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酶学知识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要求

合集下载

第九章 酶的应用范文

第九章 酶的应用范文

第九章酶的应用第一节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用酶进行疾病的诊断⏹用酶进行疾病的治疗⏹用酶制造各种药物一、酶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1、酶的诊断人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好坏,往往取决于诊断的准确性。

酶催化的高效性、特异性、及作用条件温和等,因此酶学诊断方法具有可靠、简便又快捷的特点。

根据体内原有酶活力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酶的诊断。

2、诊断用酶利用酶作为试剂,来测定体内与疾病有关的代谢物质的浓度变化,利用该物质浓度的变化程度作为诊断某种疾病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一)药用酶的治疗作用哪些病可以用药用酶治疗?⑴由于体内有害物质的积累所引起的疾病,可用酶来消除毒物。

例:脲酶可消除血液中过量的尿素。

⑵由于酶功能不正常、或酶缺乏、酶量不足所产生的疾病,可用酶来调整酶作用,或补充酶量。

例:苯丙氨酸氧化酶可治疗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的苯基酮尿症。

⑶癌细胞内异常的生化环境可用酶来破坏,以杀死癌细胞。

⑷由细菌、病毒引起机体产生的疾病,可用抗生素抑制微生物代谢所需要的酶,使微生物死亡。

(二)药用酶的种类按治疗功能分,可分为六类:(三)药用酶的新剂型及新的给药方式酶治疗中遇到的几个问题⑴外源酶具有抗原性,注入人体后易产生过敏反应;⑵外源酶进入人体后极易被蛋白酶水解,被抑制剂抑制,因此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达不到治疗目的;⑶外源酶进入人体后如何集中到发病部位以达到最高疗效。

新剂型及新的给药方式1、载酶人造细胞⑴载酶红细胞⑵载酶微囊⑶载酶脂质体2、酶用于体外循环装置透析:患者的血液,通过体外循环装置除去有毒代谢废物后,又返回体内。

人的肾功能丧失时,血液中积累过多的尿素,会引起人体尿素中毒。

肾病患者的血液,通过人工肾的小型透析器除去尿素后,重新返回体内。

此尿素进入透析液,用定量泵将含尿素的透析液输入一个玻璃柱内。

此玻璃柱一端装有脲酶微囊,另一端装有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

当含尿素的透析液通过柱时,则尿素被脲酶水解成氨和CO2。

酶学知识与临床应用

酶学知识与临床应用

酶学知识与临床应用酶学是生物化学领域中研究酶的一门学科,酶是生物体内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在生物体内,酶参与了各种生化反应,调控了生物体的代谢过程。

酶学知识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生物体内复杂代谢网络的运作机制,还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酶的分类根据催化反应的类型,酶可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连接酶等多种类型。

其中氧化还原酶如氧化酶、还原酶等在细胞呼吸等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转移酶如氨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等在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合成等过程中发挥作用;水解酶如脂解酶、葡萄糖醛酸乳糖酶等参与了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等物质的降解代谢。

二、酶在临床中的应用1. 临床诊断:酶学知识在临床诊断中有广泛应用。

比如肝脏疾病中的肝酶检测,心肌梗死中的肌酸磷酸激酶检测等,都是利用不同酶的活性变化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诊断。

2. 药物开发:药物研发过程中,酶学知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药物都是通过调控特定酶的活性来达到治疗作用。

比如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酶的活性来抑制病毒复制。

3. 生物技术:酶在生物技术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利用DNA聚合酶来扩增DNA序列的技术,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酶学知识在临床中的挑战与展望随着酶学知识的不断深入研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在药物研发中,酶抗性、酶变异等问题常常会成为难题。

而在临床诊断中,不同疾病状态下酶活性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酶学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化,未来有望通过基因编辑、蛋白工程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展酶学在临床中的应用领域,为医学诊疗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可能。

总之,酶学知识作为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分支,对于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酶的结构、功能、调控机制等方面,可以更好地揭示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奥秘,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一)根据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诊断疾病
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测定可以采用定磷法、 测酚法、磷酸麝香草酚呋法、硝基酚磷酸法等。 为做出进一步诊断鉴别血清中增加的酸性磷酸 酶来自的组织器官,可采用某些抑制剂进行选择性 抑制作用。
乙醇和酒石酸对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有显著抑制作用。
Cu2+和甲醛对红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显著。
(一)根据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诊断疾病
软骨发育不全等疾病,会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 酶活性下降。 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测定可以采用与酸性 磷酸酶相同的方法,即定磷法、测酚法、磷酸麝香 草酚呋法、硝基酚磷酸法等,只是将反应的pH调解 到碱性磷酸酶作用的适宜范围。 为做出进一步诊断鉴别血清中增加的酸性磷酸 酶来自的组织器官,可结合其他物理、化学、酶学 等诊断方法。其中,由营养不良引起的佝偻病,此 法诊断比X射线灵敏度还要高。
(一)根据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诊断疾病 3.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EC2.6.1) 是一类催化氨基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的转 移酶类。在疾病诊断方面应用的主要有谷丙转氨酶 和谷草转氨酶,最适作用pH为7.4,最适作用温度 37˚С。
谷丙转氨酶(GPT)又称为丙氨酸转氨酶,它催化丙氨 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进行氨基转移反应,生成谷氨酸和丙 酮酸。 谷草转氨酶(GOT)又称天冬氨酸转氨酶,它催化天冬 酰胺与α-酮戊二酸之间进行氨基转移反应,生成谷氨酸和 草酰乙酸。
(一)根据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诊断疾病 2.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EC3.1.3.1)是一 种在碱性条件下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生成无机磷酸的 水解酶。人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最适PH为9.5~10,最 适作用温度37˚С。 碱性磷酸酶在体内分布广泛,特别是骨骼组织、 牙齿、肾脏、和小肠中含量较高等组织。 主要由造骨细胞产生,对于佝偻病、骨骼软化症、 骨瘤、骨骼广泛性转移癌等骨骼疾病患者,以及甲 状旁腺功能亢进、黄疸型肝炎疾病患者,血清中碱 性磷酸酶的活性都会升高。

