠1和∠3是对顶角,教学反思O∴ ∠1=∠3.又∵ ∠1与∠2互补,∴ ∠1+∠2=180°.∴ ∠2+∠3=180°,∴ ∠1=∠3(等角的补角相等). ∴ a ∥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1.互逆命题 2.证明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第二步,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等进行证明.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34页习题第1,2,3题.板书设计 13.1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为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命题与证明互逆命题命题与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2 全等图形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图形,了解全等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3.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全等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思考:(学生观察,教师引导)问题:如图,观察给出的五组图形.(1)每组图形中,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各有怎样的关系?(2)先在半透明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图形,再将每组中的一个图形叠放到另一个图形上,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完全重合.(4)探究新知1.全等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实验发现:(1)(2)(3)组中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4)(5)组中的两个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考考你对全等图形的理解: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1)(2)(3)教师归纳: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有关的概念:对应点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对应点.如图,△ABC与△A′B′C′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点A和点A′,点B和点B′,点C和点C′分别是对应点.教学反思对应边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如AB和A′B′,CB和C′B′,AC和A′C′.对应角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如∠A和∠A′,∠B和∠B′, ∠C和∠C′.2.全等三角形全等的表示方法“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与△A′B′C′全等,记作△ABC≌△A′B′C′,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A′B′C′.(教师提示: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以下几个问题归纳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线段有什么关系?2.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角有什么关系?3.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归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几何语言:(学生完成填空)如图,∵△ABC≌△A′B′C′,∴AB=____,AC=____,BC=_____(全等三角形对应边_____),∠A=_____,∠B=_____,∠C=_____(全等三角形对应角_____).练习:如图1,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对对应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BOD与△COE中,B-C,D-E,O-O;△ADO与△AEO中A-A,D-E,O-O)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CE;△ADO与△AEO的对应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图1图2例已知:如图2,△ABC≌△DEF,∠A=78°,∠B=35°,BC=18.(1)写出△ABC和△DEF的对应边和对应角.(2)求∠F的度数和边EF的长.(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解:(1)边AB和边DE,边BC和边EF,边AC和边DF分别是对应边;教学反思AB CE DF∠A 和∠D , ∠B 和∠DEF , ∠ACB 和∠F 分别是对应角. (2)在△ABC 中,∵ ∠A +∠B +∠ACB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ACB =180°-∠A -∠B =180°-78°-35°=67°. ∵ △ABC ≌△DEF ,∴ ∠F =∠ACB = 67°,EF =BC =18. 拓展:(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其中,对应元素包括对应边、对应角、对应中线、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周长、对应面积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用依据.课堂练习1.如图1,△ABC ≌△BAD ,如果AB =6 cm , BD =4 cm ,AD =5 cm ,那么BC 的长是( )A .7 cmB .5 cmC .4 cmD .无法确定2.如图2,△ABC ≌△ADE ,∠B =80°,∠C =30°,∠DAC =35°,则∠EAC 的度数为( )A .40°B .35°C .30°D .25°3.如图3,已知△ABE ≌△ACD ,∠1=∠2,∠B =∠C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AB =AC B.∠BAE =∠CAD C.BE =DC D.AD =CD4.如图4,△ABC ≌ △ADE ,若∠D =∠B , ∠C = ∠AED ,则∠DAE =__________.5.如图5,△ABC ≌△DEF ,且B ,C ,F ,E 在同一直线上,判断AC 与DF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参考答案1.B2. B3.D4.∠BAC5.解:AC ∥DF . 理由如下:∵ △ABC ≌△DEF ,∴ ∠ACB =∠DFE , ∴ 180°-∠ACB =180°-∠DFE , 即∠ACF =∠DFC ,∴ AC ∥DF .教学反思A DB C A BC DE F图1 图2 图3 图4 AB C DE 图5课堂小结13.2全等图形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37页习题A组、B组.板书设计1.全等图形及相关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性质.