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gai)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隶属于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上承《西学东渐》,下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是高考比较经常涉及到的内容,因此需要每个学生加以理解、把握。

教材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结果(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主张,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2)展示材料,让学生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评价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民主的追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改造社会、拯救中国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通过人们对新文化运动评价的变化,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学生、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法】根据历史教研组的要求,高二级现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因此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个人,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知识问答、知识抢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获胜的小组获得小小的奖励。

新文化运动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韩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专题的主线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这是一个渐进的思想解放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中国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本校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上课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学习目标】1.通过红楼之旅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基本概况,并结合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

2.通过红楼之旅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号召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通过展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及校区旧址——红楼两张图片导入。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我们将通过红楼之旅去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节课,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出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读目标,进一步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及通过本课学习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教学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新文化运动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分为新旧冲突、新意盎然、除旧布新、万象更新四个展厅。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师生查找有关资料一、导:1、创设情境: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练:1. 学思联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文学革命:推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2. 变式训练:(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人物、阵地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是什么?四、展:1. 分享展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2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2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第12 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 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 课:新文化运动!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背景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提倡白话文, 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展示课件)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展示课件)年 材料一:1919 年的《大公报》报道:山 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 2127 件。

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材料二: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内涵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能够识别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概述其主要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分析其主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

4.激情演讲:学生进行激情演讲,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用于导入课程。

4.讲义:整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1) 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口号以及前期后期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新文化运动队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了解,但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应用通俗易懂的材料,语言让学生体会。

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设计
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教具准备:投影、多媒体、幻灯片信息化整合:图片和史物资料用投影展放,电子白板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共1389字。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大致过程,包括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等。

【过程与方法】以五个“一”为线索,借助史料和历史问题,勾勒课堂主线。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青年的精神,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与手段】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呈现情境:以发电报的方式,礼貌的拒绝某位好友的工作推荐。

教师讲述:同学们这是民国时期的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一则小趣闻,当时的胡适先生从学生中选出了一个答案,自己也给出了一个答案。

呈现史料:学生答案——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先生答案——干不了,谢谢。

教师讲述:这场有关白话、文言之争的运动是如何发生的?最终的结局如何?(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拟定电报,并交流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发电报的活动,引出白话文言之争,在活跃气氛的前提下,进入新课的学习2.出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二、新课讲授教师讲述: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以五个“一”为线索。

(1)一个人物(2)一本刊物(3)一所学校(4)一个群体(5)一个声音(设计意图)借助五个“一”的线索,吸引新课的学习,铺垫本课的基本架构。

(一)一个人物呈现图文史料:陈独秀的图片及简介文字。

(1)从少年时候起,陈独秀就不算默默无闻。

17 岁以第一名进学成为秀才, 在当地就是名人。

(2)但真正使他名满天下的,还是他的文章和他所办的刊物, 特别是《新青年》。

(3)领导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教师设问:你对陈独秀有何印象?他因何而名满天下?陈独秀为何要创办《新青年》?(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说说陈独秀名满天下的原因以及你对陈独秀的大致印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思想文化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较为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献、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案例分析:以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4.激情辩论: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文献、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课件。

2.学案: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预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辩论赛题目:准备辩论赛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一场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科学、民生等。

通过展示相关文献、视频,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方法: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第21 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影响二、教学方法(1)启发诱导和自主探究相结合。

(2)合作探究和精讲点拨相结合。

(3)讲练结合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地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的图片及音乐,教师讲解图片及音乐导入新课。

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含义、性质进行讲解,解读课标,使学生对该课有初步认识。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材料,学生思考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特定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近代社会长期物质和思想准备的结果。

【概况及内容】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完成表格。

通过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诉求,教师导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共同回答。

教师通过史料重点讲解民主与科学的含义,及对“打倒孔家店”的正确认识,教师指出对事物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

通过史料及小故事分析文学革命,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及兴趣。

通过黄侃与胡适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战,引发学生讨论:文言文该不该抛弃?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文言文、白话文各有优缺点,不应该抛弃文言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的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成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性作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新文化运动的探索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本章节的重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人物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3.文学作品分析:选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通过细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4.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多角度探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导入新课】:中国有这样一所学府:她是“革命与建设的摇篮”,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她是“中国的哈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她是“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这就是誉满全球,尽人皆知,多少人心中向往的北京大学。

北大的真正崛起是与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运动。

这场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揭开谜底。

【落实课标】:一、《新青年》的创办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请同学们看本课导入框中的内容,并对该杂志有一直观印象。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那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有关背景知识。

(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回答、师做进一步总结。

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

配以课本中的小字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小结] 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为维持专制独裁,提出了“尊孔”。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及其主要内容。

2. 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如“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5分钟)1. 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四提倡四反对”。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5分钟)1. 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分析(10分钟)1. 分析“白话文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 讲解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

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

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

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

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教师活动:展示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教师点拨: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当时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

(直接原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再让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概况要求学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教师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点拨: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2.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前期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教师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吗?学生回答:学生结合教材注释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枯骨残骸也。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教师设问:这段材料共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什么主张?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从前有个秀才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欣然同意了,结果一看却大失所望,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读材料。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秀才:乌黑头发,无麻子, 脚不大,周正。

实际:乌黑,头发无,麻子, 脚不大周正。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师生合作探究: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2.后期内容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1918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的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师设问:我们应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

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

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

中国的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都起来呀!——五四运动宣言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材料五: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学生先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图表材料的能力。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归纳小结,情感提升课堂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

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四)学以致用,巩固创新1.教材后的测评题。

2.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信息时代的网络语言非常丰富,有人说,这又是一场新文化运动。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垃圾。

你对此有何看法?六、板书设计(略)七、教学小结(一)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理论修养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问题情景和反馈练习中设置了不同的思维含量,引导鼓励学生整体进步,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激励功能,促使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构建及反馈课题的设置,试图体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课题研究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衔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更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及人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