酶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酶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酶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酶学研究是生物化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涉及到酶的结构、功能、机制、调控等多个方面。

在医学领域,酶学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酶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酶学诊断酶学诊断是通过检测体液中某些酶的活性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有某种疾病的诊断方法。

例如,肝脏功能异常时,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酶的活性水平会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活性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肝脏疾病。

此外,在心肌梗死、肝炎、胰腺炎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中也都有酶学检测的应用。

二、酶学治疗酶学治疗是指通过注射或口服酶制剂来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例如,胃溃疡、胰腺炎等疾病都会导致胃肠道酶活性水平下降,导致消化不良。

此时,通过注射或口服胃肠道酶制剂,可以增加消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此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囊性纤维化等疾病也有使用酶学治疗的方法。

三、酶学药物研发酶学药物研发是指通过深入研究酶的结构、功能、机制和调控等方面,开发新型的药物。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一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中的某些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在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通过影响某些酶的活性来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

四、酶学免疫学酶学免疫学是指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来检测免疫反应的方法。

例如,在ELISA检测中,抗原或抗体通过特定的酶标记检测,可以通过变色反应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指定的物质。

同时,酶学免疫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应用,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干预等方面都有应用。

总结:综上所述,酶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酶学研究的深入,相信酶学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还会有进一步发展。

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嘿,你问酶在临床上的应用啊?这可挺多呢。

酶在临床上那可是大有用处。

比如说消化酶吧,要是有人消化不良,医生可能就会开一些含有消化酶的药。

这就像给肠胃找了个小帮手,帮着把吃进去的东西好好消化了。

比如说有些人吃多了肚子胀,吃点消化酶的药,肚子就舒服多了。

还有呢,在检测方面也用得着酶。

有些检测就是靠酶的反应来判断身体有没有问题。

就像一个小侦探,能发现身体里的秘密。

比如说检测血糖的时候,就会用到一种酶,通过酶和血糖的反应来确定血糖的高低。

另外,在一些治疗中也会用到酶。

比如血栓溶解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能溶解血栓的酶。

这就像给血管里的堵塞物找了个克星,把血栓给化开了。

比如说有人得了血栓病,医生可能就会用这种酶来治疗,让血管重新畅通起来。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亲戚,有一段时间老是消化不良,去看医生。

医生就给他开了一些含有消化酶的药。

他吃了之后,消化就好多了,肚子也不胀了。

你看,酶在临床
上多管用啊。

所以啊,酶在临床上可以用于帮助消化、检测身体状况、治疗一些疾病。

它对我们的健康可重要了呢。

加油!。

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酶是一类能够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在临床检验中,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通过测定酶的活性和浓度,来辅助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等。

本文将就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酶的分类及功能酶根据其催化反应类型可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等多种类型。

临床检验中常用的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

这些酶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具有不同特异性,可以反映出相应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及损伤情况。

如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当肝细胞发生损伤时,ALT和AST会释放入血液中,其浓度升高可以反映出肝功能异常。

二、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肝功能检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当肝功能受损时,肝细胞释放的酶会进入血液循环,因此监测血清中ALT、AST、ALP等酶的浓度可以评估肝功能的健康状况。

例如,ALT和AST浓度的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

2. 心肌梗死诊断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及时诊断至关重要。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会释放大量肌酸激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等酶,其浓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3. 乳腺癌筛查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乳腺癌细胞释放的酶——CA15-3和CA27.29可以作为乳腺癌的辅助筛查指标,帮助早期诊断。

三、酶在治疗监测中的应用除了用于诊断疾病,酶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例如,血清中白蛋白酯酶(ADA)是一种结核病的诊断指标,也可以用于监测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ADA浓度会下降,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好转。

四、酶在疾病评估中的应用在某些情况下,血清中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例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IP)等酶的迅速升高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酶在医药方面得应用酶(enzyme),早期就是指in yeast 在酵母中得意思,指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得一种生物催化剂。