教学反思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边边边教学目标1.进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掌握基本事实一,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事实一,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如图,已知△ABC ≌△DEF①AB =DE,② BC =EF ,③CA =FD ;④∠A =∠D , ⑤∠B =∠E ,⑥∠C =∠F .探究新知 一、探究互动一 思考1:满足上述六个条件可以保证△ABC ≌△DEF 吗?思考2:可以用较少的条件判定△ABC ≌△DEF 吗?在以上六个条件中,能否选择其中部分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组合作)探究1 只给一个条件,可以分哪几种情况?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结论:一个条件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探究2 只给两个条件.①两条边对应相等:若AB =DE ,AC =DF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教学反思②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若AB =DE ,∠A = ∠D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③两个角对应相等:若∠A = ∠D ,∠C = ∠AFE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结论:两个条件也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探究3 给出三个条件.⎧⎪⎪⎨⎪⎪⎩①三角对应相等;②三边对应相等;三个条件③两边一角对应相等;④两角一边对应相等.问题 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结论:不一定全等.小亮认为,剩下的三种情况才有可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赞同他的说法吗?二、探究互动二——基本事实一问题1:准备一些长都是13 cm 的细铁丝.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 cm ,4 cm ,6 cm 的三角形. 把你做出的三角形和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问题2:准备一些长都是13 cm 的细铁丝.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余下 1 cm ,用其余部分折成边长分别是3 cm ,4 cm ,5 cm 的三角形. 再和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小组互动,教师指导. 归纳:基本事实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_______”或“_____”).几何语言:如图,在△ABC 和△ DEF 中,,,,AB CA BC ⎧⎪⎨⎪⎩= = = ∴ △ABC ≌△ DEF ( ).例1 如图1,已知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AC =FE ,BC =DE ,AD =FB .求证:△ABC ≌△FDE .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找到对应的三条边,然后证明它们分别相等. 证明:∵ AD =FB ,∴ AD +DB =FB +DB ,即AB =FD .教学反思在△ABC 和△FDE 中,∵ ,,AC FE AB FD BC DE ⎧⎪⎨⎪⎩===,∴ △ABC ≌△FDE (SSS ).图1 图2例2 如图2,已知:AB =AC ,AD =AE ,BD =CE . 求证:∠BAC =∠DAE .证明:在△ABD 和△ACE 中,∵ AB AC AD AE BD CE =,=,=,⎧⎪⎨⎪⎩∴ △ABD ≌△ACE (SSS),∴ ∠BAD =∠CAE . ∴ ∠BAD +∠DAC =∠CAE +∠DAC , 即∠BAC =∠DAE .练习:1.如图,下列三角形中,与△ABC 全等的是_______.2.已知:如图,AB =DE ,AC =DF ,BF =CE . 求证:(1)∠A =∠D ;(2)AB ∥DE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 1.③ 2.证明:(1) ∵ BF =CE ,∴ BF +FC =FC +CE ,即BC =EF .在△ABC 和△DEF 中, ∵,,AB DE BC EF AC DF =⎧⎪=⎨⎪=⎩,∴ △ABC ≌△DEF (SSS), ∴ ∠A =∠D .(2)由(1)△ABC ≌△DEF ,可得∠B =∠E ,∴ AB ∥DE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1 问题2:观察右面两组木架,如果分别扭动它们,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教学反思教师归纳:教学反思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木架的形状_________,也就是说三角形是具有_____的图形.四边形的特性:四边形木架的形状_______,也就是说四边形是_________的图形.理解“稳定性”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就是说,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课堂练习1.如图1,在△ABC中,AB=AC,BE=CE,则由“SSS”可以判定( )A.△ABD≌△ACDB.△BDE≌△CDEC.△ABE≌△ACED.以上都不对2.下列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稳定性总是有益的,而不稳定性总是有害的B.稳定性有利用价值,而不稳定性没有利用价值C.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均有利用价值D.以上说法都不对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如图2所示的情况加固电线杆,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__.4.如图3,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如图4,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CE,AF=DE,要使△ABF≌△ECD,还需要条件________ (填一个条件即可).6.如图5,AD=BC,AC=BD.求证:∠C=∠D .图1 图2 图3图4图5参考答案1.C2.C3.稳定性4.C5.BD=CF(答案不唯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内容解题思路应用边边边注意事项三角形的稳定性结合图形找隐含条件和现有条件,找出三边对应相等1.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应按对应边的顺序书写.2.结论中所出现的边必须在所证明的两个三角形中6.证明:连接AB(图略),在△ABD和△BAC中,,,, AD BC BD AC AB BA ⎧⎪⎨⎪⎩===∴△ABD≌△BAC(SSS),∴∠D=∠C.课堂小结1.基本事实一;2.基本事实一的应用;3.三角形的稳定性.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0页习题.