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

能在机体中十分温与得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得新陈代谢。

生命活动中得消化、吸收、呼吸、运动与生殖都就是酶促反应过程。

酶就是细胞赖以生存得基础。

细胞新陈代谢包括得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就是在酶得催化下进行得。

催化特定化学反应得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能通过降低反应得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得平衡点。

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与等特点。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每个细胞由于酶得存在才表现出种种生命活动,体内得新陈代谢才能进行。

酶就是人体内新陈代谢得催化剂,只有酶存在,人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

人体内酶越多,越完整,其生命就越健康。

当人体内没有了活性酶,生命也就结束。

人类得疾病,大多数均与酶缺乏或合成障碍有关。

酶有很多特性:如高效性,酶得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多样性,酶得种类很多,大约有4000多种;温与性,就是指酶所催化得化学反应一般就是在较温与得条件下进行得。

活性可调节性,包括抑制剂与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与变构调节等。

有些酶得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就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破坏。

酶得这些性质使细胞内错综复杂得物质代谢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物质代谢与正常得生理机能互相适应.若因遗传缺陷造成某个酶缺损,或其它原因造成酶得活性减弱,均可导致该酶催化得反应异常,使物质代谢紊乱,甚至发生疾病.因此酶与医学得关系十分密切。

每个细胞由于酶得存在才表现出种种生命活动,体内得新陈代谢才能进行。

酶就是人体内新陈代谢得催化剂,只有酶存在,人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

在生物体内,酶发挥着非常广泛得功能。

酶的应用-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酶的应用-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酶在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
主讲人:懒猫
(一)酶学疾病诊断
• 概念 :检测在患病下,
体内与疾病相关的酶量 以及相关代谢物质的量 的变化(P228)
1、通过酶活力变化进行疾病诊断
酶 淀粉酶 胆碱酯酶 酸性磷酸酶 疾病与酶活力变化 胰脏疾病,肾脏疾病时升高;肝病时下降 肝病、肝硬化、有机磷中毒、风湿等,活力下降 前列腺癌、肝炎、红血球病变时,活力升高
肝病、心肌梗塞等,活力升高 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活力增高至200单位以上,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胆道癌等, 血清中酶活力升高 急性传染性肝炎、心肌梗塞,血清中酶活力显著升高 胃癌,活力升高;十二指肠溃疡,活力下降 肝炎、癌症,活力升高 肝癌、急性肝炎、心肌梗塞,活力显著升高;肝硬化,活力正常 癌细胞中含有端粒酶,正常体细胞内没有端粒酶活性 急性肝炎,活力显著提高 急性胰腺炎,活力明显增高,胰腺癌、胆管炎患者,活力升高 心肌梗塞,活力显著升高;肌炎、肌肉创伤,活力升高 心肌梗塞、心肌炎,活力增高 急性肝炎,活力极度升高;心肌梗塞、急性肾炎,脑溢血,活力明显升高 急性肝炎,活力急速增高;肝癌,活力明显升高 心肌梗塞、恶性贫血,LDH1增高;白血病、肌肉萎缩,LDH2增高;白血病、淋巴肉 瘤、肺癌,LDH3增高;转移性肝癌、结肠癌,LDH4增高;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 肝、心肌梗塞、外伤、骨折,LDH5增高
8振消炎消肿除去坏死组织促进创伤愈合降低血压脂肪酶胰脏微生物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纤维素酶霉菌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溶菌酶蛋清细菌治疗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尿激酶人尿治疗心肌梗塞结膜下出血黄斑部出血链激酶链球菌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咳痰血肿下出血骨折青霉素酶蜡状芽孢杆菌治疗青霉素引起的变态反应l天冬酰胺酶大肠杆菌治疗白血病超氧化物歧化酶微生物植物动物预防辐射损伤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肠炎凝血酶动物蛇细菌酵母等治疗各种出血病胶原酶细菌分解胶原消炎化脓脱痂治疗溃疡右旋糖酐酶微生物预防龋齿胆碱酯酶细菌治疗皮肤病支气管炎气喘溶纤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酶药物的研发阶段
01
02
03
早期发现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 学等技术,发现具有治疗 潜力的酶。
验证与优化
对候选酶进行体外和体内 实验,验证其治疗活性, 并进行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临床前研究
在动物模型上评估酶药物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后 续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酶药物的疗效评估
有效性评估
通过对照实验、随机临床试验等方法,评估酶药物对疾病的治疗 效果。
酶是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参与细胞代谢、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等 生理过程。
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酶的异常表达或功能失调有关,如肿瘤、心血管疾 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酶的异常表达或功能失调会导致细胞内代谢失衡、信号转导异常、免疫应 答紊乱等,从而引发疾病。
酶作为药物的靶点选择
01
针对酶的异常表达或功能失调,选择相应的酶作为药物靶点 ,设计具有抑制或激活功能的药物。
酶的改造与优化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酶进行改造 和优化,提高其稳定性和活性, 降低副作用。
酶药物的优化与改进
药物设计
基于酶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具有特定疗效的酶药物。
药物合成
采用化学或生物合成方法制备酶药物,确保药物质量和产量。
药物稳定性
通过改进药物制剂和剂型,提高酶药物的稳定性和耐受性,延长药 物的有效期。
酶的活性受到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酶在生物体内的角色
01
酶在细胞代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 或缺的成分。
02
酶参与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反应,对于维持内环境稳
态具有重要作用。
酶还参与免疫应答、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对生物体的健康和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ppt课件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ppt课件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7
酶类药物举例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8
1.胃肠道疾病
• 酶作为消化剂应用于临床,它能补充内源消化酶 的不足,水解和消化食物中的成分,如蛋白质、 糖类和脂质等。用于治疗消化紊乱或促进消化。
• 蛋白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最初就是在消化药上, 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21
(二) 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常见于青少年,遗传原 因。但不常见。
2型糖尿病是我们常见的糖尿病,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 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丧失;胰岛素抵抗。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会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 被利用,进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 谢紊乱综合征。
NS3: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HCV病毒复制酶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HCV RNA复制时RNA进入复制酶核心部位的“必经之 路”。
Boceprevir是一种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剂,能以类似于底 物的方式与NS3结合,结合之后可捕获NS3活性部位的丝氨酸 部分,使酮酰胺上羰基碳与丝氨酸共价结合,从而阻止了病 毒RNA进入核心酶,抑制病毒复制,达到治疗丙肝的目的。
基因工程技术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7
5.其他
• 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粘多糖,有助于组织通透性增 加,是一种药物扩散剂。
• 青霉素酶能分解青霉素,治疗青霉素引起的过敏 反应。
• 激肽释放酶能治疗同血管收缩有关的各种循环障 碍。
• 弹性蛋白酶有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作者:罗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时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研发,人类对酶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越来越深入和透彻,相应地,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近年来酶在医学上应用的研究论文的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酶在人类以及动物医学临床中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参考。

本文通过对近期的研究论文的综合总结,从酶学诊断、药用酶等方面综述了关于一些酶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应用。

证实了酶在我们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酶学诊断;药用酶;特异性酶;酶法合成1.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酶学诊断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测定体内某些物质的含量及其变化,通过体内原有酶活力的变化情况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1-2]。

在病理情况下,细胞发生损伤时,细胞内的酶会释放到体液中,因此可以利用测量体液中酶的活性和含量来进行疾病诊断。

且由于酶催化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因此酶学诊断方法具有可靠、简便又快捷的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已被广泛应用[3]。

酶的检测方法主要通过酶活性水平和酶活性比率来检测其活性。

一般健康人的体液中某些酶的含量是相对恒定的,而在一些疾病发生时,体液中某些酶的活性水平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量体液中特定酶的活性水平来对疾病发生及其发生位置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酶活性水平和酶活性时间曲线下面积与组织细胞损伤的范围或量相关。

若酶活性增加的量很大时,表明组织大量损伤,如肝脏、骨骼肌。

细胞损伤的严重性可以用线粒体与细胞质的酶活性比率表示。

细胞轻度损伤时,为细胞质内酶释放,如丙氨酸转氨基酶(ALT)、细胞质中的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基酶(c-AST),细胞严重损伤或者坏死时就会导致线粒体内酶释放入血液,如线粒体中的m-AST、谷氨酸脱氢酶(GLDH)[3]。

血浆酶水平仅通过同一器官内某一特殊结构或组织获得,该器官所有细胞内产生的酶活性大致相同。

例如,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GLDH的活性在肝脏疾病中与氨基转移酶有关,可运用这些酶的比率在急性肝脏病变中进行鉴别诊断。

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酶是一类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生物体内能够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进行。

在医学领域,酶的应用十分广泛,涵盖了诊断、治疗和研究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酶在诊断中的应用1. 酶标记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酶标记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通过酶与抗原或抗体的结合来检测特定物质的存在。

在医学诊断中,ELIS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检测领域,包括血液常规检查、病毒感染的筛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简便快速等优点,对于早期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酶电极技术酶电极技术是一种基于酶催化反应的电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电流或电势变化来检测特定物质的存在和浓度变化。

在医学诊断中,酶电极技术可用于监测生物体内的某些代谢产物,例如血糖监测中的葡萄糖测定。

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和无创伤等特点,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酶在治疗中的应用1. 酶替代治疗酶替代治疗是一种常用的遗传性疾病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酶缺陷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如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

该治疗方法通过给予患者缺乏的酶,以补充体内缺陷的酶活性,从而纠正代谢异常,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 酶抑制剂与酶替代治疗相反,酶抑制剂是一种抑制特定酶活性的药物,常用于控制某些慢性疾病的进展。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化疗药物常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的特定酶来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可以通过使用酶抑制剂来减轻炎症反应和症状。

三、酶在研究中的应用1. 酶切技术酶切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酶的特异性切割作用来研究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限制性内切酶可用于DNA的切割、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可用于DNA的扩增,这些技术在基因工程和遗传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章 酶的应用