板书设计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边边边教学反思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教学目标教学反思1.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难点: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旧知回顾回顾基本事实一的内容.导入新课问题情境小明不小心将一块大脸猫的玻璃摔成了三块(如图所示),为了配一块和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他带哪一块玻璃就可以了? 你能替他解决这个难题吗? 带着问题我们还是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吧!探究新知观察思考:问题1: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1.5cm,2.5cm,并且使长为1. 5cm的这条边所对的角是30°.小明的画图过程如图所示.小明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出了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这说明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又将是怎样的呢?问题2: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A′B′,∠B=∠B′,BC=B′C′.(1)将△ABC叠放在△A′B′C′上,使顶点B与顶点B′重合,边BC落在边B′C′上,点A与点A′在边B′C′的同侧.点C与点C′是否重合,边BC与边B′C′是否重合? 边BA 是否落在边B ′A ′上,点A 与点A ′是否重合? (2)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能不能得到边AC 与边A ′C ′重合,△ABC 和△A ′B ′C ′全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归纳:基本事实二如果两个三角形的________和它们的______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________”或“_____”)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 中, ____________AB A AC ⎧⎪⎨⎪⎩=,∠=,=, ∴ △ABC ≌△ DEF (______).例 已知:如图,AD ∥BC ,AD =CB . 求证:△ADC ≌△CBA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由两条直线平行可得内错角相等,还有隐含条件AC是公共边,可由SAS 证得结论.证明:∵AD ∥BC (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ADC 和△CBA 中,∵(),12(),(),AD CB AC CA ⎧⎪⎨⎪⎩=已知∠=∠已推出=公共边 ∴△ADC ≌△CBA (SAS ).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下图是一种测量工具的示意图.其中AB =CD ,并且AB ,CD 的中点O 被固定在一起, AB ,CD 可以绕点O 张合.在图中,只要量出AC 的长,就可以知道玻璃瓶的内径是多少.这是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原理:SAS. 练习: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 如图,在△AOB 和△DOC 中, AO =DO (已知),______=________( ),BO =CO (已知),∴ △AOB ≌△DOC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 AOB ∠ DOC 对顶角相等 SAS 课堂练习 1.如图,△ABC 中,已知AD 垂直于BC ,D 为B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ABD ≌△ACD B . ∠B =∠CC . AD 是∠BAC 的平分线 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对应相等,且其中一边所对的角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A .一定全等B .一定不全等C .不一定全等D .面积相等 3.如图1,AB ,CD ,EF 交于点O ,且它们都被点O 平分,则图中共有______对全等教学反思内容 应用 边角边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边角边”或“SAS ”)1.“SSA ”不能作为判断三角形全等的依据;2. 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证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图1 图2 4.如图2,△ABC 和△EFD 分别在线段AE 的两侧,点C ,D 在线段AE 上,AC =DE ,AB ∥EF ,AB =EF .求证:△ABC ≌△EFD .5.某大学计划为新生配备如图3所示的折叠凳,图4是折叠凳撑开后的侧面示意图(木条等材料宽度忽略不计),其中凳腿AB 和CD 的长相等,O 是它们的中点.为了使折叠凳坐着舒适,厂家将撑开后的折叠凳宽度AD 设计为30 cm ,则由以上信息可推得CB 的长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2.C 3.34.证明:∵ AB ∥EF ,∴ ∠A =∠E .在△ABC 和△EFD 中,,,,AC ED A E AB EF ⎧⎪⎨⎪⎩=∠=∠=∴ △ABC ≌△EFD (SAS ).5.解:∵ O 是AB ,CD 的中点,∴ OA =OB ,OD =OC .∴ CB =AD .在△AOD 和△BOC 中,OA OB AOD BOC OD OC ⎧⎪⎨⎪⎩=,∠=∠,=, ∴ △AOD ≌△BOC (SAS ). ∵ AD =30 cm ,∴ CB =AD =30 cm.课堂小结1.基本事实二;2.SAS 的应用.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3页习题.板书设计 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边角边 教学反思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教学目标1.分不同情况探索“两角一边”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掌握AAS 或ASA ,并会利用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AAS 或ASA ,并会利用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分不同情况探索“两角一边”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探究新知1.角边角、角角边 问题1:如图,在△ABC和△A ′B ′C ′中,∠B =∠B ′,BC =B ′C ′.∠C =∠C ′.把△ABC 和△A ′B ′C ′叠放在一起,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 问题2:提出你的猜想,并试着说明理由.学生讨论会发现:将△ABC 叠放在△A ′B ′C ′上,使边BC 落在边B ′C ′上,顶点A 与顶点A ′在边B ′C ′的同侧.由BC =B ′C ′可得边BC 与边B ′C ′完全重合.