第八章 酶的应用



在柑橘果汁的生产过程中,于果汁中加进一定量的柚苷酶,在 30~40℃左右处理1~2 h,即可脱去苦味。
用于柑橘罐头生产时,将柑橘和含有一定量柚苷酶的糖水一起装 罐,密封后升温至柚苷酶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再升 温至灭菌温度。经过柚苷酶作用,使柚苷水解脱出鼠李糖,即可除去苦 味。
2、果蔬制品的脱色
生成的葡萄糖酸可以通过碱滴定或者pH电极测定方法 进行测定。通过葡萄糖酸的量求出葡萄糖的量。也可以 通过测定氧的消耗量,从而计算葡萄糖的量。 测定时取一定量的血液或尿液样本,加入适量的葡萄 糖氧化酶,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然后测定反应 液中生成的葡萄糖酸的量,计算出葡萄糖的量;也可以 通过氧电极或铂电极测定氧的消耗量,而得出葡萄糖的 量,从而作为糖尿病临床诊断的依据。
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
二、酶在淀粉类食品生产方面的应用 1、葡萄糖的生产 现在国内外葡萄糖的生产大都采用酶法。酶法生产葡 萄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先经a一淀粉酶液化成糊精,再用糖 化酶催化生成葡萄糖。 在葡萄糖的生产过程中,淀粉先加水配制成30 %~40 %的淀粉浆,pH值一般调至6.0~6.5,添加一定量的α-淀 粉酶后,在85~90℃的温度下保温45 min左右,使淀粉液 化成糊精。 液化完成后,将液化淀粉液冷却至55~60℃,pH值调 至4.5~5.0,加入适量的糖化酶,保温糖化48 h左右,使糊 精转变为葡萄糖。 葡萄糖的生产除了使用游离酶分批进行液化和糖化以 外,也可以采用固定化糖化酶,将糊精连续水解成葡萄糖。
肝炎等肝病、心肌梗塞等,肌梗塞等,活力升高
2、 用酶测定体液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诊断疾病 如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检测葡萄糖的含量,进行糖尿 病诊断: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EC 1.1.3.4) 是一种催化葡萄糖与氧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双氧水。其 反应式如下:

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二)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酶 名 来 源 用 途
淀粉酶
蛋白酶 脂肪酶 纤维素酶 溶菌酶 尿激酶 链激酶 青霉素酶
胰脏、麦芽、微生物
胰脏、胃、植物、微 生物 胰脏、微生物 霉菌 蛋清、细菌 人尿 链球菌 蜡状芽孢杆菌
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炎,消肿, 除去坏死组织,促进创伤愈合,降低血压 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治疗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治疗心肌梗塞,结膜下出血,黄斑部出血 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咳痰,血肿,下出血, 骨折 治疗青霉素引起的变态反应
酶大部分是蛋白质,为什么有口服的酶呢?
• 预防和治疗辐射的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具有抗氧化、 抗衰老、抗辐射的作用,用于辐射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对风湿性 关节炎、肺气肿、红斑狼疮等疾病疗效显著。
2016/6/11

抗凝和促凝的酶类:这一类酶都是从血液中提取出来的治疗血栓性 或出血性疾病,凝血酶的作用是促使血中纤维蛋白元变成不溶性纤 维蛋白,从而促使血液凝固,防止微血管出血。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 用是溶解血块,治疗血栓静脉炎、冠状动脉栓塞等。
(一)根据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诊断疾病
3.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葡萄糖异构酶是催化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生成6-磷酸果糖的异 构酶。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该酶活性极度升高;心肌梗死、急性 肾炎、脑溢血患者,该酶活性明显升高。
(一)根据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诊断疾病
4.端粒酶
端粒酶是催化端粒合成和延长的酶。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 ,含有蛋白质和RNA两种基本成分。 通常,细胞内端粒酶合成和酶活性受到抑制(除生殖细胞和干 细胞)。而癌细胞中能明显检测出端粒酶的活性。 通常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

酶学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酶学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第十一章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酶工程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研究和解决酶在医学上应用时的各种技术问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生物活动的正常进行都依赖于机体内部生化反应的平衡和稳定,这种复杂而有序的生化反应需要酶来催化调节,以控制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

因此,一旦疾病发生,究其根本原因都与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机体内部发生的疾病,往往由于酶的功能失调,把酶作为药物,补充酶的不足,或调整酶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体内某一器官失调,使酶的分泌不足,或因基因突变使酶分子结构改变,使酶丧失原有功能,都可以用酶来作补充治疗。

体内许多有害物质的积累,可用酶来清除。

癌细胞的异常生化环境,可用酶来破坏。

早期酶在医疗上的应用限于帮助食物消化,问题较少;但进一步使用酶就遇到了不少问题。

外来酶作为异源大分子物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酶在体内半衰期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不能达到治疗目的;酶进入体内后必须使之集中到治疗部位,以达到最高疗效。

酶除了用作治疗外,还可用于医学工程的某些组成部分,使之发挥医疗作用。

如利用体外循环装置清除血液中的某些废物时,酶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将酶用作临床体外检测的试剂也是近年来在医疗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11.1 药用酶用酶来治疗疾病最早是以淀粉酶为代表的各类口服消化用酶。