因为∠B =∠B ′,∠C =∠C ′ ,∠B 的另一边BA 落在边B ′A ′上, ∠C 的另一边落在边C ′A ′上,所以∠B 与∠B ′完全重合, ∠C 与∠C ′完全重合.由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所以点A 与点A ′重合.所以, △ABC 和△A ′B ′C ′全等. 归纳:基本事实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 和△ DEF 中,∠A =∠D ,AB =DE ,∠B =∠E ,教学反思∴ △ABC ≌△ DEF (ASA ).问题3:已知:如问题1中的图,在△ABC 和△A ′B ′C ′中, ∠A =∠A ′, ∠B = ∠B ′,BC =B ′C ′. 求证: △ABC ≌△A ′B ′C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可将∠A =∠A ′这个条件转化为∠C =∠C ′. 证明:∵∠A +∠B +∠C =180°,∠ A ′ +∠ B ′ +∠ C ′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 ∠A =∠A ′, ∠B = ∠B ′(已知), ∴ ∠C =∠C ′(等量代换).在△ABC 和△A ′B ′C ′中,,,,B B BC B C C C ∠=∠⎧⎪=⎨⎪∠=∠⎩′′′′ ∴ △ABC ≌△A ′B ′C ′(ASA ). 想一想: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 中,∠B =∠E ,∠A =∠D ,BC =EF , ∴ △ABC ≌△ DEF (AAS ). 例 已知:如图,AD =BE ,∠A =∠FDE ,BC ∥EF . 求证:△ABC ≌△DEF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通过BC ∥EF ,可得∠ABC =∠E ,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AB =DE .证明:∵ AD =BE (已知),∴ AB =DE (等式的性质). ∵ BC ∥EF (已知), ∴∠ABC =∠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ABC 和△DEF 中,,A FDE AB DE ABC E ⎧⎪⎨⎪⎩∠=∠,=,∠=∠∴ △ABC ≌△DEF (ASA ). 练习:1.如图1,已知△ABC 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则甲、乙两个三角形中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A.甲B.乙C.甲、乙D.甲、乙都不是图1 图22.如图2,点D ,E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BE ,CD 相交于点O ,AE =AD ,要使△ABE ≌△ACD ,根据“AAS ”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1.B 2.∠B =∠C (答案不唯一)课堂练习1.在△ABC 与△A ′B ′C ′中,已知∠A =44°,∠B =67°,∠C ′=69°,∠A ′教学反思=44°,且AC=A′C′,那么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2.如图1,在△ABC中,已知∠1=∠2,BE=CD,AB=5,AE=2,则CE=________.图1 图23.如图2,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若BD=2cm,CF=4cm,则AB的长为( )A.2cmB.4cmC.6cmD.8cm4.如图3,∠1=∠2,∠3=∠4.求证:△ABC≌△ABD.5.已知:如图4,AB⊥BC,AD⊥DC,∠1=∠2, 求证:AB=AD.图3 图4参考答案1.全等2.33.C4.证明:∵∠3=∠4,∴∠ABC=∠ABD.在△ABC和△ABD中,12,,, AB ABABC ABD ⎧⎪⎨⎪⎩∠=∠=∠=∠∴△ABC≌△ABD(ASA). 5.证明:∵AB⊥BC,AD⊥DC,∴∠B=∠D=90 °.在△ABC和△ADC中,12B DAC AC⎧⎪⎨⎪⎩∠=∠,∠=∠,=(公共边),∴△ABC≌△ADC(AAS),∴AB=AD.课堂小结1.角边角、角角边的内容;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解决问题.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7页习题.教学反思板书设计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角边角、角角边教学反思角边角角角边内容应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AAS”)注意“AAS”“ASA”中两角与边的区别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 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三角形全等教学目标1.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2.会综合运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难点:会综合运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2.三角形全等的几个基本事实. 探究新知 问题:如图,每组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观察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请你说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平移或旋转)后,能够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学生讨论会发现: (1)、(2)图通过平移重合;(3)、(4)、(5)、(6)通过旋转重合. 归纳:实际上,在我们遇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有些图形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有时是两种变换) 得到的.发现两个三角形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命题证明的途径,较快地解决问题.例1 已知:如图,在△ABC 中, D 是BC 的中点,DE ∥AB,交AC 于点 E ,DF ∥AC ,交AB 于点F .求证:△BDF≌△DC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BDF 沿BC 方向向右平移可使△BDF △DCE 重合. 证明:∵ D 是BC 的中点(已知),∴ BD =DC (线段中点定义∵ DE ∥AB ,DF ∥AC ,(已知)∴ ∠B =∠EDC ,∠BDF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BDF 和△DCE 中,B EDC BD DC BDF C ⎧⎪⎨⎪⎩∠=∠,=,∠=∠,∴ △BDF ≌△DCE (ASA ).例2 已知: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DE =F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ADE 绕点E 旋转,可与△CFE 重合.证明:∵CF ∥AB (已知),∴∠A =∠E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EAD 和△ECF 中, 教学反思,A ECF AE CE AED CEF ⎧⎪⎨⎪⎩∠=∠,=,∠=∠ ∴△EAD ≌△ECF (ASA ).∴DE =F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练习: 1.