1952年,Innerfield将结晶胰蛋白酶静脉注射治疗脉管炎获得成功。

现在已经知道有药用价值的酶有近百种,但其中临床疗效肯定,使用安全的品种不过30余种,随着酶的稳定性、副作用、给药方式及剂型的逐步改进,酶用于医疗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11.1.1 药用酶的分类a. 消化酶类:胃蛋白酶、胰酶、α-淀粉酶、胰脂肪酶、凝乳酶、乳糖酶b. 抗炎及清疮用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链激酶、胶原酶、胰蛋白酶、尿酸酶、尿素酶、α-糜蛋白酶c. 溶纤酶类:溶栓酶、尿激酶、链激酶、蚯蚓溶纤酶d. 心血管疾病用酶:激肽释放酶、弹性酶、促凝血酶原激酶、细胞色素C、辅酶Q10、辅酶Ae. 遗传性缺酶症治疗用酶:氨基己糖酶A、α-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脑苷酯酶、酸性麦芽糖酶、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f. 肿瘤治疗用酶:L-天冬酰胺酶、谷氨酰胺酶、羧基肽酶、L-亮氨酸脱水酶、L-精氨酸酶11.1.2 药用酶的固定化和给药方法长期以来药用酶的剂型是将纯化的天然酶制成口服、注射、或外用等制剂为主要给药方式。

【综述】酶学知识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要求

【综述】酶学知识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要求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综述】酶学知识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要求目前临床主要以检测指标作为依据对疾病的诊断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其中,酶学上的应用占了相当一部分。

所以,从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的角度去对酶学知识的具体化了解和应用深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献综述旨在对现有的临床应用的常见几种酶学指标检测作出一个较为直观的知识汇总和部分拓展,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次应用上的联系。

阅读文献:吗啡依赖相关的酶学研究进展——生理学与生化学的紧密联系,酶学体系上对某种疾病机制的解释和指标上对该疾病的指导。

新生儿-长期以来,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

近年随着对胆红素生理功能毒性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发现胆红素对心脏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影响u J。

心肌酶分布在全身组织中,特别是心、肝、肺、骨骼肌、肾、脑中含量高,以上组织损伤均可使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

使ASr(谷草转氨酶)、CPK(肌酸激酶)、LDH (乳酸脱氢酶)逸出,致血清中含量增高,特别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绝大部分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心肌以外细胞含量甚微,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

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程度J。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心肌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有人认为,可能因为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可以透过细胞膜。

酶类检验在临术诊断上的应用

酶类检验在临术诊断上的应用

酶类检验在临术诊断上的应用血清酶学检验很早就用于临床。

如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清与尿中淀粉酶活性增高。

30年代有人报导,测定血清中脂酶和硷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有助于胰腺炎和骨骼疾病的诊断。

5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应用血清酶活性测定作为监测细胞、器官损伤及肿瘤生长的指标,使临床化学检验范围又扩大,目前已发展形成诊断酶学,对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酶学上研究人员1954年报告,心肌梗塞与肝脏病人血清AST活性升高。

研究证明,由于细胞受损,细胞内酶释放入血液,这加速了疾病与体液酶浓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

目前已有百余种酶应用于临床诊断其中有三十余种酶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1 酶的特性及分布1.1酶作为生物学上的催化剂,存在于血清、血浆、分泌物和组织液中。

酶检测可用于临术诊断在较低活化能下,只需少量的酶就能发生化学反应。

酶具有反应的专一性,专一的酶仅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酶的特性决定了相应底物的专一性,酶仅能使专一的底物或底物群转变成反应产物。

1.2血清酶来自于进入血浆的组织或分泌物。

组织酶来源于细胞的代谢过程。

正常组织酶合成和分泌增强、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导致了血清的活性增加,原因是组织细胞内酶的数量和活性增加引起的。

酶的诱导作用使组织细胞酶的合成增加。

肝细胞在乙醇、巴比妥英钠的化学刺激下GGT合成增高。

1.3肾脏是血清中低分子量酶的重要排泄途径,如a-淀粉酶。

大部分的酶首先在血浆中灭活,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摄作用吸收入网状内皮的细胞系统内。

酶再被分解为可重新利用的多肽和氨基酸。

大部分半衰期在24~48小时。

1.4酶的活动检测通常用的方法是动力学测定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单位时间内指示剂的吸光度的变化来测定酶的催化的反应速度。

提供酶的最大反应速度,即提供过量的底物和辅酶,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与酶活性是成比例的。

2 诊断酶学检测的意义2.1血清中及其他体液中的酶浓度测定,可为临术医生提供极为有诊断意义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酶学知识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要求目前临床主要以检测指标作为依据对疾病的诊断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其中,酶学上的应用占了相当一部分。

所以,从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的角度去对酶学知识的具体化了解和应用深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献综述旨在对现有的临床应用的常见几种酶学指标检测作出一个较为直观的知识汇总和部分拓展,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次应用上的联系。

阅读文献:吗啡依赖相关的酶学研究进展——生理学与生化学的紧密联系,酶学体系上对某种疾病机制的解释和指标上对该疾病的指导。

新生儿-长期以来,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

近年随着对胆红素生理功能毒性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发现胆红素对心脏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影响u J。