如图1,由∠1=∠2,BC =DC ,AC =EC ,得△ABC ≌△EDC 的根据是( ) A .SAS B .ASA C .AAS D .SSS图1 图2 2.已知:如图2,AB ∥CD ,AD ∥BC . 求证:AB =CD ,AD =BC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1.A2.证明:连接AC (图略),∵ AD ∥BC ,∴ ∠DAC =∠ACB.∵ AB ∥CD ,∴ ∠BAC =∠DCA. 在△BAC 和△DCA 中,BAC DCA AC CA BCA DAC ⎧⎪⎨⎪⎩∠=∠,=,∠=∠,∴ △BAC ≌△DCA , ∴ AB =CD ,AD =BC . 课堂练习 1. 如图1,在△ABC 中,分别以AC ,B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 和等边三角形BCE ,连接AE ,BD 交于点O ,则∠AOB 的度数为________.2.如图2,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 相等,则这两个滑梯与地面夹角∠ABC 与∠DFE 的度数和是( )A.60°B.90°C.120°D.150° 图1 图2 图3 图4 3.如图3,小敏做了一个角平分仪ABCD ,其中AB =AD ,BC =DC .将仪器上的点A与∠PR Q 的顶点R 重合,调整AB 和AD ,使它们分别落在角的两边上,过点A ,C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PR Q 的平分线.此角平分仪的画图原理是:根据仪器结构,可得△ABC ≌△ADC ,这样就有∠Q A E =∠P AE .则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 .SASB .ASAC .AASD .SSS4.如图4,AE =AC ,AB =AD ,∠EAB =∠CAD ,试说明:∠B =∠D.参考答案 1.120° 2.B 3.D 4.证明:∵ ∠ EAB =∠ CAD ,∴ ∠ EAB +∠ BAD =∠ CAD +∠ BAD , 即∠ EAD =∠ CAB .教学反思。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一、教学目标复习总结全等三角形整章内容。
二、知识点梳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找是否有直角()找夹角()找第三边()已知两边(HL SAS SSS 1⎪⎪⎪⎩⎪⎪⎪⎨⎧⎩⎨⎧⎪⎩⎪⎨⎧)(已知角是直角,找一边)找一角(已知一边和它的对角)找这边的对角()找这个角的另一个边()找这边的另一个邻角(已知一边和它的邻角)已知一边一角(HL AAS AAS SAS ASA 2 ()()⎩⎨⎧AAS ASA 3找夹边外的任意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 三、典型例题讲解考点一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例1 如下图,在△ABC 与△DCB 中,AC 与BD 交于点E ,且∠A=∠D ,AB=DC 。
(1)求证:△ABE ≌△DCE ;(2)当∠AEB=50°时,求∠EBC 的度数。
考点二运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例2 如下图,∠AOB=90°,OA=OB,直线l经过点O,分别过A,B两点作AC⊥l于点C,BD⊥l交l于点D。
求证:AC=OD。
考点三结论开放题例3 如下图,已知∠C=∠D,∠ABC=∠BAD,AC与BD相交于点O,请写出图中一组相等的线段__________。
例3 例4考点四条件开放题例 4 如图,已知BC=EC,∠BCE=∠ACD,要使△ABC≌△DEC,则应添加的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
(答案不唯一,只需填一个)例5 已知命题:如下图,点A,D,B,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BE,∠A=∠FDE,则△ABC≌△DEF。
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添加一个适当条件使它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四、课堂练习1、下面结论中错误的是()A、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角平分线相等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C、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图1,∠ABC=∠DCB=70°,∠ABD=40°,AB=DC,则∠BAC等于()A、70°B、80°C、100°D、90°3、两个三角形如果具有下列条件:①三条边分别相等;②两条边和夹角分别相等;③两条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④两个角和一条边分别相等;⑤三个角分别相等。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八年级数学上册 13 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新版)冀教版
第十三章小结与复习【知识梳理】1.正确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两个图形形状相同;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全等图形我们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
全等符号用“≌”表示。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及角相等等相关结论。
2.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全等三角形最基本的关系即对应元素(边、角)分别相等。
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元素是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
通常有:一对公共边是对应边;对顶角是对应角;两对对应边(角)所夹角(边)是对应角(边)等等.另外要注意用“≌”表示全等关系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对应边、对应角。
3.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主要有: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四种方法。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三个元素,并且至少涉及一对对应边。
另外要特别避免用“角角角”、“边边角”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合作探究】.4.切实理清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思路先由题设和结论认真分析图形,看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正确判断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再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的判定方法,看还缺少什么条件,最后设法证出所缺条件。
一般有以下两种思考途径:已知图形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寻找条件证全等使命题得证;已知图形中暂不存在证题中所需的全等三角形,则应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所需的全等三角形来证题。
【典型例题】例1.阅读下题及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 是ΔABC 中BC 边的中点,E 是AD 上一点,EB =EC ,∠ABE=∠ACE, 求证:∠BAE=∠CAE证明:在ΔAEB 和ΔAEC 中⎪⎩⎪⎨⎧=∠=∠=AE AE ACE ABE EC EBAEC AEB ∆≅∆∴第一步 ∴∠BAE=∠CAE 第二步 问:上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的依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 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
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习题复习 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习题课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综合问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探索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形结合等核心素养职业生涯教育:如何测量池塘的宽度?如何“破镜重圆”?教学重难点: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综合问题二、【复习引入】(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三、【习题检测】(1)基础题会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1、如图,已知点E、F在BC上,BE=CF,AB=DC,AF=DE,求证:△ABF≌△DCE. 会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2、如图,AB平分∠CAD,AC=AD,求证:BC=BD.会用“ASA”或者“AAS”判定三角形全等3、如图,O是CD的中点,∠C= ∠D,△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4、如图,点E 、F 在BC 上,BE=CF ,∠A=∠D, ∠B=∠C .求证:AB=DC .(2)中档题1、如图,在 △ ABC 中,∠C=90°,AD=AC ,DE=CE.请问ED 和A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已知△ABN 和△A CM 的位置如图所示,AB =AC ,AD =AE , ∠1=∠2. 求证:(1)BD =CE ;(2)∠M =∠N .3.如图,在△ABC 与△DCB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E ,且∠A =∠D ,AB =DC .(1)求证:△ABE ≌△DCE ;(2)当∠AEB =50°,求∠EBC 的度数?(3)综合题四、【交流小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里?【板书设计】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学生演板,习题讲解三、练习巩固五、小结与作业【课后反思】1、(1)已知如图1,△ABC和△ADE中,AB=AC,AD=AE,且∠CAB=∠DAE,连接CE、BD,求证:CE=BD.(2)将△ADE绕着A点旋转,当点C、E、D在一条直线时如图2,上述结论是否成立?(直接写出结论)(3)旋转到图3时,上述结论仍成立吗?说明理由.。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八年级数学上册13全等三角形13.1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无答案)冀教版(2021年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八年级数学上册13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冀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八年级数学上册13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冀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八年级数学上册13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冀教版的全部内容。
13.1 命题与证明【学习目标】1.了解原命题、逆命题的含义,能写出命题的逆命题;2.理解反例的作用并能利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3.了解证明的含义,初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学习重点】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含义.【学习难点】能对命题进行证明.【预习自测】知识链接已知如下图,a∥b,b∥c直线a,b平行吗?(1)请你先通过观察作出判断.你能肯定自己的判断正确吗?(2)在图(1)中,再作一条直线l,使直线l与直线a,b,c都相交,如图(2),用量角器测量∠1和∠2,根据∠1和∠2的大小关系,你能判定“a与b平行”这一结论正确吗?【合作探究】1.当n=1时,(n2-5n+5)2=1;当n=2时,(n2-5n+5)2=1;当n=3时,(n2-5n+5)2=1。
由此归纳得出:当n取任意正整数时,(n2-5n+5)2的值都是1.你认为这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2。
如果a=b,那么a2=b2.由此类比猜想得出:当a〉b时,a2〉b2,你认为这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例题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命题,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延长AB到C;(2)同位角相等;(3锐角与钝角互为补角;(4)若a>b,则a2>b2.析解:(1)中没有对事物作出判断,不是命题;(2)中作出了判断,所以它是命题,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如图1,∠1与∠2是同位角,但它们不相等,所以它是假命题;(3)中也作出了判断,所以它是命题,但这个判断也是错误的,例如锐角与钝角分别为30°和100°,它们并不互补,所以它也是假命题;(4)中也作出了判断,所以它是命题,但这个判断也是错误的,例如a=1,b=—2,则a2=1,b2 =4,a2>b2不成立,所以它也是假命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页。
方法总结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距离,长度,还可对某些因素 作出判断,一般采用(cǎiyòng)以下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
(2)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经过分析,找出证明途径; (4)书写证明过程.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页。
针对训练
6.小明想设计一种方案,测一下(yīxià)沼泽地的宽度AB的长度,如图所
A
∠ABC=∠DCB(已知),
BC=CB(公共(gōnggòng)边),
∠ACB=∠DBC(已知), B
∴△ABC≌△DCB(A.S.A. ).