心肌酶分布在全身组织中,特别是心、肝、肺、骨骼肌、肾、脑中含量高,以上组织损伤均可使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

使ASr(谷草转氨酶)、CPK(肌酸激酶)、LDH (乳酸脱氢酶)逸出,致血清中含量增高,特别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绝大部分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心肌以外细胞含量甚微,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

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程度J。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心肌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有人认为,可能因为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可以透过细胞膜。

进入细胞内干扰细胞的代谢功能,使细胞受损bJ。

本组高胆患儿心肌酶及同工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黄疸愈重。

心肌酶活性升高愈明显。

且经退黄综合治疗后,黄疽减退。

心肌酶活性亦随之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存在心肌损害。

本组中,有25例高胆患儿做心电图检查,大多数心电图正常,故仅凭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早期心肌损害。

高胆患儿应同时作心肌酶谱检查,早期应注意保护心脏功能,以避免严重心肌损害。

第七章诊断酶学本世纪初临床就开始测定体液中的酶来诊断疾病,如Wohlgemuth早在1908年就测定尿液中淀粉酶(AMY)以诊断急性胰腺炎;30年代临床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用于诊断骨骼疾病,随后发现不少肝胆疾病特别在出现梗阻性黄疸时此酶常明显升高。

这些酶成为当时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测定项目,直到60年代ALP仍是世界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

但在50年代以前,酶测定在检验科常规工作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诊断酶学的真正发展还是从50年代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连续监测酶活性浓度方法开始,它可以测定不少用旧的“固定时间法”不能测定的酶,并用于诊断疾病。

结果发现乳酸脱氢酶(LD)、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上的灵敏度远远超过其他诊断方法。

在60年代初又肯定了肌酸激酶(CK)在诊断AMI比上面几个酶更早出现增高,特异性也高,目前此酶已取代ALP成为世界范围内测定次数最多的酶。

同时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对肝炎诊断不仅敏感度高,而且早在肝炎黄疸前期就明显升高。

这些成就引起了当时临床和实验室工作者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先后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工作,尝试和评价过成百种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其中十种左右酶已成为目前检验科常用的重要测定项目。

酶测定约占目前临床化学总工作量的1/4到1/2。

随着广泛地应用和研究,也发现总酶活性浓度测定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远不如人们所开始预期的那样高。

从70年代开始,学者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同工酶测定上来,发现CK-MB和LD1诊断AMI比上述总酶特异性更高,CK-MB已成为公认的诊断AMI的“金指标”,此二项同工酶测定也成为各大医院检验科必测项目。

80年代以来,发现组织中同工酶进入体液后,有可能出现变化。

如Ck-MM可进一步分为Ck-MM1、MM2和MM3,Ck-MB可分为MB1和MB2。

在诊断AMI上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成为目前临床酶学上的一个研究热点。

从70年代起,随着免疫学和技术方法的发展,用抗原抗体反应有可能直接测定微量的酶蛋白,为酶学在临床医学上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章将以血液中酶变化为重点,首先研究其变化的总规律,其次将从临床角度来探讨这些酶测定在临床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和疾病预后中的价值。

第一节概述长期以来临床将血清酶变化的机制理解得很简单:即病变细胞将其细胞中高浓度的酶释放到血液中,二者间酶浓度梯度越大,则血清中酶升高程度越大。

这种理解远不能解释各种各样的临床现象,例如肝中AST绝对量约是ALT的4倍,但在急性肝炎时ALT增高程度远大于AST,而在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时血中AST又比ALT高,单从上述浓度梯度理论显然很难说清。

必须全面了解各种影响血清酶变化的因素。

首先要了解血清酶的分类,因为不同类型酶变化模式将是不一样的。

一、血清酶的分类虽然绝大多数血清酶含量极低,在血液中没有任何功能,但也确有一小部分酶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并行使一定功能。

其典型例子就是一些与凝血过程有关的酶,如凝血酶原、Ⅹ因子、Ⅻ因子等,还有与纤溶有关的酶如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等。

它们一般以失活或酶原状态分泌入血,在一定情况下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病理或生理变化。

它们在血中浓度往往很高,甚至超过大多数器官细胞内浓度,因此在血中的变化常不是升高而是下降。

它们大都在肝脏合成,并以恒定速度释放入血,肝实质病变时,血中浓度明显下降,常作为肝功能试验的一部分。

这类对临床有价值的酶还有胆碱酯酶(CHE)、铜氧化酶、脂蛋白脂酶等,在血中含量都以mg%计,人们将此类酶命名为血浆特异酶。

表7-1 临床常用的酶*EC编号推荐名简写1.1.1.27 乳酸脱氢酶LD、LDH1.1.1.37 苹果酸脱氢酶MD、MDH1.1.1.41 异柠檬酸脱氢酶ICD、ICDH1.4.1.3 谷氨酸脱氢酶GDH、GLDH2.3.2.2 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γ-GT(GGTP)2.6.1.1 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GOT2.7.3.2 肌酸激酶CK(CPK)3.1.1.3 脂肪酶LPS3.1.1.8 胆碱酯酶CHE3.1.3.1 碱性磷酸酶ALP(AKP)3.1.3.2 酸性磷酸酶ACP3.2.1.1 α-淀粉酶AMY(AMS)3.4.11.2 氨基酸芳香酰胺酶LAP4.1.2.13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LD2.1.3.3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3.1.3.5 5′-核苷酸酶5′-NA(5′-NT)*EC:国际酶学委员会其它酶可归为非血浆特异酶,它们在血中浓度很低,常以微克计算,并且无何功能。