D C
第十六页,共五十页。
针对训练
3.已知△ABC和△DEF,下列(xiàliè)条件中,不能保证△ABC和△DEF 全等的是( D)
A.AB=DE,AC=DF,BC=EF B.∠A= ∠ D,∠ B= ∠ E,AC=DF C.AB=DE,AC=DF,∠A= ∠D D.AB=DE,BC=EF,∠ C= ∠ F
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
“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页,共五十页。
3.命题的真假
命题有真有假,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 做 假命题(m.ìng tí)
真;命错题误(mì的ng 命tí)题叫
事实上,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
具有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要说明
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5)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S.A.S.).若是直角三角形,则除了上述五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方
河北省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堂堂清新版冀教版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
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2课时“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1.(2024苏州期末)如图,在△ABC与△DEF中,AB=DE,∠B=∠E,添加下列条件后,能运用“SAS”判定△ABC≌△DEF的是( )
A.BC=EF B.∠A=∠D C.AC=DF D.∠C=∠F
(第1题) (第2题) 2.(2023重庆南川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C B.AD⊥BC
C.∠BAD=∠ACD D.BD=CD
3.(2024哈尔滨期末)如图,点A,B分别在OC,OD上,AD与BC相交于点E,OA=OB,OC =OD,∠O=40°,∠D=20°,则∠AEC等于( )
A.120° B.80° C.90° D.100°
(第3题) (第4题)
4.如图,AC=DB,AO=DO,CD=20 m,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5.为参加学校举办的风筝设计比赛,小明用竹棒扎成如图所示的风筝框架,其中∠EDH=∠FDH,ED=FD.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为什么?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2课时 “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
1.A
2.C
3.D
4.20
5.解: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 =FH .
理由:在△HED 和△HFD 中,
∵⎩⎪⎨⎪⎧ED =FD ,∠EDH =∠FDH ,DH =DH ,
∴△HED ≌△HFD (SAS),∴EH =FH .。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全等三角形》回顾与反思教学建议素材 (新版)冀教版
第十三章回顾与反思
1.通过对本章知识内容的回顾与总结,理顺知识脉络,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科学的知识网络,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绘制知识结构图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对学过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进行总结归纳.
2.对于本章的学习方法,可以依照“总结与反思”中的几类问题展开学生活动,要将总结与反思的过程转换成一系列相对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反思、交流、合作、探索等活动中体会知识方法的联系,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审时度势地进行点拨和引导.3.具体的学生活动建议如下:
(1)阅读“回顾与反思”中有关命题的论述,并按要求活动、做作业,自主概括有关命题的知识;
(2)按“回顾与反思”中对全等三角形设计的线索展开活动、思考,认真完成复习题中的相关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概括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3)认真完成复习题中关于尺规作图的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概括尺规作图的方法;
(4)对上述知识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形成知识网络,试着画出知识结构图.。
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 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标中明确要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的基本事实,会证明定理“角角边”。
在几何中,主要以研究形状的图形表示、图形之间的全等或相似(后面将学习)关系,来说实现对图形的性质以及图形关系的研究。
因此,全等图形是平面几何研究的重要内容,全等三角形又是全都能图形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教材分析:三角形全等在几何与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一,从知识角度看,全等三角形在几何知识系统中既是一块重要的基石,又是广泛应用的工具;其二,推理(合情与演绎)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几何(乃至整个数学)学习进程之中的。
但从本章开始,证明的论述要求严密与规范表达,这是推理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阶段,对学生推理能力的系统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三)、学生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动手能力不强,本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整体成绩偏低的实际情况,同时很多学生几何书写过程不够规范,不会分析,思考几何问题,本节课通过知识梳理,将本章的基础知识复习一遍,让学生们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熟记于心,然后分四种类型的几何推理题巩固。
课后练习与课上的练习相对应。
本章中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的给出都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
(四)、教学目标: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用之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书写简单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规范学生的几何书写过程。
通过分析几何题的思路练习,促进学生几何思维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最新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然后回答出回顾与反思中的几个问题。
最后通过一些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性质;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性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会作已知角的平分线,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本章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②能利用①中的知识点解题。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结构二、回顾与思考1.举一些全等形的实际例子。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2.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从中任选三个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哪些是能够判定的?哪些是不能够判定的?3.学习本章内容,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长度与角度的度量问题,就是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出发,设法形成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到结果。
4.学了本章,你对角的平分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能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吗?5.你能结合本章的有关问题,说一说证明一个结论的过程吗?三、例题1.如图11—1,AF=CE,DF=BE,DF∥BE,E、F在AC上。
求证:∠DCF=∠BAE。
解析 因为∠BAE 和∠DCF 分别在△BAE 和△DCF 中,所以只需证明△DCF ≌△BAE 。
答案 因为DF ∥BE ,所以∠DFA=∠BEC 。
所以∠DFC=∠BEA (等角的补角相等)。
因为CE=AF ,所以CE -FE=AF -FE ,即CF=AE 。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全等三角形》回顾与反思教材说明素材 (新版)冀教版
第十三章回顾与反思
知识结构
本章从命题与证明的概念出发,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又通过三角形的尺规作图使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得到更进一步的验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判定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3.了解尺规作图的意义,能按要求做三角形.
能力目标:
4.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5.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6.渗透几何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美.