可进一步分为分泌酶和代谢酶,一些外分泌器官分泌的酶可有小部分入血,如α-淀粉酶(AMY)、脂肪酶(LPS)、胃蛋白酶原等等,它们在血中一般也以失活状态存在,疾病时可以升高,但是如分泌细胞破坏,血中浓度也可下降,往往将ALP、酸性磷酸酶(ACP)也归到此类,认为ALP由骨细胞分泌,ACP由前列腺分泌。

其余绝大多数酶都参与细胞内代谢,随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极少数进入血液,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病理情况下极易升高,一般很少考虑其浓度下降的临床意义。

有些书还讲一步将代谢酶分为一般酶和组织专一酶,看来无此必要,从临床观点看,单测总酶变化就要得出病变存在组织或器官的结论,显然是很困难的。

二、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前面已提到不同类型的酶,其变化机制会有所不同,如把所有可能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可以得到一个总的酶由细胞内进入血液以及在血中变化的总的模式图(图7-1):图7-1 血清酶变化机制式中k1,k2分别代表细胞内酶进入细胞间隙或(和)直接进入血液的速率,如某些种类细胞直接与血液接触,不需经过组织间隙就直接进入血液,则血中酶变化不仅出现早而且明显。

K3和k4分别代表酶从两个不同方向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率,某些组织或器官中毛细血管壁很致密,这些值较低,则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酶经由淋巴管才进入血液,此速率常数为k5。

而k6、k7则代表了酶在细胞间隙和血液的清除速率。

K8代表酶被血中细胞或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摄入的速率常数。

少数酶属于血浆特异酶和分泌酶,如细胞出现增生性病变,则酶可以产生增多,并进入血液,反之也可能产生减少,从而引起血中酶浓度下降。

不同组织或器管中酶进入血中途径不一,清除方法也有差异,这就构成不同疾病酶变化的多样性,也只有在总的规律基础上,掌握各种器官疾病的特殊性,才能解释和掌握酶变化规律,正确用于临床。

从临床角度,可以将上述各种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细胞酶的释放细胞靠细胞膜来维持其完整性,细胞膜代谢十分活跃,依靠膜上一系列ATP依赖的离子泵来维持细胞内外Na+、K+和Ca2+浓度的差异,这过程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当缺氧或能量代谢障碍、ATP供应减少、离子泵功能障碍时,无法维持正常离子的梯度差,改变了细胞的内渗透压,从而引起细胞肿胀,特别是Ca2+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膜的泡状突出,膜孔隙增大,酶开始从细胞内向外溢出,其速度和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的有:⒈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对于非血浆特异酶,细胞内外浓度差可在千倍以上,因此只要有少量细胞坏死或者细胞有轻度病变,血中酶浓度就可能明显升高。

有人计算过只要有1/1000肝细胞坏死,所释放的酶可使血中酶增加一倍。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可达到105:1,此酶在肝脏病变时变化极为明显,可惜的是,由于测定方法不方便,临床应用不多。

但对于血浆特异酶而言,由于细胞内外浓度差异小,细胞病变很少引起血中酶浓度明显升高。

⒉酶在细胞内定位与存在形式从上述酶释放的机制不难理解最容易释放入血的是胞质中游离的酶,如ALT,LD等。

而在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酶则较难溢出,除非细胞病变进一步加重,不局限于细胞膜。

特别是线粒体酶,由于有两层致密的线粒体膜,往往当细胞出现坏死病变时,才开始释放入血。

在一个典型的AMI病程中,线粒体AST是最后一个出现升高的酶,而且到达峰值时间也最迟。

临床通过线体酶的测定,有助于判断疾病的不良预后。

又如肝细胞中AST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虽然其绝对量超过ALT,但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细胞病变较轻,胞质中含有大量ALT,故血中ALT往往超过AST。

而在肝硬化时,主要病变为肝细胞坏死,线粒体中AST大量溢出,血中往往AST大于ALT。

细胞膜上也含有多种酶,如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大量存在于肝中毛细胆管上皮膜上,当胆道梗阻、胆汁潴留在肝中时,胆汁酸盐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可将GGT从细胞膜上洗脱下来,而此时不一定伴有细胞膜病变。

正因为血中不同酶变化机制有差异,这样GGT和ALT在各种肝胆疾病时的变化常不一致。

⒊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不少实验都证实酶的释放速度大致与酶的分子量成反比。

由于临床上测定的十余种酶之间分子量差异不太大,此因素对血中酶浓度高低影响恐不如上述因素,但对酶在血中出现升高时间先后有相当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