7.发展由猜想到通过演绎推理验证的思维方式.。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冀教8上)
第13章全等三角形命题、定理与证明一、命题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通常是一个陈述句,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2)命题必须是对某件事情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二、命题的组成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这样的命题通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三、命题的分类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类:真命题:有些命题,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假命题:有些命题,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或不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四、定理基本事实: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依据的真命题。
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五、证明及证明的一般步骤证明: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全等多边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多边形就是全等多边形.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如下图,两个全等的五边形,记作:五边形ABCDE≌五边形'''''A B C D E.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相互重合的顶点是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是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是对应角。
一个三角形经过翻折、平移和旋转等变换得到的新三角形一定与原三角形全等。
二、边角边(S.A.S.)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S.A.S.(或边角边)。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复习
已知:如图∠B=∠DEF,BC=EF,补充条件 求证:ΔABC≌ ΔDEF
(1)若要以“SAS”为依据,还缺条件A_B_=D_E; (2) 若要以“ASA”为依据,还缺条∠件A_CB_= ∠;DFE (3) 若要以“AAS”为依据,还缺条∠件A_=_∠_D_
AB=DE、AC=DF
(4)若要以“SSS” 为依据,还缺条件____
5.证垂直的常用方法 (1) 证明两直线的夹角等于90°; (2) 证明邻补角相等; (3) 若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则第 三个角是直角; (4) 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 线,也必须垂直另一条。 (5) 证明此角所在的三角形与已知 直角三角形全等; (6) 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6.全等三角形中几个重要结论 (1)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 等; (2)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相 等; (3)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1、如图,列出使△ABD≌△ACD的条件.
隐含条件:AD=AD(公共边)
SSS AD=AD AB=AC BD=CD SAS AD=AD ∠1=∠2 AB=AC
AD=AD ∠3=∠4 BD=CD
ASA∠1=∠2 AD=AD ∠3=∠4
AAS
∠1=∠2 ∠B=∠C AD=AD ∠B=∠C ∠3=∠4 AD=AD
B
D
C
∠ADC=∠EDB(❖
DE=AD
E
∴ △ADC ≌ △EDB(SAS)
∴ AC = E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在△ABE中,AE < AB+EB=AB+AC
即 2AD < AB+AC
30.如图,已知:△ABC中,AB=CD, ∠BAD=∠BDA,AE是△ABD的中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小结与复习
【知识梳理】
1.正确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两个图形形状相同;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全等图形我们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
全等符号用“≌”表示。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及角相等等相关结论。
2.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全等三角形最基本的关系即对应元素(边、角)分别相等。
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元素是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
通常有:一对公共边是对应边;对顶角是对应角;两对对应边(角)所夹角(边)是对应角(边)等等.另外要注意用“≌”表示全等关系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对应边、对应角。
3.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主要有: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四种方法。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三个元素,并且至少涉及一对对应边。
另外要特别避免用“角角角”、“边边角”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合作探究】.
4.切实理清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思路
先由题设和结论认真分析图形,看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正确判断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再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的判定方法,看还缺少什么条件,最后设法证出所缺条件。
一般有以下两种思考途径:
已知图形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寻找条件证全等使命题得证;
已知图形中暂不存在证题中所需的全等三角形,则应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所需的全等三角形来证题。
【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题及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D 是ΔABC 中BC 边的中点,
E 是AD 上一点,EB =EC ,∠ABE=∠ACE, 求证:∠BAE=∠CAE
证明:在ΔAEB 和ΔAEC 中
⎪⎩
⎪⎨⎧=∠=∠=AE AE ACE ABE EC EB
AEC AEB ∆≅∆∴
第一步 ∴∠BAE=∠CAE 第二步 问:上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的依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 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
例2.已知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PC =PD ,∠PCD =∠PDC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分析:本题的已知条件是PC =PD ,∠PCD =∠PDC ,
可考虑利用“AAS ”,“SAS ”,“ASA ”使两个三角形全等,
本题是一类条件与结论都开放的试题,解题的规律是根据
“ASA ”,“SSS ”,“SAS ”,“AAS ”来使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当添加AD =BC (或者AC =DB ,可由等式的性质
推得AD =CB )时,可得△PAD ≌△PBC .
证明如下:∵PC =PD ,∠PCD =∠PDC (已知),在△PAD 与△PBC 中,
PC =PD ,∠PCD =∠PDC ,AD =BC ,∴△PAD ≌△PBC (SAS ).
当添加∠A =∠B 可得△PAD ≌△PBC (ASA )证明过程略. 当添加∠APD =∠BPC (或者∠APC =∠BPD ,可由等式的性质推出∠APD =∠BPC ),可得∴△PAD ≌△PBC (ASA ),证明过程略.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